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楊介賓岐黃“神針”楊介賓梁繁榮水竹林整理編者按楊介賓教授,四川省金堂縣又新鄉(xiāng)人。他出身于中醫(yī)名門世家,幼承庭訓,儒而兼醫(yī),耳濡目睹,精研醫(yī)典,深得中醫(yī)之要旨。曾先后擔任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等。楊介賓教授精通中醫(yī)針灸,于臨床尤有獨到之處。其治學態(tài)度嚴謹,講求考據,不妄立言,認為《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固為針家所必讀,即《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以及后世各家方書也主張一一揣摩,既崇古又不泥古。在學術上,既對歷代醫(yī)家著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又能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靈活應用。在辨證識病方面,他尤其重視經絡病機分析法,善于應用經絡病機理論分析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指導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并進而率先提出建立“經絡病機學”這一主張。在選穴配方方面,他素以配伍嚴謹,穴少精當,運巧制宜著稱。不主張用大方多穴。擅長使用特定穴、對穴和擔截配穴法,選穴精少而力專效宏。在針灸手法方面,他推崇《內經》刺法,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摸索出審穴定穴法、無痛進針法、候氣催氣法、守氣調氣法、透穴刺法等,雖不能說舍繁就簡,去蕪存菁,亦足堪后學者借鑒。他強調治神而創(chuàng)意守感傳法,每用意守感傳以提高氣至病所率。他喜用刺血治病,豐富和發(fā)展了針灸療法。他主張針藥并用,綜合治療,遣方用藥圓機活法,輕靈見長,因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yī)療風格和醫(yī)技特長,為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振鐸作人自遂高志,懸壺濟世眾仰清輝?!鞜o聞題贈楊介賓教授醫(y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yè)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yī)之能事畢矣?!濉ぺw濂《醫(yī)門補要·自序》楊介賓,男,漢族,四川省金堂縣人,著名中醫(yī)針灸專家。1929年11月出身于中醫(yī)名門世家,其父楊術全師承名醫(yī)李杏林,擅長中醫(yī)內、外科,因療效卓著,曾名噪鄉(xiāng)里。楊氏幼承庭訓,儒而兼醫(yī),髫齡讀四書五經時,即熟讀《珍珠囊藥性賦》、《醫(yī)學三字經》及《脈訣規(guī)正》等。初中畢業(yè)后第二卷446####便隨父臨證習醫(yī),耳濡目染,醫(yī)學漸進。讀高中時又寢饋于《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歷代名著,深得中醫(yī)之要旨。高中畢業(yè)后即懸壺桑梓,由于其家學淵源,加之功底扎實,勤于探索,因而臨證省病,得心應手,施針遣藥,常獲奇效,每天登門求治者以踵相接,一時稱盛。50年代初,楊氏先后到鄉(xiāng)聯合診所及縣人民醫(yī)院工作,后又被選送到四川省中醫(yī)進修學校、成都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師資專修班深造,并以優(yōu)異成績應聘留校執(zhí)教。在此期間,他有幸親炙蜀中名醫(yī)吳棹仙、蒲湘澄門下,系統(tǒng)學習了中醫(yī)經典著作和針灸理論,盡得二位大師之衣缽。曾先后擔任過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全國時間生物醫(yī)學會理事、四川省針灸學會理事、時間生物醫(yī)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成都針灸學會主任委員、成都中醫(yī)學院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以及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四川省教委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針灸碩士、博士研究生、高徒生導師、《四川中醫(yī)》雜志編委等。楊氏精通中醫(yī)針灸,其治學態(tài)度嚴謹,講求考據,不妄立言,認為《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固為針家所必讀,即《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以及后世各家醫(yī)著也主張一一揣摩,既崇古又不泥古,于臨床尤有獨到之處。在辨證施治方面,他重視經絡病機,注意手法操作,擅刺血而選穴精專,重治神而創(chuàng)意守感傳法,主張理、法、方、穴、術一線貫通,蔚成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和醫(yī)技風格,素有醫(yī)林“神針”之譽稱。1978年受衛(wèi)生部委派參加中國醫(yī)療專家代表團赴莫桑比克援外醫(yī)療,因針術神奇,被國外友人稱為“神針楊”,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他著述頗富,主要出版有《經絡學》、《針灸學》、《針灸學題解》等6部專著,并有近百篇學術論文在國內有關刊物上發(fā)表。學術精華一、尋求古訓,暢發(fā)內難經旨楊氏治學,主張追本溯源,以《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為基礎,但同時又必須結合臨床廣覽各家著述,擷采眾長,這樣才能增進學識,提高醫(yī)術。他特別推崇明代醫(yī)家楊繼洲“不溯其源,則無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窮其流,則何以知后世變法之弊”的觀點,在數十年的醫(yī)療實踐中,潛心研究中醫(yī)經典以及列朝名家論著,心得體會頗深。如關于經絡的走向與經氣流注,歷代醫(yī)家對此認識不一,《靈樞·逆順肥瘦》篇云:“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笔浢}起于肺而終于肝,如環(huán)無端,周而復始。而在《靈樞·九針十二原》和《本輸》篇中,都認為十二經之五輸穴脈氣均發(fā)于四肢末端井穴,入于合穴,且均為向心性流注?!鹅`樞·九針十二原》篇記載:“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边@種論表面上似乎是矛盾的流注,引起了人們的困惑。楊氏對此反復研讀了《內經》有關篇章,并參考《黃帝內經太素》和《類經》,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認為五輸穴脈氣流注方向,是各條經脈本身脈氣流注到四肢末端時的曲折回還。猶如海浪擊岸,而洶涌之波瀾出現逆行的緣故。十二經脈流注運行言其常,五輸脈氣流注言其異,二者之間的關系,經楊氏詮釋,已甚明了。第二卷447####關于胃經循行于胸腹,楊氏亦有他自己的看法。一般而言,背為陽而腹為陰,胃經為陽經,按經脈循行分布規(guī)律當循行于背,為何又循行于胸腹?楊氏認為這與胃的功能特點和陰陽劃分的相對性有一定關系。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又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故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胃在五行中屬戊土,土為萬物之母,具坤德,位居中央而灌溉四旁,寓有陰性坤母之義。因此,胃雖為陽土,但秉陰性,為陽中有陰之腑。況且,人體陰陽的劃分是相對的,背為陽,胸前也屬陽;腹為陰,腰脊也屬陰。足陽明在三陽中陽氣最盛,所謂“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故行身之前以應南;足太陽次之,故行身之后以應北;足少陽再其次,故行身之兩側。另一方面,陽經與陰經表里相合,在分布上互相接近,足陽明與足太陰經一在前,一在其旁,即表明這種關系;足少陽與足厥陰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卻是足太陽與少陰,實則足少陰“貫脊屬腎”也表明了其間的表里關系。所以基本上符合陽明、太陰在前,太陽、少陰在后,少陽、厥陰在側的分布規(guī)律。關于中沖穴的定位,歷代針灸著作有不同記載,如《針灸甲乙經》記載“在手中指之端,去甲如韭葉陷者中”。《針灸大全》又說:“在手中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據此,后世醫(yī)家有定為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者;有定為手中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者。楊氏認為:“端”當是末端,而非尖端;“內廉”即手指橈側(因為手掌的定位,中醫(yī)學用自然俯掌定位法,以橈側為內側,尺側為外側)。所以楊氏主張中沖穴的位置定在手中指橈側,去指甲根一分處。又如“赤白肉際”一詞,在針灸書中常常見到,歷代醫(yī)家對此解釋不一。楊氏認為:“赤白肉際”,當指手足的掌側與背側膚色明顯差別的分界處。手足內外側的皮膚有赤白之分,掌側為陰面,皮色較白,稱白肉際;背側為陽面,皮色較深,稱為赤肉際,二者交界之處,稱為赤白肉際。這些注解雖不能說一定是古人的原意,但其勤求古訓,探幽摘邃,一字一句,必求其是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關于十二經氣血多少,《內經》各篇表述頗有出入,歷代醫(yī)家認識亦不一致。