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_第1頁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_第2頁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_第3頁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_第4頁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第一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本講主要內(nèi)容一、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xiàn)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三、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四、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基本思路第二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一、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xiàn)第三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何謂氣候變化?第四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公約》的定義《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以下簡稱《公約》)第一款中,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jīng)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nèi)虼髿饨M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钡谖屙?,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1.地表平均氣溫上升IPCC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升高0.74℃;過去5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是過去的500年和1300年以來可能是最高的,20世紀的北半球可能是過去1000年中最熱的世紀,而90年代又是最溫暖的10年。第六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冰川融化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冰川面積比19世紀中葉縮小了1/3;非洲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的山頂冰冠自上個世紀初期至今已經(jīng)縮小了80%;北極冰層在過去的50年中已變薄40%;“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冰川消減速度近年來呈加速趨勢,預計到2050年冰川面積將比現(xiàn)有面積減少28%。而據(jù)美聯(lián)社報道,由于歐洲大陸冰層一直在緩慢融化,阿爾卑斯山冰川將在2050年前消失殆盡。日漸消失的阿爾卑斯山冰川第七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不同時期的喜瑪拉雅冰川1968年2007年第八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北極冰川消失1993年,北極冰川約為750萬平方公里。2007年9月,北極冰川僅剩430萬平方公里。在北極海冰融化過程中,北極熊將是最大的受害者。美國科學家曾經(jīng)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警告,到2050年,北極熊或將滅絕。第九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耕地減少,糧食減產(chǎn)非洲將是本世紀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qū)。報告說,氣候變化會導致耕地退化,某些非洲國家的耕地數(shù)量甚至可能減少一半,由此將導致糧作物大量減產(chǎn),使幾十年后非洲饑餓人口增至2億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非洲地區(qū)將有5億人面臨飲用水短缺的威脅。第十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4)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減少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尼羅河三角洲和尼日爾河三角洲可能會受到洪水威脅,而非洲東部大湖區(qū)內(nèi)的魚產(chǎn)量將減少,沿海的水產(chǎn)品物種也會受到威脅。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qū)的野生動物中,有25%至40%將面臨滅絕危險,對該地區(qū)的旅游業(yè)形成強大沖擊。第十一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海水逐漸變暖,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將可能滅亡。在地球歷史上的5大滅絕事件中,二氧化碳都曾經(jīng)扮演著主要角色,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高于20萬年前。在二疊紀的生態(tài)浩劫中,地球上大量物種滅絕,其中熱帶海洋生物受到的打擊最嚴重。全世界珊瑚礁可帶來的收益為3000億美元。珊瑚礁的消亡不僅意味著這些收入的不復存在,整個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將受到極大打擊。

第十二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5)陸地面積減少,人類生存受威脅2009年10月17日,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首次在水下召開內(nèi)閣會議,呼吁國際社會關注全球氣候暖化造成海水上升,威脅到馬爾代夫的生死存亡。根據(jù)科學家最新發(fā)布的在研究報告,如果全球變暖的趨勢以目前的速度持續(xù)下去,那么這個由1192個小島組成的國家將在本世紀消失。

第十三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6)氣候系統(tǒng)異常,極端天氣事件頻發(fā)2008年初,中國大陸地區(qū)曾出現(xiàn)過“北旱南凍”異?,F(xiàn)象。2010年是近十年來中國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頻率、強度和影響最大的一年。剛剛告別災難頻發(fā)的2010年,2011年1月初中國大陸地區(qū)又接連發(fā)生大面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先是南方數(shù)省“雨雪不止,道路封閉,機場關閉,菜價飛漲”,接著是華北、黃淮等許多地方干旱少雨,其中,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等省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旱情。第十四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011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第十五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第十六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氣候變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在人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過程的經(jīng)濟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的。據(jù)美國橡樹嶺實驗室研究報告,自1750年以來,全球累計排放了1萬多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發(fā)達國家排放約占80%。肆意砍伐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第十七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脅著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shù)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第十八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大氣環(huán)境污染因素環(huán)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F(xiàn)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jīng)開始上升.第十九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jù)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chǎn)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fā)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fā)的沿海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第二十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土地本身也是極為重要的溫室氣體碳匯,土地使用方式的變化也會導致土地是釋放或者吸收更多的溫室氣體,即LULUCF。世界土地用途一覽圖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nèi),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北極地地區(qū)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圖為可能的“西北航道路線圖”。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1.政治影響:改變國家間關系隨著全球氣候升溫,國家間圍繞著資源、領土的摩擦和爭端增多。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經(jīng)濟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損失增加

