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試論大眾傳媒對地方(dfng)歷史文化的傳播以云南爨文化(wnhu)為例摘 要:大眾傳播(d zhn chun b)是指“專業(yè)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yè)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guī)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在信息傳播全球化的今天,大眾媒介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地方歷史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可以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實現(xiàn)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本文擬以平面媒體對云南爨文化的傳播為例,從大眾傳媒傳承社會遺產的功能,大眾傳媒的媒介特性能促進爨文化的傳承,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對爨文化傳播的正負作用,以及爨文化傳播商業(yè)化程度過深的角度分析大眾傳媒傳播地方歷史文化的特點,進一步對大眾傳媒如何
2、有效傳播地區(qū)歷史文化進行探討。關鍵詞:大眾傳媒;文化傳承;爨文化傳播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拉斯韋爾早在1948年就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傳播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有三大基本功能:監(jiān)視社會環(huán)境、協(xié)調社會關系、傳承社會遺產。這里傳承社會遺產的功能,即大眾傳媒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將前人所創(chuàng)作的歷史文化傳承下來。他認為“傳播是保證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機制”。2地方歷史文化正是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延續(xù)了留存時間,并擴展了其分布空間?,F(xiàn)代大眾傳媒有著強大的技術優(yōu)勢,能在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傳承過程中發(fā)揮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大眾傳媒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
3、使大眾傳媒在地方歷史的傳播中發(fā)揮應有的積極作用,便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了。爨文化內涵及其文化精髓爨文化概述爨文化爨文化是包括今天云南全境、貴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廣大區(qū)域的一種地域性文化,它是自東晉咸康五年(339年)經南北朝到唐天寶七年(748年)四百多年間爨氏統(tǒng)治南中地區(qū)時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是發(fā)生在這一區(qū)域的經濟關系、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以及民族民俗等諸方面的總和,概言之,亦即爨時、爨地由爨人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以“兩爨碑”為代表的實物資料以及樂舞戲曲,便是爨文化高度發(fā)達的象征,爨期“鼎立股群”現(xiàn)象,爨人“牛蛇崇拜”心態(tài),爨地“農牧并存”經濟和“遑耶姻親”
4、制度,“鬼主制度”等等,便是爨文化有別于其它文化的重要標志。它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復合體,由眾多文化聚合,眾多部落創(chuàng)造的多元文化。3爨文化(wnhu)的文化精髓1. 碑刻(bik)文化碑刻文化是爨文化的首要特色,爨文化時期的碑刻,是我國碑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整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居于空前絕后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中華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名揚海內外的曲靖東晉爨寶子碑和陸良劉宋爨龍顏碑最具代表性。爨碑是成熟時期碑刻的代表作品,其價值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fngmin):其一為承載著大量爨文化的文字信息,其二為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的重要物質載體。看碑刻文化的文字信息,從1997年至19
5、99年三年間,曲靖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踏遍曲靖八縣一市一區(qū)的山山水水,訪得碑刻400余通,石刻上百。內容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交通、民俗、民族、宗教等諸多方面?!?2. 姓氏文化從文化的角度講,在爨文化初中期的南中地區(qū),姓氏已遠遠超出了宗法血緣家族標志和稱號的原有涵義與功能,成為以家族組織為單位,集家族、政治、經濟、軍事為一體的社會集團的文化符號。由此使得姓氏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意義,成為爨文化的一大鮮明特色。由漢族移民負載而來的姓氏文化,在爨文化時期發(fā)展到了極致,不僅在姓氏所包蘊的內涵上超出了其宗法制血緣家族標志的原有涵義與功能,而且對西南邊疆民族歷史的發(fā)展
