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叔孫通制楚風楚樂_第1頁
論叔孫通制楚風楚樂_第2頁
論叔孫通制楚風楚樂_第3頁
論叔孫通制楚風楚樂_第4頁
論叔孫通制楚風楚樂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叔孫通制楚風楚樂

叔叔孫通為漢代建立了一套音樂制度,主要來自秦朝和先秦。這是漢代繼承秦朝制度的重要表現(xiàn)?!妒酚洝ざY書》稱其“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同書《叔孫通列傳》記其所定朝儀,乃“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逗鬂h書·曹褒傳》亦云:“漢初,朝制無文,叔孫通頗采《禮經(jīng)》,參酌秦法,有救崩敝。”然而,禮因俗而成,樂緣心而生。漢高祖劉邦習楚俗、樂楚聲。叔孫通自稱“知時變”,《史記·叔孫通列傳》記其初見劉邦時“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索隱》案:孔文祥云“短衣便事,非儒者衣服。高祖楚人,故從其俗裁制”。他主持制定禮樂制度,自然會揣摩遷就漢皇喜好,《史記·禮書》亦稱其對秦禮“頗有所增益減損”。鑒于此,本文擬對漢初禮樂制度中所糅合的楚俗做一勾畫,以顯見其變革秦制的一面。*一叔孫通復定《儀品》,為西漢后期禮制叔孫通制禮作樂,為西漢初年重要的國事。《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史記》的上述記載,乃是司馬遷就漢初的若干重要國事所作的綜合性敘述,“叔孫通定禮儀”,為其中之一?!稘h書·禮樂志》亦曰:“(高祖)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據(jù)王充《論衡》,叔孫通為漢所定禮儀,包括《儀品》與《儀禮》?!墩摵狻ぶx短》曰:“高祖詔叔孫通制作《儀品》,十六篇何在?而復定《儀禮》,見在十六篇,秦火之余也?!边@里的《儀禮》十六篇即今《儀禮》十七篇。因古本《少牢饋食》與《有司徹》連篇,故得十六?!秲x禮》又稱《士禮》?!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jīng)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秲x禮》為“秦火之余”,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儀制度。宋人王應麟依照《周禮·春官·大宗伯》對禮的劃分方法,將十七篇分為四類:《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三篇記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禮,屬于吉禮;《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等四篇記喪葬之禮,屬于兇禮;《士相見禮》、《聘禮》、《覲禮》等三篇記賓主相見之禮,屬于賓禮;《士冠禮》、《士昏禮》、《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等七篇記冠昏、賓射、燕饗之禮,屬于嘉禮。叔孫通復定《儀禮》,正是漢初禮樂制度多襲舊制的表現(xiàn)。與《儀禮》為叔孫通“復定”不同,《儀品》為叔孫通所“制作”?!稘h書·梅福傳》亦云:“叔孫通遁秦歸漢,制作《儀品》?!薄秲x品》一書,《漢書·藝文志》無著錄。王應麟于《漢書藝文志考證》增《漢儀》一種。此《漢儀》即《儀品》?!逗鬂h書·曹褒列傳》記:章和元年正月,“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依禮條正。劉盼遂《論衡集解》據(jù)此于“《儀品》十六篇”下案:“十六篇當依《后漢書》作十二篇,蓋涉下文有十六篇字而誤?!薄秲x品》一書流傳不廣,于漢代即罕行于世?!稘h書·禮樂志》言:“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于理官,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蓖醭湟辔匆娖鋾?故有“何在”之言。該書今已散佚。黃以周《讀漢書禮樂書志》以為:“本傳所稱定朝儀,漢諸儀法、宗廟儀法及注疏所引禮器制度,即此云《儀品》十二篇是也?!本C合傳統(tǒng)文獻的相關記載,于輯采古禮之外,叔孫通有所制作之禮儀,目前尚可考者首先有朝儀。