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學之文獻??苯o09歷史開第二章_第1頁
歷史文獻學之文獻校勘給09歷史開第二章_第2頁
歷史文獻學之文獻??苯o09歷史開第二章_第3頁
歷史文獻學之文獻校勘給09歷史開第二章_第4頁
歷史文獻學之文獻??苯o09歷史開第二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獻??毙W钟米鲃釉~時便有了比勘核對的意思。後來又引申爲校正書面材料的文字異同。徐鉉《說文》曰:“勘,校也?!惫艜弥窈?,故??弊肿骺??!队衿吩唬骸翱饕?,定也,除也。”

什麼是???/p>

古籍流傳至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所謂古籍,如前所說是指從先秦到清末的著作。其中明以前人著作的原稿統(tǒng)統(tǒng)失傳了,只有個別明人以及少量清人著作還留有原稿。(2)流傳下來的古籍一般都是刻本或傳抄本。不論刻本或活字本,文字上的差錯都很多。至于傳抄,抄漏、抄錯的事情,更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3)古籍流傳至今往往不止一種刻本,而各種刻本在文字、甚至在內(nèi)容多寡上往往有出入異同。

因此??闭?,就是在既沒有原稿可作依據(jù),流傳的本子又多錯誤異同時,所必需做的工作。它或則找出古籍在文字上的錯誤脫漏並加以補正,或則校出古籍在文字上以至內(nèi)容上的異同並決定取舍,從而使人們獲得較好的,較接近原稿的本子。

校對和校勘

“?!笔切?,“勘”是改正錯誤。但連成“??薄币辉~,就具有特定的含義,不能凡校對改錯都名之曰“校勘”。一篇文章要發(fā)表、一本書要出版,打出校樣後要用原稿校,這種校只能叫“校對”,不能叫“??薄?。

校勘和校讎

除“??薄蓖?,前人還常用“校讎”一詞?!短接[》卷618引漢劉向《別錄》:“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誤繆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這裏的“讎?!奔础靶W嚒?,其含義和今之所謂“??薄眮K沒有什麼不同。西晉校書圖校讎學由於校讎事業(yè)並不限於校正文字,它逐漸發(fā)展成爲一種系統(tǒng)全面的治書之學,即校讎學。廣義的指研究書籍的版本、???、目錄、典藏等方面的問題。如鄭樵《校讎略》、章學誠《校讎通義》。狹義的則指改正書面上的文字錯誤。文史通義(二)成果

校勘史簡述

我國最早的書出現(xiàn)在春秋末戰(zhàn)國初。但有關事例沒有流傳下來。大規(guī)模從事???,當始於劉向、劉歆父子之??惫贂?。以後列朝對官書多重視校勘。公之於世的如東漢靈帝時刊刻的《熹平石經(jīng)》,成為校勘儒家經(jīng)典的依據(jù)。熹平石經(jīng)鄭玄的??狈椒?、備致多本,擇善而從。2、注明錯簡,指出誤字。3、改易通假,以釋經(jīng)文。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崩岸拭摹迸c“妒媢”太史公論英布曰:“禍之興,自爰姬,生於妒媚,以至滅國。又《漢書·外戚傳》亦云“成結寵妾,妒媚之誅,此二“媚”並當作“媢”,“媢”亦妒也,亦見《禮記》、《三蒼》,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憲王后妒媢”,王充《論衡》云:“妒夫媢婦,生則忿怒鬥訟,”益知媢是妒之別名,……不得言媚。開成石經(jīng)唐代顔師古對《漢書》的???、依據(jù)古本,恢復古字。2、刪除穢濫,校正改誤的文字。3、糾正諸表中的錯亂。並著有《匡謬正俗》八卷,前四卷55條,皆論諸經(jīng)訓詁音釋;後四卷120條,皆論諸書字音及俗語相承之異。五代、北宋以來官刻本經(jīng)史之類,在??鄙隙蓟蚨嗷蛏傧逻^功夫。私人從事??闭吒谴衅淙?,而尤以宋、清兩代為盛。這是因為在清代考證之學大行,以乾嘉學派為代表作出了可貴的業(yè)績。

清以前的??泵?/p>

隋唐間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爲最古。此書是給《周易》等十四種經(jīng)典作釋文,一共三十卷。釋文內(nèi)容有三部分,即:列舉漢魏六朝各家對經(jīng)典中某些單字的讀音;列舉各家對某些詞語的訓詁;並列舉各家傳本在文字上的異同以事???。

