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聯(lián)合國人權條約機構的實踐及其啟示_第1頁
性別平等聯(lián)合國人權條約機構的實踐及其啟示_第2頁
性別平等聯(lián)合國人權條約機構的實踐及其啟示_第3頁
性別平等聯(lián)合國人權條約機構的實踐及其啟示_第4頁
性別平等聯(lián)合國人權條約機構的實踐及其啟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性別平等聯(lián)合國人權條約機構的實踐及其啟示

一、案例是全面和動態(tài)理解國際人權法的重要淵源不論國際法和國內法,都對平等和非歧視原則有不同形式的承認和規(guī)定?,F(xiàn)在,幾乎所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和國內憲法性文件都包含平等與不歧視的內容。平等與非歧視是人權法的核心,也是社會性別法律主流化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和首要目標。對國際人權法來說,性別視角的納入也經歷了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女權主義的興起和社會性別研究和運動的發(fā)展,不斷加強和深化著國際人權法中的性別主流化。為此,我們需要將國際人權法視為一個完整的、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體系。不能孤立、靜止或者片面地看到國際人權法及其規(guī)則。一方面,我們要將不同時期通過的各個人權公約和文件結合起來考察和分析;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重視聯(lián)合國各條約機構通過的解釋性文件——一般性意見或者一般性建議,特別關注它們審議的個人申訴的案例所體現(xiàn)的對于公約的動態(tài)解釋——在法理上對公約進行的新解釋。這些案例是根據(jù)國際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程序產生的。根據(jù)個人申訴程序,個人以及個人組成的團體被賦予機會,使其可以向一個監(jiān)督機構提交來文,聲稱一個締約國沒有遵守其公約下的義務。該程序被認為是國際人權條約中唯一的準司法程序。①個人申訴程序在國際法上已經比較常見了。在聯(lián)合國人權體系的框架下,做出相關規(guī)定的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任擇議定書》、《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4條、《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22條。區(qū)域層面的重要的相關人權公約包括《美洲人權公約》、《非洲人權與民族權憲章》和《歐洲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委員會于1978年建立了申訴程序。②一些國際組織如國際勞工組織等有不同形式的處理聲稱這些組織旨在保護和促進的有關權利受到侵犯的情況的申訴程序。聯(lián)合國《消除針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曾面臨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一樣的處境,它的監(jiān)督機制也是只包括國家報告程序,而改進相關機制的問題一樣不太受到重視。1999年10月,《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由聯(lián)合國大會第54/4號決議通過,并于2000年12月22日正式生效。它規(guī)定,該議定書締約國承認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有權接受和審議根據(jù)議定書第2條提出的來文。一般來說,個人申訴程序的重要原因包括:首先,申訴程序可以使個人和團體所面臨的真實問題得以顯示,而這在抽象的國家履約報告中是做不到的。第二,此種程序可以包括對特定個案的廣泛和深入的調查安排。第三,對聲稱在相關人權受到侵犯的個案進行處理的國際機構的存在,可以促使各國重視并努力保證有效的國內救濟,以避免國際申訴的出現(xiàn)。第四,這一程序也會促使個人和團體在更準確的意義上主張他們的相關人權。