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探討,家庭教育論文_第1頁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探討,家庭教育論文_第2頁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探討,家庭教育論文_第3頁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探討,家庭教育論文_第4頁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探討,家庭教育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在狀況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探討,家庭教育論文本篇論文目錄導航:【】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在狀況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討論【】【】【】【】關于教養(yǎng)的論文范文: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在狀況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討論內容摘要: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的一種常見行為問題,影響兒童將來身心和諧發(fā)展。作為兒童成長的直接環(huán)境,家庭中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具有互相作用。因而,在梳理國內外近年來相關研究后,本研究對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在狀況及其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影響機制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并提出已有相關研究的局限和瞻望。本文關鍵詞語: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家庭教養(yǎng)方式;作者簡介:劉雨欣,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周楠,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一、攻擊性行為概念界定對攻擊性行為的界定能夠從攻擊者和被攻擊者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和攻擊者的攻擊目的這兩個方面進行定義。一方面,從攻擊者和被攻擊者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出發(fā),攻擊性行為可被定義為任何指向另一個體的有意的或者接近有意的傷害行為,攻擊者能夠預測到該行為對攻擊目的的傷害性,被攻擊者也能感遭到該行為對本身的有害性并試圖逃避該行為或動機。[1]另一方面,從攻擊性行為目的的角度出發(fā),其可被定義為任何形式的有意傷害或損壞另一生命的行為。[2]總之,這兩種攻擊性行為都具備四個不可忽視的條件,即潛在的傷害性、行為的有意性、身體的喚醒性以及受害者的厭惡性。[3]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中一種常見的行為問題。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是指損害別人身體或用言語攻擊和侮辱別人的表現(xiàn)。[4]與其他年齡階段相比,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時間相對短暫、角色不固定并且?guī)в休^大的偶爾因素。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類型不僅能夠根據(jù)表現(xiàn)形式進行分類,而且能夠根據(jù)行為動機進行分類。根據(jù)表現(xiàn)形式進行分類,攻擊性行為能夠劃分為身體攻擊〔打人、踢人等〕、言語攻擊〔辱罵、嘲諷、起綽號等〕和間接攻擊〔社交孤立、社會排擠等〕。[5]根據(jù)行為的動機進行分類,攻擊性行為能夠劃分為工具性攻擊〔目的在于得到或保衛(wèi)自個想要的東西而并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和敵意性攻擊〔以傷害別人為目的所進行的不良行為〕。[6]二、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研究現(xiàn)在狀況〔一〕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特征真正的攻擊性行為最早在兒童兩歲時就會產生。[7]4歲兒童中會出現(xiàn)比擬穩(wěn)定的攻擊者和被攻擊者。[8]在攻擊性行為的頻率方面,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頻率最高,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其攻擊性呈下降趨勢。[9]除此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類型上也發(fā)生了轉變。一般而言,小班兒童的攻擊方式大多為較原始、簡單、粗糙的動作。而到了中班,兒童的身體攻擊方式種類變得愈加多樣和細致,且上肢與綜合性動作會得到明顯的發(fā)展。大班兒童在動作能力和認知能力方面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在攻擊行為上能夠采取隱蔽的方式避免老師的注意。[10]除此之外,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言語攻擊會逐步多于身體攻擊,并成為兒童的主要攻擊方式。[11,11]小班兒童更傾向于工具性攻擊,大班兒童更多表現(xiàn)為敵意性攻擊。[11,11]除此之外,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也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性。總體而言,男童攻擊性強于女童,包括言語攻擊、身體攻擊、工具性攻擊及敵意性攻擊。[6]但是,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間接攻擊性行為上,女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攻擊性行為多于男孩。[12]〔二〕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在兒童個體因素方面,其生理狀態(tài)、認知水平、情緒和氣質等都會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與發(fā)展。在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下的兒童不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而在不良生理狀態(tài)下〔如患哮喘病、1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兒童攻擊性水平會顯著高于正常兒童。[13]除此之外,具有社會認知缺陷的兒童不擅長采取非攻擊性的人際沖突的解決方案,因而,攻擊性行為就成為這類兒童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14]兒童氣質特征中的抑制程度越高,兒童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越低。