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課程的本質一、課程曾經是什么(一)課程最初是什么(二)課程后來是什么(三)從“課程”至I」“潛課程”說明了什么二、課程應當是什么(-)從課程概念的變化看課程本質觀(-)課程本質所涉及的方面(三)課程本質的概念化三、從課程結構看課程本質(一)課程結構是什么(二)課程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三)課程結構與活動結構的關系課程是什么?這個命題概括著課程的本質。要研究課程的有關問題,一方面必須回答課程的本質是什么?!闭n程是教育的核心”。課程”集中具體地體現了教育目的,是人才培養(yǎng)的藍圖?!雹僬n程是“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組織”,是教育價值實現的手段。課程既是一個被研究的領域或對象,又是具體化的實踐過程。它既有長遠的過去,又僅有短暫的歷史。從微觀來說,它與學生、教師、家長緊密相關;就宏觀而論,它關系到人類文明進步、社會發(fā)展。對課程作評說,的確難于一言以蔽之U但是,所有上述,都從不同側面反映著課程的特性,都在一定意義上揭示著課程的本質。剖析課程概念發(fā)展史,是探索課程本質的重要途徑。特殊形式。當知識、經驗不與學習者發(fā)生聯(lián)系時,只是課程的“準備物”。通常所說的“教材”,假如不與學習者發(fā)生聯(lián)系,便只能是靜態(tài)的課程。這種課程的效果如何,必須使之動態(tài)化,才干加以檢查和評價。而當某種過程沒有學習者參與或非為教育目的而進行時,該過程也不屬于課程,如成人的玩耍、工作等,就不能稱為課程。.課程媒介:課程的產生必須有一定媒介,有與學習者為了一定教育目的而互相作用的條件。這些條件涉及教材、教具等進入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因素。它們共同構成教育環(huán)境。其中,教育者是特殊而重要的教育因素。.課程中心:課程的中心是學習者。學習者是進入學習過程的一切人,可以是幼兒、少年、成人,也可以是老年人。因此,學習者不單指學校(幼兒園)里的學生。課程在教育者不直接參與下也會進行或延續(xù);教育者是相對于“受教育者”而在一定條件下才存在的。學習者是具有積極性的人,是課程的主體。根據以上分析和界定,課程本質涉及:.人的因素:學習者和教育者,兩者不可或缺。其中,學習者的任務是學習和發(fā)展;教育者的任務是準備和提供適宜的教育條件或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一切進入教育過程中的因素總和稱為教育環(huán)境。其中,與學習者發(fā)生直接關系的部分稱為教育情境。.教育結果:課程是一種具有教育意圖的目的性活動過程,必然追求一定的教育結果。教育目的應重要指向學習者身心健全發(fā)展。課程,就應當是以上三方面交互作用的過程。(三)課程本質的概念化根據以上的所有分析和規(guī)定,可以將課程定義為:學習者在教育者故意識指導下與教育情境互相作用而獲得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fā)展的所有教育性活動。這一課程本質規(guī)定有以下特點:.含蓋性強。它將發(fā)生在一切時間、地點、條件下的課程現象納入課程之中,既涉及占主體地位的學校課程,也涉及了社會課程;既能概括正規(guī)化的顯課程,也能含括計劃外的潛課程,具有統(tǒng)整性。.課程的中心放在了學習者身上,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課程的重心放在實際發(fā)生的過程,強調學習者與教育情境的(互相作用);表白,只有實際進行的教育性活動,才是真正的“課程”,從而避免課程重“物”不重“人”的弊端。因此,好的課程必然表現為好的教育過程;已編制好的課程計劃假如不與學習者發(fā)生關系,那實質上沒有多大價值。.課程在本質上是動態(tài)過程。重視這個過程,是課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在此過程中,所有發(fā)生了作用的因素都成為“課程”。課程是教育性活動。.課程具有教育目的性,它指向學習者有益經驗的獲得與身心健全發(fā)展。這其中,也包含了課程評價標準。.強調教育情境的作用,強調課程的即時性,它能說明為什么相同的“教材內容及其時間安排”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過去把教師的教育方法、言談舉止、學習者的互相影響等因素,排除在“課程”之外,事實上是不科學的。根據本課程定義,具體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言語態(tài)度等,都是課程,甚至同一活動中其他學生的發(fā)言、回答問題等,也成為課程。因此,所有實際發(fā)生的課程又都是具體的;有多少學習者,就有多少不同的課程。.