6、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并通過民族融合等途徑廣泛傳播,成為眾多少數(shù)民族共同擁有的文化基因并傳承至今。3. 盟誓文化盟誓文化也是爨文化的一大特色。從理論上講,盟誓活動是在鬼神觀念彌漫的古代社會,人們借助超自然力量來調整政治關系和包括民族關系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特殊方式。盟誓是當時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而為人們所普遍認同并嚴格遵從的社會習俗,封建政府常用之來作為維系社會運行的約束手段;遇有重大事務或矛盾沖突,便以盟誓的方式來加以協(xié)調和解決?!?普洱盟誓” 是在剛剛解放的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政府按照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以盟誓的特殊方式來達到加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wěn)定的成功范例。從文化的角度看,
7、已賦予了盟誓文化全新的內涵與意義。4. “遑耶”文化(wnhu)“遑耶”文化曾盛行于爨文化前中期的三國兩晉之世,對當時的南中政治和以大姓為代表(dibio)的漢族移民的“夷化”,起到過至關重要的歷史(lsh)作用?!板匾蔽幕挠蓙恚瑥倪壿嬌现v,作為一種以夷漢不同民族之間通婚聯(lián)姻構成基本特征的制度文化和社會習俗。延至后世,作為眾多少數(shù)民族共有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民族上層之間的通婚聯(lián)姻可謂源遠流長。5. “鬼主”文化“ 鬼主”的本質性特征是“ 主祭者” 巫師,同時又是大小部落的軍事、行政首領,“ 鬼主” 文化在“東爨烏蠻”中得以發(fā)揚光大。碑刻、姓氏、盟誓、“ 遑耶” 和“鬼主”,是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
8、五大文化。有著鮮明的特色和時代特征,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夷漢交融和多元復合的特點,對后世西南邊疆眾多兄弟民族的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5大眾傳媒對爨文化的傳播現(xiàn)狀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下,城市現(xiàn)代化以及農村城鎮(zhèn)化也隨之推進,農村環(huán)境也隨之不斷改善,同時農民進城務工引發(fā)了農村人口流動,使得農村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加之負載著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以及掌握民間藝術記憶的藝人日益減少,使得民族的“文化記憶”出現(xiàn)中斷的概率增加,以農耕文化為發(fā)展基點的民間文化以及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正遭受嚴重的沖擊,我們中華民族傳之既久的口頭歷史文化大面積的面臨遭破壞、被遺忘甚至消失的嚴重威脅。
9、而大眾傳媒作為當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媒介,在文化危機的今天,起到了對文化傳播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jù)文化的傳播的理論,文化的傳播必須有載體.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經成為了文化傳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載體.能夠較為完整的承擔文化的主要功能。目前,地方歷史文化在人們的心中雖然仍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近幾十年來,由于商業(yè)利益驅使下大眾文化的流行和普及,人們普遍感覺到地域性文化越來越索然無味。許多文化的內涵及其意識形態(tài)都變成了開發(fā)商的由頭,淪為商家推廣產品的噱頭。地方歷史文化的衰落一方面是其自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地方歷史文化的傳統(tǒng)活動和形式必然會淡化消亡,許多傳統(tǒng)的文化儀式未必適合現(xiàn)代人的民俗
10、需求和興趣,人們重視的是效率和效益,而爨文化所內含的書法和樂舞這兩個古老的活動對人們的感召力實在太弱。都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人們難以放慢腳步去欣賞這些高雅之作,更遑論參與。另一方面,現(xiàn)行的教育沒有很好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的作用,教科書上有關爨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和其文化內涵的內容少之又少,導致了很多年輕人對于爨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爨碑、爨體的印象上,而對其文化內涵和精髓了解甚少。此外,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淡薄,政府和國人的不重視,西方(xfng)強勢節(jié)日文化的沖擊等都對地方歷史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文化意義也在逐漸喪失。地方歷史文化漸漸(jinjin)淡出人們的視野有多種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大眾媒體的
