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目的命制背景-推理與證明中的數(shù)學文化_第1頁
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目的命制背景-推理與證明中的數(shù)學文化_第2頁
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目的命制背景-推理與證明中的數(shù)學文化_第3頁
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目的命制背景-推理與證明中的數(shù)學文化_第4頁
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目的命制背景-推理與證明中的數(shù)學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目的命制背景-推理與證明中的數(shù)學文化一.專題綜述以小題的形式,以古代有代表意義的猜想推理為背景考查數(shù)學文化相關知識,讓學生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結論。預測:中外一些經(jīng)典的數(shù)學問題類題目.如:回文數(shù)、I匹克定理、角谷猜想、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四色猜想等經(jīng)典數(shù)學小問題值得注意。二.典例分析例1. (2017南寧質檢)如圖所示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的生長程序:正方形上連接著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邊上再連接正方形,如此繼續(xù),若共得到4 095個正方形,設初始正方形的邊長為手,則最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答案】64【解析】依題意?正方形的邊長構成以率為首項,公比為半的等比粼列,

2、因為共有4的5個正方形,則1+ 2+21+-+2E=4峪所以最小正方形的邊長為醇卷)1=隹=今I例2.在我國南宋數(shù)學家楊輝所著的詳解九章算法(1261年)一書中,用如圖1所示的三角形,解釋二項和的乘方規(guī)律.在歐洲直到1623年以后,法國數(shù)學家布萊士 帕斯卡的著作(1655年)介紹了這個三角形.近年來國外也逐 漸承認這項成果屬于中國,所以有些書上稱這是 中國三角形(Chinese triangle)口圖1, 17世紀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發(fā)現(xiàn)了 萊布尼茨三角形”如圖2.在楊輝三角中相鄰兩行滿足關系式:Cjn+C:IC: 1,其中n是行數(shù),rCN.請類比上式,在萊布尼茨三角形中相鄰兩行滿足的關系式是

3、.I 1L 2 I14 6 4 1I E 10 I。5 JI 12211(363Illi4 12 iz 4J:_L1M而布面51 j_ j_ j_ j_ 16 而而前而匯C.1. ,C:高;ccz=cr;【解析】類匕LOT察得,將萊布尼茨三角形的每一行都能提出倍數(shù)會二,而相鉆兩項之和是上一行的兩者相拱 滂,故類比式子a+bJc霜,有7b誣島【規(guī)律總結】以古代數(shù)學知識為背景命制的題目常與現(xiàn)代數(shù)學知識有關,解題的關鍵是將數(shù)學史背景下的條件轉化為高中數(shù)學知識,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轉化與化歸能力,既體現(xiàn)了對數(shù)學應用性的考查,也體現(xiàn)了我國數(shù)學文化的源遠流長.四.強化訓練1.12018河

4、南鄭州市第一中模擬】祖的I原理也就是等積原理”,它是由我國南北朝杰出的數(shù)學家祖沖之的兒子祖咂首先提出來的,祖咂原理的內容是:夾在兩個平行平面間的兩個幾何體,被平行于這兩個平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截得兩個截面的面積總相等,那么這兩個幾何體的體積相等.已知,兩個平行平面間有三個幾何體,分別是三棱錐、四棱錐、圓錐(高度都為h),其中:三棱錐的底面是正三角形(邊長為a),四棱錐的底面是有如果截得個角為600的菱形(邊長為b),圓錐的體積為V ,現(xiàn)用平行于這兩個平行平面的平面去截三個幾何體,的三個截面的面積相等,那么,,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4 x3V u 2、. 3V - exA.二,b =,a :b

5、 =2.1hh今,ba:b=1:2B.,a: b =、2 :1【解析】由祖Bit原理可知:三個幾何體的體積相等一設圓錐的底面半徑為h可得: -xhxa2 = -x/ixb1 =-xAxilt1 = V34323故選:C2.楊輝三角”又稱 賈憲三角”,是因為賈憲約在公元 1050年首先使用 賈憲三角”進行高次開,方運算,而楊輝在公 元1261年所著的詳解九章算法一書中,記錄了賈憲三角形數(shù)表,并稱之為開方作法本源”圖.下列數(shù)表的構造思路就源于 楊輝三角”該表由若干行數(shù)字組成,從第二行起,每一行中的數(shù)字均等于其肩上”兩數(shù)之和,表中最后一行僅有一個數(shù),則這個數(shù)是()2017 2016 2015 201

6、46 3 4 3 2 14033 4O3L 4029II 9 7 5 3SOfrt 80做)20 16 12 8161243628 加A. 2017 22016B. 2018 22015 C. 2017 22015 D. 2018 22016【答案】B【解析】由題意,數(shù)表的每一行從右往左都是等差數(shù)列, 且第一行公差為1,第二行公差為2,第三行公差為4,第2015行公差為22014 故第1行的第一個數(shù)為:2 M2第2行的第一個數(shù)為:3x2,第3行的第一個數(shù)為:4父21, 第 n行的第一個數(shù)為:(n+lW2n_2 (n+1)an-2,表中最后一行僅有一個數(shù),則這個數(shù)是2018 2215.圓周率是指