教育情境是教育環(huán)境的具體化。教育環(huán)境是進入教育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總稱。往常所說的制定教育目的、編寫教材、選擇教育內容,都是準備教育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說,設計課程,制訂課程方案,就是準備教育環(huán)境。.這一課程本質觀將環(huán)境的自然影響,以及學習者自發(fā)地從外界獲得的經驗排除在課程之外,避免了一切學習經驗均為課程的偏頗。課程是具有教育性、目的性、計劃性的活動,不是自發(fā)性偶爾事件。.課程既不是教育所要達成的目的,不是教育所取得的結果,也不是教育的準備,而是教育的過程自身。當然,課程離不開教育準備,要達成一定目的,也必然能獲得一定教育結果。課程事實上是連續(xù)的經驗累積和改造過程。它既表現為外顯的教育性活動,也涉及發(fā)生在個體內部的心理活動,是內外活動交互作用的過程。總之,該課程本質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更能反映課程實質,更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和質量。由于從歷史上看,不管課程的具體形成如何,人們如何表述課程,概括起來,不外乎兩類課程本質論。一是學科課程論,它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知識傳遞,是相對靜態(tài)的課程觀,突出教師作用;一是強調兒童愛好的活動課程論,突出經驗和學習者的“做”,是相對動態(tài)的課程觀。兩重課程觀各有優(yōu)勢,但有時也互相抵觸,走向偏激。本文界定的課程本質觀將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統(tǒng)一起來,即把知識經驗、教育過程與結果、教育教學計劃與教育教學方法,故意識與無意識,內部活動與外部活動,有計劃的活動和即時性經驗等動態(tài)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育過程有機統(tǒng)一起來,但強調師生雙方的主體性發(fā)揮與發(fā)展,是較科學的課程本質論。三、從課程結構看課程本質進一步探討課程的本質,必然涉及課程的結構問題。(一)課程結構是什么課程結構指的是什么?人們對此問題的理解與回答并不相同。有的人(Eisner,1979;Hargreaves,1982;Ke11y,1989;Goodlad,1979;GlatthornJ987a)將課程結構理解為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課程類型,如顯性課程(ExplicitCurriculum)、隱性課程(Inp1icitCurricu1um);正式(形式)課程(FormalCurricuhim)非正式(形式)課程(Informa1Curricuhim)。有的人則認為,“組成課程的各種因素及其互相關系”就是課程結構。也有人將課程結構等同于課程內容結構;或干脆與課程類型混同起來使用,不加區(qū)分。目前關于課程結構的研究,多是從課程分類學角度思考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六分法人“四分法”、“三分法”、“兩分法”。持六分法觀點的學者們認為,學校課程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經驗課程六類,它們構成了完整的學校課程結構??颇空n是由一系列具有獨立體系的科目構成,強調各科的系統(tǒng)性,忽視各科間的聯(lián)系;相關課程則是由具有科際聯(lián)系的學科組成,既保持了各科相對獨立性,又注意各科間的聯(lián)系;融合課程是由若干相關學科構成的新學科,如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合并為地球學等;廣域課程一般由兩門或以上學科綜合而成,內容廣闊;核心課程以重要問題為中心組織;經驗課程與學科課程相對,以兒童活動為中心,強調兒童愛好與需要,又稱活動課程。持四分法的學者們把學校課程分為四大類:科目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和經驗課程(美國教育行政人員協(xié)會持此觀點)或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潛在課程(劉克蘭等,1988)o我國臺灣學者李祖壽先生綜合了美國課程專家史密斯(B.O.Smith)、斯坦利(W.O.Stanley)和肖斯(J.H.Shores)等人的意見,將學校課程分為科目課程,活動課程和核心課程三類;其中,科目課程又分為分科課程、相關課程和廣域課程。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專家艾絲納(E.W.Eisner)認為,課程涉及正規(guī)課程、潛在課程和虛懸課程(thenulcurriculum).