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記》選讀復習
——文言篇《史記》選讀復習——文言篇《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高祖本紀》《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滑稽列傳》《魏公子列傳》《淮陰侯列傳》《屈原列傳》《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高祖本紀》《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解釋《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命南正重以司天2、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3、故重黎氏世序天地4、司馬氏去周適晉5、或在趙,或在衛(wèi),或在秦6、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
7、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8、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9、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10、講業(yè)齊、魯之都1、命南正重以司天1、命南正重以司天(掌管)2、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繼承)3、故重黎氏世序天地(主管)4、司馬氏去周適晉(到)5、或在趙,或在衛(wèi),或在秦(有的)6、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率領/攻?。?、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奪取,攻占)8、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一起)9、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管理)1、命南正重以司天(掌管)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12、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13、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14、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
15、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16、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17、小子何敢讓焉18、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19、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
20、賢賢賤不肖,存亡國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巡視)12、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舉行)13、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參與)14、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散失,中斷)15、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編次)16、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遵奉)17、小子何敢讓焉(謙讓)18、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恨/阻塞)19、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法度,準則)20、賢賢賤不肖,存亡國(尊崇賢能鄙夷不肖)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巡視)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22、《詩》記山川……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
23、《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24、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25、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26、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27、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28、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29、伏羲至純厚30、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規(guī)范)22、《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雌雄)23、《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用來…的)24、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常/變通)25、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遭受/辯解)26、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根本)27、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流傳,留下)28、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全,都)29、伏羲至純厚(極,非常)30、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記載)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規(guī)范)31、改正朔,易服色32、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33、猶不能宣盡其意34、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36、于是論次其文37、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
38、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31、改正朔,易服色31、改正朔,易服色(改變)32、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叩)33、猶不能宣盡其意(表達)34、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整理)36、于是論次其文(編次)37、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被囚禁/牢獄)38、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表明)31、改正朔,易服色(改變)39、左丘失明,厥有國語40、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41、太史公仍父子相續(xù)纂其職42、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
39、左丘失明,厥有國語39、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才)40、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實現(xiàn))41、太史公仍父子相續(xù)纂其職(沿襲)42、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完畢)39、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才)《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通假字《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其指數(shù)千
2.失之豪厘
3.輔拂股肱之臣配焉
4.扶義俶儻,不令已失時
5.故長于風
6.弗敢闕
7.而子遷適使反8.無忘吾所欲論著9.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10.罔羅天下放失舊聞11.太史公仍父子相續(xù)纂其職1.其指數(shù)千
2.失之豪厘1.其指數(shù)千
(同“旨”,要旨)
2.失之豪厘
(同“毫”,毫毛)3.輔拂股肱之臣配焉
(同“弼”,輔助)
4.扶義俶儻,不令已失時
(同“倜”,倜儻)
5.故長于風
(同“諷”,諷喻)6.弗敢闕
