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栽培學newpptConvertor_第1頁
藥用植物栽培學newpptConvertor_第2頁
藥用植物栽培學newpptConvertor_第3頁
藥用植物栽培學newpptConvertor_第4頁
藥用植物栽培學newpptConvertor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藥用植物栽培學生命科學學院丁洲第一章緒論第一節(jié)藥用植物栽培學的性質、任務及特點一、藥用植物栽培學的性質:研究藥用植物生長發(fā)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guī)律及其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栽培技術措施以達到穩(wěn)產、優(yōu)質、高效為目的的一門應用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各種藥用植物的群體。二、藥用植物栽培學的研究任務:根據藥用植物不同種類和品種的要求,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采取與之相配套的栽培技術措施,充分發(fā)揮其遺傳潛力,探討并建立藥用植物穩(wěn)產、優(yōu)質、高效栽培的基本理論和技術體系,實現中藥材質量"安全、有效、穩(wěn)定、可控"的生產目標。三、藥用植物栽培學的特點1。藥用植物種類繁多,栽培技術涉及學科范圍廣2.多數藥用植物栽培的研究處于初級階段3。藥用植物栽培對產品質量要求的特殊性4.中藥材的道地性與特產栽培5。藥材市場的特殊性第二節(jié)藥用植物栽培的歷史和現狀1。我國古籍中有關中草藥的栽培,可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2.唐初,國家曾在京師建立藥園一所,用以栽培各種藥物,唐代醫(yī)藥學家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則扼要介紹了近20種常用中藥種植方法。3.北宋嘉祐年間,本草學家蘇頌著有《本草圖經》,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重要本草著作。4.元明及清,農書著作較多。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了約180種藥用植物的栽培方法。5.1949年后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中藥材生產的發(fā)展,在全國各地先后建立許多新的藥材產區(qū)和藥用植物種植場及專門的科研機構,培養(yǎng)大批科技人才,并對中藥材生產制定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使中藥材生產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第二章藥用植物產量構成與品質形成一、藥用植物產量及其構成因素(一)藥用植物的產量:分為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生物產量:指藥用植物在全生育期內通過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過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所生產和積累的各種有機物的總量.經濟產量:藥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藥用或供制藥工業(yè)提取原料的藥用部位的產量。經濟系數:經濟產量占生物產量的比例,即生物產量轉化為經濟產量的效率。經濟系數的高低僅表明生物產量轉運到經濟產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經濟產量的高低。不同藥用植物的經濟系數有所不同,與植物遺傳基礎、收獲器官及其化學成分以及栽培技術和環(huán)境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等有關.*產量=生物產量×經濟系數。(二)產量構成因素:藥用植物的產量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藥用植物群體的產量,即由個體產量或產品(藥用部位)器官的數量構成,由于藥用植物種類不同,其構成產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產量構成因素很難同步增長,彼此間往往存在負相關關系,但藥用植物的產量構成因素間,存在著實現高產的最佳組合,即個體與群體協調發(fā)展時,產量可以提高。各類藥用植物的產量構成因素藥用植物類別產量構成因素根類株數、單株根數、單根鮮重、干鮮比全草類株數、單株鮮重、干鮮比果實類株數、單株果實數、單果鮮重、干鮮比種子類株數、單株果實數、每果種子數、種子鮮重、干鮮比葉類株數、單株葉片數、單葉鮮重、干鮮比花類株數、單株花數、單花鮮重、干鮮比皮類株數、單株皮鮮重、干鮮比二、藥材的品質(一)藥用植物品質:包括化學成分和物理指標1.活性成分:藥用植物產品中的功效是由所含的有效成分(活性成分)作用的結果。有效成分含量、各種成分的比例等,是衡量藥用植物產品質量的主要指標,也是中藥防病治病的物質基礎.2。農藥殘留物與重金屬等等外源性有害物質3。色澤4.質地、大小與形狀(二)影響藥用植物品質形成的因素1.藥用植物遺傳物質的影響2。藥用植物生長年限的影響3。藥用植物物候期的影響4。藥用植物不同器官與組織的影響5.藥用植物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6.藥用植物栽培技術與采收加工的影響第三章藥用植物種植制度與土壤耕作第一節(jié)藥用植物種植制度一、種植制度的內涵:指一個地區(qū)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組成、配置、熟制與種植方式的綜合。藥用植物的種植制度應該在符合整個農業(yè)種植制度的大前提下,根據藥用植物自身的生產特點進行規(guī)劃和布局等.二、栽培植物布局(一)含義:是種植制度的中心,指一個地區(qū)或生產單位種植植物結構與配置的總稱。種植植物結構包括種植植物種類、品種、面積比例等.配置是指種植植物在區(qū)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決種什么,種多少,種在什么地方的問題。(二)原則1。滿足需求原則:這是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動力與目標。2.生態(tài)適應原則:這是植物布局的基礎.3。高效可行原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和有效搭配各種植物.4.生態(tài)平衡原則:必須注意用地與養(yǎng)地結合,農田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并重。三、復種(一)概念: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內接連種植兩季或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耕地復種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復種指數來表示,即全年總收獲面積占耕地面積的百分比。耕地復種指數=(全年種植植物總收獲面積÷耕地面積)×100%熟制:是我國對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種表示方法,它以年為單位表示種植的季數,如一年三熟、一年兩熟、兩年三熟、一年一熟、五年四熟等都稱為熟制。其中,對年播種面積大于耕地面積的熟制又統稱為多熟制.休閑:是復種的反義詞,指耕地在可種植植物的季節(jié)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等方式。農業(yè)生產中,對耕地進行休閑是一種恢復地力的技術措施。(二)復種的條件1。熱量條件:熱量是決定能否復種和復種程度大小的首要條件。2。水分條件:水分是復種可行性中的關鍵條件。3.地力與肥料條件:在光、熱、水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地力條件往往成為復種產量高低的主要矛盾,而且需要增施肥料才能保證多種多收.4.勞力、畜力和機械化條件:自然條件相同時,當地生產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承載力則是決定復種的主要依據。5.技術條件與經濟效益:除了上述自然、經濟條件外,還必須有一套相適應的耕作栽培技術,以克服季節(jié)與勞力的矛盾,平衡各作物間熱能、水分、肥料等的關系.四、單作與間、混、套作(一)概念1.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個完整的生育期內只種植同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種植植物單一,群體結構單一,全田種植植物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一致,生育期比較一致,便于田間統一管理與機械化作業(yè),如人參、西洋參、當歸、郁金、菊花、蓮子等.2.間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分帶間隔地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jié)相近的植物,比如在玉米、高粱地里,可于其株、行壟上間作穿心蓮、菘藍、補骨脂、半夏等。間作是集約利用空間的種植方式,有利于田間作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玉米間作花生3.套作: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不同季節(jié)播種或移栽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jié)不同的植物,也就是指在前季植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植物的種植方式,如甘蔗地上套種白術、丹參、沙參、玉竹等。