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思想在刑律中的滲透_第1頁
儒家孝思想在刑律中的滲透_第2頁
儒家孝思想在刑律中的滲透_第3頁
儒家孝思想在刑律中的滲透_第4頁
儒家孝思想在刑律中的滲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孝思想在刑律中的滲透

“以善如善”,作為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其本質上是中國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主導文化。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孝文化都是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中國古代以宗族為主所建立的國家政權上而產生的所有倫理道德中,孝作為維護家庭秩序的道德規(guī)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倫理道德。一、孝的倫理觀和孝的刑律化中國古代孝的觀念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到舜帝對其父瞽的孝行。早在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就已有“孝”的文字,從字形上來看,“孝”字像一個曲背老人手扶幼子之頭,表示祖父與子孫之間的一種親愛關系?!渡袝酚涊d:“奉先思孝”;《爾雅》亦云:“善事父母曰孝。”許慎《說文解字》則如是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在這些釋義中,都是把贍養(yǎng)父母作為孝原始而基本的涵義,由此可見,孝最早是作為倫理道德范疇出現(xiàn)的,指中國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長輩的倫理道德行為。西周初期,為調整人們之間的血緣親屬關系,維護其倫理道德秩序和社會等級制度,周天子把父系氏族血緣關系與王位繼承及“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度相結合,把血緣關系上升為組織社會、架構國家的根本所在,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宗法等級制度,這種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親疏制定分封等級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來以血緣親情來維護皇權統(tǒng)治家國一體的獨特模式。家國同構的宗法格局造就了忠孝一體的倫理思想,強調盡忠與盡孝的一致性,“事父孝,事君忠”,孝是忠的基礎,“忠”則是“孝”倫理在國家政治領域的延伸,孝的觀念及其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強化,逐漸被政治倫理化,從維護家庭秩序的道德準則擴展為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來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發(fā)揮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作用,孝的倫理觀由此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分封制的瓦解,維系人際關系的孝道也遭受到嚴重影響,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把仁學理論和孝道倫理結合起來,重建以孝道為核心的宗法倫理??鬃影研┳鳛槿蕫鄣闹饕憩F(xiàn)形式:“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卑讶撕鸵话愕膭游镎樟蠀^(qū)別開來,賦予孝以崇敬父母的內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還把孝道從家庭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認為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孝悌而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弊鳛榭鬃雍髮W的曾子進一步意識到相對于物質方面來說,精神方面的孝更為重要,對孝做了全面的定義,分為大孝、次孝、下孝三個層面:“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痹谠拥亩x里,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層次,是其他道德要求的基礎。孟子進一步發(fā)揮孔子的仁孝思想,把世人所認為的不孝行為分為五類:“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苯浛鬃?