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中華余姓家族概述
第一節(jié)余姓追根溯源
余姓主要由三大來源組成: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
一、第一支源自姒姓
公元前2070元年禹繼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姒姓。夏朝傳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陽城(即今河南登封東)、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等地。至夏王桀時,于公元前1600年為商湯所滅,湯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孫以禹時國號夏后氏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國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時,晉人由余因避亂出逃到西戎為官,秦穆公聞其賢德大度,禮聘為相,由余為秦出謀劃策,為“廣地益國”、“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氏,有由余、由、余三姓。按夏禹之后的由余國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國處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領,以國名為名者逃亡西戎,后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為夏禹之后裔,或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可能性更大。
二、第二支自隗姓
余,春秋的小國,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國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帶的古民族,春秋時,逐漸東徒,活動于齊、魯、晉、衛(wèi)、宋、邢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分布在北方的故稱比狄,后分赤狄、白狄、長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長治北,與普晉人雜居,包括東山皋落氏,
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鐸辰等部,春秋時其中一部分并入晉國。按:赤狄部余氏族,或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為夏禹后裔由余國的舊地,留吁實為由余的近音譯而為。因此,中國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長治地區(qū),其歷史至少有3000年。
三、第三支來自外姓
我國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發(fā)生與周邊民族的交流和融洽,出自山西正統(tǒng)的余姓其實是華夏族與狄族的混合群體。南北朝時期,余姓中又發(fā)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發(fā)生在南方。南北朝陳朝時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為當時南方武陵蠻的一分支,我國南方的許多姓氏與其有關。元朝時由西域進入中原的人中也有以漢姓余為氏,成為瀘州(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
第二節(jié)余姓郡望堂號
郡望指(古時郡縣制的行政區(qū)域)中的名門望族。堂號指望族所居廳堂的名號。余姓郡望主要有新安郡、下邳郡、吳興郡等。
一、新安郡
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洲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隋時改歙州置郡,治所在休寧(今安徽休寧東萬安),后移治歙縣(今安徽歙縣)。唐時復置歙州。
二、下邳郡
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清江市。南朝宋時改為郡。
三、吳興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國,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今浙江臨安、余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余姓又以“下邳”為其堂號。
第三節(jié)余姓播衍分布
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動在四川、陜西一帶。秦漢以后,余氏族人東遷入居河南,后繼續(xù)東遷于江淮地區(qū),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時期,余姓已遍布長江流域地區(qū),尤其在閩贛浙江鄂地區(qū)發(fā)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
一、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余姓大約有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余姓主要分布在在福建、湖北、廣東、江蘇等地。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力基本上已南下了江南。
二、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余姓大約有5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58%,躍居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余姓人口純增長率為575%,余姓人口增長大大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凈增加了46萬。這數(shù)字偏差太大,可能與宋朝余姓的樣本偏小有關。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9.2%)、浙江(24.4%)、福建(15.7%)、江蘇(5.2%)、安徽(4.4%),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江西為余姓第一大省,占江西大約占余姓總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6%)、四川(5.7%)、江蘇占江西總人口的1.2%。宋、元、明期間,余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東南地區(qū)遷移,全國形成了贛浙閩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區(qū)。
三、當代
當代余姓的人口已達492萬,為全國第五十一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的余姓人口由54萬增到500萬,增長了9倍多。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多年以來余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廣東、安徽,這三省市又集中了27%。四川為當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總人口的17.6%,占省總人口的.7%。全國形成了西南川滇、南方廣東、東南江西三塊余姓聚集區(qū)。在最近的600年期間,余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強勁地回遷,東南地區(qū)雖仍為余姓的主要聚集地,但人口比重已經(jīng)向西漂移。四、當代余姓分布頻率