11、傳播。因此,本文擬以此為話題,從大眾傳媒傳承社會遺產的功能和議程設置的角度分析大眾傳媒傳播地方歷史文化的特點,以及對今后傳播時能做出哪些方面的改進提出建議,以期大眾傳媒能在地方歷史而文化的保護中發(fā)揮更加積極地作用,更好地傳承社會遺產。大眾傳媒對爨文化(wnhu)的報道為分析大眾傳媒報道地方歷史文化的特點,本文選取了云南日報、曲靖日報、都市時報這三份分別作為省級地方黨報、市級地方黨報和地方都市報的樣本做重點閱讀分析。云南日報作為云南省的黨委機關報,是云南省最具權威性、發(fā)行量最大的綜合性大報。曲靖日報是曲靖市的黨委機關報,是曲靖市最具權威、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都市時報作為云南省發(fā)行量第三大的都市類報
12、紙,能及時、準確、充分地報道城市讀者共同關心的新聞事件,展示豐富多彩的都市現(xiàn)代生活。報道樣本分別選擇了2007-2014年云南日報、曲靖日報、都市日報的報道進行分析。表一云南日報在2007-2014年涉及到爨文化的報道2007大爨詠歌溯古及今頌文明 爨文化滇文化的最早代表爨文化是中國歷史自秦朝至唐朝天寶七年(749年)約500年間曲靖以爨姓家族治滇(包括今貴州、四川的部分縣市)時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在這段歷史中,一個個或激昂或悲壯或婉約或豪放的鮮活人物,演繹了無數(shù)動人的史實,鑲嵌于歷史的星空,斗轉星移,沉積而成為曲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源泉。2012爨文化的興衰與
13、傳承:逐步崛起成為南中大姓爨氏雄居南中五百年(以今曲靖為中心),這一時期爨文化凸顯在中原文化與民族文化交融時期,隨著爨文化的興衰,爨氏逐步崛起,成為南中的大姓。2012爨文化的認識與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省委、省政府召開的歷史文化旅游項目推進工作座談會中,淺談如何將爨文化這一豐厚的歷史資源打造、轉換成文化產業(yè)爨文化 厚積薄發(fā)爨氏政權始于東漢末年,統(tǒng)治云南432年,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爨文化,上承古滇國文化,下啟南詔大理國文化,被譽為云南歷史文化發(fā)展的3大高峰之一。近年來,曲靖對三國文化及爨文化進行了初步開發(fā),陸良彩色沙林景區(qū)內有30多個相關文化元素,概算投資70億元的爨都御園被列為省級重點文化產業(yè)項目,計劃
14、總投資5.3億元的爨鄉(xiāng)古鎮(zhèn)被列入云南省文化產業(yè)和旅游產業(yè)重大項目。2013爨陶:從爨文化中浴火重生爨陶作為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爨文化興衰中不斷浴火重生。爨陶業(yè)的興起,為古老神秘的爨文化提供了傳承和發(fā)揚光大的實物載體,也對開發(fā)利用歷史文化打造陸良旅游文化大縣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2014爨風錦園上演“文武大戲”月日下午,坐落在麒麟?yún)^(qū)沿江街道的爨風錦園上演了一場“文武大戲”,“文戲”為聚賢職業(yè)培訓學校古典服裝走秀;“武戲”是市業(yè)余無線電協(xié)會應急演練?!拔奈鋵Q”吸引了不少市民驅車前來參觀。表二曲靖日報(rbo)在2007-2014年間涉及到爨文化(wnhu)的報道2007推進爨碑保護開發(fā)市政協(xié)重
15、點提案辦理面商暨爨碑保護與開發(fā)規(guī)劃協(xié)商會議昨日下午舉行,市政協(xié)領導和政協(xié)委員與市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商談,推進爨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2011爨文化走進尋常百姓推進爨碑保護開發(fā)目前最能代表曲靖文化價值的是爨碑和石城盟誓碑,在加強這兩樣文化元素的建設方面,曲靖城區(qū)均有充分條件。2013爨文化的兩項“皇冠”爨氏本中原漢族,通過融合原住民將“爨”由姓氏擴展為一個地區(qū)、一種族群,其意義不亞于漢唐文明之于中華民族。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正是爨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據(jù)和主要研究文獻,是代表爨文化最高水平的兩頂“皇冠”!“爨都御園”開發(fā)建設項目舉行簽約儀式通過前期充分論證和友好協(xié)商,曲靖市麒麟?yún)^(qū)人民政府、銀冠控股集團(香
16、港)有限公司、曲靖爨鄉(xiāng)福地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三方達成合作意向,7月5日上午,云南曲靖爨都御園民族文化產業(yè)園區(qū)開發(fā)項目舉行簽約儀式。2014曲靖城市文化精神的淵源爨氏中原南下,到三國以后統(tǒng)轄了南中廣大疆域,寧州的建立讓曲靖成為文化交融碰撞的重要地帶。爨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中“本土文化大碰撞融合形成的。是曲靖文化精神的淵源,不斷發(fā)展從而形成今天的曲靖文化。表三都市時報在2007-2013年間(ninjin)涉及到爨文化的報道2007“爨文化”:曲靖城市文化精神的淵源與底色爨(音cuan)文化是中國歷史自秦朝至唐朝天寶七年(749年)這500多年間爨氏統(tǒng)治云南(包括今貴州、四川的部分縣市)時所創(chuàng)造
17、的歷史文明。歷史賦予以機緣,因此在這里上演了無數(shù)動人的歷史故事,故事中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或激昂,或悲壯在一個個壯美的故事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它是曲靖文化精神的淵源和底色。2013曲靖投資149億“復活”爨文化.5年打造主題園區(qū)據(jù)悉,爨都御園項目位于白石江街道黃家莊,占地3000畝,計劃總投資149億元,旨在打造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創(chuàng)意主題園,屬市區(qū)文化產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園區(qū)項目,從以上標題再結合文章內容來,媒體在報道爨文化時的關鍵字主要有:爨碑、爨陶、爨樂、爨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爨文化相關情感,這其實也是爨文化留在人們心里最深刻(shnk)的印象。1. 大眾傳媒傳播爨文化(wnhu)的信