他所說的潛在課程是指:教學方法、獎懲制度、學校組織結構、物質環(huán)境等的“副產品”(by?/FONT>product):虛懸課程則是學校理應傳授卻未傳授的課程;它涉及三個層面:學校教育忽略的心理能力,漏掉的科目或教材,疏忽的情意陶冶(價值、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美國著名課程理論專家麥克唐納(J.B.Macdonald)把課程區(qū)分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故意的、經得起考驗的、為社會公認的顯著課程;第二層次,是作為設計顯著課程的基礎的信念、價格體系的暗喻課程;第三層次,是無意的,難于考驗的社會不予接受的潛在課程。華威克(D.Warwiclk)把課程三分為顯著課程、理論課程和潛在課程。在此,顯著課程是實際進行的、學校(教師)公認或公開的,也是一般最受重視的部分課程;抱負課程根植于社會整體文化之中,既是顯著課程的基礎,又是課程追求的目的;潛在課程則是學習者同上述兩種課程交互作用的副產品。兩分法是課程結構劃分最簡樸的一種方法,其重要支持者是美國學者哈格利佛斯(A.Harereaves)和我國學者靳玉樂等人。他們認為,課程只分兩類:正規(guī)課程與潛在課程,是兩種基本的課程形態(tài)。所謂正規(guī)課程,是指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而不受重視,不是故意設計的課程而是潛在課程。以上幾種分類方法渚R有其可取之處,都從一定角度考察了課程結構,因而都在一定限度上揭示著課程本質°但是,它們又都不夠嚴謹科學。六分法多是從課程的表現層面上劃分課程結構的,所劃分出的幾種類型事實上有包含或交叉關系。四分法減少了重疊比例,但缺陷幾乎與六分法類同。相比之下,三分法遞進了一步,也較全面地探討了課程結構,特別是課程結構層次和層面的提出,使課程結構呈現出立體性和動態(tài)性;但它也重要是從表層和次深層上考察課程結構,并不能完全將三種課程類型區(qū)分開。二分法將課程分為正規(guī)課程和潛在課程兩類,擺脫了以上分類面臨的困境。但是,由于課程是教育的心臟,而教育是故意識的活動,將“潛課程”這種無意設計的“課程”列入課程之中,顯然犯了概念邏輯混亂的錯誤。假如把“潛在課程”視為課程,那么,“潛在課程”必然是“故意的”,這豈不自相矛盾嗎?因此,所有上述分類都是不科學的。據此,難以進一步探討課程的本質。(-)課程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既然上面幾種課程結構的分法都不科學,那么如何劃分課程結構才趨于合理而不陷入困境呢?課程結構是由課程要素按照一定關系而構成的整體系統(tǒng),它是課程要素互相作用的產物,同時又制約著課程要素作用的發(fā)揮。課程結構反映著課程本質。如前所述,課程是學習者在教育者故意識指導下與教育情境交互作用的活動。由于活動事實上區(qū)分為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兩類,課程也相應地分為內部課程和外部課程。即是說,課程由內部課程和外部課程構成統(tǒng)一性結構。外部活動是顯于外的可視的系列目的性動作與行為的總和。它既可以是群體性的,也可以是個體性的,但都離不開客觀的物質條件。內部活動則是外部活動的內化,是隱于內的心理活動或思維活動。它總是個體性的,映像式的。當然,它是外部活動的內在反映,終竟脫離不了外界的制約。但它可以在限度上超越外界的限制,所謂思想的“神游”即是例證。據此,外部課程即是顯露于外的可視的課程。平常生活中,教師傳授、學習聽講以及師生外部行為活動,就是所謂的外部課程。我們常講的編寫“教材”,制定“教育內容”,“上課”等,多是為外部課程做準備或是外部課程。經常,人們所討論的課程,也僅指外部課程。外部課程是外部的客觀存在,是一種現象性活動,它的共性大。但它難以說明為什么“上相同的課”或“課程相同”而學習者“收獲”不同的因素。外部課程相比之下易于控制和模式化。因此,我們可以設計、修訂課程方案。內部課程則是內隱于每個學習者心靈中的課程。它是外部課程的內化,與外部課程具有同構性。但是,它又不完全是外部課程的產物。由于學習者是具有內在吸取力的積極學習者,他隨時隨地都在學習、吸取知識、獲得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參與到其已有的內部課程結構中,形成新的學習結構和能力。布魯納等人主張的形成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本課程觀下的內部課程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內部課程是學習者與外部課程互相作用而繼續(xù)不斷地進行經驗結構改造與累積的過程。這樣,課程便呈現出相對又相聯(lián)的“兩個景圖”:一是由學習者、教育者、教育環(huán)境等互相作用形成的外部活動景圖;一個是學習者在已有經驗或先天遺傳因素基礎上,在外部課程作用下進行的內部活動景圖。