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地層和遺跡單位關系的再探討
作為中國考古學的主要理論和方法之一,地層學在田野考古實踐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地層和遺跡的識別,在挖掘過程中;其次,記錄和表達地層和文物單位之間的重疊關系。田野發(fā)掘者往往對前者關注較多,相對忽略后者。但就完整的考古地層學來說,兩者不可偏廢。一、地表與地層之間的疊壓關系田野考古發(fā)掘中,地層和遺跡單位間打破或疊壓關系的傳統記錄方法是剖面圖、文字說明以及關系圖式,舉例說明如下1。圖一是探方某壁的剖面圖。它反映的是二維空間,假如一個遺址有30個探方,每個探方有4張剖面圖,那至少需要120張剖面圖才能完整表現整個遺址三維空間遺跡堆積之間的層位關系。但根據圖中各個遺跡堆積之間的層位關系,我們可簡化成三組關系:②→③→M2→④,②→H1→H2→H3→④,②→H1→M1→④。這三組關系可用圖式表現出來(圖二)。這種傳統的層位關系歸納圖式確乎簡化得多,但不夠科學,甚至不如剖面圖明晰,比如第二組地層②→H1→H2→H3→④關系中,地層②與H2、H3以及地層④之間的直接疊壓關系沒有表現出來,地層③與地層④之間的直接疊壓關系也沒表現出來。地層③、M1、M2以及H3三個遺跡從地層剖面上看完全有可能是同時代的,但圖式中所反映出來的卻是M1晚于M2和H3,地層③又晚于M1,地層③與這幾處遺跡之間的關系不清楚。這是因為這個圖式中把地層和遺跡單位同等對待,而不是以地層為主軸。2009年,國家文物局頒布了最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規(guī)定了發(fā)掘過程中發(fā)掘記錄的各項具體要求,其中“文字記錄要點”第4項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堆積/遺跡單位關系‘系絡圖’”,并進行了簡略的定義:“‘系絡圖’是用圖形的形式表達堆積之間、堆積單位與遺跡之間以及單位之間的層位關系”2。這個全面反映遺跡單位關系的“系絡圖”,至少在通過圖式表達考古堆積和遺跡單位復雜關系方面清晰多了。該圖以地層為縱軸,將各種遺跡分屬到各個地層;同時用各種線條(直線為相關,曲線為不相關)和箭頭(打破或疊壓)將相互關系逐一標明,這樣,各個地層及其遺跡的疊壓關系便一目了然了(圖三)。以該圖左下角的一組地層遺跡關系圖式為例:H283疊壓H285和H284,而后兩者都疊壓H287和地層⑦,H287則與地層⑦無關,直接開在生土層上。線條的交匯與不交匯(曲線)清晰表達出地層和遺跡單位之間是否有疊壓關系,從而在整個遺址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地層序列。不過這幅來自山東臨淄桐林遺址的探方遺跡單位關系系絡圖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尚需進一步完善。“系絡圖”來自英國考古學中“Harrismatrix”,實際上采用“哈里斯矩陣”的譯法可能更對應、更達意。同時,“系絡圖”的稱謂還容易和考古學中另一重要概念“context”(有時亦譯作“系絡”)相混淆,盡管它所表達的也是地層系絡。既然“系絡圖”是對英國考古學“哈里斯矩陣”的直接引進與運用,我們便有必要更多和較為詳細地了解一下哈里斯矩陣及其關于考古地層學的思想與方法。二、計算地層和遺跡的平面關系的表達方式1973年,英國考古學家愛德華·哈里斯(EdwardC.Harris)在英國溫徹斯特發(fā)掘時,首次使用了一種全新的地層記錄方法。