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有限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27例_第1頁
小切口有限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27例_第2頁
小切口有限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27例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切口有限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27例

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10月,作者在小切口有限的內固定治療和31例內部骨折后獲得了滿意的效果。1數(shù)據(jù)和方法1.1年齡及致傷原因本組27例31足,男20例23足(雙足3例),女7例8足(雙足1例);年齡21~65歲,平均44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1例25足,交通傷6足。手術時間為5~10天,按Sander分型:Ⅱ型17足、Ⅲ型10足、Ⅳ型4足。影像學術前檢查雙跟骨側軸位對比片跟骨距下關節(jié)后關節(jié)面垂直位及水平位CT掃描,以確定骨折移位程度及骨折分類情況。1.2跟骨鋼板重建術所有患者均采用AO4孔弧形重建鈦合金鋼板結合空心螺釘或克氏針固定。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取健側臥位,雙跟骨用俯臥位,取跟骨外側切口,起自跟骰關節(jié)前外側角,足部保持與踝關節(jié)90°,向后外側坐直切口,止于外踝尖下0.5cm處,長約4~6cm,切開皮膚皮下筋膜,將腓骨長短肌腱拉向下方,在其腱鞘上方作骨膜下剝離,注意保護腓腸神經和腓骨長短肌腱,推開跗骨竇內脂肪墊,顯露出距下關節(jié)面、跗骨竇外側及前突。在跟骨結節(jié)斯氏針牽引下,掀開外側骨皮質,直視下將后關節(jié)面外側半碎塊復位,并將后關節(jié)面抬高至其正常的位置,用直徑1mm克氏針臨時固定關節(jié)面碎塊;再通過經皮撬撥、牽引、擠壓等手法,以糾正內翻畸形、增寬畸形,恢復跟骨體高度寬度及Bohler角,并用2~3枚克氏針臨時固定。在C臂或拍片確認復位良好后,4孔AO弧形重建鈦合金鋼板,置于Gissane角外側,分別用螺釘固定。如為舌形骨折,則經皮空心螺釘固定;如為粉碎性骨折,則用克氏針固定跟距后關節(jié)或跟骰關節(jié)。沖洗后切口前部置負壓引流管至跗骨竇,24~48小時拔出。1.3克氏針固定治療術后即開始早期主動活動范圍鍛煉。如跟骨體為粉碎骨折或有經皮克氏針固定者,術后再石膏托固定4~6周,術后4~6周視情況拔出克氏針;術后3月內勿負重行走,術后1年取出內固定。2手術預后及bolling評分本組25例29足患者術后獲得3~35個月(平均18月)隨訪,全部均無內定松動、植骨及骨折達骨性愈合。無1例皮瓣壞死,切口延遲愈合。本組早期手術有1足出現(xiàn)足外側皮膚感覺麻木。按Margland足部評分系統(tǒng)評價術后功能,優(yōu)11足,良15足,可3足,優(yōu)良率89.6%。術前Bohler角0~11,平均22.6。術后CT或X片檢查達解剖復位16例,占55.1%;關節(jié)面移位<2mm近解剖復位10例,占34.4%;復位差(關節(jié)面>2mm)3例,占10.3%。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2例,占6.9%。3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跟骨骨折是一種很常見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而跟骨骨折約75%是關節(jié)內骨折。目前對關節(jié)面骨折移位,臺階大于2mm的關節(jié)內骨折多數(shù)主張手術治療。復位要求基本認同:(1)關節(jié)面應力爭解剖復位;(2)恢復Bohler和Gissane角;(3)恢復跟骨長度、高度、寬度。手術方法大致可分為:(1)經皮撬撥復位空心螺釘或克氏針固定。經皮撬撥復位可恢復跟骨Bohler角,卻無法保證關節(jié)面的解剖復位,因此對粉碎移位的關節(jié)內骨折不適合。