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云川大部、貴州西部、湖北、贛皖大部、廣東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區(qū),每平方公里的余姓人口達到1.35人以上,中心地區(qū)在2.7人以上。余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4.7%,余姓人口大約260.6萬;0.45—1.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18.9余姓人口大約155萬,不足0.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66.4%,余姓人口大約76.4%。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表明: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湖北、豫秦南部、皖贛大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云貴川大部、湖南北部、廣東中部、廣西西端地區(qū),余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6%以,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6.7%;其他地區(qū),此比例在0.3%以下,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67.2%,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區(qū)占了國土面積的50%。
五、血型分布特征
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169萬,占34.4%;A型149萬,占30.3%;B型132萬,占26.8%;AB型42萬,占8.5%。余姓總人口的492萬。
云川大部、貴州西部、湖北、贛皖大部、廣東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區(qū)是余姓最集中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14.7%,余姓260.6萬,約占余姓總人口的53%。O型90.6%,A型81.4萬,B型66.9萬,AB型21.7萬。
江浙閩大部、廣東東部和中部、江西南部、湘黔大部、廣西西部、云南西部、四川北部、青海東南、陜甘南部、河南中部、山東南部、山西西北和南部、新疆西北地區(qū)是余姓較常見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18.9%,余姓155萬,約占余姓總人口的31.5%。O型54萬,A型46.4萬,B型41.6萬,AB型13萬。
其他地區(qū)是余姓人口較少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66.4%,余姓76.4萬,約占余姓總人口的15.5%,O型24.4萬,A型21.2萬,B型23.5萬,AB型7.3萬。
第四節(jié)余姓歷史名人
余姓人丁興旺,人才濟濟,這里列舉一些代表人物略加敘述。
一、古代(上古—1840年)名人
余象斗
明福建建安(今建甌)人,字仰止,號三臺山人。閩南書商,家藏珍本,從中精選,編印小說多種。中有《南游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
余靖(1000—1064年)北宋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本名希古,字安道。天圣進士。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被貶,諫官御史不敢言,他上書諫止,亦遭貶逐,由此知名。慶歷間,任右正言,建議嚴賞罰,節(jié)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曾三次使遼,通曉契丹語。以作“蕃語詩”被貶?;熟镩g起知桂州,助狄青擊敗依智高。英宗即位,知廣州,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
余端禮(1135—1201年)南宋平衡州龍游(今浙江衢縣東)人,字處恭。紹興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蜀師吳挺死,他奏請改變吳氏握蜀兵的局面,未被采納。寧宗即位,進知樞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地年(1195),為右相,擬阻朝侘胄專擅,上言朝綱已壞,禍根已滋,然終為侘胄所制。次年,進左相,抑郁求退。出判潭州、慶元府。
余天錫(?—1242年)
南宋慶元府昌國(今浙江定海)人,字純父,一作淳父,號畏齋。嘉定進士。初為權相史彌遠家塾師,知彌遠欲廢寧宗皇子趙
,遂于民間訪得趙與莒,薦與彌遠,后即位為理宗。他亦由此貴顯,歷吏部尚書、同簽書樞密院事。嘉熙三年(1239),進參加政事兼同知院事。未及拜相而卒。
余闕(1303—1358年)元唐
人,字廷心,一字天心,世居河西武威(今屬甘肅),生于廬州(今安徽合肥)。元統(tǒng)進士。授泗洲同知,入為翰林應奉,轉型部主事。旋棄官歸,復召入為翰林修撰,與修遼、金、宋三史。歷監(jiān)察御史、禮部員外郎,出為湖廣行省郎中,累遷浙東僉憲。至正十二年(1352),權淮西宣慰副使,守安慶。歷都元帥、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十七年秋,拜淮南主行左丞。次年初,天完紅巾軍將趙普勝、陳友諒合兵攻安慶,城破自殺。有《青陽集》。
余子俊(1429—1489年)明四川青神人,字士英。景泰進士。官戶部主事、員外郎,在部十年,以廉稱。出任延緩巡撫,力主沿邊筑墻建堡,為久遠之計。成化十二年(1476)移撫陜西,于西安開渠,經(jīng)漢故城以達渭水,人稱余公渠。又于涇陽鑿山引水,溉田千頃;通南山道直抵漢中,以便行旅。后官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總督大同,宣府軍務。
余祐(1465—1528年)明江西鄱陽(今波陽)人,字子積,號齋。弘治進士。程朱派理學家胡居仁弟子。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因事忤宦官劉瑾,落職。瑾誅,起為福州知府,遷山東副使、補徐州兵備副使,為中官王敬所誣下獄,后謫南寧府同知,遷韶州知府。嘉靖初,終官云南布政使。為學墨守師說,在獄中作《性書》三卷。
余曰德(1514—1583年)明江西南昌人,初名應舉,家德甫,號午渠。嘉靖進士,官刑部郎中,出為福建按察司副使。與魏裳、汪道昆、張佳胤、張九一并稱“后五子”。有《余德甫集》、《午渠集》。
余有?。?527—1584年)明浙江鄞縣人,字丙仲,號同麓。嘉靖進士,授編修。萬歷十年(1582),晉禮站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尋加戶部尚書。有《文敏公集》。
余繼登(1544—1660年)明交河(今屬河北)人,字世用,號云衢。萬歷進士。萬歷中以禮部左侍郎攝部事,請罷一切誅求開采害民事項,又請停礦稅,撤中官。累疏不納,屢辭不許。著《典故紀聞》,有《淡然軒集》。
余應桂(1580—1649年)明末江西都昌人,字二磯。萬歷進士。崇禎四年(1631)授御史。七年,出任湖廣巡按,后為巡撫,鎮(zhèn)壓農民軍。受楊嗣昌、熊文燦詆誣,被逮下獄。十六年,起為兵部右待郎,出代孫傳庭總督陜西軍務,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職。順治五年(1648),起兵都昌反清,敗績落星湖。清兵攻破都昌,被俘殺。
余騰蛟(1701—?)