(同“缺”,)7.而子遷適使反(同“返”,回來)8.無忘吾所欲論著(同“毋”,不要)9.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同“隳”,毀)10.罔羅天下放失舊聞(同“網(wǎng)”,“佚”)11.太史公仍父子相續(xù)纂其職(同“纘”,繼承)1.其指數(shù)千
(同“旨”,要旨)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古今異義《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使復典之,至于夏商
2.無澤為漢市長
3.不得與從事
4.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5.則學者至今則之
6.遷俯首流涕曰
7.小子何敢讓焉
8.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9.是非242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1.使復典之,至于夏商
1.使復典之,至于夏商
(古:到了)
2.無澤為漢市長
(古:市場的官長)3.不得與從事
(古:做某種事情)
4.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古:最終落到)5.則學者至今則之(古:求學的人)
6.遷俯首流涕曰
(古:眼淚)7小子何敢讓焉
(古:我的謙稱)
8.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古:無法實現(xiàn))9.是非242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古:標準)1.使復典之,至于夏商
(古:到了)
10.余所謂述故事
11.夫《詩》《書》隱約者
12.維我漢繼五帝末流
13.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
14.則文學彬彬稍進
15.《詩》《書》往往間出矣。16.年十歲則誦古文17.于是遷仕為郎中18.故發(fā)憤且卒19.整齊其世傳10.余所謂述故事
10.余所謂述故事
(古:舊例)
11.夫《詩》《書》隱約者
(古:含義隱晦言辭簡約)
12.維我漢繼五帝末流
(古:遺業(yè))
13.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
(古:在這時)
14.則文學彬彬稍進
(古:文質(zhì)兼?zhèn)涞娜迳?5.《詩》《書》往往間出矣。(古:不斷)16.年十歲則誦古文(古:先秦古文字所寫的古書)17.于是遷仕為郎中(古:官職名)18.故發(fā)憤且卒(古:抒發(fā)憤懣)19.整齊其世傳(古:整理)10.余所謂述故事
(古:舊例)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詞類活用《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
2.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
3.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4.則學者至今則之
5.忠臣死義之士
6.上明三王之道
1.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
1.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
(名詞—動詞,做相)2.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
(名詞—動詞,坑殺)3.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名詞—動詞,封王,做殷王)4.則學者至今則之
(名詞—意動用法,把…當作準則)5.忠臣死義之士
(為…而死)6.上明三王之道
(形容詞—動詞,闡明)1.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
(名詞—動詞,做相)7.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
8.撥亂世反之正
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0.孔子修舊起廢11.孫子臏腳
12.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7.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
7.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
(形容詞—動詞,獎賞;形容詞作名詞,好人;形容詞—動詞,尊重;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8.撥亂世反之正
(使動,使…回歸)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名詞—狀語,像國君,像臣子,像父親。像兒子)10.孔子修舊起廢(形容詞—名詞,被廢棄破壞的禮樂)11.孫子臏腳
(名詞—動詞,受臏刑)12.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名詞—動詞,按照類別排列記錄)
7.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
(形容詞—動詞,獎賞;形容13.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14.故述往事,思來者15.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16.余先周室之太史也17.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13.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13.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使動,使…埋沒)14.故述往事,思來者(使動,使…思)15.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名詞作狀語,向南;名詞—動詞,登上)16.余先周室之太史也(形容詞—名詞,先人)17.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動詞—名詞,統(tǒng)一大業(yè))13.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使動,使…埋沒)《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虛詞積累《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1.命南正重以司天2.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
3.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4.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5.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6.在趙者,以傳劍論顯1.命南正重以司天1.命南正重以司天(來)2.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的/的/這種事務)3.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那些/他們)4.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那/連詞/成為)5.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那)6.在趙者,以傳劍論顯(憑)1.命南正重以司天(來)7.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8.昌為秦主鐵官9.蒯聵玄孫昂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10.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11.漢之伐楚,昂歸漢,以其地為河內(nèi)郡12.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7.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7.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于是)8.昌為秦主鐵官(判斷詞,是)9.蒯聵玄孫昂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是/連詞)10.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取獨/在)11.漢之伐楚,昂歸漢,以其地為河內(nèi)郡(取獨/把那/改為)12.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擔任)7.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于是)《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特殊句式《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2.藏之名山
