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醫(yī)學專題-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_第1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_第2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_第3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_第4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瘡痂病炭疽病腳腐病柑橘脂點黃斑(huángbān)病青霉病綠霉病黑腐病干腐病酸腐病膏藥病真菌(zhēnjūn)病害細菌(xìjūn)病害病毒病害衰退病裂皮病碎葉病溫州蜜柑萎縮病黃龍病潰瘍病

常見柑橘病害按病原分類情況油斑病裂果病果實日灼病缺素癥藥害

其它第一頁,共九十七頁。亞洲的阿富汗、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尼泊爾、老撾、柬埔寨、泰國、日本、韓國、朝鮮、馬爾代夫、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美國、墨西哥、伯利茲、多米尼加、海地、馬提尼克、瓜德羅普;非洲的加蓬、馬達加斯加、科摩羅、科特迪瓦、毛里求斯(máolǐqiúsī)、莫桑比克、留尼汪;大洋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關島、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等國家均有分布。尤以亞洲國家發(fā)病最為普遍。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等柑橘產地。柑橘(gānjú)潰瘍病第二頁,共九十七頁。

是柑橘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可為害葉片、枝梢和果實。苗圃發(fā)病,苗木生長(shēngzhǎng)不良,出圃延遲;成年結果樹發(fā)病,常引起大量落葉、落果,甚至枯梢,降低樹勢;未脫落的輕病果形成木栓化開裂的病斑,嚴重影響果品的外觀和品質,降低了商品價值。嚴重影響對外貿易與交流危害(wēihài)特點第三頁,共九十七頁。葉片(yèpiàn)背面產生圓形、針頭大小微突起的油浸狀半透明斑點,通常為深綠色,病斑周圍組織褪色呈現黃色暈環(huán)。后斑點逐漸隆起,病部表面出現開裂,呈海綿狀,并開始木栓化,形成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中心凹陷的病斑。后期病斑似“火山口”狀開裂。病斑大小依品種而異,一般直徑在3~4mm,有時幾個病斑連合,形成不規(guī)則的大病斑,嚴重時引起葉片早期脫落。三、癥狀(zhèngzhuàng)特點第四頁,共九十七頁。柑桔潰瘍病第五頁,共九十七頁。枝梢癥狀夏秋梢受害嚴重,春梢受害較輕。病斑木栓化、隆起及中部開裂或下陷(xiàxiàn)程度比葉片更明顯。病斑周圍無黃色暈環(huán)。幼苗及嫩梢被害后,導致葉片脫落,嚴重時甚至枯死。第六頁,共九十七頁。柑桔潰瘍病

果實癥狀與葉片上相似,病斑通常較葉上的大,一般直徑為4~5mm,最大的可達12mm。病斑木栓化程度及病斑后期中部(zhōnɡbù)開裂或下陷狀況都比葉片顯著。病斑僅侵害果皮,很少深入到果肉部分。發(fā)生嚴重時常引起早期落果。第七頁,共九十七頁。第八頁,共九十七頁。第九頁,共九十七頁。遠距離傳播人為的引種,商品的流通。帶病種子、苗木、繁殖材料和果實是該病傳播的載體。田間傳播通過風雨、昆蟲和農事(nóngshì)操作等。傳播(chuánbō)途徑

