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課件_第1頁
自體心理學課件_第2頁
自體心理學課件_第3頁
自體心理學課件_第4頁
自體心理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狹義的自身心理學科赫特方法論自戀理論自戀理論的發(fā)展自戀人格障礙科赫特海因茲.科胡特,1913年生于維也納,1938年得到維也納大學的醫(yī)學學位。之後他來到美國并把他大部分活躍的專業(yè)生涯都耗在支加哥精神分析學院,在那里他是一位訓練分析師及教師。1964到1965年他成為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會長。雖然他擁有這些正統(tǒng)的分析憑證,科胡特後期的著作卻在精神分析學界挑起強烈的反應和批評,由于他的理論越過了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驅力模式。這一時期,科赫特系統(tǒng)研究了自戀人格障礙,主要論文有《自戀的形式及其轉化》、《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關于自戀和自戀的憤怒地思考》、。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科赫特出版了三本最為重要的著作——《自身的分析》、《自身的修復》和《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方法論科赫特這樣理解精神分析的實質:“精神分析是研究復雜心理狀態(tài)的心理學,它通過觀察者持久的專注于人類的內心生活來收集人類內心生活的資料,以解釋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可知,精神分析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兩個方面。而要了解人的主觀經驗,只有運用神入(empathy)和內?。╥ntrospection)這樣的主觀方法。方法論澄清關于神入的幾點誤解第一、神入不等于直覺第二、神入既不等于同情,也不等于愛第三、神入不等于設想自己若處于他人的境遇會有何感受。第四、通過神入來感受和理解他人的主觀經驗,并不是說一定要采取和他人一樣的態(tài)度,形成同樣的情感。第五、神入只能用于收集資料,而不能用于理論架構。自戀理論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狹義自身心理學的自戀理論弗洛伊德自戀理論力比多根據(jù)力比多投注的對象,弗洛伊德將力比多分為自我力比多和對象力比多。前者是指貫注于自我的力比多,后者是指貫注于對象的力比多。這兩種力比多的區(qū)別僅在于投注的對象不同,作為心理能量,他們的性質完全相同而且可以相互轉化。還假定,力比多總量恒定,則力比多投注于自我越多,那么在對象身上的就越少。自戀的發(fā)展:自體性欲——自戀——對象愛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弗洛伊德認為,自體性欲生而有之,它是指自我形成之前力比多向內投注的那種自戀狀況。表現(xiàn)為,通過某些部位獲得快感,與其相對應的發(fā)展階段為口腔期、肛門期。隨著自我的分化,對外界的知覺和意識得到發(fā)展,力比多就可能指向自我,形成自戀。也有可能指向對象,形成對象愛。弗洛伊德把自體性欲和早期的自戀稱為初級自戀,當自我發(fā)展,個體就可以將力比多貫注到對象身上獲得滿足,這就是所謂的對象愛。首先以家長為對象,形成俄狄浦斯情結,若俄狄浦斯情結順利解決,同時形成超我,個體就會進入相對平靜的潛伏期,到了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結再次順利解決,力比多就會指向家庭以外的同齡異性。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對象愛。狹義自身心理學的自戀理論力比多科赫特假設存在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力比多,一種是自戀力比多,它具有自身夸大和理想化這兩個特征,另外一種是對象力比多,就是經典精神分析所說的心理性欲。自戀與否取決于力比多投注的性質,自戀不是對象力比多投注于自身,而是自戀力比多的投注。簡而言之,只要是自戀力比多的投注,不論目標,那么就是自戀??坪仗貙αΡ榷嗟闹匦路诸愐约皩ψ詰俚闹匦陆缍?,使狹義的自身心理學的自戀發(fā)展道路同弗洛伊德的有了本質的不同。自戀的發(fā)展才自戀發(fā)展關鍵概念自身(self)指一種表象,是與對象表象相互平行的概念,其建構方式與對象表象一樣。在哈特曼看來,自身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心理學概念;在臨床訪談過程中所使用的自身,實際上就是指自身表象,即自我對于自己的認識。

