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際政治經濟學教學綱要王正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第1頁,共99頁。必讀書目和參考書目必讀書目: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朱文莉:國際政治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參考書目: John Ravenhill(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Jeffry A. Frieden & David A.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國際政治經濟學:審視全球
2、權力與財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第2頁,共99頁。導 論 IPE的知識框架:四種關聯性一、 “定義”與“研究議題”二、 “要素流動”與“單位層次”三、 “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 四、“世界體系”與“中國經驗” 閱讀文獻: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序”、“總論”、“結語”。 John Ravenhill(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第3頁,共99頁。一(a)、 定義 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研究國際體系中的經濟要素(資本、技術、勞動力以及信息)的跨國流動對國際
3、體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家內部政治結構和過程的影響,反之亦然。 第4頁,共99頁。一(b)、研究議題兩個研究議題:(1)國內政治與世界經濟(單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2)國際體系(國際機制/制度的設計和談判)問題領域:(1)一類是全球層面的問題,包括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國際貿易體系、跨國生產(跨國直接投資)、環(huán)境與氣候、能源與資源(2)一類是區(qū)域層面的問題,包括一體化/區(qū)域化(諸如歐洲區(qū)域化、亞洲區(qū)域化等)、聯盟經濟(3)一類是國家層面的問題,包括發(fā)展問題,轉型問題,國家競爭力問題。 第5頁,共99頁。二、“要素流動”與“單位層次”經濟要素:資本、勞動力、技術和信息單位層次:國內政治
4、制度、國家、國際體系(1) 20世紀70-80年代:政治(國家)和經濟(世界經濟)的關聯性(第一代學者) 古典理論范式(重商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 當代理論范式(相互依存論、霸權穩(wěn)定論、國家主義理論、依附論、世界體系論)(2)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制度)與經濟(利益)的關聯性(第二代學者/新國際政治經濟學) 2X2模式(利益與制度/國內與國際)第6頁,共99頁。尋求政治與經濟關聯性的兩種路徑(1)1 “歷史社會科學”路徑 基本假設:政治和經濟是一個領域 普雷維什和桑托斯為代表的“依附理論” 沃勒斯坦為代表的“世界體系論” 考克斯為代表的“批判學派” 第7頁,共99頁。尋求政治與
5、經濟關聯性的兩種路徑(2) 方法/路徑問題領域作為一種探究方法的政治學 作為一種探究方法的經濟學 作為一個探究領域的政治學 傳統(tǒng)的政治分析(用政治學的方法研究政治領域的問題)公共選擇或新經濟政治學(用經濟學的概念、假設和方法探究政治問題),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最為典型的是相互依存論 作為一個探究領域的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用政治學的方法和概念來探究經濟活動),在國際政治經濟學最為典型的是霸權穩(wěn)定論、國家主義、聯盟經濟。 傳統(tǒng)的經濟分析(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經濟領域的問題) 第8頁,共99頁。核心概念、單位層次及其關聯性第9頁,共99頁。三、“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 規(guī)范分析認為: 關于條件、狀況
6、、事物和行為的好與壞的知識對于產生規(guī)則性知識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對經濟政策進行規(guī)范分析時,不但假設政府的目標是將社會福利最大化、因而是“善良”的,而且還假設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是“全能全知”的,因而可以是“獨斷”的。盡管后來的次優(yōu)理論拋棄了“全能”的假設,而對信息的研究修改了“全知”的假定,但政府的“善良”愿望是無可質疑的對經濟政策進行規(guī)范分析的三大學術傳統(tǒng)所提出的范式都是“好的”。其結果自然是,不同理論出于偏好自己的范式而強調范式之間的差異性遠大于尋求范式之間的共同性,因而出現了激烈的“范式之爭” 實證分析認為,只有通過觀察獲得的知識才是可信賴的,它實證分析既不承認關于實在價值的規(guī)則性
7、知識,也不承認關于實在價值的描述性知識的可靠性或科學有效性” 如果“問題領域”主要回答經濟政策過程為何如此,學者們一般主張進行“實證分析”;而如果“問題領域”主要分析經濟政策過程應該有什么,學者們則主張進行“規(guī)范分析”。 第10頁,共99頁。四、“世界體系”與“中國經驗” 單個國家的經驗對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否具有一般意義? 1.“中國奇跡”(Chinas Miracle)(1)趨同論(Convergence School);(2)實驗說(Experimentalist School)2.研究路徑(1)中國是“中國大歷史中的中國”;(2)中國是“世界經濟中的中國” A.政治和經濟的關聯性;
8、B.國內和國際的關聯性;C國家和社會的關聯性3.研究議題全球化與國際化(貿易、直接投資、貨幣政策、經濟安全、發(fā)展與轉型、競爭力)參考文獻:王正毅:“理解中國轉型:國家戰(zhàn)略目標、制度調整與國際力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6期。Wang Zhengyi, “Conceptualizing Economic Security and Governance: China confronts globalization”, The Pacific Review, Vol.17, No.4, 2004. 第11頁,共99頁。第一章 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一、“世界體系”與“歷史時段” (1500- 2