3.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4.浮于沅、湘…講業(yè)齊、魯之都5.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6.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7.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1.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成語典故《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彬彬有禮:彬彬:原意為文質(zhì)兼?zhèn)涞臉幼?,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2.不可勝道:無法盡說。極言其多。3.金匱石室:匱:柜子。古時國家收藏重要文書處。4.名山事業(yè):指著作。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不朽的著作5.善善惡惡: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qū)別善惡,愛憎分明。6.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時間。同“一朝一夕”。1.彬彬有禮:彬彬:原意為文質(zhì)兼?zhèn)涞臉幼樱笮稳菸难?。形容文《報任安書》文言知識總結
——通假字《報任安書》文言知識總結
1.其次詘體受辱。2.其次剔毛發(fā)。3.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4.見獄吏則頭槍地。5.及以至是。6.及罪至罔加。1.其次詘體受辱。1.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2.其次剔毛發(fā)。剔,通“剃”,動詞。3.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關,同“貫”,套上。4.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撞擊。5.及以至是。以,通“已”6.及罪至罔加。罔,通“網(wǎng)”,法網(wǎng)。1.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7.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8思垂空文以自見。9.放失舊聞。10.則仆償前世之責。1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12.權傾五伯。7.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7.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8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9.放失舊聞。失,通“佚”,散亂的文獻。10.則仆償前世之責。責,通“債”,債務。1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12.權傾五伯。伯,通“霸”。7.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報任安書》文言知識總結
——虛詞積累《報任安書》文言知識總結
1.以
(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3)退論書策以舒其憤
(4)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5)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1.以1.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語遇遭此禍(介詞,因為)
(3)退論書策以舒其憤(連詞,來)
(4)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連詞,以致)(5)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介詞,用)
1.以2.為
(1)為十表,本紀十二
(2)季布為朱家鉗奴
(3)削木為吏,議不可對
(4)然此可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6)重為鄉(xiāng)黨所笑
2.為2.為
(1)為十表,本紀十二(動詞,寫成)
(2)季布為朱家鉗奴(動詞,做了)
(3)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動詞,當作)
(4)然此可為智者道(介詞,給,對)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介詞,因為)
(6)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介詞,被)2.為3.且
(1)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
(2)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
(3)且西伯,伯也
3.且3.且
(1)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連詞,況且)
(2)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副詞,暫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連詞,再說)3.且4.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2)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4.乃4.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副詞,卻,竟然)
(2)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副詞,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詞,才)
(4)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動詞,是)4.乃《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翻譯《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昌邑未拔
攝衣謝之,延上坐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乃以秦王屬吏
還軍霸上
去輒燒絕棧道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輕視)
昌邑未拔
(攻下)
攝衣謝之,延上坐
(提/道歉/請)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示眾)
乃以秦王屬吏
(交付、委托)
還軍霸上
(駐扎)
去輒燒絕棧道
(斷
)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為亭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
父兄不能給
可四千余人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乃紿為謁曰“賀錢萬”有功者害之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
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
(約定日期)
父兄不能給
(供給,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約)單父人呂公善沛令(與……交好)乃紿為謁曰“賀錢萬”(欺騙)有功者害之(嫉妒)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
(約定日期)
《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通假字《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2)遂坐上坐,無所詘
(3)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
(4)無內(nèi)諸侯軍……距之
(5)乃詳尊懷王為義帝
(6)不如決策東鄉(xiāng)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責”通“債”
(2)遂坐上坐,無所詘
“詘”通“屈”
(3)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
“鹵”通“擄”
“憙”通“喜”
“解”通“懈”
(4)無內(nèi)諸侯軍……距之
“內(nèi)”通“納”
“距”通“拒”
(5)乃詳尊懷王為義帝
“詳”通“佯”
(6)不如決策東鄉(xiāng)
“鄉(xiāng)”通“向”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責”通“債”
(2)遂坐上《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古今異義《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1)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2)誹謗者族
