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醫(yī)學課件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精)_第1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精)_第2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精)_第3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精)_第4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精神第一頁,共五十六頁。關于文化的根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文化開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根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意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開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頁,共五十六頁。第一節(jié)關于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觀點第三頁,共五十六頁??蛋浊?論中國之民族氣質?(1919)認為中國人民族氣質具有某種共同點:“自尊自大,自滿自足;畏苦難,希逸樂;創(chuàng)作力模仿力俱優(yōu);尚尋常而不尚奇特,尚庸碌而不尚超邁;事主實行,棄絕虛論,唯乏持恒之毅力;崇古薄今,力循古式;第

2、四頁,共五十六頁。富“個次之獨立性,自治力,而乏“群次之獨立性,自治力;強于消極之抵抗力,而絀于積極之抵抗力;嚴守一己之秘密,而好探他人之秘密;恩怨清楚,然氣度寬大,恩不易忘,而怨那么可以一語釋之,翻為至好;體質堅韌,潛力甚大。第五頁,共五十六頁。項退結?中國民族性研究?(1986),中國人的國民性可以概括為八點:“數千年的傳統(tǒng)使中國人把家視為最高價值;中國人比較傾向全面性直觀性的思考方法,它有些接近審美,而不接近邏輯;中國人有持久和充分的活力,勤謹而有耐心;第六頁,共五十六頁。中國人對周圍的人認可與否極其敏感,極怕失面子,極愛榮譽;中國人習于控制自發(fā)的沖動而與他人保持距離;中國人傾向于間接的

3、情感表示方式;中國人比較愛好靜的生活情調,表現于中國人有明顯的權威態(tài)度,它導致保守、退縮、疑忌、彼此不信任;中國人有大國與悠久歷史的深厚意識,有時不免傲慢而輕視外人。第七頁,共五十六頁。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1987),中國民族特點有十端:自私自利;勤儉;愛講禮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舊;馬虎(模糊);堅韌及殘忍;韌性及彈性;圓熟老到。第八頁,共五十六頁。李亦圓等?中國人的性格?(1988),中國人有三組主要的價值取向:對傳統(tǒng)與權威取向,重農與重功名的趨向和仁義等道德趨向。它導致了幾種主要性格,即權威、保守、謙讓、謹慎、依賴、順從、忍耐、勤勞、節(jié)儉、安分等性格第九頁,共五十六頁。司馬云杰?

4、文化社會學?(1990)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歷史個性,可以用12個字加以概括: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第十頁,共五十六頁。馮天瑜?中華文化史?(1990)認為中華農業(yè)文明的特征表現為:務實精神,善于處理實際事物。循環(huán)論、恒久意識、變異觀。中庸之道與自然節(jié)奏。尚農重農。集權主義與民本主義相反相生。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第十一頁,共五十六頁。張力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1993)一文認為,中國文化精神可包括:人本精神。生生精神。內圣外王精神。天地萬物與吾一體的精神。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第十二頁,共五十六頁。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1994)指出,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主體內容是:天

5、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第十三頁,共五十六頁。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七點: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chuàng)造精神;剛柔相濟窮本探源的辯證精神;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厚德載物人格養(yǎng)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眾長的文化會通精神;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現代的豐富與開展。第十四頁,共五十六頁。第二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內容第十五頁,共五十六頁。一、根本表述張岱年先生屢次談到關于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問題?!拔艺J為,?易傳?所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中國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集中表述.自強不息即是勇敢前進的精神,厚德載物即是寬容和諧

6、的精神。?我看二十一世紀中國學術開展前景?,載?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一期第十六頁,共五十六頁?!拔艺J為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核心內容是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亦即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念。?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繼承?,載?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十七頁,共五十六頁。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本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確實存在著剛與柔、動與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的概念和精神。正如中國有道家,有儒家,但道家思想一直未能成為社會的主流一樣,主靜陰柔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處于附屬地位,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第十八頁,共五十六