第十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高溫、多雨有利發(fā)病;柑橘種類(zhǒnglèi)和品種抗病性有差異甜橙高度感??;酸橙、柚、枳等次之;椪柑、溫州蜜橘、金柑等較抗病寄主生長發(fā)育時期葉片僅在快速生長的較短時期(齡期為2-3周)感病各品種果實在幼齡時感病,隨齡期增加而變得抗病第十一頁,共九十七頁。七、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柑桔潰瘍病菌(拉丁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citri)為假單胞菌目、黃單胞菌科、黃單胞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好氣性,短桿菌。侵入途徑:病原從氣孔口及各種因子(生物和非生物)造成的傷口侵入。從氣孔侵入后葉斑的擴展速度(sùdù)是1mm/月,而通過機械傷口侵入能在30天內快速形成病斑。氣孔分布稀疏的較抗病第十二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潛葉蛾與病害流行關系1994年前,主要局限于東南亞,1990s中期,擴展至世界主要柑橘產區(qū),1993年達到佛羅里達,1996在巴西報道。1996引入巴西后,由于增加了病原細菌的傳播,使?jié)儾∽兊酶与y以控制在柑橘幼嫩葉片、枝干、果實取食。取食活動促進潰瘍病菌的侵染:造成(zàochénɡ)傷口;傳播病菌第十三頁,共九十七頁。防治(fángzhì)措施加強檢疫禁止從病區(qū)引進苗木、接穗(jiēsuì)、種子等繁殖材料;已發(fā)病區(qū)綜合措施根除或減輕危害。銷毀苗木消毒果園噴藥抗病品種使用防護林第十四頁,共九十七頁。第十五頁,共九十七頁。綜合治理(zōnɡhézhìlǐ)措施重要特點是改種植感病品種為田間抗病品種;行政措施不僅要求種植抗病品種,同時要求種苗不帶菌及根除病害;制訂有關潰瘍病防治、鮮果和繁殖材料(cáiliào)銷售指南。要求苗圃的建立必需在無潰瘍病區(qū)。在確認為潰瘍病的非疫區(qū)的柑橘產地,要求通過設立防風林或籬笆限制病菌傳入及使用銅制劑噴霧等措施,阻止或降低潰瘍病流行風險;鮮果的銷售采取監(jiān)管措施:在果園無潰瘍病癥狀;包裝前的無菌處理。第十六頁,共九十七頁。綜合治理(zōnɡhézhìlǐ)措施栽培措施設防風林:是控制(kòngzhì)感病品種潰瘍病發(fā)生的最有效措施,也可與噴施銅試劑相結合減少病害對葉片和果實的影響修剪:在干燥的季節(jié)進行,減少病菌的傳播發(fā)病的夏、秋梢脫葉處理第十七頁,共九十七頁。綜合治理(zōnɡhézhìlǐ)措施化學防治世界許多國家采用銅制劑類進行預防性噴霧,這類殺細菌制劑主要是降低新葉上病菌接種體數量,保護增大(zēnɡdà)期果實避免侵染銅制劑使用時間和次數不僅取決于品種的感病性,還與樹齡、環(huán)境條件和所采取的其它措施有關。一般在中等抗性的品種上需噴霧處理3-5次,而在氣候條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時,需噴施6次。最有效的氯氧化銅、硫酸銅、氧化銅和碳酸氨銅第十八頁,共九十七頁。綜合治理(zōnɡhézhìlǐ)措施種子和接穗的消毒處理種子先在50-52℃熱水中預熱5min,然后轉入55-56℃恒溫熱水中浸50min,立即轉入冷水中冷卻。也可用1%福爾馬林液浸l0min,再用清水(qīnɡshuǐ)洗凈后,晾干播種。未抽芽的苗木或接穗消處理毒可用49℃濕熱空氣處理50min后,立即用冷水降溫;已嫁接的苗木,可用1000-200()單位/ml鏈霉素+1%酒精的混合液,浸苗1-3h(小時)第十九頁,共九十七頁。第二十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瘡痂病癥狀特點主要(zhǔyào)為害嫩葉、幼果和新梢等幼嫩器官。葉片受害,初期產生油漬狀黃褐色圓形小斑點,逐漸擴大,顏色變?yōu)橄烖S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葉背凸出,葉面凹陷,成圓錐形的灰褐色瘡痂斑。病斑直徑為0.3~2mm。早期受害嚴重的新梢的葉片,??萁姑撀?。天氣潮濕時,病斑表面長出灰褐色粉狀物(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有時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葉片扭曲畸形。