(3)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4)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1)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2)誹謗者族
(1)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古義“平民百姓”
古義“勞苦的工作”
(2)誹謗者族
公開批評、議論
(3)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規(guī)約,規(guī)章
(4)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沒有出息
;無所依賴
(1)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古義“平民百《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詞類活用《高祖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降章邯
及見怪
沛公從百余騎
都彭城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使動用法使……與眾不同)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意動用法
認為……奇怪)
降章邯
(使動用法使……投降)
及見怪
(形容詞——名詞怪現(xiàn)象)
沛公從百余騎
(使動用法使……跟從)
都彭城
(名——動
定都)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意動用法
以……為苦)
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名——動
安家)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使動用法使……與眾不同)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沛公然其計
夜往見良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
會項伯欲活張良
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
大王起微細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名——動詞
駕著白馬白車)
沛公然其計
(意動用法
認為……正確)
夜往見良
(名詞—狀語
在夜間)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
(名詞—狀語
在途中)
會項伯欲活張良
(使動用法使……活命)
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
(形容詞——動詞趕在諸侯之前)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
(名詞——狀語
向北)
大王起微細
(形容詞——名詞平民,卑微的身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名——動詞
駕著白馬白車)1.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出處:“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闭Z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2.運籌帷幄: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zhàn)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出處:“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闭Z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于軍事、政治等。3.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出處:“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候盜兵襲之,亦示項王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闭Z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暗中活動。1.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4.安堵如故: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出處:“諸吏人皆安堵如故?!闭Z法:動賓式;作謂語;指相安無事沒有改變。5.妒賢嫉能:妒、嫉: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出處:“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闭Z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6.大失所望:指在群眾中嚴重喪失威望,威信掃地。出處:“秦人大失望。”4.安堵如故: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7.啖以重利:啖:引誘;重:大、厚;利:利益、好處。用優(yōu)厚的利益和好處引誘或收買人。出處:“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氣量,有風度。出處:“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7.啖以重利:啖:引誘;重:大、厚;利:利益、好處。用優(yōu)厚的《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解釋《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學書不成,去
又不肯竟學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毋妄言,族矣!田父紿曰:“左?!比唤褡淅в诖?,此天之亡我學書不成,去學書不成,去放棄又不肯竟學完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暗中/部署,約束毋妄言,族矣!滅族田父紿曰:“左?!逼垓_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最終學書不成,去放棄愿為諸君快戰(zhàn)期山東為三處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何興之暴也!愿為諸君快戰(zhàn)愿為諸君快戰(zhàn)痛痛快快期山東為三處約定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創(chuàng)傷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回頭看見/你何興之暴也!快速愿為諸君快戰(zhàn)痛痛快快《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詞類活用《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1. 毋妄言,族矣2. 梁以此奇籍3. 皆沉船,破釜甑4. 項王軍壁垓下5. 無不膝行而前1. 毋妄言,族矣1. 毋妄言,族矣(名作動,滅族)2. 梁以此奇籍(意動,以……為奇)3. 皆沉船,破釜甑(形容詞作使動詞,使……破)4. 項王軍壁垓下(名作動,修筑營壘)5. 無不膝行而前(名作狀,用膝蓋)1. 毋妄言,族矣(名作動,滅族)6.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7. 項王則夜起8. 直夜?jié)铣?. 田父紿曰:“左”10.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6.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6.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名作狀,在夜里)7. 項王則夜起(名作狀,在夜里)8. 直夜?jié)铣觯鳡?,向南?. 田父紿曰:“左”(名作動,向左走)10.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名作狀,向東)6.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名作狀,在夜里)12.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3.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14. 馬童面之15. 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16. 陳涉首難,豪杰蜂起12.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2.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動,向西走)13.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使動,使……為王)14. 馬童面之(名作動,背向)15. 