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學(xué)案3飯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頁
2021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學(xué)案3飯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頁
2021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學(xué)案3飯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頁
2021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學(xué)案3飯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頁
2021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學(xué)案3飯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2021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學(xué)案(3飯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烽火硝煙,演繹出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政治外交的風(fēng)云變幻,再現(xiàn)了謀臣辯士的良策與膽識;輔君相國的諫言表疏,記錄了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曾有深明大義、愛國愛家、洞察利害的燭之武;曾有智勇過人、慷慨悲歌、仗劍直行的荊軻;曾有知人善任、巧言機變的劉邦不管他們高貴還是卑微,成功還是失敗,高歌還是低吟,他們都曾在這片土地上走過,還會生活在后人的記憶里。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讓我們走進本單元,走進古人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下來的歷史,欣賞用真情和細節(jié)凝鑄成的不朽形象,

2、從而領(lǐng)略古人的才華和美德,汲取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讓我們穿越到群雄逐鹿的春秋時期,去感受不計個人私怨的燭之武力挽狂瀾、為國紓難的深明大義,去領(lǐng)略智慧深藏、辯才超群的燭之武“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不凡風(fēng)采;再讓我們一起追隨史家洗練的文筆,在腦中重現(xiàn)秦燕斗爭的壯烈場面,走近刺秦王的荊軻,感受其視死如歸、義薄云天的俠士形象,領(lǐng)會其“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悲壯情懷;再讓我們走進秦漢交替之際那段浪潮澎湃的歷史,走近曾經(jīng)創(chuàng)下叱咤風(fēng)云之偉業(yè)卻以悲劇告終的項羽,繼而去思考這段悲劇的根源。“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弊屛覀冏哌M本單元的三篇史傳散文,去積累,去思考,去領(lǐng)悟。本單元學(xué)習(xí)古代記敘散文。三篇記敘散文

3、分別選自左傳戰(zhàn)國策和史記。從時間上看,是我國古代(先秦、漢代)的散文;從文體上看,又屬于記敘類歷史散文。這幾篇文章或記載能言善辯的外交奇人,或描繪俠肝義膽的抗秦義士,或展現(xiàn)波詭云譎的會見場面。在記人敘事上,左傳在真實記述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很注意描寫的形象性,具有相當高的文學(xué)價值。戰(zhàn)國策圍繞謀臣策士的游說活動,描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筆墨敘寫一個人的事跡,表現(xiàn)人物性格,揭示其內(nèi)心世界。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xué)價值。它的藝術(shù)性首先表現(xiàn)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又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tǒng)一起來,既寫活了歷史

4、,人物也栩栩如生。總之,這些源于先秦和漢代的記敘散文不僅在我國的歷史著作中占有極高的地位,也對后世歷史學(xué)家和古文學(xué)家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1在熟讀背誦的基礎(chǔ)上,有效地積累文言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感。2借助課本解釋和工具書,對文本逐字逐句地翻譯,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3理清思路,把握層次結(jié)構(gòu),體味古代散文高超的藝術(shù)特色。如燭之武退秦師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故事情節(jié)波瀾迭起,曲折有致,層次井然。4學(xué)習(xí)在尖銳復(fù)雜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燭之武、荊軻受命于危難之際,以國家利益為重,置個人的安危于不顧;劉邦能言善辯,善于應(yīng)變,巧妙脫險。5通過表演、評述或辯論等方式

5、,培養(yǎng)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如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可表演課本劇,真正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xué)習(xí)方式,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研讀和理解,切實理解、把握、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第4課燭之武退秦師他,其貌不揚,卻機智聰慧;須發(fā)盡白,仍心懷天下;臨危受命,且義無反顧。為了維護和平,游說于戰(zhàn)火之間;為了挽救蒼生,斡旋在死亡邊緣。逞抱負于交鋒,息蝸爭于頃刻;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個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讓他驕傲的祖國。小人物,大英雄!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他那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1走近生平經(jīng)歷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