對比單作,它主要是一種集約利用時間的種植方式,把兩種生育季節(jié)不同的植物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年總產量。它與間作不同的是,間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種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麥田套種草木樨4.混作:指在同一塊田地上,同時或同季節(jié)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jié)相近的植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種植的方式。混作與間作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jié)相近的植物在田間構成復合群體,從而提高田間密度,充分利用空間,增加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兩者只是配置形式不同,間作利用行間,混作利用株間。在生產上,有時把間作和混作結合起來。如玉米混大豆(小豆),間種貝母;山茱萸間豌豆(蠶豆),山茱萸混黃芩。(二)間、混、套作的技術原理1.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和品種搭配2。建立合理的密度和田間結構3.采用相應的栽培管理措施五、輪作與連作(一)概念1。輪作: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的植物或不同復種方式的順序輪換種植不同植物的栽培方式。2.連作:在同一田地上重復種植相同作物或同一種復種方式連年種植的栽培方式。(二)連作減產的原因1.導致養(yǎng)分不足或肥料元素的比例不適宜2.發(fā)病率、受害率加重3。導致土壤pH值等理化性狀變差,施肥效果差4.伴生雜草增多(三)輪作增產的原因1。充分利用土壤營養(yǎng)元素,提高肥效。2.減少病蟲害,克服自身排泄物的不利影響.3。改變田間生態(tài)條件,減少雜草危害.(四)藥用植物輪作應注意的問題1。葉類、全草類藥用植物,如菘藍、穿心蓮、薄荷、澤蘭等,要求土壤肥沃,需氮肥較多,應選豆科或蔬菜作前作。2.用小粒種子進行繁殖的藥用植物,如桔梗、柴胡、黨參、白術等,播種覆土淺,易受草荒危害,應選豆茬或收獲期較早的中耕作物作前茬。3.有些藥用植物與作物、蔬菜等都屬于某些病蟲害的寄主范圍,安排輪作時,必須錯開此類茬口,如地黃與大豆、枸杞與馬鈴薯等。4。有些藥用植物生長年限長,輪作周期長,可單獨安排它的輪作順序,如人參需輪作10年左右,黃連需輪作7年,大黃需輪作5年.一、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務土壤耕作:根據植物對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應用機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層結構和理化性狀,以達到提高土壤肥力,消滅病蟲雜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它的基本任務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二節(jié)土壤耕作1.改善土壤及耕層結構耕層構造是指耕作層內各個層次土壤中礦物質、有機質和總孔隙度級孔隙中毛管孔隙與非毛管孔隙之間的比例關系。耕層構造與耕層固相、液相和氣相三類物質的比例密切相關,對協調土壤的水分、養(yǎng)分、空氣、溫度等肥力因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創(chuàng)造深厚的耕層和適宜的播床3。清除殘茬雜草肥料,消滅病菌0—3cm3—10cm10—5-10cm,犁底層,密,1.5g/cm3,積累鹽分,阻礙根系生長,旱地需破生土,保蓄雨水耕作土壤的層次三、耕作質量:耕作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土壤特性、耕作工具與操作技術三方面.1。土壤耕性:在耕作過程中,土壤物理機械特性的綜合反映。土壤宜耕性:適宜耕作狀態(tài)的土壤耕性。*特點:犁耕阻力小,耕作容易,土壤易散碎為較多的團粒結構,耕作質量好。2.影響耕性的因素(1)土壤質地:決定土壤耕性好壞的基本條件.土粒越小,總的表面積越大,土粒之間的接觸面也越大,粘結力也越強,粘著力和可塑性也較大。(2)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質多的土壤,易于耕作,耕作質量好,且宜耕期較長。(3)土壤含水量:土壤最適宜耕作的含水量范圍稱為宜耕范圍或宜耕期。最適宜耕作的宜耕期一般以土壤水分含量達到田間持水量的40%~60%(即土壤達濕潤狀態(tài))時為宜。四、土壤耕作措施及其作用(一)土壤基本耕作1。耕翻:使用各種式樣的有壁犁進行全耕層翻土和碎土。作用:可以消除地表殘茬、雜草和病蟲害,調整養(yǎng)分垂直分布,有利于根的吸收。2。深松:用無壁犁或深松鏟進行不翻土的深松耕作.作用:能使耕層疏松,土壤散碎成大小不等的團聚體狀態(tài),地表較平整,適用于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qū)。3.旋耕:使用旋耕機或旋耕犁在旋轉過程中進行切割、打碎、摻和土壤,一次作業(yè)可同時完成松土和碎土,多用于水田,可節(jié)省能源、費用和時間。(二)表土耕作措施和作用?*表土耕作:是用農機具改善0~10cm以內的耕層土壤狀況的措施,這些措施多數在耕地后進行,作為基本耕作的輔助作業(y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措施。1。耙地:主要作用是碎土;主要工具是圓盤耙和釘齒耙.2.中耕:又稱鋤地,主要作用是除草和松土,保持水分;主要工具是中耕機或鋤頭.3。鎮(zhèn)壓:主要作用是壓實土壤,壓碎土塊和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進種子發(fā)芽;主要工具是鎮(zhèn)壓器、石磙或木磙.4。作畦:主要作用是控制土壤中的含水量,便于灌溉和排水,改善土壤溫度和通氣條件。5.壟作: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壤溫度和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便于排水防澇。第四章藥用植物繁殖與良種繁育第一節(jié)藥用植物營養(yǎng)繁殖一、分割繁殖(分離繁殖):將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如根、莖或匍匐枝切割而培育成獨立新個體的一種繁殖方法。分株繁殖的時期一般在春、秋兩季,春天在發(fā)芽前進行,秋天在落葉后進行;在繁殖過程中要注意繁殖材料的質量,分割的苗株要有較完整的根系。二、壓條繁殖:將母株下部的枝條壓入土中或用其他的濕潤材料包裹,促使枝條的被壓部分生根,然后與母株分離,成為獨立的新植株。三、扦插繁殖:利用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均衡作用,自母體割取任何一部分,在適當條件下插入土、砂或其他基質中,利用其分生或再生能力,產生新的根、莖,成為獨立新植物的一種繁殖方式.(一)影響扦插生根成活的因素1.內在因素(1)植物種類:如連翹、菊花等枝插最易生根;(2)枝條的發(fā)育狀況:凡發(fā)育充實、營養(yǎng)物質豐富的插條,容易成活、生長也較好;木本藥用植物主軸上的枝條發(fā)育最好,其分生能力明顯大于側枝;年齡相同的插條越粗越好,而且要有一定的長度;(3)插條的年齡及部位:母株年齡越小,分生組織生活力和再生能力就越強,所采下的枝條扦插成活率就越高;選擇母株根莖部位的萌蘗條作為插條最好。2外界因素(1)扦插基質:宜選擇結構疏松、通氣良好、能保持穩(wěn)定水分的沙質壤土。(2)溫度:扦插時如能提高地溫則有利于插條生根成活,一般白天氣溫達21~25℃,夜溫為15℃,土溫為15~20℃或略高于平均氣溫3~5℃時,就可以滿足生根需要。(3)水分: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0%~70%,大氣濕度以80%~90%為宜。(4)氧氣:如果扦插基質通氣不良,插條因缺氧而影響生根。(5)光照:光照可提高土壤溫度,促進插條生根.(二)扦插時期:草本植物適應性較強,扦插時間要求不嚴,除嚴寒或酷暑外,其他季節(jié)均可進行;木本植物中落葉樹大多采用休眠期扦插,少數也可以在生長期間扦插,常綠植物多在6~7月梅雨季節(jié)進行.(五)促進插條生根成活的方法1.物理處理法(1)機械處理:有剝皮、刻傷、環(huán)剝、縊傷等方法,用于不易成活的木本藥用植物扦插。(2)黃化處理:扦插前選取枝條用黑布、泥土等封裹、遮陽,三周后剪下扦插,易于生根。(3)溫水處理:將插條浸入30~35℃的溫水中2h,使樹脂溶解,促進生根。(4)加溫處理:早春扦插常因溫度低生根困難,需加溫催根,方法有溫床和冷床兩種。2.藥劑處理法(1)化學藥劑:常用的化學藥劑有高錳酸鉀、醋酸、二氧化碳、氧化錳、硫酸鎂、磷酸等;(2)植物生長素:生產上常用的生長調節(jié)劑有萘乙酸、吲哚乙酸等;(3)營養(yǎng)物質:如蔗糖、葡萄糖、果糖、氨基酸等.四、嫁接繁殖:也稱接木,將一種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之愈合生長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新個體,稱嫁接繁殖.供嫁接用的枝或芽叫接穗,承受接穗的植株叫砧木。(一)嫁接繁殖的優(yōu)點1.能保持母本的優(yōu)良特性;2。促進苗木的生長發(fā)育,縮短育種工作年限;3.提高嫁接苗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4.改良植物的品質。(二)影響嫁接成活的因素1。內在因素(1)親和力:砧木和接穗在內部組織結構上、生理上和遺傳上彼此相同或相近的程度。一般來說親緣關系愈近,親和力愈強。(2)植物內含物:藥用植物內含有較多的酚類物質(如單寧),嫁接時,傷口的單寧物質使愈傷組織難以形成,易導致嫁接失敗。(3)砧木與接穗的生活特性a。接穗和砧木貯有較多養(yǎng)分就比較容易成活。b。