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調(diào)工程設計》課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E/25/wKhkGWbfuFeAZ58PAAG6fDKYJRU781.jpg)
![《暖通空調(diào)工程設計》課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E/25/wKhkGWbfuFeAZ58PAAG6fDKYJRU7812.jpg)
![《暖通空調(diào)工程設計》課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E/25/wKhkGWbfuFeAZ58PAAG6fDKYJRU7813.jpg)
![《暖通空調(diào)工程設計》課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E/25/wKhkGWbfuFeAZ58PAAG6fDKYJRU7814.jpg)
![《暖通空調(diào)工程設計》課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E/25/wKhkGWbfuFeAZ58PAAG6fDKYJRU781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暖通空調(diào)工程設計)EngineeringDesignforHVAC
1第四章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2建筑火災煙氣具有毒害性(CO、氰化物、酮類、醛類、NH3等有毒性氣體、缺氧窒息及懸浮微粒)、遮光作用及高溫危害,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火災發(fā)生時應當及時對煙氣進行控制,并在建筑物內(nèi)創(chuàng)造無煙/少煙的水平和垂直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區(qū),以保證建筑物內(nèi)人員安全疏散或臨時避難和消防人員及時到達火災區(qū)撲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隔斷或阻擋、防煙及排煙。防排煙設計有三重目標:1)及時排除有毒有害的煙氣,提供室內(nèi)人員清晰的疏散高度和合理的疏散時間;2)排煙排熱,有利于消防人員進入火場開展對火災事故的內(nèi)攻處置;3)在火災熄滅后,對殘余的煙氣進行排除,恢復正常的環(huán)境。第四章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3主要遵循如下規(guī)范:《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以下簡稱“建規(guī)”)《建筑防煙排煙系統(tǒng)技術標準》GB51251(以下簡稱“煙標”)《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98。地下停車庫應按現(xiàn)行《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67以及防排煙系統(tǒng)相關地方標準規(guī)范,設計時應結合國標圖集15K606《建筑防煙排煙系統(tǒng)技術標準》圖示、20K607《防排煙及暖通防火設計審查與安裝》及項目所在地消防主管部門發(fā)布的技術要求文件理解并執(zhí)行有關條文。44.1準備知識4.2火災煙氣流動規(guī)律及控制原則4.3建筑防煙4.4建筑排煙4.4防火、排煙設備及部件4.5防排煙工程設計內(nèi)容及案例第四章民用建筑火災煙氣控制4.1準備知識火災:建筑分類高度地下單層多層高層一類二類住宅建筑(19~)54m公共建筑(50m以上公共建筑;任一樓層S>1000m2;重要建筑:醫(yī)院、檔案館省級廣電防災電力調(diào)度)住宅建筑(10~18)27m<h≤54m公共建筑(除一類建筑外的高層公共建筑)時間、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住宅≤27m公共≤24m4.1準備知識表4-1民用建筑的分類名稱高層民用建筑單、多層民用建筑一類二類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yè)服務網(wǎng)點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yè)服務網(wǎng)點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yè)服務網(wǎng)點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2.任一樓層建筑面積大于1000m2的商店、展覽、電信、郵政、財貿(mào)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種功能組合的建筑3.醫(yī)療建筑、重要公共建筑4.省級及以上的廣播電視和防災指揮調(diào)度建筑、網(wǎng)局級和省級電力調(diào)度建筑5.藏書超過100萬冊的圖書館、書庫除一類高層公共建筑外的其他高層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單層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公共建筑。一、建筑火災煙氣的特性及控制的必要性火災定義:時間和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火與煙先是可燃固體開始燃燒,發(fā)生陰燃;當達到一定高的溫度并遇到適合的通風條件時,陰燃便轉變?yōu)槊骰鹑紵?;隨后,可燃物的燃燒速率迅速增加,在火源上方形成向上流動、并不斷卷吸周圍空氣的煙羽流;當煙羽流受到房間頂棚的阻擋后,便在頂棚下方向四面擴散開來,受到墻壁阻擋后,便開始轉向下流。4.1準備知識一、建筑火災煙氣的特性及控制的必要性2.建筑火災煙氣的特性煙氣的毒害性CO、HCN、NH3、CO2煙氣的高溫危害250~150~500(轟燃點)煙氣的遮光作用0.2~0.4m煙氣溫度特性
