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本說教走向深度體驗優(yōu)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1頁
從師本說教走向深度體驗優(yōu)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2頁
從師本說教走向深度體驗優(yōu)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3頁
從師本說教走向深度體驗優(yōu)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4頁
從師本說教走向深度體驗優(yōu)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師本說教走向深度體驗優(yōu)秀獲獎科研論文[摘要]音樂是一門審美的藝術,應當以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擺脫“善意”的說教,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演唱、動作的體驗、圖譜的感知等方式去鼓勵學生理解音樂,個性化地表現(xiàn)音樂,幫助他們在深度體驗中獲得審美體驗,形成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體驗;演唱;動作參與;圖譜感知;審美素養(yǎng)

基礎教育改革已經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育的目的進一步指向人的發(fā)展。審美情趣是學生“人文底蘊”核心素養(yǎng)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主要是指個體在藝術領域學習、體驗、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

音樂學科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奧爾夫強調,在音樂學習中,兒童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積極參與者[1]。因此,審美情趣不是只通過語言的告訴就可以獲得的,正如宗白華所言:“這節(jié)奏,這旋律,這和諧,等等,它們是離不開生命的表現(xiàn),它們不是死的機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豐富內容,有表現(xiàn),有深刻意義的具體形象”[2]。

然而,在音樂課堂上,很多教師喜歡通過滔滔不絕地講授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告訴學生,以此代替學生自主的審美體驗。音樂課堂上不見音樂或音樂大大減少的現(xiàn)象,值得深思。

【案例一】欣賞教學《山村來了售貨員》

教學環(huán)節(jié):了解嗩吶

師: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由波斯傳入,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嗩吶演奏的繪畫,最早在16世紀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了。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也稱喇叭。嗩吶過去曾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地發(fā)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xiàn)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學生機械聆聽,面無表情。

【案例二】歌曲教學《彝家娃娃真幸?!?/p>

教學環(huán)節(jié):導入

師:(拿著一個小禮品盒)學生們,你們猜猜這里面裝的什么?

生1:是碰鈴。

生2:是鈴鼓。

生3:是一種搖的樂器。

……(學生說了很多樂器的名字,但總是回不到教師要的“銀項鏈”上面去。)

師:小朋友們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打開看一看。哦,這是一條少數(shù)民族的銀項鏈。跟老師一起念“銀項鏈”。(教師把項鏈戴到自己的脖子上)

彝族人民素愛打扮,以披金戴銀為時尚。特別是彝族女子的銀飾品極富美感,且有著幾千年的傳統(tǒng)工藝,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祖輩精巧的工藝傳承至今,加上與現(xiàn)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使深邃厚重的彝族首飾文化顯得更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成為彝族文化中一朵亮麗的奇葩。

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占比都很大。詩人顧城曾說:“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誠然,課堂必須重視教學語言,但是,在音樂教學中,是否語言越多越好?以教師解說為主的課堂,勢必會變成“講授課”,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這樣的做法,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雷默認為,語言不需要用于,而且一般也不用于我們以音樂的體驗參與的聲音[3]。在上面的案例一中,如果教師給學生出示一個嗩吶,讓他們試著吹一吹、玩一玩,再加上簡單的語言介紹,學生對這件樂器的印象一定會更加深刻。案例二中,“銀項鏈”是歌詞,對一年級的小朋友而言,無需冗長的語言解說,只要讓他們簡單地認識一下,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演唱歌曲方面。

戴維·埃里奧特認為:我們的音樂知識存在于我們的行為中;我們的音樂思考和認識存在于我們的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作中[4]。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chuàng)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音樂課堂應該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深度體驗中獲得與感悟的課堂。

一、把言語的告訴化作多形式演唱

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認為:“良好的教學取決于教師。任何一個音樂學習的階段必須從音樂體驗開始,以音樂體驗結束[5]?!币魳氛n堂語言講解替代情感體驗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教師沿襲了其他理性學科的方法教學偏于感性的音樂學科。實際上,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豐富演唱形式,讓學生在傾聽與演繹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首先,通過教師范唱點燃學生熱情。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是音樂課堂“以學習為中心”的內在動力。從音樂中獲得情感體驗需要建立在感覺基礎上。教師的精彩范唱帶給學生的感覺是任何多媒體教學設備都無法替代的,現(xiàn)場的生動演唱足以熏染和打動學生的心。如在第七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中,馮星星老師執(zhí)教的《打麥號子》給現(xiàn)場教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精彩范唱像一?;鸱N,瞬間點燃了全班學生學唱的熱情?!罢Z言的盡頭,音樂的開始。”音樂的感覺常常無法用語言來訴說,用歌聲告訴學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其次,分角色演唱吸引學生參與。如果音樂作品中有明顯的不同角色,就可以讓學生分成不同的角色表演,讓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鑼鼓歌》一課,教師請學生分別扮演“鑼”和“鼓”,并隨著音樂合作表演,大家興趣盎然。再如教學《司馬光砸缸》一曲,在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組內討論、組員合作,表現(xiàn)歌曲中的多個角色。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他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到正在進行的活動中,這時,他們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就會格外敏銳,作品的感染力也隨之增強,從而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音樂學習。

