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
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
主編
崔燕八、、
編者
崔燕何俊峰王正波
課程網(wǎng)址:
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是動物醫(yī)學、動物科學等專業(yè)的一門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動物組織
學與胚胎學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態(tài)學課程。實驗課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它可幫助
學生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應用基本知識和技能,觀察動物體微觀世界的
能力,自己動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使這些專業(yè)的學生在實習和自學中能更好的
學習、掌握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鑒別組織結構的方法,得到必要的技能訓練,我
們基礎獸醫(yī)學解剖組織學教研室在總結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編寫了這本適合于本科生和
研究生所使用的實驗課本。本書圖文并茂,所有插圖均為照片,形象逼真,其中部分是作者在
教學、科研中積累的組織學切片通過數(shù)碼攝像技術制作而成的原創(chuàng)作品,部分來源與參考資料,
掃描收集了了大量的
根據(jù)新修訂的實驗大綱,本書共設計了17個實驗,每個實驗都附有作業(yè),以提高學生的學
習效果。每個實驗所附的思考題可以活躍學生思維。在實驗的編排上,實驗一主要介紹了光學
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使用方法;實驗二到實驗十三為組織學切片實習部分;實驗十五為胚胎學
實習部分;o除了要求學生系統(tǒng)的觀察組織切片外,根據(jù)新修訂的實驗大綱,在實驗課的設計上,
新開設了綜合性實驗(實驗四血液、實驗十五石蠟切片制作)和部分高水平的設計性實驗(顯
微攝影、免疫組織化學方法),以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本書中的圖片除了實驗中要求學生
觀察的圖片外,還有相當多的為示教切片,以擴展學生的知識層面。本書附錄部分的彩圖與正
文中的插圖一一對應,不但便于學生查找和使用,而且便于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學切片時
對照插圖進行自學;附錄部分的作業(yè)以表格形式出現(xiàn),學生即可以作為實驗前的預習、又作為
實驗后的復習總結。
本書雖然經(jīng)過了大量時間進行編寫和修改,但仍然可能有不當和錯誤之處,望各位老師和同
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給予批評指正,以備今后修編時參考。
覆<
2004年6月
目錄
緒論..................................................................1
實驗一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胞的結構.....................................2
實驗二上皮組織......................................................8
實驗三結締組織......................................................11
實驗四血液.........................................................15
實驗五肌組織........................................................18
實驗六神經(jīng)組織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21
實驗七循環(huán)系統(tǒng).....................................................25
