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及其效力_第1頁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及其效力_第2頁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及其效力_第3頁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及其效力_第4頁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及其效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及其效力

在訴訟的分布上,公司糾紛和事件比股屋買賣更重要。雖然無法正確的數據統(tǒng)計,但根據普遍認為,在公司糾紛和事件中,至少有一半的糾紛發(fā)生在糾紛中,也存在許多爭議。最初的參與和侵犯股東的權利罪。就此而言,關于股權優(yōu)先購買權的研究無疑是最具實務價值的研究課題。而優(yōu)先購買權作為一種法律規(guī)則,并非公司法制度獨有,傳統(tǒng)民法中的優(yōu)先購買權早有久遠的歷史,在民法理論上,圍繞此一問題的紛爭一直延續(xù)不絕,待到后來的公司法就股權轉讓的特定交易,基于股東間人合性的維持而設定優(yōu)先購買權時,就更是疑難疊加,復雜備至。因由于此,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問題自然會也已經成為近年來學界和實務部門關注和熱議的焦點。中國立法、包括公司法歷來以條文簡要著稱,但對股權轉讓的規(guī)定卻屬例外,《公司法》第72條設計了4個條款、用了近300文字對股權轉讓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作了具體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之細致和嚴密,甚至達到了不厭其煩的程度,包括對優(yōu)先購買權的規(guī)定也用了近100字,也可謂相當精細。但面對股權轉讓自身的復雜和法律調整的需求,這樣精細的規(guī)定依然不足用,尤其是對于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及其效力這樣的棘手問題,公司法甚至未作任何提及?;诿穹▊鹘y(tǒng)原理和有限公司人合性的基本屬性、針對股權轉讓的特殊交易結構、對公司法的現有規(guī)則作出切合立法本意的解讀,對涉及于此的一系列法律問題作出分析和回答,就成為中國公司法理論無可回避的任務。一、優(yōu)先購買權必須具有“請求權”和“形成權”之間的關系權利的性質不僅決定了其自身的行使方式和效力,也深刻的影響權利人利益受保護的程度,辨明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是為其他一切問題探討的基礎。對迄今各種論辯加以系統(tǒng)梳理的結果表明,關于優(yōu)先購買權的性質事實上已經形成以下幾種頗有代表性的學說:第一,“期待權說”。該說認為,“就優(yōu)先購買權而言,在某項財產出賣以前,權利人不能向他人主張任何權利,該權利能否行使、何時才能行使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法律賦予某人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只是使其取得了某種期待的利益,即期待將來在某項財產出售時可以享受的利益?!钡诙?“請求權說”。該說認為,“優(yōu)先購買權是權利人得請求出賣人與自己訂立買賣合同的權利?!蔽覈_灣地區(qū)也有判例曾持類似的“買賣契約訂立請求權”的觀點。第三,“形成權說”。該說認為,優(yōu)先購買權為特別法上的形成權?!捌湫纬尚ЯΡ憩F在:轉讓方與第三方成立股權轉讓關系時,一旦優(yōu)先權人主張或者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就能使優(yōu)先權人與轉讓方之間按同等條件產生買賣合同關系?!钡聡ㄕf即持這一觀點,德國學者梅迪庫斯指出,“根據現今文獻中的通行見解(如拉倫茨《債法分論》,第2編,第一部分,第44章,第3節(jié),第151頁),先買權是一種形成權:權利人可以通過單方意思表示而在自己與形成權的相對人(《民法典》將這稱作義務人)之間成立買賣合同。此項權利以義務人向一個第三人出賣為前提條件?!憋@然,上述諸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從某一方面揭示了優(yōu)先購買權的特點?!捌诖龣嗾f”認識到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需要具備出賣人出賣受優(yōu)先購買權拘束的標的物這一必備要件?!罢埱髾嗾f”和“形成權說”認識到欲實現優(yōu)先購買的目的,必須使優(yōu)先權人具有某種權利,借助這一權利可以達到在出賣人與優(yōu)先權人之間順利建立與出賣人同第三人之間合同具有相同內容的合同關系的目的。一般而言,期待權與既得權相對應,是以權利成立要件是否完全具備為標準對私權所作的一種分類,請求權與支配權、形成權、抗辯權相對應,是以權利的作用為標準對私權所做的一種分類。由此而言,期待權與請求權和形成權之間并無可比較性。因為當事人所享有的請求權和形成權可能已經成立成為既得權,也可能尚未成立處于期待權狀態(tài)。加之,“期待權說”重在描述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條件,對于實踐中爭議較大的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方式和效果問題的解決并無多大的幫助。