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為動,為……而死)16. 陳涉首難,豪杰蜂起(名作狀,像蜂一樣)12.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動,向西走)《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通假字《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1、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2、問一田父3、騎皆伏曰4、乃持項王頭視魯1、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1、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繇”通“徭”,徭役2、問一田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稱呼3、騎皆伏曰:“伏”通“服”,佩服4、乃持項王頭視魯:“視”通“示”,出示,展示1、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繇”通“徭”,徭役《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古今異義《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放逐義帝而自立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習認字與寫字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山的東面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懸賞放逐義帝而自立
——自己立自己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虛詞積累《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1、乃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平明,漢軍乃覺之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乃為其騎曰1、乃1、乃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就)平明,漢軍乃覺之(才)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表示范圍的限定,只、僅僅)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表轉折,但、卻竟然)
乃為其騎曰(于是、就)1、乃2、以
以故,事得已以示士卒必死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逐之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2、以2、以
以故,事得已(因為)以示士卒必死(用來)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逐之(率領)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憑借)2、以3、為項氏世世為楚將自為詩曰我何渡為吾為若德公為我獻之愿為諸君快戰(zhàn)3、為3、為項氏世世為楚將動詞,是自為詩曰動詞,創(chuàng)作我何渡為語助,表反問吾為若德給公為我獻之替愿為諸君快戰(zhàn)為了3、為《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相關成語《項羽本紀》文言知識總結
拔山扛鼎:形容力氣很大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勞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犊瑁呵榫w激昂地唱歌,以抒發(fā)悲壯的胸懷。拔山扛鼎:形容力氣很大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發(fā)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在此一舉: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作壁上觀: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披堅執(zhí)銳:穿著鐵甲,拿著武器。形容全副武裝。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發(fā)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取而代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xiàn)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取而代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F(xiàn)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翻譯《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從: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從人田間飲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從:1.從: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從人田間飲(跟從)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使動,帶領)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接應)
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參加;參與)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依順;聽信)1.從:2.數(shù):中貴人將騎數(shù)十縱
廣數(shù)自請行
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3.當:吏當廣所失云多
為虜所生得,當斬
大將軍亦欲使與俱當單于2.數(shù):2.數(shù):中貴人將騎數(shù)十縱(幾)
廣數(shù)自請行(屢次)
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運數(shù))3.當:吏當廣所失云多(判罪)
為虜所生得,當斬(應當)
大將軍亦欲使與俱當單于(抵擋)2.數(shù):5、辭:
固自辭于大將軍口不能道辭
6、發(fā):
發(fā)即應弦而倒
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
5、辭:
5、辭:
固自辭于大將軍(告辭,告別
)口不能道辭(
言辭說話
)6、發(fā):
發(fā)即應弦而倒(發(fā)箭)
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童年初能勝冠時)5、辭:
《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虛詞積累《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以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以故得脫1、以1、以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憑借)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認為)今皆解鞍以示不走(表目的用來)
以故得脫:(以故,因此)1、以2、之大軍不知廣所之
得李廣必生致之
其李將軍之謂也胡兵終怪之
2、之2、之大軍不知廣所之(去)得李廣必生致之(代詞,代李廣)其李將軍之謂也(助詞,的)胡兵終怪之(代詞)
2、之3、乃良久,乃許之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3、乃3、乃良久,乃許之(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卻,竟然)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是)3、乃《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通假字《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嘗從行2、廣詳死3、與人居則畫地為陳4、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5、或失道6、南絕幕1、嘗從行1、嘗從行:“嘗”同“?!?經(jīng)常2、廣詳死:“詳”同“佯”,佯死3、與人居則畫地為陳:“陳”通“陣”,陣勢、軍陣4、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莫”通“幕”5、或失道:“或”通“惑”,迷惑6、南絕幕:“幕”同“漠”,沙漠1、嘗從行:“嘗”同“?!?經(jīng)常7、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8、漢軍罷9、胡虜益解10、此言雖小,可以諭大7、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7、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誠懇的樣子8、漢軍罷:“罷”同“?!?,疲憊9、胡虜益解:“解”同“懈”,松懈10、此言雖小,可以諭大:“諭”同“喻”,比喻7、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誠懇的樣子《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古今異義《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