實驗八免疫系統(tǒng).....................................................28
實驗九消化系統(tǒng).....................................................32
實驗十呼吸系統(tǒng).....................................................39
實驗-I-―泌尿系統(tǒng)...................................................41
實驗十二生殖系統(tǒng)...................................................44
實驗十三被皮系統(tǒng)...................................................48
*實驗十四石蠟切片的制作..........................................52
實驗十五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fā)育及胎膜、胎盤的結構....................55
*實驗十六顯微攝影方法與步驟......................................58
*為開放性選做實驗
緒論
(-)實驗課的目的
《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畜牧獸醫(yī)專業(yè)的一門必修專業(yè)基礎課。組織學是在學習生物學
和解剖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借助顯微鏡(包括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研究動物細胞、組織
和器宮等微細結構及功能的科學;胚胎學則是研究個體發(fā)生,發(fā)育的科學。本課程教學過程包
括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部分,實驗課是理論課的繼續(xù)和深化,其目的不僅在于驗證理論知識,使
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記憶,正確掌握使用光學顯微鏡和制作切片等基本方法,更重要
的是引導學生應用這些基本知識和技能、觀察和復習切片標本,從而達到正確認識不同動物各
種器官、組織的結構和不同染色方法所制成的切片,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深人
鉆研客觀事物的能力。研究和辨認標本時,要配合必要的繪圖和記錄,借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
的記錄方法和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課的要求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實驗課要求做到下列項目:
I.實驗前要求學生認真復習有關理論課內容和預習實驗指導書,明確本次實驗目的要求、
內容和方法,以培養(yǎng)獨立操作的能力。
2.顯微鏡是組織學實驗課的主要儀器,是培養(yǎng)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求每個學生必
須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顯微鏡是貴重的光學儀器,使用時務必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
切勿隨意拆卸或暴力轉動,做到輕取輕放,用畢放回原處。
3.對切片要嚴加愛護,觀察切片前一定要區(qū)別其正反面,蓋玻片朝上為正面,切忌蓋玻片朝下。
必須按肉眼f低倍鏡一高倍鏡的順序進行觀察,在低倍鏡下先觀察整體結構,然后轉換高倍鏡觀
察局部微細結構,切忌集中于切片某一部位,未加詳細觀察與思考就轉入高倍鏡。一定要做到既
認真仔細,又實事求是地觀察每張切片。觀察標本時要配合必要的繪圖和記錄,增強理解和記憶,
但必須在全面觀察并掌握主要結構和弄清主要結構與次要結構關系的基礎上,選擇器官或組織中
比較典型的部分進行繪圖,切忌盲目臨摹掛圖或書本的插圖,要按時完成每次的實驗報告。
4.繪圖方法:繪制組織學圖只要求用點和線繪制半模式圖。用線條繪細胞膜、核膜和纖維等連