6、22),姓左,名丘明(一說復(fù)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相傳為炎帝后裔,博覽天文、地理、文學(xué)、歷史等大量古籍,學(xué)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zé),德才兼?zhèn)?,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毕鄠髯笄鹈骶幮迖罚找共賱?,歷時30余年,終于完成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作品春秋左氏傳評價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jīng)師”,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2.背景解讀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

7、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好,派人出使晉國,試圖與晉修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使兩國重歸于好。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合圍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

8、(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強大的伙伴。秦、晉關(guān)系一向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強強聯(lián)合也是必然。3相關(guān)知識關(guān)于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傳以春秋為綱,又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shù)抗哪?。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春秋和左傳原本各自成書,到晉代杜預(yù)作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始把兩書合在一起。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

9、述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在選材、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生動的記述。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xué)作品,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有條理,敘述精準,詳略得當、簡潔;寫人精簡,委婉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常常是幾句話,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史書體例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春秋左傳。紀傳體,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如史

10、記。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如國語戰(zhàn)國策。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者是南宋的袁樞,如通鑒紀事本末。典志體,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損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通史,不間斷地記敘史實,如史記資治通鑒。斷代史,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與課文相關(guān)的歷史事件(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等人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yīng)割讓晉河?xùn)|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

11、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皶x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2)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熬敝盖啬鹿霸S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yīng)割讓晉河?xùn)|之地予秦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3)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詹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詹勸告,對重耳無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

12、”一事。(4)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4文化常識(1)晉侯、秦伯圍鄭“侯”“伯”:春秋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兩種。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是中

13、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quán)力的標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zhì)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jīng)濟權(quán)利。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王:在周王朝轄區(qū)內(nèi),王是指周天子。另有個別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lǐng)。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于同周室關(guān)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guān)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

14、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nèi)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于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2)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在古代有多種意思:從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職守之人,即官員;指供役使者,仆從;對對方的敬稱;侍從。本文指對辦事的官吏的敬稱。1讀準字音(1)單音字氾南(fn)佚之狐(y)燭之武(zh)縋(zhu)闕秦(qu)秦伯說(yu)杞子(q)逢孫(pn)共其乏困(n)敝之(b)(2

15、)多音字伯薄濟與2認清字形3熟語積累(1)因人成事: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2)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lián)姻。即時小練:(1)婚禮上一對新人結(jié)為了秦晉之好,幸福寫在他們臉上。(2)我們要自力更生,決不低三下四,因人成事。一、閱讀課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題目。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軍2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以其無禮于晉。答: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yīng)為“以其于晉無禮”。(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答: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詞“于”,應(yīng)

16、為“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3下面各選項中屬于秦、晉圍攻鄭國原因的一組是(B)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ABCD解析:句是交代秦、晉圍鄭這件事,不屬于原因;是鄭國被圍攻的兩個原因;是晉軍駐扎位置。4下列各選項中不屬于交代秦晉之軍分駐兩處作用的一項是(B)A交代秦晉之軍分駐兩處,為下文燭之武能赴秦營單獨拜見秦伯埋下了伏筆。B交代秦晉之軍分駐兩處,表明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大國的圍攻,可見當時的形勢危急。C交代秦晉之軍分駐兩處,表明鄭國離間秦、晉有機可乘。D交代秦晉之軍分駐兩處,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方便。解析:B項是說的“晉侯、秦伯圍鄭”句的作用,而非“秦晉之軍分駐兩

17、處”的作用。二、閱讀課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題目。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辭:推辭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2)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了(3)許之許:答應(yīng)之:代詞,這件事6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答:佚之狐對鄭伯說。狀語后置句,還原后應(yīng)為“佚之狐于鄭伯言”。(2)是寡人之過也。答:這是我的過錯。判斷句,用“也”表判斷。7下列各句中屬于側(cè)面表現(xiàn)燭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A)A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B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D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

