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敬告”與鐵屋“吶喊”_第1頁
講堂“敬告”與鐵屋“吶喊”_第2頁
講堂“敬告”與鐵屋“吶喊”_第3頁
講堂“敬告”與鐵屋“吶喊”_第4頁
講堂“敬告”與鐵屋“吶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講堂“敬告”與鐵屋“吶喊”一盡管可以把中國現(xiàn)代化的起點追溯至19世紀中后期的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前后的新民時代,但真正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啟蒙話語的還是從《新青年》時代開頭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正如李慎之先生所說:“到1919年的‘五四’,中國才算是有了一場真正的啟蒙運動?!标P于這一運動,李慎之先生還進一步指出,“歸根結(jié)底只有一種啟蒙,也就是‘五四’的啟蒙,西方幾百年前就開頭的古典的啟蒙”,這種啟蒙,“就是以理性的光彩照亮專制主義與蒙昧主義的黑暗”。[1]事實確是如此,“五四”是中國現(xiàn)代啟蒙運動的開頭,也正是“五四”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正確方向。

然而,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繁雜理由,“五四”之后,“‘救亡’壓倒‘啟蒙’”,[2]啟蒙在現(xiàn)代中國成了一個未完成的命題?!拔逅摹焙蟮闹袊耘f處在血與火的煎熬之中,并沒有沿著“五四”所開啟的方向走向現(xiàn)代化。而且,正是在“五四”之后展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極權專制體制,甚至還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赝拔幕蟾锩钡囊黄瑥U墟,人們不得不問:“五四”播下的“龍種”,為什么收獲的竟然是“文革”這個“跳蚤”?從“五四”到“文革”,這中間畢竟走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這一切,莫非真的如霍克海默和阿道諾在1944年出版的《啟蒙辯證法》中面對西方歷史所總結(jié)的那樣:“啟蒙總是致力于將人們從懼怕中拯救出來并建立理性的權威,然而,為什么經(jīng)過啟蒙的地球無處不散發(fā)著得意洋洋的災難?!盵3]或者,假設說“文革”是對“五四”目標的叛離,那么,“五四”之后到底是什么導致了“五四失精神”,[4]從而使中國再次陷入了“專制主義與蒙昧主義的黑暗”之中呢?

一切貌似還得從“五四”說起。

當1999年“五四”運動八十周年的時候,舒蕪先生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回歸五四》;[5]李慎之先生發(fā)出“回歸‘五四’,重新啟蒙”的呼吁,并且宣稱:“只有回歸‘五四’才是中國真正走上現(xiàn)代化之路的起點?!盵6]一向到了新世紀的2022年,丁帆先生還再次宣布“重回‘五四’起跑線”是他近年來為文的潛在宗旨。[7]可以說,啟蒙務必回歸“五四”已經(jīng)成為今天的共識。然而,問題的關鍵卻是:啟蒙,應當如何回歸“五四”?由于在“五四”發(fā)生九十年之后,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議論啟蒙問題,我們是處身于比“五四”時期更為繁雜的歷史語境之中的。

對“五四”那一代學識分子來說,啟蒙所要面對的就是有著五千年沉重歷史的老大中國,而其精神資源那么是以希臘和希伯來文明為源頭的西方文明,尤其是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然而,到了九十年后的今天,當啟蒙仍舊是我們務必面對的話題和任務之時,我們所面臨的已經(jīng)是一個新的語境:一方面,“五四”已經(jīng)成為我們今天議論啟蒙問題的一個西方文明之外的本地精神資源;另一方面,啟蒙所要面對的也包括了“五四”之后九十年來的現(xiàn)代中國的種種閱歷,包括“五四”時代的啟蒙閱歷。也就是說,今天的啟蒙運動是一個展現(xiàn)在“五四”啟蒙運動之后的新的啟蒙運動,“五四”既是它的精神資源,也是反思對象。

