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質工作技巧_第1頁
野外地質工作技巧_第2頁
野外地質工作技巧_第3頁
野外地質工作技巧_第4頁
野外地質工作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野外地質工作技巧(一):尋吃在野外地質調查,身處絕境時,尋找可以食用的動植物是非常必要的。一、獵捕野生動物

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guī)律,然后再采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目前,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不妨一試。但應注意,要將動物要煮熟或烤透,以免動物體內(nèi)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后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二、采摘植物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我國能食用的達2000種左右。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一)、可食與不可食植物的辨別標志

1、將采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后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2、一般地,白色或黃色漿果類植物均有毒性,有一半的紅色漿果類植物可以食用,而藍色或黑色漿果類植物幾乎均可食用。3、有些植物的莖部只結有一顆果實,一般這類植物可以食用。4、任何帶有乳白色奶狀液汁的植物,不可食用;野生的大豆、豌豆,不可食用。5、對皮膚有刺激作用或已被昆蟲咬過的植物,是不可食用的。6、可食性試驗:

1)空腹時,首先切下植物的一小部分,將其放于手腕上來回揉搓后靜候15分鐘,觀察皮膚有何反應。

2)將植物的一小部分放于嘴唇外沿,觀察有何反應。

3)放一小片植物于口中,用舌頭舔嘗后靜候15分鐘,如無不良反應則將其充分咀嚼,再等15分鐘以觀察有何反應,若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繼續(xù)進行下面的步驟。

4)吞咽一小塊植物,看是否有不良反應(如果你感覺難受,趕快把東西吐出來,然后大量飲水),如果你仍感覺良好,接著做下面的試驗。

5)吃少量的植物,再靜等數(shù)小時,如果仍然沒有不良反應,你就能確定這種植物可以食用。7、可食用植物一般要經(jīng)過加熱后才能食用,你在為植物加熱的過程中要小心,因為許多植物在加熱的情況下會發(fā)生化學變化,從可食用植物變成有毒食品。

8、馬、牛、羊、駱駝能吃的植物,人是可食的。(二)、可食植物1、白芥菜白芥菜高可達60厘米,莖多毛,有班紋,葉深基部著生,蒼白黃色小花,分布于歐洲各地。嫩葉和花可以生吃,煮熟后整株都可食用。挑選幼嫩的以備食用。2、牧羊草牧羊草高可達60厘米,葉基部著生,齒形劍狀葉,白色小花;廣布于野外。葉片沸煮后,味類似卷心菜,可與其他食物混合食用。3、菊苣菜菊苣菜長可達1.3米,莖基部密生長葉,有毛。葉片有對稱分叉。莖頂端葉腋生亮藍色花,與蒲公英同屬菊科植物,食用方法也類似。4、酸模:蓼科

酸模屬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細高不分枝,基生葉箭形,有長柄,莖生葉無柄,托葉鞘斜形膜質,圓錐花序。生于山地,林緣草甸,莖葉味酸,可生食。5、東亞唐松草(貓爪草):毛茛科

唐松草屬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3—4回三出復葉,葉片長達30—40厘米,小葉近圓形,長1.5—3厘米,上淺裂,有疏牙齒,圓錐花序,具多數(shù)花,花小。各山地均有分布,生于林緣草地。嫩莖葉可食,開水燙過,涼水浸泡后涼拌。6、狹葉蕁麻:蕁麻科,蕁麻屬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具蟄毛。單葉,對生;葉披針,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或心形,葉緣具鋸齒,具3條主脈。雌雄異株。花序狹長圓錐狀,雄花花被4片,深裂;雄蕊4枚,花被裂片對生。雌花花被4片,子房長圓形?;ㄆ?-8個月,果期8-9。分布普通。生山地、林邊或溝邊。春季,幼苗不高于30厘米,采摘莖葉,用沸水煮過后,再炒食,也可制成鹽漬品或干制品,長期貯存。7、龍須菜(雉隱天冬):百合科

天門冬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可達1米,根細長,莖上部和分枝具縱棱,分枝有時具極狹的翅。葉狀枝,常3-7枝簇生,窄條形,基部近銳三角形;鱗片狀葉,近披針形,基部無刺。雌雄異株,花2-4朵腋生。花期5-6個月,果期7-9個月。生于坡或林下。春季,幼苗高約20-30厘米時,采收,用沸水焯5-10分鐘,再放入冷水浸泡,蘸醬吃或用肉炒食,鮮嫩非常,也可燒烤或蒸食,甚至制成醬菜或堿菜。8、榆:榆科,榆屬落葉喬木,樹皮暗灰色,粗糙縱裂。小枝黃褐色,常被短絨毛。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9厘米,寬1.2-3.5厘米。兩邊近對稱,葉緣多為單鋸齒,脈腋常簇生毛。柄上被毛。先花后葉,簇生聚傘花序。翅果倒卵形,先端具凹陷,種子位于翅果中央,周圍具膜質翅,花期3月,果期4-5月。野生或栽培。春季采榆錢(果)或嫩葉洗凈,加米煮粥或者做餡。嫩果可炒食,初夏采嫩葉洗凈用水浸泡后,可做蔬菜。皮可制榆皮面。9、南蛇藤:衛(wèi)矛科

南蛇藤屬

攀援狀灌木。枝紅褐色,具皮孔。葉寬橢圓形,倒卵形或近圓形,長6—10厘米,寬5—7厘米。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蒴果,球形,直徑6—9毫米,鮮黃色,熟后3裂。花期5月,果期7—9月。生于山坡,山谷的灌叢及疏林中。食用同榆。10、柳樹(旱柳):楊柳科

