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讀本(中職素質(zhì)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國學經(jīng)典讀本(中職素質(zhì)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國學經(jīng)典讀本(中職素質(zhì)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國學經(jīng)典讀本(中職素質(zhì)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國學經(jīng)典讀本(中職素質(zhì)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國學經(jīng)典讀本全套PPT課件目錄品讀經(jīng)書典籍行吟歷史長河追尋諸子身影感受詩文熏陶第一單元品讀經(jīng)書典籍本單元共有8課,為《詩經(jīng)》《禮記》《春秋》《周易》《論語》《孟子》以及《左傳》的精選段落。這些經(jīng)典作品,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道德等諸多方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源頭。這些經(jīng)典作品,對我國史學、文學和哲學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是我們璀璨的中華文化的明珠。單導元語第一課《論語》選萃《論語》選萃子曰:“君子食無求②飽,居無求安③,敏④于事而慎(shèn)⑤于言,就⑥有道⑦而正⑧焉,可謂好(hào)⑨學也已⑩?!庇兄居趯W,成長之梯①——《論語·學而》①題目為編者所加。②求:要求。③安:安逸,舒適。④敏:勤勞敏捷。⑤慎:謹慎,慎重。⑥就:靠近,看齊。⑦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⑧正:匡正,端正。⑨好:喜愛。⑩也已:語氣助詞,無實義。導讀這一段話是孔子對好學者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言語方式的要求。孔子勾畫了一個好學者的形象,也展示了求學者的成長之路。面對充滿誘惑的社會,你能正確把握自己、坦然地走過青春、遠離不良事物嗎?孔子認為好學者在生活方式上不追求生活享受,而重視精神追求,并能不斷端正自己的言行。你是這樣一個好學的人嗎?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謹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做就可以說是好學了?!薄ぷg文《論語·學而》《論語》選萃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學③,三十而立④,四十而不惑⑤,五十而知天命⑥,六十而耳順⑦,七十而從⑧心所欲,不逾(yú)矩⑨?!庇兄居趯W,成長之梯——《論語·為政》①有:同“又”,用在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②志:在此為“立志”之意。③學:學習,求學。

④立:站立,這里指立身處世站得住腳。引申為說話行事有獨立見解,能立足于社會。⑤不惑:掌握了知識,能明辨是非,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⑥天命:指上天的意志。古人迷信,認為社會現(xiàn)象和人的命運是由上天主宰的,所以叫天命。今天應(yīng)解釋為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⑦耳順:傾聽各種不同意見。指個人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⑧從:遵從。⑨逾矩:逾,越過。矩,規(guī)矩。導讀這里,孔子講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他闡述了一個道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提高。除此之外,立志也很重要??鬃釉谀贻p的時候便“志于學”,他每個階段的成就,都是在“志于學”的指引下實現(xiàn)的??鬃诱f:“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做學問,三十歲立身處世能站穩(wěn)腳跟,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能夠傾聽各種不同意見,七十歲心里怎樣想便怎樣做,而不會越出規(guī)矩。”·譯文《論語·為政》《論語》選萃子曰:“不憤①不啟②,不悱(fěi)③不發(fā)。舉一隅(yú)④不以三隅反⑤,則不復也?!庇兄居趯W,成長之梯——《論語·述而》①憤: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未明白。②啟:啟發(fā)。③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④隅:角落,引申為事物的一個方面。⑤反:類推。導讀這段話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所謂啟發(fā)式教學,就是把握啟發(fā)的時機,抓住關(guān)鍵點。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教師要在學生經(jīng)過認真思考而問題仍不能得到解決的時候再進行啟發(fā),學生應(yīng)善于類推,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鬃诱f:“教導學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整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舉出事物的一個方面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方面如何,就不要再往下進行了?!薄ぷg文《論語·述而》《論語》選萃子夏①曰:“日②知其所亡③,月④無忘其所能⑤,可謂好學也已矣。”有志于學,成長之梯——《論語·子張》①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②日:每天。③亡:同“無”,這里指不懂的知識。④月:每月。⑤所能:已經(jīng)學會的東西。導讀這里說明了學習中積累知識和溫故知新的重要性。想要學有所成、有所作為,絕非靠一蹴而就的,只有日積月累,才能豁然貫通。“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兩方面結(jié)合起來,正好是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你是個善于積累的人嗎?你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譯文《論語·子張》子夏說:“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識,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經(jīng)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弊髡呒氨尘翱鬃樱ü?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鬃右院脤W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鬃訉W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誰有學問,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他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墩撜Z》是我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全書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yīng)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墩撜Z》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1章的前兩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是《論語》的第1篇,包括16章,內(nèi)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的內(nèi)容。作者及背景《子張》是《論語》的第19篇,共計25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紂王的批評;學與仕的關(guān)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等等。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等等。本課提到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春秋末期晉國溫人,他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常因為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贊許。子夏是繼孔子之后系統(tǒng)傳授儒家經(jīng)典的第一人,對儒家文獻的流傳和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墩撜Z》選萃子曰:“父在,觀其志②;父沒(mò)③,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④,可謂孝矣?!毙⒕垂ы?,善行之舉①——《論語·學而》①題目為編者所加。②觀其志:觀察他的志向。其,他的,這里指兒子。③沒:去世。④道:平常做事的方式方法。導讀孔子提出孝敬應(yīng)該要從心底里去尊敬父母。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你是怎樣理解“何以別乎”這句話的呢?作為兒女,要懂得尊敬父母,而不是常常苛責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嚴格,甚至和他們頂嘴、對著干。從現(xiàn)在起,從點滴做起,懷著一顆尊敬和愛戴父母的心孝敬父母吧!·譯文《論語·學而》孔子說:“當(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的)父親去世時,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平常做事的行為方式,那就可以稱(他)為孝子了?!薄墩撜Z》選萃子游①問孝。子曰:“今之②孝者,是謂能養(yǎng)③。至于④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⑤,何以⑥別⑦乎?”孝敬恭順,善行之舉——《論語·為政》①子游:孔子的學生。②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③是謂能養(yǎng):把它稱為能供養(yǎng)父母。是,代詞,此、這,代指前文的“孝”。謂,叫做,稱為。養(yǎng),供養(yǎng),侍奉。