火災發(fā)生時,相對于高度較低的普通建筑物內(nèi)幾百度的高溫熱煙環(huán)境,大空間建筑內(nèi)頂部最初的煙氣層的溫度大大降低。即使功率為幾個兆瓦,火災煙氣的溫度也僅升高二、三十度。因此,在大空間建筑內(nèi)發(fā)生火災時,煙氣的危害主要來自于它的毒性和遮光性。4.1準備知識必要性煙氣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為保障建筑內(nèi)人員的安全疏散并有利于消防撲救工作,要設置防煙、排煙裝置《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2014(2018版)《建筑防排煙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GB51251-2017《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984.1準備知識3.安全疏散疏散路線一般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為室內(nèi)任一點到房間門口(疏散出口);第2階段為從房間門口至進入樓梯間的路程,即走廊內(nèi)的疏散—水平疏散;第3階段為樓梯間內(nèi)疏散—垂直疏散;第4階段為出樓梯間進入安全區(qū)。沿著疏散路線,各個階段的安全性應當依次提高。4.1準備知識安全疏散室內(nèi)--房間門口--樓梯間--安全區(qū)走廊防煙樓梯間疏散出口垂直疏散--樓梯間的形式
A)敞開樓梯間
B)封閉樓梯間
C)防煙樓梯間4.1準備知識垂直疏散--樓梯間的形式
剪刀樓梯間4.1準備知識垂直疏散--樓梯間的形式
剪刀樓梯間菱形防火墻玻璃防火隔墻4.1準備知識避難走道:
避難走道是指采用防煙措施且兩側設置耐火等級≥3h的防火隔墻,用于人員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獨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4.1準備知識3.安全疏散--避難層(間)
4.1準備知識3.安全疏散4.1準備知識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1.煙氣流動規(guī)律2.控制原則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煙氣分布特點煙氣在向上部升騰堆積的過程中,不斷卷吸周圍的空氣,總的質(zhì)量流逐漸增加,體積也不斷增加,平均溫度和濃度則逐漸降低。當在大空間建筑物內(nèi)產(chǎn)生的火災煙氣會在空中由于降到一定溫度(不超過環(huán)境溫度的15度)時,而失去它的浮力,停留在半空中,煙氣具有層化分布特點。煙氣蔓延特點煙羽流的類型:軸對稱型煙羽流、陽臺溢出型煙羽流、窗口型煙羽流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煙氣蔓延特點煙羽流的類型:軸對稱型煙羽流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煙氣蔓延特點煙羽流的類型:陽臺溢出型煙羽流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煙氣蔓延特點煙羽流的類型:窗口型煙羽流
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煙氣蔓延特點
煙氣的擴散機理(水平0.1~0.3~0.8、垂直3~4)煙氣在走廊流動過程中的下降建筑物內(nèi)煙氣的流動狀態(tài)與壓力分布通風空調(diào)系統(tǒng)引起的煙氣流動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在走廊流動過程中煙氣的下降狀態(tài)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煙氣在走廊流動中的下降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建筑物內(nèi)煙氣的流動狀態(tài)SmokeLoggingina‘leaky”closedatrium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Smokecontainmentwithintheatriumvoid建筑物內(nèi)煙氣的流動狀態(tài)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建筑物內(nèi)煙氣的流動狀態(tài)煙囪效應引起的煙氣流動中和面中和面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通風空調(diào)系統(tǒng)1.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2.火災煙氣控制原則三重目標及時排除有毒有害的煙氣,提供室內(nèi)人員清晰的疏散高度和時間;排煙排熱,有利于消防人員進入火場開展對火災事故的內(nèi)攻處置;在火災熄滅后,對殘余的煙氣進行排除,恢復正常的環(huán)境。目的:創(chuàng)造無煙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區(qū)方針:防止擴散、就地排煙、保證疏散、有利撲救。三種方法:隔斷或阻擋排煙防煙4.2火災煙氣的流動規(guī)律與控制原則隔斷或阻擋
防火分區(qū):防火墻、樓板、防火門、防火卷簾等分隔的區(qū)域,限制火災的蔓延,同樣對煙氣起了隔斷作用;防煙分區(qū):隔墻、凸梁、擋煙垂壁、吹吸式空氣幕等分隔的區(qū)域,防煙分區(qū)在防火分區(qū)中分隔。儲煙倉--位于建筑空間頂部,由擋煙垂壁、梁或隔墻等形成的用于蓄積火災煙氣的空間清晰高度—煙層下緣至室內(nèi)地面的高度排煙排煙:采用機械排煙或自然排煙的方式,將房間、走道等空間的煙氣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統(tǒng),分為機械排煙系統(tǒng)或自然排煙系統(tǒng)。
設置部位:超過一定長度的走道;超過一定面積的房間;汽車庫、中庭、舞臺
