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文義利觀_第1頁
論語論文義利觀_第2頁
論語論文義利觀_第3頁
論語論文義利觀_第4頁
論語論文義利觀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靳立聰20141208012004 14級商務英語本科二班義利何如?春秋,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一個政權跌宕的時代,一個新舊秩 序轉換劇烈的時代,一個終將被統(tǒng)一的時代。而就是如此復雜而又動 蕩的時代,孕育出了中國幾千年來的都從中受益的中國哲學。我們現(xiàn)在有聽到“三教九流”,亦或是“九流十家”一一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名家、雜家、農(nóng)家、縱橫家、陰陽家、小說家。而其中可以被 稱為哲學的,不過寥寥,大都可以稱為道德理論。不同于古希臘的海 洋文明,中國幾千年以來在黃土地上繁衍出來的是大河文明,思想封閉,又習慣于被統(tǒng)治。這就注定了農(nóng)業(yè)文明的中國是不可能在一開始 就出現(xiàn)像古羅馬十二銅表法那樣成文的法律。在

2、古老的中國,道 德比之法律更深入人心,也更容易為百姓所接受。在這樣一個崇尚道 德的國度,義利觀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春秋時代,禮崩樂潰,社會各階層在道德意識和利益關系上出現(xiàn) 了嚴重的錯位。各諸侯國為了接受朝拜和各方的進貢, 在周天子勢微 的情況下,起而反之。自小學禮的孔子希冀于亂世中重新建構起一個 尊卑有序、長幼有節(jié)的禮樂社會。他力圖從人們的內心修養(yǎng)下功夫, 推動社會由盲動走向理性,由無序走上有序的禮樂軌道。這就說明了 那個遙遠的時代在道德方面存在著的諸多問題。道德的根本問題是義利觀的問題。對義利的態(tài)度和取舍是檢驗道 德的最終標準。人的一生總是在義利取舍的矛盾中艱難痛苦地選擇。 如何處理好兩者

3、關系,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倫理及社會風尚都具有十分重創(chuàng)要的作用。幾千年來,歷代思想家對它進行了反復討論。諸子中,法家提出了 “貴利輕義”主張;道家以既超道義有超功利的 態(tài)度來看待義利;而墨子既不是重義輕利,也不是重利輕義,而是義 利合一,志功雙規(guī);而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提出了 “重義輕利”(“先義后利”)思想。而要說的便是長時間作為中華民族主流思想的儒學之中 的義與利,不僅僅是孔子一人的思想。儒家認為“義”首先包涵道義,有“信近于義”是指人要講道理、 守信用,這便是道義。而且義是人行動的最高規(guī)范,有“君子之于天 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處世,無可無不可, 要以義為規(guī)范準繩??鬃右?/p>

4、求人們“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其次“義”包涵義務,子路曾說:“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這 顯然把義指為君、臣、民三者之間役使和效勞的關系,即義務??鬃?認為義是維持君臣民關系的法寶,他說:“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 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從這一點可以明顯地看出,義利問題是基于當 時的時代背景而為人們所研究和討論的。就儒家和道家對待朝堂的態(tài)度而言,兩大家的思想是有相反的; 在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yè),實施“仁”政和“無為而治”并沒有太 大的區(qū)別,百姓總會順著軌跡一步步地前行。而在亂世,二者就代表 著截然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儒家主張“仁者愛人”,因而在政權更迭的 年代,積極“入世”以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5、而努力。道家提倡“順 其自然”,以追求精神層面的自由無拘。因此在面對繁冗的紛雜的世道,不滿于其時的陰郁實際,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選擇了避世隱居,以 求潔身自好的人生道路。他們就會選擇歸隱(也就是“出世”),而在 天下安定之后,再回到朝堂。也因此鶴、白鹿等成為了道家的代名詞。在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中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 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土也,豈若從辟世之土哉?”就可以說明 這一點。其中為天下百姓的安定為“義”,而以自身的世途發(fā)展為“利工 孔子選擇去往“世之滔滔”一一知其不可而為之,而不只是局限于山 地、田野中,足以見得孔子是贊成“先義而后利”的。這就和道家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出

