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偉大變革認識論是以人的認識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在古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認識論,認識論基本上從屬于本體論。近代,約在17世紀后,認識論問題凸現(xiàn)。英法哲學家們以不同的立場分別回答了“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諸多問題。如曾熱衷于探索認識是否具有絕對可靠的知識,由此劃分了唯理論與經驗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偉大變革始終把實踐的觀點放在首位,指出認識過程充滿矛盾,認識的發(fā)展是不斷解決矛盾又有新的矛盾產生。從而使認識不僅有唯物主義的基礎,而且始終貫穿著唯物辯證法的科學精神,并且以唯物辯證的方法論解釋和說明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實現(xiàn)了認識論與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相統(tǒng)一。專題五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一、認識的本質及規(guī)律二、真理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一、認識的本質及規(guī)律(一)認識的基礎(二)認識的本質(三)認識的規(guī)律(一)認識的基礎1、實踐和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主體:是指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和社會關系中的,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體)客體:是指進入到主體的認識和實踐領域的客觀事物,是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不是所有的外在客觀對象都是客體)中介:是指主體和客體在相互作用中所利用的一切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物質條件指主體借以認識客體的物質性手段和方法的總和;精神條件是指主體在認識過程中所運用的既有知識和思維方法等。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通過實踐建立起來的,實踐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統(tǒng)一起來,又區(qū)別開來。主體和客體相互關系的具體表現(xiàn):實踐關系: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首要的關系)認識關系: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價值關系: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主體中介客體實踐關系:改造和被改造認識關系:反映和被反映主體客體化過程客體主體化過程主體客體化: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也就是主體對象化。如人類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制造出先進的生產工具??腕w主體化:指客體從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變成主體的一部分。即客體和外界事物的形態(tài)、屬性、規(guī)律等經由人的實踐活動轉化為個體的素質和能力。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環(huán)節(jié)第一,確立實踐的目的和方案;第二,把實踐方案變成實際行動;第三,通過反饋調節(jié)實踐活動。飛機模型飛機制造飛機升空失事改進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的需要可能產生正誤第一,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需要認識游牧和農耕了解氣候天文學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精確計算數(shù)學建筑、工業(yè)和戰(zhàn)爭合理用力力學政治統(tǒng)治管理民眾政治學
認識的目的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恩格斯第一,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第二,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實踐創(chuàng)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使人的認識能夠不斷發(fā)展。第三,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fā)展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毛澤東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與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p>
——毛澤東“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辨別認識的真假,從而推動認識向前發(fā)展。”
——鄧小平實踐對認識的基礎
地位和決定性作用的啟示1.為了促進科學發(fā)展必須關注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新課題,積極地解決這些新問題、新課題。2.知識、科學要發(fā)展就必須關注人的需要,圍繞人的需要的滿足來研究問題。3、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1)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隨著實踐展開和水平的提高,理論的指導作用愈益明顯,它往往會走在實踐的前面,指導著實踐活動的進程。(一)認識的基礎4、正確對待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希望同學們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講,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不經過社會實踐的歷練和艱苦環(huán)境的考驗”。
——胡錦濤
對于左圖,甲說是一只鳥;乙說是一只兔。這表明人的認識結果是由認識主體決定的。你覺得這種說法正確嗎?(二)認識的本質(二)認識的本質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2、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3、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論可知論不可知論唯物主義反映論唯心主義先驗論辯證唯物主義能動的反映論舊唯物主義消極的反映論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對認識的不同回答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唯物主義路線
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唯心主義路線
堅持從感覺和思想到物的路線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對認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義堅持反映論的立場,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出發(fā),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反映論唯心主義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把認識看作是先于物質的東西。先驗論
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兩個基本點▲第一,認識的源泉是客觀的物質世界。列寧:“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p>
▲第二,認識能夠提供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正確反映。唯心主義先驗論人的認識和認識能力是先于感覺經驗、先于實踐的東西,是先天就有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