續(xù)性結構,而細胞質則用點來表示。線條要粗細均勻,點要大小一致,圓、細、密而不重疊。
繪圖要求真實反映顯微鏡下的結構和比例,繪圖要用橫線指明結構,并注字說明,一般要求在
繪圖紙的左邊繪圖,右邊注字。要求字體正楷,字跡清楚,無錯別字。在圖下方要注明標本(圖)
名稱,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shù)等。
5.在學習本課程期間,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實驗指導書上的插圖、實驗室的掛圖,實物標本、模
型、幻燈片和圖片等直觀教具,反復比較和認真思考,做到理論和實際、立體和切面、局部與
整體、結構與功能、光鏡結構與電鏡結構等關系密切結合,達到融會貫通,全面理解的目的。
6.為檢查學生獲得知識是否鞏固,除實驗前進行提問外,還可利用切片標本進行經(jīng)常性的
辨認或小測驗,從而了解理論課或實驗課獲得知識是否鞏固,并驗證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
獨立工作能力等。
實驗一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胞的結構
一、目的與要求
1.了解生物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2.掌握細胞在光鏡下的基本結構。
3.認識動物不同組織的細胞,了解由于功能各異,導致細胞的多樣性。
4.了解細胞的主要增殖方式一有絲分裂過程中各期的形態(tài)學特征。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卵巢切片、脊神經(jīng)結切片、馬蛔蟲卵巢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生物顯微鏡的構造及使用
1.(徐卡)型生物顯微鏡的構造
包括機械部分和光學部分。
機械部分
(1)鏡座一般呈蹄鐵狀或方形,有穩(wěn)固和支持鏡體的作用。
(2)鏡臂是鏡座與鏡筒的連接部分,呈弓狀,便于手握,有的在基部具一關節(jié)螺旋,可使鏡
簡傾斜,便于觀察。
(3)載物臺(鏡臺)方形,上有兩個金屬片夾,供固定標本用,或安裝標本推進器。載物臺
中央有一通光孔。
(4)標本推進器安放在載物臺上,除固定切片外,還通過轉軸連接接兩個調節(jié)螺旋,這兩個
調節(jié)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動切片。在推進器的縱、橫坐標上標有刻度,以便確定某一結
構的方位。
(5)物鏡轉換器呈圓盤狀,上有3?4個物鏡螺旋口,供物鏡按放大倍數(shù)高低順序嵌入,以
便把物鏡根據(jù)觀察需要推到正確的使用位置上。
(6)調節(jié)螺旋分粗調節(jié)和細調節(jié)兩個螺旋。粗調節(jié)螺旋用于低倍鏡調焦;細凋節(jié)螺旋用于高
倍鏡調焦.兩螺旋結合使用,使視野清晰。
(7)眼間距調整使兩目鏡與兩眼間距離一致,不同的人兩眼間距離不同,應根據(jù)自己的情況
加以調節(jié)。
(8)屈光度調節(jié)
光學部分
(1)物鏡作第一次放大標本用。安裝在物鏡轉換器上,通常有3?4個接物鏡,分別是4X、
10X、40X(50X)和100X,在每個接物鏡的鏡管上分別標有醒目的紅色、黃色、藍色和白
色線圈。4X和10義稱低倍鏡,40(50)X稱高倍鏡,100X是油浸鏡,每個接物鏡的鏡管上
通常標有主要性能參數(shù),如40/0.65,160/0.17,40表示放大倍數(shù),0.65表示鏡口率(數(shù)值孔徑,
N-A),160表示機械管長(),0.17表示允許蓋玻片厚度()。N-A值越大,透鏡分辨率越高。
(2)目鏡亦有5X,10X,15X和20義等?目鏡的作用是將物鏡放大的標本像(實像)再放大
成虛像。觀察者可根據(jù)工作需要和標本的實際情況,恰當選擇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目鏡。接目鏡
內常安放一指針,便于指示視野中的某一結構。目鏡可旋轉,目鏡底部有相應的刻度,以供
兩眼度數(shù)不同的人調節(jié)。
(3)聚光器位于載物臺的下方,起著把光線匯聚成光柱(束),增強照明度之用。聚光器的
一側有調節(jié)螺旋,可以升降,可按需要調節(jié)亮度。
(4)光闌在聚光器下方,由許多金屬葉片組成。由一光圈調節(jié)桿調節(jié)光圈大小,以控制聚光
鏡的N-A值,以便符合物鏡要求。
(5)亮度調節(jié)鈕用于調整照明亮度。注意每次用完顯微鏡后應將亮度調節(jié)鈕置于最暗的位置,
