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構造地質學科的成就與進展一、構造地質學的內涵地質構造的內容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是建造即形成, 是指地 殼巖石圈的物質組成 ,它是地殼運動的物質基礎 , 也是地殼運動 發(fā)展演化的物質反映 ; 二是改造即形變, 它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 發(fā)生的構造變形 , 這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或具體表現。狹義的構造地質學側重于中、 小型構造的研究。 主要研究這些構造的幾何形 態(tài)、組合型式、形成機制和演化過程 ,探討產生這些構造的作用 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質。然而在研究中、小型構造時 , 必然要涉及到區(qū)域構造和大地構造背景, 另外為了探索構造與其內部組構 的關系以及構造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問題, 必然要涉及顯微和超顯 微構
2、造的研究 , 從而擴展了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內涵。 因此 , 廣義的 構造地質學加豐富多彩 ,使構造地質學步入大科學、大綜合、大協調的研究領域,成為地質科學中的當采學科, 從而起到保持領 導各種分支學科的地位。二、構造地質學在地質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分支學科之一, 主要研究組成巖石圈的 各種地質體的構造現象、 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發(fā)育規(guī)律。 一般根 據其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差異, 將構造地質學區(qū)分為狹義構造地質學和廣義構造地質學。 前者主要是對小區(qū)域或中、 小尺度地 質體的各種構造變形、變位現象,如褶皺、斷裂、面理、線理等 構造現象進行識別、描述和成因分析。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各種
3、 構造的幾何學形態(tài)、 產狀、規(guī)模、組合及其空間關系和發(fā)展過程;各種構造的發(fā)生條件和形成機制; 并進而探討產生這些構造的構 造運動方向、方式、強度和動力學過程。而廣義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巖石圈的結構及地殼的巨大單元, 如巖石圈板塊、 大 陸和大洋、 山脈和盆地等的形成和發(fā)展; 小到巖石內部組構的細 微變化,乃至礦物晶格位錯。三、我國構造地質學科主要研究進展 我國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方向集中在華北克 拉通破壞、華南大地構造及演變、中亞造山過程與燕遼構造帶、 青藏高原隆升與構造- 巖漿作用及成礦效應、中央造山帶與大陸 深俯沖、盆山耦合與油氣開發(fā)、 構造成礦與礦產資源、 活動構造、 地震
4、與自然災害等方面。近年來的主要進展有以下幾方面:大陸動力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板塊構造學說面臨的上述眾多挑戰(zhàn),很多是源于對大陸構造 的研究。 板塊構造理論框架建立之后, 國際上先后實施的“地球動力學計劃”、 “國際巖石圈對比計劃”, 掀起了研究和識別大 陸上的混雜巖、藍片巖、蛇綠巖、古裂谷和古島弧的高潮 , 并據此進行了古板塊再造, 使板塊構造基本理論在大陸地質構造演化 研究中的應用得到進一步加深。 同時也發(fā)現, 源于大洋巖石圈研究的板塊構造基本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眾多大陸地質構造現象。 正 是由于所遇到的越來越多的令人費解的問題, 在過去十多年來固 體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焦點又集中在闡明大陸地質特征
5、、 形 成與演化過程方面。 1980 年代末以來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先后 提出并實施的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計劃當大陸動力學成為其中 重要的科學研究目標之一。我國開展大陸動力學相關研究幾乎與國際同步。20 世紀 90 年代初 , 我國地學界對開展中國大陸動力學研究問題展開了熱 烈討論 , 并將大陸動力學作為優(yōu)先研究領域列入國家九五有關 基礎研究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之中。 為推動我國大陸動力學研究, 科學技 術部設立了大陸科學鉆探、 現代地殼運動觀測網等重大科學工程 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huán)境、 資源效應、 大陸深俯沖作用等國 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 ; 中國科學院、 國土資源部和中國 地震局等部門也針對大陸