第五,由一個國際委員會做出“裁決”的可能性將會使相關人權得到凸顯,而這些權利可能缺少各國政府應有的政治關注。第六,這種申訴程序產生的案例可以產生切實可見的結果,更可能使人們對公約整體和相關的特定問題產生廣泛的興趣和認識。因為要許多案例專門或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性別問題,所以能夠反映出相關的人權公約及其條約機構對社會性別問題所做的權威解釋,其中的許多法律推理是與時俱進的,或者揭示了社會性別領域存在的普遍問題。二、案例強調對立法進行社會性別檢審的必要性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是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條約機構人權事務委員會處理的奧彌爾魯?shù)希辜ダ热嗽V毛里求斯案。③1978年5月2日,什林·奧彌爾魯?shù)希辜ダ?ShirinAumeeruddy-Cziffra)和其他19名毛里求斯婦女向人權事務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毛里求斯1977年通過的《移民法(修訂)》和《驅逐法(修訂)》構成了對毛里求斯婦女的基于性別的歧視,侵犯了建立家庭的權利,剝奪了獲得法院保護的權利,從而違反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提交人稱在這些法律制訂以前,與毛里求斯國民結婚的外國人,都享有同樣的居住地位,無論男女都有與配偶在該國居住并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但是根據(jù)新的法律,毛里求斯婦女的外籍丈夫必須申請“居住許可”,內政部可以拒發(fā)這一許可或隨時加以撤銷。但是新的法律并不影響與毛里求斯男子結婚的外籍婦女的地位,她們仍然保留著在該國居住的法律權利。來文者還稱,根據(jù)新的法律,毛里求斯婦女的外籍丈夫可以根據(jù)部級行政命令即加以驅逐,而這樣的命令是不受司法審查的。1981年4月9日,人權事務委員會通過了對來文的最后意見。它認為,就3名與外籍男子結婚的來文者來說,首先,她們與其丈夫的關系顯然屬于《公約》第17條第1款規(guī)定的“家庭”的領域,而且受到了干涉。因為《公約》第2條第1款、第3條和第26條使得國家有義務確保男女的平等權利,不得有任何歧視,所以只要對《公約》保障的權利施加限制,在限制時就不能存在基于性別的歧視。在本案中,毛里求斯對于基于性別的區(qū)別待遇沒出給予充分的理由。委員會認定,與第17條相聯(lián)系,存在著對《公約》第2條第1款和第3條的違反。其次,所涉3名來文者與其外籍丈夫還構成了《公約》第23條第1款含義之內的“家庭”,因此按該條的要求“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按照同樣的邏輯,根據(jù)第2條第1款、第3條和第26條,不同性別之間平等待遇的原則應予適用,因此在諸如第23條等《公約》要求實質保護之處,這樣的保護必須是平等的,不能基于性別進行歧視。盡管毛里求斯可能有正當理由限制外國人進入本國,并因為安全原因驅逐他們,但委員會認為,將這些限制僅僅施加給毛里求斯婦女的外籍丈夫而不施加給毛里求斯男子的外籍妻子的立法,對于毛里求斯婦女是歧視性的,而且無法給出合理說明。因此,委員會認定在與第23條第1款規(guī)定相聯(lián)系的意義上,也存在著對《公約》第2條第1款、第3條和第26條的違反。1983年6月,毛里求斯政府通知人權事務委員會,已經根據(jù)以上來文中委員會的意見,由議會于1983年3月8日婦女節(jié)這一天通過了對《移民法(修正)》和《驅逐法(修正)》的修改,消除了其中基于性別的歧視效果。本案說明,立法中有可能存在性別歧視,因此開展社會性別角度的法律檢審,在此基礎上,找出法律中存在的性別盲點或者性別歧視將有助于完善立法,消除法律上的不平等。三、案例揭示改變傳統(tǒng)和習俗的必要性以及男女兩性均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一)穆勒和恩格爾哈德訴納米比亞案④1999年10月29日,德國公民邁克爾·安德雷斯·穆勒先生和納米比亞公民伊姆克·恩格爾哈德女士向人權事務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他們是納米比亞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6條等條款的受害人。穆勒先生1995年來納米比亞為恩格爾哈德女士擁有的“恩格爾哈德設計”(EngelhardDesign)珠寶制造廠工作。