18、息那么,報紙對爨文化的這些報道到底有什么特點,給人們傳遞(chund)了怎樣的信息呢?當前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野下討論爨文化,人們常常會因為誰是正宗,誰最有代表性之爭因而忽略了爨文化的歷史內涵及其地方特征。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它總是某一個地域里的民眾的集體創(chuàng)作。這個地域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方式、日常生活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著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形成一種地域特征、地方傳統(tǒng),這也是我們所要保護的“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僅在這幾期的報道里我們就可以簡單認識到爨文化的文明,它是滇文化的最早代表,兩爨碑的歷史由來,爨體書法的歷史價值等等。兩爨碑以及其書法
19、藝術,一般受眾很少對此有所了解。據(jù)考古學家在對來源自爨龍顏碑上獨特字體的研究,將其命名為爨體書法。爨體書法因碑而名。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單單碑的形制看,站在高大、挺拔、古拙、深邃的爨龍顏碑面前,讓人頓覺自身之渺小遂而產生敬畏與遐思。從碑的文體看,它是志與銘相結合的標準散駢文,行文流暢,詞藻優(yōu)美,主題突出,具有清新典雅之美感。據(jù)曲靖日報、云南日報以及都市日報關于爨文化報道中,對于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歷史碑刻文化-爨碑都在報道中多次出現(xiàn),例如曲靖日報中曾報道過由于對神秘的爨文化的吸引,中央電視臺曾進行實地考察,報道中提到“4月23日下午,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紀錄片爨碑驚奇錄(暫名)在曲靖市爨碑廳舉
20、行開機儀式,該片將由爨碑奇談、爨氏背影和爨碑神韻三集組成,帶人們了解古老而神秘的爨文化”。報道中稱人們也經常管爨龍顏碑叫“大爨碑”,管爨寶子碑叫“小爨碑”,兩塊碑合稱“二爨碑”。其中爨寶子碑采用了韻文體,一些文化學者認為,這些韻文體贊辭,文辭古雅,音調鏗鏘,其儒風文辭與當時京城時尚的漢文化藝術風韻可謂是亦步亦趨,有典型的漢文化藝術特點。而爨龍顏碑的碑文多別體字和假借字,但詞采富麗,文筆凝煉。碑文中獨特的書法-爨體書法,因產生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爨地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既有北碑的古拙敦厚、雄壯磅礴的氣勢,又不失神韻高曠、茂美飄逸的南方書韻,其歷史、美學價值十分豐富??涤袨楦?/p>
21、對爨體書法推崇備至,在廣藝舟雙揖中曾贊其“下筆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局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推尊為“雄強茂美之宗”、“古今楷法第一”、“華夏神品第一”。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除了介紹有關(yugun)爨文化的書法價值和碑刻價值之外,有關爨文化的其他信息在各報道中也都有所體現(xiàn),有涉及到爨姓的起源的,有關于爨陶技藝與傳承的,有關于爨文化舞樂的,有關于爨文化在民俗中的體現(xiàn)的以及爨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的等等??梢哉f,大眾傳媒所傳遞的關于爨文化的豐富信息是其它任何一種祭奠儀式、教育、推廣活動都無法企及的,彌補了教育對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的缺失,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為廣大受眾所知。大眾傳媒真正起到
22、了傳承社會遺產的功能。2. 大眾傳媒對于爨文化旅游文化推廣,推動(tu dng)了爨文化的保護在這些報道中,大多提到了爨文化的旅游文化價值,大聲疾呼爨文化的背后的民俗文化,如云南日報2012年的文章(wnzhng)爨文化的認識與文化產業(yè)開發(f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過程也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的過程。開發(fā)好、利用好爨文化這一獨特旅游資源,用獨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魅力來推動旅游跨越,才能使曲靖文化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此外,在對受眾相對熟悉的爨體和爨碑的報道外,一些文章還刊登了有關爨陶的介紹,云南日報2013年的報道爨陶:從爨文化中浴火重生指出,2012年10月,陸良人王
23、江雁基于對爨文化的崇敬和理解,開始對傳統(tǒng)土陶進行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他整合了爨體書法大家和傳統(tǒng)土陶制作藝人,把爨體書法與陶器結合,開發(fā)出了精美的爨陶。這種集陶藝、書法為一體的新型爨陶具有四大特性:一是制作工藝考究;二是文化氣息濃烈;三是品種形式多樣;四是實用價值極高。云南日報2007年溯古及今頌文明 爨文化滇文化的最早代表介紹了有關爨文化的舞樂大爨詠歌,讓受眾對爨文化的多樣性有進一步的了解。這樣的報道,對傳承爨文化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與一般的文物、有形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同,并不是說國家有關部門列為保護單位、撥款予以修復重建就能保護下來,更主要的是有大眾的廣泛參與,給地方歷史文