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有一個超越經驗、超越時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的經驗是無法認識理念世界的;人們關于理念世界的知識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靈之中的,通過后天的學習,可以把它們回憶起來。——柏拉圖唯心主義先驗論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錯誤1、把人的認識能力、大腦機能看作是與生俱來、從來如此的。2、把認識封閉在主觀精神的圈子之內,否認認識的客觀來源。合理因素:唯心主義先驗論中包含有主體的能動性思想,充分肯定了各種主觀因素對認識的制約和影響。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被動反映,如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德謨克利特的“影像說”等。(1)舊唯物主義(2)辯證唯物主義2、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
對認識的不同回答3、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2)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過程(3)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基礎的3、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第一,反映具有摹寫性,即再現(xiàn)客觀事物的狀態(tài)、屬性、本質和規(guī)律。第二,反映具有創(chuàng)造性,即對對象信息的選擇與重構。舊唯物主義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主體客體主體實踐客體主體客體模寫選擇建構創(chuàng)造認識在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中,摹寫是創(chuàng)造性的摹寫,而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摹寫。創(chuàng)造是以摹寫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而不是主觀隨意的創(chuàng)造。反映是摹寫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其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三)認識的規(guī)律認識的規(guī)律是在認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人的認識活動既表現(xiàn)為實踐基礎上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具體的認識過程,又表現(xiàn)為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往復和無限發(fā)展的總過程。1、從實踐到認識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認識活動采取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形式,并經歷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動飛躍。感性認識:通過感覺器官形成對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構成關于事物的各個方面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感覺知覺表象個別特征綜合反映回憶再現(xiàn)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人借助于抽象思維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整理、概括而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的認識。概念判斷推理內涵和外延簡單和復雜歸納和演繹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第一,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第二,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為理性認識;第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交織和相互滲透,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感性認識中滲透著理性認識,表現(xiàn)為:
(1)主體的價值觀、目的和要求影響著感知活動的方向;(2)主體已有的理性知識影響著感性認識的深度與水平;(3)感性認識的結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認識中滲透著感性因素,表現(xiàn)為:
(1)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材料為對象;(2)理性認識要以感性形式為物質外殼來表現(xiàn)
割裂二者辯證關系的錯誤觀點認識上:唯理論經驗論行動上: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怎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首先,要勇于實踐,勤于調查,掌握大量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其次,要善于對材料進行科學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第谷開普勒積累了大量的材料,但不善于理論分析對觀察不感興趣,但善于理論分析和概括“當真理碰到鼻尖時還是沒有得到真理”培根小案例“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從自己肚中抽絲;而應該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來?!薄喔说恼J識活動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意識要素認知情感意志邏輯因素非邏輯因素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1)人的認識活動中的兩種因素(2)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第一,選擇認知對象;第二,規(guī)范處理信息;第三,形成理論解釋;第四,進行合理預見;第五,指導人的知行。(3)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認識主體的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念、習慣、本能等意識形式。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和認識能力的發(fā)揮具有激發(fā)、驅動、控制等方面的作用。
“我坐下來寫我的教科書,但工作沒有進展,我的思想開小差了。我把椅子轉向爐火,打起了瞌睡。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躍起來,這時較小的基團謙遜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這類幻覺的不斷出現(xiàn)變得更敏銳了,現(xiàn)在能分辨出多種形狀的大結構,也能分辨出有時緊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長行分子,他們盤繞,旋轉,像蛇一樣運動著,看,有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個形狀虛幻地在我的眼前旋轉著。像是電光一閃,我醒了,……我花了這一夜的其余時間,做出了這個假想?!薄拔覀儜摃鰤?!……那么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檢驗之前,就宣布我們的夢?!?/p>