具有實際價值的是“請求權說”和“形成權說”,它們不僅屬于同一權利分類體系,而且都重在描述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方式和效力特點?!罢埱髾嗄苏埱筇囟ㄐ袨榈臋嗬?須有相對人的協(xié)力(或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始克實現”。如果采用“請求權說”,當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條件具備時,優(yōu)先權人需要向出賣人發(fā)出類似契約的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出賣人承諾時契約始得成立。為了實現優(yōu)先購買權的立法目的,法律還必須明確規(guī)定出賣人的強制締約義務,否則,出賣人拒絕締約,只對優(yōu)先權人進行損害賠償時,優(yōu)先購買權在訂約階段即已落空。因而,在“請求權說”還必須采用強制締約“請求權說”。即使立法規(guī)定了出賣人的強制締約義務,如果出賣人拒絕,契約的訂立還必須經過必要的司法程序才能實現。而“形成權系賦予權利人得依其意思而形成一定法律效果的法律之力,相對人并不負有相對應的義務,只是受到拘束,須容忍此項形成及其法律效果?!比绻捎谩靶纬蓹嗾f”,當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條件具備時,優(yōu)先權人只需通過向出賣人作出行使權利的單方意思表示,買賣契約即可在當事人之間成立。從最終效果上來看,無疑強制締約“請求權說”和“形成權”說都能最終實現在出賣人與優(yōu)先權人之間成立與第三人和出賣人之間內容相同的買賣合同的目的。但是,在出賣人幾乎已無拒絕訂約可能的強制締約情形下,再按常規(guī)履行要約、承諾這一并無談判價值的漫長締約程序,實在既無必要,又徒增締約成本,還拖延契約成立時間,違背經濟效率原則,不如采用“形成權說”既經濟又便捷高效。因而,從最便利于實現立法目的的角度出發(fā),“形成權說”是更值得采納的主張,這也與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主流意見相一致。對形成權說抱有懷疑或難以認同的主要理由在于對當事人股權轉讓的強制和對契約自由的破壞。如果只是根據轉讓人與第三人之間成立了合同,就可以由其他股東單方決定其與轉讓人之間合同的成立,而不需獲得轉讓人的認可,甚至即使轉讓人拒絕,亦不能阻礙此合同的成立,這看起來的確與民事行為和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相悖和直接沖突。然而,如果把股權轉讓置于民法形成權的一般制度背景之下進行觀察,如果充分地注意到轉讓人是在明知其他股東享有這種優(yōu)先受讓形成權的前提下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的,那么,本質上就不存在對轉讓人股權轉讓的強制,此時轉讓人的行為已經蘊含了向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股東轉讓的自愿,其實這是一個原本早被法律鎖定的連環(huán)交易,與第三人的交易和與其他股東的交易是被密切連接在一起的,只要轉讓人啟動了向第三人轉讓股權的交易,在其他股東欲優(yōu)先受讓時,必然轉化為向其他股東轉讓股權的交易。如果轉讓人對此心知肚明,當然就不能將其視為強迫交易。實際上,民法上所有的形成權都存在同樣的邏輯,如果認為股權轉讓中的形成權構成對契約自由的破壞,那么其他民事形成權又何嘗不會如此。如果其他民事形成權與契約自由相容相合,那么承認股權轉讓中的形成權也就沒有法理和學理的障礙。雖然股權轉讓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行為,但卻不應排斥形成權的適用,相反,由于有限公司特有的人合性,使得形成權的定性與其高度吻合,更有正當性的基礎,更能有效地維系有限公司的人合性。二、股權優(yōu)先購買權的對外效力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是以轉讓方與第三方就股權轉讓主要交易條件達成協(xié)議為基礎而行使的權利,因而,優(yōu)先購買權行使不僅導致轉讓方與股東之間合同的成立,而且會直接決定和影響轉讓方此前與第三人進行的交易,由此,形成了優(yōu)先購買權之下股權轉讓行為的特殊效力狀態(tài)。第一,對內效力。按照“形成權說”,優(yōu)先權人一經向出賣人做出有效的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單方意思表示,即在優(yōu)先權人和轉讓人之間成立股權轉讓合同,這一合同的內容與轉讓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內容相同,相當于對另一合同的直接復制。這一合同的產生,雖然未經要約、承諾等締約程序,也未形成書面合同的特定形式,但其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原因產生,也具有有效合同的全部效力,當事人不得隨意變更、撤銷和解除。在轉讓人執(zhí)意要將其股權轉讓給第三人,因其他股東欲優(yōu)先購買而不能如愿時,為了阻礙其他股東受讓股權而放棄對外轉讓的作法,已不屬于一般的締約責任問題,它既是對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敵意和蔑視,也構成對已經成立的轉讓合同的違約行為。