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尚書》中走出來的哲學(xué)流派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1.gif)
![從《尚書》中走出來的哲學(xué)流派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2.gif)
![從《尚書》中走出來的哲學(xué)流派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3.gif)
![從《尚書》中走出來的哲學(xué)流派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4.gif)
![從《尚書》中走出來的哲學(xué)流派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021e7a4c7b6eb1fad3b898690c8d688a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從《尚書》中走出來的哲學(xué)流派
內(nèi)容提要:本文從儒家道統(tǒng)與禪讓制、性善論與民本思想的內(nèi)在機制、儒家心性論與性情論、天命觀以及道家的思想傾向五個方面對《尚書》與思孟學(xué)派的關(guān)系進行了比較性研究,由天命論、心性論、性情論,擴充到禪讓制和德政仁政,使之在理論上連貫成一個整體,整理出了思孟學(xué)派是從《尚書》中走出來的文本事實。文章還研究指出,道家學(xué)派原本是孕育在儒家的母體之中的一種思想支流?!独献印肥艿搅恕渡袝返淖甜B(yǎng)。思孟學(xué)派從“克己寡欲”、“純一之德”以及“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三個方面繼承和發(fā)展了《尚書》的道家思想。
關(guān)鍵詞:《尚書》;思孟學(xué)派;道家思想;德
筆者以為,《尚書》與思孟學(xué)派有異乎尋常的關(guān)系。本文試圖以文本為基礎(chǔ),以事實為根據(jù),將《尚書》與思孟學(xué)派的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力求追尋出其中的發(fā)展脈絡(luò),弄清思孟學(xué)派何以在《尚書》的基礎(chǔ)上脫穎而出的事實。一
龔自珍《六經(jīng)正名》曰:“孔子之未生,天下有《六經(jīng)》久矣?!边@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判斷。舉《堯典》、《皋陶謨》、《禹貢》三篇而言,其哲學(xué)思想是相當(dāng)高深的,與翦伯贊在《先秦史》中將堯舜禹時代稱為“野蠻中期”[1]的生產(chǎn)水平是不相符的。但是,中國的“野蠻中期”有一個根本的特征,亦即《淮南子·汜論訓(xùn)》所言:“堯無百尺之廊,舜無植錐之地”,“禹無十人之眾。”《尉繚子·治本》所言:“無私織私耕,共寒其寒,共饑其饑?!碧煜聻楣?,是其最根本的特質(zhì)。
顧頡剛把《今文尚書》分為三組,認為《堯典》、《皋陶謨》、《禹貢》“決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的偽作,與那時諸子學(xué)說有相連的關(guān)系?!钡P者根據(jù)堯舜禹時代的特質(zhì),竊以為,即便此三篇“決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的偽作”,也并非完全子虛烏有,它們有歷史的影子。正是這一點“影子”,使我們看到,“戰(zhàn)國至秦漢間”的儒家學(xué)者依山點石、借海揚波的手法透露了他們作為哲學(xué)流派的終極理想、理論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當(dāng)然,并不僅僅只是一點“歷史的影子”是真的。
據(jù)劉起釪考證,今文《堯典》在先秦各種經(jīng)典中被引14次,《皋陶謨》3次,《禹貢》7次?!墩撜Z》引用逸《書》7次,《國語》17次,《左傳》54次,《墨子》28次,《孟子》15次。我們知道,孔子的時代,《尚書》只是“雅言”之一,其地位并不如《易》、《詩》、《禮》、《樂》;且孔子引《書》均無篇名,而孟子引《書》卻均有篇名。陳夢家云:“孔子雅言《詩》《書》,孟子用《書》授徒,或者是最大的區(qū)別。”可見,《尚書》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但是,文本可能并沒有定型。既然孔子與孟子引《書》的內(nèi)容都有區(qū)別,那么,孔孟與《墨子》引《書》內(nèi)容的區(qū)別就更大了。也就是說,《尚書》的文本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不斷改寫、提升、完善的過程,而這種改寫、提升、完善,可能有歷史的依據(jù)和共同文本的基礎(chǔ),但大體上都是根據(jù)各家各派理論的需要而刻意進行的。由于竹簡書寫不易保存,再加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師徒之間口耳相傳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習(xí)等原因,所以,儒家的《尚書》最后因儒家的顯達而流布天下,墨家的《尚書》卻因墨家的衰落而消亡了。