砧木根壓高于接穗則容易成活,反之不易成活。c.在形成層活躍生長期間砧木與接穗兩者木質化程度越高,嫁接越易成活。d.接穗的含水量也會影響形成層細胞的活動,通常接穗含水量在50%左右時為好.e。砧木和接穗的樹液流動期和發(fā)芽期越是相近或相同,成活率也就越高,反之成活率就低.2.外界因素(1)環(huán)境條件:主要指溫度和濕度,溫度過高,蒸發(fā)量大,不易成活,春季雨天,氣溫低、濕度大,形成層分生組織活動力弱,愈合時間過長,往往造成接口腐爛,一般以20~25℃為宜。(2)嫁接技術: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兩者形成層的緊密結合,產生愈傷組織,所以接穗的削面一定要平,接入時才能與砧木緊密結合,兩者的形成層對準,有利于愈合。(三)嫁接方法1.枝接:用一定長度的1年生枝條作接穗,插嵌在砧木斷面上,使兩者形成層緊接為一體的嫁接方法,一般枝接在接后20~30d便可進行成活率檢查,廣泛應用的枝接法是切接和劈接.2.芽接:從用作接穗的枝條上切取一個芽(稱為接芽),嫁接在砧木上,成活后萌發(fā)形成新植株,一般芽接在接后7~10d進行成活率檢查,當前生產上應用最多的芽接法是"T"形芽接。枝接與芽接(四)嫁接時期1。枝接一般在植物休眠期進行,多在春、冬兩季,以春季最為適宜。因為此時砧木與接穗樹液開始流動,細胞分裂活躍,接口愈合快,容易成活。2.芽接在春、夏、秋三季都可進行,以秋季較為適宜,秋季嫁接既有利操作,又能愈合好,且接后芽當年不萌發(fā),免遭凍害,利于安全越冬。第二節(jié)藥用植物種子繁殖一、種子的壽命與貯藏1.種子的壽命:種子從發(fā)育成熟到喪失生活力所經歷的時間,稱為種子的壽命。根據壽命不同,種子可劃分為三種類型:(1)短命種子:壽命為3年以內,往往只有幾天或幾周的壽命。特點為種皮薄脆,保護性差,含脂肪高,或需特殊貯藏條件.短命藥用植物種子多是一些原產熱帶、亞熱帶的藥用植物(可可、咖啡等)以及一些春花夏熟的種子(白頭翁等),這類種子在采收后必須迅速播種。(2)中命種子:壽命為3~15年,如大黃、核桃、黃芪、甘草、皂角等。(3)長命種子:壽命在15~100年或更長,以豆科植物居多,其次是錦葵科植物。特點是種皮堅韌致密,脂肪含量少,且多為小粒種子。*依據種子的貯藏行為,又可以把藥用植物種子分為傳統型、頑拗型和中間型種子:傳統型種子——耐干燥,含水量降到較低水平時(1-5%)不受傷害,貯藏壽命隨含水量和溫度降低而延長,多為中、長命種子.頑拗型種子—-對脫水和低溫高度敏感,新種子的生活力隨干燥而降低,當降低至某一臨界含水量時,種子生活力全部喪失,須高水分適溫貯藏,壽命短,如橡膠、銀杏等。中間型種子-—貯藏習性介于傳統型和頑拗型之間,開始壽命隨水分降低而延長,但當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7-12%),壽命與水分的負相關關系發(fā)生逆轉,如柑桔、小果咖啡等。(二)影響種子壽命的因素1。內因(1)種皮結構:如蓮子、山茱萸等,種皮堅硬致密、不易透水透氣,有利于生命力的保存,而當歸、白芷種皮薄又不致密,故壽命短.(2)胚內的貯藏物:一般含脂肪、蛋白質多的種子比含淀粉、糖類多的種子壽命長,其原因是單位時間內消耗的脂肪、蛋白質比淀粉少,故能維持種子生命力的時間相對較長;許多休眠種子含有抑制物質,能抑制真菌侵染,壽命較長。(3)種子含水量:直接影響種子呼吸作用強度。通常種子含水量在5%~14%之間,其含水量每降低1%,種子壽命可增加1倍。(4)種子成熟度:不成熟的種子,其種皮厚,貯藏物質未完全轉化,容易被微生物感染,發(fā)霉腐爛,種子含水量高,呼吸作用強,因而縮短種子壽命。2。外因(1)貯藏溫度:溫度較高時,酶的活性增強,加速貯藏物質轉化,不利于延長種子的壽命,同時還會使蛋白質凝結;溫度過低會使種子遭受凍害,引起種子死亡。試驗證明,溫度在0~50℃范圍內,每降低5℃,壽命可延長1倍.(2)貯藏環(huán)境的空氣相對濕度:空氣相對濕度大,則種子因吸收水分增加了含水量,降低了壽命。(3)貯藏氣體:減氧貯藏可延長種子壽命,用密封充氮、增加二氧化碳等方法也可延長種子壽命。(4)化學藥品:如殺蟲劑、殺菌劑等都可降低種子壽命。(三)種子貯藏方法1.干藏法:將干燥的種子貯藏于干燥的環(huán)境中,有時也結合低溫和密封條件,凡種子含水量低的均可采用此法貯藏。2.濕藏法:將純凈的種子存放在濕潤而又低溫、通氣的環(huán)境條件下貯藏的方法,凡是安全含水量高或具有深休眠的種子都適宜濕藏法,如銀杏、紫杉、七葉樹等。三、種子品質(一)種子凈度:去除雜質后純凈種子的重量占供檢種子重量的百分比.*種子凈度=(供檢種子重量—雜質總重)÷供檢種子重量×100%(二)種子飽滿度:通常用種子的千粒重來表示,即1000粒純凈種子的克數.同一種或品種的種子,千粒重越大,種子越飽滿充實,質量越好.(三)種子發(fā)芽能力的鑒定(1)發(fā)芽率=(發(fā)芽終止時全部發(fā)芽種子粒數÷供試種子粒數)×100%(2)發(fā)芽勢=(發(fā)芽初期規(guī)定時間內發(fā)芽種子粒數÷供試種子粒數)×100%?*發(fā)芽勢說明種子的發(fā)芽速度和發(fā)芽整齊度,表示種子生活力的強弱程度。(四)藥用植物種子生活力的快速測定(種子生活力:指種子發(fā)芽的潛在能力或種胚具有的生命力)1.紅四氮唑(TTC)染色法:2,3,5氯化(或溴化)三苯基四氮唑簡稱TTC,其染色原理是根據有生活力種子的胚細胞含有脫氫酶,可以將TTC還原為穩(wěn)定的不溶于水的紅色物質,根據種胚染色的部位或染色的深淺程度來鑒定種子的生活力.2。靛紅染色法:又稱洋紅染色法,根據苯胺染料不能滲入活細胞的原生質,因此不染色,死細胞則被染成藍色。四、種子的休眠:許多藥用植物種子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氧氣和光照條件下,也不能正常萌發(fā)的現象叫休眠,是植物抵抗和適應不良環(huán)境的一種保護性的生物學特性。1.種子休眠的類型(1)自然休眠:又稱生理休眠或自發(fā)休眠,是由于種子本身的原因引起的休眠。(2)強迫休眠:是由于環(huán)境條件不適宜而引起的休眠2.種子休眠的原因(1)種皮限制:種皮結構的障礙,如堅硬致密、蠟質或革質,不透水、不透氣,如山茱萸、皂角、鹽膚木等。(2)生理后熟:有些種子的胚在形態(tài)上已經成熟,但在生理上還未成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全發(fā)育,如銀杏、人參、黃連、牡丹等.(3)萌發(fā)抑制物質的存在:果實或種子內有抑制種子萌發(fā)的物質,如乙烯、脫落酸、及某些酚類、醛類、有機酸、生物堿等。(4)次生休眠:原來無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種子由于高濕、低氧、高二氧化碳、低水勢或缺乏光照等不適宜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誘發(fā)的休眠。五、播種前種子的處理(一)種子精選:提高種子的純度,同時按種子的大小進行分級,分級分別播種使發(fā)芽迅速,出苗整齊,便于管理。(二)種子消毒:可預防通過種子傳播的病蟲害,主要有藥劑消毒處理、溫湯浸種處理和熱水燙種等方法。(三)種子催芽:用人為的方法調節(jié)和控制種子發(fā)芽所必須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打破種子的休眠,刺激種胚的萌發(fā),達到提高種子發(fā)芽率的目的。1。浸種催芽:將種子放在冷水、溫水或冷水、熱水變溫交替浸泡,使其種皮軟化,透性增加,可使種皮內所含抑制發(fā)芽的物質被浸出,促進種子萌發(fā),還能殺死種子所帶的病菌,防止病害傳播。2。層積催芽:把種子與濕潤物混合或分層放置,促進其達到發(fā)芽程度的方法,適用于后熟期較長的種子,如山茱萸、銀杏、忍冬等種子.3.機械損傷:使難透水透氣的種皮破裂,增強透性,促進萌發(fā)。4.超聲波及紅外線、γ、β、α、X射線:促進種子萌發(fā),提高發(fā)芽率。5。化學處理:有些種子的種皮具有蠟質,有的種皮內含某些發(fā)芽抑制物質,可用化學藥劑處理除掉這些物質,促進萌發(fā)。6.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常用的生長調節(jié)劑有吲哚乙酸、α-萘乙酸、赤霉素、ABT生根粉等,如果使用濃度適當和使用時間合適,能顯著提高種子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促進生長,提高產量.六、播種1.播種時期:播種時間的確定要依據藥用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適宜的播種時間能促使種子提前發(fā)芽,提高發(fā)芽率,播后出苗整齊,苗木生長健壯,并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從而節(jié)省土地和人力。(1)春播:春季是主要的播種季節(jié),大多數地區(qū)、大多數樹種都可以在春季播種,一般在土地解凍后至樹木發(fā)芽前將播種。春播具有出苗時間短,避免低溫、霜凍、病蟲害的危害,利于種子萌發(fā)、出苗、生長等好處。(2)夏播:適用于易喪失發(fā)芽力,不易貯藏的夏熟種子,宜隨采隨播,如楊樹、榆樹、桑樹等.夏播應盡量提早,種子成熟后便立即進行采種、催芽和播種,以延長苗木生長期,提高苗木質量,使其能安全越冬.夏季氣溫高,土壤水分易蒸發(fā),應在雨后進行播種或播前充分灌水,有利于種子發(fā)芽,播后要加強管理,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降低地表溫度,以利于苗木生長。(3)秋播:秋播是次于春播的重要季節(jié),適用于一些大、中粒種子或種皮堅硬的、有生理休眠特性的、耐寒性較強的種子,如人參,一般種粒很小或含水量大而易受凍害的種子不宜秋播。秋播節(jié)省了種子貯藏和催芽工作費用,可降低育苗成本,但秋播也具有種子留土時間長,易受病蟲危害,播種量較春播大等缺點,為減輕各種危害,秋播應掌握“寧晚勿早”的原則。(4)冬播:我國南方氣候溫暖,冬天土壤不凍結,而且雨水充沛,可以進行冬播,適用于核果類木本植物,如銀杏、核桃等。2。播種方法(1)撒播:最早采用的播種方式,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苗床上或壟上,適用于生長期短的小粒種子,操作簡便,節(jié)省勞力,但不便于管理。(2)條播:是按一定行距在畦面橫向開小溝,將種子均勻播于溝內,一般用于生長期較長的大粒種子,便于中耕除草施肥,通風透光,苗株生長健壯,能提高產量也便于田間管理。(3)點播:也稱穴播,按一定的株行距在畦面挖穴播種,每穴播種子2~3粒,適用于珍貴藥用植物的種子及大粒種子,利于在不良條件下播種。3。播種量:指單位面積土地播種種子的重量,播種量確定的原則是用最少的種子,達到最大的產苗量。理論上的播種量計算公式如下:

播種量(g/畝)=[每畝需要苗株數×種子千粒重(g)]/[種子凈度×種子發(fā)芽率×1000]×損耗系數*損耗系數因樹種、環(huán)境條件及育苗的技術水平而異,種粒愈小,耗損愈大,通常耗損系數在1~20之間.4.播種深度(1)凡種子發(fā)芽時子葉出土的如決明、大黃等應淺播,子葉不出土的如人參、三七等應深播。(2)在寒冷干燥、土壤疏松的地方,覆土要厚;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質黏重的地方,覆土宜薄.(3)種子千粒重大的可播深些,小粒種子可播淺些。(二)育苗:是經濟利用土地,培育壯苗,延長生育期,提高種植成活率,加速生長,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一項有效措施.1。露地育苗:在苗圃里不加任何保溫措施,大量培育種苗的一種方法,如杜仲、厚樸、山茱萸等。2.保護地育苗(1)冷床:不加發(fā)熱材料,僅用太陽熱進行育苗的一種方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冷床的位置以向陽背風、排水良好的地方為宜。(2)溫床:在寒冷季節(jié)利用太陽熱能,并在床面下墊入釀熱物,利用其產熱來育苗的一種方法。(3)塑料小拱棚:利用塑料薄膜增溫保濕提早播種育苗的一種方法。(4)溫室(大棚):有加溫和不加溫兩種.3.苗床管理:管理的關鍵是要滿足苗木對光、溫、水、肥的需要,包括溫濕度管理、苗床化控、定苗除草、病蟲防治、蹲苗施肥等,可分為發(fā)芽期管理、幼苗期管理和移栽前鍛煉三個階段。4。移栽(1)栽植前的準備a.土地準備:整地作畦、定點挖穴、施有機肥b。苗木準備:品種核對、質量分級、蹲苗(栽種的苗成活之后,有一段時間不能澆水)。(2)栽植時期和方法a.草本植物:一般喜涼的藥用植物,10cm土壤溫度為5-10℃可以定植,喜溫藥用植物當10cm土壤溫度不低于10-15b.木本植物:一般落葉藥用植物多在落葉后和春季萌動前進行,常綠的木本藥用植物多在秋季移栽.一般采用穴栽,每穴只栽1株,穴要挖深挖大。(3)栽植密度:使消光系數小,葉面積指數大.(4)栽后保苗措施:秧苗移栽后總要損傷根部,防礙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致使秧苗有一段時間停止生長,待新根發(fā)生后才恢復生長,這稱為還苗,還苗時間越短越好。第三節(jié)藥用植物的良種繁育指要有優(yōu)良的種性,其遺傳特性符合當地農業(yè)生產的要求,如早熟性、豐產性、抗逆性、品質、風味、耐貯運性等優(yōu)良的播種品質(充實飽滿,均勻整齊,活力強等)和品種品質(真實可靠,純度高等),符合國際或國家規(guī)定的種子質量標準一、良種繁育的意義:是銜接品種選育和品種推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防止品種混雜和退化,并保持良種的增產性能。二、良種繁育的主要任務(1)大量繁殖和推廣良種(2)保持品種的純度和種性,防止品種退化二、品種混雜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方法1。品種混雜退化:是指品種在生產栽培過程中,不僅喪失了原品種的特征、特性,而且產量降低、品質變差,其原因主要有:(1)機械混雜:在生產的一些作業(yè)過程中,由于不嚴格遵守操作,人為地造成的混雜。(2)生物學混雜:有性繁殖植物在開花期間,由于不同品種間或種間發(fā)生了天然雜交造成的混雜,稱為生物學混雜。(3)自然突變和品種遺傳性變異2。防止品種退化應堅持“防雜重于除雜,保純重于提純",主要有以下措施:(1)嚴防機械混雜,把好四關(種子處理關、布局播種關、收脫曬藏關、去雜去劣關);(2)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生物學混雜;(3)加強人工選擇、施行科學留種;(4)建立完善的良種繁育制度。三、良種繁育的主要程序1.原原種:由育種單位提供的、純度最高、最原始的種子,具有本品種最典型的特征特性。2.原種:由原原種直接繁殖出來的種子,或由正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品種經過提純后質量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原種質量標準的種子,具有本品種的典型特征特性。原種一般由農業(yè)行政部門指定的具有較好技術和物質條件的單位按計劃生產.3.良種:由原種繁殖而來,特征特性和質量經檢驗符合要求,供應大田生產播種用的種子.*原種的標準為:一、性狀典型一致,主要特征、特性符合原品種的典型性狀,株間整齊一致,純度高(一般純度不小于99%);二、與原有品種比較,由原種生長成的植株其生長勢、抗逆性和生產力等都不降低或略有提高;三是,種子質量好,籽粒發(fā)育好,成熟充分、飽滿一致,發(fā)芽率高。第五章藥用植物的引種馴化第一節(jié)藥用植物引種馴化的意義和任務一、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將野生藥用植物通過人工培育變?yōu)榧曳N,以及將藥用植物引種到自然分布區(qū)以外新的環(huán)境條件.二、引種馴化的類型(1)簡單引種:亦稱“歸化",植物原分布區(qū)與引種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較小,或其本身的適應性強,不改變遺傳性就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2)馴化引種:亦稱“馴化”,植物原產地與引種地之間自然環(huán)境差異較大,或其本身的適應性弱,但是通過各種技術處理、定向選擇和培育等措施,逐步改變遺傳性來適應新環(huán)境。二、藥用植物引種馴化的意義1.豐富本地區(qū)藥用植物資源2.提高藥材的產量和質量3。保護稀有的藥用植物資源第二節(jié)引種馴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一、引種馴化的基本原理1.引種馴化的遺傳學原理:植物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性的大小及其遺傳性。2.引種馴化的生態(tài)學原理:原產地與引種地之間,影響作物生產的主要生態(tài)因子應盡可能相似,以保證作物品種互相引用成功的可能性。二、引種馴化的基本方法1.簡單引種法:在相同的氣候帶內或差異不大的條件下,進行相互引種的方法,一般可以不通過植物的馴化階段,所以又稱為簡單移植。2。復雜引種法:對氣候差異較大地區(qū)的藥用植物,在不同氣侯帶之間進行相互引種的方法,亦稱地理階段法。(1)進行實生苗多世代選擇:在兩地條件差別不大或差別稍超出植物適應范圍的地區(qū),通過在引種地區(qū)進行連續(xù)播種,選育出抗寒性強的植株進行引種繁殖。(2)逐步馴化:將所要引種的藥用植物,分階段的逐步移到所要引種的地區(qū),稱逐步馴化法。三、藥用植物引種馴化成功的標準(1)與原產地比較,植株不需要采取特殊保護措施,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并獲得一定產量。(2)沒有改變原有的藥效成分和含量以及醫(yī)療效果。(3)能夠以原有的或常規(guī)可行的繁殖方式進行正常生產。(4)引種后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第六章藥用植物的田間管理第一節(jié)草本藥用植物的田間管理一、間苗、定苗、補苗1。間苗:為保證幼苗有足夠的空間和營養(yǎng),人為地去除過密、瘦弱和有病蟲的幼苗,是一項調控植物密度的技術措施,間苗宜早不宜遲。2。定苗:大田直播間苗一般進行2~3次,最后一次間苗稱為定苗。3.補苗:為保證苗齊、苗全,提高產量和質量,必須及時補種和補苗。二、中耕除草與培土1.中耕:是藥用植物在生育期間對土壤進行的表土耕作.作用:減少地表蒸發(fā),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及通氣性,為大量吸收降水及加強土壤微生物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增加土壤肥力.2。除草:清除雜草方法有人工除草、機械除草和化學除草,目前藥用植物生產中一般以人工除草為主.除草要與中耕結合起來,中耕除草一般是在藥用植物封行前選晴天土壤濕度不大時進行。3.培土:在藥用植物生長期間將行間的土壤分次培于植株的根部,往往與中耕除草相結合進行。作用:保護植物越冬過夏、提高產量和質量、避免根部外露以及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等作用.三、肥水調控1.肥料的種類:按它們的作用可分為直接肥料和間接肥料。直接肥料:可以直接提供植物所需的各種養(yǎng)料,按肥料的性質又分為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有機肥包括:綠肥、堆肥、糞尿肥、餅肥、泥炭、廢棄物肥料等;無機肥料又分為單質肥料、復混肥料、緩效肥料。間接肥料:通過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而間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包括:土壤酸堿調節(jié)劑、土壤結構改良節(jié)劑、微生物肥料等。2.合理施肥的依據(1)根據藥用植物的需要合理施肥;(2)根據土壤性質和養(yǎng)分供應能力施肥;(3)根據肥料的性質施肥。(二)施肥技術:1.適當灌溉;2.適當深耕;3.改善光照條件;4.改善施肥方式*施肥量=單株吸肥量x每畝株數/肥料利用率-土壤供肥量四、灌溉與排水:是調節(jié)植物對水分要求的重要措施。1.灌溉(1)灌溉的一般原則a.灌溉需要根據不同中藥材的習性區(qū)別對待;b。通常一年生中藥材從播種到開花,需水量不斷增加,開花盛期需水量開始減少;c.一般中藥材苗期宜勤灌、淺灌,生長盛期應定期灌水;d.花期對水分要求較嚴,水分過多常引起落花,過少則影響其受精;e。果期在不造成落果的情況下,可適當偏濕,接近成熟期應停止灌水;f.為減少土溫與水溫的差異,夏季灌水宜在早、晚進行。(2)灌溉方法:有溝灌、澆灌、噴灌和滴灌等,常用的是溝灌和澆灌,溝灌節(jié)省勞力,床面不會板結,澆灌能省水,灌溉均勻。2.排水:雨季來臨前要挖好排水溝,當田間有積水時,應及時清溝排水,以減少植株根部病害,防止爛根,有明溝排水和暗管排水兩種形式。