——凱庫勒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具有兩面性,因此應當:(1)充分發(fā)揮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2)要以正確的理性認識去指導和調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臺,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zhí)意要問:2+5=?同學們于是回答:“等于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shù)學領域里2+5=7,這是天經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彼贸鲆环}為《萬里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只見畫面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后面,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后面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里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2004年考研試題)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分析下列問題:①既然在數(shù)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么在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②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chuàng)新有何重要意義?①在人的認識過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還有非理性因素的參與。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邏輯形式出現(xiàn)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對認識活動能起到動力、誘導、激發(fā)等作用。在藝術活動中,由于人的認識活動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為可能。參考答案②馬克思主義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學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科學創(chuàng)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實際問題進行嚴格的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還要具有科學的自信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陳規(guī),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維模式。2、從認識到實踐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從認識的角度上看,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其次,從實踐的角度上看,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第一,認識不一定都正確,為了判斷認識的正確與否,必須用實踐及其效果來檢驗;第二,認識即使是正確的,也需要回到實踐中去,因為認識要不斷地豐富、加深和發(fā)展;第三,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認識是手段,實踐是目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如何順利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需要經過一定的中介環(huán)節(jié)。
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還必須為群眾所掌握。
要有正確的工作方法。
實踐
認識
實踐第一次能動飛躍:目的在于認識世界(前提和基礎)第二次能動飛躍: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目的和歸宿)認識過程兩次能動飛躍的關系3、實踐與認識的循環(huán)與發(fā)展
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毛澤東:《實踐論》3、實踐與認識的循環(huán)與發(fā)展認識過程具有反復性。人們對復雜事物的認識,由于受各種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薄鞲袼?、實踐與認識的循環(huán)與發(fā)展啟示科學是在不斷的懷疑和批判中發(fā)展的,科學理論是發(fā)展的。3、實踐與認識的循環(huán)與發(fā)展人類的認識運動不僅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而且更是一個無限發(fā)展的過程。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用大圓和小圓來比喻人所獲得知識的多小。他指出:好比大圓的圓周比小圓的圓周大,掌握較多知識的人比知識較少的人所接觸到的無知范圍要大,知識越多的人越會感到自己不懂的東西很多。
“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所學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而且圓圈越大,它的圓周就越長,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見,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薄獝垡蛩固怪R的圓圈把握認識的關鍵——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毛澤東具體的統(tǒng)一是指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是指主觀認識要同不斷發(fā)展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歷史的統(tǒng)一認識運動基本規(guī)律的啟示第一,深入實踐第二,善抓本質第三,系統(tǒng)思考第四,終身學習材料分析成仿吾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作家丁玲在與其謀面之前曾產生過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學上,他主張浪漫主義,創(chuàng)造社最早就是這樣主張的;他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一定很洋氣,很瀟灑,因為曾見過一些傲氣十足的詩人,趾高氣揚,高談闊論;他在國外學軍械制造,或許是個莊重嚴肅之人;他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一定有一種軍人氣概;他曾經跟魯迅進行過革命文學隊伍內部的文學論爭,寫過火氣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點張飛、李逵式的氣質呢?材料分析后來丁玲在陜北見到成仿吾時,第一個感覺就是:“我想象的全錯了”,原來,成仿吾是一個“土里土氣,老實巴交”的普通人,一個尊重別人,熱情、虛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為什么我單單忽略了他是一個經過長征的革命老干部、紅軍戰(zhàn)士,一個正派憨厚的共產黨員呢?”另據(jù)老紅軍揚定華回憶說,在長征中見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裝扮,并說:“成仿吾在紅軍大學當政治教官,有人能說出他的名字,但誰也不知道他是文學家”。(2007年考研試題)材料分析試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分析以下問題:(1)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為什么會“全錯了”?
(2)丁玲對成仿吾的認識的“轉變”過程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有何啟示?參考答案(1)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發(fā)生錯誤,一是他對成仿吾的認識缺乏直接經驗;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沒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實;他從已有觀念出發(fā)進行推論。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觀的現(xiàn)實基礎,勢必造成他對成仿吾的想象與實際脫節(jié)。參考答案(2)人們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做到:第一,經過實踐和調查研究,掌握非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別要抓住表現(xiàn)事物本質的主要事實。第三,事物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我們的認識也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不斷深化。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最終要由實踐來檢驗。二、真理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真理的本質與特性(二)真理的檢驗標準(三)真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真理的本質和特性1、真理的本質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真理的本質是關于客觀事物的認識,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相符合?!胺险摗闭胬砼c客觀事物之間的符合關系,是建立在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基礎之上的,是通過人的能動的反映活動而實現(xiàn)的,它必然隨著人類實踐的發(fā)展而拓展和深化。真理在形式上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真理的本質屬性是它的客觀性。真理客觀性的體現(xiàn)第一,真理的思想內容是客觀的;第二,真理的檢驗標準也是客觀的。