前者是可視的,通常得到重視的課程;后者則是無法用肉眼看到,但卻是更重要而往往被忽視的課程。外部課程易于控制,教育者的作用可以充足發(fā)揮。課程的作用對象可以同時有很多,如,上百個學生同堂上課即是,表現為共性。而內部課程則不然,它重要是學習者個體內部活動的過程,在反映共性的同時,更多的體現個性,真正地形成教育效果。鑒于此,外部課程必須通過內部課程,并真正地同內部課程發(fā)生有機聯(lián)系,才干產生教育作用。教育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愛好,實質上是為了使學習者內部課程結構“活動”起來,以使學習者更好地同化外部活動,形成新的發(fā)展能力。由于學習者是由知情意等構成的有機整體,內部課程便不僅僅是知識累積和認知結構形成的過程,它同時也是動機、愛好、信念、價值、情緒情感、意志、愿望、態(tài)度等諸多方面產生、發(fā)展并互相作用而形成動態(tài)結構的過程。如此看來,外部課程必須為學習者提供知、情、意、行的學習和鍛煉機會,而不應僅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三)課程結構與活動結構的關系課程是教育性活動,既是外顯的活動,又是內隱的活動,是內外活動交互作用的過程。既然課程是教育性活動,那么,課程結構與教育性活動的結構就存在著較大的一致性。教育性活動是活動的一種,因此,分析活動的結構和性質便有助于探討課程的結構與本質。.課程結構決定于教育性活動結構分析教育性活動,需要先分析活動結構和活動性質。活動是什么?“活動不是反映,也不是反映的總和,而是具有自己的結構、自己的內部轉變和轉化、自己的發(fā)展的系統(tǒng)?!雹呋顒佑扇齻€基本成分組成:活動主體、活動客體和活動媒體?;顒又黧w一般指從事活動的人,是具故意識、情感、意志的個體或個體的集合?;顒涌腕w是活動主體故意識作用的對象,是通常意義上的事物或轉入相對于主體而存在時的人及其人化物(思想、語言等)?;顒用襟w則是聯(lián)結活動主客體的手段、方式或中介,它一般是直觀的、顯在的,有物質形式,但有時不明顯,暗含在主客體之中。三者有機作用,組成活動。據此,教育性活動便由教育性活動主體、客體及媒體的互相作用而形成。課程是教育性活動,課程結構取決于教育性活動結構。教育性活動具有豐富多采的內容,分為不同領域,如健康教育、藝術教育、語言教育、社會性教育,等等。這些教育性活動具有不同特點和功能,課程結構也相應地呈現出不同特性和作用。課程也有自己的主體、客體和媒體,即課程主體、課程客體、課程媒體,三者有機地形成課程活動。課程主體重要是學習者;課程客體重要表現為知識、經驗以及附載它們的教育情境,將兩者聯(lián)結起來的因素是課程媒體。三者交互作用,決定著課程結構的特點。.教育性活動對象形成課程客體活動的基本特性是其對象性?;顒訉ο蟛煌?,活動性質就不同。相應地,課程客體的類型和性質也不同?;顒訉ο蟊憩F為兩重性:第一性表現為對象的獨立存在,它使主體活動服務于它并加以改造;第二性表現為對象的映象素主體對象屬性的心理反映的產物。由此,可把活動對象分為兩大類:客觀的第一性的存在物一一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的反映一一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物質世界由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物質形成組成;精神世界則由語言、心理現象,思維活動等構成?;谏鲜?課程客體也分為兩部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當物質世界或精神世界通過有教育意圖的選擇和組織時,它們便具有了“教材”的性質°”教材”即是為進行教育而準備的素材。它一般表現為一定形式的事、物,或者是固著在物質形式上的思想、觀念等。具體說來,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客觀事物、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關于這些方面的知識、活動等;人類社會中的人、事,與人關系密切的物,以及關于它們的知識、活動等;相對獨立的思維、心理世界、符號系統(tǒng),等等;都可以成為課程客體。一、課程曾經是什么課程概念集中地概括著課程的本質。這種概括,既反映了人們對課程本質的結識水平,也反映了人們對課程本質的結識過程。透過對課程本質結識的水平特性和過程特性,可以看到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哲學、心理等諸因素的影響與作用。簡言之,課程本質反映著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結識過程。(一)課程最初的含義“課程「作為實踐過程,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原始社會,年長者向兒童傳授捕漁、守獵、民俗傳統(tǒng)等,即屬課程活動。