加壓防煙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或自然通風的方式,防止煙氣進入等疏散空間的系統(tǒng),分為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或自然通風系統(tǒng)。設置部位:疏散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避難層(間)建筑物發(fā)生火災時,疏散樓梯間是建筑物內(nèi)部人員疏散的通道,而獨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電梯前室等是消防隊員進行火災撲救的起始場所。因此火災發(fā)生時首要的就是控制煙氣進入上述安全區(qū)域。加壓防煙火災時提供不受煙氣干擾的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加壓部位必須使關閉的門對著火樓層保持一定的壓力差同時應保證在打開加壓部位的門時,在門洞斷面處有足夠大的氣流速度4.3防煙設計防煙設計原則防止煙氣侵入的能量風速——0.7~1.2m/s;風壓——滿足走廊—前室—樓梯間的壓力呈遞增分布。風量——應按門開啟時,規(guī)定風速值所需的送風量和其他門漏風總量以及未開啟常閉送風閥漏風總量之和計算。4.3.1系統(tǒng)設置4.3.2自然通風設施(防煙)4.3.3機械加壓送風設施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4.3.5機械加壓送風控制4.3防煙設計4.3.1系統(tǒng)設置(1)設置部位:《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規(guī)定:建筑的下列場所或部位應設置防煙設施:1.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安全性較高的安全出口);2.消防電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滅火救援通道);3.避難走道的前室、避難層(間)(建筑內(nèi)的安全區(qū)域,高度超過100米的公共建筑才有)。4.3.1系統(tǒng)設置(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電梯前室應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當無法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時,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對于高度較高的建筑,其自然通風效果受建筑本身的密閉性以及自然環(huán)境中的風向、風壓的影響較大,難以保證防煙效果,因此需要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將室外新鮮空氣輸送到疏散樓梯間、獨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電梯前室,以阻止煙氣向這些安全區(qū)域蔓延。4.3.2自然通風設施(樓梯間)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每5層內(nèi)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且在該樓梯間的最高部位應設置有效面積不小于1.0m2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防煙樓梯間的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可開啟外窗或開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應小于3.0m2。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避難層(間)地面面積的2%,且每個朝向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風設施(樓梯間)敞開的陽臺或凹廊作為前室或合用前室;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兩個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面積分別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別不小于3.0m2。當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且其加壓送風口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風設施(樓梯間)敞開的陽臺或凹廊作為前室或合用前室;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兩個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面積分別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別不小于3.0m2。當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且其加壓送風口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風設施(樓梯間)敞開的陽臺或凹廊作為前室或合用前室;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兩個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面積分別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別不小于3.0m2。當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且其加壓送風口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風設施(樓梯間)當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且其加壓送風口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