四庫全書評價《經(jīng)典釋文》: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230餘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詁,證各本之異同,後來得以參考古義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之存。經(jīng)典釋文純粹講校勘的專著多出自南宋張淳《儀禮識誤》三卷?!端膸焯嵋分^“是書乃乾道八年兩浙轉運判官直秘閣曾逮刊《儀禮》鄭氏注十七卷,陸氏釋文一卷,淳為之校定,因舉所改字句,匯為一編。其所引據(jù),有周廣順三年及顯德六年刊行之監(jiān)本,有汴京之巾箱本,有杭之細字本,嚴之重刊巾箱本,參以陸氏釋文、賈氏疏,覈訂異同,最為詳審”。書久佚,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出。淳熙時,方崧卿撰《韓集舉正》十卷,《外集舉正》一卷。正是校勘韓愈詩文集的專著?!短嵋分^“共於改正之字用朱書(案刻本改用陰文),衍去之字以圓圈圍之,增入文字以方圈副之,顛倒之字以墨線曲折乙文”,“所據(jù)碑本凡十有七,所據(jù)諸家之書,凡唐令狐澄本、南唐保大本、秘閣本、祥符杭本、嘉佑蜀本、謝克家本、李昞本,參以唐趙德《文錄》、宋白《文苑英華》、姚鉉《唐文粹》,參互鉤稽,用力亦勤”。其後朱熹又撰《韓文考異》十卷?!短嵋分^“其書因韓集諸本互為異同,方崧卿所作《舉正》雖參校眾本,棄短取長,實則惟以館閣本為主,多所依違牽就”,“是以覆加考訂,勒為十卷,凡方本之合者存之,其不合者一一詳為辯證”,其體例“但摘正文一二字大書,而所考夾註於下,如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之例,於全集之外別行?!奔翁r,彭叔夏撰《文苑英華辨證》十卷?!段脑酚⑷A》是北宋前期所修四大書之一,南宋嘉泰初,周必大??笨虝r,彭叔夏參與其事,刊成後他考慮到必大所加校語“散在本文,覽者難遍,因粹其說,以類而分,各舉數(shù)端,不復具載”(《辨證》自序)。所分類為用字、用韻、事證、事誤、事疑、人名、官爵、郡縣、年月名氏、題目、門類、脫文、同異、離合、避諱,異域、鳥獸、草木、雜錄共二十一類,有些類還分子目,所列校語較必大原本也頗有增損?!短嵋分^“此書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訛當改、別有依據(jù)不可妄改、義可兩存不必遽改三例”,“用意謹嚴,不輕點竄古書”。實是??睂W的佳作。《相臺書塾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一卷。相臺書塾過去一向認為是南宋後期岳飛之孫岳珂的家塾,嶽珂刊刻“九經(jīng)三傳”,同時撰寫了《刊正沿革例》。但據(jù)今人研究,這套“九經(jīng)三傳”,實系岳飛後裔元初義興岳氏據(jù)南宋末廖瑩中世綵堂本所重刻,《刊正沿革例》也是重刊時用廖氏舊有總例增修而成,與岳珂均無關涉(其說略見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圖版二九八《春秋經(jīng)傳集解》元荊豁岳氏家塾刻本解說)。《刊正沿革例》謂所刻“九經(jīng)三傳”,“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晉天福銅板本、京師大字舊本、紹興初監(jiān)本、監(jiān)中見行本、蜀大字舊本、蜀學重刻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讀附音本、潭州舊本、撫州舊本、建大字本,俞韶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舊本、並興國於氏、建余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舊本注疏、建本有音釋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專屬本經(jīng)名士,反覆參訂”。《刊正沿革例》本身則分書本、字畫、注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七個題目,分別講述其??比ト〉脑瓌t。其價值並不亞于彭叔夏的《辨證》。相臺書塾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朱熹清代學者的??背晒?/p>

(1)繼承宋人的傳統(tǒng),和刻書結合起來撰寫校記,也稱校勘記、考異或考證。真能代表清代學術水平,寫出高質量校記的,如盧文弨刻的《抱經(jīng)堂叢書》。孫星衍刻的《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鮑廷博的《知不足齋叢書》。阮元的《十三經(jīng)注疏》。黃丕烈《士禮居叢書》。無不依據(jù)善本,有的直接仿宋,並附加校記。

(2)清代學者更多的是把??彼脤懺谘兄谓?jīng)史諸子的著作裏。當時的??睂V闹挥腥钤摹妒?jīng)注疏??庇洝泛捅R文弨的《群書拾補》。研治經(jīng)史諸子里的??彼檬峭跄顚O的《讀書雜志》,王引之的《經(jīng)義述聞》。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的《群經(jīng)平義》、《諸子平義》、《古書疑義舉例》等。這些著作中有很多用理校法改正古籍傳本訛誤的實例,很值得一讀。俞樾王念孫?!稇?zhàn)國策》舉例“觸詟”、揖之”條: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弊髱熡|詟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揖之,胥之。胥猶須。胥:隸書與咠形近而後人誤寫爲咠。又誤爲揖。

錢大昕用金石文字與古文獻

結合??绷硕喾Q刺史爲史君,予家藏東魏興和二年敬顯儁碑,額題“敬史君”,字畫分明。高浟爲滄、定州刺史,亦在東魏時,傳稱“史君”,與石刻正合。監(jiān)本改“史”爲“使”,所謂少所見多所怪也。關於《新五代史·李茂貞傳》

今鳳翔法門寺有碑,題云《大唐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記》,天祐十九年二月禮部郎中薛昌序撰文,蓋茂貞稱制時所立。稱茂貞爲秦王,不云岐王,然則唐亡以後,茂貞自稱秦王可證也。岐者,一州之名,秦者,大國之號。茂貞在昭宗朝已封秦王,必不舍秦而稱岐。且同時吳、晉、燕、趙諸鎮(zhèn),皆取大國名,茂貞何故輒自貶降,必不然也。

(3)校勘成果除上述公開發(fā)表了的,更多的成果一直不曾公開發(fā)表,而保留在學者、校勘家們親筆??边^的書即所謂“校本”里。如顧廣圻一生校過的古籍總有一百幾十種,已刊刻公世的不過三十種左右,其餘的全靠校本保存了一部分。勞格校書

