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量守遺文合鈔》佚文輯補_第1頁
黃侃《量守遺文合鈔》佚文輯補_第2頁
黃侃《量守遺文合鈔》佚文輯補_第3頁
黃侃《量守遺文合鈔》佚文輯補_第4頁
黃侃《量守遺文合鈔》佚文輯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侃《量守遺文合鈔》佚文輯補

“公務與修繕集”、潘石貴將詩集與臺灣版一起編撰。黃侃晚年自號量守居士,他的著作,生前發(fā)表的很少,逝世后,前中央大學編印《黃季剛先生遺著專號》收錄十九種。解放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黃侃論學雜著》、《文心雕龍札記》,影行《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jīng)》;湖北人民出版社又出有根據(jù)黃侃四子黃念祥手鈔本整理改訂的《黃季剛詩文鈔》。因黃氏早逝,生前未曾結集,致每多刊落,特別是一些遺文,其中不乏重要文獻。一《量守遺文合鈔》湖北版《黃季剛詩文鈔》被居臺的潘重規(guī)看到了,這位“漂流海外的白頭弟子拼讀遺文,不禁涕下如綆”。潘氏是黃侃的高弟,也是黃侃的快婿,他有感于黃氏“中年逝世,平生所作文章詩詞甚多,但整理印行的委實是非常之少”(P11-12),鈔錄所藏黃氏遺文,編訂為《量守遺文合鈔》。是“鈔”用榮寶齋紙,毛筆恭錄,影行問世;凡《量守文鈔》、《量守詩鈔》、《量守詞鈔》共三集;《說明》寫于“戊辰大雪”,“戊辰”,當1988年。出書后,潘氏即從臺灣寄我一部,珍藏至今。我認為《量守遺文合鈔》最有價值的是有關記錄章太炎、劉師培的文篇,凡《太炎先生行事記》、《申叔師與端方書題記》、《先師劉君小祥奠文》、《致教育總長湯濟武論救太炎師書》、《申理章太炎建議案——附太炎先生陳情書》五篇,除《太炎先生行事狀》、《先師劉君小祥奠文》二文已錄入《黃季剛詩文鈔》外,其余三篇卻是前所未見,《夢謁母墳圖題記》雖經(jīng)輯載,而章太炎的跋語也未錄入。今將這些佚文錄于下,并予說明?!渡昕h傳》曰:“申縣是在書中”?!岸∥辞锒g,申叔師與太炎師同居日本東京小石川一椽,貧窶日甚。適其戚汪公權人也,為申叔設策,謂偽為自首于端方,可以絡取鉅資。申叔信之,先遣汪西渡,展轉聞于端方。端方言非面晤申叔,錢不可得。申叔乃赴上海,與端方之用事者交談,固未敢徑赴江寧也。既而端方手書致申叔,道傾慕已久,得一握手為幸,不敢縶維,矢以天日,申叔又信之。至則遽以肩輿舁入督署,三月不見,申叔遂見幽矣。此書蓋為脫身之計,兼遂紿資之謀,以迂之書生,值狡黠之戎虜,寧有幸乎?書稿流傳,貽人笑柄,至可痛惜!然謂申叔反覆無恒,賣友賣黨,又謂所言可充史料,則何不于書中辭氣細玩繹之?且書中所引之人,如張繼、谷斯盛、劉揆一皆存,所謂申叔所言,悉是當時實狀耶?若太炎師無故受誣,至今猶在夢中,則申叔師發(fā)言不慎之咎也。要之,申叔不諳世務,好交人,憂思傷其天年,流謗及于身后,嘗盡言而不聽,有失匡教之義,侃亦何能無媿乎?乙亥八月門人黃侃記。轉變之于警廳諸事濟武總長執(zhí)事:近世學廢,國故將泯。老宿倦于教授,后生靡所師資,獨有余杭章太炎先生,大雅宏達,并通儒玄。往歲居東,聚徒講貫,希祖諸人事之最久。自其從政,蹤跡始疏。中更留滯,音問幾絕。近數(shù)月來,政府復修優(yōu)容之禮,先生則謝事杜門,頤志著述。希祖等稍復得進而請益。竊謂斯文未喪,微學可弘。