清江西武寧人。乾隆進士。授刑部山東司額外主事。旋以威逼私債革職?;丶笤c修縣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被誣所著詩詞譏朝廷下獄。后高宗以其并非謗悖逆而免議。為清代文字獄之一。
余保純
清江蘇武進人,字冰懷。嘉慶進士。道光十九年(1839)隨林則徐辦理禁煙。二十一年任廣州知府。四月受奕山之命,向義律乞和。旋率南海、番禺縣令趕赴三元里,驅散民眾,為英軍解圍,激起民憤,清政府迫于公論,將其撤職。
余國柱
清大冶(今屬湖北)人,字兩石。順治進士,授兗州推官,轉戶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676),考授戶科給事中,后歷任左副都御史,江寧巡撫,因迎合權臣相珠,累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時人稱“余秦檜”。明珠事發(fā),他亦被奪官,出都后又在江寧(今南京)治第宅,營生計,為給事中何金蘭所
,命逐回原籍,卒于家。
余誠格清末安徽望江人,字壽平。光緒進士。累官至陜西巡撫。宣統(tǒng)三年(1911)八月調入任湖南巡撫后,嚴密監(jiān)視新軍與革命黨人活動,武昌起義后湖南響奕,他化裝逃脫,后不詳。
二、近代(1840—1918年)名人
余步云(?—1843年)清四川廣東人,字紫松。行伍出身。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提督。次年駐防鎮(zhèn)海。英軍再犯定海時,不予應援,致總兵葛云飛等戰(zhàn)死,定海失陷。英艦入侵鎮(zhèn)海時,懸白旗,棄炮臺,潰逃寧波,再逃上虞,被革職解京,處死。
余治(1809—1874年)清末江蘇無錫人。字翼廷,號蓮村、晦齋、寄云山人。曾協(xié)助官府鎮(zhèn)壓江陰等地農民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編有京劇多種,輯成《庶幾堂今樂》。另著有詩文集《尊小學齋集》。
余昭常(?—1911年)清末湖南瀏陽人,字華祿。早年曾為木商,活動于長江一帶,交結革命志士。光緒三十四年(1908)加入同盟會。宣統(tǒng)三年(1911)武昌起義后,參加長沙光復之役。旋被任為西路招討副使,隨西路招討使楊任赴常德。旋被清西路巡防營統(tǒng)領陳斌陛殺害。
余既成(?—1911年)清末廣東鐃平人,名丑。會黨首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香港加入同盟會。次年參加發(fā)動黃岡起義,攻占黃岡城。旋率軍援并洲,戰(zhàn)不利,退走香港,被捕入獄。次年獲釋,赴新加坡,充孫中山護衛(wèi)。辛亥革命時返廣東,與許雪秋等交復鐃平、惠來、大埔諸縣,擬訓練軍隊參加北伐。因衛(wèi)兵手松走火身死。
余棟臣(約1842—1912年)四川大足人。以挑煤為業(yè),清光緒十六年(1890)為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在大足龍水鎮(zhèn)組織群眾,豎旗起義。失敗后退西山。二十四年招募兵卒,鑄造武器,再度起義。北攻銅梁、安岳,南攻永川、江津、東攻重慶,西攻內江。遠近三十余州縣紛紛響應。湖北施南、宜昌等地也先后暴動。在清軍鎮(zhèn)壓下,再退西山,遭圍困。次年初,下山請降,被囚成都,辛亥革命后,獲釋。
余芝卿(1874—1941年)浙江寧波人,號茂芳。早年充掮客、跑街、開設錢莊,失敗后避往日本。歸國后,在上海開設和昌盛東洋莊,在日本大阪開設鴻茂祥坐莊。1928年創(chuàng)辦大中華橡膠廠??谷諔?zhàn)爭期間,日商曾威脅利誘大中華廠與之合作,遭拒絕。
余巖(1879—1954年)浙江鎮(zhèn)海(今寧波)人。字云岫。1901年入南潯潯公學學習。1961年畢業(yè)于日本大阪醫(yī)科大學。回國后,曾任上海醫(yī)師公會第一任會長,國民黨政府內政部衛(wèi)生專門委員會委員、醫(yī)學教育委員會顧問,中國醫(yī)藥研究所所長。建國后,歷任全國衛(wèi)生科學研究委員會中醫(yī)專門委員會委員、中華自然科學專門會聯(lián)合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理事。1925年赴日本出席遠東熱帶病學會,指出唐時《崔氏別錄》載有瘰疬同結核病同源學說比歐州早一千多年。1932年研制成用中藥配制的止痛消炎膏。一生整理、研究過許多中醫(yī)古籍。著有《中國古代疾病名候疏義》。
余日章(1882—1936年)湖北蒲圻人,生于鄂州(今武昌)。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畢業(yè)于上海圣翰書院。三十四年赴美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教育學,宣統(tǒng)二年(1910)回國,任武昌文華大學附中校長。辛亥革命后組織紅十字會,任總干事,并任黎元洪英文秘書及軍政府外交部交涉局局長。1912年加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1916年起任總干事,曾兼任中華全國基督教協(xié)進會會長。主張改良主義,提出“人格救國論”,認為,只有信奉基督,修身齊家,才能富強國家。
余嘉錫(1884—1955年)教授。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季豫。清末舉人,曾任吏部文選司主事。辛亥革命后,在常德師范學堂任教。1928年后任北京大學、輔任大學講師、1931年后輔任大學教授、國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建國后,歷任輔任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專于文獻目錄學、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著有《目錄學發(fā)微》、《四庫提前要辨證》、《世說新語箋疏》,有《余嘉錫論學雜著》等。
余亞農(1887—1959年)安徽壽州(今壽縣)人。保定陸軍軍校肄業(yè)。早年參加同盟會。1913年參加討袁之役。后任國民軍第三軍參謀長,方振武部旅長、師長。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zhàn),任國民黨政府豫皖邊區(qū)第一路軍司令。1933年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預備隊司令,同年參加了福建事變。1937年任皖北抗日人民自衛(wèi)軍第五路指揮官。1939年后離職從商。建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皖北行署監(jiān)委副主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第一、二屆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安徽省委主任委員。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余叔巖(1890—1943年)湖北羅田人,生于北京,原名第祺。京劇演員余三勝之孫。演京劇老生。幼從關聯(lián)奎學藝。初以“小小余三勝”藝名在天津演唱,倒嗓后回北京拜譚鑫培為師,并加入春陽友會票房。1915年重行登臺,1917年譚鑫培去世,便為“譚派”主要傳人。繼承了唱做并重、文武兼長的藝術特點,世稱“余派”。擅演《問樵鬧府》、《盜宗卷》、《戰(zhàn)太平》、《定軍山》等劇。
余漢謀(1896—1981)廣東高要人。字幄奇。保定軍校第六期畢業(yè)。曾任國民黨政府軍師、軍長,第四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陸軍總司令,廣州緩靖公署主任。到臺灣后,任臺灣“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
余井塘(1896—1985年)江蘇興化人,原名愉,復旦大學畢業(yè)。留學美國,獲衣阿華大學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1925年回國,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江蘇省民政廳廳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到臺灣后,歷任臺灣“內政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總統(tǒng)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余青松(1897—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福建廈門人。早年就讀于清華學堂。1918年赴美國留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任廈門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創(chuàng)建紫金山天文臺和鳳凰山天文臺。曾任中國天文學會會長。1941年在桂林、重慶從事儀器研制工作。1947年后在加拿大和美國工作。1955年后任美國胡德學院教授、威廉斯天文臺臺長。曾當選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早期對恒星光譜有研究。發(fā)表《天鵝座CG星的光變曲線和軌道》、《恒星光譜的光度研究》等論文多篇,繪制星圖多幅。
余際唐(1888—1964年)四川榮昌人。字蘊蘭。早年留學日本。1907年參加同盟會。后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了討袁、護國、護法諸役。曾任川軍師、軍長。1925年被蔣介石囚禁于虎門,釋放后參加反蔣活動。1937年后在四川經(jīng)營礦業(yè)。建國后,歷任川東行署副方任兼工業(yè)廳廳長,四川省副省長、四川省第二、三屆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員。