第二十一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瘡痂病第二十二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瘡痂病第二十三頁,共九十七頁。第二十四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瘡痂病第二十五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瘡痂病第二十六頁,共九十七頁。癥狀(zhèngzhuàng)特點果實花落后(luòhòu)即可發(fā)病,初為褐色小斑,后擴大為黃褐色、木栓化的突起,引起早期落果;幼果受害,表面粗糙、果小、皮厚,味酸或畸形;第二十七頁,共九十七頁。病原(bìngyuán)特性柑橘(gānjú)痂圓孢菌(SphacelomafawcettiJenk.)屬半知菌亞門,腔孢菌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痂圓孢屬。有性階段為柑橘痂囊腔菌(ElsinoefawcettiBit.etJenk.)屬子囊菌亞門,腔菌綱,多腔菌目,多腔菌科,痂囊菌屬。第二十八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越冬,次年春季氣溫升至15℃以上和陰雨多濕時,越冬病菌開始活動,形成分生孢子,由風雨或昆蟲傳播到春梢嫩葉和新梢上,萌發(fā)生成(shēnɡchénɡ)芽管,從表皮或傷口侵入,經3-10天的潛育期,即可產生病斑。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謝花后侵染幼果,以后輾轉為害夏、秋梢和早冬梢,最后又以菌絲體越冬。第二十九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氣候條件發(fā)病溫度范圍15-24℃,最適溫度為20-21℃,28℃以上很少發(fā)病。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發(fā)侵入需要2小時以上的降雨,或寄主(jìzhǔ)組織表面必須保持3-24小時的水濕,而且保濕時間越長越有利于萌發(fā)侵入,發(fā)病越重。柑橘種類和品種的抗病性桔類最感病,酸橙高度感??;柑類、檸檬、柚類等次之,甜橙、金柑、枳等最抗病。第三十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組織老熟程度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種幼嫩組織,以剛抽出尚未展開的嫩葉和剛謝花后豆粒大小(dàxiǎo)的幼果最易感病,隨著組織的老熟,抗病力逐漸增強。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不善,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不注意修剪病枝葉和防治其它病蟲害,或偏施氮肥,促使枝梢徒長纖弱和通風透光不良,都會使病害發(fā)生嚴重。第三十一頁,共九十七頁。防治(fángzhì)措施噴藥保護為重點的綜合防治措施。噴藥保護多菌靈,滅病威,托布津,百菌清,退菌特,波爾多液。加強栽培管理春季發(fā)芽前修剪,減少初侵染病原。加強水肥(shuǐféi)管理。及時防治其它病蟲害。苗木檢疫建園時引進苗木和接穗應進行檢疫。第三十二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黃龍病黃龍病在我國發(fā)現最早萊因金(Reinking)1919年記述了華南柑橘上的一種黃葉斑駁??;印度十八世紀即對梢枯病有文字記錄臺灣省1960’s以前(yǐqián)曾認為立枯病與線蟲有關。1921年Lee描述了菲律賓的葉斑駁病,認為是一種缺鋅病,1957年此病成為該國柑橘主要病害。印尼于1940′s記述此病。南非在1928~1929年首次觀察到此?。ㄇ喙。?,1937年首次報導。第三十三頁,共九十七頁。危害(wēihài)黃龍病在柑橘產區(qū)可造成嚴重損失,幼樹病后1~2年內死亡。老樹病后3~5年內死亡或喪失結果能力。嚴重流行時造成毀園。病樹即使結果,果實小、皮硬、果皮不易剝離、成熟(chéngshú)提早、汁少味酸、有的果畸形,商品價值低。

