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課件_第1頁
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課件_第2頁
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課件_第3頁
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課件_第4頁
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任務一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概念研究某種寄生蟲病在動物群體中的發(fā)生、傳播、流行及轉歸等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叫寄生蟲病流行病學或稱寄生蟲病流行學(epidemiology)。一、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某種寄生蟲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只有當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在某一地區(qū)同時存在并相互關聯時,才會構成寄生蟲病的流行。傳染源通常是指寄生有某種寄生蟲的宿主,包括患病動物、病人和帶蟲者。病原體(蟲卵、幼蟲、蟲體)通過這些宿主的糞、尿、痰、血液以及其它分泌物、排泄物不斷排出體外,污染外界環(huán)境,然后經過發(fā)育,經一定的方式或途徑轉移給易感動物,造成感染。(一)傳染源(二)、傳播途徑指寄生蟲從傳染源排出,借助某些傳播因素,侵入另一宿主的全過程。1.病原從傳染源排出寄生蟲的種類和寄生部位不同,從傳染源排出時所處的發(fā)育階段和排出途徑也不相同。多數蠕蟲以蟲卵或幼蟲期隨宿主的糞便、尿液、痰液排出;一些絲蟲的微絲蚴進入血液中,隨中間宿主吸血昆蟲的吸血而移出;寄生于宿主皮下結締組織的種類,如麥地那龍線蟲、鳥蛇線蟲,在宿主傷口侵入水中時,幼蟲即進入水中;旋毛蟲在宿主肌肉中形成的包囊幼蟲被新的宿主吞食后幼蟲才開始進入其體內。寄生于消化道的原蟲常以卵囊或包囊階段隨宿主糞便排出。一些血液原蟲,如梨形蟲、住白蟲、瘧原蟲等則是在血細胞內形成配子體,隨傳播者吸血昆蟲的吸血而離開宿主。寄生于宿主生殖道的原蟲,如馬媾疫錐蟲、胎兒三毛滴蟲則是在病畜同健康家畜交配時,蟲體直接侵入健康家畜。2.傳播途徑由傳染源排出的蟲卵、幼蟲、卵囊等,必須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傳播,才能到達新的宿主體上。而且,許多寄生蟲在傳播過程中,還必須在外界或中間宿主與傳播者體內發(fā)育,甚至繁殖后才能達到感染期而對新宿主具有感染能力。動物寄生蟲病常見的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1)經土、飼料、飼草和水傳播

這主要是直接發(fā)育的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寄生蟲的蟲卵、幼蟲、卵囊等,隨宿主糞、尿等排至外界,在適宜的條件下發(fā)育至感染期,污染土、飼料、飼草、水,再傳播至新的宿主。如:捻轉血矛線蟲產出桑葚期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在外界發(fā)育為第三期感染性幼蟲,幼蟲爬到牧草上或被沖入水中,當羊吃草或飲水時即引起羊的感染;結腸小袋蟲及賈第蟲的包囊、球蟲的感染性卵囊也是通過這種途徑而傳播到新的宿主;豬蛔蟲產出單細胞期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在外界發(fā)育成含有第二期幼蟲的感染性蟲卵,污染土、食物和水,當豬吃食、飲水或拱土時食入這種蟲卵,即引起感染。

(2)經中間宿主傳播

這主要是間接發(fā)育的寄生蟲的傳播途徑。由終末宿主體內排出的蟲卵或幼蟲,首先進入中間宿主體內發(fā)育繁殖后達到感染階段,終末宿主因吞食這種含有感染性幼蟲的中間宿主而受到感染。如:華枝睪吸蟲的蟲卵被第一中間宿主赤豆螺等淡水螺吞食后,在其體內發(fā)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尾蚴進入水中并侵入第二中間宿主魚、蝦體內發(fā)育為囊蚴,犬、貓和人等終末宿主因吞食含有囊蚴的魚、蝦而引起感染;

(3)經媒介傳播

這是多種原蟲和少數線蟲的傳播途徑。如硬蜱傳播梨形蟲、蠓傳播卡氏住白蟲、虻傳播伊氏錐蟲、蚊傳播瘧原蟲和絲狀線蟲等。經媒介節(jié)肢動物傳播的寄生蟲病的分布和流行季節(jié)具有同媒介節(jié)肢動物的地區(qū)分布和出現季節(jié)相一致的特點。(4)經褥草、挽具、鞍具、籠舍、飼養(yǎng)用具等傳播