從先秦儒家各個學(xué)派的發(fā)展來說,思孟學(xué)派是很注重道統(tǒng)的。領(lǐng)冠《尚書》的三篇宏文《堯典》、《皋陶謨》、《禹貢》,根本目的在于制造一條“神乎其道”的傳承血脈?!渡袝分杏袃煞N層次的道統(tǒng),一種是由堯至舜、再至禹的傳統(tǒng),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性之者”,此為得之于天,天生就是圣人的圣之至者。另一種就是由周太王、王季到文王、武王、周公、成王等等共同組成的以血緣為基礎(chǔ)的“圣王”之鏈,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之者”,此為復(fù)其性,反其德,而至于圣人者。前者是由禪讓構(gòu)成的圣王之鏈,后者是由父傳子繼構(gòu)成的血緣之鏈,在孟子看來,由于他們都承受于天,因此孟子引孔子語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孟子》的相關(guān)思想是:“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其表述以《尚書》為背景,是顯而易見的。
思孟學(xué)派從骨子里渴望禪讓制?!秷虻洹贰陡尢罩儭贰队碡暋啡?,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不能不說展現(xiàn)了儒家的理想:圣明的帝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以修身,自然就會“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首先“以親九族”,然后“平章百姓”,天人合一,“協(xié)和萬邦”。修、齊、治、平,只是沒有寫出這幾個字來了。由于帝舜是天生的“圣王”,因此,“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修養(yǎng)高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就不得不把君王的位子禪讓給他了。
郭店楚簡中有一篇稱為《唐虞之道》的文章,專門討論禪讓制:“禪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上德則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賢則民興教而化乎道。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边@完全是思孟的思想?!睹献印方?jīng)常借子思的經(jīng)歷和德行來鼓吹禪讓制
曰:“敢問國君欲養(yǎng)君子,如何斯可謂養(yǎng)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yǎng)君子之道也。堯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yǎng)舜于畎畝之中,后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p>
孟子希望殺人掠地、見利忘義的諸侯們像帝堯把國家的權(quán)利禪讓給帝舜一樣地禪讓給他,雖然顯得迂闊,但其堅持“天爵”與“人爵”相抗衡的理論勇氣,卻與子思子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的觀點相表里,是有浩然之氣支持的,也未必全是迂闊,只不過孟子太具超前的圣人情懷罷了。
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通過文字字形和文獻思想的綜合考證,得出了“舜與嚳分明是一人”的結(jié)論。但是,《尚書》卻標(biāo)新立異得出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痹唬骸懊髅鲹P側(cè)陋?!睅熷a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钡墼唬骸坝幔∮杪?,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钡墼唬骸拔移湓囋眨 迸跁r,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以上內(nèi)容,《孟子·萬章上》中還有更為具體的描述。在一個極為強調(diào)忠孝節(jié)義、家庭和諧的宗法制國度里,先秦儒家學(xué)者卻制造了一個不容于父,也不容于兄弟的單身漢作為道德的典型形象,這不是很奇怪嗎?可筆者以為,先秦儒家的用意在于,個人先天的性情特征和家庭的出身環(huán)境是不由個人選擇的,但是居仁由義、遷善修德的人生選擇卻是人本身上承于天的使命。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敝灰哂写蟮拢徽撌鞘裁慈?,就可以“配天”。這種不入于世俗的“異端”文字,正好深刻地體現(xiàn)了思孟學(xué)派“大德者必受命”的主題。二
思孟學(xué)派最大的特征在于性善論。思孟性善論的根源在天。《中庸》說得好,“天命之謂性”。在《尚書》中,宗教性的天命思想非常濃厚:“都,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侍炀烀?,奄有四海為天下君?!薄疤煊酉旅?,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湯誥》說得更為直截:“惟皇上帝降衷于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眰ゴ蟮纳系劢o天下民眾降下了“善”的美德,順其自然,葆養(yǎng)“恒性”,固其常性,是君王德政的主要使命。
