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實論證中的修辭_第1頁
法律事實論證中的修辭_第2頁
法律事實論證中的修辭_第3頁
法律事實論證中的修辭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律事實論證中的修辭

一、鄧玉嬌后犯罪本文通過對鄧玉嬌事件的輿論分析,分析了修辭的構建和解讀重要性。進而深入探討。以下將對該案進行簡要陳述:2009年6月16日,湖北省巴東縣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鄧玉嬌案”,并作出一審判決。巴東縣人民法院審理查明,2009年5月10日晚,鄧貴大、黃德智等人酒后到該縣野三關鎮(zhèn)雄風賓館夢幻娛樂城玩樂。黃德智強迫要求賓館女服務員鄧玉嬌陪其洗浴,遭到拒絕。鄧貴大、黃德智極為不滿,對鄧玉嬌進行糾纏、辱罵,在服務員羅某等人的勸解下,鄧玉嬌兩次欲離開房間,均被鄧貴大攔住并被“推坐”在身后的單人沙發(fā)上。當鄧貴大再次逼近鄧玉嬌時,被推坐在單人沙發(fā)上的鄧玉嬌從隨身攜帶的包內掏出一把“水果刀”,起身朝鄧貴大刺擊,致鄧貴大左頸、左小臂、右胸、右肩受傷。一直在現(xiàn)場的黃德智上前對鄧玉嬌進行阻攔,被刺傷右肘關節(jié)內側。鄧貴大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黃德智所受傷情經鑒定為輕傷。巴東縣人民法院認為,鄧玉嬌在遭受鄧貴大、黃德智“無理糾纏、拉扯推搡、言詞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況下,實施的反擊行為具有防衛(wèi)性質,但超過了必要限度,屬于防衛(wèi)過當。被告人鄧玉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案發(fā)后,鄧玉嬌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如實供述罪行,構成自首。經法醫(yī)鑒定,鄧玉嬌為心境障礙(雙相),屬部分(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據(jù)此,依法判決對鄧玉嬌免予刑事處罰。(一)鄧玉嬌、黃德智—修辭的人物形象塑造在案件事實論證過程中,首先受眾對案件的人物形象會有一個自主的評價,他是好是壞,是主動犯規(guī)還是被逼無奈等等,一個人的人物形象不僅僅決定最后的量刑,而且直接主導受眾(包括法官在內)的感情投入而主宰案件評判的全過程。鄧玉嬌案中所用到的“賓館女服務員”“心境障礙(雙相)”“部分(限定)刑事責任能力”等關鍵用語就塑造了鄧玉嬌這樣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飽受欺辱因心理問題而做出本能反應的可憐形象。面對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必定滿懷憐憫和對侵犯者的憎恨,而這正是修辭在事實論證中的作用體現(xiàn)。因為我們已經被修辭左右自己的感情,并按照他的思路去塑造人物形象,去構建事實,至少這個案件的主要人物已經得到受眾的庇護。而受害者鄧貴大、黃德智,一個是野三關政府招商辦公室主任,一個在招商辦工作。他們在醉酒后出現(xiàn)在娛樂場所,在人們心中那種清廉的形象早已不在,只剩下眾人對他們這樣一個頭帶官帽生活作風不良的評價。(二)大學生環(huán)境民事侵權案件在案件主人公出場后,我們還是要以這樣的人物為線索去重構案件事實。在此,修辭再次用一些針對性的詞匯來構秦賽/山東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山東濟南250100)。建案件發(fā)生時的情境?!熬坪笮埏L賓館夢幻娛樂城玩樂”、“強迫要求賓館女服務員鄧玉嬌陪其洗浴”、“對鄧玉嬌進行糾纏、辱罵”這些丑陋言行構建了兩個官員仗勢欺人的情境,為眾人所憎惡。即使從法律角度評價他們確實也算是受害者,但是用感性去評價案件的大部分受眾早已經忘卻他們被傷害的結果,或者覺得他們的被傷害是應有的報應。而正是大部分受眾對案件這樣的評價,最終主導了案件由于趨于實質合理而必須做出的和眾抉擇。(三)修辭是研究原被告方提供的證據(jù)人物形象跟事實情境似乎已經給事實奠定了一個感情基礎,但是法官需要把事實碎片串聯(lián)起來,構筑一個還原事實,來達到事實論證的最終目的。在案件事實論證中,原先原被告方都提供了自己的一些言辭證據(jù),在基本事實已經得到肯定的情況下,這些證據(jù)的挑選跟連接是唯一能夠影響案件走向的因素,而修辭正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鄧玉嬌案中,“黃德智強迫要求賓館女服務員鄧玉嬌陪其洗浴”、“被推坐在單人沙發(fā)上的鄧玉嬌從隨身攜帶的包內掏出一把水果刀起身朝鄧貴大刺擊”等都是法官通過迎合案件事實原有的基調,從眾多的事實碎片中挑揀最為符合真相發(fā)展邏輯的事實構成因素,最終構成了完整的事實論證。三、修辭并不完全正確地反映法律人的立場和偏好修辭真正的秘密是游走于理論與技藝之間、原則與概念、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從而便于偷換概念,甚至以假亂真。修辭是法律人的高超技藝,但也是法律人必須警惕的陷阱。在案件的重塑過程中,利益各方重視根據(jù)自己的道德、判斷、立場來積極地使用修辭手段,而難免有一種偏離常規(guī)、試圖改變事實的傾向,在案件的構建中出現(xiàn)對案件事實形成符合自身立場和偏好的不同版本。修辭的特性,難免對原本較為穩(wěn)定的推理系統(tǒng)造成一定的沖擊。(一)修辭危害的潛修辭作為事實論證過程所運用的重要方法,說到底其實就一個目的,就是構造目標受眾更容易、更愿意接受的事實。在司法中,在判決理由并不充足或并不明顯的情況之下,修辭可以使得判決的合法性得到較小成本的灌輸,但在判決理由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但并不正當?shù)膱龊?