柳屬北京常見的樹種之一,性喜濕潤土壤,常生河邊,花期四月,果期五月。嫩葉經(jīng)開水燙過,冷水浸泡后食用。11、桑:???/p>

桑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涡?,雌雄異株,葇荑花序,花期五月,果期六月。山地有野生的蒙桑、雞桑,聚花果(桑葚)黑色或紅色,五月底六月初成熟,可直接食用。12、山葡萄:葡萄,葡萄屬木質藤本,葉寬卵形,先端尖銳,基部寬心型,3—5裂或不裂,邊緣有粗齒,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淡綠、沿脈及脈腋有短毛?;ㄆ?月,果熟8—9月。生于山地林緣。嫩葉煮燙,清水沖洗腌制可食,果可食。13、胡枝子:豆科,胡枝子屬

直立落葉灌木,株高1-2m,枝有棱,具柔毛。三出羽狀復葉,互生。頂生小葉較側生小葉大。先端純圓或稍凹,有短尖??偁罨ㄐ?,腋生,總花梗比葉長。花期7-8月,果期9-10月。山地常見。生于山坡、山谷灌木叢中或林緣。嫩葉煮沸5分鐘,清水浸泡后食用。14、反枝莧:莧科莧屬

一年生草本,株高20-80cm,莖粗壯,密生短柔毛。葉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2cm,寬2-5cm。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具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期7-8月,果期8-9月。極其普通,生于田園內(nèi),農(nóng)地旁,村莊附近草地上。采集上部嫩梢,水焯后可直接調食,不可大量食用,全草入藥。15、升麻:毛茛科升麻屬

多年生草本。具惡臭,株高1m,根狀莖粗壯。莖有棱槽,無毛或微被毛。下部莖生葉2-3回,3出復葉,葉生三角形,小葉卵形,先端急尖,羽狀淺裂或基部深裂,邊緣具深鋸齒,莖上部葉小,具短柄。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300-1200m間山地林緣,灌叢及山坡疏林或草地中。嫩葉可煮食,未開花前采食,用清水泡1-2天,去苦味,作菜或與糧混吃;開花后不可食用。16、薺菜:十字花科薺屬一年或兩年生草本,株高10-40cm,莖被毛?;~蓮座形。莖生葉狹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鋸齒?;ㄆ冢矗对隆I诓莸?,田地,耕地。春季菜未開花前的幼苗,洗凈后食用同普通蔬菜。17、藿香:唇形科藿香屬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四棱形,上部分枝,葉卵形至披針狀卵形,葉緣具粗齒,葉對生,輪傘花序,密集成假穗形花序,莖葉富含揮發(fā)性芳香油,有香味。生于山坡道邊,河旁及山坡草中,林下。嫩莖葉,沸水焯后,清水浸泡10-20分鐘,炒食,亦可做湯料。18、桔梗:桔??平酃俣嗄晟荼荆甙咨橹?。根粗壯,長圓柱形,表皮黃褐色。莖直立,葉3枚輪生,有時對生或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緣具尖鋸齒,下面被白粉。花一朵或數(shù)朵,生于莖和分枝頂端;花萼鐘形,無毛,裂生,三角形,花冠藍紫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根可入藥,花大而美麗。采嫩莖葉,做湯或炒食,根去苦味后亦可食。19、鴨跖草:鴨跖草科鴨跖草屬

一年生草本,莖肉質多分枝,基部枝匍匐且節(jié)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或卵形披針,葉無柄,基部膜質,短葉鞘,鞘疏生軟毛?;ü?-10月。廣布。生于路邊,田埂,山坡,林緣陰濕處。嫩苗或枝葉,直接炒食。20、鹿藥:百合科鹿藥屬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具膨大結節(jié)。莖生葉4-9枚,葉卵形,具短柄,漿果,熟時紅色。莖直立單生,下部具膜質鞘,上部具互生葉。常見于林下陰濕處。采15-20cm的嫩苗,沸水焯后,涼水浸泡10-20分鐘,炒食,做湯。21、茖蔥: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鱗莖圓錐形,破裂成纖維狀。葉2-3枚,互生,倒披針卵型?;啃ㄐ?,沿葉柄稍下延。蒴果,花,果期6-7月,具蔥蒜味。常見于林下,草地,溝邊。嫩葉,鱗莖,食同普通蔬菜。22、黃花菜:百合科

萱草屬多年生草本,具短根狀莖,稍肉質肥大的紡錘狀根,葉基生排成兩列線形,花多朵,花被淡黃色,裂片6。

花果期5—9月。生于山坡,山谷,荒地林緣。又名金針菜,萱草。采2—5厘米嫩芽,炒食。6-7月采下花蕾和初開花,開水燙后食用?;ń?jīng)蒸曬加工成干菜。即成黃花菜(金針菜)。23、馬齒莧:馬齒莧科,馬齒莧屬一年生草本,植株肉質。莖從基部開始分枝,平臥或先端斜上。全體無毛狀物。單葉互生或假對生,近無柄或極短,葉片倒卵形全緣?;?—5朵簇生在枝頂,無梗,黃色,5個花瓣,4—5個苞片,2個萼片。蒴果圓錐形,蓋裂。種子黑褐色,腎狀卵形,具小沈?;ㄆ?—8月,果期7—9月。極普遍見于菜田,荒地,較濕地方。全草煮食,拌面蒸食。不與胡椒,蕨粉,鱉甲同食。24、灰菜

(藜):藜科

藜屬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具條棱,多分枝,全株有粉狀物。葉互生,菱狀卵型,至寬披針形,葉緣不整齊鋸齒?;?,果期5—10月。常見于路旁,荒地,田間。嫩芽葉,曬干,抖掉灰粉,開水燙1分鐘,炒食。或嫩莖葉,焯后拌面蒸食,不可大量食用。25、蒲公英:菊科

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株高10—25厘米,無地上莖,具乳汁。葉全基生,成蓮座狀,倒披針形,逆向羽狀分裂,具齒?;ㄜ饠?shù)個,與葉近等長,被蛛絲狀毛?;ü?—5月。常見于道旁,荒地。清水浸泡嫩葉,除去苦味,食同蔬菜。26、敗醬草:菊科

