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縣漢晉墓闕新發(fā)現_第1頁
四川渠縣漢晉墓闕新發(fā)現_第2頁
四川渠縣漢晉墓闕新發(fā)現_第3頁
四川渠縣漢晉墓闕新發(fā)現_第4頁
四川渠縣漢晉墓闕新發(fā)現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渠縣漢晉墓闕新發(fā)現

一漢晉石闕形制四川渠縣有六個漢晉墓,包括馮煥祥、沈福軍、浦家灣、無明鄉(xiāng)、趙家村西部無明鄉(xiāng)、趙家村東部無明鄉(xiāng)、王家坪無明鄉(xiāng)。馮煥闕建于東漢建光元年(121年);沈府君闕建于東漢延光年間;蒲家灣無銘闕的樓部和雕刻與風格沈府君闕相似,也應屬于東漢的石闕;趙家村東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和王家坪無銘闕建筑形制和雕刻風格相似,與前面3處石闕風格差異較大,年代可晚至西晉時期。過去一般將這6處漢晉石闕的年代定為東漢,早在2001年已經將這6處漢晉石闕以“渠縣漢闕”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稱公布,本文用“渠縣石闕”的名稱,在文內涉及到6處石闕的具體年代時,將各自表述實際年代。渠縣石闕為國內保存漢晉墓闕數量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但是,這些石質仿木構墓闕單體建筑的主體——墓冢的地點、位置以及陵園的布局情況,至今還不完全知曉;1墓闕多是單個孤立存在著左闕或右闕,左右成對存留下來者唯有沈府君闕,缺失的仿木構建筑構件下落不明;就神道上的石像生而言,個別早前被人目睹的石人像因時間久遠也泯滅在人們的記憶中,被近現代考古探險家所拍攝、記錄的石獸,一度時期也因后人搬運挪動下落不明。近年來,在馮煥闕、趙家村西無銘闕、王家坪無銘闕3處墓闕附近均有漢晉石質仿木構墓闕構件或石像生出土。其中,在馮煥闕附近出土單層闕頂、闕樓斗拱層、闕身、雙層闕頂各1件;在趙家村西無銘闕附近出土石神獸2件;在王家坪無銘闕附近發(fā)現石人像1件(圖一)。二漢代晉祠的起源、石材雕像的挖掘和石材獸的重建(一)闕頂石闕頂結構馮煥闕為西南向,原為左右雙闕,右闕之主闕、子闕,左闕之子闕已毀,現存左闕主闕,闕高4.4米。4件漢晉石闕構件皆出土于馮煥闕附近。2003年9月,渠縣土溪鎮(zhèn)趙家村(現漢闕村)村民在馮煥闕保護單位圍墻后約100米的田埂上發(fā)現漢晉石闕構件,渠縣文物管理所(與渠縣博物館合署辦公)聞訊后,立即到現場進行發(fā)掘清理。共清理出土單層闕頂、闕樓斗拱層、闕身各1件。在清理前,單層闕頂位于田埂上,一面外露;闕樓斗拱層和闕身被耕土覆蓋。推測早前村民將石闕構件作為石料用于壘砌田埂。這3件漢代墓闕構件是由何處運來,出土地距原立闕地的距離,目前已無法弄清。同年,渠縣文物管理所在整治馮煥闕保護單位周邊環(huán)境時,再次于圍墻外大門左側距地表0.5米處出土石質雙層闕頂1件。單層闕頂正、背面及側面檐口皆有不同程度殘缺。闕頂存頂蓋一半,應為子闕闕頂。橫長1.5、縱寬1.25、高0.33米,主脊長0.84、寬0.26米。重約0.4噸(圖二)。闕樓斗拱層呈下窄上寬的斗形。正背面各兩垛斗拱。拱臂平直,下沿拱端作45°切角上交,斗下各刻一承重力士。側面各一垛斗拱,拱端卷煞,橫拱彎曲呈“∽”形,拱心用墊板以承橫枋,斗下立圓柱。拱內外刻有青龍、金烏和一獸撲向一舉物人等圖案,正背面拱間分別刻有“蟾蜍執(zhí)桂、玉兔搗藥”、“騎鹿仙童執(zhí)桂”浮雕圖案,其中有些圖案漫泐不清。此構件應為主闕闕樓構件之一。上寬1.42、下寬1.18米,進深0.94、高0.42米。重約0.8噸(圖三~六)。闕身一側殘損。闕身左右兩側平整。一面起柱和地栿;另一面有均勻的鑿刻痕,應為背面。其有鑿刻痕的一側應為與主闕的接觸面,由此推測此闕身應為子闕闕身。橫長0.7、縱寬0.4~0.47、高1.76米。重約1.1噸(圖七)。雙層闕頂一側檐口損。重檐廡殿頂,其上刻椽子、瓦垅、瓦當及四角脊。上檐口下支有墊枋在兩檐之間。此頂蓋應為一主闕頂蓋。高0.7、下檐寬1.9、進深1.45、上檐寬1.1、進深0.82米(圖八)。(二)石獸圖件的發(fā)現趙家村西無銘闕位于渠縣土溪鎮(zhèn)漢闕村四組。東北向。原為左右雙闕,主、子闕相倚。左闕已毀,右闕的主闕闕頂和子闕均毀。右闕主闕現高3.95米。