④至于:表示另提一事。⑤敬:尊敬。⑥何以:即“以何”,賓語前置,用什么。⑦別:分別,區(qū)別。導讀這里,孔子講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他闡述了一個道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提高。除此之外,立志也很重要??鬃釉谀贻p的時候便“志于學”,他每個階段的成就,都是在“志于學”的指引下實現(xiàn)的。子游(向孔子)詢問什么是孝道??鬃诱f:“現(xiàn)在所說的孝,就是說能夠供養(yǎng)父母就算孝了。(但)就是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能稱這是孝嗎?);(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供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譯文《論語·為政》《論語》選萃子曰:“父母在,不遠游①,游必有方②。”孝敬恭順,善行之舉——《論語·里仁》①遠游:離開家鄉(xiāng),到遠方游歷。包括外出求學、做官、交友、經(jīng)商、游玩等。②方:方向,去處。導讀這里孔子談到了子女對父母的責任。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wù)便是在家陪伴、照顧父母,以盡孝道。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當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而必須遠游時,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處,讓雙親寬心、放心,才可以遠行??鬃诱f:“父母在世,不到遠方游歷,(如果)要遠行,必須(告知父母)有一定的去處?!薄ぷg文《論語·述而》《論語》選萃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則②以喜③,一則以懼?!毙⒕垂ы槪菩兄e——《論語·里仁》①年:年紀。②一則:一方面。③以喜:即“以之喜”,因為它而高興。以,因為。導讀這里所談的道理就是每個人在成長的同時,父母也在不斷衰老,你陪伴父母的日子只能越來越少。我們要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時光,多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你是怎樣理解“喜”和“懼”的?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并且應(yīng)常記在心里)。一方面因他們(的長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的衰老)而擔心憂懼?!薄ぷg文《論語·述而》作者及背景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chuàng)私學,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為繼承、發(fā)展和傳播我國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鬃釉谇叭苏J識“孝”的基礎(chǔ)上,對“孝”進行了新的詮釋,將其納入自己的“仁”學體系,產(chǎn)生了儒家的“孝”。在對待死去父母的態(tài)度上,排除了鬼神迷信的內(nèi)容,以愛和親情釋之;在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上,提出尊敬父母的思想;在處理家庭關(guān)系上,提倡父慈子孝。作者及背景《為政》是《論語》的第2篇,共24章。本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以及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的進一步闡述。本課節(jié)選的《為政》段落提到了孔子的一個學生——子游。他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子游十分注重對禮樂的學習研究,成為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被孔子列為“文學科”第一名。作為孔子學生的子游擔任武城宰(縣令)后,尊崇孔子的儒學思想,倡辦教育,教化民眾。自漢代起至明清,子游推崇的教育之風一直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武城人?!独锶省肥恰墩撜Z》的第4篇,共26章。主要內(nèi)容涉及:義與利、個人道德修養(yǎng)、孝敬父母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等問題。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思想、原則和理論。第二課《禮記》二則齊大饑。黔(qián)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sì)之。有餓者,蒙袂(mèi)輯(jí)屨(jù),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jiē)!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薄抖Y記》二則嗟來之食——《禮記·檀弓下》(節(jié)選)①題目為編者所加。嗟來之食:帶有侮辱性的施舍。②大饑:嚴重的饑荒。③黔敖:春秋時齊國的富人。④為:準備。⑤以:用來。⑥食:作動詞,給……吃。⑦蒙袂:用衣袖遮著臉。袂,衣袖。⑧輯屨:拖著鞋子。輯,拖;屨,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種鞋。⑨貿(mào)貿(mào)然:昏昏沉沉的樣子。⑩奉:同“捧”,給予,這里指拿著。11執(zhí):端。12嗟:打招呼的聲音,相當于“喂”,帶著輕蔑侮辱意味的呼喚。13揚其目:瞪著眼睛。14唯:連詞,因為。15斯:這,這種地步。16從而謝:跟在后面道歉。從,跟隨;謝,道歉,下文的“謝”也是這個意思。17曾子:孔子的弟子。18微與:不需要這樣啊。微,無須,勿;與,通“歟”,語氣詞。19其:代黔敖。20去:拒絕?!ぷg文嗟來之食導讀古語說得好,“士可殺不可辱”,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講究尊嚴氣節(jié)的民族,本課中的“餓者”就是這樣一個人,寧肯餓死也不肯吃“嗟來之食”。然而曾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你有什么看法?齊國(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富人)黔敖在路邊準備了食物,用來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給他們)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過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喝的,說:“喂!來吃吧!”(那個人)瞪著眼睛盯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帶有(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才到了(現(xiàn)在)這種地步!”(黔敖心中愧疚,)跟在他后面道歉,最終(那個饑餓的人)因為沒有吃東西而餓死了。曾子聽說了這件事,說:“不需要這樣啊!黔敖無禮呼喝時,可以拒絕(他),(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薄ぷg文《論語·學而》作者及背景《禮記》中的“禮”,指的是《儀禮》,“記”是指對經(jīng)文所作的解釋、說明或補充,《禮記》因此得名。因為《禮記》的撰寫者有很多,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編排上就顯得有些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近代梁啟超將它分為五大類:一類是通論禮儀和學術(shù),有《樂記》《學記》等篇;二類解釋《儀禮》;三類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如《檀弓》;四類記古代制度禮節(jié),并加考辨;五類是《曲禮》等篇的格言、名句。梁啟超的劃分有一定的合理性,現(xiàn)在的研究也常常借鑒、參考他的劃分?!多祦碇场饭?jié)選自《禮記·檀弓下》。古書籍中篇章的命名一般采用該篇開頭一句中的幾個字,如《禮記·檀弓》的開頭一句是“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于是就取了“檀弓”這兩個字作為題目?!短垂菲址稚舷聝善?,為《檀弓上》和《檀弓下》。作者及背景從散文藝術(shù)方面看,《禮記》中的議論文,如《禮運》《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jié),結(jié)構(gòu)完整,條理清晰,氣勢恢宏。記敘文的章節(jié),文筆凝練,言簡意賅,生動形象,耐人尋味。例如:《檀弓》中的“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曾子寢疾”等章節(jié),以簡練的文字傳達出不同的生活場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筆法多變;“孔子過泰山側(cè)”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扼腕嘆息,嫉惡如仇。本課所選的“嗟來之食”雖然只有80余字,卻把黔敖的傲慢、饑餓者的自尊自愛,寫得活靈活現(xiàn)。其中還有描繪服飾、神態(tài)、語氣的,接近于小說?!抖Y記》中還有一些章節(jié)中采用了詩歌、偶語、排句,并且大膽融合了聯(lián)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性、生動性,有較高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yīng),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máo),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之起,由人心生——《禮記·樂記》(節(jié)選)《禮記》二則1.題目由編者所加。音之起,由人心生:音樂的起源,是由人心產(chǎn)生的。音,歌曲,包括有詞之歌與無詞之曲。2.凡:一切。3.物:外在的事物。4.然:這樣。5.感:影響。6.聲:聲音。7.相應(yīng):互相應(yīng)和。8.方:古時用來書寫文字的木板,這里指條理順序。9.謂:稱。10.比:順從,和順。11.樂:作動詞,演奏音樂。12.干戚羽旄:干戚、羽旄,分別是古代武舞、文舞所用的器具。干,盾牌;戚,斧頭;羽,野雞毛;旄,牛尾。13.由:通過。14.本:根本?!ぷg文音之起,由人心生導讀音樂的起源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外在的事物,二是內(nèi)在的心靈。能形成高低抑揚、有節(jié)奏的音調(diào),才能稱為樂。文中按照一定的音調(diào)歌唱、演奏,并舉著盾牌、長柄斧、野雞羽毛、牛尾跳舞,才是融合了兩種因素的樂。你能說出“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的意思嗎?一切音樂的起始,(都是)由人的心靈產(chǎn)生的。(而)人心靈的變動,(是)外在事物使它這樣的。(人的心靈)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yīng)和,所以產(chǎn)生變化,(由)變化產(chǎn)生條理順序,(就)叫做音。