自然通風設施(樓梯間)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每5層內(nèi)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且在該樓梯間的最高部位應設置有效面積不小于1.0m2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防煙樓梯間的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可開啟外窗或開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應小于3.0m2。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避難層(間)地面面積的2%,且每個朝向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風設施(前室)防煙樓梯間的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可開啟外窗或開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應小于3.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3.2自然通風設施(避難層)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避難層(間)地面面積的2%,且每個朝向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自然通風方式自然通風方式該樓梯間的最高部位應設置有效面積不小于1.0m2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機械加壓方式加壓送風機房、吸風口、電動風閥、加壓送風機、70°防火閥、加壓送風管、加壓送風口4.3.3機械加壓送風(組成)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當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且其加壓送風口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當前室的加壓送風口未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
4.3.3機械加壓送風(條件)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電梯前室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無自然通風條件的封閉樓梯間3.3機械加壓送風(條件)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當前室的加壓送風口未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
樓梯間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前室有多個門通向走道;3.3機械加壓送風(條件)4.3.3機械加壓送風(條件)防煙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樓梯間、合用前室應分別獨立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應分別獨立設置。4.3.3機械加壓送風(條件)防煙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應分別獨立設置。當獨立前室只有一個門與走道相通時,如樓梯間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前室可不設置機械加壓送風4.3.3機械加壓送風(條件)地下、半地下建筑(室)樓梯間與地上部分樓梯間均需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時,宜分別獨立設置。當受建筑條件限制,與地上部分的樓梯間共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時,應分別計算地上、地下的加壓送風量,相加后作為共用加壓送風系統(tǒng)風量,且應采取有效措施滿足地上、地下的送風量的要求。4.3.3機械加壓送風設施(1)直灌式加壓送風管道式加壓送風4.3.3機械加壓送風設施(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當樓梯間設置加壓送風井(管)道確有困難時,樓梯間可采用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tǒng),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層建筑,應采用樓梯間兩點部位送風的方式,送風口之間距離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送風量應按計算值或本規(guī)范第5.1.1條表中的送風量增加20%;加壓送風口不宜設在影響人員疏散的部位。4.3.3機械加壓送風設施(1)管道式加壓送風
1)
樓梯間宜每隔2~3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合用一個井道的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應每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分別設置井道的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應分別每隔一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
2)前室、合用前室應每層設1個常閉式加壓送風口,并應設手動開啟裝置;
3)送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