7、頁。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表達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學的理論歸納,另一方面表達在以仁人志士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精神狀態(tài)。剛健的內涵:剛是指有進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第十九頁,共五十六頁。1、儒家和儒學的理論歸納孔子就是竭力提倡積極有為并身體力行的思想家。他特別重視“剛,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這正是一種積極有為的態(tài)度,他也是這樣做的。第二十頁,共五十六頁??鬃拥倪@些思想,?易傳?有進一步的開展。?易傳?提出“自強不息的原那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8、易傳?倡導的“自強不息可以說是最有概括性的典型的論述。第二十一頁,共五十六頁。在先秦,不僅儒家主張剛健有為,墨家的“非命、“尚力,法家認為當時是“爭于氣力,主張耕戰(zhàn)立國,走富國強兵之路,都是積極有為的。第二十二頁,共五十六頁?!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達那么兼濟天下,窮那么獨善其身儒家思想以其現實精神和積極進取態(tài)度贏得了后人的歡送,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第二十三頁,共五十六頁。2、以仁人志士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生活實踐和精神狀態(tài)這種生活實踐和精神狀態(tài)主要表達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二十四頁,共五十六頁。1追求理想、建功立

9、業(yè)的壯志和抱負。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漢唐將士的積極戍邊,在詩文中俯拾皆是.?!靶倥礈?,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杜甫“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第二十五頁,共五十六頁。即使是滿懷悲憤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也可以看出他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所以他的詩歌風格是“悲中寓豪。 古代知識分子在詩文中表達的“懷才不遇的背后,恰恰從反面折射出他們的這種精神.第二十六頁,共五十六頁。2“雖九死而尤未悔的堅韌精神和頑強意志。 漢代的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有里,演?周易?; 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

10、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所為作也。 第二十七頁,共五十六頁。3敢于否認、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禮記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假設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易傳?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中國歷史被當“積弊日久時,有識之士總會有或改革、或革命的運動,為去除積弊而改變法規(guī)。北宋時的王安石變法、明代張居正改革,明代東林黨人澄清吏治、反對閹黨的斗爭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表達。 第二十八頁,共五十六頁。二、具體表述1、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愛國主義精

11、神。 2、自強不息、威武不屈的進取精神。 3、與時俱行、變易維新的開展創(chuàng)新精神。 4、民胞物與的天人合一精神 5、扶危濟困、協(xié)和萬邦的和平主義精神第二十九頁,共五十六頁。 6、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和合精神 7、經世致用的實用理性精神 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融精神 9、重人事輕鬼神、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10、重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道德主義精神第三十頁,共五十六頁。第三節(jié)、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一、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孔子、孟子第三十一頁,共五十六頁。二儒家的文化精神1、儒家的思想性格與精神境界儒家是一種社會性的思想性格。儒家人物具有拯救社會,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正其宜不計其利,明其道

12、不計其功。董仲舒第三十二頁,共五十六頁。2、儒家的主要文化精神?大學?中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大學之道,即大人之學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莊子把儒家思想總結為“內圣外王之道 。第三十三頁,共五十六頁。仁“仁是一種標志人之為人的善的精神 ?!叭实木駨娜伺c人的關系方面具體表現為“愛人、“成人之美的“仁愛精神?!傲⑷?、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精神。 第三十四頁,共五十六頁。正“正的精神就是堂堂正正,坦坦蕩蕩,老老實實的精神?!罢木襁€代表著一種文化方向?!罢木袷菍ι降木竦男Х?。 第三十五頁,共五十六頁。 中、和 中,指行為舉止以及做事的恰到好處,既無“過又無“不及。

13、質勝文那么野,文勝質那么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雍也?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論語堯曰?和,和諧,和而不同。 第三十六頁,共五十六頁。 好 學學,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改變自身生命,豐富充實生命。下學而上達?!俺鋵嵵疄槊??孟子?儒家的文化精神在知和行上都是對天地精神的效法。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三十七頁,共五十六頁。第四節(jié) 道家的文化精神1、道家的思想性格與精神境界道家的思想性格是個體性的,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及其自然本性為目的。道家的精神境界是人融于天的物我兩忘的天地境界。 第三十八頁,共五十六頁。2、道家的主