近人在??鄙系男仑暙I

陳垣先生全力校勘的二部書:《元典章》、《舊五代史》。在民國二十年寫了《元典章校補》十卷和《元典章校補釋例》六卷,一九五九年又把它改名爲《??睂W釋例》重印。民國二十六年寫了《舊五代史輯本發(fā)覆》三卷,這是他在??睂W上的三部代表作。

對校總論對校法

《校勘學釋例》“校法四例”:“對校法,即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注于其旁。劉向《別錄》所謂‘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者,即此法也。”這是講基本方法。又講了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以及局限:“此法最簡便,最穩(wěn)當,純屬機械法。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故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相當于前人說的“死校。??狈椒▽π7?,即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注於其旁。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故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後再用其他校法。

??钡牡妆疽灰蒙票?/p>

底本是校勘時選用為主的本子,再用種種方法對這個本子進行校勘處理,這個本子就是??庇玫牡妆?。一般情況下也可叫“工作本”。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選擇??本珜彽纳票咀鳡懙妆荆仁切?本珜復瑫r又是已成爲文物的善本如宋元本之類當然更好。

但從陳垣先生??薄对湔隆穪砜矗龇ㄋ朴胁煌?。

應該把它看成是爲條件所局限而不得已採用的變通辦法,而不必作爲必須遵循的通則。

(1)校對起來太費勁。(2)校記的條數(shù)過多,??闭咭灾磷x者都必然被弄得不勝其煩。

如何處理對校本

在選用底本的同時,還要考慮用哪些不同的本子來和底本對校。即使選用了很好的善本作爲底本時仍應如此,除非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寫定本作爲底本。弄清各本之間的淵源遞嬗關係如果同一本古籍有好幾種不同的本子,就要求弄清楚各個本子之間的淵源遞嬗關係,選擇若干與底本不同淵源的本子作爲主要的對校本就可以了。選擇底本和對校本,都會遇到祖本的問題,祖本是指某書多種傳本中,有淵源關系的各本中,最早的那個本子。如果可供選擇的對校本較多,對于這些本子還要進一步甄選,各個本子之間有何關系,即所謂淵源遞嬗,一般應選擇出自不同淵源的本子,同源之本,一般不會提供較多??狈矫娴男畔?,只要先擇祖本或與祖本關系最近的本子即可,否則很可能只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復工作??晒πV静恢挂粋€時,往往在各個校本之間,還需選擇確定主校本和參校本,主校本,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為主校勘的對校之本,主校本原則上應選用與底本不同淵源的本子,如果可用來對校之本有若干個,而其中不同淵源之本又不止一個,主校本也可能不止一個。參校本,一般是指主校本之外其他用來對校之本,可以選用某些與底本出入不大的本子作為參校本。一般來說,對校本應主要考慮舊本、足本、??陛^精之本。底本及對校本的選擇,涉及到版本學范疇。周祖謨的《洛陽伽藍記校釋》理清《洛陽伽藍記》的主要版本:明嘉靖時如隱堂刻本萬曆時吳琯刻《古今逸史》本崇禎時毛晉刻《津逮秘書》本清乾隆時王謨刻《漢魏叢書》本嘉慶時張海鵬刻《學津討原》本明嘉靖時如隱堂刻本崇禎時毛晉刻《津逮秘書》本嘉慶時張海鵬刻《學津討原》本萬曆時吳琯刻《古今逸史》本清乾隆時王謨刻《漢魏叢書》本周祖謨先生對校是否不校是非不參己見

選好底本,處理好對校本,都是爲了對校。如何對校,陳垣先生主張;“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對校的最終主旨是要校出一部在文字上比較正確無訛的新善本書,而不在於研究底本與對校本之間有多少異同出入。在對校時要有所去取,就不僅要校異同,還要判斷是非。而要判斷是非,就不能不參以己見。對校法舉例南宋黃昇編《花庵詞選》下冊《中興以來絕妙詞選》版本主要有三:四部叢刊影印明萬曆舒伯明刻本,此爲底本。毛晉刻《詞苑英華》本,此爲對校本。(簡稱毛本)近人陶湘刻《續(xù)刊影宋金元本詞》中影刻的天祿琳瑯舊藏宋本,此亦爲對校本。(簡稱影宋本)卷七史邦卿綺羅香春雨記當日,開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底本)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毛本)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影宋本)??庇洠骸伴_”,誤。影宋本、毛本皆作“門”,應作“門”。古抄本在對校中的作用

雕版印刷廣泛使用以前的抄本,一般不稱舊抄本而稱古抄本或古寫本。因為此時通用卷軸形式。在清末敦煌莫高窟的藏書沒有被發(fā)現(xiàn)前,這種古抄卷子本在日本有一些,如刻入《古逸叢書》的原本《玉篇》殘卷、《漢書》的《食貨志》殘卷,以及經(jīng)羅振玉影印的《世說新語》殘卷。敦煌莫高窟藏書被發(fā)現(xiàn)後,大量古抄卷子本隨同佛經(jīng)等流散出來,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紛紛用這些古抄卷子本來對校隋唐以前的古籍。