楊氏經過對歷代有關文獻的反復研討,認為十二經氣血多少,并非指氣血的流量和容量,而是前人根據陰陽互根、陰陽消長,表里相配、氣血平衡的觀點提出來的。如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屬表的陽經多血少氣,而屬里的陰經則多氣少血;少陽與厥陰為表里,屬表的陽經多氣少血,而屬里的陰經則多血少氣;陽明與太陰互為表里,而太陰與太陽的陰陽兩經相比較,太陽是多血少氣,太陰則是多氣少血;兩陽相合為陽明,陽明屬中土,中土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又主肉,肉者多血,故稱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诖?,在臨床上,若是多氣多血之經病,則既可瀉氣又可瀉血;若是多血少氣之經病,則只可瀉血不可瀉氣;若是多氣少血之經病,則只可瀉氣不可瀉血。這一真知灼見,對于正確認識十二經氣血常數,指導臨床運用,是大有裨益的。二、強調辨證,注重經絡病機楊氏認為針灸治病如量體裁衣,必須辨證而后施治。而在諸多的辨證方法中,他尤其重視八綱辨證和經絡辨證的方法。常說:“八綱辨證與臟腑經絡辨證既有其縱橫關系,又有其總和關系”,“針灸臨床中應針應灸,應補應瀉,都是在八綱辨證指導下進行的?!倍浗j辨證則是根據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從整體出發(fā),對病人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明確其病因、病性、病位和病機的一種方法。它是針灸臨床處方用穴的主要依據。楊氏認為:萬病不出乎經絡失暢,不越乎“通其經絡,調其血氣”之法。因此,臨床施治,單憑八綱辨證是不夠全面的,只有具第二卷448####備多方面的知識,通過經絡病機的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質,掌握疾病的發(fā)生與變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楊氏常用的經絡辨證法主要有:1正經辨證法:正經即十二經脈,它是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是內臟和體表聯系的渠道,病邪從皮毛侵入人體,首先影響經脈,進而傳入臟腑。反之,內臟發(fā)生病變,同樣也能通過經絡反映于體表,在體表出現各種反應,如壓痛、結節(jié)、皮膚色澤、溫度和導電量的改變。臨床辨證,可根據經脈循行部位和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確定其病證屬于某經、某腑、某臟的病跡。如肝胃氣病,經絡病機分析其機理應為:由于肝脈挾胃貫膈,肝胃有經脈相通,若情志不舒,肝失條達,可通過經脈橫逆犯胃,故出現胃脘疼痛;氣病多游走,脅肋為肝經所過,故痛時連及胸脅,因此,治療應采用疏肝調胃的方法,取穴如太沖,期門、中脘、內關等。又如胃熱牙痛一證,用經絡病機分析其機理應為:手陽明大腸經循下齒中,足陽明胃經循上齒中,胃腸郁熱,濕熱蘊蒸,循經上攻于牙齦,故牙齦紅腫脹痛。治療應采用清瀉陽明熱邪的方法,取穴如合谷、內庭、頰車等。而頭痛一病,因疼痛部位不同,選經配穴亦隨之有異。足陽明胃經循行于前額部,故前額痛稱為“陽明頭痛”,治療以取陽明經穴為主;少陽經脈循行于頭側部,故偏頭痛稱為“少陽頭痛”,治療以取少陽經穴為主;厥陰經脈會于頭頂部,故頭頂痛稱為“厥陰頭痛”,治療以取厥陰經穴為主;太陽經脈循行于頭枕部,故枕后痛稱為“太陽頭痛”,治療以取太陽經穴為主。2奇經辨證法: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jié)人體陰陽和營衛(wèi)氣血的作用。它們共同從上下內外加強經絡的縱橫聯系,使前后左右的經脈均能協調統(tǒng)一。當奇經發(fā)生病變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如督脈起于會陰,由下而上,行于背部,總督一身之陽,肛門與神志病疾患有關。故督脈為病,可見痔瘡、角弓反張、腰脊強痛。若風邪或痰濁阻滯經脈,經氣不利,致四肢抽搐、拘攣或癲癇發(fā)作,治療應取督脈經穴為主。任脈起于胞中,出會陰,過陰器,行于腹部,故任脈病變多見于少腹部,或陰中劇痛,或疝氣,或遺尿,或小便不利。任脈過丹田,主一身之陰,與生殖功能有關,故任脈為病,常見不孕,赤白帶下,月經不調,遺精等。沖脈為十二經氣血之要沖,人身之血海,故與婦女月經、胎產的關系尤為密切。當沖脈之氣失調,則常見月經不調,不孕。沖脈氣虛不攝,可致胎滑不固。沖脈循少腹而上行,其氣逆則可見胸腹絞痛,或自覺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咳唾不止。帶脈環(huán)腰一周,總束諸脈,若上下往來之經脈移邪于帶脈,則帶脈經氣不暢,可見腹脹,赤白帶下,腰腿痛。帶脈與陽明胃經合于宗筋,故帶脈為病,也可致下肢痿軟、癱瘓。陰、陽蹺脈都起于足跟,陰蹺循內踝上行于身之內側,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外側,主一身左右之陽。二脈共同作用,使關節(jié)活動靈活。兩脈均上達于目內眥,與眼的開合有關,使睡眠和清醒循一定的時間規(guī)律。若兩脈調節(jié)失常,則發(fā)癲癇,肢體抽搐,失眠或嗜睡,足內翻或足外翻。陽維脈起于諸陽之會,具有維系諸陽經的功能,由外踝而上行于衛(wèi)分,衛(wèi)屬表,故陽維受邪則怕冷、發(fā)熱。陰維起于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于營分,營屬陰,陰維受邪則心痛、胃痛、胸腹痛、陰中痛。若人體陰陽失調,陰維脈與陽維脈不能相互維系,陽氣耗散則精神不振而悵然失志,陰液衰竭則萎軟無力,不能自主。由于督、任、沖、帶四脈與人體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關系甚為密切,因此,奇經辨證法在婦科疾病的診斷中最為重要。如妊娠嘔吐一證,用奇經辨證分析其機理當為:由于沖、任二脈起于胞中,任脈上行會陽明于中脘,沖脈挾臍上行,并陽明之經,至胸中而散。且任主胞胎,沖為血海,妊娠之后,月經停止,血海之血,內以養(yǎng)胎,導致血不足而氣有余,沖脈氣往往上逆而犯陽明胃腑,胃氣受胎氣沖逆干擾,亦隨之上逆,故成本病。治療應采用平沖降逆,和胃止嘔的方法,第二卷449####取穴如內關、足三里、中脘、公孫等。3絡脈辨證法:絡脈遍布于人身各處,與經脈共同構成整體循環(huán)體系。人體賴以生存的氣血,就是從經脈到大絡,然后通過孫絡、浮絡流注到人體各部組織中去的。因此,絡脈病機分析法在解釋病機傳變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外邪侵襲機體多由淺入深,先皮膚而后入絡脈,由絡脈再傳至經脈。臨床上楊氏常根據病變的外在表現,分析病邪的深淺部位而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他尤其推崇葉天士的“初病氣結在經”,“久病血結于絡”的觀點,對新病在絡或久病入絡者,常常采用刺絡放血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收到如響斯應的效果。4經別辨證法:十二經別是十二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的分布能到達一些十二經脈未及部位,因而能進一步擴大經穴的治療范圍。如取腎經的原穴太溪,治療婦女帶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足少陰經并未與帶脈相連,而足少陰經別則“出屬帶脈”,這就使我們理解了腎與帶脈之間的關系。足少陽膽經僅能到達目外眥,而膽經的瞳子、陽白、目窗、風池、光明等穴都善治目疾,這是因為足少陽經別“系目系”的緣故。足太陽膀胱經不入肛門,但此經的會陽、承山等均能治療肛門病,是因為足太陽經別“別入于肛”所致。再如手太陰肺經脈不能到達咽喉部,但肺經的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等穴都能治療咽喉腫痛,即因手太陰經別“循喉嚨”之故??梢娊泟e辨證法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著特殊的意義。5經筋辨證法:經筋即十二經筋,其循行大部分同正經循行一致,尤其是四肢處幾乎和同名經脈結合在一起,然而也有單獨分別之處,如手陽明經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即為手陽明經脈循行未到的地方?!断胭x》云:“合谷治肩脊痛”。合谷之所以能治肩脊痛,是因為手陽明經筋循行分布到肩胛、背脊處。十二經筋分布還有“結”和“聚”的特點,十二經筋互相聯系。如足太陽之筋,前結于肩,上結于枕骨,與陽明、少陽相聯系;足少陽之筋,前結于伏兔,后結于尻部,與陽明、太陽相聯系;足陽明之筋,上結于髀樞,后屬于脊,與少陽、太陽相聯系。十二經筋“結”在針灸臨床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例如,足太陽經筋“其直者,結于枕骨”,而腰痛患者,不論初痛久痛,凡為痹證之實證腰痛患者,現代解剖學中斜方肌之起始處,即天柱穴部位,多有隆起壓痛,在天柱穴針刺基本均能奏效,僅有初痛效速,久病效緩之區(qū)別。腰痛愈后,在天柱穴之隆起壓痛亦隨之消失。但腰痛屬于虛證,或由臟腑病、婦科病所致者則天柱穴處不會出現隆起壓痛,刺之亦無效。足太陽經筋又有“從腋后外廉結于肩”之說,故肩后疼痛患者之天柱穴按視,亦發(fā)現隆起壓痛存在,針之亦效。又如“手陽明之筋……結于……從肩上頸”,凡肩痛患者,在頸部的天鼎穴部位有明顯壓痛,中風偏癱之患側天鼎穴處,也發(fā)現有明顯壓痛,其陽性反應隨癥狀出現而明顯,癥狀緩解而減輕,癥狀消失而消失,通過超過千例的臨床驗證,其規(guī)律十分明顯可靠。故針刺天鼎穴,對于肩痛和中風偏癱者患側上肢活動功能恢復,有很好的療效。經筋的病候多表現在運動方面,如肌肉、肌腱、關節(jié)的腫脹、疼痛、拘急、轉筋、抽搐、弛緩、強直、不能屈伸、不能左右轉動、痿廢等。