9、035?)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動力三、歷史遺產 閱讀文獻: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第一章”。 王正毅: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Jeffry A. Frieden, Global Capitalism: Its Fall and Ri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Y: W.W. Norton & Company Ltd., 2006.第12頁,共99頁。一(1): 世界體系與“國家的興衰” 1500 1750 1850/70 1900/14西班牙 荷蘭 英國 英國 葡萄牙 法國荷蘭 西班牙 英國 葡萄牙 法國 荷蘭 德國 俄國 美國
10、 日本第13頁,共99頁。一(2):世界體系與“國家的興衰”1945 1970 2035?美國 美國 尼日利亞 日本? 中國?英國 南非 (1965-85) 3.3/9.6法國 印度 42000/1700蘇聯? 巴西 1/25(05)-1/4(35) 阿根廷 墨西哥 “四小龍” 東盟四國 中國(1978)第14頁,共99頁。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動力1. 兩次 “地理大發(fā)現”2.貿易與金融3.科學與技術4 制度與戰(zhàn)爭第15頁,共99頁。動力(1): 兩次 “地理大發(fā)現”兩次地理大發(fā)現: 哥倫布1492發(fā)現美洲新大陸/1989年光纖電纜在全球(陸地和海洋)的鋪設和1996年美國通過的電信法(Te
11、lecommunication Act of 1996) 歐洲的“地理大發(fā)現”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 命題:為何哥倫布是葡萄牙人而不是中國人?兩次“地理大發(fā)現”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共同性:國家生存空間的擴展 差異性:(1)西歐國家和美國;(2)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3)沖突的地區(qū)性和全球性 第16頁,共99頁。案例分析:葡萄牙命題:為何是葡萄牙人而不是中國人?目的:國家生存手段:殖民地與貿易國家層面:財政危機社會層面(1)貴族(2)商業(yè)資產階級(商業(yè)機會)(3)流氓無產者(就業(yè)) 參考書目: 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7頁,共99頁。動力
12、(2): 貿易與金融命題之一:西歐國家何以致富?(貿易) 重商主義 1500-1750 西班牙、葡萄牙(黃金貿易/奴隸貿易) 英國(農業(yè))、法國(工場手工業(yè)) 荷蘭(中間貿易)命題之二:荷蘭何以建立商業(yè)帝國?(金融和銀行業(yè)) 荷蘭的貢獻第18頁,共99頁。案例分析:荷蘭的奇跡歐洲強國:(1)紡織業(yè)(英國)/印染業(yè)(荷蘭): 1614-17/47%(產業(yè)鏈)(2)造船業(yè):英國(1300)/荷蘭(800)(3)金融和銀行業(yè):銀行票據/期貨、商品投機、股票、國庫券世界強國:亞洲香料(戰(zhàn)略性物資)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荷蘭西印度公司(1621)王正毅: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年。第19頁,共99頁。動力(3):科學與技術1650年以前的知識和權威的來源(1)傳統(tǒng):因其歷史悠久且長期使用(2)宗教:因其神圣的文本或精神領袖的神話(3)理性:因其通過算術和幾何計算或從基本前提演繹(數學和邏輯的演繹)(4)觀察和實驗:因其可以不斷重復(經驗歸納)1650-1750年科學與技術變革 第一,對自然的研究逐漸從以往抽象的哲學思辯轉向相對數字化的實驗描述。其中,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哈維的血液循環(huán)論(1628)、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1859年)等科學著作開啟了天文學、生物學、生理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的先河。 第二,對知識的態(tài)度從
14、中世紀傲慢地藐視自然和社會的宗教(基督教)教條逐漸世俗化。 第三,科學儀器的應用。17世紀出現了6種非常重要的科學儀器,即望遠鏡、顯微鏡、溫度計、氣壓計、抽氣機和擺鐘。 第20頁,共99頁。案例分析:英國的世紀變革(1750/60-1850/70)技術變革與制造業(yè)革命一、工業(yè)“變革”的先行者和領導者 (1)技術變革:非畜力驅動的機器的使用;舊的原材料由更有效或資源更豐富的原材料所替代(比如煤或鐵代替了木頭、棉經線代替了亞麻、橡膠代替了皮革) (2)經濟組織變革: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向非個人為市場而生產的資本主義企業(yè)生產方式轉變;國內或國際市場對最終產品、原材料以及其他生產因素的擴大
15、(專業(yè)行會) (3)工業(yè)結構變革: 農業(yè):1700-1760年之間,英國頒布208項圈地法令,涉及農民土地31.2萬英畝;1760-1801年之間,又頒布了2000項類似的法令,涉及300萬英畝的土地 紡織業(yè)(珍尼紡紗機)/采掘業(yè)與煤炭業(yè)/鐵工業(yè)/航海業(yè)二、風靡歐洲的思想變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 第21頁,共99頁。案例分析:信息技術與世界經濟第1大動力: 柏林墻的倒塌和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建立( 1989年11月9日)第2大動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Web的出現和網景上市( 1995年8月9日)第3大動力:工作流軟件(work flow
16、):讓你我的應用軟件相互對話第4大動力:上傳(uploading)駕馭社區(qū)的力量第5大動力:外包(outsourcing):Y2K第6大動力:離岸經濟:和瞪羚一起賽跑,與獅子一起捕食第7大動力:供應鏈:在阿肯色州吃壽司第8大動力:內包:那些穿著可笑的褐色短褲的家伙在干什么?第9大動力:提供信息:Google、Yahoo和MSN搜索服務第10大動力:數字的、移動的、個人的和虛擬的類固醇第22頁,共99頁。動力(4):制度與戰(zhàn)爭制度 政治領域:條約與“勢力均衡” 貿易領域:“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GATT)和“世界貿易組織”(WTO) 金融領域:“金本位制”;“雙掛鉤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17、F) 戰(zhàn)爭的三種形式第23頁,共99頁。案例分析:日本的兩個“20年”如何提高國家和民族的學習能力?日本的三次機遇唐朝中國;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1868-1895(第一個20年) (1)完成了國內制度的全面改革 (2)抓住了國際機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第一個黃金周期”英國霸權國際貨幣體系(1897年)第24頁,共99頁。日本的兩個“20年”1945-1965(第二個20年)工業(yè)變化:彩電、洗衣機和冰箱:1950/0;1960/50%;1970/90%發(fā)展程度(人均GDP):日本/1950=美國/1850;日本/1973=美國/1963(25年/日本=100年/美國)(1)資本主義世