利用古抄本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古抄本不一定都是??本珜彽纳票?。在發(fā)現(xiàn)有異文時,也不能一概看作今本錯而古抄本對。源出五代、北宋監(jiān)本的舊本也並非完美無缺,有些是可以用古抄本來校正的。但做過了頭,以不誤爲誤,就欠審慎了。石刻本在對校中的作用石刻本即雕版印刷以前刻在石碑上,供人們抄寫或墨拓的經(jīng)、子等古籍。經(jīng)書傳世的有東漢靈帝時刻的《熹平石經(jīng)》殘石,曹魏時刻的《正始三體石經(jīng)》殘石,唐玄宗時刻的《石臺孝經(jīng)》,文宗時刻的《開成石經(jīng)》,五代孟蜀時刻的《廣政石經(jīng)》舊拓殘本。子書如《老子道德經(jīng)》有唐代的五種石刻。熹平石經(jīng)殘石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局部以上石刻都是由政府建立的,其??敝珜彂h勝於古抄本。清初顧炎武、張爾岐就曾用《開成石經(jīng)》來補明監(jiān)本《儀禮》的闕文。阮元的《十三經(jīng)注疏校勘記》也利用了《開成石經(jīng)》;畢沅的《道德經(jīng)考異》則利用了唐代石刻本。今後對校經(jīng)、子書時,這些石刻本仍可以發(fā)揮作用。

本校

總論本校法“校法四例”:“本校法者,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吳縝之《新唐書糾謬》、汪輝祖之《元史本證》,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別本以前,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綱目校目錄,以目錄校書,以書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節(jié)目訛誤者若干條。至于字句之間,則徇覽上下文義,近而數(shù)葉,遠而數(shù)卷,屬詞比事,牴牾自見,不必盡據(jù)異本也?!币跃V目校目錄,以目錄校書,以書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節(jié)目訛誤者若幹條。至於字句之間,則循覽上下文義,近而數(shù)葉,遠而數(shù)卷,屬詞比事,牴牾自見,不必盡據(jù)異本也。本校法舉例王念孫《讀書雜志》第九冊校《墨子·尚賢篇》:豈必智且有慧哉?念孫案:“智且慧”與前“貴且智”、“愚且賤”,文同一例,“慧”上不當有“有”字,蓋後人所加。曰自貴且智者,爲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賤者,爲政乎貴且智者,則亂。豈必智且有慧哉?第十二冊校《荀子·成相篇》:上能尊主愛下民念孫案“愛下民”當作“下愛民”與“上能尊主”對文?!恫黄垺贰冻嫉馈范獊K云:“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笔瞧渥C。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阮元在《四庫未收書提要》中說:金盈之家世汴京,“南渡後做了從政郎新衡州錄事參軍”,並據(jù)此書卷三、四《京城風俗記》說金曾親見北宋時“汴京風物繁華之盛”。但此書一開頭便講了嘉定改元的事。嘉定元年是公元1208年,而南渡在建炎元年是1127年,如果金親歷北宋汴京之盛是20歲,到嘉定年間已逾百歲,絕無撰寫此書之可能。金只能是南宋嘉定時人,所記北宋之事爲抄錄別人所記,並非金所親歷。

1、古籍不出一手不能本校先秦古籍的撰作往往不出一手。如經(jīng)傳中《周易》、《詩經(jīng)》、《論語》及一些子書等。

秦以後,彙編各家著作詩文的類書、總集之類更明擺著非一人所作,如《楚辭》、《文選》等。既非一人所作,行文遣詞以至所涉及的名物制度就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如果也一概使用本校法,強求一律,勢必削足就履,以不誤爲誤。本校要注意的問題

2、史源不同不能本校如果??笔窌?,這種本校法就有一定局限。因爲一部史書中史料的來源往往不同,而古人修史又常承用舊文,不事改作,雖然署上修史者的姓名,實際上並非出於一手,和經(jīng)傳、諸子有相似之處。如《史記》、《舊唐書》至於用本校法校出的其他錯誤,除非可確認爲傳抄刊刻致誤者,最好也不要在原書上徑行改正,可存其說於校記,以示審慎。司馬光《風俗劄子》新進後生,口傳耳標,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shù),已謂《周官》爲戰(zhàn)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爲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蘇軾《東坡志林》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鄙淺之人,好惡多同,從而和之者衆(zhòng);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忿疾。改書之風,到了元明,更變本加厲。甚至《說文》而攙入《五音韻譜》,《通典》攙入宋人議論,宋洪邁《夷堅志》攙入唐人事跡,與原書迥不相謀。而尤以萬暦間為最盛。顧炎武《日知錄》萬曆間人,多好改竄古書?!胰珩樫e王《爲徐敬業(yè)討武氏檄》,本出自《唐書》,其曰“僞朝武氏”者,敬業(yè)起兵在光宅元年九月,武氏但臨朝而未革命也。近刻古文,改爲“僞周武氏”。不察檄中所云“包藏禍心,睥睨神器”,乃是未篡之時,故有是言。顧炎武說《詩歸》一書又近日盛行《詩歸》一書,尤爲妄誕。魏文帝《短歌行》:“長詠永歎,思我聖考?!备摹奥}考”爲“聖老”。《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尚好,四摘抱蔓歸。改“四摘”爲“摘絕”。