24、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夠(nnggu)以活態(tài)的形式傳承下來。被鎖在博物館櫥窗里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魅力會大打折扣。過去,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保護的“硬件(yn jin)”設施(shsh)上,如今,保護更應注重“軟件”開發(fā),這個“軟件”指的是大眾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認知、興趣與參與。因此,媒體在通過集中報道,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的同時,更應該把廣大群眾引為保護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參與文化多樣性活動的主體。此外,多篇報道還涉及到爨文化相關的情感,曲靖日報2013年的報道爨文化走進尋常百姓記者在市民中采訪發(fā)現(xiàn),大部分市民都知道曲靖有著“爨文化”一說,卻沒有幾個市民說的清楚“爨文化”所涉及的歷史和價值。這
25、種民意調查的好處之一就是更多的把目光投向當下人的生活體驗,這樣才能保持爨文化的活態(tài)。媒體的確應該把人們對爨文化的關注點引導到其內涵中來,并把這文化精髓貫徹到底。(二)大眾傳媒與爨文化傳承的關系在信息時代,擁有全方位話語權的大眾傳媒引領著公眾的文化興奮點,在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領域也是如此。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帶來的日漸升溫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日益引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而大眾傳播媒介,更是在這一過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1.大眾傳媒的媒介特性能促進爨文化的傳承如前列報紙對爨文化的報道所述,大眾傳媒所傳遞的有關地方歷史文化的信息較為豐富而全
26、面,這是由大眾傳媒信息的“知識性”和“價值性”特征決定的?!皞鞑ブR,交流經驗,傳繼文化遺產,介紹最新科技,歷來是大眾傳媒的主要任務。新聞媒介(報紙、廣播、電視)主要傳播萌芽時期的知識和當前最為適用的或受眾不知道的知識。”8大眾傳媒傳播知識,這是其內在的特性。傳播自人類文化誕生伊始就已經出現(xiàn)。文化的交流與傳承都離不開傳播,而傳播的實現(xiàn)則離不開媒介。傳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工具本身的性質和特點(tdin)。因此深入地認識傳播媒介的性質和特點,才能合理利用媒介,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正如我國著名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先生所說:“新聞傳播媒介的多元化,新聞傳播手段的日趨現(xiàn)代化,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新
27、聞傳播事業(yè)(shy)對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則變得越來越大。”9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現(xiàn)代傳媒能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盡可能客觀地記錄和保存非物質文化(wnhu)遺產的形態(tài)和狀況。傳統(tǒng)的報紙、廣播、電視和新興的網絡媒體有其自身媒介特性,在傳播爨文化時也都充分運用了這些特性。例如中央電視臺曾將爨文化作為一種民族特有的文化拍成紀錄片,揭開了爨文化一層神秘的面紗,2015年成立了曲靖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網絡為其提供了基本載體,使得公司對于傳播爨文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報紙具有報道深入、便于檢索等特點,并且可以折疊、便于攜帶,因而能彌補與廣播、電視相比所具有的新聞報道及時
28、性不強、生動性不夠等弱點。在傳播非地方歷史文化時,比較適合用于文化背景介紹,文化內涵分析。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很多文化形態(tài)背后的文化內涵需要受眾去深刻體會,就有賴于報紙運用文字和圖片進行分析和傳播。文字這一傳播媒介,能夠保證爨文化在時間上的可保存性和在空間上的廣泛性。有關爨文化的各種報道見諸報端,從文字和視覺上都給人以大的震撼,對于傳播爨文化、提高人們自覺保護意識都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問題和原因(一)大眾傳媒對爨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管大眾傳播媒介在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積極作用,但是,現(xiàn)有的媒介技術還不足以完整的記錄全部文化代碼,難免會造成一些信息缺失。進一