盡管這種合同是依優(yōu)先權人的單方行為而成立,但其法律效力并不低于或弱于雙方合意成立的合同,該合同應適用一般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解釋、履行等所有法律規(guī)定。如果出現一方違約,當事人同樣可以請求強制履行或損害賠償。第二,對外效力。由前述內容可知,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必然會在出賣人、第三人、優(yōu)先權人之間成立兩個合同,形成在同一股權之上的“一股二賣”局面。如何確定這兩個合同之間的效力及協(xié)調它們之間的沖突,尤其是是否承認向第三人轉讓股權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在股權優(yōu)先購買權問題上最令人困惑和最具爭議的尖銳問題。對此,公司法學界亦眾說紛紜,有代表性的主張包括:“無效說”、“附法定生效條件說”、“效力待定說”、“可撤銷說”、“有效說”。其一,“無效說”。該說認為《公司法》第72條屬于強行性規(guī)范,轉讓股東違反該條規(guī)定與第三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應當歸于無效。該說從法律規(guī)范的性質入手,試圖從現行法中找到轉讓人與第三人之間合同無效的根據,然而,批評的觀點卻指出,“公司法第72條第2款和第3款之規(guī)定并非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系選擇適用和推定適用的任意性規(guī)范?!庇袑W者還進一步指出,即便將其認定為強制性規(guī)范,該條規(guī)定也屬于強制性規(guī)定中的賦權性規(guī)定,而非禁止性規(guī)定,在股東違反法定規(guī)則與第三人簽訂轉讓合同的情形下,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并未喪失仍可以行使,這并不能說是已經侵犯了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而應當使合同歸于無效。而該類合同顯然又不符合《合同法》規(guī)定的其它合同無效的情形。因而,得出該類合同無效的結論理由并不十分充分。此外,股東是否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只要違反《公司法》第72條就一概認定無效,并且是合同的自始、當然、確定無效,將導致優(yōu)先購買權人在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后,轉讓人和第三人將必須重新締結合同的不合理結論,違背經濟、效率的商事法則。其二,“附法定生效條件說”。早在新《公司法》頒行之前就有學者指出,雖然《公司法》并未規(guī)定,“公司同意”和股東“不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是該類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要件,但是從《公司法》的規(guī)定來看,第三人要想取得股權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否則,只要股東表示要購買股權第三人的預期就將落空,因而,這兩個條件應為法律規(guī)定的該類合同的法定生效條件,該類行為應為附法定生效條件的行為。并且因條件法定,股東向第三人轉讓出資時,無需聲明已滿足這兩個條件,如果沒有滿足這兩個條件,除非轉讓人承諾已滿足,其無須向第三人承擔交易不能的責任。該說并非從現有關于合同效力的法律規(guī)定來論證此類合同的效力,而是從貫徹立法目的的角度出發(fā),推理得出結論。它避免了“無效說”中需重復締結合同的缺陷,在立法對該類合同效力未作規(guī)定的條件下,無疑是實現立法目的的一種可能解釋。但其不足在于:它將使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適用例外的規(guī)則。它將第三人與轉讓人之間合同的效力交由合同之外的主體來決定的做法,也將為優(yōu)先購買權人惡意或拖延行使權利、危害他人利益提供機會。在優(yōu)先購買人行使權利時,股東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不生效,將使第三人無法獲得合同不履行的保護,對第三人保護難免不周。同時,合同的不生效,也可能使該類合同淪為出讓股東權衡利弊之后借以抬高股價的一種工具,既浪費社會資源又有害優(yōu)先購買權人利益。其三,“效力待定說”。該說又具體分為兩類觀點,一類觀點認為“股東在此種情況下對股份之處分類似于無權處分。公司法賦予全體股東以同意權,類似于在共有情況下共有人處分共有物必須經過其他共有人之同意,如未同意則對其他共有人不生效力之規(guī)定。此種規(guī)定與無限公司中相關規(guī)定是基于同一法理。而無限公司股東擁有的股權具有共有性質。因此,未經股東會同意且其他股東未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處于未定狀態(tài),且依照《合同法》第51條之規(guī)定,應當允許股東會事后追認?!绷硪活愑^點認為該類合同不屬于《合同法》規(guī)定的無權處分情形,但是可以類推適用“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的規(guī)定。這兩種觀點無疑也是從實現股東優(yōu)先購買的立法目的出發(fā),從《合同法》上找到確定該類合同效力的法律依據。然而,對上述見解,學者間多有質疑。