在《多方》中還有這樣一個命題:“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彼v的是圣、狂、念三個概念的互動:圣者,通也,兼而四明,然須“念”;念者,敬天之心也,指宗教性的虔誠、恭敬,念念于懷的拳拳服膺之心;狂者,狂亂不恭,倨慢無禮之貌也。這個命題的意思是,圣者不念則狂,狂者有念亦可成圣。這明顯的突破了孔子“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念,進入到了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理論天地?!叭私钥梢詾閳蛩础钡睦碚撘罁?jù)就是性善論,就是人的心性中本身具有天賦的可資開發(fā)的性命資源。
《君陳》曰:“惟民生厚,因物有遷,違上所命,從厥攸好。爾克敬典在德,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鄙?,通性。這里是在講,人民的性情本來是純厚至善,端正誠愨,但是往往因為外物的誘惑而不能固守其常,發(fā)生變化;性情一旦放縱無收,天下就要大亂了。因此人主須要注重教化,正確引導(dǎo),慎重地指導(dǎo)人民的接物之道。很明顯,這是一段以性善論為前提的論述,只不過理論還處于比較樸素的階段,實用性很強,不像孟子的性善論那么富有哲理的思辯和精致的形式而已。其中還有一個命題:“允升于大猷?!币馑际?,誠信自持,自我充擴,就可以下學(xué)上達,感動于天,與大道融為一體。運用到具體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用《益稷》的表述方式就是:“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德澤天下,教化黎民,無所不至。個人的善性、德性,最終推己及人,給廣大的人民帶來了德性的恩澤:“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于是“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逼淅碚摰乃季S路向與思孟已經(jīng)相去不遠:“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p>
在思孟哲學(xué)體系中,性善論是民本思想的基礎(chǔ),民本思想是性善論的必然結(jié)果,其中有深刻的理論支持。民本思想不論在《尚書》還是《孟子》中都極為突出,雖然二者的歷史背景可能不盡相同?!段遄又琛返牡谝皇赘杈蛯懙皿@心怵目:“皇祖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雖然這里把人民比作拉車的馬,而把統(tǒng)治者說成馭馬者,但是,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人民的恐懼,人民的地位由于自己用生命的抗?fàn)庯@示出來的力量而得到了統(tǒng)治者不得不承認的提高。
王國維指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薄耙笾荛g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zhuǎn);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又自其表言之,則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無以異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則其制度文物與立制之本意,乃出于萬世治安之大計,其心術(shù)與規(guī)模迥非后世帝王所能夢見也。”由于桀紂誤以為自己享有萬世天命的眷顧而不以人民為恤,致使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zāi)。繼任的統(tǒng)治者由是而準(zhǔn)確地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的深刻道理以及“流血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的事實。于是他們由恐懼而冷靜,由冷靜而思索,得出了“天不可信”的劃時代結(jié)論,認識到了“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是懷”的真理,從而不得不把殷墟甲骨文中所崇敬的天帝權(quán)威,轉(zhuǎn)移到人民的身上:“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比嗣窬褪菬o處不在的天,人民的喜怒哀樂就是天的喜怒哀樂。因此,只有關(guān)心民生疾苦,“使民如承大祭”的君主才能“永祁天命”:“厥圖帝之命,不克開于民之麗,乃大降罰,崇亂有下,因甲于內(nèi)亂,不克靈承于旅,罔丕惟進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純,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為,大不克開。”只知道殘暴地搜刮民財,大肆荼毒民眾的夏桀,只能受到天帝的懲罰。于是,人民實際上成了政治生活的中心:“若保赤子,惟民其康?!薄坝劣谌f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薄皢韬?!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边@種思想的論述在《尚書》中可謂俯拾即是,因此,敬天保民、恤民愛民,成了《尚書》中最大的主題,雖然其目的是“祁天永命”。