2003年,渠縣土溪鎮(zhèn)趙家村(今漢闕村)在修筑村道時,于趙家村西無銘闕保護單位的圍墻前方出土漢晉石像生2件:1件為辟邪;另1件為神獸,神獸頭殘斷無存,具體為何神獸待考。1923年法國藝術史學家色伽蘭(VictorSegalenlen)入渠考察石闕時,曾將此處的3件“石獸”拍照。2005年,英國牛津大學副校長、默頓學院院長杰西卡·羅森女伯爵(ProfessorDameJessicaRawson)來渠考察時,將3件“石獸”的照片惠贈渠縣文物管理所(圖九、一〇)。將出土實物與色伽蘭所拍“石獸”照片對比,發(fā)現重新面世的2件石像生確為照片中3件“石獸”的其中2件。照片中的3件“石獸”,還曾于1939年12月由當時土溪鎮(zhèn)聯保受縣府之命,自石馬灣“運縣陳列”。據記載,當時擬運送的石獸為“石象、石馬、石獅”各一,后因“道路崎嶇,河水枯涸,過于笨重,難于搬運”為由,提出放棄運送??赡苁强h府考慮石獸長期安放在田野存在毀壞的危險,而回復“將該項運至該鎮(zhèn)關爺廟內,暫行保管”。2但后來是什么原因土西鎮(zhèn)聯保未按縣府回復之令執(zhí)行,而將之掩埋在趙家村西無銘闕前,現在還暫時無從當地村民中了解到具體情況。直至1939年“運縣陳列”時仍存在3件,這次重新出土面世2件,另1件或許仍埋于附近地下,待進一步調查勘探確認。辟邪站立。四腳缺失,面目較模糊。體矯健,頭部呈尖圓形,碩頸,寬胸,背平直。頸部兩側七股鬣毛。長1.8、寬0.5、高1.35米(圖版叁∶1;圖一一)。神獸頭殘缺無存。蹲坐于石座上。背脊自頸呈橄欖形隆起,后軀屈曲皮毛呈半菱形褶皺連接獸尾。鬣毛呈四股被于頸背上。腹兩側生翼,翼端向下出健羽兩根長及股部,向上歧出一彎翼羽高至頸部,翼中部橫出一羽上彎至背中部。獸尾從后臀下繞于身前左腳背。正面寬0.56、側厚1、高1.5米;底座面寬0.54、深0.7、高0.1米(圖版叁∶2;圖一二、一三)。(三)渠縣文廣局管理平浚村第5號唐代樹立物像1尊,克氏原螯蝦圖1王家坪無銘闕位于渠縣青神鄉(xiāng)平碾村五組王家坪,東南向。原為左右雙闕,主、子闕相倚結構?,F存左闕主闕,闕頂已毀;右闕、子闕均毀。1998年將左闕闕頂恢復,現闕高5.37米。2012年8月28日,渠縣文廣局工作組于青神鄉(xiāng)工作時,獲悉平碾村七組石人場發(fā)現東漢石人像1尊。該石人像距王家坪無銘闕約七八百米。石人像位于村民房屋前的樹林里,裸露于地表。據村民介紹,“石人場”地名就是由此有石人像而得名。石人像石質砂巖。發(fā)現時,平躺于地表,身表長苔蘚,頸部殘斷,頭部已缺失。手持物已脫落。表面無風化現象。文吏像,站姿。身著右衽長袖寬袍,雙手拱于胸前,雙腳微露于袍外,雙手相交作握抬狀。人像肩寬0.62、衣服下擺處橫寬0.88、縱寬0.54、頸部直徑0.27、殘高1.97米。重2~3噸(圖版叁∶3;圖一四)。三漢晉文物點應屬于全國重點環(huán)境保護單位渠縣石闕均位于渠縣土溪鎮(zhèn)至巖峰鎮(zhèn)的古驛道一線上。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這6處漢晉墓闕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將馮煥闕、沈府君闕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渠縣人民政府遴選蒲家灣無銘闕等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晉墓闕文物點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國務院將這4處漢晉文物點與首批2處國保單位合并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渠縣漢闕”。這次出土漢晉石闕構件及石像生分別位于馮煥闕和趙家村西無銘闕附近,石人像位于王家坪無銘闕附近。它們與渠縣漢闕關系試析如下。(一)漢晉石闕其他出土情況4件漢晉石闕構件都出土于馮煥闕周圍,距離趙家村東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不遠,遠離其他3闕,出土的漢晉石闕構件應與另外較遠的3處漢晉石闕關系不大?,F就出土的漢晉石闕建筑構件與較近的三闕之間的關系試做分析。1.闕樓構件、裝飾條紋、大斗下刻區(qū)別出土的單層闕頂、子闕闕身與馮煥闕比較,存在一定的形制風格差異;雙層闕頂、闕樓斗拱層可確定不是馮煥闕所缺失的右闕主闕及子闕之物。