將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歌唱),再加上干戚羽旄(這些道具進行舞蹈),(就)叫做樂。(所以說)樂是通過音來表現(xiàn)的,它的根本是人的心靈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ぷg文《論語·學而》作者及背景《樂記》是《禮記》第19篇的篇名,成書于西漢,但它的思想資料來源于先秦。共23篇,現(xiàn)存11篇,約5000余字?!稑酚洝肥俏覈甏钤?、影響最大的音樂理論專著?!稑酚洝分饕U述了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關(guān)于音樂的本質(zhì),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shù),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二是關(guān)于音樂與政治的關(guān)系,迎合了封建統(tǒng)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需求;三是關(guān)于音樂的社會功能,主張使用音樂與治理朝政、端正社會風氣、禮制、倫理教育等相配合,為統(tǒng)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務(wù);四是關(guān)于音樂的美感認識,強調(diào)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本課所選內(nèi)容是《樂記》的第一段,講述了音樂的起源以及音樂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作者及背景《樂記》繼承與發(fā)展了孔子以來儒家關(guān)于音樂的特征、樂教的功用以及內(nèi)容與形式、美與善、禮和樂等關(guān)系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思想的論著。但《樂記》把音樂當做統(tǒng)治階級手中的工具,也具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稑酚洝纷鳛橄惹厝鍖W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2000多年來古典音樂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課《孟子》二則專心致志①題目為編者所加。②或:同“惑”,疑惑。③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④雖:即使。⑤暴:同“曝”,曬。⑥寒:形容詞用做動詞,使……寒。⑦罕:少。⑧萌:萌發(fā)?!しg孟子曰:“無或②乎王之③不智也,雖④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⑤之,十日寒⑥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⑦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⑧焉何哉!《孟子·告子上》(節(jié)選)導讀孟子用這一段中的例子跟后面奕秋的專心致志進行對比,你能概括出這一段中的成語嗎?說話要看對象,對于君王來說,直來直去未必奏效。因此孟子從設(shè)喻開始,反面論證,這樣容易讓人接受。孟子說:“不必詫異于君主的不明智,即使有普天之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我(和君主)相見的次數(shù)也太少了,我一離開,(那些)給他澆冷水的人就來了。我(努力)使他萌發(fā)(一點善心)又有什么用呢!譯文9.夫:語氣詞,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qū)δ呈逻M行判斷。10.弈:下圍棋。11.數(shù):技藝。12.通國:全國。13.誨:教,教授。14.惟:只。15.鴻鵠:指天鵝。16.援:拿。17.繳:本來指射鳥時拴在箭上便于收回的生絲繩,這里指代系著絲線的箭。18.弗若:比不上,不如。19.為:因為。20.是:這樣?!な址ā敖穹?弈(yì)10之為數(shù)11,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12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13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14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15將至,思援16弓繳(zhuó)17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18之矣。為19是20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罚ü?jié)選)專心致志導讀二人的學習結(jié)果有什么不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學習和工作,只有一心一意、聚精會神、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皩P闹轮尽?,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狀態(tài),是我們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大法寶?!埃ㄆ┤纾┫缕遄鳛榧妓?,(是)小技藝;(如果)不一心一意,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講授)。另一個雖然聽著,(卻)一心以為有大雁或天鵝就要飛來,想拿起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和另一個人一起學習,卻不如人家學得好。是因為他的智力比不上人家嗎?說:(當然)不是這樣。”譯文作者及背景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幼年喪父,從小得益于母親的教導和外界環(huán)境的熏陶,熱愛學習,毫不放松。他一生崇拜孔子,學成之后,面對百家紛爭、天下征戰(zhàn)的局面,一方面與楊(朱)、墨(翟)諸家學說激烈論戰(zhàn);另一方面親自率領(lǐng)弟子游歷各國,游說諸侯國君,向他們闡述“仁政”的主張,然而卻遭到了拒絕。于是,他不再過問世務(wù),轉(zhuǎn)而設(shè)帳授徒,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人生一大樂趣,并且以著作的方式闡發(fā)儒家學說,與其弟子共同編纂了《孟子》一書。作者及背景告子,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名不詳。曾受教墨子之門,善論辯,講仁義。曾與孟子辯論人性問題?!睹献印じ孀由稀酚涗浟嗣献优c告子關(guān)于人性問題的辯論。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即人性天生趨向于善。而告子反對孟子的觀點,認為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于東西”,性也“無分于善不善”,即人性原本沒有善惡之分。兩人就人性善惡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zhàn)。選文是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chǔ)上,就養(yǎng)護善性問題的進一步發(fā)揮。孟子認為,善性不但要養(yǎng)護,而且還要用心專一,否則,一曝十寒是不會有成效的?,F(xiàn)在人們用“一曝十寒”來形容做事沒有恒心,不能堅持,努力少,懈怠多。弈秋授藝的故事也因之成為著名的寓言。①題目為編者所加。②王:名詞做動詞,稱王,統(tǒng)治天下。③焉:于此,在這里。④故:變故,事故。這里指災(zāi)難病患。⑤仰:抬頭,臉向上,與“俯”相對。⑥怍:慚愧?!しg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wàng)②天下不與存焉③。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④,一樂也。仰⑤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⑥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節(jié)選)君子三樂①導讀對于人生中的樂趣,孟子有著獨到的見解。對于人生樂趣的不同選擇,體現(xiàn)了人們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照先賢,我們應(yīng)該認真思考一下:人生真正的樂趣是什么,什么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孟子在本段首尾反復強調(diào)的“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一句,表明了他的政治主張,強調(diào)稱王天下不是君子之樂。孟子說:“君子有三件樂事,但是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zāi)難病患,(是)第一件樂事;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件樂事;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教育培養(yǎng)他們,(是)第三件樂事。君子有三件樂事,但是稱王天下不在其中?!弊g文作者及背景《孟子·盡心上》中集中了孟子關(guān)于認識論、自身修養(yǎng)以及教育問題的許多論述。他認為世間萬物的根本原理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只需要人們把它們發(fā)現(xiàn)、發(fā)揮出來。圣人之道雖然宏大,但有根基,探索者必須循序漸進,才能逐步通達。他還勉勵人們要善始善終,不能半途而廢。孟子充分肯定了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強調(diào)以個體的道德自律來“立命”,希望人們以仁義來涵養(yǎng)自己的心志、氣質(zhì),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守大道,決不能放棄準則來遷就世人。他還提出,是否有羞恥之心是檢驗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下的標尺。有了羞恥之心,就會有所敬畏,明白自己的不足,追求高尚的事物,不為富貴、權(quán)位動心,不做不該做的、不向往不該向往的。他指出看人要看其根本的大節(jié),不要為小節(jié)所迷惑,他贊賞“天民”“大人”這樣的圣賢人格,贊美柳下惠那樣不因外物而影響本性的高尚德行,認為君子應(yīng)該受到尊奉和供養(yǎng)。作者及背景關(guān)于教育,孟子提出君子教誨他人,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但不能因為受教育者的才能高下而改變準則。他告誡求學者要誠心誠意,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毒尤龢贰分忻献铀f的三件樂事,第一件表現(xiàn)了他對親情的珍視,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孝悌”的精神;第二件突出了他對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君子坦蕩蕩,不愧不怍行走于天地人世之間;第三件凸顯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全身心投入并樂在其中。