《孟子》的民本思想繼承了《尚書》的傳統(tǒng):“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薄扳矣蟹嗜猓瑤蟹蜀R,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人文主義的精神在孟子的筆下空前的高漲起來;并且最后超拔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命題,它與性善論在思想深處有一種內(nèi)在的張力,互為激發(fā),“民為貴”在《孟子》那里實際上是以“圣人與我同類也”的“天爵”理論為基礎(chǔ)的。顯然,《尚書》雖然有性善論的萌芽,也有極為強烈的民本思想,但是,把這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是它們形成一種互為激發(fā)、推動的機制,而交相輝映的,是孟子。
三
《尚書·旅獒》提出了“盡心”“盡力”“不役耳目,乃度惟貞”的概念和命題;《畢命》有“收放心”之說;《冏命》有“格其非心”之論;《康誥》視民如“赤子”;《咸有一德》追求“純一之德”,等等,雖然與思孟心性論中的系統(tǒng)概念相去甚遠,但是毫無疑問,給思孟以理論的啟發(fā)卻是肯定的。
其實,《尚書》并不僅僅只是提出了一些概念和命題,雖然其理論只是構(gòu)筑在歷史事實上,并非純理論的表達方式,用章學(xué)誠多少有些歧視哲學(xué)的話來說,就是:“《尚書》無一空言,有言必錯諸事也?!庇捎诮?jīng)歷了歷史的巨大變故,殷周的統(tǒng)治者逐步地認識到了上天“唯德是輔”的本質(zhì),看到了“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統(tǒng)治者,特別是君主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因此,喊出了“敬哉!天畏斐忱”口號,恭謹(jǐn)勤勉,真誠無欺,取信于民,取信于天,成了周代統(tǒng)治者的基本準(zhǔn)則:“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币员恪翱锲洳患?,繩愆糾繆,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边@正是先秦儒家心性論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尚書》的心性論提倡“厥德允修”,意思是說,通過修習(xí)內(nèi)心之“允”,來提高“德”的涵養(yǎng),從而直接為現(xiàn)實服務(wù)。天是最大的真實。它對我們?nèi)祟愐彩钦嬲\的:“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彼?,我們對天也必須是真誠的、虔敬的,“惟日孜孜,不敢逸豫”才能感動神明:“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敝挥幸远苏\愨之心,修養(yǎng)感召神明之德,昭發(fā)于外,上升于天,澤及百姓,天命才會眷顧。
《堯典》的表述尤其圓熟:“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瘪R融云:“威儀表備謂之親,照臨四方謂之明,經(jīng)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鄭康成又云:“敬事節(jié)用謂之欽,昭臨四方謂之明,經(jīng)緯天地謂之文,慮深通敏謂之思?!倍际窃谡f,自我心性的修養(yǎng),最后都要感召于天。誠,最終是要發(fā)見于體外的,是為“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安安”即晏晏,《爾雅·釋訓(xùn)》云:“晏晏,柔也?!敝傅氖莾?nèi)在之“誠”,昭發(fā)于外,與“天”之“氣”融為一體的身心狀態(tài)。由內(nèi)而外,由心性的德性修養(yǎng),布施于舉止言行,上達于天,流布于地,以親九族,以和萬民,最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完全進入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思孟學(xué)派的著作在思路上是與此完全一致的:“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薄按笤?!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理論更抽象,更圓潤,更完美,更神乎其道。認真考察《尚書》的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它在心性論方面已經(jīng)做出了相當(dāng)精致的成就,例如,它吸收了陰陽五行的思想精髓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辟缭唬骸办叮∮钃羰允?,百獸率舞?!?