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姆奇克隧道工程地質說明_第1頁
甘姆奇克隧道工程地質說明_第2頁
甘姆奇克隧道工程地質說明_第3頁
甘姆奇克隧道工程地質說明_第4頁
甘姆奇克隧道工程地質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一、工程概況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中部的內陸國家,全境地勢東高西低。隧道區(qū)穿越庫拉米山,是恰特卡爾山的西南部支脈,同時它也是費爾卡尼斯克谷地西北部分—南部斜坡河流的分水嶺。庫拉米山的總特征是具有寬廣的阿尼格列尼斯克高原,東北部形成了阿哈尼卡拉尼河谷底的左斜坡,東南部為庫拉米山的山脊,該山脈切斷阿哈尼卡拉尼河與費爾卡尼斯克谷地。隧道為高山地貌,中間高,兩邊低,溝壑縱橫,有全年不融的雪山。庫拉米隧道長度為19.2km,設置平行安全隧道,主隧道與安全隧道中心間距29m。設置3座斜井。隧道區(qū)溝谷縱橫,交通情況一般,隧道沿A373國道、125縣道走向。隧道進口位于Angren市東北處,1號斜井位于進口約3.5km的溝谷,2、3號斜井及出口在125道路邊溝谷內。二、氣象水文烏國屬嚴重干旱的。夏季漫長、炎熱,隧道區(qū)年平均氣溫5.6℃,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18℃,絕對氣溫最高達35℃;冬季短促、寒冷,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6~-3℃,為-36℃。烏茲別克斯坦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為80~200mm,山區(qū)為1000mm,大部分集中在冬春兩季,測區(qū)降水分布不均勻,東北部年均降水量960mm,東南部683mm。年平均相對濕度60%,最高在3月(73%),最低出現(xiàn)在8、9月(46%),無霜期160d。一年內主要的風向為北風、西北風、北—北—西風,一年中41%時節(jié)為無風天氣。根據(jù)多年數(shù)據(jù)顯示,冬季隧道區(qū)域內風向趨于穩(wěn)定,主要為西風及西北風,南部氣旋狂風發(fā)生時風速為5-15m/s,持續(xù)時間為幾小時至幾天。在降雪及暴雪天氣中較強的風速對降雪分布具有一定的影響,在背風斜坡上可能形成風積物。暴風雪持續(xù)的時間為幾小時至幾天不等,冬季暴雪發(fā)生的平均天數(shù)27d。雪的明顯移動促進降雪分布不均勻,在背風區(qū)域形成高度為2.5-3.5m的風積物,在迎風區(qū)域雪體完全被吹走。在10月中旬地面上就開始出現(xiàn)雪層,至11月末就已形成穩(wěn)定的雪層,由于冬季的嚴寒,雪層覆蓋持續(xù)的時間為3-5個月。雪層形成的平均日期為11月25日,融化的平均日期為3月11日。雪覆蓋層的平均高度為三、工程地質條件3.1地層巖性區(qū)域內主要分布侵入型、噴發(fā)型、噴發(fā)-沉積型巖石,而且還具有各種巖脈,地表第四系沉積巖分布較為廣泛。根據(jù)預可研資料及本階段勘察成果,將測區(qū)地層發(fā)育情況由新到老分述如下:3.1.1、第四系全新統(tǒng)Q4⑴崩積層Q4col巖堆:發(fā)育規(guī)模不等,松散,無充填,冰雪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明顯,以塊石為主,磨圓度差,呈棱角狀,沿坡面呈扇形分布,厚度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山體坡麓上、隧道出口端便道及溝谷兩側。=2\*GB2⑵坡殘積層Q4dl+el主要分布在山峰兩側山麓地帶及坡腳,巖性以具棱角狀碎石為主,含砂礫,粘性土充填,上部為細小的砂礫,向下粒徑變大厚度增加,厚度約0.5~4m,稍密~中密。主要由基巖熱脹冷縮差異風化而成。⑶沖洪積層Q4al+pl主要分布于既有河道周邊,磨圓度較好,巖性以漂石、卵石為主,含礫砂層,可見植被及朽木。3.1.2、早三疊系侵入巖該類巖石以巖床、巖墻形式在隧址區(qū)廣泛分布,主要巖石如下:Т1–大微粒的花崗巖,少量的具有不均勻微粒的白褐色至紅色巖石。巖石具有巖脈。主要由石英、鉀長石、斜長石及黑云母組成。Т1–主要為深紅色—紅色的斑巖花崗巖,巖石由小微粒的石英—長石及斑巖分離物組成。Т1–花崗閃長巖,為花崗巖向閃長巖的過度類型,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及角閃石構成,含斜長石和暗色礦物比花崗巖多一些,因此顏色稍深,呈深灰色、淺磚紅色。