這是一些外寄生蟲,如虱、疥螨、癢螨等的傳播途徑之一。(5)經動物直接傳播

有些寄生蟲可通過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而傳播。如:疥螨\癢螨、虱等外寄生蟲在健康動物同傳染源接觸時,經皮膚傳播;一些生殖道原蟲,如馬媾疫錐蟲、胎兒三毛滴蟲則是在交配時經生殖道黏膜而傳播;少數蠕蟲和原蟲,如:日本分體吸蟲、弓形蟲等可經胎盤直接由母體傳播給胎兒。

(6)經自身傳播

比較少見,指寄生蟲產出的蟲卵、幼蟲無需到外界,即可使原宿主本身遭受感染。如:微小膜殼絳蟲的蟲卵可在宿主(鼠、人)的腸內孵出六鉤蚴,六鉤蚴鉆入腸絨毛經似囊尾蚴發(fā)育為成蟲,并具有反復自身感染的能力;人體的有鉤絳蟲患者,在發(fā)生惡心嘔吐時,可將孕節(jié)從患者小腸逆行至胃內,在胃液作用下逸出六鉤蚴導致患者發(fā)生豬囊尾蚴?。浑[孢子蟲在宿主體內形成的薄壁型卵囊可導致宿主本身的重復感染。3、感染途徑:指寄生蟲侵入宿主的門戶或方式。寄生蟲離開傳染源,經適當的傳播途徑到達動物體后,還必須經一定的感染途徑才能侵入新的宿主建立寄生生活,引起寄生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動物寄生蟲的感染途徑隨寄生蟲的種類不同而異,主要有以下幾種:(1)經口感染寄生蟲的感染性蟲卵、幼蟲、卵囊、包囊、或含有感染性幼蟲的中間宿主被終末宿主吞食而經口進入宿主體內,這是蠕蟲侵入宿主的主要途徑。

(2)經皮膚感染

有兩種情況:一是主動鉆入宿主皮膚,有的寄生蟲的感染性幼蟲在接觸到宿主皮膚時,能主動鉆入皮膚而引起宿主的感染,這是少數蠕蟲和昆蟲的感染途徑。如:日本分體吸蟲、仰口線蟲、有齒冠尾線蟲、皮蠅蛆等。二是借助于吸血節(jié)肢動物(媒介)的叮咬,如絲狀線蟲借蚊的叮咬而侵入新的宿主。經節(jié)肢動物叮咬傳播伊氏錐蟲媒介牛馬直接接觸傳播疥螨豬健康豬(4)經胎盤感染

某些原蟲或蠕蟲的幼蟲隨懷孕動物的血液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胎兒的感染,如日本分體吸蟲、牛弓首蛔蟲、弓形蟲等。(5)經呼吸道感染如貝氏隱孢子蟲、卡氏肺孢子蟲等。(6)自身感染如豬肉帶絳蟲等。各種寄生蟲都是循著一定的途徑侵入宿主體內的,多數只能通過一種途徑侵入宿主;有的則有兩種感染途徑,如仰口線蟲、有齒冠尾線蟲既可經口感染,也可經皮膚感染;還有的具有三種感染途徑,如日本分體吸蟲可以經口感染、經皮膚感染和經胎盤感染。年齡也是影響動物對寄生蟲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宿主的易感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越是幼齡的動物,越易感染,且發(fā)病較重,而成年動物常常成為帶蟲者。動物的營養(yǎng)狀態(tài)也與易感性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當營養(yǎng)貧乏,特別某些基本物質缺少時,宿主對寄生蟲的抵抗力即全面減退。動物的品種、性別也是影響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因品種的不同,常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對于多宿主寄生蟲來說,不同種類的宿主對同一種寄生蟲的易感性常常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例如華枝睪吸蟲在豚鼠體內的獲蟲率為49.8%、家兔為35.9%、大鼠為28.8%、倉鼠為21.3%、犬為16.8%、小鼠為1.7%。

