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_第1頁
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_第2頁
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_第3頁
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_第4頁
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摘要:教科書與傳統(tǒng)觀點均認為宋遼“澶淵之盟”于宋而言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定性是不客觀的。宋太祖、太宗的對遼政策與真宗皇帝、主要官員對澶淵之盟的態(tài)度和評價表明,至少在當時的北宋統(tǒng)治階層看來,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關鍵詞:澶淵之盟;平等;不屈辱

一、引言

景德元年潤九月,遼蕭太后與其子遼圣宗傾全國之兵南圖宋國。由于在圍攻瀛洲遇挫,便采取了避實就虛的戰(zhàn)略,放棄圍攻堅固的城池,一路南下,兵鋒直逼宋都以北的重鎮(zhèn)澶州城[1]。宋廷內部經過非戰(zhàn)[2]與戰(zhàn)的爭執(zhí)后,真宗決定親征以鼓舞前線士氣。此時的遼軍由于長時間行軍作戰(zhàn)的疲憊和損失先鋒大將,士氣低落。[3]宋遼雙方由此陷入僵局,遼軍意識到難以攻下澶州以及后路被切斷不得返國家的危險,有意議和。宋也意識到這是議和的好時機。由此,在一番你來我往中[4],簽訂了“澶淵之盟”。

中國史學界對澶淵之盟的研究成果顯著。學者關于澶淵之盟性質的研究,肯定是值得肯定的,沒有之前學者的研究基礎便沒有后續(xù)研究的推陳出新。然而,他們有持傳統(tǒng)論調,堅持認為澶淵之盟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有新奇議論,認為澶淵之盟是平等非屈辱的,卻缺乏充足的史料與清晰的邏輯加以論證。本文從對宋遼兩國的史籍和契丹與漢兩個民族的文化特征、生活條件、民族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認為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二、澶淵之盟對宋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在對澶淵之盟是否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展開討論之前有必要對其內容作番介紹,其內容可總結為:(一)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般送至雄州交割”,謂之歲幣,(二)宋遼兩國為兄弟之邦,宋真宗稱遼圣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三)仍按照此前的舊界作為雙方國界,白溝為界河,對雙方之間的“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通逃,彼此無令停匿”,以維持雙方邊境的安寧。[5]下面,我們結合有關宋遼的史料對屈辱與否加以分析。

(一)北宋皇帝與澶淵之盟

首先,北宋三代君主對遼的外交政策證明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自宋太祖建立北宋政權開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對內加強控制,鎮(zhèn)壓,對外(指對遼和西夏)則始終是采取妥協(xié)、退讓政策,所謂“欲理外,先理內,內既理則外自安?!盵6]這種外交政策,當時之人稱為“守內虛外”。太祖“對討平諸國,收其府藏,貯之別府,日封椿庫,每歲國用之余,皆入焉”,打算“侯所蓄滿五百裙,遣使北虜,以贖山后諸郡;如不我從,即散府財募戰(zhàn)士以圖攻取”。[7]由此可見,澶淵之盟的內容與宋太祖的策略是相符的。在澶淵之盟簽訂之前,遼軍已進入到北宋國界線以內,占領了一部分土地和城池。盟約訂立后,遼軍退出宋界,與此相對應的是宋給與遼歲幣的義務。如此看來,澶淵之盟的內容與宋太祖的對遼策略是相符的,即,對宋太祖而言,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宋太宗曾兩次北伐遼國[8],但均以失敗告終。由于兩次對遼用兵的失敗,以及太宗本人在高梁河戰(zhàn)爭中又中箭成瘡,朝廷內由此滋長了失敗、妥協(xié)的情緒。所以在淳化五年,宋太宗曾兩次遣使向遼求和。關于求和條件,太宗曾謂宰相日:“聯覽史書,見晉高祖求援于契丹,遂行父事之禮,仍割地以奉之,使數百萬黎庶陷于契丹。馮道、趙瑩,位居宰輔,皆遣令持禮,屈辱之甚也。敵人貪婪,喝之以利可耳,割地甚非良策?!盵9]由此可見宋太宗是主張不割地的議和政策,后來“澶淵之盟”納歲幣,不割地的內容正是符合了這一政策。既然盟約符合太宗議和政策,那么,對太宗皇帝而言,盟約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真宗繼位后曾追述自太祖以來宋遼兩國“和好往來、禮幣不絕”[10]的和平外交情形,表達了真宗期望通過外交與金錢解決宋遼邊事的想法。同樣,在咸平二年(999年),真宗以遼圖謀入侵一事問計于大將曹彬,曹答:“太祖英武定天下,猶委孫全興經營和好。”[11]規(guī)勸真宗繼承中斷了的太祖對遼和議政策。真宗對此表明了態(tài)度,曰:“此事朕當屈節(jié)為天下蒼生,然須執(zhí)綱紀,存大體,即久遠之利也?!盵12]這里所謂的“屈節(jié)”,并非是卑躬屈膝之意,筆者推測是澶淵之盟所約定的給予遼國財物的意思。從這一段史料,可以窺見,澶淵之盟的內容是符合真宗的對遼政策的。對真宗而言,不存在澶淵之盟的屈辱和不平等性。

(二)北宋官員與澶淵之盟

寇準對澶淵之盟前后的態(tài)度表明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澶州大捷戰(zhàn)爭前,寇準是竭力反對遷都、反對投降的主戰(zhàn)派,其力勸真宗御駕親征。在澶淵之盟簽訂過程中,寇準對曹利用“歲幣不過三十萬”[13]的指示又使得宋朝在談判過程中挽回了不少經濟利益的損失。在澶淵之盟簽訂后,寇準也認為自己對簽訂澶淵之盟有功勞,并以此自喜,皇帝也因此厚待寇準。[14]可見,這個條約在寇準看來不是屈辱的,是不屈辱的,是平等的。否則,在宰相寇準何以為澶淵之盟而自喜。

使臣富弼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佐證了盟約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富弼多次出使遼國,看到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國的情況,再將之對比宋國的情況。他認為“自此河、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遣差擾,然不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15]他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對盟約性質作的審視。與戰(zhàn)爭想比,澶淵之盟給予對方利益,換取和平和貿易。宋國由于和平,節(jié)省的軍費開支遠遠大于支出的“歲幣”,從貿易中的盈利更是遠遠超過“歲幣”。于此,澶淵之盟是有利于宋國的,它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三、結論

基于相關史料,對與澶淵之盟有關的北宋高層展開分析便可知其對澶淵之盟的態(tài)度。與遼議和、以財物贖回土地既是太祖時的國策也是太宗兩度對遼用兵失敗后不得已采取的守土方針。但他們均未實現其議和的構想。這一構想在澶淵之盟中得以實現說,議和盟約是北宋三位帝王追求目標,不存在教科書中所謂的屈辱、不平等。基于對主戰(zhàn)派官員的分析可知,他們以澶淵之盟而自喜,亦無所謂屈辱、不平等。即在北宋統(tǒng)治階層看來,澶淵之盟并非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北宋時的澶州城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澶州分南北二城,中間有一河之隔。當時遼軍逼近的是北城。

[2]參見《宋史,卷二七九,李重貴傳》、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七,景德元年九月》。

[3]參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八》,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4]參見同上。

[5]參見同上。

[6]《宋史》(卷二八一)《畢世安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

[7]同上。

[8]參見《遼史》(卷九)《景宗紀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9]《宋史》(卷二八一)《畢世安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