在狹義心理學中,自身不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從屬于自我,是自我的一部分,它通過自我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間接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表象(representation)指的是人如何具有(has)或占有(possess)一個客體;也就是說,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再現(xiàn)某一客體。

自戀發(fā)展自身表象(self—representation)即是當小孩和客體或其環(huán)境中重要人物建立關系所經驗到自身的心智表達(mentalexpression),或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心理表象或概念對象(object)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者直接的活動。在本能驅力的背景脈絡下,弗洛依德論及嬰兒的客體最初是母親的乳房,然后是母親本人,最后才是那些能滿足嬰兒的其他人或事物。自身對象(self

—object)被經驗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為自身發(fā)揮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對象。自戀發(fā)展自身對象有兩類:一是理想化自身對象,就是兒童心目中全知全能的人;二是反應性自身對象,他負責滿足兒童渴望得到贊美和肯定的心理需要。

挫折:挫折是由于不能滿足兒童的理想化或者反應性需要而引起的。挫折分為適度挫折和創(chuàng)傷性挫折,區(qū)別就是自身對象是否能在總體上滿足兒童的需要,若能則為適度挫折,若不能則為創(chuàng)傷性挫折。自戀發(fā)展個體一出生處于完美的初級自戀平衡狀態(tài),在這個階段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使兒童免受各種傷害,但是身心的成熟、母親照料的疏忽甚至創(chuàng)傷性延遲,必然會打破這種狀態(tài),嬰兒感到痛苦和緊張。為了緩解這種痛苦和緊張,嬰兒的心理組織就建立起新的系統(tǒng)——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以維持原有的完美和全能的幻覺。于此相應,個體具有兩種基本的自戀需要,即反映性需要和理想化需要,滿足個體自戀需要的自身對象也有兩類,即反映性自身對象和理想化自身對象;自戀的發(fā)展有兩條相互平行的路線,即理想化的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它們最終發(fā)展成為一定的心理結構。嬰兒將自戀力比多投注于原始自身形成夸大自身,將自戀力比多投注于父母表象形成了理想化的父母表象。自戀發(fā)展理想化父母表象為兒童行使心理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調節(jié)、控制、中性化驅力。二是為自我提供理想和價值觀。作為理想化自身對象,若父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就可以通過神入悉心體察孩子的理想化需要,并及時做出適當反應,滿足其理想化需要。這種體驗可以使孩子免受過多的刺激和挫折。但是,人總會有疏忽的時候,這會讓孩子再次產生挫折感,這種挫折稱之為適度挫折,適度挫折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它使兒童逐漸了解到父母的真實品質,逐漸意識到父母原來并非自己想的那樣完美,使其對父母的認識越來越現(xiàn)實,使它能夠從父母表象上撤回一部分理想化自戀力比多,用于建立自我這一控制驅力的結構,或用于理想化超我??坪仗貙⑦@種自身對象及其功能內化為心理結構的過程為變形性內化。自戀發(fā)展返回俄狄浦斯期對象與超我形成的關系自戀發(fā)展若適度挫折發(fā)生在俄狄浦斯期,理想化父母表象通過變形性內化導致超我的理想化。狹義自身心理學認為,超我的內容和功能是由俄狄浦斯期對象被投注了對象力比多的方面內化而來的。與弗洛伊德超我的比較相同點:1、超我是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構成,有引導功能。2、超我的起源相同,都源自于俄狄浦斯期對父母的自居作用。不同點:1、弗洛伊德認為超我與自戀無關,而科赫特則認為有關2、對于超我的結構,科赫特更強調自我理想的作用。自戀理論創(chuàng)傷性挫折發(fā)生在前俄狄浦斯期后期,阻礙理想化自身對象及其功能的內化1、自我初步形成,但存在嚴重缺陷。自我不能充分發(fā)揮調節(jié)、控制、中性化驅力的作用。2、理想化自戀力比多固著于外在對象理想化自戀力比多和對象力比多的混合幻想與完美的人發(fā)生性關系。以上兩點造成了自戀障礙的性欲化。創(chuàng)傷性挫折發(fā)生在俄狄浦斯期、潛伏期、青春期,導致個體不能充分內化理想化自身對象及其功能1、導致超我的理想化不足,軟弱無力,不能有效提供理想和價值觀自戀發(fā)展2、理想化自戀力比多固著于外在對象,個體仍然尋找外在理想化人物,希望獲得指導??浯笞陨淼陌l(fā)展夸大自身具有夸大性和好表現(xiàn)性。