肯定真理的客觀性,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反映論在真理觀上的具體體現(xiàn)。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是多個。真理形式的主觀性
其一是指真理是主體對客觀實際的一種思想或觀念的反映形式,盡管它有其客觀的內容,但卻不是客觀實際本身,它屬于認識領域;其二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通過命題或命題系統(tǒng)對事物的指稱、描述和斷定來表達的。只有關于客觀事物的命題和斷定才有真與假、正確與錯誤之分。主觀真理論作為人對世界的觀念把握,真理在形式上具有主觀性,而人對真理的追求又總是指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因此唯心主義的真理觀往往據(jù)此否認真理具有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真理論。俄國的馬赫主義者波格丹諾夫認為,真理僅僅是“思想形式”,“是人類經驗的組織形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組織起來的經驗”。所謂具有“普遍意義”,不過是“多數(shù)人承認的就是真理”的代名詞而已。實用主義則著眼于真理的效用價值,以此作為確認觀念真理性的標準,鼓吹“有用的就是真理”,否認真理有客觀的標準,實際上也等于否認了客觀真理的存在。主觀真理論
一種觀念只要能把新、舊經驗聯(lián)系起來,給人帶來具體的利益和滿意的效果就是真理?!袄碚摰恼胬硇圆皇俏覀冃撵`與原型的實在之間的關系,它只是心靈之內的事情?!薄叭绻幸粋€概念,我們能用它很順利地從一部分經驗轉移到另一部分經驗,將事物完滿地聯(lián)系起來,很穩(wěn)妥工作起來,而且能夠簡化勞動、節(jié)省勞動,那么這個概念就是真的?!蓖ふ材匪箤嵱弥髁x真理觀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基本觀點:有用的就是真理。(以主觀認為如何,是否符合自我利益為標準)
真理原來是人造的,真理造出來是為人用的,如,這個茶杯、粉筆……是為人用的。實用主義真理觀2、真理的具體性與全面性真理的具體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它就不再是真理。真理的全面性就是指對事物本質規(guī)定的綜合,如實地反映事物的諸矛盾及其辯證關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著真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終極真理。堅持全面性,就要把真理理解為過程。.從前,滄州城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廟前有兩尊面對流水的石獸,據(jù)說是“鎮(zhèn)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災,大廟山門倒塌,將那兩尊石獸撞入河中。廟僧一時無計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門,才感到那對石獸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尋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東流,石獸理應順流東下,誰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這時,一位在廟中講學的先生提出其見解:石獸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由大石頭制成,它們不會被流水沖走,石重沙輕,石獸必然于掉落之處朝下沉,你們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聽來,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話:我看不見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應求之于上游。眾人一下子全愣住了:這可能嗎?老兵解釋道:我等常年守護于此,深知河中情勢,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松,西來的河水沖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沖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頭一樣。”眾人聽后,無不服膺。尋找者依照他的指點,果真在河的上游發(fā)現(xiàn)并挖出了那兩頭石獸。
廟僧按照常理,認為石獸應順流而下,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3、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真理的相對性真理的絕對性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可視為思想史與思想者的關系,可喻為長河與水滴的關系17世紀,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做了一個關于氣體體積的有趣實驗。。。小案例關于波義耳定律的故事波義耳定律:“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氣體的體積與它所受到的壓力成反比關系?!保?662年)
這個定律一度被人們的實驗所不斷證實。。。法國化學家與物理學家雷尼奧用試驗證明氣體不完全遵循波義耳定律,比如二氧化碳,在通常的室溫下,給它施加60個大氣壓,它就變成液態(tài),不再是氣體了。又如氮,在1個大氣壓下1000升的氮,按照波義耳定律,在1000個大氣壓下,應該被壓縮為1升,然而實際上卻是2升……雷尼奧根據(jù)自己的實驗結果對波義耳定律作了補充,并把適合于波義耳定律的氣體叫做“理想氣體”。后來……1873年,一名叫范·德·瓦爾斯的荷蘭物理學家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并沒有這種“理想氣體”,各種不同的氣體在受到不同壓力的時候,體積的變化并不完全一樣,波義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確。他對波義耳定律提出了一個補充公式,就是在運用波義耳定律時,要根據(jù)不同的氣體,在壓力上加一個改正值,在體積上減一個改正值。這就是瓦爾斯方程。瓦爾斯方程是不是盡善盡美了呢?也不是,因為這個方程中的兩種改正值,都必須用實驗的方法才能求得。所以,它還是一個經驗方程,如果一種氣體沒有經過實驗測定,就無法運用這個方程來修正。再后來……波義耳定律——雷尼奧的檢驗——瓦爾斯方程真理的獲得過程是怎樣的?給我們以什么樣的啟示?思考不論是波義耳定律,雷尼奧的檢驗還是瓦爾斯方程,雖然他們各有所拓展,但都是對客觀對象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包含著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這就是真理的絕對性。從他們的定律定理不斷受到拓展和修正的情況來看,說明任何真理由于都會受到人類實踐水平和范圍及認識能力的限制,因此任何一個時代的真理性認識都只能是相對的,這就是真理的相對性。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和擴展,人們對于氣體與氣壓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也是由淺入深不斷走向深入的。這說明真理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由相對真理不斷向絕對真理轉化的無限發(fā)展過程。真理的絕對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著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著原則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則,就不稱其為真理,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爱斠粋€唯物主義者,就要承認感官給我們揭示的客觀真理。