兩人1996年10月結婚,婚后,他們通過律師辦理改姓手續(xù),得到的答復是:妻子改隨夫姓不需要任何手續(xù),丈夫改姓則要提交申請。納米比亞《外國人法》第9條第1款規(guī)定,未經有關政府部門行政首腦或官員授權并在政府公報上公布或者適用法定例外,改變一個人曾經被認可并使用的姓氏是違法行為。該款(a)項規(guī)定的法定例外是已婚婦女隨夫姓。穆勒先生認為該項侵犯了《納米比亞憲法》第10條規(guī)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不因性別遭到歧視的權利,以及家庭的隱私權、婚姻及婚姻期間地位平等權、國家應對家庭生活提供充分保護的權利等權利。穆勒先生提出他和妻子有很多更改姓氏的理由,包括:他的姓氏穆勒在德國特別常見,而恩格爾哈德是一個很少見的姓,這個姓對于他們的珠寶生意很重要,因為他們的生意在“恩格爾哈德設計”的商號下已經建立了信譽,如果把商號名稱改為“穆勒設計”就會失去知名度;如果他和他妻子各自使用自己原來的姓,顧客和供貨方都會以為他是雇員;兩人有一個女兒,已經用“恩格爾哈德”的姓氏登記,穆勒先生使用同樣的姓氏才能避免女兒被別人說他不是她父親。穆勒先生于1997年7月向納米比亞高等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外國人法》第9條第1款無效,因為該款與《憲法》規(guī)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非歧視等權利相沖突。1998年5月,高等法院駁回了他的訴訟請求;1999年5月,最高法院駁回了他的上訴。穆勒先生說,《外國人法》第9條第1款為丈夫改隨妻姓規(guī)定了復雜的申請程序,而希望改用丈夫的姓的婦女在結婚時可自動改用丈夫的姓,不需要履行這些程序。恩格爾哈德女士還說,如果不遵守這些程序,則不能以她的姓作為全家的姓。他們認為,該條法律明顯地對男女待遇有別,違反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6條,侵犯了他們的平等權利。2002年3月26日,人權事務委員會通過了對本案的最后意見,它認為,盡管國家可以合理地對姓氏問題作出限制性規(guī)定,但是無法證明納米比亞現(xiàn)行的有關選擇家庭姓氏的法律在男女之間作出的區(qū)別,無法合理地解釋為何夫隨妻姓要比妻隨夫姓遵循更為復雜和嚴格的程序;在這方面,本身就具有歧視性的文化社會傳統(tǒng)并不能作為一個否定性的理由。委員會認為納米比亞違反了《公約》。男女平等問題有多個維度,既需要政治意愿、立法改革和執(zhí)法保障,更需要正確文化觀念的確立。而社會文化、習俗中存在的歧視婦女的刻板印象、陳規(guī)陋習是更大的障礙。為了促進事實上的性別平等,需要以社會性別的視角重新審查現(xiàn)有的立法,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對女性直接或者間接的歧視,并加以修正。在促進社會性別主流化的過程中,應保證立法和決策體現(xiàn)性別平等的原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克服歧視性的歷史、文化方面的障礙。在很多國家都有婦女結婚后從夫姓的傳統(tǒng),這本來是對婦女的一種歧視。但是,如同本案所顯示的,在特定情況下,這種性別歧視的受害者也可能是男性。性別歧視是一把雙刃劍,長遠來看,對男女雙方都是有害的,都不利于兩性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和諧。(二)鮑格爾訴奧地利案⑤奧地利公民迪特馬·鮑格爾兩次向人權事務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自己是奧地利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6條的受害者。來文者是一名鰥夫,他的第一任妻子于1984年6月23日去世。他從1985年11月起有權領取一份鰥夫養(yǎng)恤金,金額按《奧地利養(yǎng)恤金法第八次修正案》的過渡性規(guī)定計算。截至1995年1月,該《修正案》只提供最多為足額退休金三分之二的金額。不過,寡婦卻可以獲得全部養(yǎng)恤金。申訴者多次提起訴訟,要求獲得足額退休金。在奧地利憲法法院,他主張《奧地利養(yǎng)恤金法第八次修正案》的規(guī)定帶有歧視性,是違憲的,但是遭到了拒絕。他隨后于1990年向人權事務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自己是奧地利違反《公約》第26條的受害者(第415/1990號來文)。