苦苣菜屬

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cm,具長匍匐莖,地下橫走,白色。葉互生,莖生葉,廣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2—5厘米,緣具牙齒或缺刻,莖生葉無柄,基部耳狀抱莖。頭狀花序,具80多以上的舌狀花?;ü?—9月。生于耕地,村舍,山地。嫩莖葉微苦,京郊農(nóng)村稱取麻菜。可供食用。全草入藥。27、山楂葉懸鉤子(托盤):薔薇科,懸鉤子屬灌木,莖紫紅色,有皮刺,單葉互生,葉掌狀3裂,葉柄及中脈有皮刺,花白色,聚合核果紅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山坡,常見。果可食用。28、地膚(掃帚苗):藜科

地膚屬

一年生草本,莖有條紋,具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3—7厘米,兩面有毛,花1—2朵,生于葉腋,集成稀疏的穗狀花序,果扁球形。生于村旁,田邊。嫩莖葉可食,涼拌,拌面粉蒸食均可。29、萹蓄:蓼科

蓼屬

一年生草本,莖平臥,自基部分枝,單葉互生,近無柄,橢圓狀披針形,托葉鞘膜質,花小,1—5簇,生于葉腋。生于田野,荒地,路邊,常見。嫩莖葉可食,涼拌,炒食均可。30、山丁子:薔薇科

蘋果屬

小喬木,葉橢圓形至卵圓形,葉緣有鈍鋸齒,傘房花序,花白色,果直徑不足1厘米,果柄較長,花期4—5月,果期7-9月。山地均有分布,較常見。果實含較多的淀粉與糖份,可生食。31、魚腥草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氣。莖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葉互生,心形或闊卵形,長3~8cm,寬4~6cm,先端漸尖,全緣,有細腺點,脈上稍被柔毛,下面紫紅色;葉柄長3~5cm;托葉條形,下半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生于莖頂,與葉對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狀苞片4枚;花小,無花被,有1線狀小苞;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溝邊、塘邊、田梗或林下濕地野外地質工作技巧(二):走路、吸煙、避險野外地質工作技巧:走路野外地質調查時,我們常常要面對山地。在到達調查區(qū)域前,往往要走一段山路。山地行走,看似人人都會,其實亦有技巧。為免迷路而又省力,提高行走速度,應力求有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

返回時一般應走原路。不要耍小聰明,以為走捷徑省路。往往抄近路的結果,是迷路,是懸崖峭壁,是危機四伏,因為我們對地形并不熟悉,最后花的時間更多!

如無路可走,應盡量擇縱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行走。一般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荊刺交織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走應遵循大步走的原則,若將步幅加大,三步并作兩步走,幾十公里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jié)省若干體力。

有道是:“不怕慢就怕站”。當疲勞時,應以慢行來休息,而不要走走停停。須知,停留一分鐘,慢行就可以走出幾十米。

山地行走,常常會遇到巖坡和陡壁。因此,攀巖是登山的主要技能。在攀巖前,應對巖石進行周密的觀察,判斷巖石的穩(wěn)固和風化程度,然后確定攀登的方向和通過的路線。

攀巖最基本的方法是“三點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腳能很好地協(xié)調一致。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后,再移動其他一點,使身體重心逐漸上升。要防上竄跳和猛進,并避免兩點同時移動,而且一定要穩(wěn)、輕、快,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wěn)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注意重心下移,保持身體平衡。

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懸崖峭壁以外,大都為草坡和碎石坡。30度以下的山坡行走,可沿直線上升。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當坡度大于30度時,沿直線攀登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兩腳腕關節(jié)不好伸展,易于疲勞;坡度大,碎石易滾動,容易滑倒。因此一般采用“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線橫上斜進。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nèi)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通過草坡時,注意不要亂抓樹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扯斷使人摔倒。

在碎石坡上行走,要特別注意腳要踏實,抬腳要輕,以免碎石滾動。

在行走中不小心下滑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重心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速度。這樣,就可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向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雨季在山地行走,應盡量避開低洼地,如溝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如遇雷雨,應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叢去,不要躲在大樹下。大樹常常引來落地雷,使人遭到雷擊。避雷雨時,應將金屬物品暫存在易找處,不要帶在身上,也可找地勢低的地方臥倒。如遇風雪、濃霧、強風等惡劣天氣,應停止行進,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氣候好轉時再走。

山地行走時,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體力。疲勞時應適時休息,不要走到快累趴了才休息。那樣,不易恢復體力,再走也提不起勁。正確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緩步慢行一段,或停下來休息一會兒,調勻呼吸。站著休息時,不要卸掉裝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撐一根木棍,以減輕身體負重。

若天氣寒冷,切忌坐在石頭上休息。這是因為石頭會將身體的熱量吸走。野外地質工作技巧:吸煙“吸煙有害健康”,被清清楚楚地標注在煙盒上。禁煙已成為全球運動,說是為了保護人類的健康!

凡事均有利有弊,要不,怎么會有那么多的煙民自投羅網(wǎng)自尋死路呢?