關于經筋病候治療,除了采用“以痛為腧”,“燔針劫刺”外,近代治療中風后遺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癱瘓,當出現關節(jié)攣急屈而不伸時,用刺經筋結的方法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此外,楊氏還特別強調應用經絡病機分析法以了解、掌握疾病之傳變。除了上述皮病傳絡、絡病傳經以外,臟腑間的病理變化亦賴經絡的聯系互相傳變,如胃病傳脾、肝病傳肺等。疾病若不進入臟腑,就會在經脈之間相傳,如《傷寒論》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第二卷450####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贝酥讣膊≡诮浵鄠?,有一個六日的循環(huán)規(guī)律,至第七日傳遍六經,就會出現向愈的機轉,若不向愈,則有可能出現第二次循環(huán),為了截斷第二次循環(huán),即可針刺足陽明經,使不傳經而獲得痊愈。因此,楊氏認為:診病不傳變,最易陷于被動,病變無窮,治法亦應無窮,深知隨經傳變之理,乃可防之于未傳之前,治之于已傳之后。在認識到疾病發(fā)展趨勢后,可采用相應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深入,截斷疾病的病理過程,這是楊氏經絡辨證的精髓所在。三、配方嚴謹,取穴精少而專楊氏臨證,素以配方嚴謹,穴少精當,運巧制宜著稱。不主張用大方多穴。他說:只要治療方向對頭,穴位雖少,病情總有起色,“少則得,多則失”,況且針灸治病是“以巧撥千斤”。因此,一穴能治者不宜二穴,兩穴能治者不宜三穴,每次最多不過五、六穴。他十分贊同明代李“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的觀點。在選穴組方方面,楊氏一般按“本經有病本經求”、“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主輔佐使”的原則來確定。即病在何經選取與病相應的適當腧穴,按主穴、輔穴、佐使穴組合成方。主穴乃針對主證起主治作用而設,輸穴是指輔助主穴加強療效而選,佐使穴是治療兼證而用。如陽明熱盛下牙痛,宜清瀉陽明熱邪,選合谷為主穴,頰車為輔穴,若兼有頭痛加頭維為佐使,以此相配。穴位雖少,但力專效宏,恰中病機,疾病可愈。若目的不明,亂施針艾,“頭痛針頭,足痛針足”,則病難瘥矣。擅用特定穴是楊氏選穴配方的一大特點。如治療急性熱病或肢端麻木癥,常選各經井穴刺血,具瀉熱、通絡之效;胃腸病則多用下合穴、俞募穴,俾氣機通利,升降有司;久病則每用原穴主補益臟腑元真之氣。值得提及的是,楊氏臨證,尤喜用交經八穴和天星十二穴。常以足三里、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沖、昆侖、環(huán)跳、陰陵泉、通里、列缺、內關、公孫、外關、后溪、申脈、照海、臨泣等穴,互相配伍應用,遍治臨床各科疾病。楊氏嘗謂:以上十九穴,是針灸臨床常用的重要腧穴。其中天星十二穴,分布于人體七條大經之上,能通十二經脈,可理臟腑虛實,即所謂“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而交經八穴,是屬正經而通奇經,能調陰陽、和氣血、平臟腑、理寒熱,穴力宏深,經歷代醫(yī)家長期實踐檢驗,證明其療效確實,大有推廣應用之必要。喜用擔截配穴法,是楊氏組方配穴的又一大特點?!皳亍币辉~,首見于金代著名針灸家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中“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其中“擔截”二字頗令后之學者費解。楊氏認為:擔截法不是指的補瀉手法,而是一種上下單雙配穴法,寓穴數奇偶的變化于配穴之中。正如楊繼洲在《攔江賦》中所說:“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疴”。楊氏認為臨床應用約有三種法則,即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配穴法、交經八穴配穴法和本經配穴法。也就是說取肢體兩側的同名穴稱為擔刺法,一側穴稱為截刺法,取上肢者稱為上擔上截,取下肢者稱為下擔下截。亦可在經脈兩端取穴為擔刺法,中間取穴為截刺法。一般而言,病在臍上者,用上擔下截法;病在臍下者,用下擔上截法?,F將楊氏常用的幾種擔截配穴法舉例如下。1牙痛取雙側合谷為擔刺法,取一側合谷為截刺法;胃脘痛取雙側足三里為擔刺法,取一側足三里為截刺法。2心胸胃病取上肢雙側內關,配下肢一側公孫;小兒急驚風取上肢雙側合谷,配下肢一側第二卷451####太沖,此為上擔下截配穴法。3失眠癥取上肢一側神門,配下肢雙側三陰交;胸脅痛取上肢一側支溝,配下肢雙側陽陵泉,此為上截下擔配穴法。4上下擔截配穴法,即上下取穴為擔,中間取穴為截。如取百會、涌泉為擔,中間取中脘一穴為截;又如臍周疼痛取承漿、氣海為擔,取神闕一穴為截;氣喘取天突、氣海為擔,取膻中一穴為截。5經脈兩端取穴為擔刺法,中間取穴為截刺法。如上肢病取肩、合谷兩穴為擔,取曲池一穴為截;下肢病取環(huán)跳、丘墟兩穴為擔,取陽陵泉一穴為截;唇疔取商陽、迎香兩穴為擔,取曲池一穴為截;偏頭痛取瞳子、足竅陰兩穴為擔,取風池一穴為截;腰脊痛取人中,長強兩穴為擔,取命門一穴為截。其余各經各穴均以此類推。此外,楊氏還十分重視在同名的兩條經脈上各取一穴,組成“穴對”以應用于臨床。所謂“同名經”,即手足太陰、手足厥陰、手足少陰、手足陽明、手足少陽、手足太陽等十二條經脈,這六對同名經在人體頭面軀干上部交接聯系,構成經絡系統(tǒng)上下聯系的一種途徑。同名經配穴法乃根據同名經同氣相求的關系。如治高血壓、眩暈等癥,常取兩厥陰經的內關、太沖;肩背痛取兩太陽經的后溪、委中;胸脅痛取兩少陽經的支溝、陽陵泉;咽喉痛、牙齒痛取兩陽明經的合谷、內庭;腹痛取兩陽明經的足三里、曲池;癲狂病取兩太陰經的少商、隱白;心腎不交的失眠取兩少陰經的神門、太溪等。這些穴對,精巧玲瓏,圓機活法,力專效宏,既有精深的理論基礎,又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四、針藥并施,用藥輕靈活潑楊氏十分贊賞“針藥并用”的觀點,它符合《內經》“針砭治其外,毒藥攻其內”的旨意。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孫思邈、竇材、張子和、李東垣、張介賓、汪機、楊繼洲等都是針藥并施的典范。如孫思邈說:“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yī)也。……知針知藥,固是良醫(yī)?!睏钍吓R證,也往往針灸、藥物并用。他認為有些病以用針為佳,有些病以用灸為良,有些病宜用藥治,而有些病則是針灸藥物同時并用。即根據各種療法的特長,再按病情需要而取舍應用,這對于充分發(fā)揮其各自優(yōu)勢,提高臨床療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楊氏“針藥合用”的主要特點是講究辨證施法,裨使針藥功用互補。如療偏枯痿證,他常以針灸開啟三陽經之經氣,重在通經活絡,制湯藥以調補脾胃,旨在補益氣血而使筋骨強健,關節(jié)滑利,即“治痿獨取陽明”之意。又如治療頑痹、歷節(jié)風等,屬寒濕而痛劇者,除了用針灸以疏通經絡外,常配合“二烏麻辛芷羌膏”:生川烏60克、生草烏60克、麻黃60克、細辛30克、白芷60克、羌活60克、干姜60克、肉桂30克,共研細末,加酒半斤炒熱布包,外熨痛處;輕者則配合“姜蔥膏”:老姜、肉桂、石菖蒲、橘葉、火蔥各500克,搗爛酒炒,循經熱熨。同時內服《局方》五積散:麻黃、白芷、干姜、肉桂、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半夏、茯苓、枳殼、桔梗、當歸、白芍、川芎以溫經散寒,宣痹止痛。若屬熱痹者,又宜配合“龍蛇夏馬膏”:龍膽草、蛇泡草、夏枯草、馬齒莧,鮮者各500克,洗凈泥土,搗爛如泥,外敷紅腫疼痛之處,并輔以針灸湯藥治療。此法經門人廣泛應用,療效頗為滿意。對經久不愈的面癱,楊氏主張針灸、刺血再輔以家傳秘方:白芷、白附子、干姜、肉桂各60克,共碾細末酒炒,熱熨患部,每收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卷452####楊氏認為湯液與刺灸,法雖異而理同。他早年行醫(yī)即專攻中醫(yī)內、外科,對《傷寒》、《金匱》及歷代方書研究有素,經過幾十年的醫(yī)療實踐,在組方用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愈不少疑難雜癥。楊氏組方用藥,甚為嚴謹,認為經方與時方都是前人經驗的結晶,他既注意汲取經方的精煉,又善于采納時方的輕靈,并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立法處方,因而形成了自己藥味少、用量輕、價格廉、療效好的風格。臨證特色一、注重審穴,講究手法操作楊氏用針治病,講究針刺手法,強調補瀉操作。他認為關于針刺手法的論述以《靈樞》、《素問》之言最為樸實,雖元、明幾代針家,廣立諸法而各有所長,但追本溯源,皆不越《靈樞》、《素問》之藩籬,前賢有認為此乃涂脂抹粉,夸耀玄能之舉,徒增后學無所適從之苦。因此,楊氏用針灸治病,特別強調針刺手法“簡切明了,便于施用”。他經過數十年來的臨床實踐,總結摸索出審穴定穴法、無痛進針法、候氣催氣法、守氣調氣法等,雖不能說舍繁就簡,去蕪存菁,亦足堪后學者借鑒。1審穴定穴法:審穴定穴法是指針灸施術前尋找腧穴位置的方法。楊氏審定腧穴乃先行意審然后再用手定。意審即在熟悉全身骨度分寸、自然標志、同身寸法等基本取穴方法的基礎上,仔細揣摩,反復比較,在胸中洞悉所取腧穴的位置,并用鄰經鄰穴以正本經本穴。誠如《標幽賦》所言:“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币鈱徝髁嗽儆檬侄ǎ葱g者用拇指或食指在擬取腧穴部位上捫切循按。因為腧穴多位于筋肉骨節(jié)所形成的凹陷中或動脈附近,如《針灸甲乙經》在記述腧穴位置時,多有某穴在某某陷者中,某某宛者中,或者動脈應手之說?!稑擞馁x》更明確地指出“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之間,動脈相應。”所以,只有通過手審,才能體會到腧穴所處的低凹或動脈的搏動。手審的另一個目的是尋找真穴,通過術者手指的切循按壓,使穴區(qū)酸重麻脹或疼痛,其最明顯之處乃是真穴,即前人所謂“酸痛為真”。依此部位進針施術,往往針感最好,療效最佳。