29、步而言,作為工業(yè)社會的產物,大眾傳播難以擺脫其受政治和資本制約的宿命,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難免是選擇性的、碎片化的。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點也容易被大眾傳媒所影響。大眾傳媒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的時候,其關注點經常放在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層樣式之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傳承人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造成在大部分報道中公眾僅看到了很多文化樣式,而沒有看到這種文化樣式的傳承人的有關情況?!?01.爨文化(wnhu)傳播的邊緣化問題在議程設置的影響下,人們對某一事件的關注會出現(xiàn)間歇性。在爨文化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迫于大眾傳媒自身文化傳承的功能,開始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爨
30、文化,采取諸多措施著手保護爨文化,當集中報道一段時間之后,媒體似乎已經完成了保護爨文化的使命,該功成身退了。畢竟爨文化的衰弱,有著(yu zhe)內外方方面面的原因,大眾傳媒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便可力挽狂瀾。比如曲靖日報在2011年對爨文化的報道僅一篇,2013年集中報道爨文化五篇。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時成為公眾熱點或媒體流行語就能解決的問題。地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xù)實施的社會工程,間歇式的、熱點式的傳媒報道根本不可能對其進行全過程的記錄和報道。此外,當媒體把一項文化遺產置于公眾關注的焦點,很可能會帶來不當開發(fā),而媒體沒有對此繼續(xù)關注,反而會對遺產造成毀滅
31、性的打擊。另外,大眾傳媒受商業(yè)利益的左右,也存在將爨文化置于邊緣化的境地。112.大眾在傳承爨文化時對爨文化的隨意(su y)簡化大眾傳媒利用“議題設置”的方法,對新聞進行選擇、評論,這種對新聞的過濾和解釋,有時反而會造成大眾傳播對社會的負作用。因為經過加工、處理的觀點、意見,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個人無須再進行分析、評價,久而久之,大眾的思維能力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還會削弱社會和個人自身的判斷力。12在爨文化的具體傳承過程中,僅以報紙媒體來考察,由于受報紙版面內容的限制,由于編輯自身對于爨文化內涵缺乏了解,使一些具體的文化樣式在版面上呈現(xiàn)出來時,僅存一些能夠刺激讀者眼球的大標題和新奇內容。
32、如報道曲靖投資149億“復活”爨文化 五年打造主題園區(qū)使具有豐富內容和深刻內涵的爨文化被隨意性簡化處理了。這種抽離,不僅無法窺視爨文化的全貌,更無法把握其文化內涵,僅存一些“華彩”篇章,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理,而缺乏深度的研究、琢磨。由爨文化所映射出的很多文化副產品,爨都御園的建設和開發(fā),其文化價值未能本真地反映爨文化的文化內涵,大眾傳媒在對這些文化進行記錄和傳播時,未能有效探究其全貌,更是缺乏對其后面隱藏著的深刻文化內涵的挖掘,而是刻意突出爨文化的活動和儀式中的神秘性、原始性甚至愚昧性,誤導了受眾對其內涵的真正把握和認識,從而將爨文化惡意“異化”,嚴重背離大眾傳媒對爨文化傳承的初衷。(二)大眾傳
33、媒對爨文化傳播效果部分(b fen)缺失的原因分析目前大眾傳媒在報道地方歷史文化時,都出現(xiàn)了商業(yè)化程度過深的問題。媒體在對非地方歷史文化進行報道時被節(jié)慶、民俗活動背后的經濟效益所引導,忽視了活動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一個地方略有點歷史、文物、文化、傳統(tǒng)的味兒,立刻就想到了如何利用這些因素(yn s)進行商業(yè)開發(fā),銷售產品。儀式、生活習俗,傳統(tǒng)文化在變味的重復活動中失去了應有的尊重與尊嚴。1. 消費社會(shhu)下不能使爨文化淪為一種文化消費品當媒體把某一文化遺產引入人們視野的時候,文化遺產通常會被當成“標簽”和“搖錢樹”,造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xiàn)象。原生態(tài)的文化遺產被各方利益群體撕成
34、碎片,媒體的關注非但沒有保護文化遺產,反而加速了它的消亡。一些所謂“文化村”,如“中華民族圖騰文化主題公園”,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把學術界尚未深入研究和達成共識的一些概念,加以商業(yè)化的炒作。媒介在文化傳承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低俗化的傳播無異于一把隱形的劍,會在無形之中把經典化為糟粕,最終將燦爛的非物質文化推到絕跡的邊緣而無益于其發(fā)揚光大?!?3】爨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特色而很少被后人繼承的文化,也在逐漸被大眾所知。滇文化作為云南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在爨文化不斷被發(fā)掘的過程中,將爨文化與滇文化分離,將其獨立作為一種文化拼湊出來。而對于其發(fā)源地曲靖來說,大部分人對于爨文化的了解只是來自報道中只言片語,
35、而且文化的由來更要是有一定的歷史考證,目前只有兩爨碑是以文化形式存在的歷史,存在考古價值而對于受眾來說無關痛癢,宣傳效果達到了也只是空穴來風,不會利于爨文化傳播,更相反卻會把文化推向不可知的邊緣。2. 消費社會語境下大眾傳媒運行中的商業(yè)資本邏輯驅使媒體在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難免被自身在生產和消費環(huán)節(jié)中的特點所影響:“把新聞賣給受眾,然后把受眾賣給廣告主?!?4要吸引足夠的受眾,就要有適合這些受眾口味的新聞。大眾傳媒所面對的受眾分布極廣,受教育程度水平不一,有著不同的形貌、個性、興趣和立場。為避免曲高和寡,傳媒在報道地方歷史文化時,自然要根據(jù)新、奇、趣等原則來進行篩選,吸引最大數(shù)量的受眾來賣給