18、界經濟的 “第二個黃金周期”(2)美國霸權/美日聯盟(3)美國/日本的貿易摩擦:1965/3.65;1968/10(紡織品);1971/25.17(彩電);1976/38.81(汽車);1981/133.2(計算機和電訊器材);1985/394.85(日圓升值)第25頁,共99頁。三、歷史遺產1. 民族國家與國家體系2. 歐洲“世界經濟”與全球經濟3.學術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第26頁,共99頁。歷史遺產(1):民族國家與國家體系“民族國家”的演變 城邦帝國民族國家國家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1648) 國家興衰:強國與弱國 (1)霸權:荷蘭英國美國中國(?) (2)勢力均衡(balance
19、 of power) (3)大國協(xié)調(concert of powers) (4)政治聯盟(alliance)第27頁,共99頁。歷史遺產(2):歐洲“世界經濟”與全球經濟“世界經濟”的演變(1)相互聯系的生產方式及其“小體系”(2)重新分配朝貢的生產方式及其“帝國”(3)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世界經濟”單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 兩個黃金周期(1870-1914;1945-1973) 霸權與世界經濟: “民主和平論”世界體系的結構:核心區(qū)與邊緣區(qū) 第28頁,共99頁。歷史遺產(3):學術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三個命題:是否存在一個“全能全知”的政府? 是否存在一個完全的市場? 市場是不完全的
20、市場,國家是有選擇地干預?1500-1750 重商主義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1750-1900/14 自由主義 英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1914/45-? 混合主義?(市場經濟?) 美國和英國(自由主義、保護主義?) 北歐國家、加拿大、德國(自由主義、社會主義?) 日本、韓國(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新型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新加坡的儒家資本主義?) 轉型國家(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29頁,共99頁。第二章 IPE理論范式的演進一、“霸權衰退”與IPE范式的確定 第一代學者(20世紀70-80年代)二、全球化與IPE范式的深化 第二代學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 參考書目: 王
21、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總論”、第5-10章” John Ravenhill(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Chapter I&II.第30頁,共99頁。一(1)“霸權衰退”與IPE范式的確定現實主義理論的四個假設及其局限性第一,國家是世界政治中的主導行為體 第二,國家是單一的行為體,而且只有一個聲音 第三,國家是理性的,根據自我利益采取行動,國家可以根據其現存的能力達到其特定的目標。 第四,國際體系處于霍布斯式的無政府狀態(tài),國家之間的沖突會導致戰(zhàn)爭并可能出現強權政治。來自現實的四大挑戰(zhàn) 20世
22、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體系內發(fā)生的四件大事:一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二是尼克松沖擊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國際貨幣體系從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的轉變;三是美國霸權的衰退;四是歐洲區(qū)域合作的初步成功。第31頁,共99頁。一(2)五大命題與五大理論(1)在經濟要素日益重要的情況下,軍事力量是否仍然有用? 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基歐漢和奈的權力與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論:復合相互依存(2)美國的霸權是否在衰退? 查里斯金德爾伯格的1929-1939世界經濟蕭條(1973) /蘇珊斯特蘭奇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導論(1988) 霸權穩(wěn)定論:霸權與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 (3)為什么在國內政治結構和國際主張上非常相同的發(fā)達國家,
23、對待相同的石油危機卻做出了非常不同的反應? 彼得卡贊斯坦的國內和國際力量與對外經濟政策戰(zhàn)略(1977) 國家主義:國家利益、權力結構與對外經濟政策 (4)為什么欠發(fā)達國家一定是處于邊緣區(qū),并在經濟上處于依附地位?普雷維什的依附理論和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核心-半邊緣-邊緣與不等價交換 (5)70年代的經濟危機是否意味著,諸如OPEC、IMF、World Bank以及IEA這些國際制度在世界政治的地位提高了? 史蒂芬克拉斯納的國際機制(1983)和R.維農的主權困境(1971) 相互依存論:國家與國際機制 第32頁,共99頁。一(3)自由主義挑戰(zhàn)現實主義首先,對“國家是世界政治的主導行為體”假設
24、提出挑戰(zhàn)的是關于“跨國公司”的研究,并由此于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跨國關系及關聯政治學派”,其早期經典性的著作是基歐漢和奈的權力與相互依存。 其次,“國家是單一的行為體”假設提出挑戰(zhàn)的是關于“國內政治”的研究,并由此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科層政治學派”(bureaucratic politics),國際政治經濟學早期在這方面堪稱方向性的文獻當推卡贊斯坦的“國際關系與國內結構: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 (1976) 再次,對“國家是理性的行為體”假設提出挑戰(zhàn)的是對“非理性”因素的關注,并由此在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認知心理學派,其標志性的成果是杰維斯于1976年出版的著作國際政治