余天云(?—1936年)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排、連、營長、鄂豫皖紅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團長、第三十軍軍長、第三十一軍軍長。1935年入第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學習,后在四川丹巴渡河時犧牲。
余心清(1898—1966年)安徽合肥人。1920年畢業(yè)于南京神學院。1927年畢業(yè)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政系。曾任馮玉祥部開封訓政學院院長、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務處處長。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經(jīng)濟委員會代主席。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訓政處處長、第十一戰(zhàn)區(qū)政治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4年參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947年9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1949年獲釋。同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會議。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典禮局局長、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國家民委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務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政協(xié)第一至四屆副主席、民革第一、二屆中央委員和第三、四屆中央常委。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有《在蔣牢中》。
余家菊(1898—1976年)湖北黃陂人。字景陶。1918年畢業(yè)于武昌中華大學。1919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1年赴英國,先后入倫敦大學和和愛丁堡大學。1924年回國,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系主任。1925年任《醒獅周刊》教育副刊編輯。同年加入中國青年黨,并與李璜等發(fā)起義成立中國青年黨第一屆中央委員。后在南京東南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任教。1935年任中國大學系主任。1938年后,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后任國民黨政府委員、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1949年去臺灣。著有《國家主義概論》、《中國教育史要》。
余熾昌(1899—1977年)教授。浙江紹興人。1923年畢業(yè)于唐山大學土木工程系。192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工程碩士學位。曾任東北大學、北洋工學院教授、武漢大學教授、教務長、工學院院長。建國后,歷任武漢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中南土木建筑學院、湖南工學院、長沙鐵道學院教授、副院長,鐵道部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專于橋梁工程木結構。
余益庵(1900—1979年)湖北棗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師黨代表、中共襄棗宜縣委書記、隨棗地委書記、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民運部部長、信南專署專員。參加了中原突圍。后任陜南第三專署專員。建國后,歷任襄陽專署專員、湖北省民政廳廳長、中國盲人聾啞人協(xié)會主任、湖北省第三、四屆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余介石(1901—1968年)數(shù)學家。安徽黟縣人。原名慰慈。字竹平。1923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數(shù)學系。曾任重慶大學、四川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四川大學、北京農業(yè)機械化學院教授。畢業(yè)從事數(shù)學的教學與研究。尤長于編寫數(shù)學教科書。一生編譯大、中學數(shù)學教材及參考書籍四十余部。五十年代創(chuàng)造速成珠算法。著有《數(shù)學通論》、《經(jīng)濟計算教程》等。
余光文(1902—1985年)湖南平江人。1925年參加平江農民自衛(wèi)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議。曾任中國工農紅十軍第六軍團師特派員、軍團保衛(wèi)局副局長、第六軍保衛(wèi)部部長。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后,任晉察冀軍區(qū)鋤奸部部長。1944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后任晉察冀軍區(qū)管理處處長。建國后,歷任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局長、軍事科學院院務部部長、副秘書長、院顧問。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62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余俊賢(1902—
)廣東平遠人。中山大學畢業(yè)。1927年赴印度尼西亞從事僑務工作。曾任印尼《民國日報》總編輯。1929年回國。后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海外組織科科長、國民黨政府僑務委員會常委兼教處處長、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委員。到臺灣后,歷任臺灣“監(jiān)察院”院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總統(tǒng)府”資政。
余登發(fā)(1904—1989年)臺灣高雄人。臺灣商業(yè)專科學校畢業(y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任高雄縣里長、鄉(xiāng)長。1947年后任高雄縣水利委員會主任委員。1960年任高雄縣長。1963年、1979年曾兩度被臺灣當局逮捕判刑。
余本(1905—
)油畫家。廣東新寧人(今臺山)人。1932年畢業(yè)于加拿大多倫多省立安德里奧藝術院油畫系。1936年回國后在香港以賣畫,教書為生。建國后,歷任廣東省畫院副院長,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廣東省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廣東省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美協(xié)第二、三屆理事和廣東分會副主席。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有《余本畫冊》。
余光生(1906—1978年)浙江鎮(zhèn)海(今寧波)人。1927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次年赴美國,在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學習。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紐約先鋒報》編輯,美洲華僑大同盟執(zhí)行委員、書記。1940年回國。后任延安《解放日報》編輯、總編輯,新華通訊社代社長,東北鐵路總局局長、中長鐵路理事會主席。建國后,歷任齊齊哈爾鐵路局、哈爾濱鐵路局局長、鐵道副部長。
余品軒(1906—1981年)安徽六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委,第九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營長、副團長、冀南中區(qū)分區(qū)政委、中原軍區(qū)旅副政委、河南軍區(qū)分區(qū)副政委。建國后,歷任河南軍區(qū)分區(qū)司令員、河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余冠英(1906—
)文學史家。江蘇揚州人。193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文科。曾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西南聯(lián)合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后,歷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顧問、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xié)第三屆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史研究。著有論文集《漢魏六朝詩論叢》、編有《詩經(jīng)選》、《樂府詩選》、《漢魏六朝詩選》、《三曹詩選》等。
余仲奎(1906—