這種精益求精的取穴方法,頗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2無痛進針法:無痛進針,是提高針刺療效的關鍵之一。古代文獻記載的無痛進針法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竇漢卿《標幽賦》中所載:“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备]氏此法乃受《靈樞·官能》篇中“微旋而徐推之”啟迪而來。其操作須雙手協作,左手重切欲針的腧穴,以使氣血疏散,免傷營衛(wèi);右手隨切,輕微地將針捻轉,徐徐將針刺入,可使病者不覺疼痛。二是何若愚《流注指微賦》所載:“針入貴速,既入徐進?!贝朔ㄅc竇氏相反,為一種快速進針的方法。即進針時要求快速透過皮膚,既入皮下,則須慢慢深入,以達到所需要的深度。楊氏認為,上述二法均為臨床所常用,前者進針緩慢,較易掌握,于初學尤宜。楊氏操作時,常在未針之前,先用左手施以按、揉、爪、掐手法,令氣血宣散,使欲針經穴周圍產生酸、脹、痛、麻的感覺,然后用右手拇、食指持針緩緩刺入。進針速度要慢,捻轉角度要小,既可減輕破皮的痛第二卷453####感,又可不致損傷血管,同時采用交談、循叩穴位周圍等方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第二種進針法要求快速透過皮膚,必須具有相當的指力方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楊氏常用的方法是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找準穴位,用拇指爪甲反復切穴位中心,使局部知覺神經的功能暫時減退,并立即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將針尖放在切痕上,左手拇食二指捏住針體下端,使著力點集中在針尖上,保持針身垂直,然后輕巧用力,快速將針尖刺入皮下。在操作過程中,也可采用交談等方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這種進針手法,患者樂于接受,每能達到針刺不痛的良好效果??傊?,重視雙手配合和進針輕快是無痛或少痛的先決因素。要做到如此就必須反復練指,掌握基本功。因此,楊氏嘗謂門下曰:“針法猶如寫字作畫,熟能生巧,精而能化,指下功夫,非勤學苦練不可?!贝嗽捘私涷炛?。3候氣催氣法:針刺得氣與否,直接關系到療效的優(yōu)劣與大小,也可以作為判斷病情的輕重、預后良否的一項根據?!皻庵炼行А?,不僅《內經》強調,歷代醫(yī)家亦重申其義,更經現代臨床及科學實驗予以證實。在一般情況下,如果針下經氣已至,自然不必候氣催氣,如不得氣,必須積極運用手法以促使“氣至”,即適時采用候氣、催氣手法。關于“候氣”,《素問·離合真邪論》中有“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的敘述,而《靈樞·九針十二原》則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比绨堰@兩段經文聯系起來分析研究,特別以后者的“無問其數”聯系理解前者的“靜以久留”,這就不能僅從字面解釋是“停針久留”的意思。況且這樣也無法使醫(yī)者及時體會出“針下沉重緊滿”和“如魚吞鉤餌之沉浮”等經氣已至的表現。臨床實踐證明,如果使用停針“候氣”的方法則除少數患者因肌肉緊張度增高或可產生局部脹重的感覺外,很少能產生“得氣”的感應,因此,楊氏使用候氣法,務使手不離針,頻施提捻等催氣手法。由于患者的體質有強弱的不同,針刺感應有快慢的差異,感應較快者,略施提捻,旋即氣至;感應遲鈍者,則氣至較緩,必須使用催氣手法。楊氏常用的催氣手法主要有:(1)提捻法:《神應經》指出:“是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是謂催氣?!睏钍媳娟悤舛杂凶兺ā<匆杂沂帜词扯改笞♂槺?,另用中指第一節(jié)指腹掌住針身,施用左右捻轉以活動針體,旋入旋出以促使氣至。如果患者感覺特別遲鈍時,可另用雀啄術手法,加重提捻力量,將針頻頻向下按捻,再向上提捻,反復施行,一般均能氣至。(2)循攝法:明代醫(yī)家楊繼洲在闡發(fā)《金針賦》中以手“循攝”的方法時指出:“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于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边@種循攝催氣的方法,楊氏臨床應用較多,他常用左手四指拼攏,微屈,指尖觸及皮膚,沿經脈循行部位或針刺周圍循按或輕微爪切3~5次,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即有得氣效應。(3)移位法:如因取穴未準,或針刺穴位過偏,則可重新移動針刺部位或調整針刺方向,再進行提捻,一般即可得氣。4守氣調氣法:善于守氣調氣是楊氏針法的一大特點。他認為:候氣、催氣的目的是為了得氣,但得氣之后,如何守住已至之氣,勿使其從針下消失尤為重要。《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指出:“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敝挥惺刈∫阎林畾?,才能在此基礎上施以不同的調氣手法,使針刺繼續(xù)對機體發(fā)生作用。一個有經驗的針灸醫(yī)師都有得氣容易守氣難的體會,所以古人把能守氣的術者稱為“上工”,如《靈樞·小針解》篇說:“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罩兄畽C,清靜而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睏钍鲜貧獾姆椒ㄖ饕校旱诙恚矗担?###(1)提按法:即針刺得氣后,使針尖守住有感覺的部位,并按提針柄,但勿使針尖脫離感覺。若用于補法,刺手要往里輕按;用于瀉時,刺手須往外輕提,注意使用腕指暗勁,以保持較長時間的針感。(2)捻轉法:是在針下得氣,患者有舒適感時,術者用右手腕指暗勁,拇指向前或向后捻轉針柄。若用于虛證,拇指向前,用于實證,拇指向后,保持針尖頂住針感勿離位,以維持感覺時間延長。守氣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實施調氣手法。所謂調氣就是調和機體陰陽之氣。《難經·七十二難》指出:“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币虼?,“調氣”就是運用各種針刺補瀉手法的最終目的,故《靈樞·終始》篇曰:“凡刺之道,氣調而止?!睏钍铣S玫恼{氣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補法。即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施以較弱的捻轉提插手法。捻轉以拇指向前為主,提插以緊按慢提為核心,捻轉幅度在90度以內,針尖上下提插在05厘米之間。此法具有補虛調氣的作用。二是平法。即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施以中等的捻轉提插方法,捻轉與提插同時進行。捻轉幅度在90~180度之間,針尖上下提插在1厘米之間。此法能調和陰陽之氣,主要用于治療經氣逆亂或虛實夾雜之證。三是瀉法。即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施以較強的捻轉提插方法。捻轉以拇指向后為主,提插以緊提慢按為核心。捻轉幅度大于180度,針尖上下提插距離在15厘米之間。此法具有祛邪調氣的作用。此外,楊氏還喜用透穴刺法。他特別贊賞《玉龍歌》“偏正頭風痛難醫(y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的主張。認為透穴刺法既可精簡用穴,又可擴大刺激面以增強針刺強度,或使針刺感應易于擴散傳導,因而每使療效倍增。楊氏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不少“一針兩穴”的方法,常用者如下:合谷透勞宮:主治胸悶,胃脘痛,鵝掌風,手脫皮,手出汗。合谷透魚際:主治咳嗽,咽痛,拇指扭傷。太陽透下關:主治牙痛。太陽透率谷:主治頭痛,偏頭痛,頭風。太沖透太白:主治小兒驚風。太沖透涌泉:主治小兒驚風。列缺透太淵:主治痰飲咳嗽。條口透承山:主治肩凝癥。肩透極泉、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勞宮: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癱瘓。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癱瘓,口苦,嘔吐。陽溪透陽谷、陽池:主治腕部扭傷疼痛。丘墟透照海:主治踝關節(jié)扭傷疼痛,胸脅疼痛,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昆侖透太溪:主治足跟痛,頭痛,牙痛。神門透靈道:主治神經衰弱,失眠,多夢,心悸,癲癇,精神分裂癥,狂癥。太淵透經渠:主治咳嗽、氣喘。第二卷455####攢竹透絲竹空:主治眉棱骨痛。上脘透神闕:主治胃下垂。子宮穴透曲骨:主治陰挺。合谷透二間或三間:主治風火牙痛。內關透外關:主治胸脅痛,心絞痛,心悸。地倉透頰車、頰車透地倉:主治面癱,流口水。間使透支溝:主治心悸怔忡,瘧疾,心痛。迎香透四白:主治膽道蛔蟲,面癱。曲池透少海:主治肘臂強痛,耳鳴耳聾。攢竹透魚腰:主治眼瞼動,目疾,前額痛。陽白透魚腰:主治前額痛,目疾,面癱。攢竹透印堂:主治前頭痛,小兒急慢性驚風。后溪透勞宮:主治上肢麻木,手心出汗,心煩,手癬。絕骨透三陰交:主治落枕,脅肋痛,偏頭痛。地倉透大迎:主治口眼歪斜。例案:林某某,男,65歲。1992年9月16日初診。右側肩部疼痛7天?;颊咦栽V于7天前漸起右側肩部疼痛不適,以酸痛為主,并向背部放射,夜間尤甚。肩部活動不利,用手摸背、穿衣、梳頭等均感困難,故求楊氏針灸治療。診見患者痛苦表情,被動外展患肢時,患病肩部隨之高聳,不能外展、外旋,局部皮色未變,觸之不熱,飲食尚可,二便亦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此為風寒之邪,侵襲經絡,致氣血凝滯,痹阻經絡所致。