、曾子、孟子等儒學代表人物的豐富和發(fā)展,以及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孝道著作《孝經》的出現(xiàn),孝倫理逐漸理論化、體系化,成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核心意識形態(tài)。秦漢時期是孝倫理制度化的關鍵時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建立起強有力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秦代便繼承先秦“懲治不孝”的傳統(tǒng),將不孝罪入律,并對不孝的懲罰作出了規(guī)定。西漢中期,漢武帝采納一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確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地位,自此儒法合流,禮教入律,加快了儒家孝倫理法律制度化的步伐。歷代封建帝王認識到孝悌是統(tǒng)治者為政的根本,治理國家以道德教化為基礎,道德教化以孝行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為穩(wěn)定其統(tǒng)治,對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除了用一些非強制性手段宣揚孝道外,還運用了強制性手段來推行孝道,將儒家“孝”的倫理思想滲透到刑律中,制訂了大量對“不孝”行為進行懲罰的法律條文。漢統(tǒng)治者標榜“以仁孝治天下”,為鼓勵孝行,將行孝與否作為選吏的依據(jù),在選拔官吏的察舉制度中,特設孝廉一科,將孝子廉吏選拔為國家的待職官員。與褒揚孝道相對應的就是“不孝入律”,把儒家這一核心倫理思想上升為刑罰原則,而賦以法律效力,對不孝行為從法律上進行嚴厲懲治。如子女狀告父母、毆打父母,都被視為不孝。甚至在為父母服喪期間與人通奸,也被視為不孝,處以死刑。魏晉南北朝時期,歷代統(tǒng)治者都旌揚孝道,尤其是北齊律將“不孝”列入遇赦不原的“重罪十條”。唐王朝建立后,以“孝治天下”作為立國原則,把儒家孝道倫理學的經典文獻——《孝經》作為學校的必修課?!缎⒔洝吩谔瞥鐣钠占?為唐代社會孝道意識的加強,以及由孝而忠的忠君思想的強化,無疑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利于唐朝孝德意識的提高和孝道風氣的形成?!短坡墒枳h》是我國現(xiàn)有被完整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官方政治法典,其法律條文和疏議中詳盡而全面地規(guī)定了對子女孝道行為的規(guī)范約束以及父祖輩的權益保障?!短坡墒枳h》中關于孝的規(guī)定占很大的比例,而且規(guī)定十分具體詳細、系統(tǒng)完整。據(jù)統(tǒng)計,在《唐律疏議》中涉及到孝的條款有58條,約占全部條款的11%左右。這58條分布的范圍很廣,在名例律、職制律、戶婚律、賊盜律、斗訟律、詐偽律、雜律、捕亡律、斷獄律中均有關于孝的規(guī)定的條律,在這些律條中從不孝罪的論定、定刑、懲罰措施以及為官的“丁親原則”、家族中的尊卑等級等等,皆有細致的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孝倫理思想。二、《唐律疏議》對“推動”而“違規(guī)”的認定孝由倫理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后,兼具了禮制道德的約束性和法律規(guī)范的強制性,因此,凡不孝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夏代已出現(xiàn)了不孝罪的罪名,《孝經·五刑》:“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鄙檀鷮Σ恍⒆锾幰灾亓P,《呂氏春秋·孝行》引《商書》載:“刑三百,罪莫大于不孝?!蔽髦艹幸u了夏商的傳統(tǒng),將孝的思想與國家政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不孝不友列為首惡之罪,要“刑茲無赦”。自秦漢以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注重對孝倫理的弘揚以及對不孝的懲處。《唐律疏議》作為集大成者,將“惡逆”、“不孝”列入“十惡”之罪,并對“不孝”進行了明確界定:“善事父母曰孝。既有違犯,是名‘不孝’”。并在《名例律》中具體羅列了種種不孝行為:“惡逆,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不孝,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供養(yǎng)有闕;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從這條律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律疏義》對“不孝”的概括已較規(guī)范,其內容實際包括: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告發(fā)、辱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另立戶口、分割家產,或者對父祖供養(yǎng)斷缺;在父母喪期違背禮的規(guī)定,嫁娶或者尋歡作樂等等。