14、要文化精神柔弱“弱者道之用 為“全生葆真,老子主張反世俗之道而行之,避讓、退守、不爭、知足、寡欲、效法水的品格,以柔弱、謙下的姿態(tài)立足于世。 第三十九頁,共五十六頁。道 法 自 然“道法自然是整個道家思想的理論根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可以理解為順的精神,就是順應自然之大道的精神,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無為?!盁o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有意去“為,不動用心計、智力去“為,是順著人的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地“為,這種為的境界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即自然而然的到達“為的目的與效果?!盁o為還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思想。 第四十頁,共五十六頁。 逍 遙“逍遙可以理解為自由。包括

15、精神自由、思想自由、人生自由。 莊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解決現實中的各種束縛,而是著眼于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實現自由。這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境界,是一種自由的精神。道家文化精神在總體上是消解由“我的意識與觀念所造成的問題,順應自然之道,到達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道家文化精神是對“水的精神的效法,柔順、謙下、虛靜、與環(huán)境相合。第四十一頁,共五十六頁。第五節(jié) 佛家文化的主要精神一、佛家的思想性格與精神境界佛家的思想性格是“了生死,求智慧,它從解決人的現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發(fā),為人們設立了一個理想的此岸世界即到達涅槃的境界,實現無生無滅的目的 。第四十二頁,共五十六頁。佛家的精神境界把能否成佛

16、和如何成佛又完全歸于人的自身,歸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內心的自我凈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假設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明確修行的目標就是明心。第四十三頁,共五十六頁。二、佛家文化的根本精神1、圓融的辯證法般假設經提出“空色不二,維摩詰立“不二法門,天臺宗提倡“三諦圓融,華嚴宗提倡“六相圓融等;都強調此岸與此岸、現象與本體、全體與局部;乃至一多、大小、長短,隱顯、成壞等等對立與差別之間都是相通互融的。禪宗主張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間即出世間、煩惱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種圓融無礙的思想。第四十四頁,共五十六頁。佛教的圓融觀認為萬法容于一心,故萬法相容無礙,一與多、總與

17、別、成與壞相依賴而存在,故二者之間相互容含,一體無別。雖然二者所建立的根底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圓融無礙觀作為一種觀點、一種方法、一種境界,不僅表達了辯證的思辨智慧,而且體現了對待諸矛盾大而容之、圓而通之的精神。第四十五頁,共五十六頁。2、 “諸行無常的開展變化規(guī)律“諸行無?!罢f的是一切有為法,皆生滅變異,不可常住?!爸T行講的是范圍,意思是“一切,“無常是這句話的中心,“無常的意思講的是世界萬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剎那都處在生滅變異之中,沒有什么東西是常存不變的,相反,它們都是瞬息化、流變無止境的。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第四十六頁,共五十六頁。?雜阿含經?云:“當觀知所有色,假設過去、假設未來、假

18、設現在,假設內假設外、假設粗假設細、假設好假設丑、假設遠假設近,彼一切皆無常。如是觀受想行識,假設過去、假設未來、假設現在,假設內假設外、假設粗假設細、假設好假設丑、假設遠假設近,彼一切皆無常。第四十七頁,共五十六頁。3、“諸法無我的境界佛教講“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內部,“無我即是無自性,無自己的特征。它表達了佛教空的思想。天地宇宙包羅萬象的一切東西,其演化與運行遵循著自有的諸多大法,可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第四十八頁,共五十六頁。強調“無我利他。普濟眾生。古人云“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也就是說,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國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到達“無我

19、的境地,就要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已經利益眾生和他人了。 “無我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和大智慧,企業(yè)管理也應運用這種“無我的大智慧、大境界角度。第四十九頁,共五十六頁。第六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意義1、德性精神的意義其一,德性修養(yǎng)會增加自我的控制和克制,有利于減少感情用事而造成的社會沖突,有利于社會和諧;其二、德性精神是一種道德境界,這種境界從根本上說是按照事情本身做事的境界,這就會減少做事的功利態(tài)度,從而減少社會成員圍繞利益的紛爭,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從而保障社會和諧;其三、德性精神會減少社會的急躁心態(tài),使人們的內心沉靜下來,形成良好的社會氣氛,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第五十頁,共五十六頁。2、儒家文化精神的意義儒家文化無論從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還是勇于擔當社會責任都對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儒家文化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而到達自我實現,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這種自我價值和意義實現的感覺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第五十一頁,共五十六頁。3、道家文化精神的意義道家的精神實質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