7m/s;機械加壓場所不設百葉窗
4.3.3機械加壓送風設施(2)機械加壓送風風機可采用軸流風機或中、低壓離心風機。送風機的進風口不應與排煙風機的出風口設在同一層面。當必須設在同一層面時,送風機的進風口與排煙風機的出風口應分開布置。豎向布置時,送風機的進風口應設置在排煙機出風口的下方,其兩者邊緣最小垂直距離不應小于3.0m;水平布置時,兩者邊緣最小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0.0m。送風機應設置在專用機房內(nèi)。送風井(管)道: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制作,且宜優(yōu)先采用光滑井(管)道,不宜采用土建井道。當采用金屬管道時,管道設計風速不應大于20m/s;當采用非金屬材料管道時,管道設計風速不應大于15m/s;當采用土建井道時,管道設計風速不應大于10m/s。加壓送風機及風管示例專用機房?送風風機房電氣控制柜示例樓梯間加壓送風口和豎井示例前室送風口和豎井示例避難層:封閉避難層(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避難層(間)凈面積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計算。避難走道前室的送風量應按直接開向前室的疏散門的總斷面積乘以1.0M/s門洞斷面風速計算。
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疏散樓梯間;(2)前室、合用前室;(3)避難層(間)、避難走道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疏散樓梯間;Lj--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
L1--門開啟時,達到規(guī)定風速值所需的送風量(m3/s);
L2--門開啟時,規(guī)定風速值下,其他門縫漏風總量(m3/s);
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1)
門開啟時,達到規(guī)定風速值所需的送風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L1=AkvN1
Ak
——每層開啟門的總斷面積(m2);
v——門洞斷面風速,當樓梯間機械加壓送風、合用前室機械加壓送風時,取v=0.7m/s;當樓梯間機械加壓送風、前室不送風時,門洞斷面風速取v=1.0m/s;當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且樓梯間采用可開啟外窗的自然通風方式時,通向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門的門洞風速不應小于1.2(m/s)
N1——設計層數(shù)內(nèi)的疏散門開啟的樓層數(shù);
樓梯間:采用常開風口,當?shù)厣蠘翘蓍g為
24m以下時,設計2層內(nèi)的疏散門開啟,取N1=2;當?shù)厣蠘翘蓍g為24m及以上時,設計3層內(nèi)的疏散門開啟,取N1=3;
當?shù)叵聵翘蓍g時,設計1層內(nèi)的疏散門開啟,取N1=1;當防火分區(qū)跨越樓層時,設計跨越樓層內(nèi)的疏散門開啟,取N1=跨越樓層數(shù),最大值為3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2)門開啟時,規(guī)定風速值下的其他門漏風總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A——每個疏散門的有效漏風面積(m2);門縫寬度:疏散門,0.002m~0.004m;
P——計算漏風量的平均壓力差(Pa),當開啟門洞處風速為0.7m/s時取P=6.0Pa;當開啟門洞處風速為1.0m/s時取P=12.0Pa;當開啟門洞處風速為1.2m/s時取P=17.0Pa;
n——指數(shù)(一般取n=2);
1.25——不嚴密處附加系數(shù);
N2——漏風疏散門的數(shù)量;
樓梯間:采用常開風口,取N2=加壓樓梯間的總門數(shù)-N1樓層數(shù)上的總門數(shù);
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2)前室、合用前室;Ls--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量;
L1--門開啟時,達到規(guī)定風速值所需的送風量(m3/s);
L3--未開啟的常閉送風閥的漏風總量(m3/s)。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1)
門開啟時,達到規(guī)定風速值所需的送風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L1=AkvN1
N1——設計層數(shù)內(nèi)的疏散門開啟的數(shù)量;
前室、合用前室:采用常閉風口,當防火分區(qū)不跨越樓層時,取N1=系統(tǒng)中開向前室門最多的一層門數(shù)量;當防火分區(qū)跨越樓層時,取N1=跨越樓層數(shù)所對應的疏散門數(shù),最大值為3。
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2)未開啟的常閉送風閥的漏風總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Af——每個送風閥門的面積(m2);
0.083——閥門單位面積的漏風量(m3/s·m2);
N3——漏風閥門的數(shù)量;
合用前室、消防電梯前室:采用常閉風口,當防火分區(qū)不跨越樓層時,取N3=樓層數(shù)-3;
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當系統(tǒng)負擔建筑高度大于
24m時,應按計算值與表4-4至表