治宜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處方:肩外俞、肩、手三里、合谷。上述諸穴,均取患側,用無痛進針法進針得氣后,再行調氣法中的瀉法,致氣至病所,留針30分鐘?;疾酷樅蟀喂蓿艄蓿保捣昼?。每日一次,連續(xù)治療10次后,病情明顯好轉,停診休息一周。10月3日復診,因遇天氣變化疼痛有所反復。仍取上述穴位,加配天宗,針用瀉法,并囑患者加強功能鍛煉。至1993年11月5日,共針30余次而獲痊愈。按:肩周炎俗稱漏肩風,因好發(fā)于50歲左右的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稱,屬于中醫(yī)痹證范疇?!端貑枴け哉摗分赋觯骸氨哉吒饕云鋾r,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北纠颊咭躁P節(jié)酸痛為主,入夜尤重,乃風寒濕邪流注于經絡、關節(jié)阻礙氣血運行所致。故取合谷、手三里、肩以疏通陽明經氣,配肩外俞、天宗以調和筋骨氣血,局部加拔火罐以散寒止痛,諸穴相伍,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楊氏治療本病多采用遠近配穴的方法,常用穴位有肩、肩、肩外俞、肩貞、天宗、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等;針刺手法喜用調氣法中的瀉法,但針感須達病所,俾經絡疏通,氣血流暢,遂達“通則不痛”的目的。二、擅調神氣,創(chuàng)意守感傳法楊氏對《內經》“氣至而有效”的觀點極為推崇,認為針刺“得氣”與否,是決定療效優(yōu)劣的關鍵。而“得氣”之最佳境界,即所謂“氣至病所”。他受《內經》“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問·寶第二卷456####命全形論》)、“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靈樞·本神》)、“用針之要,無忘其神”(《靈樞·官能》)的啟迪,率先在臨床上應用“意守感傳”的方法。楊氏認為“治神”有兩方面含義:一指醫(yī)者聚精會神,慎守針下之氣而勿失,《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是也;二指囑意病人靜心而意守病所,即《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謂“神在秋毫,屬意病者”之深意。此二者在針刺治療進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楊氏深識“治神”之玄微,全在于“神行則氣行”這一關系,古人已經觀察到而被后人所忽視,于是他提出了“意守感傳”的方法。意守感傳法,即針刺或艾灸時,囑咐病人靜心將注意力由針刺部位移向病所,在醫(yī)生的誘導下,配合適當針刺手法,病人即有針感傳導直達病所的現象。其施術要點是:醫(yī)、患密切合作,真正做到聚精會神。初次施術于患者,臨床應有一個準備過程。囑患者全身放松,摒棄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在病所,想象有經氣在病所流通。針刺操作應仔細,選穴要準確,并用押手反復切循捫按,進針后徐徐捻轉到一定深度,使之得氣;患者一旦出現感傳現象,應牢牢抓住,令其勿失。一方面囑其將感傳引向病所,并頻頻低聲誘導;另一方面手法操作切忌猛烈提插捻轉,或驟然中止。對某些不大敏感或經氣未抵病所的病人,可用“接氣通經”法,即在同一經脈上,距病所近端選?。病硞€穴位,依次針灸。楊氏數十年來常用此法治療多種疾病療效顯著,尤其對某些慢性病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其效更佳。如曾治31例陽痿病人,均取三陰交針刺治療,每次針刺時囑患者盡力吸氣提肛,意守龜頭,然后捻針催氣,使患者自覺感傳直至龜頭,少數病人即時陰莖勃起,除3例因病程長達數年無效外,余皆治愈。例案:黃某某,女,56歲。1992年9月28日初診。胃脘疼痛年余?;颊咦栽V于一年前漸起胃脘作痛,飯后加劇,時作時休,反復發(fā)作,飯量漸減,曾多處求醫(yī),并在華西醫(yī)大某醫(yī)院作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竇炎。服過中西藥物,效果不顯,故求楊氏診治。診見患者面色萎黃,口淡無味,胃脘隱痛,按之覺舒,得熱稍減,大便時溏,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緩。此屬中焦虛寒,脾胃虛弱所致的胃痛,治擬溫中理氣,健脾和胃之法。處方:足三里、中脘、內關。上述諸穴,均取雙側,中脘用灸法,內關、足三里用意守感傳法,先囑患者意守針刺部位,然后隨著手法操作,患者意念漸次移向病所。留針30分鐘。經治療3次,疼痛減輕。后以上述穴位為基本方,有時加刺公孫、胃俞等穴,針刺手法均采用意守感傳法,每次均力求使氣至病所。連續(xù)治療30余次,胃病消失而收功。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虛弱則運化無力,水谷精微無以化生,氣血來源不足,故見面色萎黃、大便溏薄、舌淡脈緩。胃脘隱痛乃中焦虛寒,脾胃升降功能失職,氣機失暢之故。方用中脘為胃之募穴,灸之能溫中理氣,內關、足三里針用意守感傳法,使針感傳導至病所,以健脾和胃,補益中氣,俾脾胃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得化,氣血來源充足,營衛(wèi)循行流利則愈。例案:周某某,女,57歲,1992年11月5日初診。脫肛2年。患者自訴于2年前患慢性腹瀉后出現脫肛,每逢大便用力時發(fā)作,但便后脫出物可自動回縮到肛內。2年來經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顯,遂求針灸治療。四診所見,患者面色少華,時感頭暈,神疲乏力,飲食漸少,大便排出困難,舌淡,苔薄白,脈虛無力。此為氣虛下陷,肛門不能收攝所致。治宜補中益氣、升陽固脫。處方:百會、長強、上巨虛。先針上巨虛穴,采用意守感第二卷457####傳法,囑患者先意守針刺部位,然后隨針刺手法漸漸移向病所,并吸氣提肛。百會、長強針后加艾卷灸,每穴灸治10分鐘。每日1次,治療7次后癥狀明顯改善,15次后癥狀完全消失,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按:吳昆《醫(yī)方考》記載:“蓋瀉久則傷正,下多則亡陽,是氣血皆虧矣,故令廣腸虛脫?!睆V腸即直腸,說明脫肛多由氣血不足,中氣下陷,不能收攝所致。治療用意守感傳法,并吸氣提肛,可加強肛門括約肌張力,固脫收肛。方中取上巨虛為大腸經下合穴,“合治內腑”,針之可使直腸回收,肛門還納。百會為督脈與三陽經交會穴,督脈為陽氣之總督,針后再加艾卷灸可使陽氣旺盛,而有升舉收攝之力。長強為督脈之別絡,位于肛門附近,針后復灸能加強肛門的約束功能。諸穴合用,脫肛自收。三、崇尚瀉血,旨在邪去正安瀉血即刺血絡法,古稱“刺絡”?!鹅`樞·血絡》論中有明確記載,后世稱為刺絡放血療法。它是根據“血實宜決之”(《素問·陽陽應象大論》)、“菀陳則除之”(《素問·針解篇》)的治療原則以及病癥情況,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楊氏運用刺血絡法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認為刺絡放血法具有解表發(fā)汗、瀉熱開竅解毒、消瘀祛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養(yǎng)血活血的作用,能直接祛除局部瘀血阻滯,恢復經脈的暢通,所謂“血去則經脈通矣”。他特別贊賞《針灸大成》所載“人之氣血凝滯而不通,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決之使流于湖海,氣血不通,針之使周于經脈”的觀點,認為針刺放血可以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使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恢復正常。關于刺絡放血的方法早在《內經》中就有“絡刺”、“贊刺”、“豹文刺”、“大瀉刺”以及“毛刺”等。《靈樞·官針》篇說:“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fā)針而淺之出血……”,“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楊氏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體會,將《內經》刺血法加以改進,使之更為適用。楊氏臨床常用的刺絡放血法主要有:1點刺術:嚴格消毒后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對準應刺部位,以穩(wěn)、準、快的手法刺破皮膚深約半分至一分,擠出血液05~1毫升,病情重者可刺血2~3毫升,如治高熱、中暑等。2劃刺術:用三棱針將病灶局部輕輕劃破,使之出血較多,如治帶狀皰疹、丹毒等。3錐刺術: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對準應刺部位直入直出,直達病所,如治瘰疬、腱鞘囊腫等。4散刺術: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在應刺部位連續(xù)點刺5~7針,亦可用梅花針重扣應刺部位使之出血。此法多用于頑癬癢疾,肌膚麻木,肌肉關節(jié)部位固定不移的痼痹疼痛。楊氏還常把刺血術和拔罐法結合起來,既可由于拔罐產生的負壓增加出血量,又可產生刺血和拔罐雙重治療效應,使許多頑固病癥能迅速得以減輕或緩解。楊氏運用刺絡放血療法,十分強調辨證用穴。如中風閉證刺五心穴(百會、勞宮、涌泉),重癥配人中、十二井、十宣、合谷、太沖;若身現紅點,刺曲澤、委中出血以瀉熱邪。頑癬癢疾,常取曲池、血海、合谷、神門、三陰交、內關刺血。如發(fā)于肘、者加曲澤、委中;發(fā)于掌中者,加刺少府、勞宮,總收祛風止癢、養(yǎng)血潤燥之效。楊氏指出:在刺絡放血的部位要注意尋找“青脈”、血液充盈之絡脈;即《靈樞·血絡》論所說血脈“盛堅橫以赤”、“小者如針、大者如筋”等明顯邪聚血第二卷458####瘀征象者。如此則瀉之萬全也。