然而,對于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的我來說,卻發(fā)現(xiàn)了吸煙的諸般好處,請聽我一一道來。一、吸煙可探缺氧度

在金屬礦山,我們經(jīng)常要調查日久的古硐、老硐和溶洞,以便發(fā)現(xiàn)礦化線索。由于硐老,通風不暢,礦石與巖石氧化消耗了大量的氧氣,致使缺氧的狀況時有發(fā)生。為了不至于發(fā)生意外,點燃一支煙后,再往硐內(nèi)探尋。

如果煙滅,吸不動,就說明硐內(nèi)嚴重缺氧,此時應該停止前進,視情況,再行退出。

當然,在煤礦、油氣礦區(qū),是絕對不能吸煙的。因為吸煙,可引發(fā)瓦斯爆炸。二、吸煙可驅蚊蟲蛇異物

在南方,特別是熱帶雨林地區(qū),蚊子、旱螞蟥、蛇特多,一不小心,就會發(fā)生叮咬而中毒,進而有生命危險。

如果在這些地區(qū)開展野外地質調查時,點上一支煙。蚊子和蛇等異物,一般聞到煙氣,會自行遠離。

至于旱螞蟥,它的“老巢”多在溪邊雜草叢中,尤其是在堆積有腐敗的枯木爛葉和潮濕隱蔽地方的居多。這些家伙平時潛伏在落葉、草叢或石頭下,伺機吸食人畜血。它有兩個吸盤,其中一個固定在樹上和草上,另一個四處尋找目標。樹葉和草上的螞蟥感覺到人的熱量,就會噼里啪啦地往人的身體上落。據(jù)說,這種旱螞蟥專找動脈血管叮咬,叮咬時它會分泌一種血管擴張劑的麻醉藥。因此被叮咬時,人們會渾然不覺。吸飽喝足后,螞蝗會自動脫落,而人的傷口處卻血流不止,愈后常會留下淤血斑痕。如果你發(fā)現(xiàn)被螞蟥咬了,不能生拽它。生拽是拽不下來的,它的吸盤是很牢固的。若硬拽螞蟥的兩個吸盤,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緊。同時硬拔,會讓它的口器斷落于皮下,引起感染。

最好的辦法是:將煙灰彈到螞蟥上,螞蟥立即會松口,而縮做一團掉下。煙灰還可幫助傷口止血。三、吸煙可破瘴氣

在熱帶雨林區(qū),由于多雨潮濕,溝渠污垢、枯枝敗葉腐敗、蟲蛇野獸死尸等,滋生出有毒草木、禽蟲或毒氣,在靠近地面處形成富甲烷等氣體的空氣層,俗氣“瘴氣”。這層空氣缺氧,常導致路人窒息。

此時如果點上一支煙,就會燒掉這些多余的有害的氣體,從而破解瘴氣。四、吸煙可驅疲勞

如果疲勞,饑寒交迫時,點上一支煙,看著那冒出的淡淡青煙,便會神清氣爽。

朱自清先生在《談抽煙》中有云:“那吐出的煙,裊裊地繚繞著,也夠你一回兩回的捉摸;它可以領你走到頂遠的地方去。即便在百忙當中,也可以讓你輕松一會兒。”五、吸煙可生火

吸煙者必備火。若夏日遭遇冰雪,渾身濕透時,就可用火機生火驅寒趕野獸。

當然在林區(qū)吸煙,要極為小心。不能隨便扔煙頭,以免發(fā)生火災。要養(yǎng)成不隨地亂扔煙頭的好習慣,確保將煙頭掐灰后才處理。野外地質工作技巧:避險“天有不測風云”,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我們感受最深。為了使我們的地質調查工作,即探險工作、探寶工作,順利進行,掌握一些避險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一、地質觀察避險要點

1、走路看雙腳,停步察四周在懸崖峭壁、滑坡、坑內(nèi)等險處從事地質調查時,走路時一定注意雙腳站穩(wěn),雙手抓牢。觀察地質現(xiàn)象時,一定要停步,而且要注意四周的地質結構是否穩(wěn)固。

2、野外工作不能單人獨行,兩人以上行走距離應在視線之內(nèi)。

3、作業(yè)路線上,特別是叉口、叉道處,要留下標記。

4、持木棍竹杖,打草驚蛇驚野獸。

5、地質包挎牢后背。二、野外露營

1、露營地要選擇在水源附近及有柴火的地方,要避開風口、枯樹、陡坡、懸崖、滑坡,能防雪崩、滾石、滑坡、河床、峽谷低洼及突如其來的山洪。

2、夏季露營地要選在山頂、山脊、湖泊附近,這些地方通常比較干燥、地勢較高、通風良好、蚊蟲較少之處。

3、冬季露營地應選在森林和灌木叢,避開易被積雪掩埋的地點,如避開崖壁的背風處。

4、搭帳篷、吊床、筑雪洞或雪屋。三、雪崩避險

1、發(fā)生雪崩時,不要向下跑。向旁邊跑比較安全,也可跑到較高處或堅固巖石的背后,以防被雪埋住。

2、如果被雪崩趕上而無法逃脫時,要抓住山坡旁邊任何穩(wěn)固的東西,如大樹和大石,閉口屏息,以免冰雪進入喉嚨和肺部。即便一時受困,但冰雪瀉完之后就可脫險。

3、若被沖下山坡,要盡量爬上雪堆表面。同時以仰泳、俯泳或狗爬式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邊緣。

4、若被雪埋,要盡快弄清自己的體位。判斷體位的方法是讓口水自流。流不出的為仰位,向左或向右流的是側位,流向鼻子的是倒位。發(fā)覺雪流速度慢時,要努力破雪而出,因為雪一停,數(shù)分鐘內(nèi)就會結成硬塊。四、沙塵暴避險

1、動物的奔跑、駱駝、馬匹的驚慌、天邊移動的云狀沙塵、飄動的黑云等,都是沙塵暴來臨的征兆。

2、全體成員聚集一體,躲避到背風處坐下,將頭低到膝蓋,直到風暴平息為止。

3、讓所有牲畜都趴下,人員可蹲在駱駝、馬匹的背后。如有車子,則將汽車開至背風處,人呆在車內(nèi),等待風暴過去。五、雷雨避險

1、不要在孤立的大樹、巖石或建筑物下躲雨,應馬上離開。

2、如果身在空曠處,應該馬上趴在地上,這樣可減少雷擊。

3、若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應找些干燥的絕緣體,放到地上,坐在上面。

4、手中不要拿任何金屬物品,如鐵棍、鐵柄雨傘等。六、山洪避險

1、山洪來時,應該盡量往高處撤離。

2、如果來不及撤到山坡等高地,可爬上附近的大樹或巖石上暫避洪水。

3、不幸落水時,應抓住洪流中的樹枝等漂流物,順漂而下。在河灣等水流較緩處游到岸邊,爬上河岸。

4、迫不得已要過河時,要手拿一人多高的木棍等,既可防跌倒,又可試水深。過河時,先用木棍試水深,一腳站穩(wěn)后再邁第二腳。

5、結繩集體依次過河。繩子一頭系在過河者腰間,另一端系在樹干或巖石上。

6、若繩子不夠長,也可以手拉手,繩子系腰,結伴過河。前面人舉步,其它人站穩(wěn),以防一起跌倒。七、山火避險1、注意風向,避開火頭,跑向草木稀疏處,朝河流、公路方向逃走。