據(jù)《漢書·叔孫通傳》,高祖即帝位后為法簡易,朝廷之上“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后用叔孫通制朝儀,諸侯群臣朝賀“莫不震恐肅敬”,“諸侍坐者無敢讙嘩失禮”。其儀《漢書》記載頗詳,“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戍卒衛(wèi)官,設兵,張旗幟。傳曰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shù)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xiāng);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xiāng)。大行設九賓,臚句傳。于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zhí)戟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炼Y畢,盡伏,置法酒。諸侍坐殿下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zhí)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其次,又有宗廟儀法。《漢書·叔孫通傳》記載:“高帝崩,孝惠即位……徙通為奉常,定宗廟儀法?!庇谢閮x?!锻ǖ洹ざY典》:“漢制,皇太子納妃,奉常迎?!弊⒃?“時叔孫通定禮,以天子無親迎之義,皇太子以奉常迎也?!庇蟹?。《漢書·魏相傳》載相國蕭何、太子太傅叔孫通等議:“春夏秋冬天子所服,當法天地之數(shù),中得人和……臣請法之。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時?!庇卸Y器制度。鄭玄注《周官·凌人》曾引《漢禮器制度》為證;賈疏申之,曰:“叔孫通作《禮器制度》,多與周同,故鄭依而用之?!鼻迦藢O星衍有《漢禮器制度》輯本一卷,尚存九條,乃是對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至庶民日常所用器具服冕之質量、規(guī)格、色彩、樣式的區(qū)分。漢初宗廟樂亦由叔孫通主持制定?!稘h書·禮樂志》曰:“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弊⒁?《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等樂歌,皆“叔孫通所奏作也。”漢初宗廟樂“又有房中祠樂”,而劉邦的《大風歌》亦是在惠帝當位而叔孫通任奉常時,成為高祖原廟的祭祀樂歌。漢代還有部分禮儀規(guī)定在律之中。《晉書·刑法志》曰:“叔孫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薄栋隆肥似?jīng)清代法律家沈家本輯佚、考釋,尚存十六條。其內容涉及宗廟、陵墓、守喪、省親、休假、洗沐、祭祠、消災等禮儀。此外,《周禮·小?!纷⒁稘h儀》,“每街路輒祭”;《禮記·祭法》疏引《漢儀》,“高帝廟主九寸,前方后圓,圍一尺”,亦叔孫通所制禮儀之可考者。二從“坐”到“置兵,張旗”從叔孫通為漢朝所制禮儀看,漢初禮制既采摭古禮,又遷就楚俗。朝儀規(guī)定,群臣始入,文武分立殿下,“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xiāng);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xiāng)?!惫俜治奈涫加趹?zhàn)國,故周禮無文武分列。大戴輯《禮記·朝事》記朝諸侯之禮,“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旗就其位”,不完全是兩列,亦未按文武職業(yè)分列?!妒酚洝ご炭土袀鳌非赝酢耙娧嗍拐呦剃枌m”,“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當時也沒有群臣分立殿下之事。文武分列殿下蓋始于西漢,當為叔孫通朝儀之首創(chuàng)。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文武官員的朝向采納的乃是尚東的楚俗,而非尚西的秦制。漢初社會是由軍功導向的。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乃是尊崇軍功,政治、經(jīng)濟等各種權益的分配、社會身份的確定,皆基于軍功。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東鄉(xiāng)”,無疑是以向東為尊位。