36、廣告商,以獲取媒體的最大利潤。這種報道方式固然提高了傳媒的影響力,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讓公眾誤以為地方歷史文化就是新、奇、趣的東西,造成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表層缺乏有深度的反思和追問,這恰恰是公眾缺乏而媒體應當提供的內容。四、關于大眾媒體如何有效地傳播地方(dfng)歷史文化的思考如何使大眾傳媒更加有效地傳播地方歷史文化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查閱大量資料的過程中了解到大眾傳播媒介對于裕固族的保護(boh)與傳承在爨文化的保護傳承中具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例如。如中國恩施旅游網的發(fā)展,恩施州的民族的文化藝術、建筑(jinzh)文化、飲食文化、醫(yī)藥文化、節(jié)慶文化、生態(tài)文化整合,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使得恩施州
37、騰龍洞、大峽谷等旅游文化名揚內外,龍船調、撒葉兒嗬黃四姐、等民族的民間文化藝術也以視頻等網絡傳播的形式不斷傳播,并迅速被外界所了解。裕固族是甘肅省獨有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由于裕固族人口較少,其民族文化發(fā)展本身具有脆弱性。隨著民族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開放,特別是各種傳媒技術的廣泛應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問融合滲透加劇,裕固族文化特別是裕固族非物質文化又出現(xiàn)瀕危性。大眾傳媒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和栽體有義務和責任承擔起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任務。據(jù)此傳播現(xiàn)狀媒介通過提高從業(yè)人員的民族文化素質對文化宣傳人員進行必要的文字、攝像、錄音、拍照、考古鑒定、計算機應用及分類登記
38、整理等實際工作技能培訓充分發(fā)掘裕固族文化的魅力并努力加以表達。此外,利用新型傳媒技術,開辟民族文化宣傳的新渠道。通過開展有關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上論壇、建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專題網站等形式,打破地方歷史文化傳播上的地域性,實現(xiàn)“無國界”傳播,這是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擴大其影響的重要手段,也是裕固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14充分利用媒介的議程設置,突出地方歷史文化在傳播中的分量大眾傳媒通過宣傳、報道、評論、輿論監(jiān)督的方式,引發(fā)了社會公眾和政府職能部門對地方歷史文化的關注和重視。媒介集中地報道地方歷史文化相關的內容,能極大地引起民眾的興趣。而社會公眾參與保護的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地方歷史文化的
39、未來命運。爨文化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的保護層面,應當與利用、開發(fā)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性”保護。傳媒對爨文化的物質遺存、文化形態(tài)存留與城市文化建設的傳播要有科學的規(guī)劃,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宣傳和傳播。同時各種媒體要講求相互之間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地方歷史文化傳播的責任。要加強對爨文化的繼承、整理、保護、建設與發(fā)展問題的討論,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參與爨文化的傳承工作。充分利用媒介特性傳播非物質(wzh)文化遺產大眾傳播媒介(miji)除了從報道內容上傳遞傳統(tǒng)文化知識外,還應通過媒介手段和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傳承地方歷史文化時,既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zop)”,還要將符合現(xiàn)
40、代社會特性的新的文化元素和傳承手段不斷加入其中,從而保持地方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長久生命力。憑借著先進的傳媒手段和傳播技術,大眾傳播媒介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范圍、延長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時間、豐富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內涵,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一種傳播形式所望塵莫及的。報紙、廣播、電視等現(xiàn)代傳媒能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盡可能客觀地記錄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和狀況如鳳凰旅游網網站,不僅僅宣傳旅游景點提供路線,而且從苗家風情、楚巫文化、土家人、地方習俗等多對相關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展現(xiàn)出原生態(tài)的民風與民俗。15地方歷史文化通常是活態(tài)的,