關于刺絡放血的出血量多少,古代醫(yī)書記載不一。有主張“出血如大豆”、“微出血”者,如《素問·刺熱論》;有主張“出血盈斗盈升”者,如張子和、王孟英等。楊氏認為刺絡放血量的多少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1與放血部位有關:《素問·刺腰痛篇》記載刺委中靜脈放血治療腰痛證時指出:“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焙谘鞅M而變赤,此乃絡中瘀血散盡。由此可見靜脈放血稍多,在細小淺表動脈或肢端細絡放血,則出血宜少。2與體質強弱有關:《素問·刺瘧篇》說:“適肥瘦出其血也?!蓖醣鶎Υ思右园l(fā)揮:“瘦者淺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边@就具體說明了體質強弱不同,刺法及放血量有別,即體形肥胖,體質壯實者放血稍多;體形瘦薄,體質虛弱者放血宜少。3與病變情況有關:若病程較短,病情較輕,病邪輕淺,放血宜少。如《素問·刺熱論》指出:“肺熱病”表證較重,“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楊上善注云:“出血如豆,言其少也,恐泄氣虛,故不多也?!狈粗?,若病程較長,病情較重,病邪深留,放血稍多。故《靈樞·壽夭剛柔》有“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之說。盡管放血多少受眾多因素的影響,但是臨證當以瀉血祛邪而不傷正為根本原則而靈活運用。由于刺血絡法旨在攻逐邪氣,邪去則正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誠如《素問·離合真邪論》指出:“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币虼耍R證多用于實證熱證?,F將楊氏擅長用刺血絡法治療的幾種疾病介紹于下。1高熱:楊氏采用的刺血絡法治愈的外感高熱難以勝計。他認為“瀉血乃發(fā)汗之一端也?!奔础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匪f:“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薄秱摗返冢矗窏l:“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鼻衄者愈?!币蚝怪c血,異名同類,不從汗解,則從血解,此刺血瀉熱之機理所在。楊氏常用的刺血發(fā)汗穴有大椎、曲池、合谷、十二井等。例案:繆某某,女,13歲。1992年7月21日初診。高熱3天?;颊哂冢橙涨耙蚝钩龊蟠碉L扇過久受涼,出現頭昏痛、鼻塞、流清涕、發(fā)熱惡風、口干咽痛,3天來,體溫波動在385~395℃之間。某醫(yī)院診斷為“流感”,經靜脈滴注青霉素、慶大霉素,肌注柴胡注射液,口服多種西藥和中成藥,均乏療效。檢查:面赤無汗,體溫393℃,咽部充血明顯,苔薄黃,脈浮數。診斷:時行感冒(流感),乃溫邪襲表,肺衛(wèi)不宣所致,治擬疏風解表、發(fā)汗瀉熱之法。處方:大椎、曲池、合谷、少商、商陽。操作:少商、商陽點刺出血,每處出血3~5滴,大椎穴用三棱針散刺5~7針出血后加拔火罐10分鐘,曲池、合谷用毫針疾刺出血。針后觀察1小時,患兒頭額部已有微汗,體溫降至385℃,2日后復診,體溫372℃,諸癥均減,續(xù)針一次,體溫恢復正常。按:時行感冒,多因患者在流行期間體虛抗病能力減弱,或人體衛(wèi)外功能不能適應氣候的急劇變化,于是邪氣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衛(wèi)癥狀,因感受時邪疫氣,故病情較重,發(fā)熱持續(xù)不退。治療以散風熱、肅肺氣為主。督脈為陽脈之海,大椎是督脈經穴,又為諸陽之會,取之可疏散陽邪而解熱;合谷、曲池分別為手陽明經原穴和合穴,手陽明與手太陰相為表里,二穴并用,具有清肺氣與退熱的功用。魚際為肺經滎穴,用以瀉肺火利咽喉。張子和說:“出血之第二卷459####與發(fā)汗,名雖異而實同?!惫手T穴刺血,共奏疏風解表,肅肺退熱之功。2中暑:中暑是在烈日曝曬或在高溫環(huán)境中停留工作造成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紊亂,甚至周圍循環(huán)衰竭的內科急癥。常發(fā)生于夏季。屬祖國醫(yī)學“暑濕”、“中”、“痧癥”等范疇。楊氏治療本病,能當機立斷,采用刺絡放血法,每收奇效。他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摸索出治療中暑的名方:“清熱滌暑方”(①大椎、太陽、商陽、中沖、少澤、委中;②大杼、攢竹、少商、關沖、十宣、曲澤。兩組輪換使用),方中取督脈的大椎,足太陽經的大杼,督統(tǒng)諸陽,太陽主表,二穴刺血拔罐有清暑瀉熱之力;太陽、攢竹有瀉上焦陽熱以利頭目之功;暑為陽邪,易犯心包,傷人氣陰,取曲澤、委中瀉心包和血中之熱邪;井穴、十宣系陰陽經脈交會之處,刺之啟閉開竅,以達氣陰兩清之目的。例案:夏某某,女,24歲,1965年7月15日初診。壯熱、口渴、心煩、神昏2小時?;颊咚伢w壯實,今日因趕場赴青羊宮,萬里晴空,離照似火,疲勞奔走于烈日之下,加之人多擁擠,于返家途中,卒然倒仆于路旁,急延楊氏診治。四診所見,急性病容,頭痛如破,心煩意亂,呼吸氣粗,白睛紅絲縷縷,口大渴,汗大出,惡心欲吐,壯熱,體溫41℃,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診斷為中暑,乃熱傷心神所致。治擬開竅、瀉熱、滌暑之法。處方:大椎、太陽、商陽、中沖、少澤、委中。除大椎刺血拔罐外,其余各穴均用鋒針點刺出血,并用淡鹽開水頻頻溫服,針后兩小時,熱退神清,其病若失,自行回家。按:本例患者因在烈日曝曬之下勞作,致暑熱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暢,邪熱不得外泄,內傳心包,熱傷心神,故見壯熱、煩躁諸癥。暑熱內擾,陰陽之氣逆亂,清竅閉塞,經絡之氣厥逆不通,遂成暑厥。方中用大椎為督脈經穴,督脈為諸陽之會,刺血拔罐可清泄暑熱之邪;太陽為經外奇穴,點刺出血,能醒神退熱;商陽、中沖、少澤為陽明、厥陰、太陽井穴,位于陰陽經交接之處,點刺出血,能溝通陰陽之氣,瀉熱開竅醒神;委中為足太陽經合穴,用三棱針點刺其浮絡出血,瀉營血以清暑熱。數穴合用,共奏醒神開竅,清瀉暑熱之功。病勢急,而其效速何也?乃辨證明、治法當、病機中、針中的之故也。3中風閉證:中風一病為針灸臨床常見者。其病早見于《內經》,以其見癥,而有“痱”病、“偏枯”之名,迨至張仲景始名為“中風”,至明代王安道,提出“因于風者,真中風,火動、氣虛、痰濕而致者為類中風”。楊氏對類中風之治法,認為首須辨別脫閉,若目瞪口呆,牙關緊閉,肢體僵硬,喉中曳鋸,鼻鼾氣粗,面赤唇紅,脈來洪大者,是氣火升浮,痰涎壅塞之實證閉證。治當開竅泄熱,引導陰陽,采用刺血絡法,以“五心穴”為主,每救生命于垂危,配伍人中、合谷、太沖、十宣穴等,可收平肝熄風、清熱豁痰、啟閉開竅之功。例案:李某某,女,55歲。1972年7月8日初診。卒然倒仆,不省人事半天?;颊咂剿仡^目眩暈多年,時有手指發(fā)麻,在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高血壓。就診當天小勞,不慎倒仆于地,痰聲轆轆,左側肢體失用。眼定口閉,急延楊氏會診。四診所見:神志不清,眼定口閉,面色潮紅,喉中痰鳴,呼吸急促,舌質淡紅,舌苔黃膩,脈滑數。血壓213/173kPa。診斷:中風(閉證),屬肝陽化火生風,挾痰濕上擾清空,流竄竅絡所致。治法:開竅啟閉,平肝熄風,豁痰清火。處方:“五心穴”,人中、十二井、豐隆、合谷、太沖?!拔逍难ā奔笆c刺出血,人中刺用粗毫針,施以雀啄術約10分鐘,豐隆、合谷、太沖用重瀉手法,留針30分鐘,每5分鐘行針一次。第二卷460####經治一次之后,患者呼吸趨于平穩(wěn),躁擾之象緩解。翌日又依法治療一次,神志較清。又連續(xù)治療三次,右側肢體能屈伸活動。后轉為半身不遂,針灸治療三月后患肢活動自如。按:清代名醫(yī)喻昌指出:“中風一證,動關生死安危,病之大而重,莫有過于此者”。治療關鍵是搶救及時,措施得力。否則,險象環(huán)生,以致陰陽離絕。楊氏初診即以“五心穴”、人中、合谷開竅醒神,豐隆降逆蠲痰,太沖平肝熄風。數穴合用,法度謹嚴,儀陣堂堂,故能拯危救急于舉手投足之間。4急性扭傷:急性扭傷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不當、跌仆、閃挫、牽拉或扭轉過度等原因,引起氣血壅滯、經脈閉阻而成關節(jié)及筋脈損傷。扭傷部位腫脹、疼痛,肌膚可見青紫,伴有相應功能障礙,一般能找到壓痛點。楊氏治療本病,多以局部刺血拔罐為主,酌情配伍其它穴位,以達行氣消腫,活血化瘀的目的。例案:楊某某,女,16歲。1988年1月3日初診。右踝關節(jié)腫脹疼痛1天?;颊哂冢碧烨耙蛐凶卟簧鳎掠阴钻P節(jié)扭傷,當即局部青紫腫脹,疼痛難忍,步履艱難,影響學習和睡眠,急延楊氏診治。診見:呻吟不已,右踝關節(jié)瘀紫腫脹,足不能履地,觸診未見骨損與脫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浮緊,此為外傷踝部筋脈,致瘀血郁滯,氣機不暢。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處方:丘墟、昆侖、解溪、阿是穴。以上穴位,均取患側,用三棱針散刺出血,出血約1毫升,并加拔火罐,留罐15分鐘,以盡出紫黑色瘀血。針后患者疼痛減輕。次日再診,仍用上法,腫脹基本消退。三診后腫痛全消,行走自如。按:踝部扭傷屬中醫(yī)傷筋疾病,俗稱“閃凝跌”,現代醫(yī)學稱為“軟組織損傷”?!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氣傷痛,形傷腫”,故臨床表現以腫痛為主,其治宜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楊氏根據《素問》“血實宜決之”的原則,循經局部取足三陽經腧穴為主,用鋒針刺血拔罐,以祛其瘀積之郁血,俾“經脈流行,營復陰陽”(《靈樞·本藏》),其病則愈。5面癱:面癱是指單純的一側面頰筋肉弛緩,口眼歪斜,無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癥狀中醫(yī)學稱為“口眼歪斜”。《靈樞·經筋》篇扼要地敘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等。