二、影響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一種寄生蟲病的發(fā)生與流行,除了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之外,還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概括為兩方面。

(一)外界環(huán)境(二)社會因素2.外界環(huán)境條件

環(huán)境決定著蟲體由終宿主排出后能否繼續(xù)發(fā)育,宿主能否交替,能否延續(xù)種族。(1)生物因素有些寄生蟲在其發(fā)育過程中需要中間宿主或節(jié)肢動物媒介的存在,這些動物的存在與否、數量多少及活動情況都對這些寄生蟲病能否流行及流行情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日本分體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的分布

保蟲宿主對寄生蟲病的流行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牛、羊和多種野生反芻獸有共同的寄生蟲,彼此能互相感染,因此,一個地區(qū)的野生反芻獸的區(qū)系必然影響到牛、羊寄生蟲病的流行。一些專性寄生蟲的存在必然同相應的專性宿主的存在相關聯.植被也同樣影響寄生蟲病的流行。植被形成的陰濕小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寄生蟲蟲卵、幼蟲的生存和發(fā)育.(2)地理氣候條件外界環(huán)境指緯度、海拔、河流、湖泊、沼澤、土壤等地理環(huán)境和氣溫、濕度、雨量、光照等氣候條件。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必將影響到植被和動物區(qū)系的不同,動物區(qū)系的不同就意味著宿主、中間宿主和媒介的不同,前述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寄生蟲病的流行。同時,緯度、海拔等地理條件還對溫度、濕度、光照等氣候因素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寄生蟲病的分布與流行。(二)社會因素;社會制度、經濟狀況、生活方式、衛(wèi)生條件、風俗習慣、肉品檢驗制度的實施情況、動物飼養(yǎng)管理條件、動物的防疫保健與調運等社會因素都對寄生蟲病的流行產生影響,與自然條件相比,社會因素的影響往往更為重要。(一)地方性:某種疾病在某一地區(qū)經常發(fā)生,無需自外地輸入,這種情況稱為地方性。寄生蟲病的流行常有明顯的地方性,這是由于各地的宿主、中間宿主、媒介和氣候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地球上不同地區(qū)的地理氣候條件不同,造成了植被類型和動物區(qū)系的不同,動物區(qū)系的不同就意味著寄生蟲的終末宿主、中間宿主和媒介的分布不同,這些動物的不同使得相應的寄生蟲病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點。一些專性寄生蟲必須依賴于相應的專性宿主的存在;發(fā)育中需要有中間宿主的寄生蟲只能流行于中間宿主存在的地區(qū);需要媒介傳播的寄生蟲,只流行于媒介分布的地區(qū);三、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一些直接發(fā)育的寄生蟲,由于受溫度、濕度等的影響,也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點;某些社會因素也是造成一些寄生蟲病呈地方性流行的原因;寄生蟲的地理分布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動物的遷移、人類的旅游和遷移、家畜及野生動物的運輸等都可以把一些寄生蟲帶往新的地區(qū)。

(二)季節(jié)性:其流行季節(jié)往往與中間宿主或媒介昆蟲出現的季節(jié)相一致。如梨形蟲病。(三)散發(fā)性:動物寄生蟲病大多呈散發(fā)性流行,而且常呈慢性經過,病程長。大多不像傳染病那樣發(fā)病猛烈,短時間內引起大群發(fā)病,傳播地區(qū)廣,并引起急性病程等。(四)自然疫源性有些寄生蟲既可以寄生于家養(yǎng)動物,又可寄生于野生脊椎動物,在未開發(fā)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區(qū),這些寄生蟲就在野生動物之間循環(huán),家畜只要進入這種地區(qū)就可受到感染,這種地區(qū)常稱為原發(fā)性自然疫源地。如果這些野生動物宿主分布在家畜活動區(qū),其體內的寄生蟲除在野生動物之間傳播外,還可在家養(yǎng)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互相傳播,這種地區(qū)稱為次發(fā)性疫源地。這類寄生蟲病的流行就帶有明顯的自然疫源性。例如多房棘球絳蟲,通常保持在野生動物狐貍(終末宿主)和鼠類(中間宿主)之間循環(huán)感染,但也可導致犬和牦牛、綿羊的感染,犬為終末宿主,牦牛、綿羊為中間宿主。第四節(jié)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一、基本概念與分類二、影響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三、人獸共患寄生蟲病防治措施一基本概念與分類

?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是指在脊椎動物與人之間自然傳播的寄生蟲病。該病既能導致人體發(fā)生嚴重疾病而危害健康,同時又引起家畜發(fā)生疾病,嚴重流行時會導致大量死亡。?