然后關閉電源。
(6)濾光片在光闌下方有一金屬圈,可安放濾光片,借以改變光源的色調和強弱,便于觀察
和攝影。常用濾光片有三種:①毛玻片一減弱光強度、使光漫射而變的柔和:②藍玻片一白
熾燈光照明時用,將黃色燈光校正成白光;③綠玻片一通常適用于黑白照片,顯微攝影用。
(7)光源有自然光源(陽光)和人工光源(燈光)之分,本機采用人工光源。
2.顯微鏡的使用
(I)顯微鏡的提取和放置顯微鏡是精密的光學儀器,從顯微鏡柜中取出時,一定要按操作規(guī)
程進行,即一手握住鏡臂,另一手托住鏡座,嚴禁單手握住鏡臂走動。顯微鏡使用前要平放
于使用者前方偏左的位置上。用擦鏡紙輕輕擦拭目鏡和物鏡,若有臟物,則用擦鏡紙蘸少許
乙醛與酒精混合液擦拭干凈,并用紗布擦拭顯微鏡的機械部分。
(2)接通電源,打開電源開關,調整光強度,旋轉物鏡轉換器,先把低倍接物鏡對準載物臺
中央的通光孔(對正光軸),根據(jù)標本染色情況選用不同放大倍率的接物鏡,靈活應用亮度調
節(jié)鈕、聚光器和光闌,調節(jié)至視野完全照明、亮度均勻,光強適宜。
(3)觀察切片觀察切片前,先用肉眼分辨切片的正反面,蓋玻片朝上為正面,并大致觀察標
本的外形、大小和著色。將切片放置于載物臺上,置于持片夾內固定,運用推進器將組織塊
對準教物臺中央的通光孔。在鏡臂的兩側有調節(jié)螺旋,可調節(jié)鏡筒和物鏡或載物臺的升降。
按照低倍鏡、高倍鏡順序觀察切片,低倍鏡觀察的范圍大,便于觀察器官或組織的全貌或整
體結構。高倍鏡觀察的范圍小,放大的倍數(shù)高,適用于分辨器官或組織某一局部的微細結構。
兩者互相配合,可達到全面了解器官結構的目的。觀察標本時,首先在低倍鏡下對焦至觀察
物象最清晰時為止,觀察完切片一般結構后,需要進一步觀察某一部分結構時,應將此部位
移至視野中央,轉換高倍鏡觀察,如圖像不清晰時,只需稍調節(jié)細調節(jié)螺旋,即可看到清晰
的物象。必須指出,接物鏡放大倍數(shù)愈低,其工作距離(即接物鏡前鏡片與蓋玻片上平面之
間的距離)愈長,接物鏡放大倍數(shù)愈高,其工作距離愈短。所以使用高倍物鏡時,應避免用
粗調節(jié)器。若必須便用時,則應用眼睛從側方觀看載物臺上升,當蓋玻片至物鏡之間的距離
約為1毫米時,然后用眼觀察視野,慢慢轉動細調節(jié)器,直至看見物象清晰為止。運用粗調
節(jié)器時應小心,否則會壓碎切片。觀察切片時姿勢要端正,要做好繪圖或記錄。
(4)收藏觀察完畢后,移開物鏡,取下切片,放入切片盒,降下鏡筒。注意每次用完顯微鏡
后應將亮度調節(jié)鈕置于最暗的位置,然后關閉電源,套上塑料套。
(二)細胞的結構
1.學生觀察切片
(1)光鏡下圓形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以初級卵母細胞為例。
A卵巢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卵巢縱切面呈橢圓形,著紫紅色。
低倍鏡觀察:參考例圖,找到卵巢的邊緣部分,可見其中有許多小而圓、單個或成群存
在的原始卵泡。選擇一個典型而清晰的原始卵泡,轉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高倍鏡下可見原始卵泡由位于中央的卵母細胞和其外圍呈扁平狀的?層卵
泡細胞組成。卵母細胞較大,圓形,中央有一個大而圓、嗜堿性的細胞核,核仁大而明顯、
染色質呈小塊狀。細胞質包繞在核的周圍,弱嗜酸性,呈細顆粒狀或均質淡紅色。細胞質內
未見任何細胞器和包含物,這是由于所有的細胞器和包含物都需要經(jīng)過特殊的染色才能顯示。
胞膜和核膜在光鏡下不能分辨。切面如不經(jīng)過細胞核或核仁,則細胞內無細胞核或缺核仁。
核內的各種結構可能不在同一焦距平面上,觀察時必須上下轉動細調節(jié)螺旋方可獲得清晰的
圖像(圖1)。
圖1卵巢切片圖2脊神經(jīng)節(jié)縱切片
B高爾基復合體脊神經(jīng)節(jié)縱切片鍍銀法
肉眼觀察:脊神經(jīng)節(jié)縱切面略呈橢圓形,染成棕黃色。
低倍鏡觀察:可見脊神經(jīng)節(jié)主要由深色的神經(jīng)纖維束和纖維束之間呈淡黃色的脊神經(jīng)
節(jié)細胞構成。脊神經(jīng)節(jié)細胞成群分布,切面呈圓形或橢圓形,胞體大小不等。選擇一個細
胞質中有黑色網(wǎng)狀物的脊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轉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下觀察:脊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呈淡黃色,中央或偏心處有一個不著色圓形的細胞核。