[15]在家庭因素方面,遺傳、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也會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冷漠、殘缺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兒童會經常表現(xiàn)出固執(zhí)、性情乖僻、神經質等個性特征,且容易產生攻擊行為。[16]不良親子關系〔如冷漠〕也是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因素之一。[17]同時,父母的性格特征也會通過遺傳的方式表如今孩子的身上,如父母情緒暴躁易沖動的子女也容易構成該類型的情緒特征,進而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產生。[18]在社會因素層面,兒童攻擊性行為還遭到其所處的社會文化以及社會媒體的影響。在積極、和睦友好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長的兒童較少出現(xiàn)攻擊行為。[19]社會媒體中的暴力畫面也會錯誤影響兒童對攻擊性行為的認知,進而導致其產生更多的攻擊性行為。[20]〔三〕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干涉方案對于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干涉,既有綜合分析后提出的干涉方案,又有針對某一種干涉方式進行的深切進入研究。在綜合干涉方面,研究者多是從兒童個體、幼兒老師、家庭這三個維度綜合提出相關建議。例如,吳霞波提出能夠通過對幼兒進行認知智能訓練、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正確利用群眾傳媒對兒童的影響和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21]除此之外,游戲是學前幼兒主要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一些研究者從游戲角度出發(fā)探究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干涉方式,并發(fā)現(xiàn)正確運用模擬類游戲、象征性游戲、社會交往性游戲,能夠獲得干涉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顯著成效。[22]華而不實,沙盤游戲本身的治愈和宣泄功能對減少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具有一定的幫助。[23]三、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及機制根據(jù)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個體身心發(fā)展是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環(huán)境中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的互相作用的結果。[24]教養(yǎng)方式是家庭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中的微系統(tǒng),它對兒童的發(fā)展起著直接影響。[24]根據(jù)不同的理論流派和大量的實證研究,學者主要從社會學習、社會認知、精神分析三種途徑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機制進行解釋?!惨弧郴谏鐣W習取向的影響機制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該理論以為任何行為都是學習的結果,是通過觀察和模擬而構成的。[25]而攻擊行為屬于社會行為的一種,可以以通過強化與觀察模擬這兩種學習機制構成。家庭是學前兒童觀察和模擬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錯誤的教養(yǎng)方式通過強化的機制影響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專制型父母會以暴力強迫的方式制止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但采取強迫的方式卻通過負強化使這些不恰當行為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忽視型父母會導致兒童對父母以及別人懷有不信任和敵意的態(tài)度,進而強化其攻擊性行為。[26]除此之外,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放縱、默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會讓兒童對這種不良行為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強化兒童的攻擊性行為。[27]除強化作用外,模擬也是導致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班杜拉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中,兒童在觀看攻擊性行為后在接下來的行為表現(xiàn)中產生了更多的攻擊性行為。[28]良好的教養(yǎng)方式將負向預測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而不良教養(yǎng)方式將正向預測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由此能夠推斷,父母的外顯攻擊性越高,越容易被兒童觀察模擬,甚至內化成自個的行為習慣。[29]〔二〕基于社會認知取向的影響機制Anderson從社會認知取向提出了攻擊性行為的一般形式。[30]該理論基于社會認知取向,代表了攻擊行為的最新研究進展,既描繪敘述出個體在特定情境下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經過,又說明了個體生物因素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相作用對個體行為的綜合影響。[30]換言之,兒童不良的行為〔如攻擊行為〕可能是發(fā)展中的個體特征〔如氣質〕和環(huán)境因素〔如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而環(huán)境因素可能導致個體特征的構成或發(fā)展,進而影響兒童不良行為的發(fā)展。持這種理論視角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格特質對攻擊性行為均有較好的預測作用,并且人格特質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攻擊行為間起中介作用。[31]良好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兒童人格的健康發(fā)展,進而減少攻擊性行為,而不良教養(yǎng)方式則會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的構成,是導致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危險因素。[32]西蒙茲比擬了雙親是支配性的兒童與雙親是服從性的兒童的社會性行為,發(fā)現(xiàn)前者比擬順從、靦腆,而后者則具有對抗和攻擊性特點;對雙親是接受型的兒童與雙親是拒絕型的兒童進行比擬后發(fā)現(xiàn),前者行為更符合社會要求,而后者則情緒不穩(wěn)定、冷漠以及具有攻擊傾向。