2、若被大火擋路,應走到最開闊的空地中央,并清除自身周圍易燃物。

3、若有水,則弄濕全身,遮蓋頭部。若有水塘、小溪,則趕緊跑到中央。

4、若火焰逼近無法脫身,應該伏在空地或巖石上,身體貼地,用外衣遮蓋頭部,以免吸進濃煙。

5、若在車內(nèi),不要下車,并關閉車窗車門及通風設備。若有可能,急速駕車逃走。

6、若有可能,可挖洞藏身,等待大火過去。

7、大火過后,可逆風而行,弄熄余煙,穿過已燒過的火區(qū)尋找出路。野外地質工作技巧(三):辨向野外地質工作中,遇緊急事故而丟失定向的羅盤、工具和地圖等,甚至迷失方向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此時,根據(jù)野外方向判斷經(jīng)驗和技巧,即可判定迷失者所處的位置與方向,以便確定下一步行進的方向!那么,野外辨別方向有哪些方法呢?一、太陽標志

太陽是最可靠的辨向標志。在晴天,人們根據(jù)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就可以大致判斷方向。

我們知道:太陽是由東向西移,而影子則是由西向東移。如早上6時,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切物體的陰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時,太陽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時,太陽到正西,影子則指向東方。因此,可用太陽和物體的陰影概略地測定方向。1、手表測向--“時數(shù)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

地球24小時自轉360度,一小時轉15度,而手表的時針總比太陽轉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表和太陽概略測定方位。早晨6時太陽在東方,影子指向西方,這時,將手表上的時針指向太陽,表盤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盤轉動90度,即將6時折半,使表盤上的“3”字對向太陽,"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時,太陽位于南方,將12折半,使表盤上的“6”字對向太陽,則“12”字仍指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向太陽,12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時間,其一半為7:20,把時針對向太陽,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時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平置手表,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轉動手表,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時針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

這是北半球的情況,若在南半球,情形恰恰相反。則將12點處對準太陽所在的方向,時針與12點的中央即指向北向。

注意:(1)判定方向時,手表應平置;(2)在南、北緯20°30′之間地區(qū)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3)要考慮地方時差,應將北京時間換算成地方時間。以東經(jīng)120度線為準,經(jīng)度每向東15度,將北京時間加一小時,每向西15度,則將北京時間減一小時,即為地方時。如烏魯木齊的地理坐標是東經(jīng)87度40分,則(120°-87°)÷15°=2小時9分鐘,將北京時間減去2小時9分鐘,就是烏魯木齊的當?shù)貢r間。(4)夏天在我國臺灣的嘉義、廣東汕頭東北的南澳島、廣西的梧州市、云南的個舊市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7分)以南地區(qū)不能使用。2、日影標志

常言道:“立竿見影”,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鐘,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是東西方向,與AB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依此法測定方向,插桿越高、越細、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動的距離越長,測出的方向就越準。特別是中午12時前后。如11時半和12時半這兩個時間的影子長度幾乎相等,頂點的連線剛好指向東西方向,連線的垂直線也能較準確地指出南北方向。

在一張50×50cm的繪圖紙上繪制一系列同心圓,同心圓的半徑以1cm遞增,釘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將一根12-15cm長的細鋼針或針狀物垂直插在圓心上。當太陽位置變化時,影子的端點總會與同心圓相交,標繪出這些點,然后把同一個圓上的兩點直線相連,把這些直線的中點與圓心相連,這條連線就是南北方向線,圓弧頂?shù)姆较驗楸狈?。二、夜間星體標志1、北極星

北極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當于當?shù)鼐暥?,?jù)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極星。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稱的北斗星),因為它與北極星總是保持著一定的位置關系不停地旋轉。當找到北斗星后,沿著勺邊A、B兩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有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

在北緯40度以南的地區(qū),北斗星常會轉到地平線以下,特別是冬季的黃昏,常??床坏剿?。根據(jù)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后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后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成“W”形。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2、南十字星

在北緯23°30′以南地區(qū),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向。南十字星座主要由四顆較明亮的星組成,四顆星對角相連成為十字。沿A、B兩星的連線向下延伸,約在兩星距離的四倍半處即為正南方。3、月亮

月亮的起落是有規(guī)律的。月亮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鐘。例如,農(nóng)歷十五的18時,月亮從東方升起。到了農(nóng)歷的二十,相距5天,就遲升4小時左右,約于22時于東方天空出現(xiàn)。月亮“圓缺”的月相變化,也是有規(guī)律的。農(nóng)歷十五以前,月亮的亮部在右邊,十五以后,月亮的亮部在左邊。上半個月為“上弦月”,月中稱為“圓月”,下半月稱為“下弦月”。每個月,月亮都是按上述兩個規(guī)律升落的。

可以根據(jù)月亮從東轉到西,約需12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轉15度這一規(guī)律,結合當時的月相、位置和觀測時間,大致判定方向。例如,晚上10時,看見夜空的月亮是右半邊亮,便可判明是上弦月,太陽落山是6時,月亮位于正南;此時,10時-6時=4時,即已經(jīng)過去了4小時,月亮在此期間轉動了15°×4=60°。因此,將此時月亮的位置向左(東)偏轉60度即為正南方。三、風向