許多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屬職業(yè)病,直接危害勞動者的健康。?

許多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是食品源性疾病,人感染的機會較多。(一)食品源性人獸共患寄生蟲?。?)動物性食品為載體傳播的病人體帶絳蟲?。贺i、牛囊蟲肉;旋毛蟲?。簬x幼蟲包囊的豬、犬、牛、羊及野豬等多種哺乳動物肉;

弓形蟲?。河泄蜗x的豬、綿羊、山羊的肉或內臟;肉孢子蟲?。汉怄咦酉x包囊的豬肉、牛肉等。人畜共患(人獸共通)寄生蟲病污染了的水源、水流,碗碟容器和案板、菜刀等,都有可能引起旋毛形線蟲病、豬(牛)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包蟲病)的感染。人畜共患(人獸共通)寄生蟲病淡水魚可為闊節(jié)裂頭絳蟲,孟氏迭宮絳蟲、后殖吸蟲、異形吸蟲、后睪吸蟲和枝睪吸蟲的中間宿主;還可以為某些線蟲的中間宿主。

并殖吸蟲以蟹為其中間宿主,吃了蟹體內寄生的并殖吸蟲囊蚴而感染并殖吸蟲病。貝類食品如食用伊族棘口吸蟲囊蚴寄生的螺類可引起棘口吸蟲病。(2)水產食品為載體傳播的病(3)特殊食品為載體傳播的病蛙肉帶有廣東管圓線蟲幼蟲包囊,蛙肉含有重翼吸蟲囊蚴的,引起人體的皮膚幼蟲移行癥;蛙肉含有孟氏疊宮絳蟲裂頭蚴的,感染絳蟲?。簧呷鈳偞填€口線蟲感染性幼蟲,引起人體的內臟幼蟲移行癥;(4)植物為載體經口感染的病荸薺、菱角、野水芹、茭白和許多水生植物(如水浮蓮、各種浮萍)帶姜片吸蟲或片形吸蟲囊蚴;(二)非食品源性人獸共患寄生蟲病(1)水、土壤為載體經口感染的病豬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多頭蚴病、細頸囊尾蚴病、毛細線蟲病、毛原線蟲病、蛔蟲病、食道口線蟲病、舌形蟲病、賈第蟲病、隱孢子蟲病、小袋蟲病。(2)水、土壤為載體經皮膚感染的病如:日本血吸蟲病、東畢吸蟲病、毛畢吸蟲病及其尾蚴性皮炎、類圓線蟲病、鉤口線蟲病。(3)蜱、昆蟲為傳播媒介的病如:巴貝斯蟲病、馬米絲蟲病、惡絲蟲病、吸吮線蟲病、內臟利什曼病。(4)蜱、螨、昆蟲接觸傳播的?。?)空氣、飛沫為載體經呼吸道感染的病如:卡氏肺孢子蟲病。二影響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一)生態(tài)學因素人類的活動地域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會使人類進入未適應的生態(tài)系統。在這些地區(qū)常常存在自然疫源地,最近已發(fā)現以這種方式感染的有巴貝斯蟲、猴瘧原蟲、錐蟲和利什曼原蟲等。(二)人類行為與飲食習慣

1、風俗習慣方面

2.飲食習慣方面

3.工作習慣方面

4.旅行、探險、野外考察等活動方面

5.肉食品加工方式方面

(三)動物種群觀賞動物和伴侶動物的數量在我國處在快速上升階段,增加了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傳播的機會。如弓形蟲病、弓蛔蟲病、隱孢子蟲病等。(四)環(huán)境污染糞便污染水源、土壤、植被和蔬菜。美國小球隱孢子蟲的卵囊污染飲水造成近40萬人感染,近百人死亡。土壤污染主要由各種蠕蟲卵、幼蟲、原蟲包囊引起,在用糞便或未充分處理的污泥作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