第三十四頁,共九十七頁。所致(suǒzhì)病害癥狀

黃龍病癥狀有3種類型:黃化、斑駁和類缺素型。

黃化型

開始發(fā)病時,在綠色樹冠頂部的部分新梢的葉片不轉綠,均勻黃化,直立。

斑駁型

葉片轉綠后黃化,多數從主、側脈附近和葉片基部開始黃化,黃化部分逐漸擴散形成黃綠相間的斑駁,最后亦可全葉黃化脫落。

類缺素型

主側脈附近保持(bǎochí)綠色,而脈間葉肉黃化,類似于缺鋅缺錳癥。第三十五頁,共九十七頁。第三十六頁,共九十七頁。Misshapenpummelofruit第三十七頁,共九十七頁。Abortedseeds,poorfruitcolor第三十八頁,共九十七頁。Symptomsofcitrusgreening第三十九頁,共九十七頁。CitrusgreeninginFloridaPummeloPhoto:Xiao-anSun第四十頁,共九十七頁。CitrusgreeningsymptomsgothroughtheleafFrontBackPhotos:SusanHalbert第四十一頁,共九十七頁。CitrusgreeninginFloridacommercialsweetorangesPhotos:SusanHalbert第四十二頁,共九十七頁。AdvancedcaseofcitrusgreeningCasoavanzadodelenverdecimientodelcítricoPhoto:StephenM.Garnsey第四十三頁,共九十七頁。病原(bìngyuán)分類1995年歸為韌皮部桿菌屬(Liberibacter)。亞洲韌皮部桿菌(Liberibacterasiaticus)(又稱亞洲種,耐熱型):27-32℃誘導嚴重癥狀(zhèngzhuàng)非洲韌皮部桿菌(Liberibacterafricanus)(又稱非洲種,溫敏型):22-24℃誘導嚴重癥狀美洲韌皮部桿菌(Liberibacteramericanus):巴西圣保羅州柑橘上發(fā)現

第四十四頁,共九十七頁。病原(bìngyuán)特性柑橘黃龍病原寄居于植物韌皮部;有較薄的細胞壁,在電鏡下看到其形態(tài)(xíngtài)為梭形或短桿狀的細菌,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繁殖方式為芽殖。對青霉素和磺胺嘧啶敏感。目前還不能人工培養(yǎng)。第四十五頁,共九十七頁。CitrusyellowshootBLOinsievecellofdiseasedleaf(引自田亞南等,2000)A.王官溪蜜柚(18000X);B1蘆柑(16800X)第四十六頁,共九十七頁。傳播(chuánbō)特點黃龍病初次侵染來源主要是田間病株、帶菌苗木和帶菌木虱。遠距離傳播(chuánbō):主要通過帶菌的接穗和苗木。果園近距離傳播:帶菌的柑橘木虱以持久方式傳播。木虱3齡以上若蟲及成蟲都能傳病,而l-2齡若蟲不具有傳病能力。第四十七頁,共九十七頁。Asiancitruspsyllid

DiaphorinacitriKuwayamaPhotos:JeffLotz,SusanHalbert第四十八頁,共九十七頁。Map:AndreaChavez,CAPS.asofAugust2005第四十九頁,共九十七頁。防治(fángzhì)措施加強檢疫使用(shǐyòng)無病種苗藥劑防蟲第五十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樹脂病別名流膠?。ㄖΩ桑┑俑ü麑崳┥称ぃㄈ~片)危害(wēihài)造成枝干疤痕,甚至枯死。病果不耐儲運第五十一頁,共九十七頁。癥狀(zhèngzhuàng)特點流膠和干枯流膠多發(fā)生于主干份分叉處和主干上。皮層組織松軟,滲出褐色膠液,后干枯下陷,中部皮層開裂脫落,木質部外露,四周隆起。干枯病部皮層紅褐色,干枯下陷。潮濕時呈現(chéngxiàn)流膠。木質部淺褐色,病健交界有黃褐色的帶,樹皮可見黑色小顆粒(分生孢子器)。蒂腐圍繞蒂部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后向臍部擴展,邊緣呈波紋狀,后果實腐爛。沙皮當病菌侵害新葉、嫩梢和幼果時,在病部長出黃褐色或黑褐色膠質的小粒點,散生或密集成片,致使葉片、枝梢或果實的表面粗糙,似粘附沙粒一樣。病部表皮產生褐色較硬的膠質小粒點。枝枯第五十二頁,共九十七頁。melanose-stem-endrot第五十三頁,共九十七頁。第五十四頁,共九十七頁。第五十五頁,共九十七頁。病原(bìngyuán)特性有性階段為柑橘間座殼(Diaporthecitri(Fawcett)Wolf)屬子囊菌亞門。無性時期為柑橘擬莖點霉(Phomopsiscitri子囊殼不常見。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具疣狀孔口。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卵形,無色(wúsè),單胞大小6.5~13×3.25~3.9微米,平均8.58×3.26微米,易發(fā)芽;另一種為絲狀或鉤狀,無色,單胞,大小18.9~39×0.98~2.28微米不易發(fā)芽。第五十六頁,共九十七頁。第五十七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寒潮是誘發(fā)樹脂病的主要因素。栽培管理措施與發(fā)病(fābìng)也有密切的關系,如對豐收后的桔樹不及時施肥,或施肥量不足,以致樹勢不能盡早恢復等。柑桔對樹脂病的抗病性隨不同品種而有差異,以溫州蜜柑,甜橙和金柑發(fā)病較嚴重,其次為槾桔、朱紅、乳桔和早桔,本地早較抗病。第五十八頁,共九十七頁。病害循環(huán)(diseasecycle)