風是塑造沙漠地表面形態(tài)的重要因素,在單風向地區(qū)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為主。沙丘和沙壟的迎風面,坡度較緩;背風面,坡度較陡。我國西北地區(qū),由于盛行西北風,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東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質較硬,東南面坡度大,沙質松軟。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沙漠地區(qū)的植物,如酥油草、紅柳、梭梭柴、駱駝刺等向東南方向傾斜。蒙古包的門通常也朝向背風的東南方向。冬季在枯草附近往往形成許多小雪壟、沙壟,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就是西北方向。木制的柱架,其迎風面顏色深黑容易腐壞,而懸崖及石頭迎風面較為光滑。

以上所述是沙漠地區(qū)的一般特點。風向還因地區(qū)和季節(jié)的不同而異。因此根據(jù)風向特征判定方向,了解當?shù)厮募臼⑿酗L向,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還須注意,在具有多種風向而風力又大致相似的地區(qū),則會出現(xiàn)金字塔形沙丘,在此地區(qū)判定方向較為復雜,應參考日月和星辰綜合判別。四、地物和植物標志

常言道:“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促進了植物的發(fā)育,也形成了許多間接判定方向的特征。掌握這些特征之后,即使在沒有太陽的陰天仍可以依此判定方向。

1、靠近樹墩、樹干及大石塊南面的草生長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黃得較快。樹皮一般南面比較光潔,北面則較為粗糙(樹皮上有許多裂紋和高低不平的疙瘩)。這種現(xiàn)象以白樺樹最為明顯。白樺樹南面的樹皮較之北面的顏色淡,而且富有彈性。

2、夏天松柏及杉樹的樹干上流出的膠脂,南面的比北面多,而且結塊大。松樹干上覆蓋著的次生樹皮,北面的較南面形成的早,向上發(fā)展較高,雨后樹皮膨脹發(fā)黑時,這種現(xiàn)象較為突出。秋季果樹朝南的一面枝葉茂密結果多,以蘋果、紅棗、柿子、山楂、荔枝、柑桔等最為明顯。果實在成熟時,朝南的一面先染色。

3、樹下和灌木附近的螞蟻窩總是在樹和灌木的南面。

4、長在石頭上的青苔性喜潮濕,不耐陽光,因而青苔通常生長在石頭的北面。

5、草原上的蒙古菊和野萵苣的葉子都是南北指向。

6、我國北方的山岳、丘陵地帶,茂密的喬木林多生長在陰坡,而灌木林多生長在陽坡。這是由于陰坡土壤的水分蒸發(fā)慢,水土保持好,所以植被恢復比陽坡快,易形成森林。另就樹木的習性來講,冷杉、云杉等在北坡生長得好,而馬尾松、華山松、樺樹、楊樹等就多生長于南坡。

7、我國北方的許多樹木樹干的斷面可見清晰的年輪,向南一側的年輪較為疏稀,向北一側則年輪較緊密。

8、春季積雪先融化的一面朝南方,后融化的一面朝北方。坑穴和凹地則北面向陽融雪較早。北方凍土地帶的河流,多為北岸平緩南岸陡立。

9、凹入地物:例如河流、水塘、坑等,其向北一側的邊緣(岸、邊)的情況與凸出地物相同。注意:對獨立樹而言,除陽光以外,風和其它因素亦有巨大影響,以此判別方向往往不可靠。同理,即使是獨立樹的年輪也不一定在南方寬;對年輪寬度有影響的不單是太陽,還有風;此外,年輪寬度還有垂直變化,在不同的高度切斷樹木就會獲得不同的結果。如寧夏賀蘭山山谷中的獨立樹受常年風向西風的影響,枝葉全部都朝向東方,而不是南方。五、建筑標志

廟宇、寶塔以及一般住房大都坐北朝南。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門則朝向東方(禮拜者面向西方)。利用自然界特征判定方位時,要特別注意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千萬不要生搬硬套。在辨別方向時,務必注意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互相補充、驗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qū)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在掌握共同規(guī)律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各地區(qū)的特殊規(guī)律,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六、迷路破局

在野外行進中,原來的道路消失了,或者從開始就沒有確定路線,只是依賴地形及方位行進,結果找不到位置,這就是迷失方向了。

發(fā)現(xiàn)自己迷失方向后,切勿驚慌換措,應立即停下來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定向,然后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循著自己的足跡退回至原出發(fā)點,切勿盲目亂撞。返回原來的路線,有時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尤其是已經(jīng)登上了山嶺,臨時決定改道,走艱辛的回頭路,要比前進更需要勇氣和毅力。

發(fā)現(xiàn)迷失方向時,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往哪兒走,在山地尤應如此,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觀察,然后決定是繼續(xù)往上爬,還是向下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易于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叢林)中尤為重要。俗話說:“水能送人到家”,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筑的。

在山地,若山脈走向分明、山脊坡度較緩,可沿山脊走。因為山脊視界開闊,易于觀察道路情況,也容易確定所在位置。山脊還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只要沿山脊前進,通常可達到某個目標。

在廣闊平坦的沙漠、戈壁灘或茫茫的林海雪原上行進,因景致單一,缺乏定向的方位物,人們在上述地區(qū)一般不會走直線,通常向右偏。一般人的左步較之右步稍大0.1~0.4毫米,因而行進中不知不覺便轉向右方。步行者通常約以3~5公里的直徑走圓圈,即俗話說的“鬼打墻”。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在沙漠戈壁或森林中行進,依照一個確定的方向作直線運動非常重要。在上述地區(qū)行走,可利用長時間吹向一個方向的風或迅速朝一個方向飄動的云來確定方向。迎著風、云行走或與其保持一定的角度行進,可在一定時間內(nèi)保證循著直線前進。也可使用“疊標線法”,即每走一段距離,在背后作一個標記(如放石頭、插樹枝,或在樹干上用刀斧刻制標記),不斷回看所走的路線上的標記是否在一條線上,便可以得知是否偏離了方向。解放戰(zhàn)爭中,我解放軍在東北剿匪時,一些偵察員就是用這種方法往返于茫茫林海雪原中取送情報的。