他也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宣言。相對于以上三件樂事,很多人向往的稱王天下,在孟子眼里卻顯得無足輕重了。第四課多行不義必自斃初,鄭武公娶于申②,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wù)生③,驚④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⑤之。愛共叔段,欲立⑥之。亟(qì)⑦請于武公,公弗許?!ぁ蹲髠鳌る[公元年》(節(jié)選)《左傳·隱公元年》導讀僅僅莊公沒能順產(chǎn),武姜就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厚此薄彼,她的做法會對莊公和共叔段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呢?注釋②申:姜姓諸侯國,在今河南南陽市北。③寤生:逆生,逆產(chǎn),即足先生出,與順產(chǎn)相反。寤同“牾”。④驚:驚動,使……受到驚嚇。⑤惡:厭惡。⑥立:使……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⑦亟:屢次。及8莊公即位9,為之請制10。公曰:“制,巖(yán)11邑也,虢(guó)叔12死焉13。佗(t?。?4邑唯命?!闭埦?5,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6。祭仲曰:“都,城過百雉(zhì)17,國之害也。先王之制18:大都,不過參國之一19;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0,非制21也,君將不堪22?!惫唬骸敖嫌?,焉23辟(bì)24害?”對曰:“姜氏何厭25之有?不如早為之所26,無使滋27蔓28。蔓,難圖29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30待之。”·《左傳·隱公元年》(節(jié)選)《左傳·隱公元年》導讀面對一向受寵的弟弟,莊公仁厚待之。即使對方勢力擴張威脅到自己,他還是泰然處之,相信“多行不義必自斃”。對于莊公的這種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呢?注釋8.及:到了。9.即位:就位,指做皇帝或諸侯。10.制:地名,在今河南。11.巖:險峻,險要。12.虢叔:東虢國君,自恃地勢險要而不修德,為鄭所滅。13.焉:于此,在那里。14.佗:同“他”,別的。15.京: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滎陽東南。16.大叔:即太叔,對共叔段的尊稱。大,同“太”。17.雉:古代城墻長三丈高一丈稱作一雉。18.制:規(guī)章,制度。19.不過參國之一: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參,三。20.度:合乎法度。21.制:符合制度。22.不堪:受不了。23.焉:怎么。24.辟:同“避”,躲避。25.厭:同“饜(yàn)”,滿足。26.早為之所:猶言及早處置。27.滋:滋長。28.蔓:蔓延。29.圖:謀劃。30.姑:暫且。當初,鄭武公從申國娶了一位妻子,名叫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共叔段。莊公腳在前倒著生下來,驚嚇到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厭惡莊公。(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屢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yīng)。等到莊公當上了鄭國國君,(武姜)為共叔段請求把制作為他的封邑。莊公說:“制,是個險要的城邑,虢叔就曾死在那里,(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yīng)?!保ㄎ浣譃楣彩宥危┱埱缶┮兀ㄇf公)就讓(共叔段)住在那里,大家都稱他為“京城太叔”。祭仲對莊公說:“都邑的城墻,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照)先王的規(guī)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F(xiàn)在京邑(的大?。┎缓戏ǘ?,不是祖制所允許的,(這會對您造成威脅,)您將無法忍受。”莊公說:“姜氏非要這樣,怎么才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怎么會滿足呢?不如趁早處置好共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一旦)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弊g文作者及背景《左傳》是先秦歷史文學中的一部著名的作品,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皞鳌?,即對經(jīng)義的解釋。原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jīng)之作,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峦暾木幠牦w歷史著作。所謂編年體,就是將史料依照時間順序,逐年編排,逐年敘述。本篇課文節(jié)選自《左傳》中《鄭伯克段于鄢》的片段?!班嵅硕斡谯场边@6個字本是《春秋》有關(guān)鄭國的第一筆記載,《左傳》將這6個字演化為一篇500字左右的情節(jié)生動、人物鮮明的故事。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共叔段的野心不斷膨脹,而莊公一再忍讓。當共叔段準備在武姜的協(xié)助下襲擊國都的時候,莊公當機立斷率部討伐,與此同時京邑的百姓叛變了共叔段,共叔段狼狽出逃。后來,在潁考叔的影響下,莊公諒解了母親,母子倆和樂融融。由這個故事,形成了一句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用來說明壞事干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的道理。第五課子魚論戰(zhàn)子魚論戰(zhàn)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hóng)2。宋人既成列3,楚人未既濟4。司馬5曰:“彼6眾我寡7,及8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伞!奔葷闯闪?,又以告9。公曰:“未可。”既陳(zhèn)10而后擊之,宋師敗績11。公傷股12,門官13殲(jiān)14焉15?!蹲髠鳌べ夜辍罚ü?jié)選)導讀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宋襄公仍堅持等待對方渡過河、布好陣再開戰(zhàn),對他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呢?注釋1.子魚,即宋襄公異母兄司馬子魚,題目為編者所加。2.泓:河名,在今河南柘(zhè)城西北。3.既成列:已經(jīng)擺好陣勢。既,已經(jīng)。4.未既濟:沒有全部渡過河。未,沒有;濟,渡河。5.司馬:即司馬子魚。6.彼:對方。7.寡:少。8.及:趁著。9.以告:“以”后面省略“之”,把這件事(既濟而未成列)稟告宋公。10.陳:同“陣”,排兵布陣。11.敗績:戰(zhàn)敗。12.股:大腿。13.門官:為國君守宮門者,軍隊出行則在君左右,國君的親兵。14.殲:殺盡,消滅。15.焉:語氣詞,不譯。國人皆咎(jiù)16公。公曰:“君子不重(chóng)傷17,不禽18二毛19。古之為軍20也,不以21阻隘(ài)22也。寡人雖亡國之余23,不鼓不成列24?!弊郁~曰:“君未知戰(zhàn)。勍(qíng)敵25之人,隘26而不列,天贊27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28?猶有懼焉29。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30胡耇(gǒu)31,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32?明恥教戰(zhàn)33,求殺敵也。傷未及34死,如何勿重?若愛35重傷,則如勿傷36;愛其二毛,則如服37焉。三軍以利用38也,金鼓以聲氣39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40,鼓儳(chán)41可也?!弊郁~論戰(zhàn)導讀對于宋襄公的戰(zhàn)爭哲學,子魚顯然是不認同的,他認為宋襄公“未知戰(zhàn)”。對子魚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見解,你有什么看法?注釋16.咎:歸罪,責怪。17.重傷:使對方兩次受傷。18.禽:同“擒”,俘虜。19.二毛:頭發(fā)花白的老人。20.為軍:用兵。21.以:憑借。22.阻隘:險要的地方。23.亡國之余:亡國者的后代。指自己是殷商之后,商亡于周。24.不鼓不成列:對方未擺好陣勢,自己不擊鼓進攻。鼓,擊鼓進軍。25.勍敵:強勁的敵人。26.隘:受阻于險隘。27.贊:幫助。28.不亦可乎:不是可以的嗎?29.猶有懼焉:還擔心無法取勝。30.及:到。31.胡耇:老年人。32.何有于二毛:管他是不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呢。33.明恥教戰(zhàn):明白國恥之心。教以戰(zhàn)術(shù)。34.未及:未到。35.愛:憐惜。36.則如勿傷:就不如不去傷害。如,不如。37.服:降服,屈服。38.三軍以利用:軍隊掌握有利條件則用之。39.金鼓以聲氣:金鼓是用來鼓舞士氣的。40.聲盛致志:聲盛:金鼓洪亮。致志:鼓舞士氣。41.儳:隊列參差不齊。譯文(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zhàn)。宋軍已經(jīng)擺好戰(zhàn)斗的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保ǔ姡┮讶慷珊拥€未擺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軍情)。宋襄公說:“還不行?!保ㄖ钡匠姡[好陣勢,(宋軍)才(開始)攻擊楚軍,(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親兵全部被殺死。譯文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次殺傷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要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殷商亡國者的后代,(也)不擊鼓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弊郁~說:“您不懂得作戰(zhàn)(的道理)。強大的敵人被逼在險要的地方來不及擺開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阻敵(于險要的地方)并擊鼓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即使這樣,)還擔心不能取勝呢。況且現(xiàn)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碰到了就該抓回來,管他是不是頭發(fā)斑白的老人?