25、中的知覺和錯覺最后,對“國際體系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假設提出挑戰(zhàn)的是對“國際機制”的關注,并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國際機制學派”,關于國際機制的早期經典性的文獻是魯杰的“對技術的國際回應:概念和趨勢” (1975)通過對古典現實主義四個基本假設的挑戰(zhàn),20世紀70-80年代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兩個最為基本的研究綱領初步明晰:(1)在國際體系層面主要研究國際機制和國際制度;(2)在國家對外經濟政策層面主要研究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經濟的關聯性。第33頁,共99頁。二(1)、IPE兩個研究綱領及研究路徑一、國內政治與全球政治經濟:政策偏好與制度選擇 (1)以體系為中心的研究路徑(2)以國家為中心的
26、研究路徑(3)以社會為中心的研究路徑(4)以行業(yè)間生產要素流動為中心的研究路徑 二、國際體系:機制/制度設計與戰(zhàn)略選擇 第34頁,共99頁。以體系為中心的研究路徑以體系為中心的研究路徑主要有如下三個最為基本的假設:(1)世界經濟體系是有結構的。世界經濟體系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不管世界經濟體系如何演變,世界經濟體系的結構卻是既定的,這種結構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中心和邊緣。至于哪些國家處于核心區(qū),哪些國家處于邊緣區(q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經常變化的。(2)國家是單一行為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國家是有富裕和貧窮之分的。但在回答為何國家會有富裕和貧窮之分,繼承不同的學術傳統(tǒng)的學者會做出不同的回答:自由主義者認為
27、,富國之所以為富國而窮國之所以為窮國,這是由比較優(yōu)勢決定的;現實主義者認為,富國之所以為富國而窮國之所以為窮國,這是由這些國家采取的不同的國家戰(zhàn)略而導致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富國之所以為富國而窮國之所以為窮國,這是因為富國和窮國家之間的“不等價交換”而導致的。(3)體系決定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選擇。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樣的對外經濟政策,是由該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結構中的地位決定的。一般而言,擁有比較優(yōu)勢的國家一般處于世界經濟體系的核心區(qū),因而倡導自由貿易,而沒有比較優(yōu)勢的國家一般處于世界經濟體系的邊緣區(qū),因而推行貿易保護或戰(zhàn)略貿易。第35頁,共99頁。以國家為中心的研究路徑(1)第一類定義將國家定義為一
28、種組織結構或制度安排,其研究的重點是制度或組織慣性。國家作為一種組織結構或制度安排,它是歷史形成的,因而是不可逆的。這種組織結構或制度安排一旦形成,就有某種制度慣性或組織慣性,這種慣性不會因為某個個體或某種觀念而產生大的轉折。這種制度慣性或組織慣性會對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形成產生影響。因此,研究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的形成,必須首先研究國家作為一種組織或制度的特點。(2)第二類定義將國家看作是一個行為體,其研究的重點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員的偏好。這種研究路徑有一個最為基本的假設,這就是,在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的決策過程中,也許存在著許多參與者,但相對于其他參與者,惟有政治家和行政官員能夠將“國家利
29、益”而不是某種“特殊利益”作為優(yōu)先考慮的目標。因此,如果將對外經濟政策作為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的組成部分,就應當首先研究政治家或行政官員在對外經濟決策過程中的偏好。(3)第三類定義將國家看作是一種由官員和制度組成的國內政治結構,其研究的重點是國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響對外經濟決策的過程以及官員執(zhí)行政策的能力。這種研究路徑的基本假設是:民族國家并不總是相同的,即使同為民主國家,各國的國內政治結構也是不同的,這種結構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國家賴以產生的社會不同,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國家和社會的緊密關系不同。這種國內政治結構的不同,使得國家在對外經濟政策決策過程中,無論是作為一種制度還是作為一個行為體,所扮演
30、的角色很不相同,有的國家扮演著“強”角色,有的國家扮演著“弱”角色,而“強”國家與“弱”國家所制定的對外經濟政策是完全不同的。第36頁,共99頁。以社會為中心的研究路徑以社會為中心的研究路徑主要有如下兩個最為基本的假設。(1)國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國家利益實際上反映了國內不同政治集團以及社會力量的利益,因此,社會在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制度本身并非起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民主國家,我們既不能設想政府官員的利益偏好是一致的,也不能假設制度本身是脫離社會力量的。因為,選舉本身就表明政府或制度的偏好受制于社會力量。(2)對外經濟政策是社會
31、中不同的政治集團以及社會利益群體博弈的結果。社會不是鐵板一塊,社會是由不同的政治集團(比如政黨)以及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例如工業(yè)協(xié)會、勞工組織、消費者協(xié)會等)組成的。在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這些利益不同的政治集團以及社會群體總是通過競爭或聯盟努力將自己的利益反映在對外經濟政策之中。第37頁,共99頁。以行業(yè)間要素流動為中心的研究路徑以行業(yè)間要素流動為中心的研究路徑主要基于如下三個基本假設。(1)政治聯盟在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貿易會導致社會分化,從而引發(fā)國內政治沖突。 (2)政治聯盟并不是穩(wěn)定的,政治聯盟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存在著很大差異。
32、在現實的對外貿易政策制定過程中,政治聯盟并不完全是基于以行業(yè)為基礎的聯盟或以階級為基礎的聯盟。 (3)貿易政策中政治聯盟的類型主要取決于行業(yè)間要素流動的程度。 第38頁,共99頁。二(1)、IPE兩個研究綱領及研究路徑國際體系:機制/制度設計與戰(zhàn)略選擇 (1)國際體系面臨的困境: “共同利益困境”和“共同失利困境”(2)理性選擇、制度/機制與國際合作(3)制度設計、戰(zhàn)略互動與博弈論第39頁,共99頁。國際體系的困境: “共同利益困境”和“共同失利困境”國際體系的“共同利益困境”(Dilemmas of common interest)是由相關國家的“免費搭車”行為造成的?!懊赓M搭車”問題主要涉