)教授。廣東新寧人(今臺山)人。1929年畢業(yè)于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次年獲該??茖W碩士學位。曾任中央大學教授,航空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代院長。建國后,歷任中山大學教授,華南工學院教授、材料科學院研究所副所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航空器材、金屬材料、材料熱處理及彩色金相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余瑞璜(1906年—
)物理學家。江西宜黃人。1929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物理系。1937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9年回國。曾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教授,吉林省第五至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和吉林省委第一、六、七屆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shù)學部委員。
余洪遠(1907—1991年)陜西西鄉(xiāng)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川陜西省委組織部部長、巴州縣委、川陜省政府副主席、中共金川省委軍事部部長。參了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后任中共漢南特委書記。1940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6年后,任太行軍區(qū)旅政委、第四兵團軍政治部主任。參了淮海、渡江、廣東、廣西等戰(zhàn)役。1952年后,歷任西南軍區(qū)炮兵副政委,沈陽軍區(qū)炮兵政委,成都軍區(qū)副政委、顧問,四川省第五屆政協(xié)副主席。是
中共七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國楨(1909—1934年)四川資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處任共青團川南特委書記。曾在自流井領導工人大罷工,后到宜賓開展農民運動。1930任共青團川東特委書記。1933年回成都,任共青團四川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書記、領導四川學生運動。后被四川軍閥劉湘逮捕殺害。
余先覺(1909—
)教授。湖南長沙人。1935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49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武漢大學教授、生物系遺傳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余振(1909—
)文學翻譯家。山西崞縣(今原平)人。原名李毓珍,筆名孟星等。1935年畢業(yè)于北平大學俄文經(jīng)濟系。曾任西北大學副教授,山西大學、蘭州大學教授。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建國后,歷任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辭?!肪庉嬎帉彛A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蘇聯(lián)文學研究會理事。
余皓(1910—
)土壤學、巖礦分析學家。江蘇阜寧人。1931年畢業(yè)于上海勞動大學農業(yè)化學系。1938年后,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師兼土壤及巖礦分析室負責人。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心分析室主任、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心分析室主任、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礦分析測試委員會名譽主任。曾對廣州、杭縣、松潘草地等地區(qū)的土壤做了調查研究。建國后主要從巖礦分析化學方面的研究。是我國最早進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的科學家之一。
余茂勛(1911—1973年)煙草專家。浙江鄞縣人。1933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農學院。1945年至1946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曾任山東、四川煙草改良場技師、南京煙草改進處副處長。建國后,歷任華東農林局工程師、原料研究室主任。畢生從事煙草生產及初加工技術的研究。
余成斌(1911—1978年)河南固始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固始縣獨立團副團長、川陜省保衛(wèi)局秘書長、第四方面軍師參謀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政治部科長,翼南軍區(qū)組織部部長、晉翼魯豫軍區(qū)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桐柏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建國后,歷任河南軍區(qū)司令員、粵西軍區(qū)司令員、廣西軍區(qū)副司令員。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修(1911—1984年)山東濟南人。原名魯廣益。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yè)于中國大學國學系。曾任延安行政學院教育處處長、新華總社秘書、中共渤海區(qū)委秘書長、華東大學教務長。建國后,歷任山東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院長,中共山東省第四、五屆政協(xié)副主席。
余紀一(1911—
)安徽黟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黟休祁中心縣委書記、皖南特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盱眙縣委書記、盱眙縣縣長、中共皖浙贛工委代書記,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浙江省第一至四屆政協(xié)副主席和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余紀忠(1911—
)江蘇武進人。1932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歷史系。后赴英國倫敦大學經(jīng)濟學院學習。1937年回國。曾任中央軍校第七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駐東北特派員、東北行轅新聞處處長兼中蘇日報社社長。1949年到臺灣。先后創(chuàng)辦《征信新聞》、《時報周刊》、《工商時報》和時報出版公司。1982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美洲版《中國時報》。曾任臺灣《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董事長。是國民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黨委。
余非(1911—
)湖南平江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軍團師青年科科長、第四方面軍軍宣傳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政治處主任、留守兵團團政委、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旅供給部政委、晉翼魯豫軍區(qū)旅副政委、第二野戰(zhàn)軍區(qū)司令軍政處處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西南軍區(qū)航空處處長、軍區(qū)空軍政委。是第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立金(1913—1978年)湖北大冶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革命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鄂東南獨立第三師連指導員,第六軍團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參了湘鄂贛、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年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1938年后,任新四軍組織部副部長、教導總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部副主任兼旅政委、準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第三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軍區(qū)空軍政委,空軍副政委、政委,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政委,空軍第二政委。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克勤(1913—1988年)河南固始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二十五軍排長、第四方面軍紅軍大學連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抗大一分校營長,翼魯豫軍區(qū)團長、副旅長。參加了濟南、淮海戰(zhàn)役。建國后,任平原省軍區(qū)分區(qū)司令員、副軍長。1952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后任第八步兵學校校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嗣貴(1913—