他校

總論他校法不是用本書,而是用其他有關的書進行校勘?!靶7ㄋ睦保骸八7ㄕ撸运麜1緯?。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并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此等校法,范圍較廣,用力較勞,而有時非此不能證明其訛誤。丁國鈞之《晉書校文》、岑(建功)之《舊唐書??庇洝?,皆此法也?!彼Ee例南宋羅燁《新編醉翁談錄》庚集卷一勉夫爲學樂羊子遊學,一年而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異也?!逼弈艘囤叾栽弧夺釢h書》卷八四《列女傳》(樂羊子)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逼弈艘囤厵C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夫子積學,……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yè),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yǎng)姑,又遠饋羊子。??庇洠簱?jù)《後漢書·列女傳》,知“趨”下缺一“機”字。他校舉例二《晉書·食貨志》記載田制的一段文字:“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备鶕?jù)南北朝到初唐的田制,課田應在占田之內(nèi),“其外”的規(guī)定,顯然不合理,而且田數(shù)過大?!锻ǖ洹な池涢T》引用此文時,作“其丁男課田”,顯然是正確的,而后世傳本《晉書》之“外”字,應屬衍文。這雖是利用后世之書,但與用前人之書、同時之書的道理是相通的。他校舉例三《新編醉翁談錄》庚集卷一曹氏廉不受贈曹氏,尚書修古幼女也。尚書以身殉職,曹氏未嫁,其父既沒,其故僚率吏民三十萬致之柩前曰:“以供窆biǎn喪”。《宋文鑒》(150卷,宋呂祖謙編,有明刻本):率吏民三十萬錢致之柩前……校勘記:據(jù)《宋文鑒》,“萬”下缺一“錢”字。他校要注意的問題1、他校法和目錄學:要較方便地使用他校法,必需熟悉古籍。這樣,基本上不依靠別人的指點,也不用查多少書,就能知道所要整理的古籍中引用的“前人之書”的內(nèi)容大概,也能知道引用此古籍的“後人之書”以及和此古籍使用同樣史料的“同時之書”大概有哪幾種。爲此必須學好目錄學。

古籍整理需要的目錄學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的長流中先後出現(xiàn)過哪些重要的古籍,現(xiàn)在還保存了哪些重要的古籍,作者是誰,內(nèi)容是什麼,在當時和今天各有什麼價值,這是我國傳統(tǒng)的目錄學,嚴格地講也可稱之爲古籍目錄學。

目錄學應該怎樣學習

(1)我國古籍爲數(shù)太多,應該先從現(xiàn)存的著手,而現(xiàn)存古籍中,又祇能先知道並記住一些最主要的。(2)光知道並記住四部要籍還不夠,還要進而窺見現(xiàn)存古籍的全貌,這就必須認真通讀《四庫全書總目》?!端膸焯嵋分恢v現(xiàn)存的古籍,歷史上還有過很多古籍失傳了。想要了解這些還需一些古代的書目。

2、類書和他校類書是分類的資料匯編,類書起源於曹魏,盛行於南北朝、隋、唐?,F(xiàn)存的這個時期的重要類書有:隋末虞世南的《北堂書鈔》唐初歐陽詢的《藝文類聚》盛唐徐堅的《初學記》中唐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類集》(簡稱《白氏六帖》,北宋末孔傳又編集《六帖新書》,南宋末把二者合編成《白孔六帖》)北宋初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覽》。

初學記藝文類聚原大印冊府元龜

宋以後古類書有了新用途

(1)作資料索引用。研究古代的事物,可查這些類書里有關的門類,利用已收集好的資料作參考。(2)輯佚用。因為這些類書編集的時代早,有很多失傳的古籍在這些類書和其他古籍里還保存了零篇斷句,可以搜輯到一起,使人們對失傳了的古籍還能窺見其大略。(3)??庇?。這些類書中引用的古籍有許多並未失傳,但文句有時和今本不同,有些比今本正確,是用他校法??彼我郧肮偶暮觅Y料。

南宋時類書適應需要轉而羅列典章制度的古今沿革

王應麟的《玉海》就是編得較好的一種,今天可作爲他校宋代典章制度書之用。

明代的《永樂大典》明成祖時姚廣孝等奉敕纂修的《永樂大典》按韻編排,嚴格講不能算類書,祇是所收的古籍有的已經(jīng)失傳,有的雖未失傳而文字上與今本有出入,故也可作他校之用。清初官修的幾部類書在??鄙喜黄鹱饔?/p>

清初官修的幾部大類書如《古今圖書集成》、《駢字類編》、《子史精華》以及按韻編排的《佩文韻府》,因爲它們所依據(jù)的書今天還都未亡失,即使文字上有出入也出於編纂者不用心而弄錯寫錯,並非別有舊本作爲依據(jù)。

還有一部清初官修的《淵鑒類函》是在明萬歷時人俞安期的《唐類函》基礎上增修的,而唐類函》又祇是上述隋唐時《北堂書鈔》等四種類書的彙編,原類書既具在,重出的明清兩《類函》在??鄙暇蜎]有什么用處。

