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課件_第1頁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課件_第2頁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課件_第3頁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課件_第4頁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與活動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與活動指導1Page

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一、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分類1.本能理論認為,人是受本能驅動的,即驅力。驅力分為性驅力即力比多和攻擊本能也稱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即人的活動都可以從性或者攻擊本能上去解釋。有人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有泛性論的傾向。(1)本能理論。Page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一、精Page

2Page

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人格理論。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結構有三個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將在下文詳細介紹。(3)意識層次論。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種。意識可以被自我感知;前意識存在于意識之中,但不能被感知,經提醒后才可以被感知,典型的如舌尖效應;潛意識也存在于意識之中,但不能被感知,經提醒后也不能夠被感知。Page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人格Page

3Page

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1)本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個人行為是三種成分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年齡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嬰兒幾乎全部處于本我狀態(tài),他們只追求基本需要的滿足。Page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Page

4Page

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自我。

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被現(xiàn)實了的本我。自我是本我和外界關系的調節(jié)者,它奉行現(xiàn)實原則,一方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制止違反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樂原則”去追求無條件的、即刻的滿足,而是按照邏輯,接受現(xiàn)實,并在“現(xiàn)實原則”的指導下,力爭既不與現(xiàn)實的要求相沖突,又能使自己獲得滿足。自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理性部分,它的任務是對外感受現(xiàn)實、認識現(xiàn)實、適應現(xiàn)實,對內負責管理本能沖動和欲望的疏泄。Page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自我Page

5Page

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3)超我。

超我是從自我中發(fā)展起來的部分,是人格中的最高層次和理想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從形成的順序來看,它是人格結構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它是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超我遵循“理想原則”,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構成,通過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通過良心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使人產生內疚感。Page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3)超我Page

6Page

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4)心理性欲階段。

第一個階段,口唇期(0~1歲)。這個時期的動欲區(qū)是嘴。第二個階段,肛門期(1~3歲)。這一時期的動欲區(qū)在肛門區(qū)域。第三個階段,性器期(3~6歲)。在這個階段里,最顯著的兩種行為現(xiàn)象是“戀親情結”和“認同作用”。第四個階段,潛伏期(5、6~12歲)。所謂“潛伏”,指的是兒童對性器興趣的消失。第五個階段,生殖期(12~20歲)。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發(fā)育的成熟,進入人格發(fā)展的最后時期——生殖期。Page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4)心理Page

7Page

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心理學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奧地利醫(yī)生兼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建者。早年從事神經學的研究,應用催眠治療精神疾病。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fā)表《癔癥研究》,提出一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有過的情緒經驗推到意識之外,由此阻礙了許多心理能力;通過催眠回憶后,情緒發(fā)泄了,病就痊愈,此則宣泄法或凈洗法。由此逐漸發(fā)展了精神分析技術。由于對病人及對自己的夢的觀察和分析,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和確認了無意識心理現(xiàn)象。提出夢是愿望的滿足,形成了夢的分析技術。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一書。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別出心裁地開創(chuàng)一種研究心靈和精神病理現(xiàn)象的新領域。

資料卡Page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心理Page

8Page

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欲三論》一書,他把生物發(fā)生原則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發(fā)展,對這一問題做了種系發(fā)生和個體發(fā)生的觀察和概括。1914年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自戀的心理現(xiàn)象,并以單一的先天內部驅力,即愛力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這一能量稱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的即為愛情的對象,投注于內的即為自我愛戀。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關于本能驅力的學說,提出死本能作為補充。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他詳盡闡述了精神裝置的理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資料卡Page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9Page

1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1927年發(fā)表了《幻想的未來》,對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評述。1930年他對現(xiàn)代文明做了剖析,并在生命最后年代(1934—1938年)寫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評性論著。弗洛伊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研討問題中,往往引敘歷代文學、歷史、醫(y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資料卡Page1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10Page