教導戰(zhàn)士作戰(zhàn),先讓他們明白國恥之心,然后教他們戰(zhàn)術(shù),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攻擊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愿)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fā)斑白的敵人,就干脆向他投降。軍隊掌握有利條件就該利用,鳴金、擊鼓,是用來鼓舞士氣的。利用有利的時機,阻敵于險要之處當然可以。聲音洪亮激發(fā)(士兵的)勇氣,擊鼓進攻未擺好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弊髡呒氨尘啊蹲髠鳌啡Q《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蹲髠鳌凡粌H是經(jīng)典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它將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重大歷史事件,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其中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描寫尤其出色?!蹲髠鳌芬源罅康墓P墨描寫了數(shù)百次戰(zhàn)爭,展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畫卷,很多著名的戰(zhàn)役都寫得曲折完整,精彩動人。在描寫戰(zhàn)爭時,作者不僅注重表現(xiàn)紛紜復雜的戰(zhàn)爭過程,而且善于將戰(zhàn)役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于戰(zhàn)爭的遠因近由,各國關(guān)系的組合變化,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政治、外交等活動,戰(zhàn)前策劃,交鋒過程,戰(zhàn)爭影響,勝負原因,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寫出,行文精煉、嚴密而有力。《左傳》還特別擅長利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戰(zhàn)事,不僅使戰(zhàn)事展現(xiàn)得清晰從容,而且使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故事開展得生動有趣。作者及背景《左傳》中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記載,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特點。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戰(zhàn)亂不斷,但人們?nèi)允艿健岸Y”的約束,即使在戰(zhàn)爭中,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zhàn)也有公認的原則,表現(xiàn)出一些人道主義思想。比如,關(guān)心敵方百姓、不可隨意傷害和俘獲敵方國君、不輕易傷害德能兼?zhèn)涞木印√诱呓o予同情甚至幫助、不乘人之危攻打處于“國喪”的國家、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寬待受降者、允許其國君復位等?!蹲郁~論戰(zhàn)》中宋襄公的觀點就體現(xiàn)了早期戰(zhàn)爭重禮的風氣,當然這是極個別的現(xiàn)象,且當時已有爭議,子魚則代表了當時實用主義的思想。第六課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說管理國家需要“四德”,親、仁、祥、義。若失了“四德”,就會像虢射所說的“皮之不存,毛將安傅”,你如何理解這個成語?·導讀冬,秦饑2,使3乞糴(dí)4于晉,晉人弗與5。慶鄭6曰:“背7施8,無親9;幸10災(zāi),不仁;貪愛11,不祥;怒12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13守14國?”虢射15曰:“皮之不存,毛將安16傅17?”《左傳·僖公十四年》(節(jié)選)皮之不存,毛將安傅11.本文題目為編者所加。2.饑:遭受饑荒。3.使:使臣。4.糴:買進糧食。5.與:給。6.慶鄭:晉國大夫。7.背:背叛。8.施:給予恩惠。9.親:親近,親密。10.幸:希望。11.愛:吝惜,舍不得。12.怒:觸怒,使……發(fā)怒。13.何以:拿什么。14.守:掌管,管理。15.虢射:晉國大夫。16.安:哪里。17.傅:同“附”,附著。注釋冬天,秦國遭受饑荒,使臣到晉國請求買進糧食。晉國人沒有給他。慶鄭說:“背叛恩惠,就沒有親密的人;幸災(zāi)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就是不祥;觸怒鄰國,就是不義。四種美德都失去了,拿什么來管理國家呢?”虢射說:“(我們之前已經(jīng)與秦國交惡了,借糧也不能改善關(guān)系,就好比)皮都沒有了,毛還附著在哪里?”譯文作者及背景《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表現(xiàn)出“民本”思想,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作者要求負有領(lǐng)導國家責任的統(tǒng)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tǒng)治集團和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因此,《左傳》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本文是《左傳》中秦晉韓原之戰(zhàn)(公元前645年)的前奏。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流亡在外的公子夷吾請求秦國幫助他登上王位,并答應(yīng)給秦國五座城池作為回報。得到幫助的夷吾成為晉惠公后卻違背了諾言。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晉國遭受饑荒,秦國借糧給晉國。第二年(公元前646年),秦國饑荒,向晉國求援。慶鄭認為以前晉國有難,秦國慷慨支援;如今秦國受災(zāi),晉國理當還報,卻遭到虢射的反對。虢射對晉惠公說:“我們借糧也不能改善關(guān)系,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后來,惠公采納了虢射的建議,拒絕了秦國的請求。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領(lǐng)大軍討伐晉國。在秦晉會戰(zhàn)中,晉惠公被秦軍所俘,后被釋放回國為君。作者及背景本文借慶鄭之口表達了作者尚德的政治理念。“德”包含的內(nèi)容很多,既指國君的德行,也指國家政治清明,講信行義,為民施恩,還指為當時人們所普遍遵循的道德、禮儀、法度、準則,如忠、孝、信、仁、禮等?!捌ぶ淮妫珜哺怠焙笥脕肀扔骰A(chǔ)沒有了,建筑在這基礎(chǔ)上的事物也就無法存在。第七課《詩經(jīng)》二首凱風自南,吹彼棘②心。棘心夭夭③,母氏劬(qú)④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⑤。母氏圣善,我無令人⑥。爰(yuán)⑦有寒泉,在浚(xùn)⑧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睆(xiànhuǎn)⑨黃鳥⑩,載11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詩經(jīng)·邶風》凱風①凱風這部分詩文告訴我們:兒女的點滴成長都離不開母親的含辛茹苦,贊頌了母親的偉大?!氨取笔恰对娊?jīng)》“六義”(賦、比、興,風、雅、頌)之一。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比如,凱風是夏天長養(yǎng)萬物的風,在此詩中用來比喻母親。你還能從詩篇里找出運用這種手法的其他實例嗎?導讀這一部分詩文告訴我們:兒女長大成才后,反哺報恩,盡一份孝心是應(yīng)該的。孝順,在于兒女盡心盡力,而不在于外在形式或名譽;孝順沒有距離,不能以任何理由作為自己不孝的借口。盡孝心是人的本能,沒有任何事或人可以阻礙我們盡孝心,這種孝心不會摻雜任何其他內(nèi)容,只是把昔日的依賴轉(zhuǎn)化為今日的自立與反哺。①凱風:和風。一說南風,夏天的風。②棘:枝上多刺的酸棗樹。③夭夭:樹木嫩壯貌。④劬:辛苦。⑤薪:柴火。⑥令人:善人。注釋⑦爰:發(fā)語詞,無義。一說何處。⑧浚:衛(wèi)國地名。⑨睆:美麗,好看。一說清和婉轉(zhuǎn)的鳥鳴聲。⑩黃鳥:黃雀。11.載:傳載,載送。凱風習習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樹嫩芽。樹心仍細太嬌嫩,母親勤勞又辛苦。習習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粗枝條。母親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難回報。寒泉寒泉水清涼,源頭起自衛(wèi)國浚。兒子縱然有七個,母親仍是很勞苦。小小黃雀真美麗,聲音悠揚好動聽。兒子縱然有七個,不能寬慰慈母心。譯文作者及背景《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原稱《詩》,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從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jīng)典,因此稱為《詩經(jīng)》?!对娊?jīng)》所錄詩歌時間跨度較長,反映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涉及黃河流域和江漢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作者及背景《詩經(jīng)》按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帮L”的意思是土風、風謠,《國風》大多是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等地方的民歌?!笆鍑L”包括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huì)、曹、豳(bīn),共160篇,是《詩經(jīng)》中的核心內(nèi)容?!把拧笔琴F族宴享或諸候朝會時的樂歌,共105篇?!绊灐币话阒讣漓霑r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在當時被視為最高級別的音樂?!绊灐卑ā吨茼灐?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囤L》是《詩經(jīng)》“十五國風”之一,多寫家庭和婚姻,共有19篇。《凱風》是《邶風》19篇中的一篇。青青①子衿(jīn)②,悠悠③我心??v④我不往⑤,子寧(nìng)⑥不嗣(yí)⑦音?青青子佩⑧,悠悠我思⑨。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⑩,在城闕(què)11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jīng)·鄭風》子衿凱風對方的衣飾給“我”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讓“我”念念不忘,可見相思縈懷之深。