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樹干病部及枯枝上越冬。多雨潮濕時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經風雨和昆蟲等媒介而傳播至枝干、葉片和果實上。病菌必須在寄主生長衰弱或受傷的情況下,才能侵入為害,這是柑桔遭受凍害后容易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在貯藏運輸期間,常由于高溫、多濕促使附在果皮外特別是果蒂上的病菌孢子萌發(fā)侵入,而引起嚴重的蒂腐病。沙皮的形成是由于大量的病菌孢子萌發(fā)后直接侵入寄主幼嫩組織,因新生組織有較強的活力,能夠阻止病菌的繼續(xù)(jìxù)深入;同時柑桔油胞內貯存的油質,有抑制或殺死菌絲體的作用,使病菌不能進一步擴展,因而果皮上長成許多膠質的硬點子,成所謂“沙皮”的癥狀。第五十九頁,共九十七頁。防治(fángzhì)措施1.栽培管理:樹干刷白、冬季培土,在柑桔采收后施一次有機肥,有保暖防寒的作用。結合修剪,去除病蟲枝、枯枝及徒長枝,使桔樹通風透光良好,減輕發(fā)病。

2.刮治病部或直接涂藥對已發(fā)病的樹,可在春季徹底挖除病組織,并用75%酒精消毒傷口,再涂接蠟保護。后外涂石硫合劑的沉渣,效果亦好。刮除病部花工很大,如刮得不徹底,老疤還會復發(fā)。

(1)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100倍;

(2)10%氟硅酸乳劑50~100倍;

3.噴藥保護為預防葉片和果實的發(fā)病,也可結合瘡痂病和黃斑病的防治,噴射(pēnshè)0.5%波爾多液,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等藥液4.防止果實貯藏期腐爛適當早收,并剔除病、傷果實。第六十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脂點黃斑病(Greasyspot)脂點黃斑病又叫黃斑病,在我國各柑桔產區(qū)均有發(fā)生。嚴重時導致大量落葉,對樹勢和產量影響很大。癥狀特點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可為害果實和枝條。春、夏、秋梢新葉均可發(fā)病,以春梢葉片受害最重。春梢葉片癥狀主要表現(biǎoxiàn)為脂點黃斑型,夏稍葉片表現(biǎoxiàn)為脂點黃斑與褐色小圓星混合型,而秋梢葉片主要褐色小圓星型。發(fā)病過程中初呈黃斑,后變?yōu)橹c,部分脂點黃斑可轉變?yōu)楹稚A星。在甜橙上主要表現為脂斑型,偶爾有褐色小圓星型。第六十一頁,共九十七頁。癥狀(zhèngzhuàng)特點脂點黃斑型:初葉背出現針頭大小褪綠點,對光透視(tòushì)呈半透明狀,后形成黃色斑,葉背病斑抄襲皰疹狀黃色突起小粒點,以后變?yōu)楹诤稚闹?。正面形成不?guī)則的黃色病斑??梢鸫罅柯淙~。褐色小圓星型:脂點黃斑型后期轉變而成,病斑邊緣紫褐色,稍隆起,中央灰白色,有的有黑色小粒點。第六十二頁,共九十七頁。第六十三頁,共九十七頁。第六十四頁,共九十七頁。果實(guǒshí)上產生紅褐色小斑點