我國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辦私學,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課程實踐的例證。課程內容有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②不僅如此,當時還出現了關于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記載。比如《禮記?內則》中就有:“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等。在國外,古希臘的蘇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運用“產婆術”對其學生授課,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每個兒童的本質價值內容,使兒童內在的固有人性可以充足地展開?!雹墼谶@里,蘇格拉底把教學的目的定為塑造兒童真、善、美的靈魂。柏拉圖(P1aton,前427?348)為實現“抱負國”教育藍圖,擬定了人終生教育計劃:18?20歲(體育訓練),20-30歲(總覽各門學科),30?35歲(問答法初步),35~50歲(實務),50?終生(到達“善”的結識的問答法)。他還為自由人設立了必修的三藝:文法、修辭學、辨證法;四藝:算術,幾何、天文、音樂。④由此可見,古希臘已經產生了當今我們所指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課程設立”與“進程”安排。從上可知,盡管古時代中外教育史上尚未出現“課程”一詞,但與課程相關的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已是歷史中的“實踐”。這就是說,課程是有進程安排的目的性教育活動。“課程”一詞的出現,在我國最遲是唐宋時代。唐代孔穎達用過“課程”O(jiān)⑤南宋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使用“課程”一詞,例如:“小立課程,大做功夫”,“寬著期限,緊著進程”。這里的“課程”一詞,已有“課業(yè)及其進程”的含義,其中也包含著學習范圍的時限和進度的意思。在西方教育史上,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在其名著《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一方面提出了“課程”(Currieu1um)這一術語,并將之概念化為“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組織”。該詞源于拉丁語,原意是“跑道”(Recourse),規(guī)定賽馬者的行程,與教育中“學習內容進程”之意較接近。斯賓塞將“課程”術語引入教育中,不久被西方教育者所普遍采用,但由于各家對知識、學習理論、哲學、社會規(guī)定與發(fā)展的理解不同,對“課程本質”的規(guī)定也很不同:或強調內容與經驗,或注重組織過程,或著眼于課目、時間安排,不一而足。因此,至今課程概念仍然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正如美國課程論專家斯考特(R.D.VScotter)所說,課程是一個最普遍使用而定義最差的教育術語。課程概念的表述各有差別,固然有語言方面的因素,但歸根到底,反映的是人們對課程本質的理解與把握。而如何理解和把握課程本質,將之科學地概念化,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它,直接影響著具體的現實的課程實踐。綜上所述,課程最初是因教育而產生的一個尚未擬定統(tǒng)一性含義的教育學術語,它所概括的重要是目的性較強的教育內容和進程,顯然它還不完善。但最初的課程概念對課程本質的概括,為以后課程本質的探索提供了基礎。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教育實踐的進行,人們對課程本質的理解與掌握發(fā)生了變化,課程概念的表述反映著這些變化。(二)課程本質的變化綜觀課程概念發(fā)展簡史,可以明確地看到,隨著社會發(fā)展,在哲學觀、教育觀(思想)、兒童觀、學習觀等影響下,人們對課程本質的結識與概括也表現出不同特性。大體說來,在“課程”術語被采用以來的12023左右的課程本質發(fā)展史上,重要產生了四種較有代表性的課程定義:.課程即“學科或教材”斯賓塞最初把知識的系統(tǒng)組織定為課程的內涵,實質上是確立了課程即知識或系統(tǒng)化的知識的觀點。把有價值的知識系統(tǒng)化,形成一定科目或學科,將這些學科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以達成教育目的。