33、及到如何對待國際體系中的公共物品。所謂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競爭性是指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少它對別的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使用者不能被排斥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這些特征使得對公共物品的消費進行收費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或單個國家)提供者就沒有提供這些物品的積極性。 國際體系中的“共同失利困境”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假如每一個國家都理性地促進本國的國家利益時,最終造成一種使所有國家處境更壞的情勢,然而,沒有一個行為者愿意單獨消除這些壞事,這種壞事通常被稱作是國際體系中的公共壞事(Public bads)。 第40頁,共99頁。理性選擇、制度/
34、機制與國際合作所謂機制,通常是指在國際關系的某一個既定的問題領域內,行為者期望達成的一系列明確的、或不明確的章程(principles)、規(guī)則(norms)、規(guī)定(rules)以及決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這些章程、規(guī)則、規(guī)定以及決策程序限制參與者的行為并且使其合法化;影響參與者決定哪些問題應該列入議事日程,哪些不應該;決定哪些活動是合法化的或被譴責的;并且影響是否、什么時候以及如何解決沖突 (1)章程:是關于世界如何運行的內在一致的理論陳述,如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基于自由主義的原則而斷言,自由貿易將使得全球福利最大化。(2)規(guī)則:是關于行為的一般標準,具體地
35、說,就是關于國家的權力和義務,比如在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中,規(guī)則是指降低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直至最后消除。(3)規(guī)定:章程和規(guī)則是定義一種機制的特征的兩個核心要素,而規(guī)定的一般性相對低一些,規(guī)定通常是用來調和章程和規(guī)則之間的矛盾或沖突的,比如在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中,發(fā)展中國家通常提出一些規(guī)定,依此將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區(qū)別開來。(4)決策程序:是為行為開列的特殊方案,當一種機制得以加強和擴展時,這些具體的特殊的方案通??梢愿淖?。比如在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的歷史中,盡管章程和規(guī)則一直未變,但規(guī)定和程序卻在不斷地修正。第41頁,共99頁。制度設計、戰(zhàn)略互動與博弈論囚徒困境博弈(Prisoners Dilemm
36、a),也被稱做協(xié)作博弈(collaboration game) 協(xié)調博弈( Coordination Game)的經典模型稱為性別大戰(zhàn)(Battle of the Sexes)。 保證型博弈(Assurance games)的經典模式通常被稱為“獵鹿博弈”(Stag Hunt) 勸說博弈(Suasion Game),又稱蘭博博弈(Rambo game) 第42頁,共99頁。博弈論的局限性(1)理性的有限性。 (2)偏好的社會局限性。 (3)集體行動過程的復雜性。 (4)信息的透明度與可信度。 第43頁,共99頁。二(2) 全球化與IPE的四個議題第一,關于國家的研究。與7080年代“國家中心主
37、義”“單一的”國家的假設不同,90年代以來自由貿易在全球的拓展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加速,導致與國家相關聯的研究發(fā)生了兩個方向性的改變:一是將國家理解為匯聚國內政治利益偏好(個人的、行業(yè)的或者利益集團的)的制度框架,強調國內政治利益偏好如何影響國家之間的合作。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是利用羅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提出的雙層博弈分析框架;另一個是討論經濟全球化是否改變以及如何改變一個國家的利益偏好以及制度調整 第二,關于地區(qū)主義研究。地區(qū)主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問題上:一是民族國家主權的“讓渡”問題;二是非國家要素的跨國流動在地區(qū)合作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地區(qū)主義和全球化之
38、間的關系,例如FTA是加強WTO還是削弱WTO? 第三,關于經濟發(fā)展不平等的研究。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化以及昔日“邊緣地區(qū)”成為“新興工業(yè)化地區(qū)”,在IPE領域產生了兩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一是全球化是否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結構本身的變化?如果有變化,有哪些變化?二是那些經濟得到飛速發(fā)展的國家(如在亞洲),是由于進行了國內政策的調整,還是接受了國際經濟組織既有的規(guī)范?那些經濟沒有得到發(fā)展或發(fā)展比較緩慢的國家(如在非洲)是否由于沒有進行政策調整? 第四,關于國際制度和全球治理的研究。 IPE關于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核心問題:一是推動全球化的基本動力是什么?是技術變革和創(chuàng)新嗎?如果是
39、,為什么在不同的國家和社會,人們接受技術變革和創(chuàng)新存在很大的差異?二是非國家因素,包括公司、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運動如何改變全球治理的方式?三是進入全球化進程并推動全球化的國家是如何進行政策調整的? 第44頁,共99頁。二(3)IPE與相關學科的關聯性IPE與國際關系:作為一種分析方法,IPE中的制度主義主要強調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規(guī)則(rules)在框定個體行為方面所起的作用而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在IPE中主要體現在強調規(guī)范(norms)和價值(value)并不獨立于行為體的利益之外,規(guī)范和價值本身就構成了身份(identity),因而也就成為利益(interest)。