Mycosphaerellacitri.Smallraisedblemishesmaybeconfusedwithearlydevelopmentofcitruscankerlesions.

第六十五頁,共九十七頁。Figure1.Greasyspotsymptomsongrapefruitleaves.Figure2.GreasyspotsymptomsontheupperandlowerleafsurfacesFigure3.Smalldarklesionstypicalofthoseonorangesandtangerinessufferingfromgreasyspot第六十六頁,共九十七頁。第六十七頁,共九十七頁。病原(bìngyuán)特性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citriWhiteside)侵染所致,屬于子囊菌亞門、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屬;無性階段(jiēduàn)為柑橘灰色疣絲孢菌(Stenellacitri-grisea(Fisher)Sivanesan),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疣絲孢屬。第六十八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葉內越冬,而地面病落葉中越冬的菌絲體是主要初侵染源。次年氣溫回升到20℃以上,地面將要潰爛病葉中的菌絲體形成假囊殼,雨后釋出子囊孢子,由風雨傳播到春梢新葉上,芽管附著在葉片表面(biǎomiàn)發(fā)育成菌絲,其上形成附著胞和再產生侵入絲,從氣孔侵入為害;表生菌絲上可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落葉上產生分生孢子數量很少,其再侵染作用不大。有潛育期,可長達2-4個月。第六十九頁,共九十七頁。Maturepseudothecia(top)andbarrenpseudothecia(bottom)ofMycosphaerellacitriproducedusingtheinvitromatingtechnique.第七十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5-6月間一般氣溫20-25℃,又值梅雨季節(jié),溫暖多雨最有利于子囊孢子形成、釋放(shìfàng)和傳播為害,特別是在雨季初期,釋放(shìfàng)子囊孢子最多,春梢葉片被大量感染,發(fā)病嚴重。長時期連續(xù)陰雨,加速病落葉腐爛和病菌死亡,可減少侵染來源。夏、秋梢期由于高溫或雨水少,一般發(fā)病輕或很輕。第七十一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栽培管理(guǎnlǐ)粗放、施肥不足的的桔園,造成樹勢衰弱;或不注意清園,積累大量病原,均會加重發(fā)病。柑橘種類和品種中以紅桔、早桔和甜橙等發(fā)病最重,朱紅桔、本地早等次之,溫州蜜柑等發(fā)病最輕。同一品種以老齡樹發(fā)病較重,幼齡樹和壯齡樹較輕。第七十二頁,共九十七頁。防治(fángzhì)措施冬季清園冬季掃除地面落葉燒毀或深埋,減少初侵染菌源。加強栽培管理對樹勢衰弱,歷年發(fā)病重的老樹,應特別加強栽培管理,多施有機肥料(yǒujīféiliào),促使樹勢健壯,提高抗病力。噴藥保護在花落2/3時和結果后雨前噴藥。每年6-7月是病害侵染的主要季節(jié),也是藥劑防治的重要時機。藥劑可選用40%多菌靈、百菌清混合膠懸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0.5%等量式波爾多液。第七十三頁,共九十七頁。柑橘(gānjú)炭疽病各柑橘產區(qū)都有發(fā)生,引起柑橘落葉、枝梢枯死及果實腐爛。癥狀特點葉片有兩種癥狀類型(1)急性型(葉枯型):常從葉尖開始,初為暗綠色,病、健部邊緣處很不明顯,后變?yōu)榈S或黃褐色,葉卷曲,葉片很快脫落。此病從開始到葉片脫落不過是3-5天。葉片已脫落的枝梢很快枯死,并且在病梢上產生許多朱紅色而帶粘性液點。(2)慢性型(葉斑型):多出現在成長(chéngzhǎng)葉片或老葉的葉尖或近葉緣處,圓形或近圓形,稍凹陷,病斑初為黃褐色,后期灰白色,邊緣褐色或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顯。在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出現許多朱紅色而帶粘性的小液點,在干燥條件下,則在病斑上出現黑色小粒點,散生或呈輪紋狀排列。這是該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