李將軍恂恂如鄙人
廣暫騰
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
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省略“之”,把它當做
)
李將軍恂恂如鄙人
(鄉(xiāng)下人
)
廣暫騰
(霎時)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命運不好)
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
詳情)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詞類活用《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名—動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
鞭馬南馳數(shù)十里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于是至漢,漢下廣吏名—動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絡而盛臥廣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從人田間飲名——狀絡而盛臥廣名——狀形——名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
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形——名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使動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
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絡而盛臥廣嘗夜從一騎出
敗韓將軍止廣宿亭下使動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相關成語《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霸陵醉尉: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意氣自如:比喻遇事神態(tài)自然,十分鎮(zhèn)靜。沒石飲羽: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霸陵醉尉: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肚袀鳌肺难灾R總結
——通假字《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
3.靡不畢見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5.屈平既絀
6.亡走趙,趙不內(nèi)
7.齊與楚從親。
8.厚幣委質(zhì)事楚。1.離騷者,猶離憂也。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通“罹”)
2.人窮則反本
(反,通“返”)
3.靡不畢見
(見,通“現(xiàn)”)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通“旨”)
5.屈平既絀
(絀,通“黜”)
6.亡走趙,趙不內(nèi)
(內(nèi),通“納”)
7.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合縱
)
8.厚幣委質(zhì)事楚。(“質(zhì)”通“贄”,信物)屈平屬草稿未定
屈平屬草稿未定
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通“罹”)
2.人窮則反《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翻譯《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屈平屬草稿未定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博聞強志
頃襄王怒而遷之爭寵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屈平屬草稿未定
屈平屬草稿未定
寫作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自夸博聞強志
通“記”頃襄王怒而遷之放逐,流放爭寵而心害其能
嫉妒邪曲之害公也
損害屈平屬草稿未定
寫作《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詞類活用《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⑴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⑵讒諂之蔽明也
⑶邪曲之害公也
⑷方正之不容也
⑸明道德之廣崇
⑹蟬蛻于濁穢
⑴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⑴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動—名,聽覺,聽力,指人的聰明智慧和判斷力。⑵讒諂之蔽明也
動—名,中傷別人的小人⑶邪曲之害公也
形—名,邪惡小人⑷方正之不容也
形—名,方正之人⑸明道德之廣崇
形—動,闡明⑹蟬蛻于濁穢
名—狀,像蟬那樣……
形—名,污濁環(huán)境
⑴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動—名,聽覺,聽⑺時秦昭天與楚婚
⑻
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⑼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⑽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⑾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⑺時秦昭天與楚婚
⑺時秦昭天與楚婚
名—動,結為婚煙。
⑻
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名—狀,在朝內(nèi),在國外。
⑼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形—動,說短處,詆毀。⑽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形—名,忠誠之士,賢能之人。⑾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名—動,效法,模仿⑺時秦昭天與楚婚
《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相關成語《屈原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博聞強記: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隨波逐流:
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沉浮。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tài)。懷瑾握瑜:
比喻人具有純潔優(yōu)美的品德。博聞強記: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通假字《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虜魏王,禽夏說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蓐通褥)于是信孰視之(孰通熟)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虜魏王,禽夏說(禽通擒)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罷通疲)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蓐通褥)兵法右倍山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人言公之畔上怒曰:“亨之?!北ㄓ冶渡搅瓯ㄓ冶渡搅辏ū锻ū常┣倚欧堑盟剞匝看蠓蛞玻ㄞ酝〒幔┤搜怨希ㄅ贤ㄅ眩┥吓唬骸昂嘀??!保ê嗤ㄅ耄┍ㄓ冶渡搅辏ū锻ū常痘搓幒盍袀鳌肺难灾R總結
——詞類活用《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2.眾辱之曰3.陛下不過將十萬。4.辟左右與之步于庭5.異姓并起,英俊烏集。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名詞活用為動詞,給……飯吃)2.眾辱之曰(眾,名詞做狀語,在眾人面前)3.陛下不過將十萬。(將,名詞活用為動詞,率領)4.辟左右與之步于庭(辟,動詞的使動;步,名詞活用為動詞,散步)
