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反映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東方文學論文_第1頁
《源氏物語》反映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東方文學論文_第2頁
《源氏物語》反映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東方文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源氏物語)反映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東方文學論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一種文化滋養(yǎng)并且維系著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精神,而文學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它是一種文化長期沉淀的結晶,也一個民族最深入的記憶,同時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印證。日本文化特質中固然沒有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卻淡然雅致,細膩傳神,這些特性在他們的民族心里及其民族性格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日本文學史上,平安王朝〔749-1192〕時代是百花爭艷的繁榮時期,出現(xiàn)了當時世界上篇幅最長、藝術成就最高的長篇小講(源氏物語〕。對(源氏物語〕的研究,在前人學者的努力探尋求索下已經(jīng)碩果累累。有學者從中國文化的浸透與中日文化的的交融角度來議論這部經(jīng)典的民族文化特征,并指出漢文化和風化的觀點[1];同時,也有從物語中廣泛運用的和歌形式上挖掘,以為以為(源氏物語〕運用和歌這一獨特的語言與文學形態(tài)服務于作品的整體。亦有學者就(源氏物語〕的悲劇行進行研究,主要探究了它獨特的悲劇形式,他們指出(源氏物語〕的悲劇性截然不同于西方的文學悲劇形式,不是通過情節(jié)的沖突加以表現(xiàn),而是把一連串的生活瑣碎細節(jié)詩意化,通過內在的體驗來表現(xiàn)悲劇性,表現(xiàn)悲劇的沖突,進而構成日本文學特有的陰柔的靜態(tài)悲劇形式[3];本文在前人豐富的研究成果礎上,擬從描寫、敘事、人物命運,小講中現(xiàn)實主義特性以及中外文化交融吸收等方面對物語的審美和(源氏物語〕所反映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進行考察。2寧靜之美既無觸目驚心的敘事,更無劇烈的矛盾斗爭,(源氏物語〕何以成為日本古典小講的典范?這源自它獨特的寧靜平和之美,在平緩的敘事中放逐汩汩的物哀,給以持續(xù)而深沉的美感享受。(源氏物語〕中的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情感,人的內心憂患與物的滄桑凄婉完美結合,真正到達了情景交融。春夏秋冬,草木日月讓人真心感動,人的內心憂愁與四季景物、時序變遷是感應交融的,物哀成為人由外在環(huán)境觸發(fā)而產生的一種凄楚、傷感、纏綿的情懷,通過客體自然風景、自然風物表現(xiàn);哀則由自然景物誘發(fā)或因長期審美積淀而凝結。人物的悲情愁緒與自然的美感交織起來,物的凄凄然與人物的情感體驗、悲劇心態(tài)相交融,訴講哀情和生命憂患。對環(huán)境細致傳情的描寫是和日本民族從來對大自然有著的細膩、敏感的體驗密不可分的。葉渭渠在(日本古代文學思潮史〕中指出,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識來自于人與自然的共生,來自于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日本古代文學就是從這種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考慮歷史,從這種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進而創(chuàng)造文學的美。