作為中國啟蒙運動的精神資源,“五四”是一個巨大的思想武庫,今天的啟蒙話語好多都是對“五四”的重復,而今天的啟蒙也正是為了完成“五四”當年未竟的啟蒙任務。法國思想家??略?984年論及西方啟蒙傳統(tǒng)時認為,將我們“同‘啟蒙’聯(lián)系起來的紐帶并不是對一些教義的忠誠,而是為了永久地激活某種態(tài)度,也就是激活哲學的‘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具有對我們的歷史存在作永久批判的特征”。[8]將批判意識作為啟蒙的本質(zhì)規(guī)定,正是在新的時代對啟蒙傳統(tǒng)的再次斷定與重新闡釋。作為對“五四”精神的繼承,堅持“五四”時期“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立場在今天無疑也是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這里的“一切”,不僅包括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也包括曾經(jīng)成為“五四”啟蒙運動精神資源的西方文明;同時,還應包括反思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西方文化,以及“五四”之后中國幾十年的現(xiàn)代化歷程和這一歷程當中人們對“五四”的回望和反思,從而,作為精神資源的“五四”也就變成了新的啟蒙運動的反思對象。

正是這不同層次上的精神資源和反思對象構(gòu)成了我們今天議論啟蒙問題的現(xiàn)實語境,從而使今天的啟蒙顯得更加繁雜。

啟蒙是要以理性的光彩照亮專制主義與蒙昧主義的黑暗,也就是一個用現(xiàn)代理性精神去對前現(xiàn)代的蒙昧狀態(tài)舉行祛魅的過程。但是,誰來啟蒙?這是一個務必首先明確的問題。

1915年9月,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出版,創(chuàng)刊號封面最上方畫的是一排坐在桌子前打定聽講的青年,而發(fā)刊詞《敬告青年》那么更是以青年導師的語氣發(fā)出了“以自覺而奮斗”的號召:“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那么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盵9]這實在是對漢語“啟蒙”一詞的最好詮釋,[10]也是現(xiàn)代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經(jīng)典隱喻,形象地確立了啟蒙者即教導者的身份定位。

其后,魯迅在《吶喊?自序》中也供給了一個出名的比喻――

“假使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大量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楚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夢想。”[11]

對話的二人,鮮明就是自動承受責任的啟蒙者。但沒有明言的是,他們?nèi)绾未_認了“鐵屋子”的存在?以及,他們自己是在“鐵屋子”之內(nèi)還是之外?也就是說,他們啟蒙者的身份是如何確認的?

在西方思想史的起點,柏拉圖在《夢想國》中借蘇格拉底之口描述了一個“窟窿式的地下室”,“有一些人從小就住在這窟窿里,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zhuǎn)頭,只能向前看著窟窿后壁”,“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條陡峭險峻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窟窿見到了外面的陽光,不讓他中途退回去”,于是,他望見了“真相”――“他們過去通過某種曲折望見的全體那些事物的理由”。當他再次回到窟窿,對那些從未見過“真相”的人陳述他的所見并“計劃釋放他們并把他們帶到上面去”之時,他自然就是一個啟蒙者。[12]在這里,盡管柏拉圖也沒有說明此人到底是如何“被解除了桎梏”的(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但到過窟窿之外并望見了真相那么是他獲得啟蒙資格的理由。同樣,對于“五四”啟蒙運動來說,啟蒙者也就是那些已經(jīng)見識到真正的現(xiàn)代文明因而痛切體會到自己所在的中國之“專制主義與蒙昧主義的黑暗”的新型學識分子。相對于“大量熟睡的人們”,啟蒙者不過是那最先清楚過來并意識到自身所在的真實情況的人而已,他們其實也就是要通過“大嚷”來驚起那“較為清楚的幾個人”,從而有了“毀壞這鐵屋的夢想”,然后大家才一起得救。應當留神的是,在這里,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最先清楚過來的人和那些尚且熟睡的人是處于同一間鐵屋子里面的,也就是說,大家都是處于需要啟蒙的黑暗之中的。只要“鐵屋子”還在,就大家還都未能走出前現(xiàn)代的蒙昧狀態(tài)。先醒者的喚起他人,并不僅僅是為了啟蒙群眾,同時也是在舉行自我啟蒙,他僅僅是熟悉到了自身以及群眾所處的蒙昧狀態(tài),從而有了走出蒙昧的夢想。啟蒙者務必熟悉到自己原本是群眾中的一員,因而務必清楚地熟悉到自己也是啟蒙的對象,對自身保持高度的機警,時時反思自己的立場和容貌,以保證自己所堅持的是現(xiàn)代理性精神而非前現(xiàn)代的獨斷專制的蒙昧思想,然后才可能真正履行他啟蒙群眾的職責。