5.1.1-4的值中的較大值確定。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1)4.3.4機械加壓送風計算(2)(3)避難層(間)、避難走道封閉避難層(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避難層(間)凈面積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計算。避難走道前室的送風量應按直接開向前室的疏散門的總斷面積乘以1.0m/s門洞斷面風速計算。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滿足走廊至前室至樓梯間的壓力呈遞增分布,余壓值應符合下列要求: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封閉避難層(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25Pa~30Pa;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封閉樓梯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40Pa~50Pa。
當系統(tǒng)余壓值超過最大允許壓力差時應采取泄壓措施。
4.3.5機械加壓送風控制加壓送風機的啟動應符合送風機現(xiàn)場手動啟動;通過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自動啟動;消防控制室手動啟動;系統(tǒng)中任一常閉加壓送風口開啟時,加壓風機應能自動啟動。當防火分區(qū)內(nèi)火災確認后,應能在15s內(nèi)聯(lián)動開啟常閉加壓送風口和加壓送風機。并應符合下列要求:應開啟該防火分區(qū)樓梯間的全部加壓送風機;當防火分區(qū)不跨越樓層時,應開啟該防火分區(qū)內(nèi)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閉加壓送風口及其加壓送風機;當防火分區(qū)跨越樓層時,應開啟該防火分區(qū)內(nèi)全部樓層的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閉加壓送風口及其加壓送風機。防煙系統(tǒng)的重點提示采用自然通風的樓梯間,還應在其最高部位應設置有效面積不小于1.0m2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中,樓梯間應設常開送風口,前室應設常閉送風口,火災確認后,一般只聯(lián)動打開著火層的前室風口。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應分別獨立設置。前室的送風量不宜太大,否則將影響防火門的開啟,給疏散帶來不利。只對前室采取機械加壓送風的防煙樓梯間,必須限制前室的送風口的位置,防止前室產(chǎn)生煙氣與新風混合并進入樓梯間。4.4排煙設計排煙設計原則控制煙層保證人員疏散構建儲煙倉——在防煙分區(qū)的頂部形成用于火災時蓄積熱煙氣的局部空間維持清晰高度——排除煙氣使煙層底部至室內(nèi)地平面的高度大于人員疏散所需的高度排煙的技術原則—清晰高度
Hq-最小清晰高度;Hq=1.6+0.1H’Z-燃料面到煙層底部的高度;H-空間凈高。4.4排煙設計4.4.1系統(tǒng)設置4.4.2自然排煙設施4.4.3機械排煙設施4.4.4排煙計算4.4.5補風系統(tǒng)4.4.6排煙系統(tǒng)控制4.4排煙設計4.4.1系統(tǒng)設置部位民用建筑的下列場所或部位應設置排煙設施:設置在一、二、三層且房間建筑面積大于100m2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設置在四層及以上樓層、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公共建筑內(nèi)建筑面積大于100m2且經(jīng)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間;公共建筑內(nèi)建筑面積大于300m2且可燃物較多的地上房間;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內(nèi)的無窗房間,當總建筑面積大于200m2或一個房間建筑面積大于50m2,且經(jīng)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時,應設置排煙設施。中庭;建筑內(nèi)長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房間走道中庭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1系統(tǒng)設置(1)設置排煙系統(tǒng)的場所或部位應劃分防煙分區(qū)。防煙分區(qū)不應跨越防火分區(qū),防煙分區(qū)面積不宜大于2000m2;4.4排煙設計分區(qū)示例4.4排煙設計4.4.1系統(tǒng)設置(2)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1系統(tǒng)設置(4)多層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煙系統(tǒng)。自然排煙口的設置應能滿足排煙量需求:h<6,2%;h>6計算確定。同一個防煙分區(qū)應采用同一種排煙方式。4.4排煙設計4.4.1系統(tǒng)設置(4)多層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煙系統(tǒng)。自然排煙口的設置應能滿足排煙量需求同一個防煙分區(qū)應采用同一種排煙方式。4.4.1系統(tǒng)設置(3)室內(nèi)或走道的任一點至防煙分區(qū)內(nèi)最近的排煙口或排煙窗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30m,當室內(nèi)高度超過6m,且具有自然對流條件時其水平距離可增加25%。4.4.2自然排煙設施(1)排煙窗應設置在排煙區(qū)域的頂部或外墻,并應符合下列要求:當設置在外墻上時,排煙窗應在儲煙倉以內(nèi)或室內(nèi)凈高度的1/2以上,并應沿火災煙氣的氣流方向開啟;宜分散均勻布置,每組排煙窗的長度不宜大于3.0m;設置在防火墻兩側的排煙窗之間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0m;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房間面積2%以上的排煙窗4.4排煙設計走道(回廊)面積2%以上的排煙窗4.4排煙設計按排煙量及0.4-0.5m/s速度計算有效開窗面積4.4排煙設計4.4.3機械排煙設施(1)建筑內(nèi)應設排煙設施,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房間、走道及中庭等,均應采用機械排煙方式。高層建筑會受自然條件(風速風向)的影響,多采用機械排煙方式。