18、A項是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側(cè)面描寫,符合題干要求。B項是燭之武推辭之言。C、D兩項屬于鄭伯誠懇地道歉與分析形勢。8下列對本段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B作為國君的鄭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規(guī)諫,可見他是一位敢于負責(zé)、勇于自責(zé)的國君。C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辭”后“受”,既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也有故意刁難鄭伯之意。D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本段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鋪墊。解析:本段中燭之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句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沒

19、有故意刁難之意。三、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題目。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夜縋而出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2)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3)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方的國家,指鄭國(4)焉用亡鄭以陪鄰?fù)觯菏箘佑梅?,使滅亡陪:增?5)鄰之厚,君之薄也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盒稳菰~用作動詞,力量變雄厚,變薄弱(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今異義詞,把當作東道主:古今異義詞,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古今異義詞,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給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乏的東西(

20、8)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朝,夕:在早上,在傍晚(9)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使動用法,使減少、侵損、削減焉:哪里(10)唯君圖之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圖:考慮(11)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10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夫晉,何厭之有?答: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yīng)為:有何厭。(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答: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還原后應(yīng)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11下列各句不屬于燭之武從對秦國有“利”的角度巧攻心理的一句是(C)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1、?D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解析:C項是從對秦國有“害”的角度分析形勢。12下列對本段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guān)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他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shù)匕盐樟水敃r當?shù)氐膰?、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導(dǎo)了秦伯的思路。B燭之武游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shù):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銳氣;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其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C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

22、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說使命。D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guān)系,始終用歷史事實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guān)系。解析:燭之武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他的挑撥離間是隱性的,不是“始終用歷史事實赤裸裸地”。四、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題目。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沒有夫人:古今異義詞,那人,這里指秦穆公(2)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損害(3)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4)亦去之去:離開14翻譯下列句

23、子,并指出句式類型。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答: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判斷句。15下列對本段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不仁”“不知”“不武”,排比分析,表現(xiàn)出晉侯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B燭之武說秦伯而退晉師,一箭雙雕,本段又一次從正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機智與出色的辭令。C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zhì)。D“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的作用。解析:B項,本段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燭之武的才能。燭之武有勇有謀,但直到晚年才得到為國效力的機會。他的“被埋沒”,

24、有人認為是因為鄭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認為是因為他自己不會“毛遂自薦”。你同意哪一種看法?他人之見觀點一:因為鄭伯不能知人善任。晉公子重耳曾到鄭國避難,鄭伯禮節(jié)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晉圍鄭”;大軍壓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絕后,才想到自責(zé)??梢娻嵅且粋€目光短淺之人。所以,燭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鄭伯應(yīng)負主要責(zé)任。觀點二:因為燭之武不會“毛遂自薦”。在燭之武的心里,還存留著作為“士”的標志之一的清高與孤傲。他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安天下濟蒼生的路徑,但卻得不到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湮滅于歷史的風(fēng)雨之中了。國君不可能了解每一個人,燭之武的默默無聞,主要是因

25、為他不會抓住機會推銷自己。吾之觀點_1主旨歸納本文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fù)雜性。2結(jié)構(gòu)圖示3寫法賞析(1)伏筆與照應(yīng)。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2)

26、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本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zé),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文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說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

27、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滅亡的鄭國的使臣,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4課文全譯名詞活用作動詞的類型及辨析方法本課出現(xiàn)的名詞作動詞的用法比較典型,這種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中經(jīng)??疾椋蠹覒?yīng)掌握其活用知識,具備辨識這種活用的能力。一、明確相關(guān)知識名詞活用作動詞是指原屬于名詞的詞,在特殊的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而靈活用作動詞,臨時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二、掌握活用規(guī)律1名詞帶賓語,則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如“愿為市鞍馬”(木蘭詩)中的“市”,本義是名詞“集市”,這里后帶賓語“鞍馬

28、”,應(yīng)該活用作動詞“購買”。2名詞放在“所”字后面,則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如“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中的“罾”,本義是名詞“漁網(wǎng)”,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為“用漁網(wǎng)捕”。3名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義是名詞“前方”,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為“上前”。4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受“稍稍”修飾,意思為“把當客人”。5名詞用“而”連接時。如“進城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詞“梯”,用在連詞“而”之前,與動詞“下”連接,用作動詞“拿梯子”。6名詞后面用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