可是,并不是全體的人都可以輕易被驚醒的,啟蒙者務必熟悉到只有學識分子才是那最可能被喚醒的“鐵屋”中人。學識分子是一個社會的思想精英,他們的思想高度抉擇了這個社會所可能達成的思想高度。因此,只要有志于提高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思想者,首先務必把提高學識分子的思想境界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就啟蒙大業(yè)而言,最先可能熟悉到其重要性的也只能是學識分子,更多民眾的最終被喚醒只能是一項遙遠的目標。因而,從現(xiàn)實操作的層面來說,啟蒙就首先務必是對學識分子舉行啟蒙,或者說就是要首先實現(xiàn)學識分子的自我啟蒙。但這并不是說,學識分子只有在完成自我啟蒙之后,才有資格充當群眾的啟蒙者。一個自身還處于前現(xiàn)代的蒙昧狀態(tài)的人,當然不具備啟蒙他人的資格;只有具備了現(xiàn)代理性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對其他不具備這種精神的人舉行啟蒙。但問題是:誰可以證明或保證這個啟蒙者“完全”具備了現(xiàn)代理性精神呢?

事實上,啟蒙者不必,也不成能“完全”完成自我的啟蒙。按照康德的說法:“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jīng)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理由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jīng)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士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盵13]因此,啟蒙是一個過程,而且在確定程度上是一個沒有終結(jié)的過程。一味地強調(diào)啟蒙者務必“完成”自我啟蒙才有資格啟蒙群眾,在事實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啟蒙。1950年頭,胡風在其“三十萬言書”中談到當時的文壇狀況時,提出了出名的“五把刀子”之說。在這五把懸于作家頭上的“刀子”中,第一和第三分別是:“作家要從事創(chuàng)作實踐,非得首先有完備無缺的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不成”;“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創(chuàng)作”。[14]要求啟蒙者首先務必“完成”自我啟蒙,也就是要其首先完成“思想改造”,貌似也就是懸在啟蒙者頭上的這樣兩把“刀子”。

就過程而言,自我啟蒙和啟蒙群眾完全理應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應當認為‘啟蒙’既是人類集體參與的一種過程,也是個人從事的一種大膽行為。人既是這同一過程的一分子也是施動者?!盵15]因此,“全體意識到啟蒙的意義的人,都既是啟蒙者,又是被啟蒙者”。[16]當啟蒙者自認為已經(jīng)具備了現(xiàn)代理性精神,他就可以對他熟悉到的蒙昧狀態(tài)發(fā)言,自我啟蒙和啟蒙群眾可以同時舉行;或者說,在自我啟蒙的同時也不放棄啟蒙群眾,二者實質(zhì)上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中國有句古話:“窮那么獨善其身,達那么兼善天下?!盵17]自我啟蒙就是“獨善其身”,啟蒙群眾就是“兼善天下”;但啟蒙者所應做的其實就是“獨善”和“兼善”的統(tǒng)一,并不以自己的窮達而有所變更。換個說法,就是經(jīng)過自我啟蒙的“內(nèi)圣”來實現(xiàn)啟蒙社會的“外王”,[18]這也就是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所說的“自度度人”之意。[19]

但是,假設自我啟蒙尚未完成,啟蒙群眾不是可能誤導嗎?即便是他已經(jīng)真的具備了這種精神,他是否就有資格啟蒙他人,或者他人就理應采納他的啟蒙?因而務必談到啟蒙的方式,即:啟蒙是如何舉行的,啟蒙者理應以什么樣的容貌來舉行啟蒙?

啟蒙者只能通過自己的言論來影響群眾,因而最重要的就是他如何發(fā)言。魯迅在“五四”時代曾經(jīng)表達過這樣的觀法:“覺得歷來所走的路,萬分危害,而且將到止境;于是靠著良心,切實尋覓,望見一條平坦有夢想的路,便大叫一聲說:‘這邊走好?!瘔粝胪械娜耍虼宿D(zhuǎn)身,脫了危害,輕易進步。假使有人偏向別處走,再勸一番,固無不成;但若如故不信,便不必冒死去拉,各走自己的路。由于拉得打架,不獨于他無益,連自己和同感的人,也都延誤了工夫?!盵20]也就是說,盡管啟蒙者“立意在抵擋,指歸在動作”,[21]目的是在啟蒙群眾,但啟蒙者把自己認為當說的“是”說出來,就已經(jīng)完成了他的任務,至于群眾是否采納這種啟蒙,以及最終是否能實現(xiàn)“毀壞這鐵屋的夢想”,并不是啟蒙者所能抉擇的。這一點,在康德關于啟蒙的經(jīng)典論述中有著明確的表達:“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薄皠毡赜肋h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盵22]

