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蘇教版必修4教案設(shè)計_第1頁
高二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蘇教版必修4教案設(shè)計_第2頁
高二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蘇教版必修4教案設(shè)計_第3頁
高二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蘇教版必修4教案設(shè)計_第4頁
高二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蘇教版必修4教案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高二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蘇教版必修4教案設(shè)計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繼續(xù)學習和積累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2、能力目標

朗讀和翻譯

3、情感目標

了解孔子主張仁政、實行禮治的政治觀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疏通文意,熟讀課文直至能背誦全篇;

體會孔子在原則問題上當仁不讓的精神。

教學設(shè)想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字詞句的把握和課文的脈絡層次,難點在于對孔子政治主張出發(fā)點的理解。學生學習本文時,只有先掃清文字障礙,才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鑒于此種狀況,本文的教學設(shè)想如下:

1.課前安排預習,借助解釋,細讀課文一遍,結(jié)合書后練習中的問題,再讀課文,并試作口頭翻譯。

2.結(jié)合預習,采用點撥法,理解詞句。把握應知應會的詞語,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則在理清思路的過程中點到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學生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chǔ)上,反復朗讀,促進學生熟讀課文直至能背誦全篇。

4.對比《季氏將伐顓臾》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兩篇文章,體會孔子在原則問題上當仁不讓的精神。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書,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論語〉六則》一課里,我們學習了孔子"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有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將伐顓臾》也是論語中的有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實行禮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字句,可板書在黑板上,加強學生聽講的針對性。

三、講析第一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請同學朗讀第一段并作口頭翻譯。

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伐:攻打,征討,指正式的戰(zhàn)爭。

過:責怪。

無乃與?一種表示委婉猜測語氣的句式。

何以為?一種表反問的句式。

2.簡析第一段,提出思考問題。

①這次談話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點撥:背景事件為季氏將伐顓臾。教師可根據(jù)資料向?qū)W生介紹背景。

②孔子對這件事的反對態(tài)度可從哪句話看出?孔子反對的理由是什么?

點撥:"無乃爾是過與?'一句。特別是"過'字確鑿而又傳神地表達了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的猛烈不滿,同時也是對作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勸阻、嚴重失職的極大反感??鬃用鞔_指出了不應攻打顓臾的理由:

顓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顓臾是魯國附庸,不必伐

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板書]

這三條理由表達孔子一向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張,也再次對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評。

3.全體朗讀第一段,結(jié)合簡析思路,請同學試作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第一段。

2.細讀其次、三段,并思考課后練習一。

其次課時

一、檢查第一段背誦

二、講析其次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學生朗讀其次段,另指一名學生口譯本段。

教師點撥本段重點字詞:陳、列、危、顛、相、押、櫝、過

注意辨析:

過:是誰之過與?過錯

過:無乃爾是過與?責怪

2.簡析其次段,提出思考問題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評了冉有,但他辯駁"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圖推卸責任,孔子是怎樣批駁的?

教師點撥:

①列名言??鬃酉攘惺饭倜裕赋鋈接?、季路應在其位,謀其政,據(jù)理力爭勸其改邪歸正,否則,就應離去,不可一味茍同。

②用比喻。運用比喻闡釋深刻道理。

[板書]

3.熟讀其次段,試背誦。

三、講析第三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集體朗讀第三段,請兩名學生口頭翻譯。

教師點撥重點字詞:疾、辭、患、寡、均、貧、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貧而患擔心安定

安:既來之,則安之使安定

本段較長,而且集中表達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因此,除重點實詞外,一些重要的語句要認真翻譯(教師可適當板書),為分析本段內(nèi)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礎(chǔ)。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其次段,熟讀第三段,繼續(xù)思考練習題。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閱讀語文讀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學案

一.基礎(chǔ)知識把握

1、給加點字注音。

顓臾()冉有()社稷()柙()

虎兕()蕭墻()相夫子()櫝()

2.請從文中找出三個成語并作解釋。

3.找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A.無乃爾是過與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誰之過與D.夫如是,遠人不服

4.下邊一句中加點的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A.危險顛簸輔助B.不穩(wěn)定跌倒輔助

C.不穩(wěn)定顛簸輔助盲人走路的人D.危險跌倒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以下加點詞的不同意思

①夫顓臾,昔者以為東盟主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為:

③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為:

6.指出以下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于:

②季氏將有事于顓臾于:

③虎兕出于柙于:

④龜玉毀于櫝于:

⑤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于:

⑥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于:

7.閱讀全文,回復以下問題。

⑴這是一篇對話體討論文,文中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主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他們談話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縱觀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對話中堅持了兩點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又舉出一些比喻,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從課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張是()

A.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擔心。

B.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C.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無乃爾是過與'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A無乃/爾是/過與B無乃/爾是過/與

C無/乃爾/是過/與D無乃/爾/是/過與

(7)"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A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B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C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D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8).指出以下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項()

A既來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則安之D吾恐季孫之憂

(9).對"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一句有四種理解,選出正確的一項()

A遠方的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B偏遠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C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D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二.課外提升

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后面各題。

8.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①為短文斷句。

②從以下各項中選出正確的項()

A.文中兩個"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兩個"與'詞義詞性完全一致。

C.短文中,孔子與子貢對話,提到了回與賜兩個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①為加點的字注音

A.省B.傳

②解釋以下字的詞義。

A.謀:C.交:

B.忠:D.信:

③翻譯這則短文。

《季氏將伐顓臾》學案答案

1.略

2.①既來之,則安之②分崩離析③禍起蕭墻

3.A

4.D

5.①作為②語氣助詞③成為④動詞,這里有"編造'之意

6.①引進動作對象,不譯②對,對于,介詞③從,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7.⑴季氏將伐顓臾⑵季氏伐顓臾是錯誤的冉有、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應制止這種不義的作法。⑶說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盡職,縱容季氏的行為是失職。批評冉有政治態(tài)度的不端正。⑷D⑸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