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資料,歡迎下載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學作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對人生的理想、 境界、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都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 一、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真、善、美的追求。 我國先秦哲學家們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其中孔子、老子、莊子的思想影響可以說是最大。如果我們把這三位大哲學家作為典型,并通過他們來討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不同類型哲學家的人生境界問題,可以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關于人生境界的問題有一總體的了解。 (一) 孔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論語?為政篇中記載著孔子的一段

2、話,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認為,人們的生死和富貴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們的道德和學問的高低卻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從“十有五而志于學”到“四十而不惑” ,可以說是他成圣成賢的準備階段,從“知天命”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說是他成圣人的深化過程。 “知天命”可以解釋為對“天” (宇宙人生的終極關切問題)有了一種認識和了解,這也許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圍,因為這一階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認識的對象,還沒有達到“同于天”的階段,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與“天”合一的境界。此境界雖高,但還不能

3、“從心所欲不逾矩” 。 “六十而耳順” : “六十歲,一聽別人的言語,便可分別真假,判明是非” ,這種境界是一種超越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隨其心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這是一種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它是在“知真” “得美”而后達到的一種圓滿的“至善”的境界。 孔子的“知天命” 、 “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說的,這是孔子對自己追求“真” 、 “美” 、 “善”的總結。 (二)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真、善、美,這就是所謂“同于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視為真、善、美的統(tǒng)一。他在道德經(jīng)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 。這可以說是老子對人生境界追求的敘述。他認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說的“道”最基本的涵義應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準則,道在道德經(jīng)中有多種涵義: ( 1) “道”是超于感官經(jīng)驗的, “無色” (夷) 、 “無聲” (希) 、 “無形” (微)都是用以說明“道”的超越性; ( 2) “道”雖是超越性的,但它卻是最真實的事物存在的根據(jù); ( 3) “道”作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jù), 是就其為超越性的最高準則說的。 從以上三點可以說明,老子的哲學是要探求天地萬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據(jù),從而創(chuàng)o精選資料,歡迎下載造了以“道”為超越性的最高準則的哲學體系。老子的這種 對宇宙本體的討

5、論,實屬對終極“真理”探求的范圍。老子把“道”作為他的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人掌握了 “道” 也就是掌握了 “真理”,而人生的目的正在于此。因此,老 子把“同于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說:“從事于道者同于道”。老子認為人和道的關系不是把“道”作為一般認識的對象(因“道”無名無形),而是應“體道”,即與“道” 合一,所以“同于道”只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一種超越 世俗的“得道”的境界。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老子對“善”和“美”又如何看呢?由于老子的“道” 的基本特性是“自然無為”,所以他也把“自然無為”作為“善”和“美”的標準。(三)莊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莊子哲學主要論證的是得道之人(如

6、至人、神人、圣人等) 在精神上的無限性、絕對性和永恒性。莊子的逍遙游,主旨是討論人如何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的問題。莊子“坐 忘”的境界就是他所說的 “無己”或“喪我”的境界。在莊子哲學中對“真”和“美”的關系也有所討論,秋水篇中所謂“反其真”就是反回到自然而然的本來狀態(tài)。莊子 主張“法天貴真”,反對一切違反自然本性的“人為”。在莊 子哲學中“真”與“美”是一致的,而“真”必須是順性命 之情”的。莊子的“求真”也是為了 “求美” ,無“美”也 就無所謂“真”?!扒笳妗笔亲非笠环N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莊子很少肯定道德,他有反道德的傾向。莊子認為,個體人 格的自由的實現(xiàn)不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

7、”,最高 的“善”。莊子的“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大美)之中的。在莊子哲學中“真”、“善”、“美”是統(tǒng)一的,它們都是統(tǒng)一于精神自由的審美境界上。莊子哲學在“真”、“善”、“美”問題上和老子不同,他是以“美”為最高。上述孔子、老子、莊子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三種不同 的價值哲學,而這三種哲學表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任 何有價值的哲學體系總在追求著“真”、“善”、“美”的三者 的統(tǒng)一,但如何統(tǒng)一以及達到統(tǒng)一的過程并不相同。從人類 發(fā)展看,我們也不必求其相同。在我們的先秦時代,哲學之 所以豐富多彩,正是因為它有著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當時的 哲人能從非常廣闊的領域來討論宇宙人生終極關切的問題

8、, 這樣就使得我國的哲學放在當時世界范圍內,和世界其他地 區(qū)(希臘、印度等)相比實不遜色,這正是因為它是“多元” 的,而不是“一元”的,它能從不同的路徑來探討宇宙人生 的終極關切問題。我國先秦哲學的發(fā)展對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 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它的“多元化”。哲學的多元化才能使 哲學得到充分發(fā)展,“一元化”最終將窒息哲學的生命力。除了 “多元化”對文化和哲學的發(fā)展意義之外,還可以為我 們提供不同類型的哲學體系的式樣和不同取向的人生價值的追求。還又可以表示我們今天的一種對“真”、“善”、“美”的意義的關注和了解。二、儒家哲學(一)儒家情感哲學儒家哲學是關于人的哲學,是討論人的存在及其意義和價值問題的

