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總復習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歸納_第1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總復習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歸納_第2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總復習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歸納_第3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總復習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歸納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冊總復習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歸納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篇一:唐朝的中外交往】

一、絲綢之路

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fā)達,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jīng)今蒙古地區(qū)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qū).西路經(jīng)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門關西行,經(jīng)今新疆境內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的“絲綢之路”.

西南路經(jīng)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和印度;或經(jīng)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jīng)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

二、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萊)出發(fā),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jīng)朝鮮半島到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

到南亞諸國的海路,從廣州經(jīng)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斯里蘭卡和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是從廣州出發(fā),經(jīng)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

在唐代,還初步開辟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這些交通線,由于沿線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撈而不斷得到證實.以上事實說明,唐朝時期的中國是亞非各國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三、日本“遣唐使”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贊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shù)量很多.

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shù)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shù)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fā)現(xiàn)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jiān)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等職.他與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后,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空海與鑒真和尚

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學問僧共約九十余人,其中最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貞元二十年)來中國,在長安青龍寺向惠果學密宗,回國時帶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經(jīng),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還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僧人也不斷東渡日本,溝通中日兩國的文化,其中貢獻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姓淳于,揚州人.他對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他應日本圣武天皇的約請東渡日本,經(jīng)過六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終于在754年(天寶十三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鑒真把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日本現(xiàn)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對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響.鑒真精通醫(yī)學,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藥物,對日本醫(yī)藥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五、大師義凈

繼玄奘之后,中國另一位佛教大師義凈,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從廣州出發(fā),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爛陀寺鉆研佛學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羅瑜(在蘇門答臘)搜羅并抄寫佛經(jīng),滯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國,歷時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國,共帶回經(jīng)書四百部.歸國后在洛陽翻譯佛經(jīng)十二年,譯出佛經(jīng)二百三十卷,還寫了《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書,記錄了南亞很多國家的社會、文化狀況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篇二:開元盛世】

1、開元之治的形成原因:

(1)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勵精圖治”。

(2)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yōu)秀官員下放到地方任職,親自考核縣令政績。

(3)燒毀珍寶,戒奢從簡。

2、唐玄宗與唐太宗統(tǒng)治政策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善于任用賢臣,重視吏治,重視農業(yè)生產,都注意戒奢從簡,都出現(xiàn)了治世局面。

3、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

一、農業(yè)

(1)興修水利工程,農耕技術發(fā)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術,蔬菜新品種大都從西域傳入(菠菜、食用菌、萵苣),飲茶之風全國盛行(陸羽《茶經(jīng)》,“茶神”)。

(2)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二、手工業(yè)

(1)絲織技術高超,花樣品種多。

(2)陶瓷業(yè)的發(fā)展,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

三、商業(yè)

(1)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宏偉富麗,分為坊(住宅區(qū))和市(商業(yè)區(qū)),街道整齊,人口突破上百萬,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繁榮的表現(xiàn):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稱為“開元盛世”。

5、唐朝滅亡:安史之亂后,唐朝日漸衰落,907年滅亡。

6、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篇三: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漢興,隋亡唐興,有什么共同之處?

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相同點: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統(tǒng)一后很快滅亡的。秦隋后期都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tǒng)治者殘暴道,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經(jīng)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②漢唐的興起都是統(tǒng)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都出現(xiàn)了繁榮的局面并且都成為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的統(tǒng)治者,都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良。

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歷史經(jīng)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②重視發(fā)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③崇尚節(jié)儉,節(jié)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縣,整頓吏治。

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征為諫臣。

⑥大興學校,發(fā)展科舉。

2、效果: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3、評價: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