Т1–正長閃長石,中性侵入巖,為閃長巖和正長巖之間的過渡類型?;疑?,褐紅色,硬質巖,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鉀長石、斜長石、角閃石及黑云母組成。Т1–正長巖。淺灰~泛紅色,強~弱風化,硬質巖,中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正長石,含斜長石及少量角閃石。-Т1–正長巖、花崗正長巖,磚紅、淺肉紅色,硬質巖,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正長石,并含有少量黑云母、角閃石、石英,。Т1–花崗正長巖,淺肉紅色,硬質巖,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正長石,并含有少量黑云母、角閃石、石英。3Т1–正長斑巖,淺灰~泛紅色,強~弱風化,硬質巖,斑狀結構,基質隱晶質結構,斷口粗糙,塊狀構造,斑晶為正長石,基質含斜長石及少量角閃石。4Т1–微晶正長斑巖、微晶正長巖、微晶花崗斑巖,淺灰~泛紅色,褐紅色、硬質巖,微-細粒、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正長石,少量斜長石、黑云母等。3.1.3、晚二疊—早三疊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噴發(fā)巖層(Р2-Т1kz)該層可細分為兩層,分述如下:⑴上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Р2-Т1kz2)。根據(jù)上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的形成特征,此分層又可劃分為上部及下部兩個層位。a)上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的下部地層Р2-Т1kz21。成分主要為石英斑巖凝灰角礫巖和含有斑巖的熔巖角礫巖。凝灰角礫巖為紫色、灰紫色及褐色。熔巖角礫巖為灰白色、黃灰色,主要由石英斑巖碎屑及凝灰?guī)r組成,其內部主要為凝灰石英斑巖。其厚度為34-90m。地層上部的夾層主要為凝灰?guī)r、含石英斑巖的凝灰角礫巖、火山凝灰?guī)r及層狀凝灰?guī)r。夾層的總厚度達至53-125m。b)上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的上部地層Р2-Т1kz22。主要為含石英斑巖的流紋熔巖及大塊的石英斑巖。石英斑巖熔巖為白色、帶有褐色及磚紅色色調的黑灰色巖石。其特征是具有較薄層狀結構,而且此結構逐漸消失,最終過渡為石英斑巖,熔巖的厚度為27-48m。玫瑰色的大塊石英斑巖,有些地方巖石的顏色為灰色。巖石為斑巖構造,主要為霏細及超霏細巖層。他們構成了巖石的主要部分,巖石內還含有少量的斑巖物質,厚度為70m。上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的總厚度為215~319m。⑵下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Р2-Т1kz1)。下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分層劃分為3個層位,每個巖層都發(fā)現(xiàn)具有火山巖活動的痕跡。上部地層是結晶的石英斑巖,具有較弱的流紋,而且還具有含凝灰角礫巖、熔巖角礫巖及流紋致密長石晶體的石英斑巖凝灰?guī)r分布,此外還具有石英斑巖分布。中部地層是流紋的結晶的石英斑巖,而且?guī)в猩襟w巖石小碎屑。下部層位是具有一定結晶物質的石英及致密長石斑巖、帶有大塊山體巖石碎屑的石英斑巖凝灰?guī)r,流紋結晶的、熔巖斑巖中帶有花崗巖—斑巖沉淀物。層位之間的界限不清晰,有時各個層位交替分布。層位厚度:上部層位250m,中部層位150m,下部層位75m。巖層的總厚度約500m。3.1.4、克茲爾努里尼斯克類侵入型巖石(12-1kz,2Р2-Т1kz)石英斑巖、花崗斑巖,磚紅、肉紅等色,似斑狀結構,硬度高。3.1.5、二疊系上統(tǒng)拉瓦什斯克巖層主要由噴發(fā)—沉積巖組成,覆蓋于石炭系地層之上。零星分布于隧道出口附近區(qū)域。該層可細分為三層,分述如下:⑴上拉瓦什斯克分層(P2rv3):上部為紅褐色的凝灰熔巖及含致密長石斑巖熔巖角礫巖石。下部主要為主要分布巖石為小微粒的含致密長石斑巖的熔巖角礫。碎屑的數(shù)量達至30-70%,其尺寸為1-10cm。具有小棱角的碎屑,碎屑主要為含致密長石斑巖及安山斑巖。厚度約280m。