不圖邇來警廳加以拘束,阻間往還。先生以非罪見辱,遂憤而絕粒,已及二旬,奄然殆盡。推跡致此之由,豈曰無故,惟其事實有無,則不能不辨。今茲警廳所借以為口實者,以先生與日本國人往來也。不知日本國人,固非先生所愿延接,時以閽人不在,自入室內,亦既相見,何能遏絕!且所訪問,不過文藝之事,日人夙仰先生,故持所作碑傳,煩相定正。而仆役旁窺,不曉文義,疑為秘密,遂相加誣,以為罪狀。蓋此輩仆役,即警廳中人,日伺先生過差,借以邀功,而先生不知也。夫主之于仆,不能有恩無威,先生方嚴,每加訶責。又分為主仆,不堪使令,法當遣去,而彼輩既為生事圖功之人,寧復有主仆之誼?夕被惡言,朝即興禍,此所以甫遣一仆,即遭此幽囚之厄也。希祖等聞見較確,知非其過,而警廳相待如彼者,明為左右所也。方今海內大定,禮樂間作,宜修文事,以弘太平之業(yè)。觀并世名儒耆舊,政府所以崇禮之者備至。而執(zhí)事掌邦之教,興學勵賢,以昭德化,固其職也。若太炎先生者,才學宏博,求之古人,未知何如,今日實罕甚匹。夫麟鳳為希世所珍,賢哲寧非國寶!時方向治,安可獨使斯人長此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jīng)過,悵恨郁塞槁餓以死乎?《詩》不云乎:“人之云亡,邦國殄瘁?!蔽墨I之存,國有賴焉。希祖等哀師資之困辱,冀政府之明察,用敢竭情上聞,伏愿執(zhí)事垂意,俾區(qū)區(qū)之微忱,得達于大總統(tǒng)之前,庶幾乞師之詔,不得專美于漢廷矣。臨穎無任迫切待命之至!《民法典》卷一六四《文士法》國于天地,必有與立。無師武之臣,不足以揚國威;無師儒之選,不足以樹邦本。若章太炎者,曠世弘才,博綜籍,其意所經(jīng)識,儒玄名法之學,方今碩士殆少能過之。民國肇興,學廢不講,國故將滅,人情所憂。竊謂崇化勵賢,非所當緩,則政府隆禮攸加,宜首在斯人。乃聞章氏近被警廳監(jiān)視,阻斷交通,遂致絕食,已逾二旬,奄然將死,此實何辜而罹茲困厄?若謂其有罪民國,法當誅絕,何為改革以來,頗與優(yōu)容之禮?若謂其交通黨人,橫議朝政,而文士不問,已有赦令。且聞章氏數(shù)月以前,與政府約,不作論政之文,故近今南北報章,無其筆墨,可謂不背約言矣。政府弘不問之恩,章氏履不議之約,二者交盡其道,夫何罪之可言。若謂其朋從過雜,友及異邦,方今世界開通,論學談藝,誰無異邦之友,時相訪問,詎為大大戾!來咨章氏之人,不過學文之士,以此為罪,諒非所宜。即疑其有交關異謀,必預為之備,而未有確證,實同億逆,以此罪之,誰能服之!夫干犯法紀,國有常刑,未聞拘檢非罪,任其自盡。以法殺士,猶有動色太息之人;似茲枉抑,過傷士氣,朝野能無寒心!國家養(yǎng)士,期其小就,動須百年。章氏一代英奇,而聽其摧折,亦非計矣!昔者蔡邕以辭色及難,當時有滅紀廢典之嘆。今之章氏,學過蔡邕,關系國本,至非淺鮮。爾來政府,興言國粹,古物法器,悉知珍存,而抱道之人,棄而不寶,非所以示海內、觀異邦也。章氏戇直褊急,口舌過差,允其矜全,以申十世宥之之典。參護王德勝、徐延浚三員,以情為本,共同進步勛二位前東三省籌邊使章炳麟敬白國務卿及各總長閣下:炳麟以草澤寒儒,參佐光復,幸有微勞,過蒙拔,天性狷介,致成釁瑕。幸賴府中明察,群公助護,得稍解緩。而孤孽之身,危心遠慮,有不能不直抒本懷者,敬為諸公揚搉陳之。當炳麟初入龍泉寺也,政府相遇,本無他懷,而巡警總監(jiān)某妄希風指,如遇重囚,禁止出入,檢查家書。偶以開遣仆人,招其盛怒,夜派巡警三四十人前來圍守。次日即有巡查長汪宗鎬帶領巡警四名,盛氣直入,揚鞭曳索,口稱縛人,侮辱之情,無所不極。