1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階段論。

針對弗洛伊德理論的不足之處,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發(fā)展觀。他認為:發(fā)展是內在本能與外部文化和社會要求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性本能的產物,因此稱自己的理論為心理社會階段論;兒童是主動的探索者,能夠適應環(huán)境并希望控制環(huán)境,并不是被動地受環(huán)境的影響;人格的發(fā)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貫穿其一生的。第一個階段,信任對不信任(出生~1歲)。第二個階段,自主對羞怯和疑慮(1~3歲)。第三個階段,主動對內疚(3~7歲)。第四個階段,勤奮對自卑(7~12歲)。第五個階段,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第六個階段,親密對孤立(18~30歲)。第七個階段,繁殖對停滯(30~65歲)。第八個階段,自我完整對失望(65歲以后)。Page1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5)埃Page

11Page

1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國精神分析醫(yī)生,現(xiàn)代精神分析理論家之一。祖籍丹麥,生于德國法蘭克福,1939年入美國籍。1933—1939年在波士頓對兒童進行精神分析,并在哈佛、耶魯?shù)鹊尼t(yī)學院和人類關系學院任職,曾與人類學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對蘇人和尤洛克人進行文化人類學調查。1939—1944年參加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福利學院“縱向兒童指導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階段中沖突的解決及兒童游戲的性別差異等領域。后去加利福尼亞、堪薩斯等處任教,逐漸形成人格發(fā)展?jié)u成說。

資料卡Page1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埃Page

12Page

1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1950年出版重要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一書。該書內容廣泛,包括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兩方面的材料,對同一性、同一性危機、心理社會延緩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討。在該書及后來一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個有關兒童發(fā)展的新學說。1961年后任哈佛大學人類發(fā)展學和精神病學教授。這段時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發(fā)展的新學說為基礎并著重研究自我同一性問題。他的自我心理學理論已超出精神分析的臨床范圍,廣泛滲透到社會科學諸領域,其聲譽也超出了美國國界。主要著作有《童年與社會》《青年人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同一性:少年和危機》《甘地的真理:論不抵抗精神的來源》《新同一性的因次》《杰弗遜講演集》《生活史和歷史的瞬間》等。

資料卡Page1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13Page

1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觀點3.兒童早期的生命經驗對其終身有重要影響。(1)(2)(3)(4)認為各種需要的滿足與沖突的解決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是連續(xù)并有階段性的。認為人格完善與兒童內在的動機與情感發(fā)展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內容。Page1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Page

14Page

1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4.

(1)盡可能給予幼兒良好的早期生命經驗。

(2)社會教育應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

(3)盡可能妥善滿足幼兒的各種生理與心理需要,幫助他們面對種種成長沖突,促進其發(fā)展。Page1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Page

15Page

1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二、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學說1.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學說有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的強化模仿學習說、羅特(J.B.Rotter)的預期強化學習說和班杜拉(A.Bandura)的觀察榜樣模仿學習說。Page1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二、Page

16Page

1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

(1)直接強化。它是指個體直接體驗到自己行為后果而受到的強化。(2)替代強化。它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所帶來的獎懲性后果而受到強化。(3)自我強化。它是指學習者以自我評價的個人標準來強化自己的行為,凡是符合個人標準的行為就會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個人標準的行為就會受到自我批評。Page1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Page

17Page

1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4)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5)直接學習。班杜拉認為,對于個體社會行為的掌握而言,與模仿相比,直接學習是一種更基本的途徑。(6)模仿。班杜拉認為,模仿在兒童行為的習得中是一種更重要的途徑或機制。因為人類社會的一些行為是無法直接學習的,而必須依靠模仿。Page1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18Page

1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觀點3.(4)觀察學習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途徑。(3)直接學習是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基本途徑。(2)自我認知在兒童的社會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強化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機制。Page1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Page

19Page

2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4.為兒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與成就的機會與舞臺。重視恰當?shù)男袨閺娀閮和峁┲档媚7碌沫h(huán)境與榜樣。1.2.3.Page2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Page

20Page

2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班杜拉

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達。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1年他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心理學碩士學位,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3年他到維基臺的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后臨床實習醫(yī)生,同年應聘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執(zhí)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這期間,受赫爾派學習理論家米勒、多拉德和西爾斯的影響,把學習理論運用于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年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年外,一直在該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出任心理學系主任。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促使了社會學習理論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學界獲得了較高的聲望。他在1972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73年獲加利福尼亞心理學會杰出科學成就獎,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資料卡Page2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班Page