這種以知識為中心,以學科(科目)為構成形式,重視知識及其邏輯組織的課程,就是通常所說的學科課程。赫欽斯(R.Hutchins)、貝斯特(A.Best。r)、費尼克斯(P.phenix),席羅(M.Schir。)等人,以及我國不少學者大體上特此觀點。如貝斯特認為,“課程必須基本上由5種大范圍的學科學習組成:a,掌握母語,系統(tǒng)地學習語法、文學和寫作;b,數學;c,科學;d,歷史;e,外國語?!雹捱@種課程本質觀,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化及其教育進程安排,課程內容的來源重要是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教育的任務就是把通過選擇并系統(tǒng)化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這是傳統(tǒng)的課程本質觀。當然,它并非反自20世紀初才產生,只是此時它成為主流,而特別盛行于美國。由于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要素主義教育哲學占據統(tǒng)治地位。要素主義的核心觀點是,把人類優(yōu)秀文化保持下去。學科或教材的課程本質觀產生以來,得到了廣泛采納,也得到了發(fā)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布魯納(T.S.Bruner).費尼克斯等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課程論者,為解決知識激增與學習能力的局限性,迅速提高美國學生的科學和教學水平,改善美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大力提倡以學科為中心,強調知識結構的獲得,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他們主張知識學科化、結構化、專門化,提倡“探究教學”,認為“教學就是探究”,甚至“科學就是探究”。這將學科即課程的本質觀推上了更高水平。支持此時課程理論的是結構主義。結構主義既認可學科要素,但它注重要素之間的和內在的結構關系,比要素主義前進了一步。因此,結構主義的學科課程論對課程本質的理解進一步了。當今社會,以知識為中心,強調知識系統(tǒng)化的學科課程占有主導地位,說明了學科課程論對課程本質把握的較大科學性。.課程即經驗20世紀2023代,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盛行。受美國大教育家杜威。.Deway)的經驗主義哲學、完形心理學以及改造主義哲學的影響,教育中強調尊重兒童的愛好需要,發(fā)展兒童的個性,主張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課程。這樣,兒童中心主義的經驗課程興盛起來??ㄋ雇?H.Z.C.aswe11)、安德遜(V.E.Anderson)>堪薩斯(Kansas)等人就持此種課程本質觀。他們把課程看作學生在教育環(huán)境中與教師、材料等互相作用的所有經驗。這種課程定義中,經驗一詞,實質上包含了“活動”、“學習經驗”、“學習活動”等術語。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強調教育者故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提供的經驗,如:“課程是按照學校要獲得它的教育目的而計劃和指導的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R.Tyler,1949);一是泛指兒童習得的教育性經驗,如:“課程即兒童在學校之經驗?!笨傊?,課程即經驗的課程本質觀有以下特性:(1)重視學習者的愛好、需要和個性;(2)重視學習者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3)重視教育環(huán)境的設計與組織;(4)兼顧課程過程與結果,預期的與未預期的經驗。當然,這種定義也存在一些缺陷:(])經驗有隨意性,也許會照顧不到系統(tǒng)化知識;(2)經驗的傳遞有困難,且難于擬定和達成教育目的;(3)經驗的性質難以擬定,有好也有壞:等等。把經驗視為課程的觀點在美國普遍流行,對我國也有不少影響。該課程本質觀指導下,兒童經驗獲得的方式是“做中學”(Learnbydoing),照顧兒童的生活。與學科課程相比較,該課程觀把出發(fā)點放到了學習者身上,實現了課程本質由“物”到“人”的轉變。.課程即“計劃”視課程為“教育計劃”或“學習計劃”,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較為流行的觀點。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麥克唐納(J.B.Macdonald)>比徹姆(G.A.Beachamp)>斯坦豪斯(L.Stenhouse)等。