核周圍的胞質中散布棕黑色的網(wǎng)狀物即高爾基復合體。注意胞質中的高爾基復合體數(shù)量不
等,形狀各異,有的呈網(wǎng)狀,有的則被切斷而呈粗顆粒狀。切面如不經(jīng)胞核的脊神經(jīng)節(jié)細
胞,高爾基復合體則散布于細胞質中(圖2)。
(2)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馬蛔蟲子宮切片鐵蘇木精染色
肉眼觀察:切片中有4?6個圓形馬蛔蟲子宮橫切面。
低倍鏡觀察:一個馬蛔蟲子宮橫切面,可見子宮壁由高柱狀細胞構成,子宮腔內有許
多圓形或橢圓形的馬蛔蟲卵切面。每個蟲卵的外表面都包著一層較厚的膠質膜,其內是處
于不同分裂階段的卵細胞。卵細胞的胞質著淡藍色,參考例圖,找出各分裂期的形態(tài)學特
點,找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卵細胞,并依次置于高倍鏡下觀察。
高倍鏡下觀察:
前期:蟲卵的膠質膜內只有一個圓形的卵細胞,胞核中的染色質已形成發(fā)夾樣的染色
體,并在核仁、核膜消失后群集于細胞質中。紡錘體明顯,其兩極有深染的中心體。
中期:紡錘體移至細胞中部,染色體排列于紡錘體中部的赤道面上。
后期:染色體分為均等的兩半,并分別向兩極的中心體集中,中部的胞膜向內縮窄而
呈啞鈴狀。
末期:膠質膜內的兩個子細胞已完全分開,染色體解聚變成小塊狀的染色質,核仁、
核膜相繼出現(xiàn),注意若在一個馬蛔蟲的子宮切片中,未能察見各期分裂相時,可從別的子
宮切面中尋找,直至全部察見為止(圖3)。
圖3馬蛔蟲子宮內卵細胞切片
2.教師示教切片
A立方形細胞甲狀腺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觀察甲狀腺濾泡,指針所指的是濾泡壁的濾泡上皮細胞,呈立方形,細胞的長、
寬和高幾乎相等,細胞核圓形,位于細胞中央,細胞質弱嗜酸性,圍繞在核的周圍(圖4)。
B柱狀細胞小腸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觀察小腸絨毛,可見絨毛表面整齊地排著一層柱狀上皮。指針所指的是一個柱狀細
胞,細胞的高度大于寬度,呈柱狀,細胞質弱嗜酸性.細胞核橢圓形,位于細胞近基部?由于
細胞排列緊密,且細胞膜極薄,細胞界限不清,可從兩核之間劃一分界線,即可顯示細胞的
柱狀形態(tài)(圖5)。
C星狀有突起細胞(神經(jīng)元)脊髓切片硫堇染色
高倍鏡下觀察脊髓灰質的腹角,指針所指的是脊髓運動神經(jīng)細胞,細胞呈星狀,從胞體向外
周伸出數(shù)個突起,胞體中央有一大而圓的細胞核,核內有較大的核仁(圖6)。
D梭形的平滑肌細胞平滑肌分離裝片
高倍鏡下觀察單個平滑肌細胞,可見平滑肌細胞(肌纖維)呈長梭形,兩端尖細,中部
略寬,胞質紅染,內有一深藍色桿狀或長橢圓形的細胞核(圖7)。
圖4甲狀腺切片圖5小腸腸絨毛切片
圖6神經(jīng)元圖7平滑肌縱切片
3.觀察電鏡幻燈片和圖片
結合功能,了解細胞膜、各種細胞器和細胞核的亞微結構。
四、作業(yè)
1.繪制一個原始卵泡中的卵母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高倍鏡圖。
2.繪制一個脊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示高爾基復合體高倍鏡圖。
五、思考題
1.粗、細調節(jié)旋鈕使物鏡上下移動還是使載物臺上下移動?
2.若用低倍鏡能看到切片內容,但用高倍鏡看不到,應考慮那些原因?
3.一般而言,細胞哪些部分嗜堿性,哪些部分嗜酸性?為什么?
實驗二上皮組織
、目的與要求
1.掌握各種類型被覆上皮的形態(tài)結構。
2.了解外分泌腺中幾種腺上皮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3.了解上皮細胞各個面的特化結構。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小腸橫切片、氣管橫切片、食管橫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單層柱狀上皮小腸橫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小腸橫切面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的空腔為腸腔,周圍紫紅色的部分為
腸壁。
低倍鏡觀察:可見腸壁腔面有許多突起的小腸絨毛,選擇一個結構清晰的小腸絨毛進一