[33]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和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分別是高服從性教養(yǎng)方式和高支配性教養(yǎng)方式,都不利于兒童良好人格特征的構成,容易激發(fā)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除此之外,不同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自我控制具有預測作用,而自制力、自覺性和堅持性等這些個人特質也能夠顯著負向預測兒童的攻擊性行為。[34]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溺愛型、聽任型和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則反之。因而,后三者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攻擊性行為具有顯著的負相關。[35]〔三〕基于精神分析理論的解釋機制在弗洛伊德本能理論的影響下,挫折-攻擊理論以為攻擊性行為是挫折導致的一種行為結果。[36]在勒溫著名的玩具實驗中,遭遇挫折的兒童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毀壞性行為〔摔、砸等損壞玩具等〕。[37]馬利克的搭積木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受挫折的兒童更傾向對別人施行暴力行為進行宣泄進而實現(xiàn)心理平衡。[37]Brown等人以為個體之所以產生攻擊性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生長經過中遭到忽視、拒絕等而衍生的一種生存方式,借以用攻擊別人的方式來彌補自個的安全感。[38]楊麗珠等人以為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過度干預兒童的行為,會使兒童的需求得不到知足,進而產生自卑感等負面心理情緒,進而通過采取攻擊性行為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內心的平衡。[39]除此之外,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經常伴隨著父母嚴厲、懲罰、拒絕、否認等態(tài)度,而在這種不良親子關系下生長的兒童容易產生抵觸和不滿的情緒,導致兒童自尊心的傷害,進而產生攻擊性行為。[40]四、兒童攻擊性行為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機制根據(jù)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兒童的發(fā)展與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即成人影響著兒童的反響,但兒童生物和社會的特性,即其生理屬性也影響著成人的行為。[24]由此得知,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存在雙向的影響關系。除此之外,家庭系統(tǒng)理論說明,每一個個體的行為變化都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表現(xiàn)。兒童是家庭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父母教養(yǎng)觀念和方式會影響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同時,兒童行為特征和社會性發(fā)展水平也會反作用于父母教養(yǎng)觀念和教養(yǎng)行為。[41]Bell等人發(fā)現(xiàn)兒童的氣質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攻擊型特征的兒童還是順從型特征的兒童,父母在采取教養(yǎng)方式的經過中往往會根據(jù)幼兒的氣質特點進行選擇和調整。[42]不同氣質特點對不同教養(yǎng)方式會作出不同反響,父母選擇教養(yǎng)方式時會傾向于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來配合兒童的氣質類型。兒童在2歲時的外顯問題行為能夠預測4歲時母親的懲罰性。[43]Jane等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體罰的教養(yǎng)方式易導致兒童產生不良行為,而兒童的這種不良行為又會反作用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導致不良教養(yǎng)方式〔如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的產生,進而構成緊張的親子氣氛,進一步激發(fā)兒童產生不良行為,如此為一個惡性循環(huán)。[44]Stevens-Long的研究也證實了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的活動水平間的關聯(lián)。一般而言,高活動水平的兒童更容易激發(fā)父母采取不良教養(yǎng)方式,即便他們和平靜的或中等活動水平的孩子表現(xiàn)出一樣行為。[45]五、研究局限與瞻望本文以為已有相關文獻主要存在兩大局限。首先,多數(shù)研究者關注的是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直接影響,而對其他可能的作用機制缺少關注。但在實踐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學前兒童攻擊性的影響并不是直接的,如通過影響兒童的人格特征進而導致其產生攻擊性行為。因而,研究華而不實的中介變量對于干涉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非常有價值的。除此之外,研究者在探究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時,多注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單向影響,而極少關注兒童攻擊性行為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反作用。而對二者雙向的互相影響的探究能更好地幫助父母選擇恰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進而實現(xiàn)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真正目的。以下為參考文獻[1]BUSHMANBJ,ANDERSONCA.Isittimetopulltheplugonthehostileversusinstrumentalaggressiondichotomy?[J].Psychological「eview,2001〔1〕:273-279.[2]SHARIMILLER-JOHNSON,JOHND.COIE,ANNEMAUMARY-GREMAUD,etal.RelationshipbetweenchildhoodpeerrejectionandaggressionandadolescentdelinquencyseverityandtypeamongAfricanAmericanyouth[J].Journalof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1999〔3〕:137-146.[3]CARRA.Thehandbookofchildandadolescentclinicalpsychology[M]Abingdon:TaylorandFrancis,2004:73.[4]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37-362.[5]張文新,王益文,鞠玉翠,等。