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人影兒,這時“我”的濃濃的愛意轉(zhuǎn)化成了怎樣的情緒呢?導讀你認為本部分是描述女子在何地的所思所想?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呢?“在城闕兮”一句,已點明地點,即女子是在城門樓上,“挑兮達兮”。而“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運用了夸張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上的反差,從而將女子強烈的情感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①青青:靛藍色。②衿:衣領(lǐng)。③悠悠:憂思不斷的樣子。④縱:縱然,即使。⑤往:去。⑥寧:怎能。⑦嗣:傳遞,寄。⑧佩:佩玉帶。⑨思:想念。注釋⑩挑兮達兮:來回走動的樣子。11.城闕:城樓。凱風你青青的衣領(lǐng),悠悠搖曳我的內(nèi)心??v然我沒去找你,難道你就不能寄音信于我?你青青的佩帶,悠悠蕩漾我的思念。縱然我沒去找你,難道你就不能來找我?來來回回走動,在這高高的城樓上張望。雖不見你僅一日,內(nèi)心卻感到了三個月的煎熬。譯文作者及背景“風”的意思在學術(shù)界有諸多解釋,有一種說法是農(nóng)民干完活兒在田邊休息的時候敲的瓦罐子,一邊敲一邊唱歌,因此當時被認為是最低級別的歌謠,是民歌的代表。但從文學史上看,“風”的藝術(shù)成就是最大的,文學地位也是最高的。《子衿》選自《鄭風》,是鄭國的民歌。鄭國的統(tǒng)治區(qū)大致包括今河南的鄭州、滎陽、登封、新鄭一帶地方,交通便利,經(jīng)濟發(fā)達,“流行民歌”也比較發(fā)達。民歌的內(nèi)容題材多為婚姻、愛情等。雖然《詩經(jīng)·鄭風·子衿》是2000多年前的民歌,但是我們朗讀時,依然能深深地被它感動?!对娊?jīng)》從文學的角度寫出了禮制完善之初,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表現(xiàn)了對人的生命本體的尊重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為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輝。第八課《周易》二章古者包(páo)犧氏②之王(wàng)③天下也,仰則觀象④于天,俯則觀法⑤于地,觀鳥獸之文⑥與地之宜,近取諸⑦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⑧,以通神明⑨之德,以類⑩萬物之情11。作12結(jié)繩而為網(wǎng)13罟(gǔ)14,以佃(tián)15以漁16,蓋17取諸離18?!丁吨芤住は缔o下》(節(jié)選)作八卦①作八卦八卦是“觀”出來的,“觀”是古人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方法。這里指出“觀”的對象有三種:天、地、人,即人們所說的“三才”。你能概括一下,伏羲氏是通過何種方式推演出八卦的嗎?導讀伏羲氏僅僅推演出了八卦嗎?依上下文看來,伏羲氏所作的不只是八個三爻的經(jīng)卦,并且也已經(jīng)重卦為六十四卦了。離卦其形狀如網(wǎng),是在什么社會實踐中觀察出來的呢?①標題為編者所加。②包犧氏:伏羲氏,他或許是古代部落的首領(lǐng),代表古代文明的肇始階段。③王:動詞,統(tǒng)治。④象:現(xiàn)象。⑤法:法則。⑥鳥獸之文:是天文二十八宿的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經(jīng)緯之象。文,花紋。⑦諸:之于。⑧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作八卦,分別是: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沼澤。注釋作八卦⑨神明:即“神”。

⑩類:比類。11.情:情狀。

12.作:編結(jié)。13.網(wǎng):打獵用的網(wǎng)。

14.罟:捕魚用的網(wǎng)。15.佃:田獵,打獵。

16.漁:動詞,捕魚。17.蓋:表推測。

18.離:離卦,六十四卦的第三十卦,其卦象像網(wǎng)。注釋作八卦古代人伏羲氏統(tǒng)治天下,上觀現(xiàn)象于天,下察法則于地,觀察(天文二十八宿)鳥獸的星象和大地如何適宜,近處取法人體形象,遠處取法萬物的形象,于是開始創(chuàng)制出八卦,用以貫通神明的德性,比類萬物的情狀。編結(jié)繩子做成(打獵的)網(wǎng)和(捕魚的)罟,用來打獵捕魚,大概取象于離卦。譯文作者及背景《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chǔ)上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未來的發(fā)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yù)測?!吨芤住返恼Q生地就是現(xiàn)在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城安陽市。羑里城位于安陽市區(qū)南10千米處?!吨芤住芬喾Q《易經(jīng)》《易》,在祖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書·藝文志》記載:“《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币簿褪钦f,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jīng)》,實際上是由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三位偉大圣人(按:“三圣”,顏師古注引韋昭曰:“伏羲、文王、孔子?!薄叭拧?,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在三個不同的時代共同完成的一部歷史巨著。《易經(jīng)》由“易”“經(jīng)”“傳”三大部分組成。從時間跨度來看,“易”產(chǎn)生于上古時代,即伏羲、神農(nóng)氏炎帝、軒轅氏黃帝所處的新石器時代;“經(jīng)”發(fā)展于中古時代,即五帝及夏、商、周時代;“傳”撰寫于近古時代,即孔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作者及背景《易經(jīng)》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先后歷經(jīng)了五千多年,這還不包括在孔子之后的兩千多年間許多易學研究者新的成果。任何一部經(jīng)書,都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的專著,而是一個時代、一群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但都有其代表人物,《易經(jīng)》也是如此。上古圣人伏羲創(chuàng)立了太極圖、陰陽觀和“八卦”。中古圣人周文王推演成為“經(jīng)”,即《周易》。近古圣人孔子進一步創(chuàng)作出了“傳”,即《易傳》。伏羲、神農(nóng)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他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八卦,這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fā)端,也結(jié)束了“結(jié)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jié)繩為網(wǎng),用來捕魚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他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我國古代典籍中也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伏羲的神話傳說。本課敘述了伏羲氏推演易卦的方法,即“觀”。“觀”的方法是什么?后人有很多說法,歸納起來無外乎兩種,那就是“有我的觀”和“無我的觀”?!坝形业挠^”,帶有個人主觀意識;“無我的觀”,沒有任何個人的主觀意識,完全融入事物當中,“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包犧氏沒(mò)②,神農(nóng)氏③作④。斫(zhuó)⑤木為耜(sì)⑥,揉木⑦為耒(lěi)⑧,耒耨(nòu)⑨之利⑩,以教(jiào)天下,蓋取諸益11。日中12為市13,致14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15而退,各得其所16,蓋取諸噬(shì)嗑17?!吨芤住は缔o下》(節(jié)選)興農(nóng)商①興農(nóng)商本節(jié)介紹了神農(nóng)氏發(fā)明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這些農(nóng)具的發(fā)明可能源于益卦的規(guī)律。益卦的上卦為巽(xùn),巽為木,下卦為震,震為動,木體能入而下動。請你說一說,神農(nóng)氏在伏羲氏的基礎(chǔ)上又做了哪些貢獻呢?導讀神農(nóng)氏對最初商業(yè)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這種開創(chuàng)可能源于噬嗑卦的規(guī)律。噬嗑卦的上卦為離,離為光明,下卦為震,震為動,表示上下交往相合而各得其所。你能概括一下本節(jié)介紹了神農(nóng)氏哪方面的貢獻嗎?①題目為編者所加。②沒:后寫作“歿”,即死去。③神農(nóng)氏:即炎帝。④作:興起。⑤斫:砍削。⑥耜:木頭锨。⑦揉木:彎曲木頭。⑧耒:木頭锨的柄。⑨耒耨:農(nóng)具。⑩利:便利。11.益:益卦,六十四卦之一。12.日中:中午。13.市:集市。14.致:招致。15.交易:交換。16.各得其所:各自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17.噬嗑:噬嗑卦,六十四卦之一。注釋興農(nóng)商伏羲氏死后,神農(nóng)氏興起,他砍削木頭做犁,彎曲木頭做犁柄,并把耕作的技術(shù),教導天下的民眾(來發(fā)展生產(chǎn)),大概取法于益卦。中午舉辦集市,招引天下的民眾,聚集天下的貨物,交換后散去,各自得到他們所需(的東西),(這)大概取法于噬嗑卦。譯文作者及背景《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shù)原著,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據(jù)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jù)《河圖》《洛書》演繹并加以總結(jié)概括而來(同時產(chǎn)生了易經(jīng)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jié)晶,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是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shù)。從本質(zhì)上來講,《易經(jīng)》是一本關(guān)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yù)測,而《易經(jīng)》便是總結(jié)這些預(yù)測的規(guī)律、理論的書。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是從日月開始的,人們的宇宙觀就是日月觀?!