/p>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従,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従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圣。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從引文一看可知,《堯典》與《洪范》在性情的標(biāo)準(zhǔn)上,是相通的?!爸倍鴾兀瑢挾?,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互為依持,彼此滲透的中和之美,就是“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結(jié)果,也就是“貌曰恭,言曰従,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在剛與柔的交錯之下,達到性情的中和之美。然而這種中和之美是要超拔的:“恭作肅,従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圣”,肅,敬也;乂,治也;哲,慧也;謀,敏也;圣,上達六合,無事不通也。不論從表述的形態(tài)上來講,還是從理論的內(nèi)核來說,都已經(jīng)吸收了先秦時期陰陽五行綜合性思維方式的最高成果。
劉起釪認為,《洪范》最初的原始文本當(dāng)是商代的東西,但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不斷有人給它增加了若干新內(nèi)容。郭沫若干脆說:“《洪范》那篇文章其實是子思氏之儒所作的?!爆F(xiàn)在看來,他們的論述可能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庸》所反映出來的子思學(xué)派的思想核心就是“中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孟子》當(dāng)然也以這種中和的性情為至善之道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zhí)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p>
“中和”“中道”在思孟哲學(xué)中是最高的哲學(xué)境界了,但是,我們在《堯典》和《洪范》中看到的中和思想,似乎與思孟沒有什么區(qū)別。在《尚書》的其他篇章中,“執(zhí)兩用中”的思想也是很突出的:“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薄皢韬?!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従,各設(shè)中于乃心?!薄柏┰粻柨擞烙^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饋祀?!薄捌澥接猩鳎粤杏弥辛P”“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薄盃柹砜苏韪腋フ?,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咸中有慶?!边@里所引用的篇章中,有連疑古派學(xué)者顧頡剛都說“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可信為真”[10]的篇章《盤庚》、《酒誥》、《呂刑》,也就是說,即便《洪范》一文確為思孟學(xué)派的學(xué)者所改寫,可中庸之德的原始理念,依然出自《尚書》,思孟學(xué)派只是在此基礎(chǔ)上的提高、發(fā)展。
四
儒家哲學(xué)中的天命論本來是一個悖論。一方面聲稱天子履六合之尊位是上天授予的天命、天祿、天祚,另一方面卻又極為強調(diào)人的后天努力。不論賤為貧民,還是貴為皇親國戚,人人都要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nèi)圣才能外王。
翻開《尚書》,我們才知道,這實際上有一個認識上的發(fā)展過程。從甲骨文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殷代的天命觀是無處不在的,歷史的局限、現(xiàn)世的權(quán)利,給一些昏庸的君主一個錯覺,誤以為只要有上天保佑,天命就會永遠眷顧。殷紂就是這樣一個糊涂的人。西伯的軍隊就要大兵壓境了,可他卻還昏頭昏腦地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我不是從上帝那里承受了永不變更的天命嗎?在《盤庚》中,我們看到殷朝的統(tǒng)治者就是憑借天命威力來加強他們的統(tǒng)治:“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闭麄€天上的神靈都是站在統(tǒng)治者一邊的。這種觀念用來短時間的愚民,嚇唬老百姓,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也許是可以的,殷統(tǒng)治者自然也嘗到了許多的甜頭;但是,如果認為這就是立國的根本,那就是一種天真而荒謬的想法了!夏桀就認為自己是一輪永不墜落的太陽,殷紂整天沉湎于酒色,以為可以永享天命,但是,人民在走投無路、呼天搶地、痛不欲生之后,就會擊落你這輪太陽,斷絕你的天命!