⑵中拉瓦什斯克分層(P2rv2):沉積層主要為大塊及塊狀的凝灰?guī)r—熔巖角礫巖及角礫巖(含英安巖—安山巖成分)。巖石的顏色為紫色、綠紫色及紫紅色。角礫巖中含有不同尺寸的碎屑,其直徑為幾厘米至10-25厘米,個別區(qū)域其直徑達至幾米。就成分而言,大部分巖石為安山斑巖及致密長石斑巖。還具有大量的角狀碎屑分布,但碎屑主要位于下部分層中。其數(shù)量達至巖石總量的50-75%。上層斷面中非壓碎碎屑的數(shù)量急劇降低,其尺寸也降低。巖層具有小碎屑熔巖角礫特征。⑶下拉瓦什斯克分層(P2rv1):上部主要為較薄的、具有一定節(jié)理的粉砂巖砂巖,少量的凝灰角礫巖與凝灰?guī)r,巖石顏色為白灰色、深灰色及黃白色。在薩尼薩拉克河流河口的斷面中具有致密長石與安山斑巖夾層,為此,其厚度增至144m。下部為帶有安山斑巖、致密長石、致密長石凝灰角礫巖與凝灰?guī)r及斑巖安山巖。帶有球形熔巖(石英斑巖)晶體夾層的灰褐色巖石。主要的巖層為熔巖角礫巖、熔巖礫巖及礫巖。紅褐色熔巖、帶有大量石英斑巖碎屑的安山斑巖熔巖角礫巖,厚度為110m。3.1.6、石炭系C由噴出混合巖組成,主要分布在庫拉米背斜南部隧道出口附近。⑴尼布拉克斯克層(C1n-C2mb):安山巖、安山斑巖、石英安山巖及含安山巖碎屑的凝灰角礫巖,主要為灰色、灰綠色、灰紫色,硬度高,呈巨塊狀。⑵米納達克斯克層(C2+3nd):凝灰角礫巖、及石英斑巖凝灰?guī)r,主要為褐紅、紫褐色,凝灰角礫結構,塊狀構造,硬度較高。3.2、地質構造3.2.1、褶皺隧址區(qū)發(fā)育庫拉米背斜,背斜軸線與庫拉米山分水嶺相吻合,東北~西南走向,形成復雜的褶皺及西北走向的斷裂,褶皺中心由大量的侵入巖組成。隧道出口附近發(fā)育次級背斜,巖性主要為安山巖、凝灰?guī)r、凝灰角礫巖。3.2.2、斷層測區(qū)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為西北-東南走向,地震活躍,受其影響,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多期構造影響下巖石混合變質作用明顯,巖性接觸帶、巖脈發(fā)育,其中庫姆別里斯克斷裂最大。西北向斷裂以及雁行狀及羽狀的次級斷裂把本區(qū)域劃分為若干地質構造單元。測區(qū)內發(fā)育斷層共17條,其中與隧道相交或對隧道有重要影響的斷層共8條(見表3.2-1),分述如下:①F1斷層:測區(qū)內全長約200m,無延伸,走向N29°W,推測傾向NE,傾角71°,破碎帶寬約5m,斷裂帶內巖石破碎。斷層與隧道線位成35°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39+228~MK39+233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000+067~SK000+072處。②F2斷層:測區(qū)內全長約800m,無延伸,走向N6°W,推測傾向NE,傾角75°,破碎帶寬約20m,斷裂帶內巖石破碎。斷層與隧道線位成58°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40+665~MK40+685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1+620~SK1+640處。③F3斷層:測區(qū)內全長約800m,無延伸,走向N70°E,推測傾向SE,傾角76°,破碎帶寬約25m,斷裂帶內巖石破碎。斷層與隧道線位成46°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41+023~MK41+048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1+936~SK2+061處,該斷層與F2斷層呈70°在隧道右側相交。④F4斷層:測區(qū)內全長約800m,無延伸,走向近NS向,推測傾向為W向,傾角77°,破碎帶寬約30m,斷裂帶內巖石破碎。斷層與隧道線位成67°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44+390~MK44+420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5+248~SK5+278處。⑤F5斷層(阿伊克爾巴伊塔里斯克斷口):為區(qū)域性斷裂,測區(qū)內全長約3.5km,走向N34°W,推測傾向SW,傾角80°,破碎帶寬約78m,影響區(qū)域的寬度超過100m,斷裂帶內巖石破碎嚴重,巖石被鐵化及錳化。