步詳細觀察。
高倍鏡觀察:小腸絨毛表面由單層柱狀上皮構成。上皮細胞的胞質嗜酸性,細胞核橢圓
形,嗜堿性且著色較深,位于細胞近基部。轉動細調節(jié)螺旋可見上皮的游離面有一條亮紅色
粗線樣的結構即紋狀緣,它是由微絨毛密集而成的。上皮的基底面與結締組織交界處有著色
較深的基膜,在局部的上皮細胞之間,夾有單個呈空泡樣的杯狀細胞,屬于單細胞腺,分泌
粘液。杯狀細胞的頂部因含大量粘原顆粒而膨大成杯狀,由于粘原顆粒不著色(或著淡藍色)
而呈空泡狀。細胞的基部較小,內含不規(guī)則或新月狀的細胞核(圖8)。
(2)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氣管橫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氣管橫切面呈圓形,管腔較大,腔面平整,管壁中有染成藍紫色形如“C”字
的透明軟骨。
低倍鏡觀察:氣管的粘膜層較薄,被覆的是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選擇其中較清晰的部
分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由于構成上皮的三種細胞高低不一,故上皮中細胞核的位置亦高低不平。
大致可排成三層。表層的細胞核呈橢圓形,較大,著色較淡的是高柱狀細胞的核,中間層細
胞的核呈較小的橢圓形,著色較深,是梭形細胞的核;最深層的核呈圓形,著色最深,是錐
形細胞的核。三種細胞同位于基膜上,實屬單層上皮。注意高柱狀細胞的游離面有纖毛。在
有的部位上皮細胞間也見到空泡樣的杯狀細胞。上皮的基底面與結締組織之間有較明顯的基
膜(圖9)。
圖8小腸腸絨毛切片圖9氣管橫切片
(3)復層扁平上皮食管橫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食管橫切面呈橢圓形,粘膜向管腔突出形成數(shù)個皺裳,故管壁面凹凸不平。
低倍鏡觀察:找到緊靠腔面的復層扁平上皮,可見到上皮厚,層數(shù)多,選擇一清晰部位
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從腔面向外觀察,上皮細胞可分三個層次:表層由數(shù)層扁平狀的細胞構成,
胞質弱嗜酸性,由于不同程度的角化,細胞核可固縮而濃染變小以至消失,最后呈鱗片狀脫
落。中間層細胞大,層數(shù)多,由多邊形或梭形的細胞構成,細胞核圓或橢圓,著色較淺,細
胞質亦弱嗜酸性。基底層細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狀,位于基膜上,排列緊密,胞核橢圓著色深,
胞質弱嗜堿性。因此,易與基膜下淡紅色的結締組織相區(qū)別(圖10)。
圖10食管橫切片圖11甲狀腺切片
2.教師示教切片
(I)立方上皮甲狀腺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甲狀腺濾泡壁的單層立方上皮??梢娂毎母叨群蛯挾却笾孪嗟?,細胞核圓,位于
中央(圖11)。
(2)變移上皮(高倍)膀胱染色
當膀胱收縮時,膀胱壁的變移上皮增厚,由不同形態(tài)的4?6層細胞組成,表層細胞體積大,
核圓呈雙核,該細胞頂端的胞質濃縮而呈深紅色,稱殼層,中間層細胞稍小,多為梭形或倒
梨形,有一個位于中央的圓形核,胞質染色淡而清亮,基底層細胞小,呈不規(guī)則立方形,排
列較密,核圓色深。當膀胱充盈擴張時,上皮變薄,數(shù)減少至1?3層,細胞變成扁平形(圖
12)。
(4)腺上皮頜下腺切片染色
在頜下腺中,可以見到由漿液性細胞和粘液性細胞組成的不同形態(tài)的腺泡。
A漿液性腺泡呈圓形或橢圓形,由數(shù)個錐形的漿液性細胞圍成,腺細胞基部胞質嗜堿性,細
胞頂部含大量嗜酸性分泌顆粒而呈紅色,核圓,位于細胞基部。
B粘液性腺泡由鏈形的粘液性細胞組成,胞質內含大量的粘原顆粒,著色很淡,呈淡藍色,
核被擠向基底部,呈扁平月牙形。
C混合性腺泡是在粘液性腺泡的一側有幾個漿液性的細胞附著,呈半月狀排列,色紅,又稱
漿半月(圖13)。
圖12膀胱圖13頜下腺切片
(5)細胞的特化結構通過觀察電鏡圖片和幻燈片,了解上皮細胞游離面的微絨毛,纖毛,側
面的連接復合體、縫管連接、鑲嵌連接,基底面的基膜、質膜內褶、半橋粒等的亞微結構。
四、作業(yè)
1.繪制部分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含杯狀細胞)的高倍鏡圖.
2.繪制高倍鏡下的部分復層扁平上皮。
五、思考題
1.總結各種被覆上皮的結構特點及分布。
2.在組織切片上,可以根據(jù)那些形態(tài)結構特征確認上皮組織?