5.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烏,名詞做狀語,像烏鴉一樣)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名詞活用為動詞,給《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一詞多義《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常(1)常從人寄食飲(2)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3)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2.方(1)車不得方軌
(2)信方斬,曰(3)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5)令其旁可置萬家1.常1.常(1)常從人寄食飲(經(jīng)常)
(2)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同“嘗”,曾經(jīng))(3)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經(jīng)常)2.方(1)車不得方軌(并列)
(2)信方斬,曰(將)(3)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方圓)(5)令其旁可置萬家(安置)1.常3.間(1)從間道絕其輜重(2)韓信使人間視(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4.望(1)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2)若望仆不相師(3)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
(4)趙軍望見而大笑(5)信由此日夜怨望3.間3.間(1)從間道絕其輜重(小路)
(2)韓信使人間視(暗暗地)(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間雜)
(4)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4.望(1)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希望)(2)若望仆不相師(抱怨)(3)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觀察)
(4)趙軍望見而大笑(看見)(5)信由此日夜怨望(恨)3.間5.竟(1)然竟以勝,何術也
(2)竟漂數(shù)十日(3)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6.絕(1)絕云氣,負青天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3)吾奇兵絕其后
(4)從間道絕其輜重(5)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6)秦之綱絕而維弛5.竟5.竟(1)然竟以勝,何術也(竟然)
(2)竟漂數(shù)十日(從頭到尾)(3)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最終)6.絕(1)絕云氣,負青天(穿過)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3)吾奇兵絕其后(斷絕)
(4)從間道絕其輜重(攔截)(5)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絕交)
(6)秦之綱絕而維弛(缺少,敗壞)5.竟7.過(1)信嘗過樊將軍噲(拜訪)
(2)其實不過數(shù)千(超過)(3)今將軍故過之(拜訪)
(4)聞將軍有意督過之(責備)(5)人誰無過,過能改,善莫大焉(過錯,有過錯)8.置(1)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放棄)(2)高帝曰:“置之?!蹦酸屚ㄖ铮ㄉ饷?釋放)(3)鄭人有且置履者(購置,買)
(4)亞父受玉斗,置之地(丟棄)(5)令其旁可置萬家(安置)7.過《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虛詞積累《淮陰侯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以(1)信與張耳以兵數(shù)萬(率領)
(2)今乃輔以張耳(用,靠)(3)以至晉鄙軍之日(在)
(4)后有大者,何以加之(憑)1.以2.且(1)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將)
(2)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又)(3)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況且)
(4)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但)2.且3.乃(1)今乃輔以張耳(又)
(2)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才)(3)信乃使萬人先行(于是,就)
(4)然乃行營高敞地(還是)(5)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是)3.乃.然(1)然竟以勝,此何術也(然而)
(2)然,臣固教之(是的
)(3)然乃行營高敞地(然而)
(4)余視其母冢,良然(這樣).然《滑稽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積累《滑稽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六藝于治一也天道恢恢,豈不大哉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
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
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六藝于治一也六藝于治一也。(相同。)天道恢恢,豈不大哉!(廣大無邊的樣子。)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隱語/過度。)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一起/將要/很短時間。)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止:停息。)六藝于治一也。(相同。)操一豚蹄,酒一盂六博投壺,相引為曹
日暮酒闌,合尊促坐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于是莊王謝優(yōu)孟
操一豚蹄,酒一盂操一豚蹄,酒一盂(拿)六博投壺,相引為曹(同輩)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盡)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賕:賄賂。)于是莊王謝優(yōu)孟(道歉,認錯。)
操一豚蹄,酒一盂(拿)優(yōu)旃見而哀之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
優(yōu)旃臨檻大呼曰始皇以故輟止優(yōu)旃見而哀之優(yōu)旃見而哀之(同情,憐憫)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一會兒,很快/急速,趕緊)優(yōu)旃臨檻大呼曰(欄桿)始皇以故輟止(停止)優(yōu)旃見而哀之(同情,憐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奮兵而出冠纓索絕
目眙不禁:直視,瞪著眼。淳于髡說之以隱曰淳于髡說之以隱曰:說,勸說,說服奮兵而出:舉兵冠纓索絕:纓:系帽用的帶子。索:盡。絕:斷目眙不禁:直視,瞪著眼。淳于髡說之以隱曰:說,勸說,說服優(yōu)孟前為壽
請歸與婦計之
婦言慎無為優(yōu)旃者,秦倡
優(yōu)孟前為壽優(yōu)孟前為壽
(敬酒祝福)請歸與婦計之(商議這件事。計:盤算,謀劃)婦言慎無為(慎:千萬)優(yōu)旃者,秦倡(表演歌舞的人)優(yōu)孟前為壽(敬酒祝福)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汝雖長,何益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你)汝雖長,何益(雖然)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即使)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只是)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你)《滑稽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詞類活用《滑稽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使動用法)(2)、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使動用法)(3)、王曰:“先生少之乎?”(意動用法)(4)、楚聞之,夜引兵而去。(名詞作狀語)(5)、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為動用法)(6)、發(fā)甲卒為穿壙,老弱負土。(形容詞用作名詞)(7)、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意動用法)(8)、莊王置酒,優(yōu)孟前為壽。(名詞用作動詞)(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保ㄊ箘佑梅ǎ妒酚洝愤x讀復習