概括起來說,就是要遵循儒家孝養(yǎng)父母的傳統(tǒng):“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狈駝t即為“惡逆、不孝”。《唐律疏議》明確規(guī)定,無論是子孫本人或者他人等,只要觸犯了封建統(tǒng)治者認定的孝行為,一律加以嚴懲,輕則處以笞、杖,重則處以絞、斬。如規(guī)定:“‘惡逆’者,常赦不免,決不待時?!薄奥劯改竼?匿不舉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絞,從者流;祝詛祖父母、父母者,流?!睆摹短坡墒枳h》對不孝罪及處罰的規(guī)定來看,具有以下兩個特征:其一,對不孝罪的處罰量刑偏重,如“告祖父母、父母者,絞”;其二,涉及的范圍廣,如唐律中不僅規(guī)定父母喪期間不準嫁娶,甚至父母、祖父母被囚禁也禁止婚嫁。《唐律疏議》制定如此縝密完備的法律條文把“謀反”、“謀大逆”、“惡逆”、“大不敬”等罪名加以發(fā)揮并確定下來,對“不孝”罪予以嚴厲懲罰,一方面是從法制上對孝道予以約束,另一面也是對孝倫理的倡導,告誡臣民要行孝盡孝?!短坡墒枇x》對“不孝”的確定,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孝倫理思想的繼承,是唐代“孝治”原則付諸司法的具體實踐,對防范、遏制社會不孝犯罪行為的發(fā)生,保障民間行孝盡孝的良好社會生活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三、第三,存活的條件律以懲戒為宗,唐律中的絕大多數(shù)條款是關于懲罰方面的規(guī)定,但其中也有個別條款是對孝的行為予以保護。其一,存留養(yǎng)親留養(yǎng)制度即犯人為服侍年老的親人而權留養(yǎng)親的制度,肇始于北魏,定型完善于唐代,一直延續(xù)到明清,經歷了千年之久。存留養(yǎng)親最早出現(xiàn)于以孝治天下的兩晉時期,據(jù)《太平御覽》記載,東晉咸和二年,因句容令孔恢罪至棄市,詔“以其父年老而有一子,以為惻然,可憫之”。但這一案例不具普遍性,僅僅是君主針對某一具體事例一時之令,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到北魏時期,因長年戰(zhàn)亂,老而無養(yǎng)者增多,社會勞動力嚴重缺乏,社會矛盾激化。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彰顯儒家所強調的子孫須盡養(yǎng)老送終義務的孝道思想,維護統(tǒng)治秩序,北魏開始從法律上明確此制,據(jù)《魏書·刑法志》記載:“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yǎng)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弊源?犯死罪者,只要不屬于十惡不赦重罪,其直系血親年老應侍,而家中既無其他成年人,也無期親以上的成年人,則可留養(yǎng),但須具狀上請,由皇帝裁決;犯流罪者可服侍祖父母、父母去世后再往服刑地點。后經北齊、北周的不斷修訂,發(fā)展到唐代,遂將此制更明確完整地定型于律文中:“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上請。犯流罪者,權留養(yǎng)親,謂非會赦猶流者。不在赦例,仍準同季流人未上道,限內會赦者,從赦原。課調依舊。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計程會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應侍,合居作者,亦聽親終期年,然后居作?!盵疏]議曰:“謂非‘謀反’以下、‘內亂’以上死罪,而祖父母、父母,通曾、高祖以來,年八十以上及篤疾,據(jù)令應侍,戶內無期親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皆申刑部,具狀上請,聽敕處分。若敕許充侍,家有期親進丁及親終,更奏;如元奉進止者,不奏。家無期親成丁者,律意屬在老疾人期親,其曾、高于曾、玄非期親,縱有,亦合上請。若有曾、玄數(shù)人,其中有一人犯死罪,則不上請。[疏]議曰:“犯流罪者,雖是五流及十惡,亦得權留養(yǎng)親。會赦猶流者,不在權留之例。其權留者,省司判聽,不須上請?!盵疏]議曰:“權留養(yǎng)親,動經多載,雖遇恩赦,不在赦限。依令:‘流人季別一遣?!玖魅?若未上道而會赦者,得從赦原?!睆脑摋l律文及其疏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唐律對存留養(yǎng)親的規(guī)定相比北魏時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首先它設置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犯人所犯之罪,死罪必須是十惡之外的死罪,流罪必須不是“會赦猶流”之罪。儒家講究等級有序,十惡是嚴重影響封建皇權和統(tǒng)治的大罪,因此對此進行特別的規(guī)定在當時看來是進步的。其次是犯人之父母、祖父母及曾高祖父,必須在80歲以上或者身患篤疾,而且犯人家中還須無期親(老疾之人期以上親,含曾、玄孫)成丁(年21以上、59以下的男丁),這是適用留養(yǎng)的前提,相比《北魏律》所規(guī)定的“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更強調了“老”和“疾”兩方面,顯然更加完善和更具可操作性,同時也更具有人情味。