面對著夏殷兩朝慘痛的教訓(xùn),周初的統(tǒng)治者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于是“敬德”的問題被鄭重地提了出來。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尚書》中,“德”字凡211見,其中,《虞夏書》25見,《商書》63見,而《周書》卻有123見,從使用的頻率上就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的統(tǒng)治者是一代比一代更加重視“德”的修養(yǎng)。
“德”字在殷墟卜辭中就有,從直從心,寫作“”。《說文》曰:“直,正見也。從ㄥ,從十,從目?!笨梢姟啊钡谋玖x,并非《說文》的“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倍切纳现姡且粋€體認天道的宗教性動詞,指人心與天神相溝通的狀態(tài)。令狐壺有“承受屯”,屯,純也。中山王鼎有“敬訓(xùn)天”,都有宗教超越的含義,本來就是從天而降,又植根于人心的一種精神源泉,是為天德?!暗隆弊值谋玖x,據(jù)《說文》:“升也,從彳,聲。”與“陟”音義均通?!暗隆弊直唤栌脼榈赖轮?,其意義有了內(nèi)外兩方面的擴展:從心性方面來說,德的本義為“升”,為“登”,這是“”吸納的新內(nèi)容,可見“”之“心上之見”、天人、神人的溝通本義,在這里已經(jīng)將“”的主體轉(zhuǎn)向了人本身,是人通過主觀努力與天、神的溝通,主動權(quán)在人本身,因為人是否回應(yīng)天命,與天道的大化流行融為一體,完全取決于人的心靈感悟和主觀努力;另一方面,從“德”的構(gòu)造部件來看,“從彳,從”,“彳”,《說文》曰:“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睆摹暗隆钡恼麄€內(nèi)涵來分析,就應(yīng)該是,將取法于天,與天道相融合的善性、神性、神的啟示,實施到人的現(xiàn)實行動之中去。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本褪沁@個意思。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jīng)明確,道德的德,在漢文化系統(tǒng)中,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天人溝通的層面上的,它強調(diào)的是人心的內(nèi)在超越,與天道相冥合;后來,又增加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內(nèi)容,強調(diào)道德的現(xiàn)實踐履,身體力行。
在《尚書》中,天命觀是“德”的前提,而“德”則是“祈天永命”的保證?!皢韬簦√祀y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侍旄ケ#O(jiān)于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zāi)祥在德?!钡屡c天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常德”、“純一之德”,就不可能“保位”、“受天明命”?!盎侍旄ケ!保耆悄阕约骸柏实路浅!睂?dǎo)致的結(jié)果?!断逃幸坏隆窇?yīng)該是《尚書》中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與天命關(guān)系的一篇總論。
《西伯戡黎》中有一段從反面來論述的話:“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殷紂王不遵守法典,放縱游逸,沉湎于酒色,終于自絕了天命。老百姓沒有不希望他滅亡的?!稛o逸》中還有一段從正面來論述的文字:“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庇捎谖耐蹙次诽烀?,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宵衣旰食,幫助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人,從早到晚,忙得連飯都沒有時間吃,不敢有絲毫的玩樂游逸之心,于是上帝就給他賜給了大命,享位五十年。
《尚書》最善于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修德的重要性。當(dāng)然,這里的德,始終都是與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此,思孟學(xué)派的文獻具有全面的繼承?!吨杏埂返恼麄€篇章都是統(tǒng)領(lǐng)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個命題之下的。這三個命題的背后,實際上隱含著一個從《尚書》傳承而來的“德”字。中庸之德的修養(yǎng),在思孟學(xué)派看來,涉及到多個層面、多個角度的進取途徑,但從現(xiàn)實的依托來講,仍然可以用《中庸》本身的論述來概括:“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币孕奚硎掠H為出發(f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進而知人,進而知天。“盡心”、“知性”、“知天”的修養(yǎng)提升過程,也就是養(yǎng)德以回應(yīng)天命的過程,更是由一己之私走向天大公的過程。