29、本課中的“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句中的兩個“軍”后均省略了“于”,這里的兩個“軍”都活用為動詞“駐軍”。三、實戰(zhàn)演練閱讀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quán)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馀教?!备冈唬骸拔灰迅叨庖嫦?,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選自劉向說苑敬慎)譯文: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做的衣服,戴

30、著白色的帽子,最后來吊唁(他)。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要點:第一個“衣”和“冠”是名詞用作動詞,“吊”是“吊喪”的意思,“正”是“整理”的意思)參考譯文:孫叔敖擔(dān)任楚國的令尹時,全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他),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做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后來吊唁(他)。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的事,讓我擔(dān)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最后來吊唁,莫非有什么話要說?”老人說:“是有話要說。當了大官而對人傲慢的人,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而獨攬大權(quán)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已經(jīng)優(yōu)厚卻不知滿足的人,禍患就會跟著他?!睂O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

31、“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教誨,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教誨?!崩先苏f:“地位越高,神情越要謙卑;官職越大,處世越要小心謹慎;俸祿越豐厚越要謹慎,不取不義之財。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足夠治理楚國了!”秦、晉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鄭國被這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王推薦燭之武,鄭文公于是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畏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以一己

32、之力拯救了弱小的鄭國。素材點金1.堅定勇敢。在秦、晉兩大強國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的危急關(guān)頭,燭之武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夜縋而出”,只身赴難。在強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明機智,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堅定和勇敢。2伯樂與千里馬。在鄭國處于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燭之武智勇雙全,最終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憑三寸舌退百萬師的千古佳話。沒有佚之狐這個伯樂,燭之武這匹千里馬就很難脫穎而出??梢哉f,小到單位、企業(yè),大到國家、民族,從長遠的眼光看,都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人才,重用人才,為人才施展才華、建立業(yè)績創(chuàng)造良好、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3愛國精神

33、。燭之武雖然因為鄭伯以前對他的冷落而略有介懷,但不計前嫌,深明大義,臨危受命,說退秦師。鄭國之安危,亦個人之榮辱也。他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敬佩。精彩運用示例1:古之成大業(yè)者,在歷史這部戲劇中,從來都不缺少勇氣與創(chuàng)新。當燭之武毅然決然地踏上說服秦伯的道路時,難道他不知道兇多吉少嗎?當他與秦王正面交鋒時,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么是什么讓他如此大義凜然,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創(chuàng)新思維。示例2:勇氣,讓燭之武的生命飄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晉乃兩大強國也。鄭曾“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這成為秦、晉圍鄭的導(dǎo)火線。然而就在這復(fù)

34、雜的戰(zhàn)爭形勢下,燭之武依然答應(yīng)鄭伯,舍身卷進一片混亂的局勢中。這是怎樣的勇氣啊!“夜縋而出”,這幾個字讓我震驚,我的腦海里瞬間閃出無數(shù)個問號:難道他不怕摔壞自己的老骨頭嗎?難道他不怕被秦王發(fā)現(xiàn),惹來殺身之禍嗎?即使一切都順利,難道他不怕這樣危險的行動給他帶來負面影響嗎?哦!我明白了:在這復(fù)雜的情形中支撐著他的,是勇氣。示例3:鄭伯直面批評,讓國家轉(zhuǎn)危為安。秦、晉圍鄭,鄭國存亡僅在旦夕之間。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鄭伯立即召見他,當燭之武拒絕出使的時候,鄭伯沒有大發(fā)雷霆,而是直面錯誤,誠摯地道歉,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如果沒有這樣的道歉,恐怕鄭國難逃滅亡的命運!一個為國者