40、IPE與比較政治:比較政治對IPE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使用“Large-N”方法進行案例研究;二是打開“國家”這個“黑匣子”、尤其是研究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之外的國家其國內政治的多樣性 IPE與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對IPE的影響主要是方法論上的,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理性選擇方法和博弈論一方面則是借鑒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工具來加強國內利益集團的研究,主要有兩大類模型:一個是通過選舉來決定經濟政策的模型,另一個是不同利益集團游說導致的政治決策模型 第45頁,共99頁。第三章 金融與貨幣的政治學一、研究議題:匯率制度選擇與國際貨幣體系二、匯率制度選擇的三種模式三、匯率政策
41、與國際貨幣體系 參考書目: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第十一章” John Ravenhill(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第46頁,共99頁。貨幣的政治職能(1)貨幣的價值通常取決于政府的信用。 (2)貨幣以及因此而出現的金融市場的管理通常是政府的重要責任。 (3)貨幣是政府進行支付和賠償的手段。 (4)貨幣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 第47頁,共99頁。匯率政治三難“匯率政治三難”(trichotomy of exchange rate politics)主要起源于單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假設
42、,這個基本假設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可能同時滿足具備三個條件,即固定匯率、獨立的金融政策以及資本流動。換句話說,如果假設資本是流動的,一個國家要采取獨立的金融政策就只能通過匯率來調整,這樣,固定匯率就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一個國家采取固定匯率,該國所謂的獨立金融政策就是一句空話。第48頁,共99頁。 匯率制度選擇的三種解釋模式 一、霸權國家偏好 第一,霸權國家主導著世界政治的總體權力結構。第二,霸權國家的意愿(偏好)和能力是國際機制的建立和維持的關鍵因素。第三,霸權國家的能力保證國際機制得以順利實施。 二、國內社會利益集團三、國內政治制度第一,政府的偏好直接決定匯率政策的選擇。第二
43、,選擇制度不但決定政府對匯率政策選擇的偏好,而且還決定政府執(zhí)行匯率政策的能力。 第49頁,共99頁。匯率政策與國際貨幣體系1金本位制(1870-1914)2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混亂時期(1918-1939)3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1973)4浮動匯率制及其困惑:“匯率政治三難” 第50頁,共99頁。金本位制成功原因的解釋 金本位制的特點和機制:關于金本位制的特點,本杰明J .科恩將其歸納為兩點:(1)實行金本位制國家的中央銀行按固定價格買賣黃金;(2)公民私人可以自由進口和出口黃金 霸權、勢力均衡 與金本位制(1870-1914 )霸權、勢力均衡與以鄰為壑(1918-1939)第51頁,共9
44、9頁。特里芬難題 1960年,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特里芬(Robert Triffin)出版了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率先從學理上對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依賴的美元匯兌本位制提出了質疑,指出該制度在清償能力創(chuàng)造機制與國際上對該制度信心之間存在本質上的矛盾,后人將其稱為“特里芬難題”。特里芬指出,美元黃金匯兌本位制在本質上是不穩(wěn)定的,這種制度主要是依靠美國國際收支赤字來提供國際清償能力的,也就是說,只有當美國為世界提供更多的美元時,其他國家才能持有美元進行國際結算;但當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數量增加時又得不到美國持有的黃金的支持和兌換時,就會對美元失去信心,而一旦對美元失去信心,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威脅到整個貨
45、幣制度。其結果必然是,要么美國盡量避免國際收支赤字;要么尋求一種新的清償能力機制。霸權與尼克松沖擊 第52頁,共99頁。地區(qū)貨幣合作: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及歐元的誕生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的一個最為基本的理論假設是,在相關國家之間實行固定匯率可以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以及生產要素在地區(qū)內的流動,從而避免這些國家通過匯率政策工具影響價格、工資以及貿易。衡量最優(yōu)貨幣區(qū)一般有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貿易的開放性,貿易的開放性表明價格是由地區(qū)市場決定的,匯率影響相對價格的能力在減弱。第二個標準是每個國家經濟的多樣化,經濟的多樣化表明受某個國家經濟沖擊的可能性在減小,從而使得相關國家的匯率成為一種無用的工具。
46、第三個標準是區(qū)域內要素的流動性,特別是勞動的流動性,較高的要素流動性意味著可以通過要素流動避免不對稱的沖擊,從而減少通過匯率變動進行經濟調整的可能性。歐元誕生的政治邏輯(1)規(guī)避國際貨幣風險(2)德國和法國的政治聯盟(3)歐洲小國的“民主的合作主義”第53頁,共99頁。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體系 180年代的債務危機21992/93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3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4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5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第54頁,共99頁。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結構改革(份額制度)/功能改革(監(jiān)督功能以及管理機制上)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 (1)固定匯率還是有管理的浮動
47、匯率?(2)國家自主、地區(qū)合作還是全球合作?(3)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建立新的全球金融機制?第55頁,共99頁。第四章 貿易政治學的核心議題:政治聯盟、對外貿易政策與全球貿易機制一、貿易與政治聯盟二、國內政治過程與對外貿易政策三、貿易政策的“外部性”與國際機制 參考書目: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第十二章” John Ravenhill(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第56頁,共99頁。貿易與政治聯盟貿易就是用一種商品/服務來換取另外一種商品/服務,只要兩個人或多個人交換商品/服務,他們就在