1979年,他將這種新方法整理成冊,出版了《考古地層學原理》(PrinciplesofArchaeologicalStratigraphy),這就是后來被稱為“哈里斯矩陣”的地層記錄方法。不過這不僅僅是一種新的考古地層記錄方法,因其體現的一系列關于考古地層學的新認識和新思想,“哈里斯矩陣”迎來了考古地層學發(fā)展史上的第四個階段,后來被認為是考古地層學的一次革命3。此前,考古界一直用剖面圖來表現地層序列,但是對一些復雜遺址而言,剖面圖只能展示地層序列的一部分,其真實性僅限于被選擇用于展示的這部分。標準的剖面所反映的只是地層堆積的二維情況。它只是表現了遺址某一具體部位中各種堆積的層位深度和橫向的范圍,但是每一個地層堆積的平面空間范圍如何,則只能在平面圖中反映。哈里斯矩陣是由一張上面印制著許多長方形小框的表格而得名(圖四),這只是一張簡單的遺址地層關系登記表。矩形方框分別代表著一個遺址的不同地層和遺跡單位。地層和遺跡序列被定義為一個考古遺址中“層位和遺跡分界面在堆積順序和時間過程中的形成”4。由于哈里斯矩陣的記錄方法,在一張圖表上反映整個遺址地層序列成為可能,而且反映的是考古遺址地層關系的整個三維狀況,哈里斯矩陣使考古學二維的地層記錄模式變成了三維模式。哈里斯對考古地層和遺跡堆積的認識更科學和細化。他的術語“成層單位”(unitofstratification)——而不是“地層”(stratum)或“層位”(layers)。這體現了層位間分界面,特別是遺跡(而非地層)的分界面(interfaces)的重要性,它們反映的是人類在某一確定時間的行為。哈里斯認為地層序列中每一成層單位都具有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屬性,換句話說,所有的地層關系都是物理的,但并非所有的物理關系都是地層的。比如一條溝中的填土的分界面(我國行業(yè)術語稱作“邊”)事實上并非物質存在——即在其填充物和溝的邊界之間——然而它代表著一種人類的行為,而且在層位序列中可以被確認具體的位置。我們習慣上將分界面看作是一種分離,然而在地層和遺址序列中,分界面更適合看作是一種連接或另一種形式的接續(xù),因為地層序列是由一系列分界面相接續(xù)在一起。所以對每一分界面——地層和遺跡——的平面完整記錄便顯得十分重要。這張表格看似簡單,卻承載著拓撲學的理論思想,即對一種連續(xù)性現象的研究。哈里斯認為考古發(fā)掘是一個旨在按層位順序揭露地層和遺跡堆積的過程,其核心在于觀察層位、辨識早晚關系、理解成層過程,最后,科學地記錄和呈述,這也是哈里斯矩陣圖表的宗旨所在。考古地層序列中,每一個地層層位和遺跡堆積都有三維結構特征,時間上有持續(xù)性,空間上有連續(xù)性;地層序列中各個地層和遺跡之間也有接續(xù)性。每當這些持續(xù)性、連續(xù)性和接續(xù)性被打破時,自然或文化的事件便發(fā)生了。哈里斯認為兩個地層之間只存在著三種關系:A.兩單位之間沒有直接的地層聯系,B.有疊壓關系,C.曾經是同一堆積而后來分成兩個單位或有兩個分界面的遺跡(圖五)。而這僅僅是層位的表象,即我們觀察到的地層現象,我們可以從中概括出一系列地層學原理。三、哈拉地理原理正是基于對地層堆積的拓撲學觀察,哈里斯總結出考古地層學的四條原理5。(一)不同地層格架和疊壓律在一系列層位和分界面遺跡中,正如其形成一樣,上面的層位時代晚,而下面的層位時代早,因為每層都是在已經存在的堆積之上形成的。確定疊壓關系是考古地層學的首要問題??脊胚z址的地層序列是通過分析各個地層分界面,而不是研究地層土壤成分及其包含物確定的。地層中,疊壓律必須考慮到堆積單位的分界面,而分界面嚴格地說來不是一個層位,但這些堆積單位的分界面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抽象的層位,并且和具體層位有疊壓或打破關系。