在此,計劃包含了目的、內容、活動和評價等。課程即教育計劃或教學大綱(教學內容)(P.F.0liver,1982),強調課程的計劃性、目的性,“不涉及教學途徑或方式”(HCM。rrison1940),或“學習者在學校指導下遭碰到的所有經驗的計劃或大綱?!庇缮峡梢钥创诉@種課程定義只把課程視為不直接與學習者發(fā)生作用的“計劃”,課程在本質上是“靜態(tài)的”。.課程即目的把課程看作教育者試圖達成的一些教育教學目的,或者希望學習者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學習結果,是課程即目的的中心含義。在這種課程本質觀指導下,教育教學目的的選擇和制定成為核心任務,然后,圍繞教育教學目的選擇組織學習經驗,并進行教育評價。在此,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方向和目的,也是評價的標準。該課程定義強調教育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強。這種課程本質觀的產生也有其歷史背景。本世紀2023代左右,課程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60年代,強調教育效率和教育控制,把課程視為目的性行為活動便成為自然而然的事。行為主義心理學也為此課程本質觀提供了心理依據。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博比特(F.Bobbit)、泰勒(R.W.Tyler)、加涅(R.M.Gagne)、約翰遜(M.Johnsin)等。這種課程本質觀雖然有其缺陷,如過度強調教育的預先計劃性而缺少靈活性,不易照顧到變化了的教育環(huán)境及客觀規(guī)定,但自它產生以來,影響極大。當今課程編制中的“目的模式”就是由此演化而出的一種課程編制模式。分析以上四種課程本質觀可知,它們各有優(yōu)點,也各有局限性。課程即學科知識,有助于課程內容的系統(tǒng)化選擇及組織,但容易割裂知識的聯(lián)系和忽視變化的經驗,特別是容易忽視學習者的個別性;課程即經驗,擴大了課程內容的范圍兩課程由“靜態(tài)”變?yōu)椤皠討B(tài)”,考慮到學習者的愛好、需要,但乂難于有效地進行課程組織,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差,不易達成系統(tǒng)的教育效果;課程即計劃、目的,強調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便于課程組織與評價,有助于教育目的的達成,但往往缺少靈活性,把計劃外的教育因素排除在課程之外,從而縮小了課程的范圍。課程由“學科”到“經驗”的變化,實質上是課程由強調“教育者”到“學習者”的轉變;由“經驗”到“計劃”或“目的”的轉變,則反映了課程可控制性和意識性的增強。而“潛課程”的提出,卻是將教育的影響范圍擴大到“計劃”之外的部分,強調要重視那些事實上對學習者產生了影響而未被列入“計劃”之中的教育影響。因此,要考察課程的本質,還須研究“潛課程”的提出給予我們哪些啟示。(三)從“課程”到“潛課程”說明了什么潛課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至今眾說紛紜,無公認的術語。常通用的有隱蔽課程、隱性課程、隱形課程、潛在課程、潛隱課程、第三類課程(與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并列),本文多采用“潛課程”概指這一類課程。.潛課程提出的背景20世紀60年代,課程研究與發(fā)展表現出濃重的“技術性”、“理性化”。深受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影響,認為教學是把預先準備好的知識轉讓給學習者,講求教學的可控制性和效率性;在教學內容方面,過度注重社會實用性,克制學習者的個性與和諧發(fā)展。專門化教育忽視人類學習的廣泛性(學習有正式、非正式,故意識和無意識等多種形式),過多地注重“組織”與“計劃”,使教育越來越脫離現實生活實際。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化”,使教育產生了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反理性文化運動”興起。人們對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工具主義”進行了劇烈批判。認為,工具性所建立的通則性知識價值與事實截然相對;在許多情況下,人類活動是“非理性”的。在此文化背景下,學校教育受到了批評“泰勒模式”(工具模式)同50年代末60年代初興起的“科學結構運動”一道受到了懷疑和鞭笞,“反知主義”、“反科技的工具理性主義”、“反科層體制文化”等呼聲日漸高漲。與此同時,信息爆炸,社會走向信息化,信息社會不允許教育成為封閉的孤島。