41、由爨人、爨蠻這個民族群體所創(chuàng)造的既存與現(xiàn)存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巫術禁忌、工藝制造、儀禮制度、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審美觀念、生產結構等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顟B(tài)性使地方歷史文化在傳播給受眾的過程中,通常會隨著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場次或場景的變化而有不同變化。受眾可通過電視畫面直接來感受“活著的”爨文化遺產。如2011年,由曲靖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和云南高原影視文化中心聯(lián)合制作的爨碑驚奇錄分為上下兩集,分別為爨碑奇譚和爨書神韻。該片于2011年3月份在曲靖開機,先后在陸良、富源、沾益等多地進行拍攝,為了體現(xiàn)爨碑的文化價值和國際價值,攝制組還一路前往
42、成都、北京、臺灣和日本等地對相關人物事件進行了采訪。在后期制作中,為了增加鏡頭的感染力,還運用了3D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一些細節(jié)。紀錄片爨碑的攝制播出后,進一步擴大了“大小爨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走進爨碑的故事,感受爨碑的魅力,認識爨碑的價值。同時爨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有新媒體融合,根據(jù)著名戲劇編劇羅遠書舞臺劇爨碑殘夢改編的,鬼才青年編劇陳鵬編劇的電影爨碑殘夢劇本入圍了2015年世界民族電影節(jié),對于爨文化對外傳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建立地方歷史文化網絡數(shù)據(jù)庫,可以涵括相關文字、圖形、圖像、聲音、三維圖表,使得難度巨大的信息存儲過程變得簡單可行。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在網上閱讀有關
43、地方性歷史文化的學術論文,新聞報道,也可以在線欣賞傳統(tǒng)曲藝、觀看傳統(tǒng)民俗活動的影像資料?!暗胤綒v史文化蘊含的信息量非常豐富,單一的傳媒樣式很難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因此,在進行地方歷史文化報道的時候,表現(xiàn)形式需要實現(xiàn)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樣式的綜合,傳播手段也需要實現(xiàn)平面與網絡的綜合,在傳播過程中構建起立體的、互動性強的感知環(huán)境,營造出融合性強的文化氛圍,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傳播效果?!?6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原始的口耳相傳,更離不開現(xiàn)代的大眾傳播媒介(miji):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新媒體。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每一種傳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特點,而這些特點又都是利弊俱存的,各種媒介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和局限,因此,在傳播文化時,要盡量規(guī)避媒介自身傳播的弊端,發(fā)揮其傳播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傳承(chun chn)社會遺產的功能大眾傳播媒介適時擔負起了文化傳承的重任。通過媒介的宣傳報道,向本地區(qū)受眾甚至全國全球的受眾介紹了爨文化的內容和重要性,喚起了公眾對它的關注。大眾傳播媒介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使得圍繞著傳統(tǒng)戲劇、樂曲、舞蹈、手工技藝的文化旅游業(yè),以及民間文學的影視再現(xiàn)等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青睞,在客觀上真正起到了保護和傳承的積極作用。大眾傳媒承擔文化傳承功能的同時,要提高和維護傳媒的公信力,增強地方歷史文化傳播中的道德價值內涵。在市場經濟文化環(huán)境下,大眾傳媒要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全生產培訓講師
- 企業(yè)風險管控的基本知識及運作流程
- 企業(yè)安全生產制度清單
- 安全班會感想
- 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應堅持統(tǒng)一規(guī)劃
-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管理
- 安全生產法二十一條
- 網絡安全學習路徑
- 安全生產事故重大隱患排查治理臺賬
- 化工企業(yè)怎樣做好安全生產工作
- 2024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報名信息表
- 《地區(qū)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tǒng)應用功能規(guī)范》
- 2024中國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療指南
- 11294營銷管理-國家開放大學2023年1月至7月期末考試真題及答案(共2套)
- 12-重點幾何模型-手拉手模型-專題訓練
- 2024年河北省張家口市“三支一扶”招聘130人(高頻重點復習提升訓練)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3年遂寧市船山區(qū)選調教師考試真題
- CJJT259-2016 城鎮(zhèn)燃氣自動化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 合伙人散伙分家協(xié)議書范文
- 園林綠化移樹合同
- 醫(yī)療機構保潔人員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