所指的現(xiàn)象非常廣闊,從兒童唯我論的世界觀和受到夸獎時不加掩飾的快樂,從偏執(zhí)狂患者的嚴重妄想癥和成年性變態(tài)患者輕微的非情欲滿足。因夸大自身的特性,所以形成后,兒童幻想自己完美偉大、無所不能。但這種幻想需要得到對象的肯定和確證。于此相應,肯定和確證兒童能力與成績的對象就是反映性自身對象。自戀發(fā)展3、由于父母在總體上滿足了個體的反映性需要,個體的自身表象獲得更多的自戀力比多,使內聚自身得以形成。創(chuàng)傷性挫折對夸大自身發(fā)展的影響1、原始的夸大自身不能充分整合進人格結構,大量力比多固著于原始的夸大自身,顯示自我因此不能通過現(xiàn)實活動展示能力、獲得自尊。2、阻礙反映性自身對象及功能內化缺乏維護和調節(jié)自尊的心理技能,從而通過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力圖成為人們的中心,通過他人的贊美來獲得自信,夠則就抑郁,自卑。自戀發(fā)展3、導致自身得不到充分的自戀力比多,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會造成不同的后果。在自體性欲階段,軀體各部位表象,無法綜合為自身,保持繼續(xù)分裂的狀態(tài)。內聚自身已經形成的自戀階段自身存在分裂傾向,自身分裂指從已形成的“自戀階段”倒退到“自體性欲階段”自戀發(fā)展影響自戀發(fā)展的因素科赫特認為,親子互動影響自戀的發(fā)展。首先,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的發(fā)展,取決于自身對象能否滿足個體的理想化需要和反映性需要。若父母能通過神入理解并滿足兒童的需要,兒童就能通過變形性內化形成穩(wěn)固的心理結構,并且能夠很好的處理與現(xiàn)實的關系,通過展示自己的能力來獲得和調節(jié)自己的自尊。其次,作為自身對象,父母的行為是促進還是阻礙兒童自戀的發(fā)展取決于其人格是否健全。廣義自身心理學從狹義自身心理學到廣義自身心理學自身——人格的核心自身的起源與發(fā)展自身障礙的成因及其機制從狹義自身心理學到廣義自身心理學原因一、自身心理學存在兩個矛盾1、對同一個對象,個體怎么能既認識到其獨立性又意識不到其獨立性2、自身從屬于自我,自身又是人格的組織中心。二、堅持神入和內省的方法是發(fā)展的根本原因由于狹義自身心理學不足以解釋在臨床治療中及其他領域用深入和內省所收集到的資料自身——人格的核心廣義自身心理學從結構和功能兩方面來界定自身1、結構及其發(fā)生角度:自身(核心自身)是由人的核心志向、理想連同某些才能和技巧所構成的。志向:關于將來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樣人的意圖和決心。理想:對未來的事物的想象或希望2、從功能上看,自身是“在空間上內聚,在時間上持久的單元,是積極地核心,是影響的接受者。”在廣義自身心理學中,自身不再是自我之中的內容,不在被動的經驗對象,而是經驗的主體,它具有獨特的結構、內在的動力系統(tǒng)、本身具備防御功能。傳統(tǒng)驅力心理學歸之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功能,廣義自身心理學悉數(shù)歸于自身,這樣自身成為人格的核心。這樣自身就從描述性概念轉變?yōu)榻忉屝愿拍钭陨怼烁竦暮诵年P于自戀的結構。廣義自身心理學認為除了夸大自身和理想化父母表象,還有一種基本的自戀結構,即各種與生俱來的才能。與此對應的是個體的他—我需要。廣義自身心理學認為,夸大自身、理想化父母表象、及與生俱來的才能,最終共發(fā)展為人格的核心自身的不同成分。原始的夸大自身逐漸成為自身的志向,理想化父母表象發(fā)展為自身的理想,與生俱來的才能發(fā)展為自身的才能和技巧,自身障礙是自身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的結果。人格的發(fā)展狹義自身心理學認為,當個體的心理結構形成之后,就會發(fā)揮原來由自身對象為個體發(fā)回的心理功能。因此,人格發(fā)展的原完善,那么個體就越獨立于自身對象。廣義自身心理學認為人一生都離不開自身對象,一生都具有自身對象需要,人的發(fā)展就是從依賴原始的自身對象關系逐漸走向依賴成熟的自身對象關系的過程。自身的形成廣義自身心理學認為,自身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原始的內聚自身(初始自身)和成熟的內聚自身這兩個階段。初始自身的形成在與嬰兒進行相互作用時,自身對象對嬰兒的理想化需要、反映性需要、及他—我需要,自身對象環(huán)境對嬰兒與生俱來的潛能所做的選擇性反映,促使嬰兒通過變形性內化逐漸形成初始的核心自身。初始的核心自身仍不穩(wěn)定,內聚性有限。還不能完全獨立發(fā)揮作用,因此它仍然包含夸大自身和理想化父母表象。人格的發(fā)展內聚自身的形成夸大自身的發(fā)展與志向的形成理想化父母表象的發(fā)展與理想的形成他—我自身對象需要和才能與技巧的發(fā)展廣義自身心理學建立之初,科赫特認為自戀由兩條相互平行的發(fā)展路線,才能和技巧還不是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