墩f文》:“《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币灿腥苏f,“日月為易,剛?cè)嵯嗤啤?。從象形字的角度講,易的上面是日,代表太陽;下面是月,代表月亮。日為陽,月為陰,易就是陰和陽組成的統(tǒng)一體,易就是陰陽觀。“易”的最大特點就是變化。如同日月一樣,白天是太陽,晚上變成月亮,陽變成陰,陰變成陽。作者及背景《易經(jīng)》由卦符、卦名、卦辭、爻題、爻辭構(gòu)成,共64卦,384爻,加上乾卦、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386爻。合計450條。一般認為是卜筮記錄。內(nèi)容涉及自然現(xiàn)象、歷史人物事件、人物行為得失、吉兇斷語等?!疤珮O圖”也就是“無極圖”。“無極”就是陰抱陽,陽抱陰,陰陽尚未分離,天地尚未形成時期。中國古人認為,在天地沒有分離之前,宇宙是陰陽混沌于一體的“無極圖”,在混沌狀態(tài)下,是沒有極可分的。太極生兩儀就是太極圖中清、濁物質(zhì)開始分離。用更加直觀的陽爻和陰爻表示,就是:一畫代表的是太陽,是白天,稱為陽;二畫代表的是月亮,是夜晚,稱為陰。本課介紹了神農(nóng)氏在伏羲氏始作八卦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推演易卦,并將規(guī)律應(yīng)用于農(nóng)業(yè)和商業(yè),使其興起,這本身也說明了總結(jié)和適從規(guī)律的重要性。延伸閱讀我國詩歌的起源“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你知道嗎,這首歌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流行了,它原本出自《詩經(jīng)·國風·秦風》。那么,詩歌是怎么起源的呢?延伸閱讀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chuàng)作,靠口耳相傳,所以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于何時,是什么樣子,由于依據(jù)不足,已經(jīng)說不清楚了?!拔覀兊淖嫦仁窃既?,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fā)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是創(chuàng)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濒斞赶壬凇堕T外文談》中這樣解說詩歌的起源。他所提到的“杭育杭育”,其實就是人們在勞動時發(fā)出的勞動呼聲,相當于勞動詩歌。它以有力的音樂節(jié)奏伴隨著勞動的動作,既使人們在勞動中便于協(xié)調(diào)行動、減輕疲勞,也表達了勞動者的思想情感。在古籍中也曾提到詩歌就是由勞動中人們有節(jié)奏地呼喊“號子”而發(fā)展來的?!痘茨献印さ缿?yīng)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yīng)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保ㄔS多人一起抬大木頭,前面的人喊著“邪許”的號子,協(xié)調(diào)大家的步伐,后面的人也應(yīng)和著,這就是鼓勵大家出力的歌。)下課國學經(jīng)典讀本目錄品讀經(jīng)書典籍行吟歷史長河追尋諸子身影感受詩文熏陶第二單元行吟歷史長河本單元共9課內(nèi)容,均選自我國歷史上的神話故事、經(jīng)典史書,目的在于引導同學們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從史學和文學的角度欣賞和評鑒歷史人物和故事,進而領(lǐng)略古人的情懷和意志、精神和毅力,懂得“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的道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F(xiàn)在,讓我們一起領(lǐng)略這些歷史名人的風采,解讀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吧。單導元語第九課精衛(wèi)填海精衛(wèi)①填海發(fā)鳩(jiū)之山②,其上多柘(zhè)木③,有鳥焉,其狀如烏④,文首⑤,白喙(huì)⑥,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xiāo)⑦。是炎帝⑧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nì)而不返,故為⑨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⑩于東海?!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節(jié)選)導讀《精衛(wèi)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中最為有名的一篇,悲切壯麗,甚為感人。讀這個故事,你會因炎帝的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wèi)鳥而嘆息嗎?精衛(wèi)鳥頑強執(zhí)著地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注釋①精衛(wèi):鳥名,又名誓鳥、冤禽、志鳥、帝女雀。②發(fā)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之,助詞,的。③柘木:落葉灌木或喬木,樹皮有長刺,葉卵形,可以喂蠶,皮可以染黃色,木材質(zhì)堅而致密,是貴重的木料。④烏:烏鴉。⑤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⑥喙:鳥嘴。⑦其鳴自:它的鳴叫聲是在呼叫自己的名字。,呼叫?!熬l(wèi)”本是這種鳥叫聲的擬音,所以說“自”。⑧炎帝:相傳是教人們種植五谷的神農(nóng)氏。⑨為:成為,化為。⑩堙:堵塞、填塞。有座山叫發(fā)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爪,名叫精衛(wèi),它的鳴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在東海游泳,溺水死了,再也沒有回來,因此化為精衛(wèi)鳥。經(jīng)??阢曃魃缴系臉渲褪?,用來填塞東海。譯文作者及背景中國古代神話的基本來源就是《山海經(jīng)》,其中最著名的有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黃帝蚩尤之戰(zhàn)、鯀禹治水、精衛(wèi)填海、刑天舞干戚等故事。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guān)系,就像神話中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guān)系。神話中描述盤古死后,身軀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血液化為江海,毛發(fā)化為草木。盤古雖死,然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化換為其他文學形式以后,雖然有可能會失去其本身的意義,但卻作為文學藝術(shù)力量活躍起來。作者及背景《精衛(wèi)填?!烦鲎浴渡胶=?jīng)》的《山經(jīng)》?!渡胶=?jīng)》包括《山經(jīng)》5卷、《海經(jīng)》8卷、《大荒經(jīng)》4卷、《海內(nèi)經(jīng)》1卷,記載了多個邦國、山、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貌、風土民俗和重要物產(chǎn),還記載了多個歷史人物以及這些人物的活動或世系。同時,《山海經(jīng)》又是一部科技史,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也記載了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及科學技術(shù)水平。例如,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海內(nèi)經(jīng)》載“后稷是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渡胶=?jīng)》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話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第十課召公諫厲王弭謗召公諫厲王弭謗①厲王虐②,國人謗王。召(shào)公告曰:“民不堪③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④,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⑤?!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節(jié)選)導讀文中“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描繪出了城內(nèi)籠罩著的白色恐怖,在這種白色恐怖之下,人民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的方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憤怒和悲怨,敢怒而不敢言,一場嚴峻的社會矛盾風雨欲來。本段用語頗為簡省,但文簡意深,為下文張目蓄勢,同學們在閱讀時需要注意這一點。注釋①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厲王的卿士。厲王:即周厲王,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公元前877年即位,在位36年。弭:消除、阻止。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②虐:暴虐。③堪:能忍受。④巫:古代以求神、占卜為職業(yè)的人。⑤道路以目:路上相見,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西周末年)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都在指責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您的政令啦!”厲王很惱怒,找到一個衛(wèi)地的巫師,叫他去監(jiān)視批評君王的人。只要衛(wèi)巫一報告,厲王就把批評者處死。(于是)國人都不敢說話了,人們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遞眼色而已。譯文召公諫厲王弭謗①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息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⑦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⑧川者決⑨之使導⑩,為民者宣11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12至于列士13獻詩14,瞽(gǔ)15獻曲,史16獻書,師箴(zhēn)17,瞍(sǒu)賦18,矇(méng)19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20,親戚21補察,瞽史教誨,耆(qí)22艾(ài)23修24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25。