五、植株調整(一)打頂:摘去頂芽,破壞植物頂端優(yōu)勢,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地下部分生長,或抑制主莖生長,促進分枝,多形成花、果。打頂宜早不宜遲,應選晴天進行,以利傷口愈合。(二)摘蕾:摘除花蕾抑制其生殖生長,轉而促進營養(yǎng)器官的生長,從而提高根及根莖類藥用植物的產量和質量。(三)整枝修剪:是通過修剪來控制植物生長的一種管理措施,包括修枝和修根,修根只在草本藥用植物中采用.六、人工授粉:用人工方法把植物花粉傳到柱頭上以提高坐果率的措施。七、覆蓋與遮陰1.覆蓋:利用樹葉、稻草、土雜肥等撒鋪在地面上,可以調節(jié)土壤溫度、濕度,防止雜草滋生和表土板結。2。遮陰:對于喜陰的藥用植物,為避免高溫和強光危害,需要搭棚遮蔭。根據不同的藥用植物種類以及不同的發(fā)育時期對光的要求不一,對棚內透光度進行合理調節(jié)。八、抗寒潮、霜凍與預防高溫(一)抗寒防凍1。調節(jié)播種期:一般苗期和花期抗寒力較弱,因此適當提早或推遲播種期,可使苗期或花期避過低溫的危害。2。灌水:灌水地較非灌水地的溫度可提高2℃3.增施P肥K肥:P能促進根系生長,促進植株生長充實,提高對低溫、干旱的抗性.K能促進植株纖維素的合成,利于木質化,提高植株的抗寒性。4.覆蓋:對于珍貴或植株矮小的藥用植物,用稻草、麥稈或其他草類將其覆蓋,可以防凍。5.噴施作物防凍液:該防凍液噴于作物表面后固化成膜,進而抑制藥用植物自身熱量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的散失,同時為藥用植物提供營養(yǎng),發(fā)揮防凍效果。(二)預防高溫:高溫常伴隨著大氣干旱,長期高溫干旱對藥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危害極大,造成藥材受害減產。1.水分管理2.根外噴肥3.遮光4.噴施抑蒸劑5??购涤N、抗旱鍛煉:將種子濕潤1~2天后,在15℃~25第二節(jié)木本藥用植物的田間管理一、密度調整:栽植密度是木本藥用植物栽培管理的核心。(一)確定栽植密度的依據1。不同樹種、品種的特性和栽培目的2.地勢與土壤性質3.氣候條件4.栽培技術(二)計劃密植:又叫變化密植或預期間伐密植,即以平常栽植的最適株行距定植永久株,然后在其株、行間增植臨時株,樹冠擴大封行遮蔽后,按計劃將臨時株移出或砍伐,達到豐產盈利的目的。這種先密后疏的栽植方式叫計劃密植。(三)矮化密植:利用各種措施促進藥用植物矮化,進行密植的栽培法。它有利于提早結果,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減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二、土壤管理(一)深翻熟化:通過深翻改土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熟化度和養(yǎng)分的有效性,促進果樹根系生長和養(yǎng)分的吸收。(二)培土和覆蓋1.培土:可以增加土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根系生長,對于較寒冷的地區(qū),還可以保溫防凍。2.覆蓋:可以防止土壤水分過度蒸發(fā),減小土壤溫度的變化幅度,防治雜草的過度孳生,增加土壤有機質。三、中耕除草(一)適時中耕:中耕是指在樹木生長期間,對土壤進行淺層的耕作,中耕次數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和雜草的多少而定。(二)科學除草1.人工除草:應遵守“鋤早、鋤小、鋤了”的原則.2.化學除草:應遵守“安全、經濟、高效”的原則。四、調控肥水(一)合理施肥:根據藥用木本植物不同生長期的養(yǎng)分需求特性以及土壤性質和養(yǎng)分供應能力及肥料的性質合理施用基肥、種肥或進行合理追肥。(二)灌溉與排水1.灌溉(1)科學灌溉的依據a。根據藥用木本植物需水特性;b。根據土壤性質和水分狀況;c。根據氣候條件。(2)灌溉時期a.播種前灌水:浸潤土壤,為種子萌發(fā)創(chuàng)造適宜的水分條件.b.催苗灌水:保證土壤濕潤,有利于出苗和幼苗成活。c.生長期灌水:一般營養(yǎng)生長階段耗水較多,不能缺乏,開花時水分不宜過多,果實生長階段需較多水分,成熟時一般不宜灌水。d.冬季灌水:北方地區(qū)冬季封凍以前灌水,可以提高地溫,增加土壤水分,防止第二年春季土壤干旱。2.排水:可改善土壤通氣條件,增強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的作用,促進植物殘體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明溝排水:簡單易行,但存在占用耕地,肥分易流失、溝邊雜草多、易發(fā)生病蟲害等缺點.(2)暗溝排水:在地下挖暗溝或埋暗管排水,具有節(jié)約耕地面積的優(yōu)點,大面積栽培時應大力推廣.五、整形與修剪(一)整形:通過修剪樹木枝條使樹木生長成栽培者所希望的特定形狀。(二)修剪:在整形的基礎上,對樹木的某些器官(枝葉、花等)加以疏刪短截,以達到調節(jié)生長、開花結實的目的。整形、修剪是兩個緊密聯系的操作技術,常常結合在一起進行.一般來說,整形著重于幼樹及新植樹木,修剪則貫穿于樹木一生中。(三)整形修剪的作用1。美化整形2。協調比例

3.調整樹勢

4.改善透光條件5。減少病蟲害

6.促進開花結果

(四)整形修剪的依據1.根據樹種品種特性

2。根據自然條件及生長勢3。根據栽培環(huán)境的需要4。根據修剪反應

5。根據樹齡、樹勢、結果枝量和花量(五)整形修剪的時期

1。冬季修剪:又叫休眠期修剪(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耐寒力差的樹種最好在早春進行,以免傷口受風寒影響;落葉樹一般在冬季落葉到第二年春季萌發(fā)前進行。冬季修剪對藥用植物樹冠的形成、枝梢生長、花果枝形成等有很大影響。2.夏季修剪:又叫生長期修剪(一般在4月至10月),從芽萌動后至落葉前進行,也就是指新梢停止生長前進行。具體修剪的日期還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及樹種特性而定。(六)修剪方法及作用(1)短截:剪去一年生枝梢的一部分。作用:利于枝條伸長。(2)縮剪:將多年生枝短截到分枝處。作用:降低頂端優(yōu)勢位置,促多年生枝基部更新復壯。(3)疏剪:將枝梢從基部剪除。作用:可減少分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葉片光合效能,有利于植物生長及花芽分化。(4)長放:一年生長枝不剪.作用:促進花芽形成和結果.(5)曲枝:改變枝梢方向.作用:可以擴大樹冠,改善光照,充分利用空間。(6)刻傷:在芽附近橫著用刀切至枝條木質部,傷口長為枝條周長的1/3。作用:促進切口下的芽受到刺激或生長。(7)除萌和疏梢:芽萌發(fā)后抹除或剪去嫩芽為除萌;疏除過密新梢為疏梢。作用:選優(yōu)去劣,除密留稀,節(jié)約養(yǎng)分,改善光照,提高留用枝梢的質量。(8)摘心和剪梢:摘心是摘除幼嫩的梢尖,剪梢是將生長過旺枝條的木質化新梢先端剪除。作用:促進側芽萌發(fā)和二次枝生長,增加分枝數,促進花芽形成,有利提早結果。(9)扭梢:在新梢基部處于半木質化時,從新梢基部扭轉180°,使木質部和韌皮部受傷而不折斷,新梢呈扭曲狀態(tài)。作用:促進花芽形成。(10)拿枝:在新梢生長期用手從基部到頂部逐步使其彎曲。作用:有利形成較多副梢和花芽,能顯著提高次年萌芽率.(11)環(huán)剝:將枝干韌皮部剝去一圈。作用:抑制營養(yǎng)生長、促進花芽分化和提高坐果率.六、自然災害的預防(一)凍害的預防1。因地制宜,選擇抗寒性強的樹種或品種進行栽培;2.加強防護林建設,改善栽培地小氣候;3。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4.加強樹體保護,減少凍害的發(fā)生;5。樹木凍害后的補救。(二)霜害的預防1.選擇種植抗霜凍力較強的植物品種;2。加強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植物抗性;3。掌握好防治時機,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植物小氣候環(huán)境。(三)風害的預防1.盡量選用抗風樹種或品種,避免在風口位置的地塊上栽培;2.注意苗木質量及栽植技術。第七章藥用植物病蟲害及其防治第一節(jié)藥用植物的病害病害:藥用植物栽培生產或中藥材貯藏過程中,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正常新陳代謝遭到破壞和干擾,從生理機能到形態(tài)構造上發(fā)生一系列反常的病變現象。病害的類型病原:藥用植物致病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所致的病害,無傳染性,無病癥.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所致的病害,有傳染性,有病癥。菊花營養(yǎng)失調芍藥白粉病一、藥用植物病害的癥狀:藥用植物染病后,內部生理活動和在外部形態(tài)上表現出來的病變現象稱癥狀,包括病狀和病癥。藥用植物染病后所表現出的反常狀態(tài)叫病狀,病原物在藥用植物發(fā)病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結構為病癥,非侵染性病害通常沒有病癥。藥用植物病害的癥狀(一)病狀的類型1。變色:是藥用植物染病部位細胞內色素發(fā)生變化,表現出植物體全部或局部褪綠、變黃、變紫等,主要是由于營養(yǎng)失調或某些病原物侵染所致.2.壞死(斑點):藥用植物染病后造成局部細胞組織壞死,形成一定顏色、形狀以及紋理的病斑,多發(fā)生在莖、葉、果實或種子等器官的染病部位,有些病斑到后期脫落形成穿孔。3.腐爛:由細菌或真菌引起藥用植物各器官發(fā)生的腐爛壞死現象。4。萎蔫:植物因缺水而使枝葉萎垂,或由真菌、細菌或線蟲寄生所致植物根或莖的輸導組織被堵塞,而使地上部分缺水.5.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局部引起生長異常的現象,包括增生型(或刺激型)和矮縮型或(抑制型),如引起腫瘤、叢枝、徒長、矮縮、花葉(圖)等。(二)病癥的類型1。霉狀物:在病部產生各種顏色的霉層,如霜霉、白霉、黑霉、灰霉(圖)、青霉、綠霉等。2.粉狀物:植物病部產生各種顏色的粉末狀物,有白粉、黑粉(圖)、銹粉.3.