兒童欺負行為的類型及其相關因素[J].心理發(fā)展教育,2001〔1〕:12-17.[6]HARTUPWW.Aggressioninchildhooddevelopmentalperspectives[J].TheAmericanpsychologist,1974〔5〕:336-41.[7]余毅震,史俊霞,吳漢榮。直接和間接攻擊行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1〕:6-7.[8]ALSAKERFD,NAGELECBullyinginkindergartenandprevention[J]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onunderstandingandaddressingbullying,2008〔1〕:230-252[9]張文新,張福建,學前兒童在園攻擊性行為的觀察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6〔4〕:18-22,34.[10]李俊3-9歲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調查[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4〕:43-46.[11]龔順梅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4.[11]王馥。幼兒攻擊性行為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88〔4〕:56-60.[12]蔣俊梅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及矯正[J]教育探尋求索,2002〔8〕:71-73.[13]ARSENIOWF,ADAMSE,GOLDJ.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moralreasoning,andemotionattributions.relationswithadolescentsreactiveandproactiveaggression[J].Childdevelopment,2018〔6〕:1739-1755.[14]王練幼兒園老師解決兒童沖突的角色分析與考慮[J].兒童教育,2006〔5〕:6-19.[15]白傳亮4歲兒童氣質與攻擊性的關系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20.[16]錢雪娟攻擊后的反思一-兒童攻擊行為的家庭成因及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4〔10〕:37-38.[17]張茜4~5歲兒童攻擊性行為發(fā)展及其與家庭因素關系的追蹤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11.[18]賈守梅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家庭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20:103.[19]王葉,張莉兒童攻擊性行為構成的理論解釋與影響因素分析[J]兒童發(fā)展研究,2021〔3〕:10-15.[20]張騫暴力動畫片對5~6歲兒童攻擊性認知的啟動效應[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20〔3〕:265-274.[21]吳霞波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矯正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8〔9〕:64-65.[22]項小莉游戲活動在糾正兒童攻擊性行為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2〔22〕:23-25.[23]曲亞沙盤游戲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干涉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13.[24]劉杰,會敏關于布郎芬布倫納發(fā)展心理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250-252.[25]GREENRG.Aggression-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news[M].NewYork:AcademicPress,1983:416.[26]陳志霞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343.[27]陳琦,劉儒德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34.[28]BRADJ.BUSHMAN.Violentvideogamesandhostileexpectations:atestofthegeneralaggressionmodel[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2〔12〕:1679-1686.[29]陳建文,王滔當下人格研究的基本走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64-69.[30]ANDERSONCA,CARNAGEYNL.Violentevilandthegeneralaggressionmodel[M].In:MillerGA.Thesocialpsychologyofgoodandevil.NewYork:GuilfordPublications,2002:168-192.[31]劉晉紅。大學生人格特征、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其成就動機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2〕:157-159.[32]趙丹娣兒童問題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及教育觀念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4〕:468-470.[33]SYMONDSPM.Thedynamicsofparent-childrelationship[M]NewYork:Appleton-Century,1939:50-54.[34]邢燕雷執(zhí)行功能、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主動性及反響性攻擊行為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21.[35]賈守梅,范娟,汪玲,等。家庭干涉對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影響的試驗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1〔5〕-444-447.[36]陳立民親子關系、同伴關系與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相關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41.[37]智銀利,劉麗兒童攻擊性行為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7〕:43-45.[38]BROWNKW,RYANRM,CRESWELLJD,etal.Beyondme:mindfulresponsestosocialthreat[M].Washington,DC:AmericanP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