思孟的這種理路,在《虞夏書》、《商書》和《周書》中都有體現(xiàn)?!犊嫡a》寫道:“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在全民之中提倡孝悌之道,是保國安民的根本,因此,不父不子之人就是“元惡大憝”。以此為出發(fā)點,再向前跨進一步:“有敘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要像保護嬰兒一樣,關(guān)心民生疾苦。之所這樣做,是為了“弘于天若,德裕乃身?!痹U?,政也。由修德而愛人,親親而愛民,最后實現(xiàn)天下的德政,就是為了弘揚天道的精神。原來,孟子的仁政,本質(zhì)上就是脫胎于《尚書》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也是有天命依據(jù)的。在孟子看來,人人都有一顆上帝賦予的可資開發(fā)的善端之心,天生具有惻隱、仁義、是非、辭讓的質(zhì)性。因此,人人都有生存的權(quán)利、都有成為堯舜的權(quán)利,因而都有享受尊敬的權(quán)利。民,這個曾經(jīng)在甲骨文中最為低賤、帶有歧視的字眼兒,在《尚書·周書》中卻被稱為“受民”,在《孟子·萬章》、《盡心》中被稱為“天民”?!笆苊瘛币埠?,“天民”也罷,都應(yīng)該享有人間的天倫之樂,人人安居樂業(yè),這才是最現(xiàn)實、也是思孟心中最理想的“回應(yīng)天命”。
五
我們知道,《論語》中有道家的影子,《老子》的字里行間也有儒家的背景。先秦時期的儒家與道家,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相互排斥,也相互吸引,卻又和平共處,各自擔(dān)負著各自的職責(zé)。儒家沒有道家的尖銳批判,就不可能很快的豐富發(fā)展起來;道家沒有儒家的先導(dǎo),就不可能有那么精純的反思能力。但是,太陽與月亮,畢竟不同。太陽當(dāng)然比月亮大得多,它光芒萬丈,君臨世界,萬物因之而生機勃發(fā),大地因之而草木蔥蘢;而月亮雖也柔光似水,涵印萬川,可如果沒有太陽,月亮就將無所依附,一片死寂。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享譽古今中外,但它的思考對象卻是仁義禮智信圣的系統(tǒng)觀念,它所追求的、贊賞的,批判的、揶揄的一切價值觀,實際上都或近或遠或親或疏與儒家的觀念有各種關(guān)系。因此,根據(jù)《老子》文本的思想,筆者以為,《老子》的成書年代當(dāng)在早期儒家系統(tǒng)的思想已經(jīng)完全出現(xiàn),并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后,這是毋庸置疑的。
正是基于這種推理,筆者以為,《老子》一書在成書的過程中曾經(jīng)從《尚書》中吸取了很多理論的滋養(yǎng)。筆者在此提出這一觀點的用意,在于說明,《尚書》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世人所聲稱的所謂“道家思想”原本是孕育在儒家的母體之中的一種思想支流,只不過到后來愈演愈烈,蔚為大國,最后另立門戶而已。因此,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孟子并非純正的儒家的說法可能值得商榷。為了說得更明確一點,筆者還是先把《尚書》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性地梳理一下
第一,由于受到夏、商末代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花天酒地而喪德失位的慘痛教訓(xùn),《尚書》的作者們自始至終都持有“寡欲”的觀念?!稛o逸》寫道:“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闭J為人天生就有貪圖享樂的本性,作為統(tǒng)治者,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勞作之苦,不知稼穡之艱難,“嚴(yán)恭寅命,天命自度”,認真地克制自己,“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流連荒亡,“乃非民攸訓(xùn),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睉?yīng)該像商王武丁那樣,清心寡欲,克己守中,“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惑?!焙我圆拍苓_到武丁那樣的人生境界呢?《旅獒》的觀點深刻而且系統(tǒng):“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nèi)税病!边@些思想對孟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薄叭私杂兴蝗?,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孟子的目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感官之欲,以追求仁義禮智圣的天道善性,不生穿踰之心,不作非分之想,存心養(yǎng)性,以俟天命。
第二,《尚書》的作者們都在傾全力地提倡端正誠愨的性情、民風(fēng),追求“純一之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薄捌湮┢渖?,惟和惟一。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薄暗挛┮?,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老子》對此有所發(fā)揮,但是理論的路向已經(jīng)變形:“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薄拔糁靡徽摺币痪?,透露了《老子》的此一思想本非它所固有,吸納了《尚書》的思想是很明顯的,而且《老子》的思想僅限于現(xiàn)實事物的行政管理,并沒有什么哲學(xué)的內(nèi)涵。但是,思孟學(xué)派卻把它提升為“至誠之道”:“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薄睹献印返摹爸责B(yǎng)氣章”說得更直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憋@然,子思與孟子比《咸有一德》、《老子》的作者們都深刻,因為思孟不僅吸納了“德一”的相關(guān)思想,而且提升為人的心性修養(yǎng),用以解決志與氣、人與天的冥合。在《尚書》中,“純一之德”的結(jié)果,是帝舜“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的人生境界,因為他不役于耳目感官,不為外物所動,克己守中,全真保性,直與天通。在孟子,則成了“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倍叩谋硎龇绞讲灰粯?,但思想的實質(zhì)有相通之處。