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發(fā)表的一項報告認為,如果各國在未來50年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每年就將有高達3000億美元的經(jīng)濟損失;如果在2030年前不能將溫室氣體的濃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全球GDP可能損失5%-10%。

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生態(tài)和氣候影響

氣溫:溫度將錯亂。從現(xiàn)在起到本世紀末,人類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氣溫升高。就21世紀而言,較樂觀的設想預計全球氣溫將升高1.4攝氏度,最悲觀的設想則認為,全球氣溫將上升近6攝氏度。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海洋:海平面升高在本世紀內(nèi),海平面將可能升高20-80厘米。原因是氣候變暖導致海水膨脹,冰川和海上浮冰層融化(北極浮冰層厚度50年來減薄了40%)。在格陵蘭,自1988年以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最終,海平面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多將會導致孟加拉國、埃及、馬爾代夫的島嶼和三角洲被淹沒。雅多說,在法國南部卡馬格,“除非人們修堤筑壩,否則濱海萊圣瑪麗市將會消失”。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物種將大量死亡在動植物方面,“大屠殺”已經(jīng)開始。雅多警告說:“如果氣候變暖繼續(xù)照此速度發(fā)展,那么到2050年將會有百萬物種消失,即占各種生物種類的40%,而法國本土將會有20%的物種消失。”北極熊和北極的其它動物將會像珊瑚礁水域的魚一樣成為主要受害者。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將威脅到魚的生存,因為氣候變暖會引起水中氧氣減少。物種不一定滅絕,但將發(fā)生重大變化:有些植物將不得不遷往北方(如法國盧瓦爾河畔的油橄欖樹),而有些候鳥將不再遷徙。第三十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疾?。喝祟悓⑹桩斊錄_據(jù)綠色和平組織說,現(xiàn)在至2100年,全球將有一半居民生活在“傳染病”區(qū),這些疾病往往通過蚊子傳播。到2050年,瘧疾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每年在100多個國家造成250萬人死亡)將可能翻一番,并將越過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登陸。其他嚴重的熱帶疾病也將隨之而來,另外,哮喘患者也將增加,因為炎熱的天氣將帶來更多的花粉。到2100年,“氣候難民”人數(shù)可能達到1.5億。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美國的著名氣象學家蘇珊,在IPCC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形象地描述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地球:“在這場記者會進行的一個小時內(nèi),世界上大約有9000個嬰兒降生,你是生在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還是北美洲事關緊要,因為氣候變化對你的影響不一樣,各個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準備也不一樣。如果你是一個2007年降生的非洲人,到你50歲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面臨新的疾病和干旱,你甚至不得不離開家園,因為到本世紀末,非洲海岸30%的基礎設施將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2007年降生的南亞孩子,你將在生命中面臨土地退化,成為環(huán)境難民?!钡谌摚参迨唔?,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在過去100年間全球的氣溫上升了大約0.6攝氏度,從1900至2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4至5.8攝氏度。全球變暖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危害最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土地干旱,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導致糧食危機,但令人無法預料的是還有九大產(chǎn)業(yè)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1、葡萄酒業(yè)2、漁業(yè)3、度假勝地4、旅游業(yè)5、保險業(yè)6、林業(yè)7、采礦業(yè)8、畜牧業(yè)9、能源業(yè)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世界各國的氣候變化脆弱性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從強到弱的排名:

1.挪威2.芬蘭3.瑞典4.瑞士5.加拿大6.日本7.奧地利8.法國9.美國10.丹麥11.比利時12.意大利13.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14.荷蘭15.澳大利亞16.新西蘭17.西班牙18.白俄羅斯19.冰島20.韓國21.保加利亞22.英國23.葡萄牙24.希臘25.以色列26.阿爾巴尼亞

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從強到弱的排名:

27.匈牙利人28.波蘭29.羅馬尼亞30.冰島31.烏克蘭32.巴布亞新的幾內(nèi)亞33.特利尼達和多巴哥34.委內(nèi)瑞拉35.阿根廷36.馬來西亞37.哥斯達黎加38.土耳其39.巴拿馬40.智利41.哥倫比亞42.泰國43.牙買加44.烏拉圭45.印度尼西亞46.厄瓜多爾47.吉爾吉斯斯坦48.利比亞49.沙特阿拉伯50.加蓬51.埃及52.中國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近百年來(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自1986年以來經(jīng)歷了21個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統(tǒng)氣象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近50年來中國降水分布格局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西部和華南地區(qū)降水增加,而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qū)降水減少。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有頻率增加、強度增大的趨勢。夏季高溫熱浪增多,局部地區(qū)特別是華北地區(qū)干旱加劇,南方地區(qū)強降水增多,西部地區(qū)雪災發(fā)生的幾率增加。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頻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現(xiàn)象更加明顯,強降水事件發(fā)生頻率增加;干旱區(qū)范圍可能擴大;海平面上升趨勢進一步加劇。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國際社會及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非洲:制訂行動方案:烏干達環(huán)境部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眾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贊比亞總統(tǒng)班達最近指出,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是政府的優(yōu)先任務。贊比亞強調(diào)森林在吸收溫室氣體方面的作用,將在今年評估森林政策,同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zhàn)略也已在準備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來每年都召開一次氣候變化會議,有關氣候變化的白皮書也將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實施。

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歐盟:加大開發(fā)可再生能源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發(fā)展“綠色經(jīng)濟”。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將煤、石油、天然氣的消耗減少20%。西班牙政府制訂了“2004—2012年節(jié)約和有效利用能源戰(zhàn)略”,已開始在工業(yè)、交通等7個方面實施節(jié)能增效計劃。瑞典計劃至2030年全國所有汽車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確定的目標是2025年實現(xiàn)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與同等發(fā)電量的煤動力電廠相比每年可減排近9萬噸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爾卑斯公約》締約國最近也通過一項行動綱領,以應對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氣候變暖。

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美國:啟動碳限額貿(mào)易體系美國政府擬出臺一整套應對措施:啟動“總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體系;每年確定目標,最終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減少80%;此外,還將投資150億美元開發(fā)清潔能源,發(fā)展安全核能與清潔煤炭技術。美國環(huán)保署將重新審議加州的請求,允許其率先實施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這將對美國10多個州產(chǎn)生示范效應。第四十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中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中國是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參與者,至今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環(huán)保方面的協(xié)議,廣泛參與環(huán)??蒲?、技術、政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國于2007年6月正式發(fā)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于2008年10月發(fā)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第一個由發(fā)展中國家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發(fā)布第二次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第四十一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1979年2月,在日內(nèi)瓦召開了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1988年,IPCC成立。1989年3月,防止氣候變暖的《海牙宣言》被提出。1991年6月,沒有發(fā)達國家參加的“發(fā)展中國家環(huán)境與發(fā)展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北京宣言》,總結發(fā)展中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公約》:應對氣候變化的首個國際協(xié)議1992年6月,150多個國家在里約會議上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最后文本。1994年3月,第50個國家批準加入后生效?!豆s》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第一個框架性協(xié)議,僅確立了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原則:"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豆s》的基本內(nèi)容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京都議定書》:《公約》精神的具體化《京都議定書》(英文:KyotoProtocol,又譯《京都協(xié)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公約》的補充條款,指在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的國際性公約,為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規(guī)定了標準。《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開始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毒┒甲h定書》簡介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后京都氣候談判200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COP11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開啟了《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等諸多重要議題,并確立了“雙軌制”:在《議定書》發(fā)達國家進一步承諾特設小組和《公約》下長期氣候行為合作對話機制(為期兩年)。

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進展之一: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通過“巴厘島路線圖”。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進展之二:《哥本哈根協(xié)議》2009年底在丹麥哥本哈根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COP15)上達成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政治文件。第四十七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進展之三:坎昆協(xié)議2010年底的坎昆氣候大會堅持了《哥本哈根協(xié)議》的底線,通過兩份文件,并就MRV基本達成一致。第四十八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進展之四:德班氣候大會第四十九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各國在后京都氣候談判上的立場第五十頁,共五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