退自惟念:炳麟雖不才,附元勛之末,假令有罪,加之菹醢,亦不敢辭,必不使廝輿下隸恣其淫威,仆役小人百端凌轢明矣!懷欲上聞,而書疏壅隔,勢不得通。是以情甘槁饑,冀就死地。警廳復遣醫(yī)官徐延祚前來視疾,得遷居錢糧胡同,邇來屏居五月,勢亦粗安,政府給以月餼五百元,悉由參政某某過手,而醫(yī)官徐延祚情殷干沒,尚復把持,月給三百,某某亦不敢與爭。復懼事情敗露,密薦巡警王德勝來充仆役,以相監(jiān)制。弟子黃侃充大學校文科教習,前來住宿,徐延祚、王德勝百端忌刻,詰問時來。密令黃侃仆人,誣以丑語。又以東人偶至,屬改削墓誌碑版數(shù)篇,遂疑有陰謀,妄想猜構。以炳麟身參創(chuàng)業(yè),本為恢復漢官,若以失職怨望之故,而頓舍本志,與他人謀宗國者,有如蒼天!警署亦知讒言無效,計未得行,及十一月三十日,炳麟遣王德勝歸去,其夜即有巡警前來,逼迫黃侃遷出。自是站崗守門,禁阻來客。至十二月初二日,弟子內務部僉事汪東寶偶來存視,汪宗鎬又率巡警二名,直前詰問,勢不可當。原其用意,與前此妄希風指又殊。炳麟自念,本無得罪,不應守衛(wèi)訶問,囚虜相遇。皆由徐延祚欲壑未盈,怙威挾制,某某某與徐延祚素有兄弟之交,其匿情庇護,亦所易知,悠悠終古,長此安窮!是以決志趣死,更無馀望,而弟子數(shù)人,時來勸慰。亦賴諸公從中調護,警廳威漸為衰減,然而挾仇報復,宵人恒情,既能凌藉于前,何難傾陷于后。雖政府明察,不至受其浸潤之譖;而借端騷擾,勢難永息,九重高遠,何能屢次陳此。諸公雖欲為之調護,而勢有難及者矣。蓋聞功名之地,鮮克有終;盈虧之情,成則當退。炳麟本露生,粗習儒書,雖性好博觀,而歸心尤在佛法。今者事業(yè)已就,學術有成,子房、長源,雖難妄擬;蕭瑀、耶律楚材之事,亦豈異人!惟欲舍身入道,以避塵網(wǎng)耳。況乎孑身孤處,戚戚無歡,上不得瞻墓,下不得畜妻孥,雖錦衣玉食,亦何聊賴?而又傍多睚眥,報復相尋,其能有一日之安哉!但愿奉還勛位,長與世辭,于金山九華國清天童間,得住行腳,饑餐野果,渴飲流泉,庶幾保此馀生,得免世患,業(yè)已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政府當亦諒其無他志矣。諸公誠有意維持,惟望直據(jù)下情,轉陳天府,若蒙聽許,即當繳上勛章,歸受梵戒。如不獲遂,雖強游飲食,時御藥餌,亦終憂悒而死耳?;炭执?不勝戰(zhàn)慄之至!章炳麟白。子虛即世真本“故事”蘄州黃侃,少承父學。讀書多神悟,尤善音。文辭澹雅,上法晉、宋,雖以師禮事余,轉相啟發(fā)者多矣。頗好大乘,而性少繩檢,故尤樂道莊周。昔阮籍不循禮教,而居喪有至性,一慟失血數(shù)升。侃之念母,若與阮公同符焉。錄是以見士行不齊,取其近真者是。若其精通練要之學,幼眇安雅之辭,并世固難得其比。方恐世人忘其閎美,而以繩墨之論格之,則斯人或無以自解也。老子云:“常善救人,若無棄人?!庇嗝恳允秋L侃。亦愿世之君子,共諭斯言。章絳記?!渡晔鍘熍c端方書題記》,是為劉師培向清兩江總督端方“自首”事辨釋的。1907年,革命屢遭失敗,劉師培在妻何震及其姻弟汪公權的慫恿下,“外恨黨人,內懼艷妻,遂不得不鋌而走險”(P214)。1907年12月底,他們秘密回國,向端方自首。次年二月,回到東京,除續(xù)編《天義報》外,4月,另出《衡報》,以“顛覆人治,實行共產(chǎn);提倡非軍備主義及總同盟罷工;記錄民生病苦;聯(lián)絡世界勞動團體及直接行動派之民黨”為宗旨。以“左”的姿態(tài)提出上述綱領。