21Page

2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主要著作有:《社會學習與個性發(fā)展》(1963年,與理查德·沃爾特斯合著)、《通過榜樣實踐進行行為矯正》(1965年)、《行為改變的原理》(1969年)、《認同過程的社會學習理論》(1972年)、《榜樣理論:傳統(tǒng)、趨勢和爭論》(1972年)、《攻擊:社會學習分析》(1973年)、《社會學習理論》(1976年)、《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理論》(1986年)、《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實施》(1997年)。

資料卡Page2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22Page

2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三、認知發(fā)展理論皮亞杰根據(jù)兒童對規(guī)則的理解和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以及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2歲)。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第四階段,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認知發(fā)展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杰、科爾伯格。Page2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三、認知Page

23Page

2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皮亞杰與認知發(fā)展理論

皮亞杰是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瑞士人,畢生從事認識發(fā)展的跨學科研究。作為一個發(fā)生認識論者,他的許多研究涉及兒童期的概念獲得和認識發(fā)生,尤其是在兒童物理知識和邏輯數(shù)理知識習得方面的研究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成果,他的理論和研究不僅引起國際心理學界的高度重視,也在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皮亞杰對兒童邏輯和數(shù)學概念發(fā)展的研究在其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系統(tǒng)研究了兒童的邏輯發(fā)展、數(shù)概念、守恒概念、空間與時間概念等的發(fā)生發(fā)展,對兒童是如何獲得這些概念的過程和特點做出了詳盡的心理分析,并說明了影響兒童概念獲得的因素。他有關數(shù)學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五部著作中——《兒童的數(shù)學概念》(1952年)、《兒童的幾何概念》(1960年)、《兒童的空間概念》(1967年)、《兒童的時間概念》(1969年)、《兒童的機遇觀念的起源》(1975年)?!?/p>

資料卡Page2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皮Page

24Page

2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1.

(1)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是皮亞杰提出的概念,是指嬰兒在判斷和行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與感情的強烈影響的傾向。(2)前道德階段。皮亞杰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于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他們不顧規(guī)則,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行動。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恒。(3)前習俗水平。處在前習俗水平的兒童,他們?yōu)榱嗣馐軕土P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他們根據(jù)行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來判斷好壞是非。Page2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1Page

25Page

2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道德發(fā)展的主要觀點2.

(1)兒童認知發(fā)展是道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道德發(fā)展的機制就是道德判斷的認知結構的變化和改組。(3)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是來自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兒童在這種交互作用中,不斷建構自己的道德經驗,形成和改變自己的道德認知結構。

(2)道德發(fā)展作為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由于認知結構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Page2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道Page

26Page

2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道德發(fā)展的主要觀點2.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適應并促進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兒不成熟的思維,也要為他們走向成熟搭建橋梁,幫助兒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發(fā)展。(1)(2)道德經驗的豐富是兒童道德認知結構變化的基礎,教育者應當為兒童提供積累道德經驗的機會,并引導兒童從對這些經驗的反饋中學習。Page2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道Page

27謝謝觀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與活動指導謝謝觀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與活動指導2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與活動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與活動指導29Page

3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一、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分類1.本能理論認為,人是受本能驅動的,即驅力。驅力分為性驅力即力比多和攻擊本能也稱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即人的活動都可以從性或者攻擊本能上去解釋。有人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有泛性論的傾向。(1)本能理論。Page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一、精Page

30Page

3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人格理論。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結構有三個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將在下文詳細介紹。(3)意識層次論。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種。意識可以被自我感知;前意識存在于意識之中,但不能被感知,經提醒后才可以被感知,典型的如舌尖效應;潛意識也存在于意識之中,但不能被感知,經提醒后也不能夠被感知。Page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人格Page

31Page

3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1)本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個人行為是三種成分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年齡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嬰兒幾乎全部處于本我狀態(tài),他們只追求基本需要的滿足。Page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Page