1992年3月30日,委員會斷定,根據(jù)《養(yǎng)恤金法第八次修正案》的過渡性規(guī)定只給予鰥夫相同條件下較寡婦為少的養(yǎng)恤金,構成了基于性別的非法歧視,違反了《公約》第26條。據(jù)來文者稱,奧地利當局無視委員會的意見,沒有修正并重新計算他的養(yǎng)恤金。1991年10月4日,來文者再婚。根據(jù)《養(yǎng)恤金法》第21節(jié),Pauger先生有權在再婚時獲得一次性支付的70個月的養(yǎng)恤金。但是有關部門只是根據(jù)寡婦養(yǎng)恤金的數(shù)額,在減少份額的基礎上進行計算并支付給他423,059奧地利先令。經過向當?shù)卣块T申訴和向奧地利最高行政法院上訴,來文者獲得的一次性支付有所提高,達到了500612奧地利先令。但是他認為,這比一名寡婦在相同條件可獲得的足額養(yǎng)恤金少了133976先令。他認為這構成了基于性別的歧視,違反了《公約》第26條。奧地利在其向委員會提交的回復中對案件的實質問題評論稱,與本案相關的原有的法律規(guī)則是臨時性規(guī)定,已經停止施行,因此目前《養(yǎng)恤金法》的規(guī)定已經完全確立了適用于來文者案件的寡婦與鰥夫的平等地位。但來文者對此評論稱,平等待遇只是對源于1995年1月1日之后的養(yǎng)恤金而言。對之前的養(yǎng)恤金,不平等的待遇仍然存在,因為憲法法院已經允許對婦女提供更為有利的養(yǎng)恤金待遇。1999年4月30日,人權事務委員會通過了對本案的最后意見。委員會堅持它在第415/1990號來文中的意見,認為鰥夫領取的被減少的養(yǎng)恤金具有基于性別的歧視性。因此,由于拒絕按照與寡婦平等的地位支付來文者全額津貼,蘭文這所得的部分一次性支付構成了對《公約》第26條的違反。根據(jù)《公約》第2條第3款第(甲)項,奧地利有義務向鮑格爾提供有效的救濟,特別是在非歧視的前提下,向他提供按全額養(yǎng)恤金計算的一次性總付款。奧地利有義務采取措施防止類似的違反再次出現(xiàn)。人權事務委員會稱,建立在合理、客觀標準上的差別并不構成歧視。因此,針對婦女等弱勢群體的歧視或者其面臨的困境,有時會采取一些更為優(yōu)惠的待遇措施,以保障他們的權利,這是一種積極性的特殊保護措施,并不構成歧視。但是,本案中對鰥夫的差別待遇缺少合理的根據(jù)和目標,因此構成一種基于性別的歧視。不過,與通常歧視女性的法律和行為相比,本案中出現(xiàn)的歧視是針對男性出現(xiàn)的,這說明有關歧視問題的社會性別分析不能忽視男性。在本案中,人權事務委員會還重復和延續(xù)了它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6條的獨特解釋。因此,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而言,其第2條第1款規(guī)定平等和非歧視是一項原則,僅適用于《公約》規(guī)定的權利未受到平等尊重和保護的情況;而第26條規(guī)定的平等與非歧視則是一項單獨的權利,其享有并不取決于問題發(fā)生的領域:任何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即使超出了公民和政治權利的范圍,都將是對平等和非歧視權利的一種單獨違反。四、案例顯示應當具體考察女性面臨的不利地位這方面的一個案例是恩古延訴荷蘭案⑥。2003年12月8日,荷蘭居民恩古延女士向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自己是荷蘭違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11條第2款(b)項的受害人。來文者是一名有薪酬的兼職雇員(職業(yè)介紹所臨時工),并與她的丈夫一起在一家企業(yè)工作,是共同工作的配偶。她生了一個孩子并從1999年1月17日起休產假。來文者因其有薪工作而獲得《疾病福利法》規(guī)定的保險,并根據(jù)該法第29(a)條領取福利金,以補償她在16星期產假期間所損失的有薪工作的收入。來文者還因在她丈夫的企業(yè)中工作而擁有《殘廢保險法》規(guī)定的保險。1998年9月,她在產假開始前,提交了領取《殘廢保險法》產假福利金的申請。1999年2月,福利金機構國家社會保險所予以拒絕。這是因為《殘廢保險法》的所謂的“防止累加條款”只允許領取該福利金中超過其按《疾病福利法》規(guī)定可領取福利金的部分。而來文者根據(jù)《殘廢保險法》享有的、與其配偶共同工作而獲得的福利金沒有超過其根據(jù)《疾病福利法》可領取的有兼職工作的福利金。來文者對這一決定提出異議,并在其后上訴,均未成功。