)安徽金寨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第四方面軍連指導員、附屬醫(yī)院教導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營教導員,翼中軍區(qū)、新四軍第五師團政委。參加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翼中五一反“掃蕩”和中原突圍。建國后,歷任河南軍區(qū)分區(qū)副政委、河南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武漢軍區(qū)后勤部副政委、顧問。1964年晉為少將。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余明(1914—1990年)安徽金寨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鄂東北獨立團手槍隊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反“圍剿”和三年游擊戰(zhàn)爭。后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團政治部主任,第二師團政委、第七師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zhàn)軍師副政委、政委。參加了萊蕪、濟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軍政治部主任、空軍軍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秋里(1914—
)江西吉安人。1929年參加吉安農民暴動和區(qū)赤衛(wèi)大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吉安赤衛(wèi)大隊中隊長、湘贛省工農檢查委員會委員、紅軍大學第四分校連指導員、第二軍團團政委。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長征中率團擔任前衛(wèi),在威寧縣掩護第二軍團西式進的作戰(zhàn)中身負重傷,截去左臂。1936進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主任,八路一二O師支隊政委、團政委、旅政治部主任、旅政委。參與了翼中平原游擊戰(zhàn)和開辟晉綏第六分區(qū)抗日根據(jù)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綏野戰(zhàn)軍旅政委。參加了保衛(wèi)延安和解放西北的重大戰(zhàn)役。1949年后,任青海軍區(qū)副主席、西南軍政大學副政委、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西南軍區(qū)后勤部部長兼政委、解放軍總財務部部長、總后勤部政委。1958年后任石油的開發(fā)工作。1964年后歷任國家計委第一副主任、主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1977年后當選為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82年后任國務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政治部主任。1987年當選為中顧委常委。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宗彥(1914—
)浙江諸暨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先后入延安陜北公學、馬列學院學習,曾任《解放》周刊、延安《晉察翼報》編輯,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法律憲法委員會研究員。建國后,歷任人民鐵道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華通訊社鐵道分社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九屆執(zhí)委、宣傳部部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第三屆理理。著有《保甲制度研究》。
余述生(1915—
)河南新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十一軍政治部組織干事、雅安獨立團政委。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組織股股長、前方指揮部供給部政治部主任、一二九師供給部副政委,晉魯豫軍區(qū)供給部副政委、衛(wèi)生部政委、第十八兵團組織部部長。參加了夜襲陽陰堡、百團大戰(zhàn)和太原、扶眉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四川軍區(qū)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中紀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光茂(1915—
)江西崇義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軍團連指導員。參加了陜北紅軍大學學習。后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營教導員、第四縱隊團政委、華東野戰(zhàn)軍師長。參加了黃橋、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zhàn)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長、軍副參謀長。1954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后歷任副軍長、軍長,上海警備區(qū)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qū)司令員。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余新福(1917—1987年)機械專家。湖北蒲析人。1939年畢業(yè)于滬江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工程碩士學位
。曾任美國泰勒飛機制造廠、康佛飛機制造廠、北美飛機制造廠工程師。1947年回國,任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工程師。1949年11月在香港隨兩航公司起義。后歷任北京民航局工程師、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北京農業(yè)機械化學院、北京農業(yè)工程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社員。四十年代在美國參加了世界第一架XC—99240座巨型客機的飛行規(guī)范的制定工作,并改進機尾設計,解決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蛇行”飛行問題。后從事材料力學、結構疲勞強度研究尤深。
余潛(1917—1991年)河南滑縣人。原名于煥堂。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學習。后任新四軍豫鄂獨立支隊教導員、第五師團政治處主任,抗大十分校政治部主任,鄂皖邊區(qū)指揮部副政委、中原軍區(qū)旅政治部主任,晉翼魯豫野戰(zhàn)軍旅政治部主任。1947年進軍大別山,因鞏固部隊成績顯著,立大功。后任江漢軍區(qū)旅政治部主任。建國后,歷任第二十一步兵學校政委、解放軍政治學院速成系主任,訓練部副部長、政治部主任,四川省軍區(qū)政委,武漢軍區(qū)后勤部顧問。1961年晉為少將,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余友泰(1917—
)農業(yè)機械專家。江蘇揚州人。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農藝系。1947年獲美國衣阿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曾任上海機械農墾處技術專員。建國后,歷任東北農學院教授、教務長、副院長、院長,黑龍江省科協(xié)副主席、主席,中國農業(yè)機械學會、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5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余建亭(1918—
)江西新建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股長、軍事工業(yè)局科長,中共富裕、訥河縣委書記,陳云秘書。建國后,歷任東北紡織工業(yè)管理局副局長,國家計委工業(yè)生產綜合計劃局、重工業(yè)計劃局局長,輕工業(yè)部副部長、紀檢組組長,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是中紀委委員。
三、現(xiàn)代(1919—1949年)名人
余立(1920—