32Page

3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自我。

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被現(xiàn)實了的本我。自我是本我和外界關系的調節(jié)者,它奉行現(xiàn)實原則,一方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制止違反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樂原則”去追求無條件的、即刻的滿足,而是按照邏輯,接受現(xiàn)實,并在“現(xiàn)實原則”的指導下,力爭既不與現(xiàn)實的要求相沖突,又能使自己獲得滿足。自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理性部分,它的任務是對外感受現(xiàn)實、認識現(xiàn)實、適應現(xiàn)實,對內負責管理本能沖動和欲望的疏泄。Page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2)自我Page

33Page

3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3)超我。

超我是從自我中發(fā)展起來的部分,是人格中的最高層次和理想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從形成的順序來看,它是人格結構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它是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超我遵循“理想原則”,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構成,通過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通過良心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使人產生內疚感。Page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3)超我Page

34Page

3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4)心理性欲階段。

第一個階段,口唇期(0~1歲)。這個時期的動欲區(qū)是嘴。第二個階段,肛門期(1~3歲)。這一時期的動欲區(qū)在肛門區(qū)域。第三個階段,性器期(3~6歲)。在這個階段里,最顯著的兩種行為現(xiàn)象是“戀親情結”和“認同作用”。第四個階段,潛伏期(5、6~12歲)。所謂“潛伏”,指的是兒童對性器興趣的消失。第五個階段,生殖期(12~20歲)。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發(fā)育的成熟,進入人格發(fā)展的最后時期——生殖期。Page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4)心理Page

35Page

3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心理學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奧地利醫(yī)生兼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建者。早年從事神經學的研究,應用催眠治療精神疾病。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fā)表《癔癥研究》,提出一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有過的情緒經驗推到意識之外,由此阻礙了許多心理能力;通過催眠回憶后,情緒發(fā)泄了,病就痊愈,此則宣泄法或凈洗法。由此逐漸發(fā)展了精神分析技術。由于對病人及對自己的夢的觀察和分析,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和確認了無意識心理現(xiàn)象。提出夢是愿望的滿足,形成了夢的分析技術。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一書。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別出心裁地開創(chuàng)一種研究心靈和精神病理現(xiàn)象的新領域。

資料卡Page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心理Page

36Page

3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欲三論》一書,他把生物發(fā)生原則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發(fā)展,對這一問題做了種系發(fā)生和個體發(fā)生的觀察和概括。1914年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自戀的心理現(xiàn)象,并以單一的先天內部驅力,即愛力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這一能量稱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的即為愛情的對象,投注于內的即為自我愛戀。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關于本能驅力的學說,提出死本能作為補充。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他詳盡闡述了精神裝置的理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資料卡Page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37Page

3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1927年發(fā)表了《幻想的未來》,對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評述。1930年他對現(xiàn)代文明做了剖析,并在生命最后年代(1934—1938年)寫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評性論著。弗洛伊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研討問題中,往往引敘歷代文學、歷史、醫(y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資料卡Page1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38Page

3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階段論。

針對弗洛伊德理論的不足之處,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發(fā)展觀。他認為:發(fā)展是內在本能與外部文化和社會要求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性本能的產物,因此稱自己的理論為心理社會階段論;兒童是主動的探索者,能夠適應環(huán)境并希望控制環(huán)境,并不是被動地受環(huán)境的影響;人格的發(fā)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貫穿其一生的。第一個階段,信任對不信任(出生~1歲)。第二個階段,自主對羞怯和疑慮(1~3歲)。第三個階段,主動對內疚(3~7歲)。第四個階段,勤奮對自卑(7~12歲)。第五個階段,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第六個階段,親密對孤立(18~30歲)。第七個階段,繁殖對停滯(30~65歲)。第八個階段,自我完整對失望(65歲以后)。Page1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5)埃Page