35、需要大度量,更需要知錯能改的品德,這樣才能造福于人民。直面錯誤,有如黑暗中的明燈,有如迷霧中的燈塔。拓展閱讀舌頭的力量燭之武退秦師讀后感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頭,也不是牙齒。我說是舌頭,舌頭的力量大無邊,燭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使命?!蔽覈糯泻芏嗤饨皇构?jié)以三寸不爛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們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春秋后期齊國的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戰(zhàn)國時期唐雎代表安陵弱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三國時期蜀國的鄧芝從容鎮(zhèn)定,與吳聯(lián)盟;漢代的張騫不畏艱險,開拓了絲綢之路;漢代的蘇武出使匈奴十

36、九年,堅貞不屈,名垂青史。歷數(shù)這些歷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們無一不是善于辭令的。有人說,弱國無外交,就讓我們看看春秋末期的鄭國的燭之武是怎樣顛覆這個觀點的。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殺出去無疑是自殺式進攻,此時此刻,拯救鄭國,唯有外交。在這個緊急的關(guān)頭,燭之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見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給對方講道理。各位同學(xué),如果燭之武動之以情,哀求秦伯,請求成為秦的附屬國,可以嗎?不可以,雖然也可以保全國家,但失去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燭之武采用的方法是先表示謙卑,說鄭國要滅亡,我們鄭國已經(jīng)知道了,這樣會滿足秦伯驕傲自滿的心理。緊接著燭之

37、武對秦伯曉之以理,用事實說話,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燭之武的游說之辭包括三個方面:一、消滅了我們對你們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二、不消滅我們對你們秦國有很多的好處。三、你和晉國聯(lián)盟,晉國說話不算數(shù),忘恩負義,吃虧的還是你們秦國。這番說辭處處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最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們的聯(lián)盟。于是連老練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順理成章地心悅誠服,一改初衷。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作戰(zhàn)的最高境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至此我們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領(lǐng)略了燭之武的說服藝術(shù)。古人常說“禍從口出”,其實“福也從口出”,舌頭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為國為民,搖唇鼓舌就強于百萬之師;造謠誣陷,搬弄

38、是非就會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谀诵闹T戶,要想練就好的舌頭,助你人生收獲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頭的力量,不在于你有伶牙俐齒,有銅齒鋼牙也不行;舌頭的力量,不在于你肚子里有多少華麗辭藻,有詩詞歌賦也不夠;舌頭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悅耳的嗓音,鶯歌燕語也無濟于事。舌頭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燭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國家的利益,怎么會在危急的關(guān)頭,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氣過人,怎么會在秦國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過人,又怎么會抵上兵車千乘、鄭師十萬呢?“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學(xué),讓我們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美點借鑒三寸之舌屈百萬雄兵,這就是舌頭的力量。是什么使舌

39、頭有如此威力?正如文中所說“不在于你有伶牙俐齒”“不在于你肚子里有多少華麗辭藻”“不在于你有悅耳的噪音”,而“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什么才是人最高尚的德行?那就是愛國心,愛國心才是至高無上的美德,文中的晏嬰、藺相如、唐雎、鄧芝個個心系國家,個個大智大勇,個個能言善辯,因而他們被世人稱頌,他們的事跡世代流傳。同學(xué)們,“舌頭”聽從“心”的呼喚,讓“舌”為“心”役,用心用舌,讓愛國之心永駐心間。PAGE-1-第5課荊軻刺秦王蕭蕭冷風(fēng),寒徹易水,但冷卻不了一顆熾熱的心。一壺濁酒,飲盡萬世滄桑;一句諾言,看輕凡塵肉身。一聲珍重,一句走好,荊軻踏上名動天下的死亡之旅。他用血的紅艷詮釋著誠信,

40、他用風(fēng)的凄冷見證著忠心。英雄已逝,浩氣長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那段歷史,更深刻地感受浩氣長存的英雄形象。1走近2.背景解讀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的前六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tǒng)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zhì)。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將王翦攻趙,殺掉趙蔥,遂克邯鄲,虜趙王遷。王翦隨即奉命率兵駐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準備向燕國進攻。燕國這時處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難境地。事實是:“燕弱小