而以東向坐為尊,正是楚人的習尚?!缎滦颉るs事第一》記載了楚人接待秦使的場面:“昭奚恤發(fā)精兵三百人,陳于西門之內。為東面之壇一,為南面之壇四,為西面之壇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東面?!钜游髂厦?太宗子敖次之,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所謂“上位東面”就是坐西面東的尊位。《史記·項羽本紀》亦記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鄉(xiāng)坐。亞父南鄉(xiāng)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xiāng)坐,張良西鄉(xiāng)侍?!背艘詵|向坐為尊位,這是由于日出東方,對崇日的楚人來說,尊者自應面日而坐。相反,秦人興起于西方,亦以尚西為俗。秦人墓葬的頭向大多朝西,在貴族的陵園中,主墓也往往位于西邊或西南邊。這種安排的意義正是取以西向或西南向為尊的意思。又朝儀記殿中陳設,有“設兵,張旗幟”之語。行朝覲之禮,衛(wèi)兵與旗幟自不可少,然歷朝歷代旗幟顏色、形制卻大有差異。從《漢書·高帝紀》贊“旗幟上赤,協(xié)于火德”看,此處所張旗幟當為赤色無疑?!夺屆め尡吩?“交龍為旗,畫作兩龍相依倚也,通以赤色為之,無文彩”,亦可知漢代旗幟以赤為主。漢初制禮以赤為上色,還體現(xiàn)在服色上。《史記·封禪書》載:“文帝始郊見雍五疇,祠衣皆上赤”。其時文帝正因“黃龍見成紀”,召提倡“漢當土德”的公孫臣“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土德“色上黃”,而此處“祠衣皆上赤”,無疑是因改制尚未完成而沿襲高祖、惠帝時舊制。后文帝因識破方士新垣平騙局,而“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服色以赤為上在漢代遂一直沿襲下來?!独m(xù)漢書·輿服志》記漢冠服制度,云:“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所謂“玄衣纁裳”即紅黑色上衣,淺紅色下裳。沈家本所輯《傍章》又有“祠宗廟丹書告”條。此指用丹書告神之帛以祠宗廟,丹亦赤也。漢初禮儀以赤為上色,完全不同于秦制。《史記·秦始皇本紀》言秦始皇推五德始終,認為秦為水德,故“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但卻契合楚俗。楚人確信自己是日神遠裔,火神嫡嗣。日中有火,火為赤色,故楚俗尚赤?!赌印す稀吩?“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薄敖{衣”就是赤色的衣服,這是楚人服色尚赤的記載。楚建筑與器物亦以赤為貴,《國語·楚語上》記伍舉說,靈王所筑的章華臺有“彤鏤”之美,韋昭注云:“彤,謂丹楹?!闭驗槌咨谐?故而劉邦起兵前即自托為“赤帝子”,起兵時“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為漢王時又“以十月為歲首,而色上赤”(《史記·高祖本紀》)。叔孫通正是順其所好,將楚人尚赤之俗納入了漢初禮儀。又沈家本所輯《傍章》有“祠祉司命”條。漢初祭祀司命,《史記·封禪書》亦有記載:天下已定,劉邦令“晉巫,祠五帝、東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秦人不信司命,秦簡中亦未見司命之祭,然而它卻是楚人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祭祀的對象。楚人相信司命神職掌個體生命的夭壽長短,《九歌·大司命》云:“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楚人祭祀司命的記錄,分別見于新蔡、天星觀、望山、包山、秦家咀等墓所出簡文。如:“公北、地主各一青犧;司命、司禍各一鹿,舉禱薦之”(新蔡簡乙一:15);“……(司)折、公北、司命、司禍……”(新蔡簡零:266);“司命、司禍、地主各一吉環(huán)”(天星觀簡),“舉禱太佩玉一環(huán),后土、司命各一小環(huán),大水佩玉一環(huán)。歸豹”(望山簡54),“舉禱太一膚(從羊),后土、司命,各一牂”(包山簡238、244),“甲申之夕,賽禱宮地主一古(從豕),賽禱行一白犬,司命……酉(酒)食祚之。乙酉之日,苛慶占之吉,速瘥”(秦家咀M99簡1)。章太炎“《祭法》七祀采楚俗說”,則從文獻上說明了漢代《祭法》中“七祀”之說多出“五祀”的兩神——司命與厲分別來源于《楚辭·九歌》?!皩に久?