3.復層扁平上皮和變移上皮在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實驗三結締組織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固有結締組織中特別是疏松結締組織和網(wǎng)狀組織的形態(tài)特點。
2.掌握軟骨的一般結構和三種軟骨的特點,并了解骨組織的結構特征。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結締組織鋪片、淋巴結切片(鍍銀法)、淋巴結切片()、氣管橫切片、骨干橫
磨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疏松結締組織鋪片結締組織鋪片(活體注射臺盼藍)及特殊的彈性纖維染色法復染
肉眼觀察:鋪片染成藍紫色,形態(tài)不規(guī)則且厚薄不均勻。
低倍鏡觀察:可見縱橫交錯呈淡紅色的膠原纖維和深紫色單根的彈性纖維,纖維間有許
多散在的細胞。選擇一薄而清晰的部位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可以辨認以下幾種纖維和兩種細胞成分:
A膠原纖維染成淡紅色,數(shù)量多,為長短粗細均不等的纖維束,呈現(xiàn)波浪狀且有分支,
相互交織成網(wǎng)。
B彈性纖維數(shù)量少,呈深紫色的發(fā)絲狀,長而比較直,斷端有卷曲。
C成纖維細胞數(shù)量最多,胞體大,具有多個突起的星形或多角形的細胞。由于胞質染色
極淺而細胞輪廓不清,只能根據(jù)細胞核較大,橢圓形,有1?2個明顯的核仁等特點來判斷。
這些細胞多沿膠原纖維分布。另外還可見到一些橢圓形、較小且深染,核仁不明顯的細胞核,
此系功能不活躍的纖維細胞的細胞核。
D巨噬細胞又稱組織細胞,一般呈梭形或星形,最大的特征是胞質內有許多被吞噬的臺
盼藍顆粒。細胞核較小,橢圓形且染色較深,見不到核仁,可借助于胞質中吞噬顆粒的存在
來判斷它的形狀和大?。▓D14)o
(2)網(wǎng)狀細胞淋巴結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淋巴結切面,周圍色深的部分是淋巴結的皮質,中央色較淺的部分是淋巴結
的髓質。
低倍鏡觀察:找到淋巴結髓質,把細胞分布比較稀疏的部分(髓竇)置高倍鏡下觀察。
高倍鏡觀察:可見網(wǎng)狀細胞較大,有數(shù)目不等的胞質突起,相鄰網(wǎng)狀細胞的突起可互相
連接成網(wǎng),胞質和突起呈弱嗜堿性,胞核圓形或橢圓形,著色淺(圖15)。
圖14疏松結締組織圖15淋巴結髓質
(3)網(wǎng)狀纖維淋巴結切片鍍銀法
肉眼觀察:淋巴結的切面被染成棕黑色。
低倍鏡觀察:找到粗細不等交織成網(wǎng)的黑色纖維,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可見纖維著色深淺不同,其中較細呈黑色的是網(wǎng)狀纖維,較粗呈棕色或灰
黑色的是膠原纖維。因鍍銀時兩種纖維都著色,只是著色深淺程度不同而已(圖16)。
(4)透明軟骨氣管橫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在氣管壁中有一條染成深藍紫色的“C”形軟骨環(huán),即透明軟骨。
低倍鏡觀察:找到透明軟骨后,即可見到表面有嗜酸性的軟骨膜,中央的基質著淺藍紫
色,其中散布著許多軟骨細胞。
高倍鏡觀察:軟骨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可見嗜酸性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束,束間夾
有扁平的成纖維細胞。軟骨細胞位于軟骨陷窩內,邊緣的軟骨細胞小,呈扁平形或橢圓形,
越靠近中央,細胞體積漸大變成卵圓形或圓形。生活狀態(tài)下軟骨細胞充滿軟骨陷窩,制片后
因胞質收縮,軟骨細胞與陷窩壁之間出現(xiàn)空隙。由于軟骨細胞分裂增值,一個陷窩內??梢?/p>
到2?4個軟骨細胞,稱同源細胞群?軟骨基質呈均質凝膠狀,埋于其中的膠原纖維不能分辨。