6、動力學問題部署了相關的大型觀測、 調 查和研究項目 , 特別是近年來, 國土資源部組織了中國大陸深 部探測工程 (東海大陸鉆探和汶川地震鉆探工程) , 并啟動了相關的技術和試驗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陸續(xù)設立了大批與大 陸動力學有關的重大和重點研究項目。構造、地表過程和氣候之間耦合關系研究得以深入造山帶的隆升受構造作用主導, 構造作用通過地表隆升和地勢增加影響局部氣候特征(如地形降雨),甚至改變大尺度的氣候格局。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構造與氣候之間并非單向關系, 氣候因素(主要為降雨和冰川作用)通過地表剝蝕,在剝蝕區(qū)產生應力集中和均衡作用進而誘發(fā)并維持構造抬升。氣候- 構造響應過程為深部巖
7、石的剝露及地貌演化等提供了新的機制, 成為當 前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十分關注 氣候 - 構造耦合作用對造山帶隆升剝露及地貌發(fā)展演化的作用, 特別是對諸如青藏高原東、 西構造結、 喜馬拉雅造山帶等一些抬 升剝露和地貌演化十分迅速的地區(qū)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構造模擬的結果表明, 造山帶的演化是在氣候與構造及其動 態(tài)相互作用控制下的產物, 氣候因素以地表剝蝕作用為紐帶影響 和控制構造作用, 而構造作用通過地形地貌影響和控制地表剝蝕 作用及氣候變化; 氣候、 地表剝蝕與構造作用動態(tài)相互作用的理 想終極狀態(tài)是彼此達到穩(wěn)態(tài), 構造隆升與地表剝蝕相互抵消, 造 山帶地形地貌從而保
8、持穩(wěn)定。這方面的研究重要進展之一為青藏高原新構造及晚新生代 古大湖研究。 中國地質調查局 1 : 150 萬青藏高原新構造與地質 災害圖項目通過編圖和系統(tǒng)研究, 闡明了青藏高原形成與構造變形的關系。 獲得了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構造變形期發(fā)生在上新世 晚期早更新世的可靠證據。 證實西昆侖地區(qū)西域礫巖的沉積時代 為 3 1 百萬年。西域礫巖屬于快速堆積的山麓沖洪積扇相沉積。 它的出現與區(qū)域同時期的構造變形密切相關。高原西北緣的磷灰 石裂變徑跡分析及其熱歷史模擬揭示了區(qū)域地貌陡坡帶上新世 以來的快速冷卻剝蝕 , 特別是 3 1 百萬年以來的快速冷卻剝蝕剝蝕深度達5 千米以上 , 這進一步說明了西域礫巖的
9、物質來源, 同時暗示 : 陡坡帶的形成是青藏高原抬升的重要過程。 通過河流 研究高原構造地貌的演化是近期國際地學研究的熱點和亮點。 項研究通過克里雅河構造地貌的分析證實 : 現今克里雅河的歷 史始于 1. 1 百萬年 ; 前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的起源不超過上 新世阿圖什組沉積期。 這是人類第一次完整地認識一條河流及其水系地貌的發(fā)育歷史。 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應當 存在一個大湖。 在黃河源扎陵湖、 鄂陵湖地區(qū)發(fā)現高出現今湖面 335 米的湖相地層。 青藏高原主體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 升進入冰凍圈。這項系列成果對于區(qū)域環(huán)境變化的研究和減災工 作都有重要意義??傊?, 構造地質學的發(fā)展方興未艾 , 總的向著大綜合、大協 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容院消防維保方案
- 廣東省梅州市梅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 化學試題(含答案)
-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檢測地理試卷(含答案)
- 地方公務員廣東申論147
- 建筑垃圾處置項目規(guī)劃方案
- 2021年貴州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B類)
- 西藏申論真題匯編5
- 地方公務員遼寧申論86
- 地方公務員湖北申論73
- 五年級上冊心理健康教育
- 百色市高鐵站前廣場綜合區(qū)設計說明
- 巖石的結構和構造
- 堆載預壓施工工藝
- 金屬探測器檢測與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范SOP
- 《項鏈》課本劇
- 電梯井操作平臺22548
- 開料檢驗規(guī)范
- 中考數學新定義題型專題復習
- 石工安全技術操作規(guī)程
- 百種英語課堂互動小游戲(課堂PPT)
- 《國際采購》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