9、學問;但是,討論人的存在和意義的 問題,就不能沒有情感,這正是儒學之所以重視情感問題的 原因所在。所謂“重視”,就是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問題的 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 舍此不能討論人的問題。 換句話說, 對于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質,情感就是人的最 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儒家哲學為情 感哲學或情感型哲學。這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中國的儒家哲學不僅肯定情感(特別是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 而且沒有將情感與理性對立起來,而是尋求二者的統(tǒng)一,并 由此建立普遍的德性倫理和“具體理性”學說??鬃幼鳛槿寮覄?chuàng)始人,特別看重人的“真情實感” ,認為這是人的 最本真的存在。所謂“真情”,就

10、是發(fā)自內心的最原始最真 實的自然情感;所謂“實感”,就是來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 實而無任何虛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這是一種神形、心身合 一說,與靈與肉的二元論有區(qū)別。“真情實感”是人所本有的,也是人所特有的,是最原始的,又是最有價值意義的, 人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由此而來。儒家論情感,首先是從“親情”開始的,最重要的是“孝”。孝被認為是家族倫理,但首先是一個情感的問題?!靶⒌転槿手尽?,說明親情之孝是實現(xiàn)人的最高價值一一仁的基礎。儒家承認,在親情這一點上,人與動物有“極相似”之處,這是人與動 物連續(xù)性的一面,但這未必有損于人類的尊嚴。自然情感之 對于人,既有原始性,又有目的性,它決定了人生的目的追

11、 求,“安身立命”之學,就是求得一個“安”,但又是很高的境界。從存在及其價值的意義上理解親情之孝,是很有意思的??鬃拥摹案笧樽与[,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鬃舆x擇這件“事實”本身,就是要說明 情感的真實性和重要性,這才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這里還引由另一個問題,情與法的關系問題。但這實際上是兩 個問題。情是人的存在問題,法是制度社會問題。作為社會 的人,當然要面對“法治”還是“禮治” 一類問題。但是作 為個體的人,便有存在方式及其價值選擇問題,當情感與法 發(fā)生沖突時,個人有選擇的自由,孔子的選擇是承擔責任的, 這就是朱子所說,是“天理人情之至”,應當如此。儒家哲學就是“天理人情”

12、之學。儒家是主張“禮治”的,未能開 由民主法治,這是事實;但這里的問題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得由結論說,孔子反對法治。如果說,孔子沒有直接論及情與法的沖突,那么,孟子的“竊負 而逃”卻直接提由并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孔子所說的情 況下,可以父子相隱;在孟子所說的情況下,可以毫不猶豫 地放棄最高權力而實現(xiàn)個人的心愿,享受人生的樂趣。孟子 并沒有否定法的合理性,更沒有以權壓法,當然不存在“徇情枉法”的問題。孝固然處于對父母之愛,但又不止于此,它只是生長點、“發(fā)端處”,它要不斷生長、發(fā)展,最 終要實現(xiàn)仁德。郭店竹簡中有多處提到孝,唐虞之道:“孝 之方,愛天下之民”,五行篇:“愛父,其攸

13、埃人,仁也”, 語叢三:“愛親,則其方愛人”,等等。孝已經(jīng)由所謂“私 人情感”發(fā)展而為普遍的人類情感。在儒家看來,這是有內 在必然性的,這種必然性體現(xiàn)了存在與價值的統(tǒng)一。(二)儒家道德層次論儒家倫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倫理文化,二千多年來一直成 為中國的主流倫理文化,對中國,并對周邊國家發(fā)生了重大 影響。儒家認為人的道德境界也有層次。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馮友蘭 先生把人生道德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之分,表示一種發(fā)展。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 對于他就沒有意

14、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 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 他自己,他做事,完全由于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 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最高的是天地 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 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圣人,達到了人作為人 的最高成就。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 是做事對于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哲學的任務就 在于使人覺解,提高人的

15、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成為賢人、圣人。不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還 是道德境界,他們雖然層次不同,各有差異,但仍有著共同 點:都受外物的限制和約束。處于自然境界的人受本能的限 制,處于功利境界的人為自己謀利益,受欲望的制約,而處 于道德境界的人是為了他人和社會謀利益,雖然在范圍和層 次上已經(jīng)有了一個提升,但嚴格來說到還是沒有跳生功利的 范疇,仍然受道德功利的制約,而天地境界是超道德的,因 此我們可以得由結論:天地境界是一種超越了一切功利約束 的境界。哲學的最根本的三大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 來?我要向哪里去?它的最本源的含意是對人的內部世界的探尋,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就是

16、哲學境界,也是天地 境界一一對人內部神秘世界以外部神秘世界的探尋。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圣人作為自我修養(yǎng)的目標,應該不斷提 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人不但有 物質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對于超越人 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達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才有了最崇高的意義。人生境界高,他做事,當然比別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會,更有利于宇宙。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社 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 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 在

