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完整版《復習三》鴕鳥_第1頁
2023學年完整版《復習三》鴕鳥_第2頁
2023學年完整版《復習三》鴕鳥_第3頁
2023學年完整版《復習三》鴕鳥_第4頁
2023學年完整版《復習三》鴕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三》鴕鳥鴕鳥(又名非洲鴕鳥)是現(xiàn)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于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xiàn)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米。以植物的頸、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鴕鳥常結成5-50只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fā)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于絕境,腳踢對手。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只雌鳥,發(fā)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鴕鳥經訓練后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在豢養(yǎng)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鴕鳥化石發(fā)現(xiàn)于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斗,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yǎng)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鴕形目鴕鳥科本目鴕形目僅1科──鴕鳥科,1種──鴕鳥。體重可達135千克,體高近3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后肢粗壯有力,足僅2趾(第3、4趾),適于奔走。胸骨不具龍骨突,無尾綜骨和尾脂腺。雄鳥具交配器。孵化有時幾只雌性鴕鳥的卵產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一枚重~1千克。一般是40~50只鴕鳥匯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于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親鳥四處游蕩。鴕鳥的歷史記載“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余,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薄x恭廣志“吐火羅,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鐵,俗謂駝鳥。”——唐書吐火羅傳一、身體與構造鴕鳥是現(xiàn)今所存最大的鳥類,成熟的雄鳥(Adultcock)體高~公尺,體重60~160公斤。頭(Head)小,寬而扁平,頸(Neck)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Thighs)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征,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后肢甚粗大,只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shù)最少者,內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后肢強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b.)扁平,不具龍骨(Keelb.)突起,鎖骨(Clavicle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qū)及裸區(qū)之分,羽毛蓬松而不發(fā)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鉤(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著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麼艷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shù)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于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只能從性器官去區(qū)別。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jié),成熟雄鳥的睪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b.)在中線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卵大,顏色似鴨蛋,蛋長15~20公分,重達1400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二、鴕鳥的演化關系鳥類自從侏羅紀開始出現(xiàn)以來,到白堊紀已經作了廣大的輻射適應,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水鳥及陸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進入新生代以后,由于陸上的恐龍絕滅,哺乳類尚未發(fā)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tài)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Diatryma),為巨大而不能飛的食肉性鳥類,填補了食肉獸的真空狀態(tài);恐鳥(Phororhacos)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鳥,不會飛行,也填補了當時南美洲缺乏食肉獸的空缺。此外,還有幾種不會飛的鳥類常被歸為“走禽類(Ratites)”,在各島嶼或特殊地區(qū),填補了缺乏哺乳類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新西蘭的恐鳥(Dinornis)、澳洲的奔鳥(Dromornis)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Aepyornis),它們不幸都在人類出現(xiàn)后絕滅。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非洲的鴕鳥、澳洲的鴯鹋(Emu)和食火雞(Cassowary)、新西蘭的幾維鳥(Kiwis),以及南美洲的鶆(Rheas),迄今仍幸存。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征是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然而,在此飛行能力逐漸消失的演化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不過,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緣關系,仍有待足夠的化石證據(jù)來探求。附帶一提的是,渡渡鳥也是不會飛的陸鳥,但它不是走禽的近親,而是鳩鴿類的一員,因此它沒有像走禽類那種善跑的特性。三、地理分布鳥類學家發(fā)現(xiàn),根據(jù)各地鳥類的特色,可將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區(qū),每一區(qū)有獨特的鳥類,且同一區(qū)內的鳥類有普遍的相似性,這是演化和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其中鴕鳥分布于伊索匹亞區(qū)或非洲區(qū)(EthiopianorAfrofropicalRealm)。鴕鳥廣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干燥地區(qū)。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曾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的北京人產地──周口店不僅發(fā)現(xiàn)過鴕鳥蛋化石,還發(fā)現(xiàn)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布于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xiàn)今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均已絕跡;它們的分布是薩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于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四、分類鴕鳥(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于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頜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目(或鶆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于無飛行能力的鳥類。鴕鳥因受地理隔絕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qū)別的品系:,北非鴕鳥(NorthAfricaostrich),是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fā)現(xiàn)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產地已絕跡,其棲息地及數(shù)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與馬賽種()最大的區(qū)分。,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de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jù)在于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絕。,阿拉伯鴕鳥(Arabianostrich),Rothschild,分布于敘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布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shù)最多的種類,但已經于西元1941年絕種。,藍頸鴕鳥、索馬利鴕鳥(Somaliostrich),Reichenow,分布在位于坦納河(theTana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板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馬賽鴕鳥(Masaiostrich),Neumann,分布于肯尼亞(Kenya)與坦干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于其他品種的特征在于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南非鴕鳥(SouthAfricaostrich),Gurney,分布于南非的CuneneRiver和Zambesi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顎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jié)則顏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jié)轉為暗紅色。據(jù)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fā)現(xiàn)。五、生活習性鴕鳥是走禽類,適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善奔跑,奔跑速度約每小時60公里,可維持約30分鐘而不感到累;一步可達7米,且可瞬間改變方向,在迅速奔跑時兩翼張開,用以平衡。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于它們開闊的步閥、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鴕鳥的營養(yǎng)來源很廣,食植物之葉、花、果實及種子等,也吃小動物,屬于雜食性。鴕鳥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后,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于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故覓食時不時得抬起頭來四處張望。鴕鳥平時三、五成群,多達二十余只棲息在一起。經常與羚羊(Antelope)、斑馬(Zebra)在同一地區(qū)出沒,這些動物利用鴕鳥所具的敏銳眼力以供警告作用。雄鴕鳥在繁殖季節(jié)會劃分勢力范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并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繁殖期的時間隨地區(qū)而有不同,在北非及東非則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筑巢,雄鳥在其領土內磨擦出許多小淺坑,鴕鳥在繁殖期內為一雄多雌,但雄鴕鳥與其中一只(theMajorhen)維持不嚴謹?shù)膯我慌鋵﹃P系(pairbond),此雌鳥會找其中一穴產卵,通常每二日產一枚,數(shù)日內共可產卵多達10~20枚;約有六或更多只雌鳥(theMinorhens)會在同一穴產卵,但不負責孵卵,一窩蛋少則30枚,多則如馬賽種(Masairace)50~60枚。雄鳥夜間孵卵,白天則由雌鳥擔任。像這樣去照顧其他個體的卵,在演化上是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種類的鳥中,有部分確實如鴕鳥般愿意去照顧。卵大而易招天敵的覬覦似乎是使此特征存留下來的主要原因。鴕鳥蛋雖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但與其身體比例來說亦是所有鳥類中最小的,故一只鴕鳥可以覆蓋大量的蛋。孵出的鴕鳥雌雄比例約為1只雄性對只雌性,且鴕鳥巢極易受天敵之破壞,此二者都意味著有許多雌鳥無巢可供產卵,顯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們產卵是有好處的。而對于Majorhen來說,有額外的蛋在它的巢里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于受到破壞;通常,若巢中的卵多于Majorhen所能覆蓋的范圍,它可以辨認出自己的卵,而將其他多馀的卵滾到巢四周任其毀壞。沙漠上有許多的掠食者喜歡偷食鴕鳥蛋,故無成鳥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光顧,例如埃及禿鷹(Egyptian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