事實上,啟蒙的成效并不樂觀。魯迅在他的小說中一再寫到,“少數(shù)清楚者開頭時想喚醒熟睡者,但是那努力導致的只是疏遠和失敗。清楚者于是變成無力喚醒熟睡者的孤獨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激起了自己的痛楚,更加深深意識到死亡的即將到臨。他們中的任何人都沒有得到完滿的告成,庸眾是結(jié)果的告成者?!F屋子’毫無消逝的跡象”。[23]因此,啟蒙者還時時得承受另外一種痛楚的磨折――

中國筵席上有一種“醉蝦”,蝦越鮮活,吃的人便越欣喜,越暢快。我就是做這醉蝦的幫手,弄清了忠厚而不幸的青年的腦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覺,使他萬一遭災時來嘗加倍的苦痛,同時給憎惡他的人們賞玩這較靈的苦痛,得到特別的享樂?!?,我終究覺得無話可說。[24]

被驚起了的“較為清楚的幾個人”,所得公然是“加倍的苦痛”。從“終究”允許做文章,到“終究”覺得無話可說的魯迅,其自己所得的或許也是“加倍的苦痛”。

還有更壞的處境,是群眾不但不采納啟蒙,反而對啟蒙者加以拒斥和迫害?!秹粝雵分械奶K格拉底提到“那些始終禁錮在地穴中的人們”:“要是把那個計劃釋放他們并把他們帶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殺掉是可以的話,他們不會殺掉他嗎?”[25]《藥》中夏瑜由于對牢頭阿義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而被打了“兩個嘴巴”。1923年,周作人也這樣描述啟蒙者可能的遇到:“唯獨思想革命的鼓吹者是個孤獨的行人,至多有三個五個的旅伴;在荒野上叫喊,不是白叫,便是驚動了熟睡的人們,吃一頓臭打?!盵26]但事實上魯迅“終究”并沒有不做文章,蘇格拉底也沒有由于預見到可能的迫害而中斷宣講。對于那些“寧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過囚徒生活”[27]的啟蒙者而言,啟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承受,“是個人從事的一種大膽行為”。[28]啟蒙的不被采納,只不過是再次說領略啟蒙的必要及其任重道遠。也就是說,啟蒙的起點是熟悉到蒙昧狀態(tài)的存在及其理應被變更,可以被變更,啟蒙的目的就在于使被啟蒙者也熟悉到這一點,從而自覺擺脫禁錮,走出蒙昧,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獨立和自由。這也就是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以“解放”來定義啟蒙時所表達的那個目標:“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盵29]在陳獨秀之前,魯迅早已做過這樣的表述:“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天性而張精神?!盵30]在陳獨秀之后,陳寅恪更是明確提出“獨立自由之意志”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觀點,[31]理應說,這既是啟蒙者首先務必具備的素質(zhì),也是始終理應堅持的精神立場,更進一步,這也是啟蒙最終所要達成的目標?!拔逅摹睍r期高揚“民主”與“科學”這兩面大旗,其實還僅是從制度或者現(xiàn)實操作的層面來說的,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獨立和自由。只有完全實現(xiàn)了人的獨立和自由,才可以說啟蒙――包括自我啟蒙和啟蒙群眾――真正完成了。

[1][6]李慎之《回歸“五四”學習民主――給舒蕪談魯迅、胡適和啟蒙的信》,《胡適還是魯迅》,謝泳編,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第30―31、34頁。

[2]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年5月第1版。

[3]轉(zhuǎn)引自趙一凡《法蘭克福學派旅美文化批評》一文,《讀書》1989年第1期。

[4]魯迅1933年12月27日致臺靜農(nóng)信中語,《魯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第533頁。

[5]《回歸五四》,舒蕪著,沈陽:遼寧教導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7]《重回“五四”起跑線》,丁帆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

[8][15][28]??隆逗螢閱⒚伞罚櫦舞∽g,《??录?,杜小真編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22年1月第2版,第530、536、530頁。

[9][19][29]《敬告青年》,《獨秀文存》,陳獨秀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3、9、4頁。

[10][漢]應劭《風俗通義》:“每輒挫?,亦足以祛蔽啟蒙矣。”

[11]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第441頁。

[12][25][27]《夢想國》第七卷,[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8月第1版,第272―275頁。

[13]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