3、古籍舊注與他校在??薄⑤嬝峡梢院凸蓬悤鹜瑯又匾饔玫氖菐撞抗偶呐f注,主要是《三國志》的劉宋裴松之注,《世說新語》的梁劉孝標注,以及《文選》的唐李善注。這些注因爲引書極多,前人也常用來輯古佚書,用來他?,F(xiàn)存的古籍。古人引書不謹嚴不能輕易據(jù)改古人爲行文方便,常改動原文,有時憑記憶引書,和原書出入甚多。古人引書,要省則省,從不用任何表示省略的符號。《文選》李善注引書舉例《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段倪x》卷40任昉《奏彈曹景宋》、卷46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卷49干寶《晉紀總論》三處李善注引《禮記》,皆引爲“今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利用他校法的原則(1)一般祇能在專門名詞、專門術語以及關鍵性的字句有歧異時擇善而從,判斷不了是非,則在校記中列出異文。(2)至於行文之稍有出入,虛字之或增或損,切勿據(jù)此改彼,也不必在校記中列異同,因爲這類情況太多,將列不勝列。(3)發(fā)現(xiàn)本書引他書有省略時,不要據(jù)他書補足本書,發(fā)現(xiàn)他書引本書比本書原文少,多半是他書省略,而不是本書有衍文,自也不要據(jù)他書刪改本書,對此也一般不必列入校記,因列不勝列。同時之書他校以校名詞術語為主

陳先生所說本書“史料有爲同時之書並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的原則,在校史部書時最爲適用。因爲纂脩史部書所用的有很多是屬於詔令、奏議、以及其他檔案文獻,這些文獻常爲幾種史部書所共同採用。??睍r應以專門名詞、術語以及年月日之類為主。

原本引書差錯應如何處理有的古籍在引書時特別馬虎,不僅如前所說隨便改動原文,施加刪節(jié),甚至還張冠李戴。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還是以不動原文爲上策。最好在序跋或點校凡例裏說明一下請使用者注意就可以了。如果是普及性讀物,則可在校記里指出糾正,也不宜改動原文,因爲畢竟沒有權利給古人改書。理校總論理校法在??睍r,根據(jù)個人學識進行推理,來校訂錯誤?!靶7ㄋ睦保骸岸斡癫迷唬骸y,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定其是非之難?!^理校法也。遇無古本可據(jù),或數(shù)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此法須通識為之,否則鹵莽滅裂,以不誤為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慎重使用理校法(1)在有接近原稿的古本可據(jù)時,當然要根據(jù)古本,或如陳垣所用的辦法用古本來對校通行本,這當然比舍古本而理校要穩(wěn)當?shù)枚?。王念孫??薄独献印放e例《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王認爲“佳”爲“惟”字之誤。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兩種帛書寫本《老子》,皆作:夫兵不詳之器。可見今通行本衍出一“佳”字。(2)在找不到古本,祇有幾種非古之本相對校,決不定是非、無所適從之時,或根本無別本可供對校之時,則只能用本校、他校或理校。如本校、他校也用不上,更祇能惟理校是賴。明知其不如對校穩(wěn)當,總比看出有問題罷手不校爲好。理校法舉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紀藝》五代東丹王東丹王,契丹天皇王之弟,號人皇王?!杜f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第一》載:“阿保機攻渤海,取其扶余一城,以為東丹國,以其長子人皇王突欲為東丹王?!毙?庇洠骸暗堋睜憽白印敝`。阿保機之尊號爲天皇王。人皇王是天皇王阿保機之長子。契丹神冊元年(916)立爲太子,契丹天顯元年(926)攻滅渤海國,建立東丹國,封爲人皇王,統(tǒng)治其地。

避免在理校中發(fā)生“以不誤爲誤”的危險(1)不能“鹵莽滅裂”,即態(tài)度要嚴肅謹慎。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八《別字》山東人刻《金石錄》,將李易安《後序》“紹興二年,元黓yì歲,壯月朔”一句之“壯月”改爲“牡丹”。實際壯月出自《爾雅·釋天》:八月爲壯。同卷《勘書》:凡勘書必用能讀書之人。偶見《焦氏易林》舊刻,有“並堙水利”乃“木刊”之誤。注云:“刊,疑當作利”?!渡袝び碡暋酚小半S山刊木”之語???,砍伐。(2)要有“通識”,至於其含義,至少包括兩部分:一是常識,即從事文史研究的常識。二是各種有關的專門知識。掌握避諱知識陳垣先生在《史諱舉例序》中說:民國以前,凡文字不得直書當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謂避諱。避諱常用的方法有五種一、改字。(漢代改邦爲國,唐代世改代,民改人,宋代匡改刊。)二、改音。(宋欽宗趙桓)三、缺筆。(始於唐,一般爲末筆缺筆)四、空字。或空而不書,或祇以“囗”代替。五、直書“諱”字。避諱所造成的古代文獻的混亂:同一人在兩本書中名字不同的情況很多。比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與《遼史》就有所載同是一人而名字不同的現(xiàn)象。宋天聖四年,遼太平六年七月,宋賀遼國后生辰,所派龍圖閣待制韓億,以其名犯北朝諱,權改名意。然《遼史》作韓翼。陳垣《史諱舉例》第三十五《因避諱一人二史異名例》,將《南史》與《宋書》、《齊書》,《北史》與《魏書》、《周書》中,因諱改字而造成的同人異名者有列表說明。諱字又可以作爲判斷時代的依據(jù)和審訂文史《宋史·光宗紀》:(紹熙二年二月)丁未,金遣完顔亶等告哀。金熙宗名完顔亶dǎn?!督鹗贰肪?《章宗紀》、卷62《交聘表》,則爲完顔[上亠+下回],是廩的本字。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5《寶刻類編序》宋寶慶初,避理宗嫌名,改江南西路之筠jūn州爲瑞州。此編載碑刻所在云瑞州者,知撰者爲宋末人也。諱字雖然帶來一些混亂,但也提供了審查史料的根據(jù)。利用避諱研究文獻,自宋以後,已爲不少學者所重視。清代就有學者搜集避諱史料,編成專書。陳垣《史諱舉例》八卷。理校遇到諱字如何處理古籍中有的字常因避諱而用他字代替,要不要回改爲本字,也屬於理校範圍。凡作者本來用的避諱字,一律不要回改,以保存原書的真面貌。至於後人刻書或抄書因避當時的諱而用他字代替,則宜回改爲本字。這同樣是爲了保存原書的真面貌,但影印本自不用也有不能這樣回改。文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和理校理校者本身就先得通文理,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主要是古典文學的修養(yǎng)。這不是要求會寫古典文學的評論文章,談論思想性、藝術性之類,而是要求真正讀懂讀通古人的文章,真正通曉文理。詩、詞也是有規(guī)律的格律。