斷層與隧道線位成30°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48+323~MK48+401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9+170~SK9+248處。⑥F6斷層:走向N24°E,推測傾向NW,傾角77°,破碎帶寬約50m,斷裂帶內巖石破碎較為嚴重,夾黑色斷層泥,巖石被鐵化。斷層與隧道線位近垂直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48+775~MK48+825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9+648~SK9+698處。⑦F7斷層:走向N18°W,推測傾向NE,傾角80°,破碎帶寬約85m,地表泉眼、草本植物發(fā)育,大地電磁探測該斷裂帶內巖石破碎,地下水發(fā)育。斷層與隧道線位成46°相交,在地表與主隧道交于MK50+595~+680處、與安全隧道交于SK11+445~SK11+530處、與2號斜井交與ⅡXJK1+406~ⅡXJK1+660處。⑧F13斷層(右岸阿伊克爾巴伊塔里斯克斷口):為區(qū)域性斷裂,發(fā)育在線路右側,與隧道夾角約17°,未相交,離隧道最近處約100m,對隧道可能產生影響。長度約為6km,破碎區(qū)域的寬度為50m,影響區(qū)域長度達至750m。走向方位為N20~30°W,傾角為75~80°。斷口破碎區(qū)域破碎較為嚴重,巖石被鐵化。隧道洞身段主要斷層帶統(tǒng)計表表3.2-1地質構造編號相交里程寬度(m)與線路交角°產狀斷層F1隧道MK39+228~MK39+233535N29°W/71°N安全隧道SK00+067~SK00+072F2隧道MK40+665~MK40+6852058N6°W/75°N安全隧道SK1+620~SK1+640F3隧道MK41+023~MK41+0482546N70°E/76°S安全隧道SK1+936~SK2+061F4隧道MK44+390~MK44+4203067NS/77°W安全隧道SK5+248~SK5+278F5隧道MK48+323~MK48+4017830N34°W/80°S安全隧道SK9+170~SK9+248F6隧道MK48+775~MK48+8255090N24°E/77°N安全隧道SK9+648~SK9+698F7隧道MK50+595~MK50+6808546N18°W/80°N安全隧道SK11+445~SK11+5302號斜井ⅡXJK1+496~ⅡXJK1+5813.2.3、節(jié)理巖石節(jié)理主要發(fā)育四組,節(jié)理之間近垂直,具有東部與西部傾斜方位角。節(jié)理要素與區(qū)域斷層的要素類似。四組節(jié)理之間有所分離,但是分離不明顯,因此劃分為兩個彼此垂直的斜對系統(tǒng),其中一組節(jié)理近水平,因此,他們可能是在水平壓力的作用下產生的。在最大的斷裂帶中(庫姆別里斯克斷層)水平位移幾乎超過垂直位移,每年的位移距離分布為水平10~12m、垂直1~1.5m。受構造作用及風化作用影響,隧址區(qū)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經(jīng)現(xiàn)場地質調查及統(tǒng)計,可作節(jié)理走向玫瑰花圖,如下。圖3-1節(jié)理走向玫瑰圖由圖3-1可以看出,節(jié)理走向以300°~309°、320°~329°、290°~299°、310°~319°四組節(jié)理最為發(fā)育,傾角大,與隧道走向平行或小角度相交,不利于隧道邊墻的穩(wěn)定。3.2.4、地震根據(jù)烏茲別克斯坦聯(lián)邦共和國建筑標準2.01.03-96《地震區(qū)域施工》要求,研究區(qū)域屬于第9類區(qū)域。巖土的地震等級為一級。3.2.5、高地應力測區(qū)地層巖性主要為硬巖、極硬巖,隧道最大埋深約m,隧道可能存在高地應力影響。經(jīng)初步計算,隧道在埋深大于400m硬巖段存在高地應力或極高地應力,開挖時發(fā)生巖爆的可能性大。其余地段經(jīng)計算為一般應力區(qū),發(fā)生巖爆的可能性小。3.2.6、輻射根據(jù)預可研資料,不同區(qū)域的巖石具有放射性,初步測試不具有放射性異常數(shù)值,根據(jù)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工作場所γ值的安全劃分標準為2.5μSv/h(相當于250微倫琴/時),本隧道數(shù)值遠低于安全值,環(huán)境輻射水平正常,滿足輻射安全要求,不會對周圍環(huán)境和施工人員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施工過程中宜進行監(jiān)測確定。