、泰厲之入七祀,斯乃近起楚俗,非周制也”;“《漢書·郊祀志》言:荊巫有司命?!冻o·九歌》之《大司命》,即《祭法》所謂王所祀者也;其《少司命》即祭法所謂《山鬼》,《祭法》注曰:今時民家祀山神,山即厲也,是山鬼即《祭法》所謂族厲也。然則司命、太厲、公厲、族厲,皆于《楚辭·九歌》著之?!贝送?從《封禪書》的記載看,除司命外,楚地舊祠的東君、云中君等神祗亦被納入了漢初的國家祭祀系統(tǒng)。三叔孫通所演唱的“相和”歌中國傳統(tǒng)的樂的觀念,有特定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禮記·樂記》云:“德音之謂樂”?!秴问洗呵铩こ迾贰吩?“宋之衰也,作為千鐘。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千鐘、大鼓、巫音之類,“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在君子看來,它已經(jīng)失去了樂表達人情的初衷,鄭衛(wèi)之聲、桑間之音,都是亂國之君的所好。然而與漢禮一樣,漢樂既有采摭自周秦的雅樂,同時又兼用了來自荊蠻之地而為劉邦所喜愛的民間俗樂“楚聲”。《漢書·禮樂志》載,漢代郊祀要演奏《九歌》?!督检敫琛ぬ斓亍分^:“千童羅舞成八溢,合好交歡虞泰一,《九歌》畢奏斐然殊,鳴琴竽瑟會軒朱。”泰一即太一,是楚人所祀之神;《九歌》則為故楚地沅湘之間廣為流傳的民間歌曲。漢初叔孫通主持制定的宗廟樂也是雅樂與楚聲并存。叔孫通除依循雅樂自作《嘉至》五章之外,也保留早期唐山夫人所作的楚聲《房中歌》,和沛宮原廟的《大風歌》。《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薄端麟[》按:“過沛詩即《大風歌》也。其辭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劉邦死后,惠帝為之立原廟,時任奉常的叔孫通即以此歌為高祖原廟的祭祀樂歌。《漢書·禮樂志》亦云:“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弊鳛闈h初宗廟祭樂的《大風歌》是典型的楚歌。以歌詞而言,若對照北方聲歌,則楚聲楚歌的特征很清楚,主要是“三三”句或“四三句”中帶有“兮”聲腔的短歌;蒼涼悲壯,則是楚聲的另一特色?!按箫L起兮云飛揚”正為“三三”句中帶有“兮”聲腔,“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則為“四三句”中帶有“兮”聲腔。而劉邦雖以勝利者的身份榮歸故里,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卻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史記·高祖本紀》記劉邦初唱《大風》時,是“擊筑自歌”,并“忼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上引《漢書·禮樂志》又云“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漢初宗廟樂中用“相和”的方式演唱《大風歌》,也是繼承楚聲傳統(tǒng)發(fā)展而來?!端螘分尽贰跋嗪?漢舊歌也。絲竹更相扣,執(zhí)節(jié)者歌”,“相和”既指絲竹樂器的伴奏,也指歌者的應和。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南方的楚聲,即主要使用竽、瑟等絲竹類樂器伴奏,如《楚辭·東皇太一》“陳竽瑟兮浩倡”;《楚辭·招魂》“竽瑟狂會”。而且有相和而歌的特征?!端斡駥Τ鯁枴吩?“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于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漢書·禮樂志》又載:漢“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薄斗恐徐魳贰泛喎Q《房中樂》,梁啟超認為“房本古人宗廟陳主之所,這樂在陳主房奏,故以‘房中’為名?!?P33)可見它原是劉邦初期祭祖所用的樂歌。今存《安世房中歌》有“乃立祖廟,敬明尊親”,亦可證此樂為天子祭廟之樂。房中樂又名燕樂?!吨芏Y·磬師》云:“教縵樂燕樂之鐘磬”,鄭玄注云“燕樂,房中之樂”。此種燕樂在周代原本有兩種用途:一用于祭祀,為娛神之事,一用于饗食賓客,為娛人之事。即《磬師》所云:“凡祭祀饗食,奏燕樂”,“凡祭祀賓客,舞其燕樂”。大概至惠帝時,此歌專用于祭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