疊壓律是關于兩個地層堆積順序和疊壓物理關系的說明,進而據此認定時代早晚,但它并不能說明一個遺址地層序列中其他層位堆積的細節(jié)。(二)未堆積地層的堆積形態(tài)原始水平律指的是地層是按照橫向水平面形成的。這是由自然力所決定的,如重力以及疊壓的水平順序上一個堆積接續(xù)另一個堆積等。原始水平律最初運用于水下沉積形成的堆積,亦可用于陸地堆積。考古地層學中,它被定義為在沒有任何外力影響下形成的任何考古層位都將呈水平分布。表面不平的地層在最初堆積時,也是按照這個方式進行,只是在與先前堆積形態(tài)一致的輪廓中形成。原始水平律在考古地層中運用時,必須考慮到地層的具體狀態(tài)和由于人為因素對堆積區(qū)域造成的限制。人為的“沉積凹地”是由墻、坑或溝渠等遺跡所造成,亦即人為因素改變了原來自然狀態(tài)下土壤沉積的狀態(tài)??脊艑W家應把原始水平律與自然環(huán)境中“堆積的原始狀態(tài)”(按:指生土堆積)關聯起來。地層的堆積趨于水平而形成,因為遺址中的許多堆積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一個沉積凹地是一個溝渠,那么最先堆積的表面應該也是不平整的。如果水平表面上發(fā)現了這種不平整,就要考慮形成的原因。溝渠的堆積過程中,原來的不平整將逐漸趨于水平,堆積凹地本身由于諸多連續(xù)堆積的形成,凹陷部分會逐漸填平。原始水平律僅與地層及其沉積過程有關,但運用它能夠指導考古學家去發(fā)現有意義的遺跡分界面。(三)從原始連續(xù)律到地層單位原始連續(xù)律是建立在一個受地貌范圍限制的堆積或有分界面的遺跡上的原理??脊艑W家對這一規(guī)律的解釋是:原始形成的任何考古堆積其邊緣應該逐漸變薄而結束,任何有分界面的遺跡都是受到堆積盆地限制所致。如果任何堆積或有分界面的遺跡的邊緣呈現出垂直表面,其原始范圍——至少是部分——肯定是由于挖掘或侵蝕而遭到破壞,那么其連續(xù)性便應加以考慮,缺少的部分也需要解釋。遺址中有分界面的各種遺跡,證明原始連續(xù)律非常適用。原始連續(xù)律也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地層的關系可以通過將原來是一個堆積而現在卻分成了兩個部分而得以確認(見圖五,C)。為地質學設計的原始連續(xù)律與地層的水平層面相關,而在考古學語境中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擴展運用。第一種是用于在諸如溝渠等有分界面遺跡的地層單位。如果這種遺跡分界面是垂直的,表明溝渠的原始形態(tài)已遭破壞,那么通過連續(xù)律,被打破的兩個部分便可聯系起來(見圖五,C)。第二種情況是運用于直立的地層,如墻。幾乎沒有墻體能在地層中保存原始的直立狀,至少是部分原始垂直連續(xù)性會被破壞。原始水平律和原始連續(xù)律是針對堆積狀態(tài)中地層的物理屬性而言,亦即堆積的成層過程,它們能幫助判斷和梳理地層序列中復雜的地層結構及關系。(四)地層接續(xù)律與地層間的物理接觸大多數遺址都是多線性堆積起來的地層序列,這是由于地層橫向分布有一定范圍、垂直地層的存在以及其他有分界面的遺跡所致。有分界面的遺跡形成了新的堆積凹陷,其間又形成了接續(xù)的序列堆積。事實上地質學并未為考古學提供任何方法論,因為遺址中復雜的地層序列從來不是通過直線演進的方式堆積形成的。哈里斯的《考古地層學原理》第一版于1979年問世時,尚未提及地層接續(xù)率,因此招致了不少批評6。因此他在1989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地層接續(xù)律的概念,作為前三個定律的補充:“在遺址地層序列中的任何一個層位是在疊壓其上地層單位的最下部(時代最早的)和被疊壓其下地層單位的最頂部(時代最晚的)之間形成的,它們的地層之間有物理接觸,而其他疊壓關系則可以忽略”7。