對于無權處分的觀點,有學者指出,“《合同法》第51條規(guī)范的是‘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情形,而作為股權轉讓人的股東顯然不是‘無處分權的人’,他有處分權,只是處分權的行使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股權也并非‘他人財產’,而是股東自己的財產?!倍皬摹逗贤ā返?50條和第151條關于權利瑕疵擔保義務的規(guī)定,可以推知法律對處分權受限制的人處分自己財產的行為的效力與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處理并不相同?!痹跈嗬嬖阼Υ玫那闆r下,合同應當是有效的,否則便談不上瑕疵擔保義務問題。而“權利瑕疵,即第三人對標的物享有權利,顯然包括出賣人未排除處分權上所受的限制即處分其標的的情形?!币蚨?該類合同并不屬于無權處分的合同,而屬于權利存在瑕疵的情形,不應適用無權處分的規(guī)定來認定合同效力。即使是屬于無權處分,設定股權轉讓負擔的股權轉讓合同本身的效力也不應當受到影響,因為,負擔行為并不需要具備處分權,無權處分只是導致合同有可能無法履行,產生違約責任。有人也不認同對限制行為能力的比照,認為股東雖無完全的處分權限,但是其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當無疑問,將之類推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并無合理的根據。在將該類合同定性為效力待定合同的情況下,雖然與“法定生效條件說”相比,第三人可以獲得催告權、解除權等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這里依然存在著合同效力受合同之外主體制約以及第三人無法獲得合同不履行的保護等問題。其四,“可撤銷說”。該說為目前較有影響力的觀點。主張該說的學者認為,“此種合同有別于絕對有效合同,否則,老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勢必落空。此種合同也有別于絕對無效合同,因為出讓股東是享有股權的主體,老股東也未必反對該合同?!薄拌b于此種股權轉讓違反了《公司法》有關出讓股東行使處分權的法定限制條款,侵害了老股東的法定優(yōu)先購買權;又鑒于老股東是否有意、是否具有財力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并不確定,筆者認為此類股權轉讓合同應界定為可撤銷合同?!痹撜f從價值角度立論,從實現優(yōu)先購買權的立法目的出發(fā),考慮到一概否定合同的效力有違經濟效率原則,因而,主張該類合同認定可撤銷,具有其合理性。與前幾類學說比較,在股東不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情況下,無疑最為便捷高效,具有其優(yōu)勢。然而,當股東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情況下,它也存在著對第三人保護不周的問題。其五,“有效說”。該說認為,“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使目的在于通過保障其他股東優(yōu)先獲得擬轉讓股份而維護公司內部信賴關系,因此法律所要否定的是非股東第三人優(yōu)先于公司其他股東取得公司股份的行為,而不是轉讓股東與第三人間成立轉讓協(xié)議的行為?!薄安⒉皇侵挥谐蜂N股權轉讓合同或否定合同效力才能保護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事實上,合同的效力是可以與權利變動的結果相區(qū)分的,法律可通過在權利變動領域施以控制以保護相關利害關系人的權益,而不必在合同效力領域加以干涉?!币蚨?“未經其他股東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要么不能履行從而不能發(fā)生權利變動,要么履行后(如通過故意抬高價格使其他股東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因而使相關登記得以進行)不發(fā)生股權變動的結果或者使股權變動的結果對其他股東不發(fā)生效力”但是,并不影響轉讓股東與第三人之間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優(yōu)先權人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使第三人與轉讓人的合同不能履行時,第三人可以尋求債務不履行的救濟。該種觀點主張,只阻礙或者否定股權變動的效果發(fā)生,而不否定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借此,既可以保護優(yōu)先購買權的實現,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第三人的利益。此一主張無疑是一種相對最好的構想。可以清楚地看到,圍繞股權轉讓這一法律行為,股東的股份轉讓權利保護、其他的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保護和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三者在此交匯,它們都是民商法律追尋的目標和價值。股權的對內和對外轉讓是股東本來就享有的重要權利,對股權流轉的限制本身就會減損股權的財產價值,因此,除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外,股東的股權轉讓行為是不應被輕易否定的。股東對其他股東股權的優(yōu)先購買權是基于有限公司人合性而由法律預先設定的權利,它既是維系公司人合性的保障,又是股權自身所包含的內容和股東享有的既得利益。