48、從事貿易。當人們所從事的商品/服務交換發(fā)生在一個國家時,這種貿易被稱為國內貿易;而當一個國家的人們與另外一個國家的人們交換商品/服務時,這種貿易被稱之為國際貿易。 政治聯盟,按照流行的定義,它不僅包括一群擁有共同政策偏好的人或國家,而且也隱含了為影響政策制定而進行的某種形式的政治活動(比如選舉、游說、抗議或者威脅) 就國內層面而言,既包括是階級聯盟(工人的工會、資本家或農場主);也包括行業(yè)聯盟(例如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紡織工業(yè)協(xié)會)。而就國際層面而言,既可以是雙邊聯盟,例如美日聯盟;也可以是多邊聯盟,例如地區(qū)貿易協(xié)定(EU,NAFTA,APEC,AFTA)和全球貿易協(xié)定(GATT和WTO) 第57頁
49、,共99頁。國內政治過程與對外貿易政策核心命題:利益集團(或壓力集團)如何影響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利益集團或壓力集團通常是指意在影響政府政策或行為的有組織的政治聯盟。利益集團與政黨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從外部施加影響,而后者是通過選舉贏得或行使政府權力 根據利益集團的功能,利益集團主要有兩類:部門性利益集團和公共利益集團。部門性利益集團(sectional group)主要是指那些代表社會中一部分人利益的政治聯盟,在美國被稱為“私人利益集團”,包括工人、雇主、消費者、種族或宗教團體。公共利益集團又被稱為促進性利益集團(promotional group)主要是指那些為了促進集體的而不是有
50、選擇性的人群的利益的政治聯合 根據利益集團和政府的關系,利益集團可以分為內部人集團和外部人集團。內部人集團是指那些通過例行咨詢和代表政府實體而擁有通往政府的特許的制度性渠道;而外部人集團則是指沒有通往政府的正式渠道而只能借助媒體和社會公眾運動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施加間接影響的政治聯盟。 第58頁,共99頁。貿易政策外部性與國際機制外部性也被稱做“外溢性”,主要是指發(fā)生在市場之外的交易,這意味著它不受價格的控制,外部性的存在經常導致市場失靈和經濟低效。外部性一般可分為正向外部性和負向外部性:正向外部性是指,當某人或某行為體的行為使得另一個人或另一個行為體的利益增加時,但受益者并沒有為其獲得的利益做出
51、支付時,我們就稱發(fā)生正向外部性;負向外部性是指,當某人或某行為體的行為對另一個人或另一行為體產生不利結果時,但受損者卻沒有獲得任何補償時,我們一般稱為負向外部性。對外貿易政策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通常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如果產生正向外部性效應時,就會出現“免費搭車”現象;如果產生負向外部性效應時,就會出現20世紀30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的“以鄰為壑”(beggar-thy-neighbor)的現象。為了避免或阻止各國貿易政策外部性效應(“免費搭車”或“以鄰為壑”)的發(fā)生,國家之間就通過談判與相互合作,建立國際貿易機制或制度。在國際貿易領域建立的國際機制或制度主要包括:(1)全
52、球多邊貿易機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47年44國簽訂的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GATT)以及1994年的世界貿易組織(WTO);(2)地區(qū)多邊貿易合作機制,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qū)(NAFTA)、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東盟自由貿易區(qū)(AFTA);(3)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s)。第59頁,共99頁。關于國際貿易的三種傳統(tǒng)范式及其困境一、自由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二、現實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三、結構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四、傳統(tǒng)“范式爭論”的困境第60頁,共99頁。新政治經濟學:政府偏好與對外貿易政策四個最為基本的假設:(1)國家不是單一的行為體,特別是在民主制國家里,國家是社會中的國家。不同的國家,其
53、國內政治結構(利益集團)和社會力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政治結構和社會力量的表現也是不同的。(2)政府是有偏好的,這種偏好是國內不同利益集團和社會力量相互競爭和博弈的結果。政府的偏好既要受到政黨的影響,也要受到階級聯盟和產業(yè)集團的影響。(3)對外貿易政策不僅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同時也對國內社會福利的分配產生影響,在國家內部形成受益者和受損者。因此,任何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在考慮效率的同時必須考慮公平。(4)貿易政策存在著外部性,這種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一國在國內價格出現扭曲的情況下無法依靠國內政策來解決,而只能依靠國際協(xié)調機制來解決,因此,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機制的存在
54、是必要的。第61頁,共99頁。新政治經濟學:政府偏好與對外經濟政策一、“仁慈的政府”模式:提高社會福利二、“自利的政府”模式:追求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三、“民主的政府”模式: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第62頁,共99頁。全球貿易制度安排:從GATT到WTO一、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之爭:1860-1945二、GATT作為捍衛(wèi)自由貿易的“臨時多邊協(xié)定”:1947-1993三、作為全球貿易制度的WTO:1995第63頁,共99頁。GATT:作為捍衛(wèi)自由貿易的“臨時多邊協(xié)定”GATT有三個最為基本的原則。第一,在減免關稅和其它貿易優(yōu)惠上的普遍最惠國待遇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most-favoured-nati