書中所云“若太炎師無故受誣,至今猶在夢中,則申叔師發(fā)言不慎之咎也”,指劉師培回到日本后,指使偽造《炳麟啟事》,說什么“世風卑靡,營利競功,立憲革命,兩難成就。遺棄世事,不攖塵網(wǎng),固夙志所存也。近有假鄙名登報或結會者,均是子虛。嗣后閉門卻掃,研精釋典,不日即延高僧剃度,超出凡塵,無論新故諸友,如以此事見問者,概行謝絕。特此昭告,并希諒察”。章太炎確曾精研佛經(jīng),且有赴印度的設想,但這封信卻是偽造。太炎看到后,即于6月10日出版的《民報》第二十一期刊登《特別廣告》予以否認:“仆于陽歷五月二十四日,赴云南獨立大會,時本社人員亦俱往赴。仆歸時即不見印章一方,篆書‘章太炎印’,知是偵探乘間竊去。以后得仆書者,當審視筆跡,方可作準,其印章‘章’字上面闕者,可信為真,完具者即非真印也”?!霸?近有人散布匿名揭帖,偽造仆與錫良之電報,又有人冒名作偽,在上?!渡裰萑請蟆返恰侗雴⑹隆芬粍t,其散布匿名揭帖者,查明是山西寧武府人,其冒名告白,尚待調查,合并聲明”。這時,章、劉已經(jīng)不和,何震且將章太炎在他們短期返國時寫的信在吳稚暉主編的巴黎《新世紀》第117期登出,矛盾深化。章太炎原與劉師培同治古文,“臭味相投”,曾經(jīng)書信往來,商討經(jīng)學。至劉師培“依端方于江南”,章太炎“恥其行而深愛其學”,似曾“移書勸其歸隱”(錢玄同語)。6月1日(五月初三日),太炎在《與孫仲容書》中還專門提到:儀征劉生(舊名師培,新名光漢,字申甫,即恭甫先生從子),江淮之令,素治古文《春秋》,與麟同術,情好無間,獨若年少氣盛,熹受浸潤之譖,自今歲三月后,讒人交構,莫能自主,時吐謠,棄好崇仇,一二交游,為之講解,終勿能濟(以學術素不逮劉生故)。先生于彼,則父執(zhí)也,幸被一函,勸其勿爭意氣,勉治經(jīng)術,以啟后生,與麟戮力支持殘局,庶劉生必能如命。陳述,非為一身毀譽之故。獨念先漢故言,不絕如線,非有同好,誰與共濟?故敢盡其鄙陋,以浼先生,惟先生少留意焉1。這封信寄到瑞安,孫詒讓病危,”已不及見”,孫延釗《馀杭先生與先征君》說:“札尾原署五月初三日,時先征君已在病中,而即于是月二十二日卒,此札寄到,已不及見”。孫詒讓沒有能看到章太炎來信,劉師培卻偕同何震、汪公權歸上海,走向了反面。章太炎還是沒有忘記規(guī)勸劉師培,在汪公權出賣黨人被人槍殺后,有《再與劉光漢書》,要他如陸德明(元朗)、孔穎達(沖遠)那樣,雖仕隋入唐,仍以經(jīng)學名世(卷二)。但“師培得信,竟不報”(卷三)。1911年,劉師培隨端方入四川,行至資州,武昌起義爆發(fā),“諸軍響應,方被殺,師培幸得脫身。至成都,為國學院教員”(卷三)。章太炎還是沒有忘記劉師培,發(fā)表宣言:“今者文化陵遲,宿學凋喪,一二通博之材,如劉光漢輩,雖負小疵,不應深論。若拘執(zhí)黨見,思復前仇,殺一人無益于中國,而文學自此掃地,使禹域淪為夷裔,誰之責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章太炎還于1月11日,在《大共和日報》刊出《求劉申叔通信》,與蔡元培同署,在報端連載多天。劉師培政治上屢次失落,一則由于他年輕“近名”,再則為何震、汪公權“交相讒構”,終于“年不中壽”,而“出處不慎,幾隕厥躬”。以一個不明政治的學人去過問政治,受到顛簸又不能“先迷后復”,而讒人交構,莫能自主,既使名譽大損,又影響了學術上的發(fā)展,演出了一幕幕使人失望的悲劇。章太炎“所望國學深湛之士提倡素風,任持絕學”。黃侃也深感到劉師培“學豐年,名高患至”,在劉師培去世后,寫了《先師劉君小祥奠文》,回憶往事,不勝“悲情”:夫子既亡,斯文誰系?