第三,《尚書》提倡克己寡欲,全真保性的真正目的,在于上承天命,養(yǎng)性情之正,天人合一,為臣民的表率,達到天下大治?!霸蝗艋诺蹐?,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薄吧骰瘴宓?,五典克従;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薄暗鄣聫V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侍炀烀儆兴暮樘煜戮??!薄傲畚┯H,立敬惟長,始天家邦,終于四海。”“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災(zāi)。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鳥獸魚鱉咸若?!薄独献印返男奚砥瘘c是與上述內(nèi)容相同的,但是結(jié)果并不一樣:“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畯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T弧鳌?。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莊子》也繼承了《老子》的傳統(tǒng):“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dāng)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這當(dāng)然就是《堯典》“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的擴充。但是,二者在理論趨向和理論的境界上是不同的。老子、莊子是要斬斷一切世俗的情根,融化于天道自然,復(fù)歸于虛無;而《尚書》則是要修仁義禮智信圣之善性,“可慎明德”,“招升于上,敷聞于下”,感于神明,廣施德教,從而達到天下的大同。
思孟學(xué)派走的就是《尚書》的理路:“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薄按笤帐ト酥?!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六年級語文橋聽評課記錄
- 北師大版數(shù)學(xué)八年級上冊4《平行線的性質(zhì)》聽評課記錄1
- 人教版數(shù)學(xué)七年級上冊《模式3:整式的加減》聽評課記錄
- 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1課第3站《關(guān)愛他人生命》聽課評課記錄
- 八年級上冊歷史人教版同步聽課評課記錄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 小學(xué)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口算競賽題
- 北師大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1課《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聽課評課記錄1
- (新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末復(fù)習(xí)-第七八單元解放戰(zhàn)爭近代經(jīng)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復(fù)習(xí)聽課評課記錄
- 人民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2.2《扛起你的責(zé)任》聽課評課記錄
- 水泥攪拌樁施工分包合同范本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副本
- 電力通信光纜檢修標(biāo)準(zhǔn)化作業(yè)指導(dǎo)書
- 種植二期手種植義齒II期手術(shù)護理配合流程
- 安全隱患舉報獎勵制度
- 2024-2025學(xué)年深圳市南山區(qū)六年級數(shù)學(xué)第一學(xué)期期末學(xué)業(yè)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工貿(mào)行業(yè)企業(yè)安全生產(chǎn)標(biāo)準(zhǔn)化建設(shè)實施指南
- T-CACM 1560.6-2023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服務(wù)(非醫(yī)療)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穴位貼敷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高考新課標(biāo)Ⅱ卷數(shù)學(xué)試題(真題+答案)
- 人教版小學(xué)數(shù)學(xué)一年級下冊第1-4單元教材分析
- JTS-215-2018碼頭結(jié)構(gòu)施工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