四、水文地質條件4.1、地表水鐵路新線穿越庫伊尼德及薩尼薩拉克河(阿以克爾巴伊塔爾)流域,兩河流都源自于庫拉米山分水嶺,水量豐富。4.2、地下水類型及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區(qū)域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基巖裂隙水、斷層構造水、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等。(1)基巖裂隙水裂隙水分布區(qū)域,也是風化及負荷區(qū)域。按照化學成分而言主要為重碳酸鹽水、含鈣水。水體中干燥殘渣的含量為0.2-0.35g/L。泉水的流量約為0.1-0.5L/d。含水量具有季節(jié)性特征。(2)斷層構造水在巨大斷層影響區(qū)域,裂縫較大區(qū)域也是滲水性較高的區(qū)域,水體滲入至巖石深處。按照化學成為而言水體為重碳酸鹽水、淡水、含鈣水,水體中干燥殘渣的含量為0.15-0.35g/L。泉水的流量達至1L/d。(3)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此水體在區(qū)域內分布十分有限。在庫尼德河、薩尼薩拉克及薩尼薩拉克薩伊(阿以克爾巴伊塔爾)河流河谷、庫拉米山北部及南部斜坡中河漫灘梯田及河灘地沖擊沉積巖中具有類地下水的分布。地下水的主要供應方式為大氣降水、地表水流的過濾及裂縫水體的滲入。水體以泉水形式存在,水體流量達至5L/d。按照化學成為而言水體為重碳酸鹽水、淡水、含鈣水,水體礦化作用數(shù)值為0.14-0.4g/L。4.3、水化學特征為了評估隧道區(qū)水化學特征,對隧址區(qū)地表水、地下水進行了取樣化驗分析,對環(huán)境水對混凝土結構和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進行了分析判定:隧址區(qū)地表水體具有較弱礦化作用,礦化度為122~125mg/L,為淡水,水體總體強度數(shù)值變化范圍為0.6~2.0mg當量,按照РН(7.2)指標而言,水體為弱堿性水體。按照烏茲別克斯坦建筑標準與規(guī)范《建筑結構防腐》(MKK2.03.11-96塔什干1996)表8.2-2:隧址區(qū)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2--Na+-K+-Ca2+-Mg2+型水,為弱堿性水體。依據(jù)上表判斷:場區(qū)環(huán)境水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無腐蝕性。五、隧道工程地質條件與水文地質評價隧址區(qū)發(fā)育庫拉米背斜及一系列西北~東南斷裂帶,構造節(jié)理發(fā)育,地質條件復雜。侵入型、噴發(fā)型、噴發(fā)-沉積巖石分布,而且還具有各種巖脈,地表第四紀沉積巖分布較為廣泛。5.1、隧道進口工程地質評價隧道、安全隧道進口處于既有河道旁邊,線路平行山坡等高線展布,主隧道在地形條件下偏壓。進口段穿越第四系坡殘積層、三疊系下統(tǒng)Т1花崗閃長巖及Т1花崗巖。坡殘積層為厚度不等的棱角狀碎石,稍密~中密,河道內分布磨圓度較好的漂石、卵石;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tǒng)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全~弱風化,較破碎~破碎,工程地質條件較差。隧道進口埋深較淺,圍巖破碎,穩(wěn)定性差,春季冰雪消融,冰水混合物、雨季洪水沿河道暴漲以及冬季雪崩都可能對隧道洞口段的施工、運營安全產生較的威脅,建議設計、施工時予以考慮。隧道進口邊仰坡穩(wěn)定性評價:依據(jù)現(xiàn)場地質調查,隧道進口東北面地勢較高,進口自然坡高約30m,坡面產狀250°∠55°,主要發(fā)育三組節(jié)理,節(jié)理產狀J1:233°∠82°;J2:172°∠58°;J3:318°∠24°。5.2、隧道洞身工程地質評價MK39+155~MK40+090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Т1花崗閃長巖、Т1花崗巖,及π3Т1正長斑巖。洞口段埋深淺,巖體風化嚴重,圍巖極破碎~破碎,局部偏壓,MK39+240~MK39+252段受F1斷層構造影響,巖體破碎;MK39+930~MK40+090為侵入接觸帶,巖體較破碎。上述圍巖較差地段,施工過程可能發(fā)生塌方、冒頂,應采取必要措施,加強支護,確保安全。