1.設置機械排煙設施的部位4.3.1機械排煙系統(tǒng)橫向應按每個防火分區(qū)獨立設置。(1套系統(tǒng)1個分區(qū),不能跨越防火分區(qū)!)4.3.2建筑高度>100m的高層建筑的排煙系統(tǒng)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每段高度≤100m。4.4排煙設計4.4.3機械排煙設施(1)機械排煙系統(tǒng):排煙口(排煙閥)、排煙管、排煙防火閥、排煙風機分為水平布置、垂直布置水平布置:機械排煙系統(tǒng)橫向應按每個防火分區(qū)獨立設置。垂直布置:一臺排煙風機豎向可以擔負多個樓層的排煙,擔負樓層的總高度不宜大于50m,當超過50m時,系統(tǒng)應設備用風機。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排煙系統(tǒng)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每段高度不應超過100m。4.4排煙設計水平布置:應按防火分區(qū)獨立設置4.4排煙設計豎直布置:超高要分段:公共50m,居住100m4.4排煙設計原理示例4.4排煙設計(1)排煙口4.4排煙設計(1)排煙口4.4排煙設計(1)排煙口排煙口應設在防煙分區(qū)所形成的儲煙倉內(nèi);排煙口的設置宜使煙流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相反,排煙口與附近安全出口相鄰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m;排煙口與室內(nèi)任意一點的水平距離不大于30m;每個排煙口的排煙量不應大于最大允許排煙量,最大允許排煙量應按照計算確定。排煙口的風速不宜大于10m/s。4.4排煙設計(1)排煙口—設在儲煙倉內(nèi)4.4排煙設計疏散方向相反疏散口1.5m間距(1)排煙口—與室內(nèi)任意一點的水平距離<30m(1)排煙口:每個排煙口的排煙量不應大于最大允許排煙量,風速不宜大于10m/s。
(1)排煙口:每個排煙口的排煙量不應大于最大允許排煙量,風速不宜大于10m/s。(2)排煙管排煙系統(tǒng)垂直風管應設置在管井內(nèi)排煙井(管)道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金屬風道風速<20m/s;非金屬管道<15m/s4.4排煙設計(3)排煙防火閥1)垂直風管與每層水平風管交接處的水平管段上;2)一個排煙系統(tǒng)負擔多個防煙分區(qū)的排煙支管上;3)排煙風機入口處;4)穿越防火分區(qū)處。4.4排煙設計(3)排煙防火閥(3)排煙防火閥(3)排煙防火閥(3)排煙防火閥排煙風機及風管示例專用機房?4.4排煙設計(4)排煙風機
排煙風機宜設置在排煙系統(tǒng)的頂部,煙氣出口宜朝上,并應高于加壓送風機和補風機的進風口。排煙風機可采用離心式或軸流排煙風機(滿足280℃時連續(xù)工作30min的要求),排煙風機入口處應設置280℃能自動關閉的排煙防火閥,該閥應與排煙風機連鎖,當該閥關閉時,排煙風機應能停止運轉。排煙風機應設置在專用機房內(nèi),當必須與其他風機合用機房時,應符合下列條件:機房內(nèi)應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機房內(nèi)不得設有用于機械加壓送風的風機與管道;排煙風機與排煙管道上不宜設有軟接管。當排煙風機及系統(tǒng)中設置有軟接頭時,該軟接頭應能在280℃的環(huán)境條件下連續(xù)工作不少于30min。4.4排煙設計排煙風機應設置在專用機房內(nèi),宜設置在排煙系統(tǒng)的頂部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4.4排煙設計防火閥與排煙防火閥的區(qū)別4.4排煙設計4.4.4機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五年級下冊聽評課記錄表
- 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7.1《自然特征與農(nóng)業(yè)》聽課評課記錄
- 生態(tài)修復資源共享合同(2篇)
- 甲乙方協(xié)議書(2篇)
- 2025年硫酸黏菌素類產(chǎn)品合作協(xié)議書
- 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29課時和、差、倍、分問題聽評課記錄新湘教版
- 新版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17.3.2一次函數(shù)的圖象1》聽評課記錄21
-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課《大自然的語言》聽評課記錄
- 七年級(人教版)集體備課聽評課記錄:1.2.1《有理數(shù)》
-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 《明朝對外的關系》 聽課評課記錄10
- 2024變電站無人機巡檢系統(tǒng)規(guī)范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 機動車商業(yè)保險條款(2020版)
- 《大小比較》(說課課件)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西師大版
- 張五常子女和婚姻合約中的產(chǎn)權執(zhí)行問題
- 口腔粘膜常見疾病
- 校園安全派出所
- 餐廳值班管理培訓
- XXXX無線維護崗位認證教材故障處理思路及案例分析
- 酒店春節(jié)營銷方案
- 營銷管理方案中的定價策略與盈利模式
- 2024年西寧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