最后,分聲部演唱可以豐富體驗。對于沒有故事情節(jié)和明顯角色之分的音樂作品,可以將音樂的聲部變得更豐富,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擔任不同聲部的角色,豐富和聲體驗。比如,將學生分為兩個聲部,二聲部在一聲部長音的地方進行和聲補充;或者二聲部演唱簡單的固定音型,為一聲部伴唱;或者兩個聲部運用卡農的形式演唱歌曲,等等。又比如,可以在演唱中加進打擊樂器聲部,或者用拍手、跺腳、捻指的聲音來創(chuàng)設二聲部,為同伴伴奏。分聲部演唱可以豐富學生的和聲體驗,使他們的感覺器官充分地調動起來并協(xié)同參與,增強音樂作品對學生內心情感的傳送,從而獲得真切而強烈的音樂體驗。

二、把言語的告訴化作動作的體驗

審美活動并非要把握外物“是什么”,而是要通過體驗來感悟活生生的世界。認識“是什么”的理性思維能使人明白,卻并不能讓人感動。

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說:“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是人性本能的體現(xiàn)和最自然的體現(xiàn)。通過實踐來進行音樂教育和教學,是再好不過的手段和途徑[6]。動覺是反映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和位置狀態(tài)的感覺,它和音樂中各表現(xiàn)要素的運動緊密關聯(lián)。動作是學生更為屬己的表現(xiàn),是主動的演繹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因此,雖然良好的教學語言功底是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必備素質,在音樂教學中卻要更多地考慮如何將言語的告訴化作動作的體驗。

動作可以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更好地體驗音樂的節(jié)奏感。教師可以不借助其他物品,運用生活經驗中的運動模式來讓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如隨音樂節(jié)拍行走、隨音樂節(jié)奏拍手、捻指、模仿動作等。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吸引他們徒手參與音樂實踐,并自覺地表達情感。比如欣賞教學《小貓圓舞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提琴聲出來的時候做一做“小貓抹胡子、喵喵叫”的動作,通過這樣的動作來感受樂曲中小提琴獨特的音色以及豐富的表現(xiàn)力。再如教學《頑皮的小鬧鐘》一曲,每當聽到旋律3555時,學生一起模仿鐘擺的擺動,通過動作來感知樂曲中最有特征的音樂元素。

動作可以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歌聲的多種感覺。聲覺是由人聲對身體的振動和對聽覺的刺激產生的,它有方向感、色彩感及形態(tài)感。靠語言解說的教學,并不能讓大部分學生找到感覺,而借助動作,將聲覺轉化為視覺,可以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更好地尋找聲音的感覺。例如,學生在演唱時可以用雙手托住來表現(xiàn)氣息的支撐、聲音的穩(wěn)定,從而表現(xiàn)深沉的情感;用手臂的交叉晃動來表現(xiàn)聲音的抒情、流動,從而表現(xiàn)鳥兒的飛翔;用不同的手勢來表現(xiàn)口腔打開的不同狀況;用手畫波浪線表現(xiàn)顫音、波音,從而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等等。這樣,讓學生看見“聲音”的特點,同時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與聽覺,使他們對聲音更敏感,對聲音的面貌能自然產生聯(lián)想,身體和嘴形就會自覺調整到所需狀態(tài)進行表現(xiàn),從而獲得不同的音樂情感體驗。

動作還可以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音樂的情感表達。在動作體驗過程中,可以借助一次性紙杯、紗巾、筷子、橡皮筋、球、呼啦圈等,運用使用物品的生活經驗來培養(yǎng)學生自然表達情感的能力。比如小組合作傳一次性紙杯,學生圍坐成一個圓圈,在每個樂句的最后一拍將自己面前的一次性紙杯傳給右側的伙伴,體驗樂句的長短。再如,用“紗巾”的起伏飄動傳情達意,表現(xiàn)旋律的起伏,使作品的內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展現(xiàn)。用筷子敲擊音樂的恒拍,用腳走音樂的節(jié)奏,或者用筷子敲擊音樂的節(jié)奏,用腳走音樂的恒拍等,通過這些動作來讓學生感悟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多種要素,教學效果要比教師費盡口舌講述好得多。

三、把言語的告訴化作圖譜的感知

旋律的起伏變幻、迂回曲折,動和靜、高和低、快和慢、緊和松的對比組合都展現(xiàn)了音樂獨特的魅力。圖譜是音樂教學中連接聲音和內容的橋梁和紐帶,在思維過程具象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音樂的直觀化、可視化、具體化。用簡易明了的符號圖形來表現(xiàn)音樂的內容,比起言語解說,會更生動直觀,從而降低學習音樂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音樂的風格和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圖譜,彰顯音樂本身的美,以此滋潤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他們喜歡音樂并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

圖譜的感知可以讓學生清晰地體驗音樂的結構。學生欣賞音樂時,有時由于音樂作品較長,往往難以堅持聽完,而且無法厘清樂曲的結構。如果只以言語告訴學生,常常難以講清楚。以《獅王進行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圖譜讓學生區(qū)分樂句、明晰結構。在圖譜上,用獅子腳印來表現(xiàn)“獅王出來”的樂句,用波浪線來表現(xiàn)獅王的吼叫聲。

圖譜的感知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體驗音樂的主題。在江蘇省第八屆小學組優(yōu)課評比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執(zhí)教《頑皮的小鬧鐘》,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師在黑板上貼了一個很大的鬧鐘圖片,隨著音樂的進行,每一個樂句結束時,教師都會貼上一個整點的時間,當樂曲結束時,一個完整的鐘面就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簡單易操作的圖形讓學生一下子就感悟到樂曲中樂句的劃分,同時與樂曲的主題“頑皮的小鬧鐘”緊密結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譜的感知還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節(jié)拍的韻律。以歌曲教學《美麗的黃昏》為例,如何讓學生能夠體驗感悟歌曲3/4拍的韻律,從而表達出作品的節(jié)奏感?如果僅僅通過看書上的原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