MK40+090~MK41+500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3Т1正長斑巖,-Т1正長巖、花崗正長巖。其中MK40+800~MK41+140發(fā)育F2、F3斷層破碎帶影響,圍巖破碎~較破碎。MK41+400~MK41+500為侵入接觸帶,巖體較破碎。上述圍巖較差地段,施工過程可能發(fā)生涌水、塌方,應采取支護必要措施,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MK41+500~MK43+100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Т1正長巖、花崗正長巖,π3Т1正長斑巖。MK41+900~MK42+200段隧道埋深較淺,穿越?jīng)_溝,地表水系發(fā)育,推測地下水較發(fā)育,圍巖較破碎~破碎。MK42+420~MK43+100段為物探異常帶及侵入接觸帶,推測巖體較破碎,地下水較發(fā)育。上述圍巖較差地段,施工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塌方涌水,應采取必要措施,加強超前地質預報。MK43+100~MK43+820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3Т1正長斑巖,隧道埋深逐漸增大,圍巖較完整~完整,巖質堅硬,地應力大,施工過程中可能有巖爆現(xiàn)象,應采取相應措施。MK43+820~MK45+400地表上覆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噴發(fā)巖層2-1kz13石英斑巖,洞身穿過克茲爾努里尼斯克侵入巖層1π2-1kz石英斑巖、斑巖花崗巖,其中MK44+200~MK44+330發(fā)育F4斷層,受構造影響,圍巖破碎~較破碎,需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該段隧道埋深較大,巖質堅硬,地應力大,施工過程中可能有巖爆現(xiàn)象,應采取相應措施。MK45+400~MK46+420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Т1花崗正長巖,地表沖溝深切水系發(fā)育,隧道埋深較大,圍巖較完整~完整,巖質堅硬,地應力大,施工過程中可能有巖爆現(xiàn)象,應采取相應措施。MK46+420~MK48+950地表上覆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噴發(fā)巖層2-1kz13石英斑巖,洞身穿過克茲爾努里尼斯克侵入巖層1π2-1kz石英斑巖、斑巖花崗巖,其中MK47+850~MK48+670發(fā)育斷層F5及F6,受構造影響,圍巖破碎~較破碎,應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隧道埋深大,最大埋深約1275m,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巖爆、塌方、涌水,應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施工安全。MK48+950~MK53+370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Т1正長巖、花崗正長巖,其中MK50+~MK50+發(fā)育F7斷層,受構造影響,圍巖破碎~較破碎,需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地表沖溝深切水系發(fā)育,隧道埋深較大,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巖爆、涌水、塌方,應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安全。MK53+370~MK53+660地表沖溝水系發(fā)育,洞身穿過克茲爾努里尼斯克侵入巖層1π2-1kz石英斑巖、花崗斑巖。隧道埋深較大,圍巖較完整~完整,巖質堅硬,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巖爆,應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安全。MK53+660~MK54+100地表沖溝深切水系發(fā)育,洞身穿過三疊系下統(tǒng)Т1花崗閃長石。