41、,數(shù)困于兵,今舉國不足以當秦?!?戰(zhàn)國策燕策三)強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為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當初在秦被凌辱之仇,燕太子丹計劃派人行刺秦王嬴政。他訪得荊軻,尊其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國,其目的是“劫秦王,使悉返諸侯之侵地”,如不成,便“因而刺殺之”,造成秦國內(nèi)部的混亂。但事與愿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3相關(guān)知識春秋戰(zhàn)國四大刺客:專諸、要離、聶政、荊軻。專諸: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與其交好。后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于是隱太湖學(xué)治魚三月。藏魚腸

42、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quán)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cè)找箲n慮。時伍子胥又薦羸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于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xiāng)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

43、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地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人,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軻,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jié)交名人勇士。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嬴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推薦了荊軻后,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wù),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是荊軻的朋友之一。高漸離被后世尊為“樂圣”

44、,他的師傅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韓娥。后來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筑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4文化常識(1)至易水上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縣境內(nèi),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荊軻刺秦于此作別,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音樂高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而名揚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荊軻”或“易水歌”。(2)為變徵之聲,復(fù)為慷慨羽聲“變徵”“羽”:古代音樂七音中的兩種聲調(diào)。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悲涼。(3)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殿前的臺階?!氨菹隆痹瓉碇傅氖钦驹谂_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

45、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yīng)對的敬稱。(4)乃朝服,設(shè)九賓九賓:九賓之禮,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1讀準字音(1)單音字淬劍(cu)徴聲(zh)被八創(chuàng)(chun)樊於期(w)瞋目(chn)戮沒(l)偏袒(tn)提軻(d)揕其胸(zhn)王翦(jin)扼腕()箕踞(j)(2)多音字2認清字形3熟語積累(1)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fā)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2)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3)發(fā)上指冠:毛發(fā)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即時小練:(1)現(xiàn)在的騙術(shù)五花八門,就算練就了孫悟空般的火眼

46、金睛,也防不勝防,當圖窮匕見的時候,我們只剩下后悔了。(2)他聽到自己在高考中落榜的消息后,日夜切齒拊心,不吃不睡。(3)聽了別人在他背后說他的壞話后,他發(fā)上指冠,拂袖而去。一、誦讀課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進兵北略地北:向北,名詞作狀語(2)則雖欲長侍足下則:那么雖:雖然足下:您,指荊軻,表對說話對象的尊稱(3)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微:假如沒有謁:拜會,前往(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窮:走投無路困:處境困窘,古今異義詞(5)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6)愿足下更慮之更:改變2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答:秦王用一千斤金和

47、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懸賞他的頭。這不僅是省略句,還是定語后置句,經(jīng)過調(diào)整后的語序是“秦王(以)千斤金、萬家邑購之”。(2)臣乃得有以報太子。答:那我就有機會報答太子了。有以:固定結(jié)構(gòu),有用來的辦法。3下列全都能表現(xiàn)荊軻具有超人的謀劃才能的一組是(B)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ABCD解析:是表現(xiàn)荊軻的主動精神;是陳述太子丹去請荊軻;是以太子丹的不忍,側(cè)面反襯荊軻超人的謀劃才能;是正面表現(xiàn)荊軻超人的謀劃才能。4下列對本部分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

48、一項是(D)A秦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在這種背景下,荊軻挺身而出,可見荊軻非常重義。B課文第一自然段中“破”“虜”“盡”“略”“至”等詞,以短促的語氣交代逼人的形勢,渲染了緊張、危急的氣氛。C荊軻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guān)鍵問題,并且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荊軻城府很深,勇而多謀。D樊於期是在家境貧困時來投靠太子丹的,所以太子丹不忍心用他的頭取信于秦王。解析:“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中的“窮困”不是家境貧困,而是處境困難。二、誦讀課文第39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題。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今異義詞,眼淚(2)將軍豈有意乎豈:是否(3)樊於期偏