丁未之歲,始事章君,投文請誨,日往其門。因之子,言笑欣欣,齒雖相若,道則既尊。我歸奉親,深山晦遁,猶蒙素書,時相存問2。還需指出的是,黃侃的《申叔師與端方書題記》,寫于“乙亥八月”,“乙亥”,當1935年,這年10月8日,黃侃在南京去世,他在文章最后說:“申叔不諳世務,好交佞人,憂思傷其天年,流謗及于身后,嘗盡言而不聽,有失匡救之義,侃亦何能無媿乎?”真是愛之深而悲之切了。《致教育總長湯濟武論救太炎師書》、《申理章太炎建議案——附太炎先生陳情書》,是章太炎被袁世凱幽禁時,其學生黃侃、朱希祖等采取的救援措施之一。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聘任章太炎為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太炎不愿長駐南京,返回上海,組織了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任《大共和日報》社長。南北議和告成,袁世凱上臺,章太炎一度幻想袁世凱“勵精圖治”,“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P584),將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改組為統(tǒng)一黨。袁世凱給了章太炎一個總統(tǒng)府高等顧問的官銜。1912年12月,又委任章氏為東三省籌邊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血的教訓使章太炎震醒起來,他沉痛地《宋教仁》:“愿君化彗索,為我掃幽燕”。又致電袁世凱,請去梁士詒、陳宦、段芝貴、趙秉鈞“四兇”袁世凱設法籠絡,5月25日發(fā)令“章炳麟授以勛二位”,“冀以歆動”,還假惺惺地說:“吾以清軍既去,不得已處此坐,常懼不稱,亦安敢行帝制,人之誣我,乃至于是?!痹绖P通過進一步出賣主權,大借外債,和帝國主義共同策劃撲滅革命派的勢力。孫中山等被迫應戰(zhàn),舉兵討袁。從7月12日湖口獨立,到9月1日南京失守,反袁失敗,孫中山、黃興重被通緝,長江流域各省盡入袁手。1913年8月,章太炎“時危挺劍入長安”。袁世凱對他加緊迫害,不讓自由活動,章太炎被監(jiān)禁在共和黨本部。1914年1月3日,章太炎欲乘車離京,被京警所阻。7日,他“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之包藏禍心”;“袁氏忽派憲兵警察十余人前來相逼,挾至軍事教練處安置”3。1月20日,遷至龍泉寺,仍被監(jiān)禁。6月16日,由龍泉寺移居西牌樓醫(yī)生徐某寓中,旋又遷居錢糧胡同。上述黃侃所撰兩文,就是章太炎為袁世凱幽禁時的“論救”和“建議”。章太炎為袁世凱幽禁時,他的學生黃侃、朱希祖、汪東、魯迅、許壽裳都來訪慰。黃侃還曾住在章處,徐一士《再記章炳麟羈留北京時軼事》謂:“章在錢糧胡同寓所,所用仆人及庖人,共有十人左右之多,一仆系前由軍政執(zhí)法處長陸建章所薦,曾隨侍于龍泉寺,此外則吳炳湘所間接推薦,蓋由警察之類改充,皆負有暗中監(jiān)視之責者也?!庇址Q:章氏門人黃侃應北京大學之聘來京,講授詞章學和中國文學史,“欲與章同寓,俾常近大師,遇有疑難之處,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