隧道埋深約140m,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巖爆、涌水、塌方,應采取相應措施,加強超前地質預報,確保安全。MK54+100~MK56+900地表上覆克茲爾努里尼斯克噴發(fā)巖層2-1kz13石英斑巖,洞身穿過克茲爾努里尼斯克侵入巖層1π2-1kz石英斑巖、花崗斑巖。圍巖較完整~完整,巖質堅硬。MK56+900~MK57+650洞身穿過克茲爾努里尼斯克侵入巖層1π2-1kz花崗斑巖、納達克斯克層C2+3nd凝灰角礫巖。MK57+100~MK57+300隧道埋深較淺,巖性接觸帶,地表沖溝發(fā)育,水系發(fā)育,施工過程可能發(fā)生涌水、塌方。采取相應措施并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MK57+650~MK58+355洞身穿過納達克斯克層C2+3nd凝灰角礫巖、米尼布拉克斯克層C1n-C2mb安山巖、石英安山巖。MK57+650~MK57+800巖性接觸帶,地表沖溝發(fā)育,水系發(fā)育,施工過程可能發(fā)生涌水、塌方。應采取相應措施并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工作。5.3、隧道出口工程地質評價洞口段穿過第四系坡殘積土、米尼布拉克斯克層(C1n-C2mb)安山巖~石英安山巖。其中第四系坡殘積為碎石土,中密,C1n-C2mb安山巖強~弱風化,巖體破碎,工程地質條件較差。5.4、隧道涌水量預測隧址區(qū)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地表水的直接入滲,本次計算過程選取了達西公式法和地下徑流模數(shù)法兩種方法進行了對比計算,并對結果分析后對隧道涌水量進行了預測。計算過程如下:5.4.1、達西公式預測隧道涌水量在現(xiàn)場水文地質試驗基礎上參考洛庫尼斯水電站地下工程建設確定滲透系數(shù),一般地段K為0.02m/d,地下水發(fā)育地段K為0.05m/d。Q=K·F·J其中:K–滲透系數(shù)(m/d);F–過水斷面面積(m2);J–水力梯度,在洪水期取1;Р–隧道周長,主隧道、斜井取28m,安全隧道取22m;L–隧道長度(m)式中,Q—隧道正常涌水量主隧道正常涌水量Q為22134m3/d。5.4.2、地下徑流模數(shù)法Q=MAQ—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涌水量(m3/d);M—地下徑流模數(shù)(m3/d·.km2);A—隧道集水面積(km2)式中,Q—隧道正常涌水量預測隧道正常涌水量Q為25980m3/d。上述兩種計算方法各有其特點,適用于不同的情況。達西公式法的難點在于滲透系數(shù)的選取。測區(qū)地下水的運移和儲存受隔水巖層和構造控制,地下水位不穩(wěn)定,地下水滲透性亦存在一定差異。徑流模數(shù)法是反映區(qū)域性地質條件而得出的入滲量,對于水平徑流區(qū)具有更強的合理性,特別是可根據(jù)河流或泉的流量得到較準確的地下徑流模數(shù)參數(shù)的地段,計算成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故預測的正常涌水量是宏觀控制的近似值。安全隧道的涌水量取正線隧道涌水量的0.75倍。預測主隧道正常涌水量Q為25980m3/d;安全隧道正常涌水量Q為19485m3/d,隧道的雨季涌水量可按正常涌水量的1.5倍考慮。六、不良地質與特殊巖土6.1、雪崩隧道河流區(qū)域內雪崩的形成受氣候及山區(qū)因素的制約。根據(jù)調查,隧道山區(qū)積雪時間一般10-4月,積雪厚度一般2m左右,在山體斜坡上雪層的最大高度達至3m。根據(jù)正常冬季積雪量而言,隧道地塊(沿著右側)不會具有發(fā)生雪崩的危險,但在積雪量提高及雪層厚度不斷增加(形成較為疏松的水平面)時在較陡峭的區(qū)域(28°~35°)具有發(fā)生雪體滑動的危險,在以后的鐵路施工及使用過程中必須進行防雪崩保護。6.2、滑坡及泥石流在隧道出口薩尼薩拉克河流上游區(qū)域及阿以克爾巴伊塔爾河流流經(jīng)區(qū)域并未具有明顯的居民區(qū)。根據(jù)烏茲別克斯坦水文地質站點的數(shù)據(jù)此類河流都屬于泥石流侵蝕較弱區(qū)域。根據(jù)對庫伊尼德、薩尼薩拉克及薩尼薩拉克薩伊(阿以克爾巴伊塔爾)河流的勘探研究結果,在隧道出入口區(qū)域內、上游區(qū)域中各河流的河口區(qū)域對于泥石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預防。在庫伊尼德河口區(qū)域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