49、袒扼腕而進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4)既已,無可奈何既已:事已至此(5)函封之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6)太子遲之遲:意動用法,以為遲(7)仆所以留者所以:的原因(8)發(fā)盡上指冠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9)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10)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就:坐上不顧:不回頭6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答:父親、母親和宗族,全被殺戮和沒收為奴婢了。以“為”為標志的被動句。(2)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以“見”為標志的被動句。(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答: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冠來給荊軻送

50、行。定語后置句,正常句序為“太子及知其事者賓客”。7下列各句中最能表現(xiàn)荊軻性格剛烈的語句是(B)A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B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C荊軻有所待,欲與俱D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解析:A項,表現(xiàn)了荊軻的謀略。B項,太子的不信任對俠義之士來說,無異于人格侮辱。怒叱太子,顯示了剛烈的性格。C項,表現(xiàn)了荊軻的遠略。D項,表現(xiàn)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8下列對本部分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著深刻的了解。荊軻舍生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腕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xiàn)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xiàn)了對荊軻的理解與

51、信任。B本部分詳略得當,剪裁合理。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藥淬之”“令秦武陽為副”之所以略寫,是因為這不是主要情節(jié),只作必要的交代即可。C易水送別中,太子及賓客“皆白衣冠以送之”與荊軻永訣,激勵他冒死行刺,不負重托。D訣別時的音樂描寫,渲染了激昂的氣氛,側(cè)面表現(xiàn)出荊軻慷慨赴難的思想感情。解析:訣別時的音樂描寫,渲染的是悲壯的氣氛。三、誦讀課文第1018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題。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幣:古今異義詞,禮品遺:贈送(2)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誠:確實(3)使使以聞大王使:動詞,派使:名詞,使者(4)乃朝服朝服:名詞用作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52、5)以次進以:按照(6)群臣怪之怪:意動用法,以為怪(7)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寬容、原諒(8)前為謝曰前:走上前謝:謝罪(9)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完見:通“現(xiàn)”,露(10)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走:跑(11)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郎中:古今異義詞,宮廷的侍衛(wèi)陳:排列(12)以故荊軻逐秦王以故:因此(13)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只、僅僅共:一起(14)斷其左股股:大腿(15)箕踞以罵箕:名詞用作狀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踞:蹲或坐(16)左右既前,斬荊軻左右:古今異義詞,左右侍衛(wèi)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10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燕王拜送于庭。

53、答: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鞍菟陀谕ァ?,狀語后置,即“于庭拜送”。(2)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答:而倉促間驚慌失措,沒有東西來打荊軻。無以:固定結(jié)構(gòu),沒有用來的東西。(3)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答: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劍傷。省略句和被動句。(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答: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便是想用(這個辦法)活著強迫你(訂立盟約),一定要得到盟約來報答太子啊。所以:固定結(jié)構(gòu),的原因。11下列全都屬于側(cè)面烘托荊軻英雄形象的一組是(C)秦武陽色變振恐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秦王

54、目眩良久ABCD解析:屬于直接表現(xiàn)荊軻英雄形象。是其他人物的側(cè)面烘托。12下列對本部分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荊軻到秦國后巧用“打通關(guān)節(jié)”的辦法“拜見”秦王,可見荊軻計劃周密。秦王大喜,也正如荊軻事前所料。B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荊軻面不改色,三言兩語既遮掩了秦武陽的失態(tài),又頌揚了秦王,使秦君臣打消疑慮。與上文太子丹疑荊軻信秦武陽的情節(jié)相照應(yīng)。C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描繪荊軻與秦王的正面交鋒,寫了四個場面:厚遺蒙嘉,得以引見;顧笑武陽,機智靈活;圖窮匕見,驚心動魄;倚柱笑罵,視死如歸。D“圖窮而匕首見”,荊軻與秦王展開了殊死搏斗,在這緊急關(guān)頭,侍醫(yī)以藥囊投荊軻,

55、荊軻反被秦王“斷左股”,最后受八創(chuàng),完全失去戰(zhàn)斗力。解析: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寫了三個場面,沒有“厚遺蒙嘉,得以引見”部分。對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是如何評價這一行為的?他人之見觀點一:荊軻刺秦王,雖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就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做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觀點二:荊軻刺秦王的舉動只是逞匹夫之勇,反而加速了國家的覆亡。所以北宋蘇洵在六國論中這樣評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庇^點三: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