地層之間的物理接觸,正是體現了“地層接續(xù)率”,核心是一者接續(xù)替代另一者。正如一副撲克牌,它是由許多單張的撲克牌疊摞在一起,同時也能按次序分開。如果展開疊壓在序列中的每個層位,便看到地層之所以形成序列,因為它們依次均存在著物理接觸(圖六)。據此,圖中的矩陣圖式中,我們都用線條將其聯系在一起,這樣便可看到遺址地層和遺跡堆積是如何通過多線的演進方式形成序列的,這便是地層接續(xù)律。需要注意的是,各遺跡間的分界面,即所謂的“邊”,是接續(xù)率理論的關鍵。從小小的柱洞到一個大的活動面,無論是考古地層還是遺跡堆積,都是“自然或人工持續(xù)作用的結果”,其層位都是能夠被確認的。地層學,從另一方面來講就是“將考古地層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研究”。發(fā)掘都是基于地層的接續(xù)性這個基本原則,即設想土壤(或其他物質)的層位是按照年代順序堆積,最古老的地層位于最低層,而最年輕的則在最上層。換言之,如果說“原始連續(xù)律”講的是單一地層和遺跡堆積的橫向空間廣度的話,“地層接續(xù)率”則是指縱向諸多地層在時間過程中的堆積厚度。前面三條定律針對單一地層和遺跡堆積,而最后一條定律則關涉有物理疊壓關系的兩個地層。在發(fā)掘中使用哈里斯矩陣表,便可在表上建立起直觀的地層關系(圖七),發(fā)掘結束時,便可獲得整個遺址的地層序列。圖七中A~D是一個探方四個壁的剖面圖,a~d是根據這四幅剖面圖所登記的矩陣圖式,E是根據地層接續(xù)率對四壁的地層關系進行精簡和綜合后歸納出來的整個探方的地層序列圖式,非直接或非物理性的疊壓關系已被省略和刪除。地層序列被認為是由一系列有物理疊壓關系的層位所體現的,所以如果不運用地層接續(xù)律,那么整理地層序列時就會受到許多沒有物理(或直接)疊壓關系的干擾。四、開放空間發(fā)掘法rehast哈里斯認為,考古地層學研究中的首要問題是將地層和遺跡單位置放在順序系列中,且建立地層序列可以并應該不用參考地層包含物。前述四個定律,也可以理解成不依靠包含物分析地層時遵循的原則。嚴格遵守這四個原則,會迫使發(fā)掘者在發(fā)掘過程中而不是在后期整理中去認真思考每個地層或文化堆積在空間上、年代上與相鄰遺跡單位之間的關系,這便是哈里斯矩陣圖表的用心所在。當1973年哈里斯在考古發(fā)掘時首次運用矩陣圖表來記錄和呈現地層序列時,體現出了地層學的理論意義。哈里斯矩陣首先帶給考古學科重大影響的是單一地層平面(或橫向地層)的思想,即原始水平律和連續(xù)率。這要求發(fā)掘中對待每一個層位都必須有三維認識,更為審慎和精細地辨析層位。此外,矩陣表也有這樣的作用,如果對層位辨析不慎,便不知道方格中如何填寫對應的地層和遺跡堆積。其次,哈里斯矩陣的意義是對分界面(interfaces)作為一個遺跡(interfacialfeatures)來認識,即將分界面作為遺跡單位從所在的層位中區(qū)分出來。分界面是指一個遺跡的整個表面、墻的直立面或沒有任何東西而只有分界面(或表面)的遺跡,其典型者如洞、破壞以前層位的斜坡、溝渠等。盡管這些分界面(或表面、活動面)沒有任何東西,但卻是構成遺址的單獨事件之一8。比如灰坑的形成是一種文化事件,其中堆積則是另一種文化事件,而且兩者發(fā)生在不同時間,前者早,后者晚。盡管考古學家們對于灰坑及其填充物的時間差異往往忽略不計,但引入了分界面概念,我們便不得不將它們區(qū)分開來。正是因為把分界面當做一個層位來對待,或曰“非物質層位”,所以哈里斯才強調,層位的確認不是靠包含物,而是靠地層序列之間的關系,靠地層的接續(xù)率。