承認客觀的即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真理,也就是這樣或那樣地承認絕對真理?!薄袑幤浯?,按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一點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真理的絕對性“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絕對的。”——恩格斯返回真理的相對性真理的相對性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繪整個自然界、它的“直接性的總體”,人只能通過創(chuàng)立抽象、概念、規(guī)律、科學的世界圖景等等永遠地接近于這一點。返回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關系任何真理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既是絕對真理又是相對真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不是兩種真理,而是同一個客觀真理的兩個方面或兩種特性。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關系第一,真理的絕對性與真理的相對性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第二,真理的相對性和真理的絕對性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fā)展中,這是真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shù)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泵珴蓶|:《實踐論》靈犀一點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根源于人的思維、認識能力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人的思維的至上性即指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人的思維的非至上性即指每一個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觀事物及其本質的暴露程度、社會歷史條件、實踐水平、主觀條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限制,從而體現(xiàn)出其能力的有限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辯證關系原理的實踐意義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既堅持又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它也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它正確地反映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是經過150多年的實踐證實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絕對性的一面。正因為馬克思主義真理具有絕對性,所以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窮盡一切事物及其規(guī)律,仍然需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它又具有相對性的一面。因為它具有相對性,所以我們又必須在實踐中豐富它、發(fā)展它。
割裂二者辯證關系的錯誤觀點絕對主義(獨斷主義)相對主義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絕對真理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從而將真理變成僵化不變的東西。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中包含著客觀的內容,將真理的相對性歪曲成主觀隨意性,由此走向主觀真理論,陷入不可知論和詭辯論。(二)真理的檢驗標準根據(jù)什么標準來判定認識的真理性在哲學史上一向是聚訟不已的問題。由于在對真理的界定上本來就存在著諸多的分歧,相應地在真理標準上也莫衷一是。即便從符合論的真理觀出發(fā),在如何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問題上,在理論上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眾人實踐實用權威標準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真理的本性:標志主客觀相符合的范疇。主觀客觀實踐多種選擇一種情況多中取一第二,實踐的特點:直接現(xiàn)實性
人們遵循一定的認識去實踐,就可以引出現(xiàn)實的結果,將主觀變?yōu)榭陀^。真理的本性——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實踐的特點——直接現(xiàn)實性主觀認識客觀實際實踐橋梁、紐帶理論實踐直接現(xiàn)實應用于轉變成實踐是唯一能夠把主觀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主觀認識客觀效果實踐真理謬誤相符不符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需要正確地理解已被實踐所證實的理論的作用。已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對于人們新的認識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因為:一是正確的理論都有它特定的適用范圍;二是即使是適用范圍很廣的真理,其所反映的也是事物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guī)律,而不可能窮盡事物的各種特殊規(guī)定性,用它來判定對特殊事物的認識是不是真理也是無效的。
2、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唯一的。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具體條件下的實踐總有其局限。3、邏輯證明與實踐標準
邏輯證明是運用正確的概念和判斷,經過推理,理論上確立另一新判斷正確的方法。邏輯證明是實踐檢驗的補充,邏輯證明的前提、推理和結論最終都要靠實踐檢驗。邏輯證明的必要性第一,邏輯證明能夠使實踐經驗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上升為理論的形態(tài)。第二,一些理論要靠邏輯思維來證明。第三,邏輯證明能夠給實踐以理論根據(jù),給予人們的實踐以力量和信心。邏輯證明的局限性第一,邏輯推理所展現(xiàn)的僅僅是命題形式之間必然聯(lián)系,它并不涉及命題的內容。第二,邏輯推理規(guī)則本身的正確性也是邏輯不能證明的。第三,邏輯證明的結論是否正確,最終也還要由實踐來檢驗。(三)真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發(fā)現(xiàn)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過程,就是在實踐與認識的矛盾運動中“實事求是”的過程。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真理,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fā)展真理,在解放思想中發(fā)展真理。這就是真理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1、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真理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因而也是發(fā)現(xiàn)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源泉。實踐是發(fā)展的,因而真理也是發(fā)展的。真理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真理,是一個由相對走向絕對的過程。2、在同謬誤斗爭中發(fā)展真理所謂謬誤就是與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相背離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謬誤的產生,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為人的認識對象的客觀事物是極其復雜的;另一方面,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特定時代的認識條件、自身的認識立場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