第三人作為交易行為的當事人,在一個完備市場上基于理性判斷進行的正當交易,都應當得到交易安全的呵護,非因自身的主觀惡意或過錯通常不應承受交易瑕疵的風險。由此,無論是轉讓股權的股東,還是享有優(yōu)先受讓權的其他股東,抑或受讓股權的善意第三人,都是法律要精心呵護的市場主體。然而,多元主體在同一股權客體上的交匯注定要導致利益的沖突。轉讓股東為實現最大收益而隨意毀約、不受約束地轉讓股權當然會直接沖擊其他股東的既有權利;要確保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就要硬性剝奪已先行介入交易的第三人的交易機會和交易利益;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一旦得到肯定和維護,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權益也就會落空喪失,甚至轉讓股東的轉讓收益也會隨之受損。這種在民事無權處分行為中發(fā)生的權利沖突景象也生動地呈現在公司法中的股權轉讓行為中,而且表現的更為豐富和復雜。一般無權處分不過是原始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兩方主體間的沖突,而股權轉讓的利益沖突涉及三方,除轉讓方和第三方外,還有一個享有優(yōu)先權的其他股東。這不僅增加了利益沖突的深度,還擴展了利益沖突的范圍。股權轉讓中的利益沖突是這種交易行為必然形成的格局,企望這樣的沖突不會發(fā)生或自然消失是不現實的,所能做的就是盡法律之能最大限度地調和沖突,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實現有限責任公司、轉讓股東、其他股東以及公司之外第三人之間相對的利益平衡或均衡。有限公司兼具資合與人合的性質,股東之間的人身信賴和合作關系對于公司的存續(xù)和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于有些公司而言甚至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在股權轉讓的情景下,這種關系將面臨被重塑甚至破壞的危險。為了保護公司的人合性,立法規(guī)定了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制度,努力維系這一關系。但是這一關系的維系并不是無條件的,它要以保護股東的轉讓利益為前提。進而法律規(guī)定的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只能是同等條件下的優(yōu)先權。這樣就既保護了轉讓股東利益又保護了其余股東和公司的整體利益。在三角關系中,極具挑戰(zhàn)的難題是,如何保護股東之外的第三人的利益。雖然立法可以基于重大的價值考量以一種利益為代價去保護另一種更大價值的利益,但是對于其它利益的犧牲也不是沒有合理限度的,如同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的法律機理一樣,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減少對其他利益的損害,始終是這類制度設計的基本取向和立法目標。由此,如何在實現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同時,也能使第三人的利益得以充分地關注和保護,這才是對立法智慧的考驗,也是對各種法律學說評判和驗證的根本依據。就此反觀以上諸說,“無效說”、“附法定生效要件說”、“效力待定說”和“可撤銷說”,雖然各自的論證理由和具體建議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均無一例外的認為,在“一股二賣”的局面下,要想實現立法目的,就必須否定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的效力,否則對于并存的合同,轉讓方如果選擇履行與第三人的轉讓合同,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就將落空。依此主張,將使第三人處于極度不利的境地,它既剝奪了第三人獲得股權的機會,又使其喪失了獲得合同保護的可能。姑且不論上述主張自身遭受的不同程度的理論質疑,僅就對各方當事人利益保護的失衡而言,它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更難稱上為理想的法律構想。而“有效說”所提出的,只否定向第三人實際轉讓股權的效果而不否定股權轉讓合同本身效力的法律設計,則既實現了股東優(yōu)先購買的立法目的,又以變換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護了第三人的利益,這無疑是一種相對最優(yōu)、更為可取的選擇。這里不應被忽視的是,雖然無論何種主張都不能使第三人實際地獲得股權,但是否承認向第三人轉讓合同的效力將使第三人獲得完全不同的法律保護和救濟,在否定合同效力情況下,第三人只能通過締約過失的責任機制獲得救濟,在肯定合同效力情況下,第三人則可以以違約為由追究轉讓方的責任。而合同有效下的違約責任與合同不生效或無效下的締約過失責任,無論在歸責要件上還是在追責力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語。違約責任可以不以違約方的過錯為要件,只要合同未能履行,就要承擔違約責任,但締約過失責任則必定以締約當事人的過錯為責任要件。違約責任不僅可以就守約方的實際損失請求賠償,而且可以就間接損失即合同履行后可得利益的損失請求賠償,但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則只能限于當事人實際遭受的損失。