經(jīng)傳諸子和理校

從事古籍整理者最好把所謂《十三經(jīng)》瀏覽一遍,對理校會有很多幫助。先秦諸子中的《老子》、《莊子》也是古人所喜歡讀的書,《經(jīng)典釋文》裏就以此二子與經(jīng)傳並列,因此也得看,以免遇見古籍裏用到這兩部書的詞彙故實時茫無所知。史學和理校

古籍中往往牽涉到各個朝代的職官、地理以及其他制度,還常提到一些歷史人物,要理校就必須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要具備一定的史學修養(yǎng)?!妒酚洝酚绕洹稘h書》常為古人所誦習,其中的詞彙故實也和經(jīng)子—樣常見於古籍,從事??惫偶咭膊荒懿簧允律娅C。

目錄學碑刻學和理校

古籍中還常提到書名、碑刻名。要理校就必須具備目錄學和碑刻學的知識。

要粗淺地知道點碑刻學知識,可看清末葉昌熾《語石》,近人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方若《校碑隨筆》。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以及宋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等。

理校出底本的錯誤後如何處理?如底本祇是傳抄本而非有名的善本,則理校出明顯的錯誤一般可徑行改正,不必一一寫入校記。如果是宋元舊本或著名的善本,則應寫入校記而不徑改原文。4、從事??钡幕疽髲膭⑾騽㈧Ц缸右詠恚靡研纬梢?guī)范。首先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能力,不是略具一般文史知識者即可承擔。如劉向第一次大規(guī)模整理國家藏書時,即由劉向、任宏、尹咸、李柱國等學有所長術有專精的學者專家分別負責各方面的圖籍整理工作,以后歷代無不如此。對于一項具體的文獻整理工作,也需要對需要整理??钡膶ο笥斜容^深入的了解,同時還需要掌握有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涉及到的有關專門知識,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學。就是說要通文理,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能夠讀懂古人的文章,才能從文理方面發(fā)現(xiàn)問題。如古人行文,為了加強表達效果,往往使用對偶排比的手法,如連續(xù)排比對偶的句子,某一句不對偶不排比,則極可能有誤。清代學者經(jīng)常使用此方法。對于駢文尤其有用,只要音節(jié)不合,句式不對稱,就可以肯定有錯。古代詩詞也有特定要求,詩要講押韻,是平水韻,格律詩還要講平仄,要講對仗,詞要講詞牌,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都有規(guī)定,如果不合,就有問題,需要理校。還要有一定的文字音韻訓詁知識.。由于漢字的字體歷代多有變化,先后產(chǎn)生使用過甲骨文、金文、篆、隸、行、草、楷,歷代還有異體、俗寫,今天有簡體繁體等等,古今字體的不同往往也會導致發(fā)生錯誤,如能具備一定的文字學知識,就能使用理校的方法校出錯誤,如王念孫?!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睍r,認為:“陶山之名不見于各史志。陶當為陰,隸書陶字或作,陰字或作,二形相似,故陰訛陶。”又用他校的辦法,舉出《水經(jīng)注》有關記載為證(《讀書雜志·史記第一·秦始皇本紀·陶山》條)。二是經(jīng)傳諸子。古代的經(jīng)傳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古人著作中引用經(jīng)傳之處舉不勝舉,如能比較熟悉《十三經(jīng)》,對于理校會很有幫助,尤其是《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論語》,更為古人所常用。先秦諸子也為古人所常用,其中的《老子》、《莊子》古代文士喜讀,在魏晉隋唐是很受重視,《經(jīng)典釋文》中與經(jīng)書并列,其語詞典故也常被使用,也應該熟悉。三是史學。古籍中常會牽扯到各個朝代的職官、地理以及其他制度,還常提到某些歷史人物。比如對于理校,這方面知識尤其應該具備,而且是多多益善。如避諱制度,古籍中常見諱字,有的是當時作者為避當代所謂圣諱,有的是后來人為避所處時代諱字而改,需要利用理校知識判斷,前者是作者原稿的問題,一般不要回改,而后者需要要回改。有些史書如能熟讀,對于校勘也會有幫助,如《史記》、《漢書》古人熟悉的程度不在經(jīng)傳之下,也常在行文中使用其中的語詞典故。此外,其他各種知識,如目錄學金石學,在遇到古籍中提到前代的書名、碑刻名時,如這方面的知識比較豐富,就能發(fā)現(xiàn)文字錯訛并進而加以??薄S嘘P各種專門學問的知識,也各有用途,也是多多益善。從事???,往往需要幾種校法,互相配合,熟練使用,方能校出高水平的校本。其次是需要按照校勘工作規(guī)范,認真做好準備工作。這里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嚴格按照規(guī)范按部就班地進行。如第一步廣求異本,只有把同書相關的版本都搜集齊全,才可能把??惫ぷ髯龅奖容^徹底,不至于留下太多的問題。再如,??敝行枰褂玫姆椒ǎ惨J真地遵循,如對校,陳垣說“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是校勘工作的第一步;至于其他校法,也要結合使用。三是要有嚴肅正確的態(tài)度,一定要謹慎從事,慎而又慎,必須明確,校書的目的是恢復原書本來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校記