56、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吾之觀點_1主旨歸納本文以洗練而又生動的文字,記敘了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的全過程,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秦、燕之間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再現(xiàn)了荊軻向秦王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表現(xiàn)了荊軻這一俠士敢于扶危濟困、助弱御強、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zhì)。2結(jié)構(gòu)圖示3寫法賞析(1)生動傳神的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荊軻和樊於期的對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這樣的深仇大恨怎么辦;然后針對“顧計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仇

57、,又能保全燕國的計劃。一層進一層,結(jié)果使樊於期慷慨陳詞,毅然自刎。見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發(fā)之際,荊軻鎮(zhèn)靜的神態(tài)和得體的言辭消弭了危機。這些語言描寫,既表明了事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也表現(xiàn)了荊軻的精細、沉著,在緊要關(guān)頭不慌不忙、隨機應(yīng)變。(2)通過對比突出人物性格。如用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作對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用秦武陽在緊急關(guān)頭神態(tài)失常,同荊軻的鎮(zhèn)定自若作對比,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3)善于描寫重大場面。本文以細致的文筆,描繪了一些重大的場面,如“易水送別”和“秦廷行刺”,從而增強了讀者對歷史事件的直觀感受。善

58、于抓住事件的典型特點,點染出驚心動魄的情景。像“易水送別”中的“白衣冠”“擊筑”“和而歌”,“秦廷行刺”中的“秦王還柱而走”、荊軻“倚柱而笑”,都生動傳神,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狀。4課文全譯破:攻下。盡:全部,副詞。收:占領(lǐng)。略:掠奪,奪取。至燕南界: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王翦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薄爸猩健闭勤w、燕兩國交界的地方(今河北定州一帶)。乃:于是,就。請:謁見,拜見。荊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卿,古代對人的敬稱。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易水:在現(xiàn)在河北省西部,發(fā)源于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長侍:長久侍奉。微:沒有,動詞,常用在假設(shè)句的開頭,可譯做“假若沒

59、有”。愿:希望。謁:拜會,前往。之:指刺殺秦始皇之事。信:能使人相信的物證。則:那么,連詞,表示結(jié)果。親:親近,這里指接近。夫:句首助詞,或稱發(fā)語詞。購:重金征求,作謂語。之:他,指代樊將軍。金千斤,邑萬家:前省略介詞“以”。誠:真的,副詞,一方面表示事情的確鑿,另一方面又表示假設(shè)。獻秦王:等于說“獻于秦王”。乃:就,于是。有以:有用來的辦法,古漢語中的一種習(xí)慣說法,是“有所以”的省略形式。報:報答。窮困: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來歸:前來歸附。長者:年高有地位的人,這里指樊於期。更:改變。乃遂:于是,就,同義副詞連用。私:私下,私自。遇:對待。深:刻毒。為:表被動。戮:殺戮。沒:沒收。奈何:如何

60、,怎么辦。仰天:仰面向著天。太息:長長嘆息。每:每逢,每當。痛于骨髓:極言痛恨之深。痛,恨。顧:不過、只是,連詞,表輕微的轉(zhuǎn)折。報將軍之仇:向?qū)④姷某鹑藞髲?fù)。何如:怎么樣,這是向?qū)Ψ秸髑笠庖?。前:走上前,名詞用作動詞。為之奈何:怎樣對付這件事。愿:希望。獻秦:等于說“獻于秦”。而:而且,連詞,表示遞進。把:握,抓住。揕(zhn):刺。見陵之恥:被欺侮的恥辱。見,被。陵,侵犯、欺侮。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憤怒和激動。切齒:齒相磨切,表示憤恨到極點。拊(f)心:搥胸,這里形容非常痛心。乃:才。聞教:聽到教誨。遂:于是,就。刎:割脖子。之:指樊於期自刎一事。馳:車馬疾行。伏尸:趴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