因此,是否承認向第三人轉讓股權合同的效力,不只是純粹法律技術的分析和一般的學說之爭,而是關涉對善意第三人法律保護深度和力度的實質問題。盡管為保護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迫不得已而犧牲第三人對股權的取得,但卻沒有理由放棄通過其他可能途徑實現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努力。正因于此,上述各種學說中的“有效說”殊值肯定和采納。三、基于法律解釋的思考優(yōu)先購買權之下股權轉讓“有效說”肯定了“一股兩賣”或“一股多賣”情形下各個合同的有效性,并不能消除同一股權之上形成的利益沖突,相反,它使這些合同的履行沖突進一步突顯。同樣一個股權,不可能既轉讓給行使優(yōu)先權的其他股東,又轉讓給股東之外的第三人。面對同一客體上的利益沖突,法律還是要基于利益平衡的價值取向,在當事人間做進一步的協(xié)調。一般合同法對一物兩賣或一物多賣的基本態(tài)度是不對多個合同本身的效力區(qū)分高下,而只是對合同履行的沖突加以必要的協(xié)調。通常情況下,是由出賣人自主決定從多個合同中選擇履行。但最新公布的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對此確立了更為合理的履行原則,根據其第9條和第10條的規(guī)定,應該按照先行受理給付、先行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先行支付價款、合同依法在先成立等確定合同的優(yōu)先履行或合同標的物的歸屬。傳統(tǒng)民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為調和無權處分的利益沖突而生,其采取的方案是維持與善意第三人交易行為的效力,通過對無權處分人的追償補救原始權利人物權喪失的損失,法律以局部地犧牲原始權利人的利益維持整個市場的交易安全。在肯定向其他股東和向第三人轉讓股權的合同都有效的情況下,如何調和股權轉讓中的利益沖突也需要類似的法律智慧和制度設計。但顯然,簡單地準用買賣合同中的一物多賣規(guī)則,讓股權轉讓方選擇履行或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來確定股權歸屬都是不甚適當的。面對轉讓方、其他股東、第三人這三個主體都需保護的利益,只能由法律權衡輕重,做出合理的取舍。在別的場合,多是交易安全優(yōu)先,原始權利人的利益讓位于善意第三人保護,而對于股權轉讓,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與保護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之間,法律的天平也許應向后者傾斜,理由在于后者牽涉法律所要保護的兩種利益,其一是其他股東的既有權益,其二則是有限公司的人合性,股東既有權益的保護還只是股東的個體權利問題,而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則涉及到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的利益,即公司自身的利益和所有其他股東的利益。股權不只是一個股東享有的個體權利,還是一個依附于商業(yè)團體、具有較強人身屬性的成員權利,股權的轉讓既要實現個別股東的流通權益,又要盡可能地兼顧公司組織體的穩(wěn)定和全體股東的人合利益。善意第三人的保護只是商業(yè)行為法上的問題,而股東優(yōu)先權的保護還是商業(yè)組織法的重要目標。交易安全的維護并非法律絕對不二的規(guī)則,如有更需法律優(yōu)先保護的目標,它也需做必要的調整或犧牲。更何況,股權轉讓中的第三人的主觀善意并不是徹底的,而是相對的,在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統(tǒng)一法律規(guī)則之下,任何受讓股權的第三人其實都應負有征詢和確認其他股東受讓意愿的注意義務,除非其他股東明示地放棄,否則第三人的受讓行為都可能構成注意義務的不當,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善意實際上是很難成立的。由此,優(yōu)先選擇對其他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保護,相對地犧牲第三人的交易利益,在此情境下具有更充分的實體公正性。僅有優(yōu)先保護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結論是不夠的,還需進一步尋求支撐這一結論的法理邏輯和制度路徑。欲想既不否定與第三人轉讓合同的效力,又使優(yōu)先權人的合同得到實際履行,可以有以下四個思路和可能的法律途徑:第一,賦予優(yōu)先購買權人的股權轉讓合同以優(yōu)先履行的效力。同時有效的合同或并存的債權可以有履行次序的先后,如同破產程序中勞動債權、稅務債權優(yōu)先的債權清償順序一樣。但這種直接決定債權能否實現的履行順序顯然不能由身處債權債務利害關系中的當事人自己確定,而應交由國家立法做出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第二,將向第三人轉讓股權的合同視為履行不能的合同。法律上有效的合同也會因主觀或客觀上的障礙而無法履行,因此合同上有所謂的主觀不能與客觀不能。如果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是不可侵害的權利,向第三人轉讓股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