7、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比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shù)學家祖充之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shù)后面第七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割圓術”是指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近似替代圓的周長,從正六邊形起算,并依次倍增,使誤差逐漸減小,如圖所示,當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shù)為72時,由 割圓術”可得圓周率的近似值可用代數(shù)式表示為()A.B.【解析】諛圖的半徑為1,正多邊形的圖心角為籌邊長為dlLJ-b 1- cosOH) = 2血所以X 2siiiQ.25 = Nn,艮由i = 720sin0,25a故選:C.古希臘人常用小石子在沙灘上擺成各種形狀來研究數(shù).比如:他們研究過圖(1)中的1,3,6,10,,由于這

8、些數(shù)能夠表示成三角形,所以將其稱為三角形數(shù);類似地,稱圖(2)中的1,4,9,16,這樣的數(shù)為正方形數(shù).下列數(shù)中既是三角形數(shù)又是正方形數(shù)的是()13610困14916圖(21A. 289 B. 1 024C. 1 225 D. 1 378【答案】C【解析】記三角形數(shù)構成的數(shù)列為%,則即=1, 31=3=1 + 2,35=6=1+2+3, 31=10=1 + 2+3+4,可得通項公式為獨二1 + 243+ . . + n=鞏)一2同理可得正方形數(shù)構成的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為也=nt將四個選項的數(shù)字分別代入上述兩個通項公式,使得n都為正整數(shù)的只有1 225.5.12018湖北八校聯(lián)考】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shù)

9、學家祖附I提出體積的計算原理(祖的I原理): 幕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勢”即是高,幕”是面積.意思是:如果兩等高的幾何體在同高處所截得兩幾何體的截面積恒等,那么這兩個幾何體的體積相等.已知雙曲線C的漸近線方程為y =2x , 一個焦點為(J5,0 ).直線y = 0與y = 3在第一象限內與雙曲線及漸近線圍成如圖所示的圖形OABN ,則它繞y軸旋轉一圈所得幾何體的體積為 【答案】3二 2 y23 * .【解析】由題意可得雙曲線的萬程為x -、-=1, y=3在第一象限內與為If近線的交點N的坐標為.3,3 ,與412 ),、一,、,9 99 3 22雙曲線第一象限的交點 B的坐標為+-,-,記

10、y = 3與y軸交于點M ,因為n MB -n MA =冗,根據(jù) d 4 2;祖的I原理,可得旋轉體的體積為 3n ,故答案為3n .2_ , n n6.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shù)學家研究過各種多邊形數(shù),如三角形數(shù)1,3,6,10,,第n個三角形數(shù)為 ,2記第n個k邊形數(shù)為N(n,k/k之3),以下列出了部分 k邊形數(shù)中第n個數(shù)的表達式:1 2123 21二角形數(shù):N (n,3 )=2 n + 2 n ;正萬形數(shù):N (n,4 )= n ;五邊形數(shù):N (n,5 )= 2 n 一2 ;六邊形數(shù):2N(n,6)=2n n,由此推測 N (8,8)=.【答案】176解折】原已知式子可化為:N =(弭

11、3,:1 =22正方形數(shù):N = ( 4 = ?+On五邊形額火 = 5.5)= ; 六邊形統(tǒng)由此推測由在內推理可得史一2 2 4-A +n故N區(qū)。=$工即+ +父8=17622.宋元時期杰出的數(shù)學家朱世杰在其數(shù)學巨著四元玉鑒卷中 菱草形段”第一個問題 今有菱草六百八十束,欲令,落一形?垂(同垛)之.問底子(每層三角形邊菱草束數(shù),等價于層數(shù))幾何?”中探討了 垛枳術”中的落一形垛(落一形”即是指頂上1束,下一層3束,再下一層6束,成三角錐的堆垛,故也稱三角垛,如圖,表示第二層開始的每層葵草束數(shù)),則本問題中三角垛底層菱草總束數(shù)為.【答案】1201解析】試題分析,由題意,第n屋芟草束數(shù)為12一n (n+lj .n-:, 利用 +計計1 =6肛求出”即可得出結論.解:由題意,第n層菱草束數(shù)為1+2*-+n=n (1)上如_=680,2即為=* (n+1) (2n+1)(n+1) =n (n+1) (n+2) =680,即有 n (n+1) (n+2) =15X16X17,n=15, .1n (n+1)=120.故答案為:120孫子算經(jīng)中物不知數(shù)”問題的解法傳至歐于同余式解法的一般性定理,因而西方稱之.中國剩余定理”又稱孫子定理” .185萍英國來華傳教偉烈亞利將洲.1874年,英國數(shù)學家馬西森指出此法符合1801年由高斯得出的關2 至 2017 這 2016為 中國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