再次,唐律詳細規(guī)定了存留養(yǎng)親的撤銷條件:“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家里有了成年男子可以承擔“養(yǎng)親”義務或祖父母、父母死亡滿一年,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則符合存留養(yǎng)親的撤銷要求。在這里,“親終期年”更符合傳統(tǒng)孝道對“守孝”的要求,這就比以前的規(guī)定更為合理和進步。按儒家孝倫理觀念,為人之子必須對父母尊長盡養(yǎng)老送終之責?!短坡墒枇x》將“盡孝”放在特殊位置來考慮,對沒有觸犯十惡而犯有死罪的罪犯準許存留養(yǎng)親承祀,以盡孝道,以維系家庭養(yǎng)老和繁育后代的功能,減輕國家、社會的負擔,是基于人人都有親屬,親屬年老都要人侍養(yǎng)這樣一種倫理關系和倫理感情而制定的存留養(yǎng)親制度。由上可見,《唐律疏議》對留養(yǎng)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是以禮入律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是儒家孝道精神的體現(xiàn),兼顧了人之常情,調和了法律與人情的沖突。它并非是對罪犯本人的姑息,而是為犯人的直系親屬而設,體現(xiàn)了對年老無依者的人情關懷,對孝行為的保護。由此可見,孝倫理作為《唐律疏議》內在的價值觀,被置于不可動搖的根本地位,當孝與執(zhí)法之間出現(xiàn)矛盾時,統(tǒng)治者要求先盡孝再執(zhí)法。其二,同居有罪相為隱同居有罪相隱的原則源于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之說,父為子隱,乃父慈也;子為父隱,乃子孝也。儒家倫理思想是一種本于家族倫理的思想體系,父子之親以及由此推衍出的君臣之義等倫理原則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為了孝親,可以拋棄一切;為了忠君,也可以犧牲一切。為人子為人臣者不應當議論揭發(fā)君父的缺點,而應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了保住君父的人格,即使他們犯了罪過也應當為之包庇,告發(fā)的行為是不受提倡的,因為父子君臣的尊卑上下之義乃是最不容篡犯的:“君臣皆獄,父子將獄,是無上下也?!比寮业倪@一思想到漢代上升為“親親得相首匿”的刑法原則。董仲舒發(fā)揮孔子的微言大義,認為父子隱匿犯罪不應受法律制裁,并據(jù)此斷案,影響到了漢代法律的發(fā)展。至漢宣帝時將親屬相為容隱定為法令,于是,一條帶有濃厚的儒家倫理思想色彩的訴訟法原則就這樣產生并從此延續(xù)了下來。《唐律疏議》繼承前朝律法將“同居相為隱”確定為訴訟法的一項根本原則,并將相隱的范圍由漢代的三代擴大到同居者,規(guī)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不但直系親屬,包括配偶在內,只要是同居的親屬,不論有服無服,都有相為容隱的義務。即使是不同居的同姓大功以上親屬,以及大功以下的孫媳,夫之兄弟、兄弟妻、外祖父母、外孫也包括在內。所謂“同居”,疏文的解釋是:[疏]議曰:“‘同居’,謂同財而居,不限籍(戶籍)之同異,雖無服(指“五服”以外)者,并是?!庇泄餐敭a關系并同居在一個家庭內的人犯了罪都可以相互隱瞞,不必承擔舉告和舉證責任。大功以上親當然在相隱范圍之內,至于外祖父母、外孫、孫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服制雖然輕,論情卻重,也在相隱之列。另外,部曲、奴婢有義務為主人隱匿,而主人無義務為他們隱匿。小功以下親屬相隱,雖不免罪,也可以比一般人減三等處罰。在幫助隱瞞犯罪事實的同時,同居者為犯了罪的親屬通風報信以及窩藏、縱逃也都不為罪:“即泄露其事及摘語消息,亦不坐。”即使幫助犯罪者藏匿一些罪證也不違法,疏文舉例解釋說:[疏]議曰:“假有鑄錢及盜之類,事須掩攝之事……令得隱避逃亡,為通相隱,故亦不坐。”如有違反相隱規(guī)定對同居者施行告發(fā)指控的話,法司非但不予受理,還將對此原告加以處罰。如果父祖犯罪,應當私下勸諫,盡諫親之孝德,但不應告官:“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盵疏]議曰:“父為子天,有隱無犯。如有違失,理須諫凈,起敬起孝,無令陷罪。若有忘情棄禮而故告(祖父母、父母)者,絞?!痹撌栉募吹莱隽恕巴酉酁殡[”的倫理基礎。因為告祖父母、父母者,既違犯了“同居相為隱”的原則,又犯了《名例律》“十惡”中的“不孝”之罪。對于其他違反相隱原則的處罰如是規(guī)定:“諸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諸告緦麻、小功卑幼,雖得實,杖八十;大功以上,遞減一等;”“諸部曲、奴婢告主,非謀反、逆、叛者,皆絞”。只有當同居者犯了謀反、大逆及謀叛以上之罪,才應當告發(fā)。但是,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如屬于父祖告子孫、外孫、子孫之婦妾或自己的妾的,無論告得實,還是誣告,都不處罰。此外,唐律還規(guī)定,尊長犯罪,卑幼不得作為證人出堂指證尊長?!短坡墒枇x》在“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