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階層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調查報告_第1頁
不同年齡階層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調查報告_第2頁
不同年齡階層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調查報告_第3頁
不同年齡階層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調查報告_第4頁
不同年齡階層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調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不同年齡階層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調查報告班級:姓名: 指導老師:生與死是人生的大事,對于一個生命的誕生,大家都喜悅迎接。但對于生命的結束,則因其涉及太多復雜情緒及各種禁忌,導致社會文化對死亡普遍的不愿觸及,甚而加以排斥、避諱。雖然如此,但誰都知道,無論你是天才,還是庸者,只要是生物,都會有死亡的一天。死亡是每個生命必然要接受的結局,但每個人對死亡的觀點卻都不同。面對未知的死亡,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生命的解脫,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好的終結,更有人感到恐懼并避諱不談。而不同年齡的人對死亡的理解和態(tài)度更是不同的。那到底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如何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小組展開了一次社會調查.........一.調查的目的和方法調查目的:為了了解現(xiàn)階段中國不同年齡階層的人群對死亡的態(tài)度及對生活的態(tài)度。并了解現(xiàn)階段多數(shù)中國人的心態(tài)是趨于樂觀還是悲觀。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在網(wǎng)絡上派發(fā)調查問卷和采用匿名自填方式,當場回收并對調查問卷及時補充修正。內容包括對死亡的態(tài)度、對死亡的一些看法和觀念、接受死亡的情形以及想到有關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等。其中本次調查發(fā)放問卷585份,有效問卷560份,應答率95.73%。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摘?。盒詣e回答人數(shù)比例男24042.86%女32057.14%年齡層回答人數(shù)比例15歲以下387.14%16-2332257.14%24-306110.71%31-406010.71%41-50397.14%50以上203.57%203.57受教育程度回答人數(shù)比例沒有受過正式教育00.0%小學254.46%初中6010.71%高中559.82%中專/技校8014.29%大?;虼髮W非本科11320.18%本科20736.96%本科以上203.57是否有宗教信仰回答人數(shù)比例有8214.64%冇42885.36%聽到死亡,你覺得?回答人數(shù)比例覺得無所謂9917.86%心里害怕28050.0%不害怕18132.14%你認為哪種死亡最常見回答人數(shù)比例自殺193.57%謀殺00.0%病逝14325.0%交通意外24142.86%自然災害9717.86%自然死亡6010.71%當你聽到有人自殺時,你會?回答人數(shù)比例漠視冷淡8314.29%表示憤怒15728.57%惋惜憐憫32057.14%是否想過死亡之后的事回答人數(shù)比例有(至第11題)23642.14%冇(至第12題)32457.86%你有過自殺的念頭嗎?回答人數(shù)比例從沒有過34060.71%偶爾會有22039.29%經常會有203.57%什么原因有自殺的念頭?回答人數(shù)比例家庭矛盾22039.29%情感問題26046.43%金錢問題18132.14%事業(yè)挫折11921.43%人際關系矛盾6210.71%其他13825.0%你覺得你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回答人數(shù)比例坦然20035.71%忌諱認為不吉利6010.71%不會諱忌死亡,但也不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30053.57%你的死亡觀是?回答人數(shù)比例對于死亡感到恐懼及焦慮8715.54%盡可能地避免去想到或提及死亡16930.18%死亡是一件很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事情23040.07%死亡是疼痛與苦難的解脫122.14%對死亡后的生命有所期待6211.07%從表格數(shù)據(jù)我們可知:1.接受問卷調查的男女比例相當,,分別占57.14%和48.76%,總體趨于平等。填寫問卷的多為18-30歲的年輕人,占總比例67%以上,51歲以上的老年人較少。受教育程度多為大專及以上的本科等,本科以上的較少。填寫問卷的多為未婚,少部分是同居或已婚的。沒有宗教信仰的占大多數(shù),為五分之四之上。6.對于死亡到來的時間,有兩種最能夠被接受的觀點是"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三.調查結果分析①對死亡的態(tài)度在被調查的560個人中,對死亡的態(tài)度上,將近二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會避諱死亡,也不能坦然面對死亡,對死亡持一種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的占35%左右,剩下10%的人認為死亡不吉利并忌諱提及。在調查結果中,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死亡,但對死亡的排斥無明顯差異。