馮煥闕的闕樓斗拱層高0.4、上寬1.32、下寬1.06米,出土闕樓斗拱層高0.4、上寬1.42、下寬1.18米,出土闕樓斗拱層高度與馮煥闕相同,其斗拱作法也相同,唯上、下寬度相差10~12厘米。此外,兩者之間的圖案雕刻風格與內容還存在明顯差異。馮煥闕拱內、外無圖案,只在正、背面拱間有線刻圖案青龍與玄武,大斗下刻方形立柱。需要說明的是,在拱間施線刻圖案的情況在漢代建筑闕樓上是少見的。而新出土的闕樓構件,浮雕圖案布滿斗拱層四周,大斗下刻圓形立柱與承重力士。新出土的闕樓斗拱層圖案風格與趙家村西無銘闕相近,一般認為趙家村西無銘闕的時代應晚于馮煥闕,因此,新出土的闕樓斗拱層應與馮煥闕的關系不大。馮煥闕闕頂高0.62、橫長2.24、縱寬1.4米,是上檐緊貼下層屋面瓦垅的重檐結構,第二層正、背面瓦當3個,兩側面瓦當2個,上、下層瓦當在一條線上。新出土的雙層闕頂高0.7、寬1.9、進深1.45米,上、下檐間有一高3厘米的墊枋,第二層正、背面瓦當4個,兩側面瓦當3個,正背面上、下層瓦當相錯。二者在上、下檐間的距離和瓦當數量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兩者之間的結構也是不相同的。2.闕頂與中闕的關系趙家村東、西二闕闕樓斗拱層都有介石層與斗拱層連為一體。出土闕樓斗拱層無介石層,可確定該闕樓斗拱層不是趙家村東、西二對闕之物。趙家村東無銘闕、西無銘闕的主闕闕頂皆不存,所出土闕頂與二者關系無法對比;新出土的雙層和單層闕頂為趙家村東、西二闕主闕、子闕闕頂的可能性較大。出土的子闕闕身尺寸都小于馮煥闕和趙家村東闕、西闕主闕闕身,應為這三闕中某一子闕構件的可能性較大。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確定,出土漢晉石闕構件中,闕樓斗拱層與馮煥闕、趙家村東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這三闕關系不大,可能是另外的一處石闕的主闕構件。這是新發(fā)現的1處漢代墓葬的闕樓構件,這為研究渠縣漢晉墓闕的分布、漢晉陵園的數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亦豐富了國內現存漢晉石闕內容。(二)青神鄉(xiāng)平格壩下出土漢晉承擔了大量石刻本的布局,有其自身的特殊屬性,這也是現實意義據記載,2件石神獸原置于土溪鎮(zhèn)石馬灣,石馬灣現屬于漢闕村五組。馮煥闕、趙家村東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位于漢闕村四組。石馬灣離馮煥闕僅幾百米遠,距離趙家村西無銘闕約千米。石神獸的原位置離馮煥闕不遠,顯然,石神獸與馮煥闕的位置關系比趙家村東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的位置關系密切,位置歸屬應首先考慮的是馮煥闕。這2件石神獸的重新面世,對于探討復原馮煥闕的所在陵園神道布局內容有重要意義。石人像位于渠縣青神鄉(xiāng)平碾村七組石人場古驛道邊,王家坪無銘闕位于青神鄉(xiāng)平碾村五組王家坪,二者之間的距離不到1000米,在石人像及王家坪無銘闕附近的田埂中還有3件闕頂殘件待發(fā)掘出土。此石人像或為王家坪無銘闕神道上的石像生,或為另一處已毀漢墓神道上的石像生,據現有情況看,屬于已毀漢墓神道上的石像生的可能性較大,這有待于進一步的現場勘探研究確定。渠縣漢墓石像生雖然在1920年代就被色伽蘭發(fā)現,但后來的消失成為與渠縣漢晉陵墓的闕樓相生相伴的空白類別。尤其作為漢晉陵墓前神道上的石像生中的石人像,為四川境內首次發(fā)現,填補了省內漢晉陵墓要素的空白,豐富了我國漢晉陵墓石雕藝術內涵。漢晉石獸大多為跨步前行姿態(tài),渠縣出土的蹲坐造型石神獸則在其他地方極少見。渠縣石像生集圓雕、浮雕、線刻于一體,雕刻簡樸,氣蘊天成;石辟邪臀部肌肉強健有力,背、腹部線條流暢,刻劃出神獸行走時的瞬間狀態(tài),極具韻律感;無頭神獸雙翼優(yōu)美,健羽卷曲于背、腿部,頸毛規(guī)律分布,橄欖形背脊具有力度感,整體造型華美而矯健,現雖無頭,仍不失當初靜穆中的威嚴。魯迅先生評價漢代石刻藝術時說:“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渠縣這3件石像生深合魯迅先生評價的漢代藝術標準,實為漢晉時期大型圓雕藝術的代表之作。四為四川地區(qū)考察漢晉石窟的提供了重要意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