55、on principle)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貿易協(xié)定,并于1947年被作為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的第一條款,該條款要求所有參加國都受益于該協(xié)定。最惠國待遇原則主要是為了避免成員國之間的歧視,如果一個國家在某一產品上給了另外一個國家以最惠國關稅,這種關稅將適用于所有國家的同類產品。這一原則從根本上抵制了貿易政策中的“免費搭車”現象,從而為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規(guī)則的多邊貿易體系奠定了基礎。第二,反對進口數量限制或其他非關稅限制。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主張各國政府應通過減少貿易壁壘來擴大貿易,而不應在關稅之外設立其他非關稅壁壘。第三,所有成員國之間實行無條件互惠。互惠(reciprocity)是關稅減讓談判中一個
56、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原則,它確保成員國之間通過關稅減讓相互受益。第64頁,共99頁。1肯尼迪回合(1963-1967):關稅減讓談判的創(chuàng)新與反傾銷第一,新的關稅談判方法。美國在肯尼迪回合談判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也就是一攬子方法。根據最后的協(xié)定,主要的工業(yè)化國家除了一些特殊行業(yè)的關稅保持不變以外,其他關稅一律削減50%,最后的結果是,成員國平均關稅減讓達到了35%。 第二,成員國貿易政策的整體協(xié)調。 第三,反傾銷談判。肯尼迪回合談判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將反傾銷作為國際談判的一個重要議題。 第四,地區(qū)政治集團的興起。在肯尼迪回合談判中最后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是,肯尼迪回合第一次允許歐洲經濟共同體作為
57、一個單個行為體參加談判,這為后來地區(qū)層面上的多邊貿易協(xié)定奠定了基礎。第65頁,共99頁。2“東京回合”(1973-1979):非關稅壁壘與戰(zhàn)略貿易政策第一,繼續(xù)進行關稅減讓談判。盡管關稅減讓不是“東京回合”談判的重點,但關稅減讓談判仍然是“東京回合”的目標之一。最后的結果是,9個主要工業(yè)國家的市場上產品的關稅平均降低35%,制造產品的平均關稅降至4.7%。這次關稅減讓的幅度可以與“肯尼迪回合”的結果相比。第二,“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 NTBs)減讓的談判。如果說GATT在前6輪談判主要集中在關稅減讓上,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1973年開始的“東京回合”談判則
58、主要集中在“非關稅壁壘”減讓的談判上。 第三,嘗試在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內確定“框架”協(xié)議。這主要是由發(fā)展中國家巴西動議的,其目的在于力圖對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的義務進行明確。 第66頁,共99頁。3“烏拉圭回合”(1986-1994):新的貿易問題及其困境(1)市場準入問題: 共同農業(yè)政策和多種纖維協(xié)定。市場準入問題(market access)主要涉及農產品貿易和紡織品貿易的保護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問題主要是針對歐盟、日本以及其他農產品出口國在農業(yè)領域的保護政策。 (2)新的貿易問題:服務業(yè)、投資與知識產權。除了傳統(tǒng)的農業(yè)和紡織業(yè),“烏拉圭回合”談判出現了一個新的議題,這就是服務業(yè)以及與貿易相關聯
59、的投資和知識產權。(3)GATT的規(guī)則問題。 “臨時多邊協(xié)定” 的法律效應;談判的行為體 (國家/地區(qū)集團);制度建設第67頁,共99頁。WTO的特征從基于權力的部門貿易談判向基于法律的貿易體系轉變。從單一貨物貿易關稅減讓向國內貿易政策及制度性規(guī)則建立的轉變。從基于國家間政治博弈的爭端解決機制向基于國際協(xié)定的爭端解決機制過渡。第68頁,共99頁。WTO的談判議題及其挑戰(zhàn)挑戰(zhàn)之一: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與自由貿易挑戰(zhàn)之二:地區(qū)貿易協(xié)定(RTAs)、特惠/自由貿易協(xié)定(PTAs/FTAs)與全球貿易自由化挑戰(zhàn)之三: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國際貿易第69頁,共99頁。第五章 直接投資的政治分析一、直接投資政治學
60、的研究議題: 直接投資、國內政治與國際機制二、直接投資的政治經濟學:三種理論模式及其超越三、跨國公司與國際機制四、跨國公司與國內政治 參考書目: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第十三章” John Ravenhill(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第70頁,共99頁。一(1)、直接投資政治學的研究議題:直接投資、國內政治與國際機制跨國投資: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投資者在本國之外以控制企業(yè)部分產權、直接參與經營和管理從而獲取利潤的資本對外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機器人機械課程設計
- 機器人學院課程設計
- 機關周末講堂方案
- 本科自動化課程設計
- 本科數控技術課程設計
- 2024至2030年鋼鐵冶金業(yè)濾紙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年醫(yī)藥產品研發(fā)與許可合同
- 2024至2030年石油機械配件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至2030年玫瑰花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至2030年混合型消泡劑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JJG 165-2024鐘罩式氣體流量標準裝置檢定規(guī)程
-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 2023年貴州黔東南州州直機關遴選公務員考試真題
-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階段測試(二)(期中) 英語 含答案
- 4S店展廳改造裝修合同
- 送貨簡易合同范本(2篇)
- 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賽項規(guī)程(高職)智能財稅
- 七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人音版
- 某小區(qū)住宅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3-4單元測試-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
- 北師版數學八年級上冊 5.8三元一次方程組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