為了強調這一點,哈里斯用一個被立體分解后的地層序列來演示說明:建立墻基的地基溝和墻體頂端都有分界面,并且被哈里斯做為非物質的物理層位分解演示,并記錄在哈里斯矩陣中(圖八)。最后還要強調的是,正是這種非物質的分界面,才成就了地層的接續(xù)率,完成了多線演化,形成了地層和遺跡堆積的完整序列。哈里斯的地層學原理和矩陣記錄表對考古發(fā)掘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特殊的要求。由于哈里斯更強調層位的橫向空間范圍,所以旨在強調垂直地層的惠勒方格發(fā)掘法顯然不再適用。上個世紀60年代,巴爾克爾(P.Barker)倡導的開放空間發(fā)掘法(open-areaexcavation)逐漸發(fā)展起來,這被認為是與矩陣記錄相關的,并且“完全可以滿足地層原則需要”的發(fā)掘方法9。開放空間發(fā)掘法就是不再把遺址規(guī)劃成一個個探方進行發(fā)掘,因為隔梁會影響和阻礙對地層和遺跡堆積橫向范圍和水平堆積的觀察。發(fā)掘過程中采用巴爾克爾的累積剖面的觀念(cumulativesection,亦即剖面圖可隨著地層的逐層清理而不斷繪制和登記),也使隔梁失去了觀察垂直層位的實際功用。開放空間發(fā)掘法被稱作是“由點到面”的變化10,是惠勒方格法之后最有變革意味的發(fā)掘方法?;堇辗礁穹ㄗ⒅氐氖堑貙拥拇怪悲B壓,方格看上去是一個個的“點”,而開放空間發(fā)掘法強調地層的橫向范圍,沒有方格的遺址根據地層的三維分布進行發(fā)掘,更注重整個遺址的橫向關系和水平聯系11。開放空間發(fā)掘法要求空間要大到足夠描述一個遺址的程度。巴爾克爾主張將整個遺址視為一個單位來發(fā)掘,中間沒有任何用于地層觀察的隔梁,對發(fā)掘區(qū)域一目了然。開放空間發(fā)掘法的范圍可以不受限制,沒有了隔梁和關鍵柱的干擾,使得地層更清晰和便于判斷。開放空間發(fā)掘法要求學會從水平面上而不是從側面來觀察遺址,其重點在于強調堆積的平面范圍和分界面遺跡等細節(jié)。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塑料薩克斯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即食香蕉片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化纖漿粕在軍用防護材料中的重要性考核試卷
- 2025-2030年手賬裝飾膠帶行業(yè)深度調研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2025版班組承包協議書(人工智能智能客服系統)3篇
- 樓頂廣告牌鋼結構施工方案
- 煤炭運輸損耗補償協議
- 跨國快遞貨運代理協議
- 智能城市建設物資運輸協議
- 生態(tài)農莊裝修延期補充協議
-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招聘真題
- 銷售人員薪資提成及獎勵制度
- 2017年江蘇南京中考滿分作文《無情歲月有味詩》5
- 2023年宏觀經濟學考點難點
- 2024-2030年中國智慧水務行業(yè)應用需求分析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報告
- 黑龍江申論真題2021年(鄉(xiāng)鎮(zhèn))
- 山體排險合同模板
- 醫(yī)保專(兼)職管理人員的勞動合同(2篇)
- 特殊感染手術的配合與術后處理課件
- 檢驗科生物安全工作總結
- 《金屬與石材幕墻工程技術規(guī)范》jgj1332001-202111240138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