日本傳統(tǒng)審美中對于直觀地把握大自然的生命這一追求是固執(zhí)的。因而,深受日本民族傳統(tǒng)審美心理的影響的紫式部對與大自然嚴密相聯(lián)的生死哀樂有著深入的體驗,其物哀思想包含著對大自然的感染,尤其是季節(jié)變遷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感傷。(源氏物語〕通過自然的表現(xiàn)來傳達物哀,同時,細膩的人物心理與飄零的人物命運又和自然之景水乳交融,渾然天成而合為一體。小講中有一節(jié)夕顏死時的描寫:夜半風急,松濤陣陣,不時還夾帶一兩聲怪鳥的慘嘯燈光搖曳慘淡,映照著正屋邊的屏風和各個角落恐懼、凄涼的景物映襯出源氏的內疚負罪、恐懼哀傷痛苦的心理,也融入了作者對紅顏薄命的夕顏的深切憫惜。紫式部在(帚木〕中講道:天色本無成見,只因觀者心情不同,有的覺得優(yōu)艷,有的覺的凄涼。(源氏物語〕營造特定的心境去觀照自然物,自然物成為表示出物哀的重要基礎。須磨的凄風苦雨、(朔風〕的凄厲朔風,秋雨、狂風、殘枝落葉,自然景物的榮枯變化映襯著人物命運的沉浮和世事的榮辱變遷。3命運的悲劇(源氏物語〕的物哀同時也由人物的悲涼凄苦的命運來表現(xiàn)。小講中女子人物的命運或沉淪或死亡或出家遁世,從桐壺更衣之死到浮舟出家為尼,自始至終彌漫著哀傷痛苦情緒。紫式部以客體的哀傷痛苦感情和主體的同情憐憫,賦予諸多善良女性以悲劇的美感,充滿了日本式美的藝術形象。這種美,外表上裝飾得特別風雅,內心卻蘊藏著更多的哀嘆,帶著婉約纖柔、纏綿悱惻的悲美色彩。主人公源氏也同樣一直受著歉疚疑懼的困擾。從追求第一個女人空蟬開場,源氏的悲劇性命運也從此啟程。短暫的歡娛帶來的是長久的憂愁[4],哀傷痛苦愁苦隨著與越來越多的女人產生糾葛而與日俱增。在敘述上,(源氏物語〕中的情節(jié)被淡化,就(源氏物語〕這一特點,(東方文學史通論〕以為,在沒有情節(jié)的邏輯化穿插和互相關聯(lián)的情況下,情節(jié)張力的缺失反而不至于淹沒細膩的情感體驗和敏銳的心理感受,影響物哀的表示出。(源氏物語〕采取這樣的敘事風格一方面是日本民族不擅長或者不熱衷于劇烈而復雜的敘事風格,一方面也是日本的民族文化特征所決定的。對于人物事件的敘寫,(源氏物語〕總是波濤不驚,以一種平緩的基調貫穿始終,具體表現(xiàn)出了日本民族一貫崇尚的平和靜謐之美。這不僅很好的表現(xiàn)了物哀,同時也是日本民族尚靜和喜平和的映證。僅僅從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上看,多臺風和頻繁的地震構成了日本民族對穩(wěn)定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的渴念,因而也構成了崇尚平和與靜謐的審美情趣。4浪漫而雅致的和歌使(源氏物語〕在日本古代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和歌的運用。歌道之外則無物語,詠歌者之情趣全為物語之情趣,日本江戶時代的著名國文學家本居宣長,曾在他的(紫文要領〕中對(源氏物語〕的和歌這樣評價道。因而,要對(源氏物語〕有深切進入的理解,就不能忽視文中大量運用的和歌。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語〕中,和歌融抒情功能與微弱的敘事功能為一體,用和歌的抒情詩特征去表現(xiàn)人物發(fā)自內心的主觀世界,吟詠即時即景的歡樂、哀傷痛苦、苦痛與眷戀,具體表現(xiàn)出出了豐沛的浪漫主義情懷。與此同時,在唱和、贈答詩中,它又具有微弱的敘事功能,以浪漫的文學形式訴諸真實的情感溝通。和歌在(源氏物語〕中首先完成了浪漫幽美情調的營造責任,進而更自然地在這里營造的氣氛中流露情感;在普通的敘事和描寫不能到達要求時,和歌就自然地運用到小講中,擔當起輔助敘事和描寫的角色。(源氏物語〕中的和歌從藝術特色上看,并沒有太高的造詣,構思并不精妙,表示出也無可圈點,能夠看出和歌吸收了中國的詩歌在意境上的呈現(xiàn),而放棄了對精妙的構思和對詩情最完美的表示出的追求,因而,從這一點上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歌在(源氏物語〕中的功能和作用,即造境達情和輔以敘事。