名稱和體裁將校勘成果逐條寫成文字,收進整理的古籍中,這就是??庇洠彩》Q為校記。除??庇?、校記外,前人有時還叫考證或考異。校記的體裁,通常有三種:

(1)校語夾在正文之中,用小字,排雙行,如古籍舊注之式,有困難也可排成單行。

(2)每卷校語彙總放在該卷之後

(3)校記放在每篇之後??庇洺S靡恍┕潭ǖ男g語,如校異文時常用“X作X”,或“X亦作X”;校訛文時常用“X當作X”,“X當為X”;校衍文時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脫文時用“X,脫文”,或“脫X字”等。用()表示應刪之文,用[]表示應補之文。如《史記·高祖本紀》:“與杠里秦軍夾璧,破(魏)[秦]二軍”?!稘h書·司馬遷傳》:“失其[所]守之職也;景祐、殿本都有‘所’字?!薄稘h書·司馬遷傳》:“錯音千(古)[各]反:景祐、殿本都作‘各’,王先謙曰作‘各’是。”如何撰寫校記校記的內(nèi)容:(1)除自己的??背晒?,校記要充分吸收前人及同時人的校勘成果,包括前人撰寫的校記,校本的校語、以及讀書札記中有關??钡臇|西。如王念孫曰、錢大昕曰等,如前言、凡例中已做交待,省名單稱姓即可,如果一人的成果不是出自同一書,還須注明書名,如引用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廿二史考異》,就需要區(qū)別清楚,也應在前言、凡例中說明,校記中用省稱《養(yǎng)新錄》或《考異》,諸如此類。

(2)自己的校勘成果一般寫在人家的後面。前邊一般用名或姓單字加“曰”,也可用“案”字。

(3)校記的文筆、體例一定要統(tǒng)一,不能前後不一。

校記的體例使用校法不同校記的寫法也不同,如對??蓪懽鳌澳匙帜潮咀髂场保槐拘?蓪懽鳌皳?jù)某篇某,此亦當作某”;他??蓪懽鳌澳匙帜硶髂场保焕硇?蓪懽鳌澳匙之斪髂场?。改動正文時一定要慎重,如無絕對把握不可改動原文,不可造成新的錯誤。如確有把握改動原文,校記中一定要說明,作“某字本作某,今據(jù)某本(某書、某篇)改”;如認為有錯沒有改動原文,校記可作“當據(jù)改”,或“此誤”、“此本誤”,如不能判斷正誤則只注明異同;理校則作“某字當作某”、“某字疑當作某”。這些是一般情況下常見的校記的格式。校記的作用和所謂繁瑣問題

(1)說明校改的依據(jù)和理由,以加強讀者對這個新校本的信任。(2)有了校記,備列異同,有時再加點自己的看法,使讀者可以從中抉擇。一、古籍的錯誤1、古籍的致誤校勘的目的是恢復作者原稿的本來面貌。古籍與今天的出版物不同,一是除個別明人和少數(shù)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絕大多數(shù)原稿都沒能流傳下來,而書籍文字正誤的標準,是相對于作者原稿而言,越接近原稿越善,沒有原稿,就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來校對;二是流傳下來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還有少量活字本,但不論刻本或活字本,差錯都遠遠超過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錯的現(xiàn)象就更多三是古籍流傳至今,一種書往往會有多種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種版本之間也往往會存在文字歧異出入、甚至內(nèi)容多少繁簡都會不同。胡適說:“??敝畬W起于文件傳寫的不易避免錯誤。文件越古,傳寫的次數(shù)越多。??睂W的任務是要改正這些傳寫的錯誤,恢復一個文件的本來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睂W方法論》)這種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傳抄、刊刻、排印等復制手段的采用造成的難以避免的錯誤,即前人概括的所謂誤、衍、脫、倒問題,是古籍中常見的主要問題。2、古籍的錯誤類型即前人概括出的“誤”、“衍”、“脫”、“倒”,每類略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1)誤(訛)是古籍中最常見的錯誤。自有書籍以來,只要經(jīng)過復制,無論是抄寫、雕版、活字排印、電腦輸入,均會產(chǎn)生這類錯誤,前人所說“無書不錯”、“無錯不成書”,應該說有一定道理。先秦時代已有,典型的一個例子出《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