粒狀物:病部產生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物。4.膿膠狀物:病部產生膿膠狀粘液,干燥后形成膠粒或膠膜.膿膠狀物是細菌和植物汁液的混合物,它是細菌病害特有的病征。二、藥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一)非侵染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指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種不良環(huán)境條件1.溫度、光照不適2.水分、營養(yǎng)失調3.土壤和空氣中的有毒物質4.藥害5。植物自身遺傳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遺傳性病害6.農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當(二)侵染性病原(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也被稱為病原物或寄生物,它們所依附的植物稱為寄主。1.病原真菌:真菌病害的癥狀多為枯萎、壞死、斑點、腐爛、畸形及瘤腫等.2.病原細菌:多為急性壞死病,呈現腐爛、斑點、枯焦、萎蔫等癥狀.3.病原病毒:一般在全株表現出系統性的病變,常見癥狀有花葉、黃化、卷葉、縮頂、叢枝矮化、畸形等。4。寄生線蟲5.寄生性種子植物:有些種子植物缺乏葉綠素或根系、葉片退化,必須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從而導致對其他植物的危害,常見的有桑寄生科、旋花科和列當科。三、藥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一)病害的的侵染過程及其流行條件1。病害的侵染過程:從病原物同寄主接觸,到植物在生理上、組織上、形態(tài)上發(fā)生不斷變化而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簡稱病程.(1)侵入期:從病原物侵入到與寄主建立寄生關系的這一段時間。(2)潛育期:從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關系,到出現病害癥狀的階段。潛伏期是病原物在植物體內進一步繁殖和擴展的時期,也是寄主植物調動各種抗病因素積極抵抗病原為害的時期。(3)發(fā)病期:從寄主出現癥狀后病害進一步發(fā)展的階段,是病原物大量產生繁殖體,加重為害或開始流行的時期.2.病害的流行及其條件:在一定地區(qū)或在一定時間內發(fā)生普遍而嚴重的病害稱為病害流行。(二)病害的侵染循環(huán):指從前一個生長季節(jié)開始發(fā)病,到下一個生長季節(jié)再度發(fā)病,周而復始的過程,包括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在寄主收獲后或進入休眠期后,病原物渡過不良環(huán)境,成為下個生長季的病害初侵染源。2.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生長期進行的第一個侵染過程。3。再侵染:在同一個生長季內,由初侵染所產生的病原物又傳播出去進行重復侵染的過程。第二節(jié)藥用植物的蟲害一、昆蟲的生活習性(一)食性:按采食種類可分為植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按昆蟲的取食種類多少,又可分為單食性、寡食性、多食性.(二)趨性:某些外來的刺激使昆蟲發(fā)生一種不可抑制的行為,向刺激來源運動稱為正趨性,反之稱為負趨性。(三)假死性:有些害蟲,當受到外界震動或驚擾時,立即從植株掉落至地面,暫不動彈的現象。(四)休眠:昆蟲在發(fā)育過程中,由于低溫、酷熱或食料不足等多種原因,蟲體不食不動,暫時停止發(fā)育的現象。二、蟲害發(fā)生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一)氣候因子1.溫度:昆蟲是變溫動物,沒有穩(wěn)定的體溫,其體溫基本上取決于太陽輻射的外來熱量,昆蟲的新陳代謝與活動都受外界溫度的影響。一般害蟲有效溫區(qū)為10~40℃,適宜溫度為22~302。濕度:濕度對害蟲的影響明顯地表現在發(fā)育期的長短、生殖力和分布等方面.(二)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結構、酸堿度、通氣性、溫度和濕度等,對害蟲生長發(fā)育,繁殖和分布都有影響,特別是對地下害蟲影響最大。(三)生物因子:包括食物和天敵兩個方面。(四)人為因子:人類有目的地進行生產活動,采用各種栽培技術措施,及時組織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蟲的發(fā)生和危害程度.第三節(ji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一、藥用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一)道地藥材和病蟲害發(fā)生的關系:道地藥材是由特定的氣候、土壤等生態(tài)條件及人們的栽培習慣等綜合因素所形成的,其藥材的品種、栽培技術均比較成熟,藥材的質量相對比較穩(wěn)定,例如東北的人參、云南的三七、寧夏的枸杞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適應于該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及相應寄主植物的病原、蟲源必然逐年累積,往往嚴重危害這些道地藥材,如人參銹腐病,云南三七的根腐病,寧夏枸杞的蚜蟲等.(二)害蟲種類復雜、單食性和寡食性害蟲相對較多:由于各種藥用植物本身含有它特殊的化學成分,這也決定了某些特殊害蟲喜食這些植物或趨向于在這些植物上產卵,因此藥用植物上單食性和寡食性害蟲相對較多。(三)藥用植物地下部病害和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由于許多藥用植物的根、塊根和鱗莖等地下部分,既是藥用植物營養(yǎng)成分積累的部位,又是藥用部位,這些地下部分極易遭受土壤中的病原菌及害蟲的危害,導致減產和藥材品質下降,由于地下部病蟲害防治難度很大,往往經濟損失慘重,歷來是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老大難問題.(四)無性繁殖材料是病蟲害初侵染的重要來源。(五)特殊栽培技術易致病害:藥用植物栽培中有許多特殊要求的技術措施,如人參、當歸的育苗定植,附子的修根,板藍根的割葉、枸杞的整枝等。這些技術如處理得當,是防治病害、保證藥材優(yōu)質高產的重要措施,反之則成為病蟲害傳染的途徑,加重病蟲害的流行。二、藥用植物病蟲害的防治策略:應采取綜合防治(IPM)的策略,即從生物與環(huán)境的整體觀點出發(fā),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運用農業(yè)、生物、化學、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態(tài)手段,把病蟲害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一)綜合治理的原則1。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生態(tài)系統中某些組成部分,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害天敵生存,不利于病蟲發(fā)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條件;2.要針對不同的防治對象,又考慮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協調選用一種或幾種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時將對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3??茖W的選擇及合理的使用農藥,防止對人畜造成毒害,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保護和利用天敵,不斷增強自然控制力.4.減少農作物被害的可能性,提高它們的抗病蟲性,提高栽培水平,培育抗病蟲品種。(二)綜合治理的原則1。植物檢疫:依據國家法規(guī),對植物及其產品進行檢驗處理、防治有害生物通過人為傳播并防止進一步擴散采取的一種植物保護措施,主要任務是:(1)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傳入或傳出;(2)傳入的危險性病蟲草要及時撲滅,不讓其傳播蔓延;(3)建立無病、蟲、草的種子、苗木基地。2.農業(yè)防治:利用和改進耕作栽培技術,調節(jié)病原物或害蟲和寄主及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造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控制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的方法,在病蟲防治中占重要地位。農業(yè)防治的特點:(1)無需為防治有害生物而增加額外成本;(2)無殺傷自然天敵、造成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以及污染環(huán)境等不良副作用;(3)可隨作物生產的不斷進行而經常保持對有害生物的抑制,其效果是累積的;(4)一般具有預防作用.農業(yè)防治采取的措施1。選用抗病蟲的品種2。使用無病蟲害的繁殖材料3。加強栽培管理(1)建立合理的種植制度(2)加強田間管理(3)合理密植(4)調節(jié)播種期3.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控制有害生物種群的發(fā)生、繁殖或減輕其危害的方法。*生物防治的措施1。以蟲治蟲2。微生物治蟲3。利用昆蟲激素防治害蟲4。