39Page

4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國精神分析醫(yī)生,現(xiàn)代精神分析理論家之一。祖籍丹麥,生于德國法蘭克福,1939年入美國籍。1933—1939年在波士頓對兒童進行精神分析,并在哈佛、耶魯?shù)鹊尼t(yī)學院和人類關系學院任職,曾與人類學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對蘇人和尤洛克人進行文化人類學調查。1939—1944年參加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福利學院“縱向兒童指導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階段中沖突的解決及兒童游戲的性別差異等領域。后去加利福尼亞、堪薩斯等處任教,逐漸形成人格發(fā)展?jié)u成說。

資料卡Page1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埃Page

40Page

4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1950年出版重要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一書。該書內容廣泛,包括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兩方面的材料,對同一性、同一性危機、心理社會延緩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討。在該書及后來一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個有關兒童發(fā)展的新學說。1961年后任哈佛大學人類發(fā)展學和精神病學教授。這段時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發(fā)展的新學說為基礎并著重研究自我同一性問題。他的自我心理學理論已超出精神分析的臨床范圍,廣泛滲透到社會科學諸領域,其聲譽也超出了美國國界。主要著作有《童年與社會》《青年人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同一性:少年和危機》《甘地的真理:論不抵抗精神的來源》《新同一性的因次》《杰弗遜講演集》《生活史和歷史的瞬間》等。

資料卡Page1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41Page

4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觀點3.兒童早期的生命經驗對其終身有重要影響。(1)(2)(3)(4)認為各種需要的滿足與沖突的解決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是連續(xù)并有階段性的。認為人格完善與兒童內在的動機與情感發(fā)展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內容。Page1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Page

42Page

4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4.

(1)盡可能給予幼兒良好的早期生命經驗。

(2)社會教育應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

(3)盡可能妥善滿足幼兒的各種生理與心理需要,幫助他們面對種種成長沖突,促進其發(fā)展。Page1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Page

43Page

44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二、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學說1.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學說有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的強化模仿學習說、羅特(J.B.Rotter)的預期強化學習說和班杜拉(A.Bandura)的觀察榜樣模仿學習說。Page1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二、Page

44Page

45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

(1)直接強化。它是指個體直接體驗到自己行為后果而受到的強化。(2)替代強化。它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所帶來的獎懲性后果而受到強化。(3)自我強化。它是指學習者以自我評價的個人標準來強化自己的行為,凡是符合個人標準的行為就會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個人標準的行為就會受到自我批評。Page1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2Page

45Page

46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4)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5)直接學習。班杜拉認為,對于個體社會行為的掌握而言,與模仿相比,直接學習是一種更基本的途徑。(6)模仿。班杜拉認為,模仿在兒童行為的習得中是一種更重要的途徑或機制。因為人類社會的一些行為是無法直接學習的,而必須依靠模仿。Page1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46Page

47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觀點3.(4)觀察學習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途徑。(3)直接學習是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基本途徑。(2)自我認知在兒童的社會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強化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機制。Page1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關于兒童社Page

47Page

48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4.為兒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與成就的機會與舞臺。重視恰當?shù)男袨閺娀?。為兒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環(huán)境與榜樣。1.2.3.Page2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對學前兒童Page

48Page

49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班杜拉

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達。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1年他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心理學碩士學位,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3年他到維基臺的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后臨床實習醫(yī)生,同年應聘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執(zhí)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這期間,受赫爾派學習理論家米勒、多拉德和西爾斯的影響,把學習理論運用于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年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年外,一直在該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出任心理學系主任。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促使了社會學習理論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學界獲得了較高的聲望。他在1972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73年獲加利福尼亞心理學會杰出科學成就獎,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資料卡Page2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班Page

49Page

50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主要著作有:《社會學習與個性發(fā)展》(1963年,與理查德·沃爾特斯合著)、《通過榜樣實踐進行行為矯正》(1965年)、《行為改變的原理》(1969年)、《認同過程的社會學習理論》(1972年)、《榜樣理論:傳統(tǒng)、趨勢和爭論》(1972年)、《攻擊:社會學習分析》(1973年)、《社會學習理論》(1976年)、《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理論》(1986年)、《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實施》(1997年)。

資料卡Page22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Page

50Page

51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三、認知發(fā)展理論皮亞杰根據(jù)兒童對規(guī)則的理解和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以及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劃分為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