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成為當今趨勢?!靶畔⒊d”的環(huán)境使人類純粹依靠理性所建構的世界開始崩潰。學生在學校里,不僅應接受理性的東西,也應當接受非理性的東西,理性應獲得發(fā)展,非理性也應獲得發(fā)展。于是,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fā)的潛課程興起了,它著重解決教育中的過度目的性、正規(guī)化問題,重視人的發(fā)展。潛課程的提出,對原有的課程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促使人們更加慎密地思考課程問題。.潛課程的涵義及其特性關于潛課程,目前尚無一致性界定。分析各家觀點,從中可見一些共識。(1)潛課程與顯課程(又稱正規(guī)課程、形式課程等)相相應。顯課程之外的課程即是潛課程。(2)潛課程重要指價值、態(tài)度、規(guī)范、信念、情意、人際關系等非學術性內容。3)潛課程的影響是無意的、非預期的,但也也許是故意識的。(4)潛課程可使學習者獲得系統(tǒng)的共同的經驗,也也許使其得到個別的、零碎的經驗。潛課程具有哪些特性?也無一致性意見。但一般認為,以下幾個特性是比較突出的:(1)潛在性:潛課程以隱蔽的方式,將有關道德、審美、政治意識、文化等方面的知識、觀點、經驗等滲透給學習者。寓教于無聲無息之中。(2)模糊性:潛課程的作用有時難以明確化和量化,它以整體性方式產生影響,使人在無意狀態(tài)下接受潛移默化的效力。因此,潛課程的作用又往往不易覺察。(3)多樣性:潛課程會依附于多種多樣的客觀載體之中,人、事、物、關系等都是其物質承擔者。(4)非預見性:潛課程多樣性、差異性強,發(fā)揮作用的途徑多,不容易嚴密計劃與控制,因而難于準確預見。(5)非逼迫性:潛課程作用的方式是隱蔽的,會使學習者于不知不覺之中接受教育者“故意圖的”教育影響,而不產生困難感。因此,潛課程具有非逼迫性。3.潛課程給我們的啟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6海上日出 說課稿-2023-2024學年語文四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2《落花生》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化學 2.2 第2課時 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氯離子的檢驗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 15 搭船的鳥(說課稿)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
- 二零二五年度離婚協(xié)議示范文本:和平分手合同范本6篇
-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節(jié)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1
- 民警以老帶新協(xié)議書(2篇)
- 法律合規(guī)培訓協(xié)議書(2篇)
- 2023七年級數學上冊 第二章 有理數及其運算8 有理數的除法說課稿 (新版)北師大版001
- 二零二五年度飼料原料進出口關稅減免申請合同-@-1
- 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閱讀理解專項訓練16篇(含答案)
- 部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學語文全冊教案(教學設計)(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教案)
-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匯報演示課件
- 國企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任期制與契約化相關模板
- 電力服務收費標準附表
- 小學主題班會教學設計-《給你點個“贊”》通用版
- 【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系統(tǒng)解剖學》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報告
- 賽意EAM設備管理IOT解決方案
- 氫氰酸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動物檢疫技術-動物檢疫的范圍(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
-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