2002年5月,來文者開始休第二次產假,并再次申請福利金。2002年6月,福利金機構決定,來文者只能得到她對《殘廢保險法》的索付請求與她根據(jù)《疾病福利法》應享權利之間的差額的補充。來文者指控荷蘭違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11條第2款(b)項。該項規(guī)定婦女有權在休產假期間獲得喪失工資的全面補償。來文者稱,收入既來自工資又來自婦女其他形式的工作,但是在本案中,其產假期間的收入損失只能得到部分補償。在這方面,來文者認為,懷孕對這一婦女群體的收入具有負面影響。她聲稱,部分地補償收入損失沒有達到《公約》第11條第2款(b)項的要求,等于婦女因懷孕而直接受到歧視。她認為,重要的是評估《殘廢保險法》關于懷孕和生育的規(guī)定與《公約》第11條是否一致。她認為禁止歧視婦女尤其是指懷孕和生育不會導致婦女的地位低于男子。2006年8月14日,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通過了對來文的意見。委員會認為,《公約》第11條第2款的目的是處理在家庭以外從事有酬職業(yè)的婦女因懷孕和生育而受歧視的問題。來文者沒有表明她作為婦女因婚姻或生育受到歧視,所稱的差別待遇的原因,與她是一位有薪酬的兼職雇員同時又與丈夫工作在一家單位工作有關。第11條第2款(b)項要求締約國實施帶薪或有同等社會福利的產假,不喪失原有工作、年資或社會津貼。委員會注意到第11條第2款(b)項并沒有使用“全”薪一詞,也沒有使用“全額補償”因懷孕和生育造成的“收入損失”的用語。換言之,《公約》留給締約國一定的酌處權,以擬定符合《公約》要求的產假福利制度。委員會得出結論,實施《殘廢保險法》第59(4)條沒有對來文者造成任何歧視待遇。⑦本案說明,一國政府雖然已經注意到了對因懷孕和生育而受到歧視的、在家庭以外從事有酬職業(yè)的婦女的保護,但是具體效果如何,是不是能夠真正切實有效地實現(xiàn)對這一類婦女的權利保護,既需要制度設計者的精心考慮,還需要實證效果的檢驗,特別要傾聽權利主體——當事人的意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中持異議立場的委員認為,荷蘭方面似乎沒有考慮到婦女非全時受薪工作兼自營職業(yè)這種可能情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她在兩類工作中的工時數(shù)可能等于或甚至超過全時受薪女雇員的工時數(shù)。雖然1996年的《(全時和非全時工人)待遇平等法》規(guī)定全時和非全時雇員待遇平等,但是所謂的“防止累加條款”可能構成某種基于性別的間接歧視形式。因為,在具體的權利實施方式方面,各個締約國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國際條約機構不能過多干預。但是,委員會中部分委員會的反對意見及其建議值得關注,特別是需要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它強調了存在間接歧視的可能,并建議進行實證考查和法律檢審。因此,在保護婦女的勞動權利時,需要充分考慮婦女不同勞動形式及其特點,確保她們平等享有與勞動相關的各項權益。五、案例揭示爭議領域的法律問題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喬斯林等人訴新西蘭案。⑧1998年11月30日,新西蘭公民朱麗葉·喬斯林、詹妮弗·羅恩、瑪格麗特·珀爾和林賽·澤爾夫向人權事務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她們是新西蘭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3條第1、2款等條款的受害者。喬斯林女士和羅恩女士自1988年1月起開始同性戀關系,她們將財產放在一起、共同居住、之間有性關系、一起承擔了各自與前夫生下的孩子。1995年,她們根據(jù)新西蘭《婚姻法》向地方登記辦公室申請婚姻證書,但申請遭到了拒絕。1993年4月開始同性戀關系的澤爾夫女士和珀爾女士有同樣的經歷:1996年,她們的結婚申請遭到有關登記辦公室的拒絕。她們被告知,登記官是根據(jù)《婚姻法》依法行事的,而該法將婚姻限于一名男子與一名女子之間的關系。1996年,四名來文者向高等法院申請宣布同性伴侶也有權合法地獲得婚姻證書并根據(jù)《婚姻法》結婚,但申請被拒絕。1997年,上訴法院也拒絕了她們的申訴。法院判定,《婚姻法》明文規(guī)定只適用于男子與女子之間的婚姻,《婚姻法》中將對婚姻的這種限制并不構成歧視。