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26是乎出;猶其27有原28隰(xí)29衍30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玻茢?1于是乎興32,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33而行34之,胡35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36?”——《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節(jié)選)導讀本段召公連用“胡可壅也”和“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兩個反問句慷慨陳辭,體現(xiàn)了他作為社稷重臣的憂國之切和用心之苦,閱讀時要細加品味。注釋⑥障:堵塞,阻隔。⑦壅:阻塞。⑧為:治。⑨決:挖開,排除。⑩導:通暢。11.宣:引導,疏導。12.公卿:即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級官員。13.列士:古代一般官員稱“士”,此為總言之。列,眾、各。14.詩:指采自民間的諷諫性歌謠。15.瞽:沒有眼睛。古代樂官多由盲人充任,這里指代樂官。16.史:史官。17.師箴:樂師向王進箴言,用來規(guī)諫王的過失。18.瞍賦:盲人朗讀諷諫的文辭。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朗誦。19.矇:有眸子而看不見東西的人。這里也是指代樂官。20.規(guī):規(guī)勸,規(guī)諫。21.親戚:古代指內(nèi)親外戚,親指族內(nèi),戚指族外。22.耆:六十歲的人。23.艾:五十歲的人,這里與“耆”都指朝中老臣。24.修:修飭整理。25.悖:違逆。26.于:從。27.其:指代土地。注釋28.原:寬闊而平坦的土地。29.隰:低下而潮濕的土地。30.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31.善?。褐蝸y。32.興:顯現(xiàn)。33.成:成熟。34.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35.胡:怎么,表疑問語氣。36.其與能幾何:那能有什么幫助呢?其,那;與,幫助。注釋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夠消除人民對我的指責了,他們再也不敢多嘴了?!闭俟f:“這是堵塞了他們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江河的水還要危險得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受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塞人民的嘴,后果也像這樣。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堵塞,使它暢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敢于講話。所以君王處理政事,應(yīng)讓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獻諷喻詩,樂官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樂師誦讀箴言,盲人朗誦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wù)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老臣們再進一步修飭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chǎn);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chǎn)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shè)法預(yù)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會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能有什么幫助呢?”譯文召公諫厲王弭謗①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37。——《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節(jié)選)導讀召公的第一次勸諫換來的是厲王的變本加厲,第二次勸諫換來的是厲王的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到了最后,完全應(yīng)驗了召公的諫言。哪句話寫出了厲王的最后結(jié)局?注釋37.流王于彘:把王放逐到彘。流,流放,放逐。彘,晉國地名,在現(xiàn)在山西省霍州市。厲王不聽勸告,于是國人沒有一個敢講話。過了三年,人們便把厲王流放到彘地去了。譯文作者及背景《國語》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匯集了西周至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各國的史料,共21卷。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相傳由左丘明所作。由于《國語》在內(nèi)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秶Z》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忠恕”“天命”等觀念。文學方面,《國語》以記言為主,記事為輔?!秶Z》的記言,多為朝聘、饗宴、諷諫、辯詰、應(yīng)對之辭,其文字周詳縝密,有口語化和通俗化的色彩?!墩俟G厲王弭謗》選自《國語·周語上》。《國語·周語》共33篇,詳細記載了周王室的歷史,內(nèi)容大致包括各國貴族間的朝聘、諷諫、辯說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作者及背景召公又作“邵公”。第一代召公姓姬名奭,西周宗室,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時,他出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陜(今河南陜縣)而治,陜以東的地方歸周公旦管理,陜以西的地方歸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攝政當國,支持周公旦平定叛亂。當政期間轄區(qū)政通人和,貴族和平民各得其所,史稱“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因此,備受轄區(qū)及周境內(nèi)百姓愛戴。他的后代中有人繼承了他的稱號,輔佐了周厲王,即本文中的召公。厲王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榮夷為卿士,對內(nèi)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招致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由此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終于在公元前841年國人聚眾起義,沖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此后由周定公和召公共同執(zhí)政,史稱“共和行政”。第十一課蘇秦以連橫說秦蘇秦以連橫說秦①蘇秦始將連橫說(shuì)秦惠王②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hé)③、代、馬④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⑤,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⑥,奮擊⑦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⑧,地勢形便⑨,此所謂天府⑩,天下之雄國也!以11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jì)12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shāo)13留意,臣請奏其效?!薄稇?zhàn)國策·秦策》(節(jié)選)導讀蘇秦是戰(zhàn)國時期合縱抗秦的謀略家,他曾去秦國以連橫來游說秦惠王。研讀本段,請思考:蘇秦是從哪些方面來游說秦惠王的呢?注釋①蘇秦:戰(zhàn)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策士。連橫: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在崤山以西,六國在崤山以東,秦與六國中任何一個國家結(jié)盟,都是東西橫向聯(lián)系,因此,稱為連橫;六國在地圖上呈南北縱向排列,六國間結(jié)盟以抗秦就稱為合縱(或“約從”)。說:勸說,游說。②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③胡、貉:地名,今內(nèi)蒙古南部。④代、馬:地名,代郡、馬邑,在今山西東北部。⑤限:屏障。⑥乘:古代稱兵車,四馬一車為一乘。⑦奮擊:奮勇進擊的武士。⑧饒多:土地富饒,出產(chǎn)物種多。⑨便:指交通便利。⑩天府:自然界的寶庫。11.以:憑著。12.騎:古代一人一馬為一騎。13.少:稍微。蘇秦最初用連橫的主張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代郡、馬邑的物產(chǎn),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崤山、函谷關(guān)的堅固防線。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zhàn)車萬輛,武士百萬,沃野千里,物產(chǎn)豐富,地理形勢優(yōu)越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并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對此稍許留意一下,我請求(來替大王)實現(xiàn)這件事?!弊g文蘇秦以連橫說秦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14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15不遠千里而庭16教之,愿以異日17。”——《戰(zhàn)國策·秦策》(節(jié)選)導讀秦惠王在秦統(tǒng)一六國的歷程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瓦解六國用的就是“連橫”策略。請思考一下:蘇秦以連橫說秦,秦惠王為什么要拒絕呢?注釋14.文章:這里指法令。15.儼然:莊重嚴肅。16.庭:名詞用作狀語,在朝廷上。17.愿以異日:愿改在其他時間。秦王回答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鳥兒,不能高飛上天;法令不完備的國家,不能實施刑罰;道德不深厚的人,不能驅(qū)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