面癱的發(fā)生,多由風邪侵襲面部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yǎng),肌肉萎軟癱瘓,其治療當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進行?!端貑枴ふ{經論》說:“病在血,調之絡。”故采用刺血絡法可達到疏通氣血,以祛風邪的作用。面癱久治不愈者,其病機要點在于邪閉日久,血瘀經絡。刺血絡法則可活血化瘀,使面部筋肉得到正常血液的濡養(yǎng)。楊氏基于上述認識,對初罹面癱及陳舊性面癱均以點刺瀉血為主要治療方法,取得了理想的療效。其治療方法是:點刺部位:上、下眼瞼結膜,面頰部口腔粘膜,均取患側。操作:先用手指翻開患者上眼瞼,使上眼瞼結膜充分暴露,用生理鹽水棉球消毒后,再選用細三棱針或1寸長粗毫針對準瞼結膜多針點刺,深度以針尖觸及瞼板,點刺后血液滲出為度,等距離點刺5~6針。下眼瞼結膜點刺方法與此相同。面頰部口腔粘膜點刺時,囑患者張大口腔充分暴露施術部位,以生理鹽水棉球消毒后,以口齒咬合線所對處粘膜為橫軸,以第二磨牙所對處粘膜為起點,用長三棱針每隔05厘米左右點刺一針,深度以點破粘膜,血液滲出為度。本法隔3日使用一次,10次為一療程。例案:宋某某,男,34歲。1992年8月28日初診。左側面癱2年。第二卷461####患者于2年前因受風寒出現左側面神經癱瘓,后經針灸、理療及中西藥物治療癥狀有所改善,但始終未能完全恢復正常。今年7月初因出差勞累淋雨吹風致病情加重。四診所見:左側額部稍平坦,左側面部表情肌癱瘓,不能皺眉,眼瞼閉合不全,左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右側,不能鼓腮、吹口哨,飲水時水從口角流出,人中溝亦歪向右側,耳后無壓痛,咽喉及心肺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證屬邪氣稽留,氣血虧損,筋脈失養(yǎng),壅塞不通所致之面癱。治擬扶正祛邪,舒筋和血,疏通面部經絡,調和營衛(wèi)之法。處方:左側上、下眼瞼結膜及頰粘膜,地倉、頰車、陽白、魚腰、迎香、四白、合谷、足三里。眼瞼結膜及頰粘膜用毫針點刺出血,面部每次選用2~4穴,用透刺法,如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四白透迎香等。針后用艾條溫和灸5分鐘。合谷、足三里雙側用直刺手法。每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經治療1月后好轉,連續(xù)治療半年基本痊愈。按:本病患者先罹面癱,未治徹底,復因勞累淋雨吹風,風寒之邪乘虛襲入,損傷面部筋脈,以致經絡失和,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而致面癱加重。楊氏采用內外夾攻的方法,既點刺眼瞼結膜和頰粘膜出血,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又取地倉、頰車、陽白、魚腰、迎香、四白、合谷、三里等穴,針后加灸,使面部筋肉得到濡潤溫煦。二者協同可疏導氣血,調和營衛(wèi)。楊氏認為,對于“頑固性面癱”的治療,還須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作用,經常進行自我按摩和功能鍛煉,如此方能更好地提高治療效果。6天行赤眼:又稱暴發(fā)火眼,俗稱紅眼病。類似于現代醫(yī)學所稱之急性結膜炎,為眼科常見的傳染性眼病,它以明顯的結膜充血,粘液膿性分泌物增多為主要特點,多見于春、秋季節(jié),流行于學校等集體場所。因猝感時氣邪毒,或兼肺胃積熱,內外合邪交攻于目而發(fā)病。楊氏應用刺血絡法治療本病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認為天行赤眼的主要原因是風熱陽邪上攻于目所致。血之與汗,異名同類,刺血即是發(fā)汗,發(fā)汗即可瀉熱,故自擬“疏風散熱方”(①睛明、太陽、耳尖、瞳子。②球后、攢竹、角孫、肝俞。兩組腧穴輪換使用),采用砭刺血絡術,治療火眼百余例,往往一刺減,二刺效,三刺愈,既方便省事,又療效卓著,頗有推廣應用的價值。例案:劉某某,男,14歲。1989年8月30日初診。雙目紅腫疼痛4天?;颊咦栽V于本月26日發(fā)病,先左后右,腫脹刺痛,痛癢交作,逐漸加重。四診所見,雙目紅腫如桃,怕光流淚,砂澀難睜,眼眵堆積,膠結不開,白睛紅絲縷縷,頭額連眼眶脹痛,坐臥不寧,伴惡寒發(fā)熱,口苦而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尖紅,苔薄微黃,脈弦數。診斷為風熱火眼,治擬疏風清熱,消腫止痛為法。處方:睛明、太陽、耳尖、瞳子。其中睛明用28號毫針深刺15寸,每5分鐘輕輕提插捻轉一次,使眼球有沉重酸脹感,留針半小時。其余各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約05毫升。經治療1次后,患者頭痛眼脹減輕,翌日復診,紅腫消退過半。仍宗上法,再連續(xù)治療三次后腫痛全消,其病若失,四月后隨訪,已上學讀書。按:本病治療歷代醫(yī)籍多有記載,如《玉龍歌》云:“兩眼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薄秳儆窀琛芬嘣疲骸澳績燃t腫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堪醫(yī)”。楊氏治療本病,以疏風散熱,消腫止痛為大法,取足太陽睛明穴,刺之以疏散上焦風熱;太陽、耳尖為經外奇穴,針刺瀉血,散頭目壅滯之熱邪,瞳子為膽經穴位,膽為陽木主風,點刺出血,能疏風熱以瀉相火。數穴合用,刺血為主,可達風散熱清、絡通目明之目的。7肢端麻木癥:麻木之癥,古代稱為“不仁”,是指肌膚感覺消失或減退的一種自覺癥狀。第二卷462####若見于四肢末端者,稱為肢端麻木癥。楊氏認為,形成麻木的原因雖多,總屬氣血病變,如《證治匯補》所說:“麻木,因營衛(wèi)行澀,經絡凝滯所致?!币蚨委煯斪裱巴ㄆ浣浗j,調其血氣”的原則。楊氏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常取井穴刺血,可起到通經接氣,活血消瘀的作用,再根據病情,配合使用其他針灸療法,可使經絡通暢,血氣調和,手指或足趾麻木感迅速減輕直至消失。近些年來,楊氏用本法治療各種病因所致的肢端麻木癥逾百例,效驗屢試不爽,受到病員的普遍歡迎。例案:葉某,女,24歲。1992年6月10日初診。左上肢指端麻木半年。患者自訴于半年前不明原因漸起左拇指麻木,半月后左食指、中指、無名指均發(fā)麻,曾到某醫(yī)院就診,經多種理化檢查未發(fā)現異常。給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服多劑黃芪桂枝五物湯,麻木未減。近2月來自覺麻木程度加重。檢查:左上肢及手指未見腫脹,膚色正常。用手觸及左手手指則自覺麻木加重,余無所苦。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診斷:肢端麻木癥。乃經絡阻,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其濡養(yǎng)所致。治宜通經行氣,活血化瘀。處方:少商、商陽、中沖、合谷、三間。以上穴位均取患側,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合谷、三間針用瀉法,隔日治療一次。經三次治療麻木減輕,一療程(10次)結束后麻木消失,再鞏固治療5次,未再復發(fā)。按:肌膚麻木不仁,仲景稱為“血痹”,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指出:“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木仁……”由于陽氣痹阻,血行不暢,肌膚失于溫養(yǎng),所以感覺局部肌膚麻木不仁。故治療當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為要,所謂血行則麻木自止。楊氏取指端井穴刺血,旨在疏通經絡阻塞,改善血液循環(huán),消除瘀滯,使肌膚得到正常的血液濡養(yǎng),麻木癥狀自然消除,故收如響斯應之效。四、善用灸法,方法豐富多彩楊氏對灸法的臨床應用頗有研究,他特別贊同《靈樞·官能》篇“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觀點,認為針、灸、藥各具特點,各有其局限性,而灸法的特點正在于彌補針、藥所不及,對于使用針、藥等方法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病證,或用于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正如明代醫(yī)家李在《醫(yī)學入門》中指出:“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边@正是灸法至今仍成為針灸學乃至中醫(yī)學中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之一的根由所在。應用灸法治病,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早期所用的方法多為艾炷灸,如《莊子·盜跖篇》提到孔子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孟子·離婁篇》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等等。后來衍化為多種灸法。楊氏所用的灸法,除了臨床常用的艾炷灸和艾條灸法以外,他還從實際出發(fā),根據病情需要,自創(chuàng)拍打灸法、敷棉灸法、點按灸法、藥錠灸法、藥線灸法等,廣泛應用于臨床,既操作簡便,又療效顯著,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茲就筆者隨師學習所得,略述于次。1敷棉灸法:楊氏對選用灸法材料積有豐富的經驗。他常用敷棉灸法治療各種慢性頑固性皮膚病,根據多年的臨床體會,認為該法具有散寒除濕、養(yǎng)血潤燥、疏風止癢的功能。