(2)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內固定,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術中采用外側L形延長切口,對軟組織剝離廣泛,損傷大,術后存在切口邊緣壞死、感染、骨折塊壞死等并發(fā)癥。據(jù)Al-Mudhaffar和Prasad報道認為切開復位內固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1%,主要為傷口感染、血腫、裂開、后跟壞死。而致殘的主要原因是跟骨未能解剖復位。黃洪斌等報道跟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7~14天切口皮緣壞死感染,致創(chuàng)口不愈合發(fā)生率高達16.95%。(3)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跟骨骨折得到重視和發(fā)展。有限的手術暴露可使術后創(chuàng)口不愈合和感染的可能性減少。3.1外側小切口顯離術距下關節(jié)是跟骨接受人體負重的界面,是一個微動關節(jié),有內外翻活動,具有維持足部平衡功能,是足部穩(wěn)定的重要樞軸結構。后距下關節(jié)的解剖復位是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治療的關鍵之一。根據(jù)Essex-Lopresli分型,對舌型骨折通過經皮撬拔基本可使翻轉的折塊復位;而關節(jié)塌陷型通過外側小切口顯露距下后關節(jié)面直視下抬高復位塌陷的關節(jié)面,如合并跟骨體折塊的翻轉,可結合經皮撬拔使之復位。跟骨體增寬畸形,則通過側方擠壓,使之基本復位。經過上述方法基本能達到對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復位要求。采取外側小切口,顯露范圍小,不做皮瓣翻轉和廣泛剝離,對局部血供破壞很小;切口雖小,用半月板拉鉤將腓骨長短肌腱牽向后方,就能充分顯露后距下關節(jié)面,可直視下最大程度恢復后距下關節(jié)面的平整。劉津浩等采用外側小切口對距下關節(jié)面顯露、復位后空心螺釘內固定,取得較好的療效。手術入路簡單,操作方便,內固定材料便宜,住院費用低;便于后期內固定取出和距下關節(jié)融合術的實施。3.2跟骨骨折固定方法Gissane角由后關節(jié)面軟骨下骨及前中關節(jié)面軟骨下骨構成,此部骨質非常堅硬,且內側壁明顯較厚,載距突內側壁的厚度可達4mm,并且骨折塊位置常相對恒定,總與距骨之間保持正常的對位關系;而跟骨丘部增厚的骨質,支持后關節(jié)面,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提供可靠的固定。將4孔弧形重建鋼板塑形后置于Gissane角外側壁螺釘分別擰入跟骨前部、丘部,并固定于內側壁或載距突,此作為螺釘?shù)母街c和固定支撐點,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固定效果。鋼板的位置要距距骨2~4mm,以免出現(xiàn)后期撞擊痛。對有跟骰關節(jié)損傷的跟骨骨折,則選用5孔鋼板,將原跟骨前部的關鍵固定點前移至骰骨,使粉碎的跟骰關節(jié)骨折塊同樣達到可靠的固定。Gissane角外側壁呈V形,約130°左右,弧形鋼板很接近,可以維持Gissane角的形狀;如塌陷較重,可以植骨以托起后關節(jié)折塊,可以增加其穩(wěn)定;跟骨體部舌形折塊并且前下方折塊較大、骨皮質完整,可通過1~2枚直徑4mm空心螺釘由后向前下固定;如前下方折塊較小、骨皮質不完整或跟骨體嚴重粉碎骨折,由后向下的拉力螺釘無法有效固定時,在托起后關節(jié)面植骨恢復高度。內固定材料便宜,住院費用低;便于后期內固定取出和距下關節(jié)融合術的實施。Bohler角后,可用2~3枚2mm克氏針由后下向前上經皮做跟距后關節(jié)固定,或由后向前沿跟骨軸向作跟骰關節(jié)固定。術后石膏托保護4~6周后拔除克氏針。這樣可有效固定防止骨折再移位和關節(jié)面再塌陷。跟骨在不負重情況下,所受應力較小,故本文固定方案為較有效的固定。本治療方案缺點:(1)對跟骨體骨折無法充分顯露;(2)當跟骨內側壁或載距突為粉碎骨折時,內固定可能失效;(3)跟骨載距突也有可能發(fā)生移位,此時需聯(lián)合內側小切口復位,本組病例就有一病例出現(xiàn)此情況;(4)術中要求有C臂或床邊X光機監(jiān)測下進行,否則可能無法準確判斷撬撥復位情況;(5)要求外踝前下皮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