)江蘇泰興人。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東青年中學教導主任。建國后,歷任中國上海市委教育衛(wèi)生工作部高等教育處處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高教研究》主編。長期從事高等教育領導工作,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編《大學管理概論》、《大學生思想品德教程》、《現(xiàn)代教育思想引論》、合著《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余仁(1920—
)山東黃縣(今龍口)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大膠東分校政治指導員、膠東建設學校副校長、黨委副書記。建國后,歷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華東化工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代理黨委書記兼副校長,華東化工學院黨委書記。是華東化工學院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
余承業(yè)(1920—
)機械制造工程專家。浙江溫州人。1943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機械系。1945年留學英國。1947年回國。建國后,歷任南京航空學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院長、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航空學會第一至三屆理事,江蘇省航空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電加工學會第四屆理事長。長期從事機械制造工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余家榮(1920—
)教授。湖北武漢人。1944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數(shù)學系。1950年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國家數(shù)學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任武漢大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專于復變函數(shù)研究。編有《復變函數(shù)》。
余湛(1921—1992年)安徽英山(今屬湖北)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軍委二局研究員、股長、東北軍區(qū)二局科長,中央軍委工程學校辦公室主任。1950年后,歷任駐波蘭大使館一等秘書,參贊,外交部蘇聯(lián)東歐司副司長、司長,外交部副部長,中蘇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駐加拿大大使。是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余國琮(1922—
)教授。廣東廣州人。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化工系。1946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理學碩士學位?;貒螅瑲v任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教授、化工系主任,天津大學教授、化工系副主任、化學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工學會第三十二、三十三屆常務理事,天津市化工機械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民進第七屆中央常委、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員。是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85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余明(1922—
)直隸(今河北)饒陽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休寧縣委書記、皖南軍區(qū)團政委。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團政委?;貒螅瑲v任鐵道兵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交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榆林、咸陽地委第一書記,中共陜西省委常委、農村工作部部長,陜西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余振中(1925—
)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南市火柴廠經(jīng)理、全昌火柴廠經(jīng)理。建國后,歷任秦皇島市梗片廠、造紙廠廠長,民建河北省委副主任委員,河北省工商聯(lián)副主任委員,河省第六屆政協(xié)副主席。
余致泉(1916—1977)江西吉水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六軍團連長。參加了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后任八路軍一二O師營長、副團長,東北野戰(zhàn)軍等戰(zhàn)役。1951年后,任副師長兼參謀長。1955年畢業(yè)于軍事學校。歷任師長,西藏軍區(qū)副司令員,蘭州軍區(qū)副參謀長、后勤部部長。1964年晉為少將。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余繩武(1926—
)歷史學家。江蘇揚州人。194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195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近代中外關系史的研究。主編《沙俄侵華史》,參加編寫《帝國主義侵華史》。
余活力(1930—
)云南石屏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云南人民自衛(wèi)軍第二縱隊軍政干部學校直屬中隊指導員。建國后,歷任中共景東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書記,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員會書記,云南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余煥春(1935—
)安徽黟縣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新聞系。歷任九江市政法辦公室秘書,《人民日報》編輯、記者、總編室主任、編委會委員、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人民政協(xié)報》編委會委員,《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海外版主編。1985年參與籌辦《人民日報》海外版。是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余秋雨(1946—
)戲劇理論家。浙江余姚人。1968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助教、講師、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特邀研究員,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顧問。從事戲劇美學、藝術理論和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和教學。著有《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概述》、《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戲劇理論史稿》等。1984年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
第五節(jié)余姓家史族譜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史
、家世,也可稱為家庭檔案。家譜包含了諸如姓氏源流、世系演變、人口增減、支脈遷徙、家族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變故,以及族人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活動等。其內容豐富多彩,即是“一家一族之史”,也是本家族的百科全書。國史、方志、家譜是構成中華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F(xiàn)將目前海內外官國家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收藏中國《余氏家譜》的情況擇要介紹于后,以利余氏族人尋根問祖。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藏地:北京圖書館安徽徽州地區(qū)博物館(明)余瑗篡修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
江蘇盱眙·豐源余氏族譜四十六卷首一卷藏地:日本、美國(清)余建五