5現(xiàn)實主義(源氏物語〕不僅反映了日本平安時代獨特的審美特質,同時愈加深入地真實地反映平安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從(紫式部日記〕、(紫式部集〕中能夠看到紫式部在作皇后彰子的侍從女官時的所見所聞,及對宮廷生活刻骨銘心的不滿和自個凄涼的寡居生活的郁悶、憂愁。這些想法,激起了她對一系列社會問題,十分是女性問題的關注,點燃了她直面人生,反映人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勇氣,記錄惡濁可嘆的末世。這也為紫式部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源氏物語〕比擬客觀地描寫了平安時代特有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宗教、文化、藝術、建筑、民俗等的情況。它描寫的主要是人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層面的、倫理層面的悲喜劇。(源氏物語〕的政治主線像(紅樓夢〕一樣,從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來反映當時社會的問題、矛盾和斗爭,特別真實、自然地寫出了平安時代攝關政治的衰敗趨勢,政治的黑暗,官場的罪惡,貴族的腐敗、腐朽,各類貴族華貴的生活,俊男靚女在各種環(huán)境中招風引蝶,宮廷內外一片歌舞升平,而貴族統(tǒng)治的骨子里行將瓦解的事實。(源氏物語〕產生后的一百年左右,鐮倉時代就開場了。因而不管是講明當時思想的揭露講,還是反映當時男女關系的戀情講,及表示出思想感情的物哀講,都是(源氏物語〕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是平安時代攝關政治的一種文化。6國風文化所謂國風文化是指在傳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日本自個特有的文化[5]。在平安時代初期的日本實行律令制,即應用中國的律令、社會制度、組織管理手段,強化天皇的權利。到了平安時代的中后期,律令制逐步崩潰,攝關政治取代了律令制。如前所述,攝關政治的本質是貴族政治,上層貴族把握了朝廷的實權,天皇和宮廷形同虛設[6]。(源氏物語〕中的源氏從生到死都生活在攝關政治的氣氛中,攝關政治使源氏被貶須磨,命運多舛。攝關政治下的國風文化除了反映上述的政治特點外,還反映了國風文化的表現(xiàn)特色,即主要表現(xiàn)貴族自個,卻很少表現(xiàn)下層民眾。在(源氏物語〕的54回中,主要寫源氏及源氏周圍的上層貴族和皇室的主要成員,哪怕是放逐須磨時,也主要寫源氏與京城里的貴族、妻兒、朋友之間的關系。紫式部固然提到了須磨的寺院、海邊的風浪、山水的險惡等,但這些都是為描寫源氏的處境服務的。所以(源氏物語〕是貴族文化的代表。除了上述的攝關文化、貴族文化、與物語文化之外,國風文化還表如今其他一些領域中,比方日本文字、繪畫、音樂的國風文化。如在(源氏物語〕的第32回梅枝和第17回賽畫中都有假名文字書寫的記錄。在音樂和繪畫方面,第17回賽畫中當評論(空穗物語〕畫卷時提及:此畫筆法兼?zhèn)渲袊?、日本兩國風格,意趣豐富,天下無雙。[7]這是(源氏物語〕在繪畫方面對國風文化和唐風文化結合的贊美。音樂方面的國風文化在第32回梅枝和第37回橫笛中都有詳盡的描寫。如,源氏命人取過琵琶,交與螢親王彈奏,自個執(zhí)箏,叫柏木以和琴相和,三人同奏,弦樂之聲,優(yōu)美悅耳,音韻華美。夕霧的橫笛之音,頗與時令相合,清越之聲縈繞云霄。江梅則合拍而唱催馬樂(梅枝〕,歌聲美妙無比[7]。7結束語(源氏物語〕是日本平安文化的縮影,它真實地反映了平安時代的文化特征,及其獨有的審美文化、物語文化和國風文化等,換言之,沒有平安文化就不可能產生(源氏物語〕這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力作。文學根本源頭于它特定的文化土壤,在重溫文學經(jīng)典的同時,我們能夠再次在追尋一個民族的深層記憶和特質。以下為參考文獻:[1]王彥彥.和魂漢才(源氏物語〕對漢文化的吸收[J].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2]姚繼中.(源氏物語〕和歌藝術風格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