利用有益動物治蟲*生物防治的特點:(1)不污染環(huán)境、對人和其他生物安全(2)防治作用比較持久(3)易于同其他植物保護措施協調配合(4)節(jié)約能源(四)化學防治: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優(yōu)點:(1)作用快、效果好、應用方便;(2)能在短期內消滅或控制大量發(fā)生的蟲害;(3)受地區(qū)性或季節(jié)性限制比較小。*缺點:(1)害蟲易產生抗藥性,同時殺傷天敵;(2)污染環(huán)境,影響人畜健康;(3)使某些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而影響中藥材質量。*農藥的合理安全使用(1)根據病蟲害及寄主特點選擇藥劑和劑型(2)根據病蟲害特點適時用藥(3)正確掌握農藥的使用方法和用藥量(4)合理輪換使用農藥(5)科學復配和混合用藥(6)安全用藥防止藥害和毒害(五)物理機械防治: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和病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利用物理因子或機械作用來防治植物病蟲害的方法。這類防治方法可用于有害生物預防和防治的輔助措施,或作為有害生物已經大量發(fā)生危害時的急救措施。1。物理防治措施(1)溫度處理:各種有害生物對環(huán)境溫度都有一定要求,在超過其適宜溫度范圍的條件下,均會導致失活或死亡。根據這一特性,可利用高溫或低溫來控制和殺死有害生物。(2)光波的利用: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可以設置黑光燈、頻振殺蟲燈、高壓電網滅蟲燈或用激光的光束殺死多種害蟲。(3)微波輻射技術的利用2.機械防治措施(1)捕殺法:根據害蟲生活習性,利用人工或簡單的器械捕捉或直接消滅害蟲的方法。(2)阻隔法:人為設置各種障礙,切斷各種病蟲侵染途徑的方法。(3)汰選法:利用害蟲體形、體重的大小或被害種子與正常種子大小及比重的差異,進行器械或液相分離,剔出帶病蟲種子的方法.第八章藥用植物的

采收加工與質量管理第一節(jié)采收一、采收時期的確定根據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tài)與藥用部分產量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最佳采收期:1.有效成分含量有顯著高峰期,而藥用部分產量變化不顯著的,以含量高峰期為最佳采收期;2.有效含量變化不顯著,而藥用部分產量有顯著高峰期的,則以產量高峰期為最佳采收期;3。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與藥用部分產量高峰期不一致時,以有效成分總含量最高時為最適采收期(有效成分的總量=單產量X有效成分百分含量);4.采收時期因植物種類、藥用部位、地區(qū)氣候條件等因素而異。(1)根和根莖類:一般宜在植物生長停止,花葉萎謝的休眠期,或在春季發(fā)芽前采集;(2)皮類:樹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易于剝離,根皮多在秋季采收。

(3)葉類和全草類:應在植株生長最旺盛、開花前或在花盛開而果實種子尚未成熟時采收;(4)花類:因藥用植物種類不同,采收期差異較大。金銀花、款冬、丁香、槐米等在花蕾期采收,而菊花、紅花、番紅花、凌霄花、佛手花等則在盛花期采收;(5)果實和種子類:果實應在已成熟時(如枸杞、薏苡、五味子等)和將成熟時(如青皮、木瓜等)采收,少數用未成熟的果實(如黑胡椒、烏梅等),種子多應在完全成熟后采收。*采收藥用植物時的注意事項保護野生藥源,計劃采藥,合理采挖.凡用地上部分者要留根;凡用地下部分者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輪采.第二節(jié)藥用植物產地加工一、產地加工的概念、目的與任務(一)產地加工的概念:在產地對藥材進行初步處理與干燥,是防止鮮品成分分解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證藥材質量,符合醫(yī)療用藥要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二)產地加工的目的1.防止霉爛,便于運輸和貯藏;2。除去雜物及劣質部分,保證藥材的質量;3。按藥用需要及傳統規(guī)格要求,分級處理,有利于炮制和藥用.(二)產地加工的要求:達到形體完整,含水分適度,色澤好,香氣散失少,不變異味,有效成分破壞少,防止污染等要求。二、各類藥材加工原則(一)根與根莖類藥材:采后應去凈泥土和毛須,而后根據藥材的性質迅速曬干、烘干或陰干。(二)葉、全草類藥材:一般含揮發(fā)油較多,采后放通風處陰干.(三)花類藥材:在加工時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澤鮮艷,采收后須直接曬干或烘干,并盡量縮短烘曬的時間。(四)果實類藥材:采后直接曬干,一般須經烘烤、煙熏等加工過程.(五)種子類藥材:種子在采收時一般多帶果殼和莖稈,曬干后應除凈取出種子。(六)皮類藥材:一般在采收后除去內部木心,切成一定大小后曬干。第三節(jié)包裝與貯運一、藥用植物產品的包裝(一)中藥材包裝的目的與作用1。在流通過程中保護中藥材2.方便運輸、便于貯藏(二)中藥材的包裝要求1.包裝材料選擇的基本要求:安全性;可降解性;可重復利用性;穩(wěn)定性;合法性.2。包裝前應對藥材再次進行檢查,清除異物及劣質品。3.包裝環(huán)境條件良好,衛(wèi)生安全;包裝設備性能安全良好,不會對藥材質量有影響;包裝過程不對人類造成傷害,不污染環(huán)境。4.藥材進行包裝后應有包裝記錄,內容有品名、批號、規(guī)格、產地、生產日期等。5。易破碎的藥材應裝在堅固的箱(盒)內;珍貴、麻醉、有毒中藥材應分別、特殊包裝,并在外包裝上貼相應明顯標志,加封。二、藥用植物產品的貯運(一)常用的貯藏方法1。冷藏法:適宜于北方地區(qū)。2.干砂貯藏法:適宜于根及根莖類中藥材。3.防潮貯藏法:適于吸濕性強的中藥材。4.氣調貯藏法:適宜于易生蟲和易氧化的中藥材。5.密封防潮貯藏法(二)貯藏時應注意的問題1.貯藏環(huán)境必須潔凈衛(wèi)生、通風、干燥、避光,注意防火、防鼠、防病蟲害等;2.分類貯藏,凡有毒性、芳香性藥材要分別存放,避免混雜,合格中藥材和不合格中藥材不能混堆貯存;3。選擇的貯藏方法不能使中藥材的品質發(fā)生變化;4。應注意吸收現代貯藏方法、新技術、新設備。(三)藥用植物產品運輸應遵循的原則和要求(1)中藥材的運輸,必須根據產品的類別、特點、包裝性能、儲藏要求、運輸距離及季節(jié)不同等采用不同的運輸手段;(2)中藥材在運輸過程中,所用搬運工具必須潔凈衛(wèi)生,無有毒有害物質,不能對中藥材引入污染;(3)運載工具應具較好的通氣性,以保持干燥;(4)在運輸過程中,合格中藥材不能與不合格中藥材混堆在一起運輸,可作食品用的中藥材不能和其他中藥材,特別是有毒的中藥材混堆在一起運輸。第四節(jié)質量管理一、我國中藥材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種質不清(2)種植、加工技術不規(guī)范(3)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4)部分中藥材質量低劣,抽檢不合格率高(5)野生資源破壞嚴重二、影響中藥材質量的因素(1)產地生態(tài)環(huán)境(2)種質與繁殖材料(3)栽培技術(4)采收與加工(5)包裝、貯藏和運輸(6)培訓GAP操作人員三、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guī)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我國2002年6月1日起施行)1.制定GAP的目的:規(guī)范中藥材生產全過程,從源頭上控制中藥飲片、中成藥、保健藥品及保健食品的質量,并和國際接軌,以達到藥材“真實、優(yōu)質、穩(wěn)定、可控”的目的。2.制定GAP的意義(1)促進中藥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需要;(2)促進中藥制藥企業(yè)、中藥商業(yè)規(guī)?;】蛋l(fā)展的需要;(3)促進農業(yè)生產結構調整和促進中藥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需要;(4)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獲取生態(tài)效益,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需要;(5)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需要;(6)逐步建立中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體系,提高地道藥材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需要。4.主要內容(1)中藥材優(yōu)良品種的選育和繁育及種子種苗的標準化(2)中藥材病蟲害防治(3)中藥材質量標準的研究制訂(4)優(yōu)質中藥材栽培技術的標準操作規(guī)程的制訂第九章現代農業(yè)技術在