余仲元等重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十四冊
江蘇盱眙·豐源余氏族譜四十二卷首一卷藏地:美國(清)余逢元等修清道光八年(1828)木活字本二十冊
江蘇鎮(zhèn)江·京江余氏宗譜四卷藏地:上海圖書館(清)余樊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永言堂刊本四冊
浙江鎮(zhèn)江·余氏宗譜四卷
藏地:吉林大學(清)余景翰篡修清咸豐二年(1852)永豐堂活字本四冊
浙江鄞縣·鄞東余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管所(清)余意乾余德淇篡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錦樂堂木活字本四冊
浙江鄞縣·鄞東余氏家譜十五卷首一卷藏地:浙江圖書館(民國)余光紋修李向榮篡石聘玉編輯1928軍錦樂堂木活字本六冊
浙江鄞縣·鄞東余氏宗譜十卷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管所(存卷4—7)1930年錦樂堂木活字本
浙江象山·峰北余氏家譜一卷藏地:浙江象山文化管理委員會(民國)鄭敬之重修1919年鈔本
浙江長興·麻圓余氏宗譜十二卷藏地:浙江長興煤山鄉(xiāng)(民國)余樹南主修余福豪協(xié)修1944年致和堂木刻本
浙江紹興·會稽余氏家譜不分卷藏地:日本、美國(清)余肇杞余乾行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明德堂木活字本十二冊
浙江紹興·會稽余氏支譜十卷首一卷藏地:美國(清)余圣余蕃祚等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敦睦堂刊本四冊
浙江常山·余氏宗譜七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目弓鄉(xiāng)山明村(民國)黃共續(xù)修1922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里方山余氏重修族譜四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招賢鄉(xiāng)里方山村(民國)余元貞余元享重修192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陽黃崗余氏宗譜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何家鄉(xiāng)黃崗村192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蘿蔓塘余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獅子口鄉(xiāng)塘底村(共四部)(民國)徐樊續(xù)修1931年木刻本
浙江仙居·樂安余氏宗譜
藏地:浙江臨??h博物館(存卷2)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木活字本
浙江黃嚴·蘆洋余氏宗譜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首)民國間稿本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清)余克制篡修清光緒二十年(1876)敦睦堂手寫本一冊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家譜
藏地:福建圖書館(存卷9)(民國)余日院修1945年刻本
安徽休寧·余氏族譜三十卷藏地:河北大學(清)余家修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989)石印本十四冊
安徽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二卷藏地:安徽圖書館(清)余誼親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木刻本
安徽·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藏地:上海圖書館(缺卷首)刻本
安徽舒城·龍舒余氏家譜十二卷藏地:人民大學遼寧大連市圖書館(缺卷1—14)日本、美國(清)余紹瑞余思聰?shù)染幮耷骞饩w三十二年(1906)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冊
福建建陽·書林余氏重修宗譜不分卷
藏地:福建圖書館福建師大(清)余振豪等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新安堂刊本十二冊
福建安溪·余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臺灣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鈔本一冊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族譜不分卷藏地:美國(明)余懋學撰余光治輯
清鈔本一冊
江西·婺源長溪余氏族譜二卷藏地:安徽圖書館(存卷首)(清)余章耀等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江西婺源·長溪余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民國)余有橫等修1929年寶善?;钭直舅膬?/p>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
藏地:江西檔案館(存卷9、10)木活字本
湖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藏地:湖北新洲縣余集鄉(xiāng)余集村(民國)余希純等續(xù)修
1947年木刻本
湖南·湘陰覽渡余氏譜十六卷一卷末一卷藏地:湖南圖書館(存卷首1—8)民國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湖南·漢壽余氏續(xù)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湖南圖書館(存卷首1—15、19—21末)(民國)余烈炳余謨智等修1920年活字本
廣東·余氏族譜三十卷
藏地:廣東中山圖書館(二部)中山大學美國(清)余振新余澤深等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修1912年石印本
廣東·守籍房余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美國(民國)余章彥編(民國)1935年香港永新印務公司鉛印本一冊
廣東·下邳余氏源流本房世系譜四卷一首一卷藏地:廣東中山圖書館美國(民國)余章彥編1936年香港永新印務公司鉛印本
廣東曲江·余氏族譜四卷藏地:南開大學(清)余有璋等纂修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木刻本四冊
廣東乳源·余氏族譜十卷
藏地:河北大學(清)余衍箕余大林等合修清光緒七年(1881)凌云書院木刻本十冊
福建長樂·余氏世譜不分卷
藏地:臺灣(清)余國綱纂修清同治元年(1862)鈔本
二冊
四川長壽·余氏族譜一卷
藏地:四川長壽縣沙石鄉(xiāng)場上村四川長壽縣葛蘭鄉(xiāng)先桂樹(民國)余繡宇修1942年寫本
四川榮縣·余氏族譜四卷藏地:四川圖書館(民國)余懋昭余錫朋等纂修1913年木活本四冊
四川宣漢·余氏宗譜一卷
藏地:四川宣漢縣檔案館民國間手鈔本
第六節(jié)余姓典故傳說
東周春秋時,在秦國有一位功名顯赫的大臣名叫由余。由余起初為晉國人,因為逃避宮廷內亂而到了西北邊區(qū)的戎國,后來又被秦繆公(即秦穆公)設計說降,在秦國做宮,為秦繆公實現(xiàn)稱霸西北大業(yè)立下大功,取得顯赫功名。欲知余姓之來歷,還要從由余在晉國開始說起。
晉國獻公時,獻公有三個兒子:太子申生,次子重耳,三子夷吾,由于他們兄弟三人的生母早逝,獻公又娶驪姬為妻。重耳青年時,俠肝義膽,習文弄武,身邊集聚了數(shù)位賢士,較為有名的人趙衰、狐偃、先軫、魏武子、由余等。重耳34歲那年,繼母驪姬欲立她自己的親生兒子為太子,便讒言說服獻公,獻公就殺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弟弟夷吾害怕有殺身之禍,便分頭逃跑,夷吾逃到了屈城。重耳則帶領賢士逃到翟城,由余當時沒有及時跟上重耳出逃,留在晉國。獻公派履
趣尋找重耳的下落,并四處搜捕重耳的好友。這一日,由余被晉兵抓捕,履
趣毒打由余逼其說出重耳的下落,由余雖然知道重耳已逃到翟城。獻公二十二年,獻公又派履
趣到翟城追殺重耳,重耳與由余等眾賢士又一起逃到重耳生母的娘家狄國。
在狄國,由余和其他幾位賢士都左右不離重耳,為他出謀劃策,運籌如何回晉國之事。不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房屋買賣合同自行成交版(限售政策適用)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培訓合作協(xié)議合同
- 2025年度交通事故人身傷害賠償調解與仲裁合同
- 2025年度旅游行業(yè)勞動用工合同書
- 2025年度單位員工餐補單位訂餐服務合同
- 2024年玻璃棉生產與銷售合同
- 2024舞蹈教室場地租賃合同書(含舞蹈教育品牌合作)3篇
- 2024版工地水電合同范本
- 2024版建筑工程設計咨詢服務合同
- 2024影視制作公司與演員之間表演合同
- GB/T 20028-2005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應用阿累尼烏斯圖推算壽命和最高使用溫度
- 公司變更評審表
- 自由戰(zhàn)爭-簡體素材表
- 新概念第三冊課文60全(打印版)
- 四年級硬筆書法教案教學設計共16課
- 自考現(xiàn)代漢語復習資料精品資料
- 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財務稽核體系
- 19鍋爐水壓試驗記錄
- 人教版小學1-6年級日積月累(全)
- 盤扣式腳手架(內部培訓)(課堂PPT)
- 袖閥管注漿工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