17、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jié)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原則, 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 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fā)生矛盾時的要 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 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儒家倫理是我們當今道德建設的珍貴資源,對我們有諸多啟示。啟示之一,道德教育、倫理學理論研究之反省。 如要求人人去私為公, 人人“大 公無私”,理想化的要求,高標準的要求,脫離現(xiàn)階段人們 覺悟水平,直奔高線倫理,盡管主觀愿望很好,可是客觀效果不好,往往事與愿違。啟示之二,道德規(guī)范的層次論。儒家大師們認為,道德

18、規(guī)范有它的層次結構。 人的思想水平, 不是整齊劃一的,有高低不同層次之分,而倫理規(guī)范的層次 結構,有助于人們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境界。換 言之,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上,豉勵人們積極向上。這種層 次之分、完全符合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 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 也符合人性的要求。啟示之三,儒家道德人格,也有層次之分。這里所謂道德人格,不同于心理學上講的人格,即 個人心理與行為特征的總和。而是指莫種倫理、道德所設計 的理想的個體道德標準。這里的道德人格,主要是指小人、 君子、賢人、圣人。這就為做人,提供了循序漸進的方式,永不停止地去追求高尚的人格。啟示之四,道德行為,意指踐履,實踐道德要求。道德行為

19、有層次:“入孝由悌,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 從父,人之大行也”。啟示之五,從人格層次上說,第一,做知法、守法的人。第二,做善良的人,即做有道德的 人。第三,做道德高尚的人,識大體,顧大局,義以為上。善于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努力為社會做貢獻。僅此舉凡之一、二、三,足以啟示我們應反省以往道德教育之不當。 我們的理論水平要提高,虛心學習儒家倫理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與科學方法至關重要。三、中國哲學的真理境界和“本體論”,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真理境界,是指生命或人生的“真諦”,它不是在對象認識中獲得的,而是在體驗 和直覺認識中得到的。如同孔子所說的“真情實感” ,其中 便有人生真理

20、。莊子所說的“真知”,便是“真人”所具有 的真理。禪宗所說的“真如”、“實在”,便是佛教的最高真 理,但必須“明心見性”而后得??傊?,中國哲學所說的“真”, 既不是邏輯的“真”,也不是實證知識的“真”,而是生命存 在的真。中國哲學也講“本體論”,但與西方哲學有很精選資料,歡迎下載。大區(qū)別。西方哲學所說的本體,就是實體。這是哲學上的最后承諾。中國哲學所說的本體,也是一種承諾,但它不是實體,而是本源性存在,或潛在性存在,是一種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可能性,其實現(xiàn)則靠作用、功能。這就是中國哲學的“體用觀” 。它講本體與作用的關系,最終導向本體與功夫的關系。無本體即無作用,無作用既無本體,進而言之,無本體既無功

21、夫,無功夫即無本體。本體的實現(xiàn)最終靠功夫,作用全在功夫上。換句話說,本體( 天道、天德) 是要人來實現(xiàn)的。這是一個過程,其存在方式就是境界。本體存在實現(xiàn)為境界,這是需要人去做的。 “天功人其代之” ,天 ( 本體 ) 的功能,需要人來代替完成,這不只是指“事功” ,主要是指境界,這也就是中國的“內圣”之學。不僅要做,而且要真下功夫,要進行修煉,才能完成這一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本體境界就是功夫境界。 四、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關系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思想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采取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立場,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所謂“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就建

22、立在這個觀念之上。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發(fā)韌于孟子。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觀念,其用意在賦與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以宇宙論的意義。中國宇宙論的開創(chuàng)者是老子。老子認為,道是貫通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換句話說,人與自然雖可分而言之,o精選資料,歡迎下載但究其根本則是一體的。這個思想,在儒家經(jīng)典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確。周易認為,天地間一切人物,都是 陰陽交感、八卦相蕩而成,因而是統(tǒng)一的。周易強調以無、地、人三才之道統(tǒng)攝六十四卦。天道、地道合起來是自 然界的秩序、法則,人道則是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在周 易看來,這兩者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之間是相互融通的。天人合一觀念并不否認

23、自然和人各自的規(guī)定性,只不過更強調兩者的相互聯(lián)系,傾向于把自 然和人各自的性質放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來討論。在天人合 一的觀念下,中國哲學對自然的價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 及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論述,有許多方面為西方主客二 分哲學所不及。這些方面正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當代可持續(xù)發(fā) 展建設最具積極意義的部分。 中國古代哲學在肯定自然 內在價值的同時,也明確承認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老子就明確指由人在世界中具有卓越的地位??隙ㄗ匀坏膬仍趦r值,實際上就是肯定自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確 認人在世界中的卓越地位,也必然要認可人類利用、改造自 然的正當性。如何協(xié)調這兩個方面,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 諧呢?這就涉及到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問題了。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