來文者主張:新西蘭的《婚姻法》構成對同性婚姻的歧視;不能結婚給她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她們之間的關系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3條第1款中家庭的定義,只是缺少受到法律承認這樣一項標準;第23條第2款在與第2條第1款相聯(lián)系的意義上被違反。就最后一點,她們認為,男子與女子之間的結婚權利必須根據(jù)第2條第1款進行解釋,該款禁止基于任何理由的區(qū)別對待。新西蘭的《婚姻法》中存在被禁止的基于性別的區(qū)別對待,包括相關情形中基于性傾向的區(qū)別對待,來文者們的權利因此受到侵犯。她們提出,《公約》第23條第2款中“男女(menandwomen)締婚的權利”不僅指男人可以與女人結婚,更是指作為一個群體的男人和作為一個群體的婦女可以結婚。新西蘭政府不承認《公約》要求締約國賦予同性戀者結婚的權利,認為這一權利需要對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做出重新定義。它認為,對本《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歐洲人權公約》以及新西蘭法律中規(guī)定的“婚姻”的一個根本的理解是,它是男女之間的關系。新西蘭最重要的主張是該《公約》第23條第2款清楚地表明婚姻可以被正確地定義為異性伴侶之間的關系。它注意到起草這一條款的準備文件表明,它直接源于《世界人權宣言》第16條,其中只是清楚地規(guī)定了“男女”結婚的權利。第23條第2款的草案中曾屢次提到“丈夫和妻子”,在正式條文中同樣清楚地用到了“男女締婚和成立家庭的權利”。歐洲人權法院的一些判決也一再地沒有將相關規(guī)定解釋適用到同性戀者身上。⑨2002年7月17日,人權事務委員會通過了對來文的最后意見,認為《公約》第23條第2款與結婚權利有直接的關系。任何關于這一權利被侵犯的指控都必須根據(jù)這條規(guī)定予以審議。該款是《公約》中唯一使用“男女”這一措辭而不是“每一個人”、“人人”和“所有人”的措辭來定義一項權利的規(guī)定。使用“男女”的用語而不是更寬泛的用語,一直被一致地認為是在表示,締約國由第23條第2款產生的條約義務是承認婚姻只是有締婚意愿的一男一女之間的結合。根據(jù)第23條第2款規(guī)定的結婚權的范圍,委員會不能認定締約國僅僅拒絕允許同性戀伴侶結婚就侵犯了來文者在《公約》第23條第1、2款或其他條款之下的權利。本案的實質問題是,同性戀者是否有結婚的權利,本案也因此成為討論同性戀者法律權利的過程中經常引用的一個案例。從本案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認識。首先,根據(jù)現(xiàn)行的國際人權標準,國家沒有義務承認和保障同性戀者結婚和建立家庭的權利,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同性戀者的性取向不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盡管因為社會、歷史、宗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國對同性戀者的態(tài)度和做法差別極大,但人權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是逐漸正視同性戀者在社會中的存在以及他們的正當要求,尤其是反對基于性傾向而對他們進行歧視。其次,本案中人權事務委員會是根據(jù)《公約》本身進行的一種“成文法”解釋,盡管它解決了相關的爭議,但是對本案涉及的問題還存在和思考與探究的必要。人權的概念和相應的法律規(guī)則都是既完整而又開放的動態(tài)體系,它們的內涵和范疇都處在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目前有少數(shù)幾個國家出臺了有關允許同性伴侶登記結婚的法律。其中有兩種規(guī)制模式,一種是將同性伴侶關系納入傳統(tǒng)的“普通法”婚姻或“同居”法中,比如匈牙利;一種是在“民事婚姻”之外另辟一個與之平行的“同性伴侶注冊法”,比如北歐國家和荷蘭。盡管不論采取哪種規(guī)制模式,同性戀者所獲得的權利和益處還是有限度的、缺失的,還不能與異性婚姻相類比——這些權益大部分是經濟方面的,尚不包括諸如收養(yǎng)無血緣子女的權利,但這至少表明同性婚姻在法律和制度上是可能的。如何從社會性別的角度看待同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