另外,兒童(0-15歲)對死亡的概念并不全然了解,死亡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終結,甚至認為是“惡魔將他們帶走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死亡的概念趨近真實,對死亡的態(tài)度有一定害怕心理,但并不強烈,也無出現(xiàn)焦慮心理。青少年對死亡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一定的害怕與不理智的心理,受青春期叛逆的影響,青少年存在潛在的不穩(wěn)定性及分裂的情緒,一部分容易造成對生命的輕視與較大的死亡焦慮感這兩個極端。青少年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大部分處于該階段的人都很少思索死亡。成年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趨近自然接受的狀態(tài),對死亡的理解成熟,不再特別忌諱提及死亡,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階段。不過根據(jù)調查結果分析,成年中期(40-50歲)的比成年初期(25-40歲)的人更害怕死亡,部分人出現(xiàn)死亡焦慮的情緒。老年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比較受社會經歷與生活態(tài)度的影響,相對樂觀的老人對死亡的理解趨近客觀、真實,他們已能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生與死,面對死神的即將到來他們已經做好平和、淡然的準備。少數(shù)比較消極的老人則害怕死亡,認為死亡離自己不遠,故而時常感到焦慮。總而言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各有不同,同時,同個年齡階段的人由于受社會經歷、個人心理及精神狀態(tài)的影響也呈現(xiàn)出對死亡的不同態(tài)度。②宗教信仰以及對死亡的態(tài)度在調查結果分析中,85.36%的人有宗教信仰,14.64%無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比無宗教信仰的人相比,對死亡的來臨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不害怕、不避諱的態(tài)度,認為死亡后仍有另一種生命意義的呈現(xiàn)。且有宗教信仰的人多為成年人,少數(shù)為年輕人與老年人。③不同年齡的死亡觀根據(jù)死亡態(tài)度量表,筆者此次調查將死亡觀分為5個維度,分別為死亡恐懼與焦慮,死亡逃避,中立的死亡接受,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其中,15.54%的人表現(xiàn)為死亡恐懼或焦慮,其中大多數(shù)為成年中期(40-50歲)的人,少數(shù)為青少年。30.18%的人表現(xiàn)為死亡逃避與40.07%的人表現(xiàn)為自然接受,不同年齡階段均有分布,無明顯差異性。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占2.14%,意指將死亡視為逃離痛苦人生的一種途徑,對生活的恐懼超過對死亡的恐懼,甚至曾有自殺傾向,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與成年初期的人中。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占11%左右,主要集中在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兒童與青少年群眾分布最少,多見于成年人與老年人中。他們認為死亡是通往快樂的一種途徑,是通往來生之門,并且相信死后仍有生命,對死亡比較少焦慮與害怕??偨Y:1.對死亡持恐懼態(tài)度的人數(shù)仍占一定分量,普遍人只能接受“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當人們或者親人受病魔侵襲時,對死亡的恐懼與身體的痛苦無法讓人坦然面對。在兒童階段,人們對死亡的概念較為模糊,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死亡的恐懼越大。再抽出大學生人群為樣本,調查發(fā)現(xiàn)年齡越小者死亡恐懼越高。不同年齡層青少年在趨近導向死亡接受上有顯著差異。在成人的初期,人們傾向于視死亡為完全的剝奪者,調查發(fā)現(xiàn)最年長組成人顯然比年輕組更接受死亡,視死亡為生命的解脫,另外也比中年人組更相信有來生。大多數(shù)老年人反而較不恐懼或焦慮死亡。PS:存在的問題本次調查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現(xiàn)場隨機派發(fā)問卷的調查方式,這種調查方式可能造成被調查者一定程度上多數(shù)為年輕人,反之,老年人及幼年的較少。且易忽略一些看不到此問卷的工作者。調查的對象非常有限。

三.針對上述情況提出的解決問題的建議及措施關于個人死亡態(tài)度的建議:死亡的態(tài)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人的生活態(tài)度,即使我們身處在較為平安的狀態(tài),但生命是無常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平時我們就應該多思考死亡。在年輕的階段,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自己整個人生做好一個規(guī)劃并勇敢實踐,以避免當死亡來臨時的手足無措與帶來永久的遺憾。在年老的階段,應建立起個人的死亡準備,包括預立遺囑,交代喪禮,遺物,遺言等物質上的準備,珍惜自己的晚年生活,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而面對自己或家屬經受病魔的侵襲與死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