沙漠地區(qū)景物單調,常常使人迷向。沙漠地因風的作用,沙丘移動,道路不固定。尋找辨認道路可根據(jù)地上的馬、驢、駝的糞便來辨認。一般成規(guī)律者,是人畜走過的路線。如實在無路可走,可以沿著駱駝的足跡行進,在干渴的沙漠中,駱駝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草原地區(qū),道路少但比較順直,變遷不大。只要保持了總的行進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區(qū),個別路段會被覆蓋,出現(xiàn)左右繞行的道路,這種繞行距離一般不會很遠,應及時回到原行進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歧途。在沙漠地區(qū),還應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樓的迷惑。

在森林中行進,高密的樹冠,遮天蔽日,根本看不到日月星辰。進入森林時,為避免迷失方向,應把當?shù)氐牡匦螆D研究清楚。特別要注意行進方向兩側可作為指向的線形地物,如河流、公路、山脈、長條形的湖泊等。注意其位置在行進路線的左方還是右方,是否與路線平行。如發(fā)現(xiàn)迷失方向,應立即朝指向物的方向前進,一直走到為止,再行判定方位。

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應先估計,從能確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遠,然后尋找身邊便于觀看的樹干,用刀斧刮皮作環(huán)形標記(即樹干周圍的皮都刮掉,以便從任何方向上都能看到),再根據(jù)自己的記憶往回走。如果找不到原來的地點,折回標記處再換一個方向重新試行。最后,總能找到目標。

森林中,如果稍不留意,很難區(qū)分是林中小徑還是樹木間的縫隙。人們常走的小徑,因路面經(jīng)常踐踏而變得堅硬踏實。但須注意,并非所有路面堅實的小徑都是人行的路。如上半身常碰到草藤枝條,而下半身卻不受這些雜物的纏繞,則可能是野獸出沒的路徑。黑夜中,這種感覺判斷較白天敏銳準確。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刻返回人行道路上去。沒經(jīng)驗或不熟悉道路的人,夜間穿行森林一般都會迷路,因而,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夜行。

在我國西南邊疆叢林地區(qū),居住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他們多習慣砍光寨子附近山上的樹木。因而,以這種地區(qū)迷路之后,可爬到樹上或高處了望,如發(fā)現(xiàn)某座山上沒樹木,那座山的附近往往會有人家。此外,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住房多用竹子搭制,他們習慣在寨子邊上種大蓬竹。因此,有大蓬竹的地方,也容易找到山寨。

迷途時無路可走令人沮喪,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也令人無所適從。此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后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選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也不會偏差得太遠。

迷路后,當天色已晚。應立即選址宿營,不要等到天黑,否則將非常被動。若感到十分疲乏時,也應立即休息,不要走到精疲力盡才停止。這一點在冬季尤應注意,過度疲勞和淌汗過多,容易凍傷或凍死。

迷失方向,對一個沉著堅定的軍人來說并不足畏。古語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迷途時,只要冷靜分析,并根據(jù)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判定方位,堅定信心,一定會突破“山重水復”的包圍,進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如需求救援,夜間可在高處燃點火堆;白天可燃煙,在火上放上青草,就會發(fā)出白煙,每隔十幾秒鐘放一次青草,正確的方法是每分鐘6次。這是世界通用的救難信號。若在森林中,可用斧頭、棍棒擊打樺樹,因為樺樹聲音宏大而且傳播很遠。在開闊的地段,如草地、海灘、雪地上可以因地制宜制作地面標志。如將青草割成一定標志,在雪地上踩出或用樹木、石塊擺放出相應標志與空中聯(lián)絡。野外地質工作技巧(四):生火、找水野外地質工作技巧:生火在開展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過程中,遇險等待救援時,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要生火。火能煮熟食物,燒水去毒,取暖烘衣,發(fā)求救信號,驅趕野獸等。因此,在野外學會生火,是極其重要的。一、擇地生火在野外,是不可以隨處生火的,稍有不慎就會引發(fā)火災。生火地點的選擇,是有講究的。選擇原則是:

1、風力小或背風處。在平坦地區(qū),可豎一道擋風墻,或挖一道壕溝。一般地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

2、比較干燥處。若找不到干燥的地方,可以用濕木頭或石頭搭一個高出地面的平臺,然后在上面生火。

3、靠近水源。

生火前,要清除周邊易燃物,并預備些泥土、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時滅火。二、收集燃燒物

1、易燃的引火物引火物通常有: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針葉松的干果和落果通常是多樹脂的,是極好的引火物。枯死的松樹的節(jié)子上常有“松樹油”或樹脂。有時,在枯死的老樹根上,也可挖到樹脂。即使是雨天,樺樹皮仍是很好的引火物,因為里面含有易燃的油脂。如找不到干燥的天然引火物,可利用棉衣里的棉絮、藥箱里的繃帶、口袋里積聚的絨毛等等。

2、燃燒物燃燒物主要為干柴。干柴要選擇干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在沒有樹的地區(qū),同樣有天然燃料,如擰成繩的干草、枯死的灌木、煤泥干、油頁巖、含油的沙土、干動物糞便、動物油、廢棄的生活垃圾、塑料、汽車輪胎等,都是很好的燃料。三、取火種

在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中,一般要攜帶防水火柴和防風打火機,有條件時可帶一個密封點燃器。如果在野外工作時間長或在高寒地帶調查,應帶上一個金屬火柴。這種現(xiàn)代火柴可點三千次火。

沒有火種時,怎么辦呢?常用的引火方法有:

1、凸鏡引火法

任何一個直徑為兩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面鏡(如望遠鏡片),在明亮的陽光下,都可用來聚集太陽的光線,使之照射在準備好的引火物上,便可點燃引火物。用放大鏡(凸鏡透)透過陽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紗線、撕成薄片的干樹皮、干木屑等)取火,為人所熟知。利用放大鏡取火最為迅速的是照射汽油、酒精和槍彈的發(fā)射藥或導火索,可在1~2秒內(nèi)點燃引火物。

此外,放大鏡透過陽光聚焦照射,還可將受潮或被水浸濕后曬干的火柴點燃。放大鏡是一種重要的引火工具。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放大鏡,可從望遠鏡和瞄準鏡、照像機上取下一塊凸透鏡來代替。曾有這樣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國的探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突然發(fā)生了火種斷絕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險隊員把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加工成中間厚、周邊薄的一個圓形特大凸透鏡,再將這冰制的凸透鏡立起來使其在陽光下聚焦,最后燃著了引火物獲得了火種。在手電筒反光碗的焦點上放引火物,向著太陽也能取火。

也可用打碎的玻璃瓶底作凸鏡透用。

2、槍彈引火法倘若火柴受潮,或沒有火柴,我們可以用槍彈射擊取火。方法是,先將子彈的彈丸拔出來,倒出三分之二的發(fā)射藥,撒在干燥易燃的枯草或紙上,把彈殼空出來地方塞上紙和干草,然后推彈殼入膛,用槍口貼近撒了發(fā)射藥的引火物射擊,即可引燃引火物取火。用信號槍在一定距離直接對準易燃物射擊,可以引起燃燒。或者從槍彈上取下彈丸,用小刀背或石塊將彈殼頸口打開,彈頭便可用手指取出來。如果你有獵槍的話,弄平彈殼頂,移動填塞,取出大部分彈藥。把干引火物拿在手上,做好點火準備。然后把一些干布片塞進彈殼,朝天放一槍,迅速取出燃著的布片,吹起火苗,點燃引火物。

3、弓鉆引火法

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鉆出黑粉末,最后這些黑粉末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在平坦的木板上磨損玻璃片,也能生熱發(fā)火。待劇烈磨擦發(fā)燙時,將引火物吹燃。

4、藤條取火法

找一根干的樹干,一頭劈開,并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后面,雙腳踩緊樹干,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fā)熱而將引火物點燃。還可用兩塊軟質的火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5、擊石取火法

是人類最早的取火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時迸發(fā)出火花的現(xiàn)象的啟發(fā)。我們可以找一塊堅硬的石頭,作“火石”(即燧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來,可另外尋找一塊石頭再試。當然并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都能點燃引火物,石頭擊出的火花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和持續(xù)時間才能點燃引火物。根據(jù)考古資料發(fā)現(xiàn),用黃鐵礦打擊火燧石而產(chǎn)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6、閃光信號燈法。如果你的飛機、汽車或游艇上裝有閃光信號燈──警察在緊急事故中常用紅色閃光信號燈──可將燈罩的頂部在巖石上碰碎,用閃亮的燈點火。

7、小石棒法。它由小塑料柄和嵌在上面的火石構成的。用鋒利的刀刃磨擦火石,會產(chǎn)生溫度極高的火星,將點燃任何一種引火物。這兩種金屬火柴是早期拓荒者使用的火石和鋼片的發(fā)展,確有功效。

8、電火花法。若有蓄電池的話,可截取兩段不大重要的電線,例如照明燈的電線,或使用跨地線。兩線各接一個電極,然后小心把兩線的另一端互碰,激出火花點燃旁置的引火物。

9、電珠法。手電筒的電池和電珠也可以做引火的工具。把電珠在細沙石上小心磨破,注意不能傷及鎢絲,然后再把火藥填入電珠內(nèi),通電后即能發(fā)火。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解放軍曾用這種土辦法代替雷管起爆炸藥,打擊敵人。若有電量較大的電池(如手搖電話機和電臺照明用的一號“甲電”),將正負兩極接在削了木皮的鉛筆芯的兩端,頃刻間,鉛筆芯就會燒得象電爐絲一樣通紅。用這種方法引火既方便又保險。四、制炊具

1、燒水壺

竹子、樺樹皮、櫻桃樹皮等可作燒水壺,因為盛滿水后能防止其自燃。決竅就是壺底下的火苗不能高于壺中的水面。

2、地鍋

如果為泥土地,可在地上挖個鍋狀的坑,將其內(nèi)壁抹平,再在頂端壘一鍋沿??捎肨恤衫或無毒的樹葉給鍋作襯底。

有凹槽或碗狀的石塊,也可作鍋用。

3、木碗

找一個正方形的木頭,從火中取一塊大小適當?shù)臒t的木炭,放到木頭正中,然后對著木炭猛吹。這時木頭中央就形成一個碗狀的坑了,再用利石刮去炭層及毛刺,一個木碗就制成了。野外地質工作技巧:找水水是生命之源。離開水,人就無法生存。身體若無水及時補充,很快會出現(xiàn)脫水現(xiàn)象。脫水1%時,人會感到口渴,2%時會不適,3%時食欲不振,5%時頭疼,6%時頭昏,7%時語言障礙,8%時呼吸困難。9%時無法行走,10%時語言障礙,11%吞咽困難,12%時虛脫。

當人們在野外地質工作中遇險而水盡糧絕時,當務之急是最大限度地減少身體脫水的狀況,然后立即找水補充。那么怎樣才能找到可飲用的水呢?一、找水

1.四周高、中間洼的掌心地,或三面高、中間或一面低呈簸箕形的地區(qū),以及群山間的低洼地,很可能找到水源,因此找水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qū);高山地區(qū)尋水,應沿著巖石裂縫去找;干涸的河床里,尤其是兩山夾一溝的河床里??烧业剿?,因此可選擇河道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尋找,往下挖,直到發(fā)現(xiàn)表面潮濕的沙子,再往下挖0.8~1.8米,即可見水;沙丘之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