——文言篇《史記》選讀復習——文言篇《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高祖本紀》《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滑稽列傳》《魏公子列傳》《淮陰侯列傳》《屈原列傳》《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高祖本紀》《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實詞解釋《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識總結
1、命南正重以司天2、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3、故重黎氏世序天地4、司馬氏去周適晉5、或在趙,或在衛(wèi),或在秦6、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
7、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8、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9、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10、講業(yè)齊、魯之都1、命南正重以司天1、命南正重以司天(掌管)2、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繼承)3、故重黎氏世序天地(主管)4、司馬氏去周適晉(到)5、或在趙,或在衛(wèi),或在秦(有的)6、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率領/攻?。?、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奪取,攻占)8、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一起)9、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管理)1、命南正重以司天(掌管)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12、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13、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14、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
15、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16、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17、小子何敢讓焉18、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19、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
20、賢賢賤不肖,存亡國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巡視)12、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舉行)13、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參與)14、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散失,中斷)15、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編次)16、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遵奉)17、小子何敢讓焉(謙讓)18、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恨/阻塞)19、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法度,準則)20、賢賢賤不肖,存亡國(尊崇賢能鄙夷不肖)11、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巡視)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22、《詩》記山川……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
23、《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24、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25、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26、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27、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28、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29、伏羲至純厚30、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規(guī)范)22、《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雌雄)23、《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用來…的)24、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常/變通)25、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遭受/辯解)26、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根本)27、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流傳,留下)28、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全,都)29、伏羲至純厚(極,非常)30、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記載)21、《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規(guī)范)31、改正朔,易服色32、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33、猶不能宣盡其意34、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36、于是論次其文37、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
38、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31、改正朔,易服色31、改正朔,易服色(改變)32、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叩)33、猶不能宣盡其意(表達)34、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整理)36、于是論次其文(編次)37、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被囚禁/牢獄)3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課題申報參考:教育治理視域下師德問責制度化研究
- 課題申報參考:江南風景攝影的審美范式及其傳統(tǒng)轉化研究
- 課題申報參考:價值醫(yī)療視角下安寧療護經(jīng)濟可持續(xù)性機理解析及促進機制設計
- 二零二五版道路照明設施節(jié)能補貼申請合同4篇
- 2025年度大型商場裝修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金昌b2貨運資格證多少道題
- 二零二五年度輪胎產(chǎn)品綠色環(huán)保認證服務合同4篇
- 基于云計算的2025年度企業(yè)級應用集成合同3篇
- 中介和房東的委托協(xié)議 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商業(yè)綜合體消防安全與安保服務合同3篇
- 道路瀝青工程施工方案
- 《田口方法的導入》課件
- 承包鋼板水泥庫合同范本(2篇)
-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級上冊英語Unit 7 Happy Birthday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5課時)
- DLT 572-2021 電力變壓器運行規(guī)程
- 公司沒繳社保勞動仲裁申請書
- 損傷力學與斷裂分析
- 2024年縣鄉(xiāng)教師選調(diào)進城考試《教育學》題庫及完整答案(考點梳理)
- 車借給別人免責協(xié)議書
- 應急預案評分標準表
- “網(wǎng)絡安全課件:高校教師網(wǎng)絡安全與信息化素養(yǎng)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