這種修辭對于法治的危害則是潛在的同時又是巨大的。比如藥家鑫案中,媒體起初的報道勾勒了一個風流的官二代形象,公眾對其撞人后滅口的行為深惡痛絕。而后又出現(xiàn)了“藥家鑫本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藥家鑫的行為屬于激情殺人”等言論,試圖挽救藥家鑫被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命運。在修辭目的性的驅使下,利益各方必然會在基本事實確定的情況下,用修辭去盡量改變受眾對原有基本事實的認同,讓他們能夠比較全面地分析其中可以部分改變事實走向的因素。因此,修辭的目的性引導其使用者更為明確地運用,也使得利益的偏向者試圖扭轉事實的欲念的實施。(二)修辭所體現(xiàn)的觀點在事實論證中的作用近代法制理論按照三段論,將法律規(guī)定作為大前提,把當前的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規(guī)范地推出最終的結論,這種形式推理具有必然性。而修辭則是運用語言技巧進行說服使聽眾結合所提出的觀點,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修辭在事實論證中所體現(xiàn)的其自身說理論證的作用,修辭者通過說服,其直接目的就是讓受眾認可其提出的觀點較為可取。而其觀點是否正確或者是否可取,就并不具有形式邏輯所具有的必然性,因此修辭也就必然地顯示出了他的或然性。但是在邏輯推理作為使法治作為理性之治成為可能的必要保障的情況下,我們在強調修辭可以使法律的適用更趨向于合理的同時,必須在理性和合理中尋求一個平衡點,讓修辭的或然性不至于成為一個對法律論證原有體系的解構,而是努力使其建構一個更為完美的事實論證系統(tǒng)。(三)修辭在法律事實論證中的解構意義由于修辭的運用存在主觀性,就不可避免地作為利益主體爭奪優(yōu)勝權的工具。在一個案件中,利益各方會想盡辦法去搜尋修辭的可介入點來施展修辭的隱性力量?!笆聦嵣?修辭能夠著力之處必然是那些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可能性的地方,或者能夠以某種方式被改變的地方。在不存在任何可能性、可變性或可選擇性的地方,修辭沒有用武之地?!币虼?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同樣的一個真相,會由于利益與價值觀念的沖突導致不同方式修辭的運用,甚至同一利益方會在案件形勢轉變或者個人利益期待值變化的情況下去改變自己的修辭策略,以迎合多變的利益需求。當然面對這種形勢,法律就必須保持穩(wěn)定以避免司法變質為迎合民意的超前立法,立法者堅守法律的保守本性,并不是給修辭提供一個肆意妄為的自由場合,任何毫無依據(jù)的修辭的運用也必將導致受眾對于其使用正當性的懷疑,而最終升溫至對于利益方對法律保持的真摯的誠懇態(tài)度。修辭在事實論證中的解構意義,可以總結為是對原本在傳統(tǒng)、縝密的法律邏輯推理與嚴格的法律程序保障下事實認定的確定性的消減。修辭所具有的目的性、或然性與多變性不可避免地對法律的確定性、穩(wěn)定性形成一定的沖擊,在神圣莊嚴的法律應用過程中注入偏離正義的主觀表述,從而在彌合事實縫隙的同時,必定出現(xiàn)扭曲現(xiàn)象。因此,雙刃劍的刀鋒又一次指向了修辭在法律事實論證中的利與弊。三、修辭在事實論證中的角色定位在法律事實論證的過程中,修辭無處不在?!霸谖鞣叫揶o學家看來,產生并游離于具體語境之外,修辭完全沒有染指,因而渾然無雕飾的‘純思想’從來不曾存在。任何念頭或者想法的萌發(fā)都以為這修辭的參與并在其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毙揶o作為一種說服手段,在法律事實論證過程中,通過自身能量的釋放試圖來獲得大眾的內心認同。實際上,修辭在個案的事實論證中,能夠通過一個利益方的個人形象的塑造與事實情境的構建來讓受眾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構想真相,或者先是簡單地從內心表示同情與支持,進而來影響法官對于事實碎片的挑選與對事實論證的思維方式,然后再利用修辭來整合所有選擇的事實碎片,重構一個大部分受眾所認同的事實,并且做出最終的裁判。可以說修辭已經成為法律事實論證中一個隱性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融入與案件裁判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利益主體價值取向的表述,以情感人,以辭動人。它還是司法工作者的必備調和器,中立公正地整合事實,以求受眾易于接受的實質合理裁判。但是,修辭畢竟受利益主體的主觀控制,難以掩飾其目的性。在案件事實論證中對于一個案件的重構事實可能是五花八門,因為這是利益主體在認同基本事實的情況下對于其余事實碎片的各取所需的結果。雖然我們不可否認修辭的大量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裁判的過程更加趨于合理,但是,在現(xiàn)今法律上的正當仍是基于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來保證合法。而修辭主要是以其多變與不確定的或然性存在,追求受眾的接受而獲致合理性,而利用修辭所得到的合理并非與法律上的正當相一致,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產生緊張甚至沖突。作為法律工作者,在需要修辭又經常不得當利用的情況下,我們所要做的是發(fā)揮好修辭的作用,同時又使其不背離法律上的正當要求。在法律事實論證中,我們期望利益對立雙方去嚴格控制修辭的目的性與或然性程度似乎不太可能,因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