6、現(xiàn)了較大的區(qū)別。類似地,在論語微子中有一篇敘述了 “楚狂接輿”的故事。 眾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為孔子而出現(xiàn);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 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對孔子的尊重與愛護之心,不可謂不真切盛大。楚狂尚且知道尊重與愛護圣人之德,執(zhí)政者竟然輕易棄之毫不可惜!這是楚狂歸隱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楚狂歸隱,不是不 思進取,而是知時務而等待時機的遠見卓識者。與孔子所不同者,在 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時之天下,生不逢時的時候,便瀟灑清高 地度過一生;孔子不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時之天下,更要救萬世之 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為一時不得志而舍棄當世的救濟之心,更 不會因為自我不得志而舍棄行道于萬世之

7、志。幾千年以來,無數(shù)的學者都不能為儒道排出名次, 在今天的我們 當然亦不能如此。關于出世和入世的說法,各有千秋。儒家的“知其 不可而為之”寄予了亂世以希望一一人人都渴盼著天下的一統(tǒng); 道家 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則是知時務而等待時機的遠見卓識。二者都有為百姓憂其憂的人生思考,只不過付諸行動的形式不一樣罷了。 而此中表現(xiàn)出了儒道兩家對于“義利”的看法有很多方面的不一致。我們常說“儒道互補”,所以儒道在義利問題方面除了差異之外, 還存在許多相似和互補的觀點。孟子中有這么一句話:窮則獨善 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說在我們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 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而在我

8、們發(fā)達或有能 力的時候去關心公益事業(yè),捐助公益事業(yè),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 造福百姓。前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tài)度與出世境界, 而后半句表達 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在論語中有很多與“兼濟天下” 意思相近的句子,“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句話也 能夠展現(xiàn)老子所描述的小國寡民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 社會。而在我看來,只有每個人“獨善其身”,這樣以后,每個人都 可以照顧自己,而且又不用兼濟,或是得到兼濟。這樣盡管與老子的 大同社會有所出入,但未嘗不可呢?在義利問題上,孔子的看法是有一種“舍生取義”的趨勢的???子不反對人們追求利,但必須追求正當之利,“利”只有按照“義”

9、的 規(guī)定要求去獲取才有實際意義。在義和利不能兩全的情況下,人們才 需要對義和利做出明智的選擇。正因為有了選擇義和利的需要,才會 出現(xiàn)孟子著名的魚,我所欲也。所以在選擇的時候,要再三思量, 自己所求的,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利益是使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國安民不能忽視利益的取得。就社會而言,孔子并不否認功利是其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論語子路里,孔子在進入衛(wèi)國時,曾和冉有說過一段在“庶”(人口興旺)、“富” (生活富裕)、之后進行“教”(教育)。由此可見,孔子肯定了實際 功利對于社會發(fā)展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在義利關系上,孔子又 明顯表現(xiàn)出以義制利,先義后利的思想,孔子說“見利思義”(論語憲 問)。符合道

10、義,取之無妨,這叫做“義然后取”(論語憲問。在孔子在與子貢談論食、兵、信、三者孰為重時,孔子以信為第一, 認為“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足食和足兵體現(xiàn)了功利追求, 而民信則屬于道德追求的范圍,這段話是子貢以非此即彼的極端形 式,要求孔子在義利之間做出選擇。在這種對立下,孔子將道德追求 置于優(yōu)先于利的地位。一言以蔽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重義輕利是適合 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義利觀。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道德和金錢的關系問題明顯的凹現(xiàn)出來 了。正確看待和處理義和利的關系問題, 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也是 關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鬃铀f的“見利思 義”,有助于啟迪社會成員在這方面做出正確的道德取向。盡人皆知,當今社會“拜金主義”蔚然成風,“物欲橫流”勢不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