藥用植物生產上的應用第一節(jié)藥用植物的無公害栽培技術一、無公害中藥材:指產地環(huán)境、生產過程和藥材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guī)范要求,并經有資格的認證機構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的未加工或者初加工的中藥材產品。二、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1。無公害中藥材生產的基本要求(1)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2)改善田間生態(tài)條件,創(chuàng)造有利于藥用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3)健全栽培管理措施,提高藥用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蟲能力。2.無公害中藥材生產的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其他肥料;以多元復合肥為主,單元素肥料為輔;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嚴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否則可能引起硝酸鹽積累.3。無公害中藥材生產的病蟲害防治技術:(1)病蟲害防治是無公害中藥材生產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防治原則:a。培育和選用抗(耐)病蟲品種、調節(jié)生育期等,提高藥用植物對病蟲的抵抗能力;b.防止新的病蟲侵入,對已有的病蟲采取壓低越冬技術、切斷傳播途徑等手段,防止病害侵染或將蟲害消滅于嚴重為害之前;c.加強栽培管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藥用植物生長發(fā)育而不利于病蟲發(fā)生發(fā)育的環(huán)境條件。(2)無公害中藥材生產中農藥施用的注意事項:(1)重視農藥的選擇;(2)嚴格農藥的使用方法;(3)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措施防治病蟲害。第二節(jié)藥用植物現代設施栽培技術(一)保護地栽培:在不適合作物生長發(fā)育的條件下,利用保護設施人為地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植株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條件,從事作物生產的一種栽培方式。(二)無土栽培:不用自然土壤來栽培植物的一項農業(yè)高新技術,以人工創(chuàng)造的作物根系環(huán)境取代了自然土壤環(huán)境,可有效解決自然土壤栽培中難以解決的水分、空氣、養(yǎng)分供應的矛盾,使作物根系處于最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提高植物生長量、生物量。(三)封閉式的強化快繁通風育苗系統和自動監(jiān)測大規(guī)模培養(yǎng)系統第三節(jié)現代生物技術在藥用植物

在生產上的應用一、應用生物技術開展藥用植物快速繁殖和資源保護,建立藥用植物種質基因庫二、應用生物技術進行藥用植物育種三、DNA分子標記在藥用植物分類和藥材鑒定上的應用四、應用生物技術加快次生代謝物的生產和研究第十章根和根莖類?第一節(jié)人參一、概述:人參(PanaxginsengC.A.Mey.)為五加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別名棒棰,主要以根入藥,性溫、味甘。有補氣固脫,生津安神作用,可調節(jié)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二、植物學特征(1)株高30~60cm,直根系,主根肥厚、肉質,外皮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部有分枝。(2)莖直立,圓柱形,單一不分枝,光滑無毛,色綠或帶紫.(3)掌狀復葉,具長柄,輪生于莖頂。(4)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子房下位,2室。(5)果實為漿果狀核果,扁球形或腎形,內含種子2粒,種子扁圓形,乳白色。人參植株形態(tài)圖1根2莖葉3花人參(原態(tài))人參(藥材)三、生物學特性(一)生長環(huán)境1.溫度:人參喜涼爽,耐嚴寒,適應生長的溫度范圍是10~34℃,最適溫度20~25℃,最低可耐受2.濕度:人參喜濕潤、怕干旱,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濕度35%~40%.3。光照:喜弱光、散射光和斜射光。4。土壤:要求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為宜,適宜微酸性土壤(pH5.8~6.3)。(二)生長發(fā)育1。營養(yǎng)生長階段(1)出苗期:5月上旬-中旬,平均氣溫10~18℃(2)展葉期:5月中旬-6月中旬;平均氣溫14℃以上2.生殖器官發(fā)育階段(1)開花期:6月上、中旬,平均氣溫16℃以上。(2)結果期:6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氣溫18℃以上。(3)貯藏器官增長階段:即果熟期,從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此期是參根體積、重量增長的階段。(4)淀粉轉化階段:即枯萎期,從10月上旬至11月初,隨著溫度降低,根部的淀粉開始轉化為糖類,以增加抗寒能力,為越冬作準備。3.人參根的生長特性:大致可分為旺盛生長期、正常生長期和衰老期。4。人參種子的特性:人參種子屬于胚構造發(fā)育不完全類型,新采收種子的胚很小,僅由少數胚原細胞組成,因此人參種子必須經過后熟過程,才能發(fā)芽出苗,可分為胚的形態(tài)后熟和生理后熟兩個階段。四、栽培技術(一)選地:選擇闊葉林或長有闊葉樹的混交林、灌木林種植人參,老參地或撩荒地也可開墾利用.宜選背風向陽、日照時間長、排水良好、土質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緩坡地,坡向北或東北,灰泡土、堿性土不宜種參。(二)整地:清理場地場地的區(qū)劃翻刨地碎土(最好在種參前1年翻地,讓土壤閑置1年,或當年春末夏初翻地,臨下種再進行細致的整地)。(三)育苗(1)播種時間春播: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經催芽的種子;夏播:7-8月播種當年采收或貯藏的種子;秋播:9月至上凍前播種催芽的種子.(2)播種方法:多用撒播法(四)移栽:幼苗生長2~4年進行移栽,一般多在3年移栽。多采用秋栽,秋栽在10月上旬至上凍前進行,也可在春季解凍后,芽苞尚未萌凍時移栽。(五)田間管理1.出苗前管理(1)越冬防寒(2)蓋雪和撤雪(3)防止“桃花水”(4)維修參棚(5)清理水溝(6)田間消毒2。生育期管理(1)松土除草(2)覆蓋落葉(3)摘蕾疏花(4)扶苗培土(5)防旱排澇(6)追肥(7)留種與采種(8)補苗(六)病蟲害及其防治1。選用無病種子、種苗2.適時移栽,加寬蔭棚3.搞好參地水分管理4.搞好田間衛(wèi)生和藥劑防治五、加工1.目的(1)純凈藥材,防止霉爛變質(2)保持或提高藥效(3)便于儲藏,保證供應2.過程(1)粗加工:將鮮參經洗刷等工藝加工成一般商品(2)精加工:將粗加工產品再按市場需求再次加工的過程。3.種類(1)生曬類:鮮參經過洗刷、干燥而成的產品。(2)紅參類:將漿足不軟、完整無病斑的參根經過洗刷、蒸制、干燥而成的產品。(3)糖參類:將根軟、漿液不足的參根經過洗刷、熏制、浸糖干燥而成的產品。第二節(jié)丹參一、概述: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unge)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血參、紫丹參、赤參等,具有活血祛痰、養(yǎng)血安神、消腫止痛等功能,古代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四物: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均乃傳統補血之良方)。主要有效成分可分為兩類,即脂溶性丹參酮類和水溶性酚酸類。前者有抗菌消炎、治療冠心病等療效;后者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心肌損傷和抗氧化等作用.主產安徽、江蘇、山東、河北、陜西等省。二、植株形態(tài)特征:高30~80cm,全株密被柔毛;根圓柱形,磚紅色,內黃白色;莖直立,四棱形;奇數羽狀復葉,兩面被有長柔毛;輪傘花序,花冠藍紫色,唇形,子房上位;小堅果,熟時暗棕色或黑色。三、生物學特性:丹參喜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生長最適溫度為20~26℃,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80%,較耐寒,可耐受-15℃以上的低溫,以地勢向陽、土層深厚、中等肥沃、排水良好,酸堿度近中性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好.丹參植株形態(tài)圖1.植株2.花3.花冠剖開示雄蕊4.花萼5.雌蕊6.根丹參(原態(tài))丹參(藥材)四、栽培技術(一)選地與整地:應選擇地勢向陽、土層深厚疏松、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種,忌連作,可與小麥、玉米、大蒜、蓖麻等作物或非根類中藥材輪作,不適于與豆科或其他根類藥材輪作。(二)繁殖方法:種子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蘆頭繁殖。(三)田間管理1。中耕除草:丹參生育期內需進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苗高10~15cm時進行;第二次在6月進行;第三次在7-8月進行。2.施肥:丹參在移栽時作基肥的N肥不能施用太多,中期可施用適量的N肥,以利于莖葉的生長,為后期根系的生長發(fā)育提供光合產物。3。排灌水:必須經常疏通排水溝,嚴防積水成澇,造成爛根,但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較大,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4。摘花薹:不準備收種子的丹參,要及時把抽出的花苔摘掉,以保證養(yǎng)分集中到根部。(四)采收與加工:春栽于當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fā)前采挖。第三節(jié)天麻一、概述:天麻(GastrodiaelataBlume)為蘭科多年生共生草本植物,以塊莖入藥,別名赤箭、定風草等,名醫(yī)把天麻的作用歸結為“三抗、三鎮(zhèn)、一補",即抗癲癇、抗驚厥、抗風濕,鎮(zhèn)靜、鎮(zhèn)痙、鎮(zhèn)痛,補虛。主要分布于吉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貴州、西藏等省區(qū).二、植株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株高30厘米~150厘米;塊莖肉質肥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