用于治療頑固性濕疹、牛皮癬、銀屑病、四彎風、風疹、纏腰火丹、麻木、陰疽等,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法是以脫脂棉少許攤開展平如銅錢大小的薄片,貼于患部或所選穴位上,火柴點燃,急吹其火,使其迅速燃完,然后再換一張薄棉,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膚潮紅為度。亦可先用皮膚針叩刺局部微出血,再施以3~4次敷棉灸,其效更佳。筆者隨師用此法治療牛皮癬,銀屑病、纏腰火丹等50余例,無一例未效。頗有推廣應用的價值。例案:邱某,女,30歲。1993年9月3日初診。項部及肘彎皮膚增厚、奇癢3月?;颊咦栽V于3月前不明原因項部及肘彎皮膚逐漸增厚,奇癢難忍,經多方治療無效。檢查:項部有4cm×8cm、左側肘窩有3cm×5cm之皮膚增厚,狀如牛領之皮,干燥皸裂,微有脫屑,搔后溢出淡紅色米粒狀液體。診斷為牛皮癬,此乃血虛風燥,脈絡不暢所致,治宜養(yǎng)血活血,疏風潤燥。方法:先用皮膚針叩打局部至輕微出血,然后根據病損部位面積大小,用薄棉貼于患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灸之,連灸5次,每隔3日治療一次。經治一次后奇癢明顯減輕,二次后已基本不癢,增厚皮膚已見消退,連續(xù)治療10次后局部皮膚光滑,接近正常,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按:本病因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故中醫(yī)稱為牛皮癬。因好發(fā)于頸部,又名攝領瘡?!吨T病源候論》指出:“攝領瘡,如癬之類,生于領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也?!薄锻饪普凇芬嗾f:“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北静〕跗鸲酁轱L濕熱邪阻滯肌膚,日久乃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所致。治療先用皮膚針于局部輕輕叩刺微出血,以理血活血,復用敷棉灸法可疏風和營。二法同用,共奏活血養(yǎng)血,疏風止癢之功,故皮厚奇癢自愈。2拍打灸法:為一種簡便易于操作的方法。臨床應用時,取雞蛋大小脫脂棉球一個,醫(yī)者右手持長柄鑷挾住棉球,蘸上無水酒精,火柴點燃,直接快速涂于患處,或所選經絡路線皮部上,左手隨后迅即拍打撲滅,熄后再次點燃。如此反復操作10余次,致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楊氏認為,此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滯除痹,散風止痛的功用,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肌肉拘攣疼痛,腰背胸脅痛,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痛經、疝氣、坐骨神經痛、扭挫傷等一切寒邪所致之痛證,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例案:張某,男,53歲,1990年5月12日初診。腰背冷痛反復發(fā)作6年?;颊咦栽V于6年前漸起腰部疼痛,反復發(fā)作,遇寒或陰雨天加重。曾去某醫(yī)院作多種檢查,未見異常。服過中西藥物,但療效不鞏固。近5天前因下田間勞作受寒,腰部冷痛加重,轉側不靈,活動不便,入夜更甚,痛不能寐,影響工作和生活,故求楊氏診治。四診所見:患者精神苦悶,面色白光白,畏寒,膝軟,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緊。檢查:雙側腎俞、大腸俞壓痛明顯,尤以左側為甚。診斷為寒濕腰痛,乃風寒濕三氣襲入太陽之經和督脈所致。治擬溫腎散寒,蠲痹通絡之法。選雙側足太陽膀胱經胃俞至膀胱俞段,督脈的懸樞至腰俞段,以拍打灸法治之。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治療1次后,痛勢減輕。一療程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動較前輕便。二療程后,冷痛全消,肢體活動自如。按:腰者腎之府,腎與膀胱相表里,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又為督帶之要會。故腰痛在經則屬太陽、督帶,在臟則屬腎。古人說太陽經腰痛,是外感六淫所致,腎病腰痛是內傷、房勞而得,寒濕腰痛多為腎氣本虛,寒濕之邪內侵,乘虛而入。本例癥見腰痛膝軟,知其腎虛,冷痛為主,受寒加劇,入夜尤甚,是寒濕之邪侵,舌淡白,脈沉緊是其外候。楊氏據其癥狀,采用溫腎散寒,除濕通絡之法,取太陽、督脈經穴拍打灸之,既可疏通腰部經氣,又可溫腎散寒除濕,俾經絡疏通,寒濕蠲除,則諸恙悉退而愈。第二卷464####3點按灸法:是一種利用微型藥艾條點按人體穴位施灸的方法,為祖國醫(yī)學針灸治療方法之一,歷史悠久,操作獨特,療效奇異神速,操作方法如同持針施灸,故先賢奉為“神針”而秘傳。楊氏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將“神針”制成微型藥艾條,既火力溫和,便于操作,又療效卓著,頗有推廣應用的價值。其法選雄黃20克、冰片2克、麝香1克、火硝10克、川烏30克、草烏30克、白芷20克、精制艾絨60克。除艾絨外,將其余七味藥物分別置于乳缽內,研為極細末,以無聲為度,然后將艾絨用少量曲酒噴濕,再將藥末均勻撒在艾絨內,以手充分揉勻,陰干。取上述艾絨2克,均勻地平鋪在20厘米長、7厘米寬、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2毫米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用膠水或漿糊封口即成。方中用雄黃辛溫,能溫通氣血,清瘀散結,搜剔百節(jié)中之大風積聚;冰片辛涼,通諸竅,散郁火,消腫止痛;麝香辛香走竄,能通諸竅,為通絡散結之要藥;川烏、草烏大辛大熱,能祛風除濕,疏風散寒,調經止痛,通絡除痹;白芷辛溫,芳香透竄,散風燥濕,通利血脈;火硝甘咸,除五臟寒熱邪氣,逐六腑痞結積聚,有推新致新,催火助燃,以增強竄透力。以上藥物與精制艾絨混合一起,制成艾條,可達疏風散寒,溫經通絡,活血除痹之功。主要用于治療傷風感冒、咳嗽、哮喘、泄瀉、痢疾、頑癬、陰疽、胃痛、腹痛、痛經、頑固性頭痛等癥。臨床應用時,將微型藥艾條一端用火柴點燃,醫(yī)者右手持微型艾條,對準施術部位,快速點按,如雀啄食,一觸即起,此為一,每次3~7,以不灼傷皮膚為度。注意在點按頭部穴位時,應盡量將頭發(fā)撥開,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于操作。例案:楊某,女,46歲。1992年4月3日初診。左側頭痛7年?;颊咦栽V于7年前漸起左側頭痛,每次發(fā)作時從左側眉棱眼眶開始,隨即蔓延頭部,痛如刀割,甚則出現惡心、嘔吐、眩暈等癥。曾去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服鎮(zhèn)靜止痛,擴張血管等藥,痛勢雖有緩解,但多次復發(fā)。曾服中藥數十劑,效果不顯。近三天前因感受風寒,頭痛再度發(fā)作。癥見面色蒼白,鼻塞流涕,舌質淡,苔白,脈弦緊。診斷為偏頭痛,乃風寒之邪侵襲少陽經脈所致。治擬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之法。處方:風池、太陽、頭維、本神、率谷、合谷、肺俞。以上穴位,除合谷、肺俞取雙側外,其余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共關系學創(chuàng)新傳播案例分析及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企業(yè)負責人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綜合卷】
- 學習經濟學的試題及答案指導
- 2025-2030年防盜安全門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運動鞋產品入市調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車身廣告行業(yè)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網絡控制設備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線圈板市場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紅外輻射測溫儀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發(fā)展趨勢前景預測報告
- 2025-2030年童車產業(yè)行業(yè)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DZ∕T 0215-2020 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 煤(正式版)
- GB/T 17937-2024電工用鋁包鋼線
-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實施方案(2篇)
- ISO 15609-1 金屬材料焊接工藝規(guī)程及評定-焊接工藝規(guī)范中文版
- 跨平臺桌面應用開發(fā)框架
- 威圖電柜空調SK3304500使用說書
- 研究生高級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全冊教學課件
- 人居環(huán)境科學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
- 4.2 應對挫折提升抗逆力(高效教案)-【中職專用】中職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礎系列課程》課件-第14-5課-消費者購買決策-1學時
- 《天氣學原理與方法》(第四版)知識點大全20080105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