第七十四頁,共九十七頁。癥狀(zhèngzhuàng)特點枝梢癥狀一種(yīzhǒnɡ)是由梢頂向下枯死。多發(fā)生在受過傷的枝梢。初期病部褐色,以后逐漸擴展,終致病梢枯死??菟啦课怀驶野咨?,病、健部組織分界明顯,病部上有許多黑色小粒點。另一種是發(fā)生在枝梢中部,從葉柄基部腋芽處或受傷皮層處開始發(fā)病,初為淡褐色,橢圓形,后擴展成梭形,稍凹陷,當病斑環(huán)割枝梢一周時,其上部枝梢很快全部干枯死亡。

第七十五頁,共九十七頁。癥狀(zhèngzhuàng)特點果實癥狀危害果實有三種類型:干疤、淚疤和腐爛。

多從果蒂或其它部位出現褐色病斑。在比較干燥的條件下,果實上病斑病、健部分(bùfen)邊緣明顯,呈黃褐色至深褐色,稍凹陷,病部果皮革質,病組織只限于果皮層。在空氣濕度較大時,果實上病斑呈深褐色,并逐漸擴大,終至全果腐爛,其內部瓤囊也變褐腐爛。幼果期發(fā)病,病果腐爛后,失水干枯變成僵果懸掛在樹上?;ㄩ_后,如果雌蕊的柱頭受害,呈褐色腐爛,引起落花。第七十六頁,共九十七頁。第七十七頁,共九十七頁。AnthracnoseofKeylimeleaves,causedbyGloeosporiumlimetticola.第七十八頁,共九十七頁。在花瓣上產生(chǎnshēng)褐色病斑第七十九頁,共九十七頁。第八十頁,共九十七頁。病原(bìngyuán)特性病原為盤長孢狀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gleosporioidesPenz.),屬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病菌最低生長溫度(wēndù)為9~15℃,最高為35~37℃,最適為21~28℃;致死溫度為65~66℃(10min)。分生孢子萌發(fā)適溫為22~27℃,最低為6~9℃。第八十一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梢、病葉和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當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病組織中越冬的分生孢子或病組織中病菌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昆蟲傳播,落在寄主組織表面,孢子萌發(fā)形成芽管和附著胞,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組織,或通過氣孔和傷口侵入,引起(yǐnqǐ)發(fā)病。第八十二頁,共九十七頁。發(fā)病(fābìng)規(guī)律柑橘炭疽病菌(bìngjūn)具有潛伏侵染特性。當樹勢弱衰、抗病性下降時,病菌即得以擴展,而表現出癥狀。但病菌從傷口(凍傷、蟲傷、機械傷等)侵入,則一般無潛伏現象。

第八十三頁,共九十七頁。防治(fángzhì)措施加強栽培管理:冬季清園,剪除病枝、病果臺、蟲害枝及徒長弱枝,清掃(qīngsǎo)地面落葉、病果,集中燒毀。并在萌芽前噴一次石硫合劑,殺滅越冬病菌。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抗病性。噴藥保護:在春、夏、秋梢期,各噴藥一次。幼果期噴藥1~2次。蘆柑等易發(fā)生蒂枯落果的品種,8~9月間應加強噴藥保護,防止病菌侵入果柄,引起采收前的落果和貯藏期腐爛。有效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5%百菌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