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區(qū)稻田養(yǎng)白湖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研究_第1頁
上海市崇明區(qū)稻田養(yǎng)白湖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研究_第2頁
上海市崇明區(qū)稻田養(yǎng)白湖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崇明區(qū)稻田養(yǎng)白湖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研究

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文明的發(fā)展和食品安全的需求,我們需要發(fā)展一種新的、無害的生態(tài)養(yǎng)殖模式。水稻育種技術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該模式有利于節(jié)約土地資源、減少化肥使用、保護稻田生態(tài),提高農產品品質。以往稻田養(yǎng)鱔中關于養(yǎng)殖技術研究報道較多1材料和方法1.1水稻和克氏原螯蝦試驗在上海市崇明區(qū)春潤水產養(yǎng)殖合作社稻田中實施。試驗用水稻選用崇明國家級優(yōu)質品種‘寒優(yōu)湘晴’;試驗用黃鱔由當地自然水域捕捉;克氏原螯蝦由崇明沐雨農莊提供種苗。試驗用肥料為水稻生產常用的化肥,包括尿素、碳酸氫銨、復合肥等。1.2試驗設計稻蝦鱔模式水質試驗設置3個不同黃鱔配比處理:T1、T2、T3,各試驗田具體的處理見表1。1.3測試日常管理試驗在稻蝦鱔種養(yǎng)模式標準化試驗田(1334m1.4測試方法1.4.1水質檢測和試驗試驗期間,早晨7:00采集水樣,兩周一次,水樣采樣及處理參照GB/T12999—1991標準執(zhí)行1.4.2數據處理和分析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用Excel2010和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2結果與分析2.1水質水質2.1.13.如圖1所示,T1和T2的水體酸堿度在7月份時間里逐漸升高,在8月2日達到峰值8.13±0.05、8.39±0.18后快速降低;T3的水體酸堿度在7月18日即升至峰值7.78±0.04后降低,8月份之后呈現緩慢升高的趨勢。整個養(yǎng)殖時期測得環(huán)溝水體酸堿度均值:T1>T2>T3,分別為7.95±0.11、7.91±0.30、7.69±0.08。2.1.2t1、s1溶氧水平盡管本次試驗養(yǎng)殖對象黃鱔具有較強的耐低溶氧能力對水體溶氧含量進行顯著性分析與多重比較,結果顯示(表2):T1組水體DO在7月3日明顯優(yōu)于T2、T3(P<0.05),8月2日溶解氧含量T1>T2>T3,三者差異極顯著(P<0.01),8月17日三者無顯著差異(P>0.05),末期測得T2溶氧含量明顯低于其他組,但維持在4mg/L以上。結果表明:T1在整個養(yǎng)殖期間維持了較好的溶氧水平,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間T3溶氧水平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僅有1.5—1.8mg/L。本試驗期間T1水體溶氧含量優(yōu)于T2和T3。2.1.3稻蝦肉蝦總氨氮含量氨氮是養(yǎng)殖水體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如果氨氮濃度積累過高,就會影響水產動物的生長,甚至造成死亡。如圖3所示,養(yǎng)殖過程中,試驗組T1、T2、T3水體的氨氮初期均處于較高的水平,之后快速下降;8月17日升高至最大值(0.976±0.097)mg/L、(1.733±0.079)mg/L、(3.427±0.046)mg/L;之后則快速下降。稻蝦鱔模式水體中的氨氮均值T3>T2>T1,分別為(1.434±0.310)mg/L、(0.817±0.531)mg/L、(0.553±1.200)mg/L。由表3中水體氨氮含量分析與比較結果來看,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T1水體氨氮含量明顯低于T3組含量,存在極顯著的差異(P<0.01)。T1在7月18日前與T2無顯著差異,8月2日與8月17日三者間出現極顯著差異(T3>T2>T1),T1氨氮含量9月1日遠低于T2、T3,最終T2氨氮與T3氨氮間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高密度黃鱔組在養(yǎng)殖期間氨氮均遠高于T1組。T2氨氮含量在初期與T1無顯著差異,到末期與T3無顯著差異,均遠高于T1組。2.1.4亞硝酸氮t亞硝酸氮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循環(huán)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自然環(huán)境中亞硝酸氮過高對水生動物有一定的毒性。如圖4所示,養(yǎng)殖過程中,7月3日測得的亞硝酸氮含量較高,7月18日下降,8月2日再次升高,之后呈現下降趨勢。測得亞硝酸氮均值分別為(0.033±0.013)mg/L、(0.024±0.012)mg/L、(0.022±0.007)mg/L,T3組的亞硝酸氮均值高于T2、T1。由表4可知,T1、T2組水體亞硝酸氮含量在整個養(yǎng)殖階段低于T3,T1與T3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T2水體亞硝酸氮含量在8月17日與9月1日與T3差異極顯著(P<0.01),高密度組T3亞硝酸氮含量較高。這與黃鱔放養(yǎng)密度的增加以及溶氧不足有關。2.2密度對水稻、克氏原螯蝦產出效益的影響11月份,對水稻進行收割與稱重,捕撈黃鱔與克氏原螯蝦,并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利潤。通過最終的產量統(tǒng)計與利潤計算,由表5可知,稻蝦鱔共作模式下,T1組的克氏原螯蝦產量高于T2和T3,水稻與黃鱔產量隨黃鱔投放密度逐漸上升,對應的產出效益和利潤逐漸增加。具體產值及效益的統(tǒng)計見表6。本試驗中,隨著黃鱔密度增加,產值與利潤隨之升高。稻蝦鱔共作模式中,水稻、黃鱔和克氏螯蝦產量相互影響,T3組黃鱔產量和水稻產量相對較高,盡管T3克氏原螯蝦產量低于T1、T2,但三者之間產值為T3>T2>T1,T3總體利潤最高,達到了5967.0元,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適量增加黃鱔數量可以有效提高經濟效益。3密度對水體氨氮的影響黃鱔可用口腔呼吸,鰓部退化,與水體接觸表面積小,皮膚黏液豐富,對酸堿度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本次研究中水體中不同形態(tài)氮的濃度變化主要受到氣象因素、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施肥水平及施肥時間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土壤和水體中氮的主要存在形態(tài)和濃度是動態(tài)變化的,試驗初期化肥使用量較大,能夠顯著增加土壤肥力,之后稻田長期處于淹水狀態(tài),淹水后土壤中的氮緩慢進入水體若養(yǎng)殖水體中氨氮濃度積累過高,就會影響水產動物的生長,甚至造成死亡。國內眾多學者對黑鯛亞硝酸氮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循環(huán)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并且對動物有一定的毒性。徐勇等稻蝦鱔共作系統(tǒng)中,養(yǎng)殖生物的殘餌、糞便分解可提高水體肥力,補充化肥的作用。而當氧氣含量較低的情況下,黃鱔密度增加會降低水體溶氧,提升氨氮、亞硝酸氮含量。說明高密度養(yǎng)殖情況下在高溫季節(jié)更要關注水質變動并采取相應措施調控水質。在生產中應適當控制黃鱔的投放量。試驗結果顯示克氏原螯蝦產量較低,原因在于本次試驗黃鱔作為養(yǎng)殖主體,在食物不足時小個體的克氏原螯蝦被黃鱔作為餌料捕食。在本試驗中,隨著黃鱔增加,水質有所下降,但并未影響到生產量和最終效益,且黃鱔密度高的組效益最好。T3組黃鱔密度最大,所產生的糞便可供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