在軟骨陷窩周圍的基質中含有較多的硫酸軟骨素而顯強嗜堿性,稱軟骨囊(圖17)。
圖16網(wǎng)狀纖維圖17透明軟骨
(5)密質骨骨干橫磨片原色
肉眼觀察:骨磨片形狀呈方形,著淡黃色。
低倍鏡觀察:由于是磨片,骨中的骨膜、骨細胞、血管及神經(jīng)等已不存在,只留下骨板、
骨陷窩及骨小管等結構。從外向內可見骨板、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骨板較厚,內層骨
板較薄,它們分別圍繞骨表面和骨髓腔作環(huán)行排列,稱外環(huán)骨板和內環(huán)骨板。中間層骨板最
厚,有許多同心圓排列的骨板系統(tǒng)即哈佛氏系統(tǒng)(骨單位)。哈佛氏系統(tǒng)中央的深色管腔稱哈
佛氏管,周圍環(huán)形的骨板是哈氏骨板。位于哈佛氏系統(tǒng)之間的一些呈不規(guī)則形狀的骨板稱骨
間板。在上述各種骨板周圍可見到淺色的分界線即粘合線。在骨板面成骨板內有許多深染的
小窩為骨陷窩,其周圍伸出的細管為骨小管。骨陷窩和骨小管是骨細胞及其突起存在的腔隙。
另外還有少數(shù)呈橫行或斜行的管進穿,與內、外環(huán)骨板相通,并與哈佛氏管相通,稱伏克曼
氏管(圖18)。
圖18骨干橫磨片
2.教師示教切片
(1)脂肪細胞與脂肪組織皮膚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的脂肪組織呈蜂窩狀,由大量脂肪細胞及少量結締組織和毛細血管構成。脂肪
細胞較大,胞質內充滿脂滴,胞核被擠到邊緣,染色深呈扁平狀,由于脂滴被溶去,故脂肪
細胞呈空泡狀(圖19)o
(2)致密結締組織腱切片染色
腱是規(guī)則的致密結締組織。高倍鏡下可見它由平行排列著的粗大淡紅色的膠原纖維束和
夾于纖維束之間的腱細胞構成。腱細胞核呈細長狀,著色深,胞質少而不易看見(圖20)。
圖19脂肪細胞圖20腱切片
(3)彈性軟骨耳廓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彈性軟骨的主要特征是基質中含有大盤染成深藍色的彈性纖維交織成網(wǎng)。在軟
骨邊緣的彈性纖維稀疏,深部的粗大而致密。軟骨膜及軟骨細胞的結構,基本同透明軟骨(圖
21)。
(4)纖維軟骨椎間盤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可見基質中有大量呈淡紅色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束,纖維束之間有較小的單個、
兩個或成行排列的軟骨細胞(圖22)。
圖21彈性軟骨圖22纖維軟骨
四、作業(yè)
1.繪圖:高倍鏡下疏松結締組織結構圖.
2.繪圖:高倍鏡下網(wǎng)狀組織的結構圖。
五、思考題
1.比較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的結構特點。
2.疏松結締組織中有哪幾種細胞和纖維.
3.三種軟骨的組織結構有什么不同?
實驗四血液
一、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液涂片的制作方法,并觀察血液涂片。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牛血液、駱駝血液、雞血液、瑞特氏染液、香柏油、吸水紙、擦鏡紙、載玻片、
蒸儲水、二甲苯、染色缸。
三、內容和方法
1.血涂片的制作
(1)血涂片的染色
取一滴新鮮的血液,置于玻片的一端,以左手拿該片的兩端,迅速用右手拿住另一載玻
片的一端,在左手載玻片上由前向后接觸血滴,使兩載玻片約成45o角度,輕輕移動,使血
滴成一直線,然后由前向后推為一均勻的薄片。涂片在空氣中干燥后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
色液,使涂片被染色液覆蓋,染1后,再加等量的緩沖液于染色液上,浸染約5~8。此時涂
片表面呈現(xiàn)一層古銅色,用蒸儲水迅速沖洗,見涂片呈粉紅色后,以吸水紙吸干。
(2)將干燥好的血涂片加香柏油一滴,置顯微鏡下觀察。
肉眼觀察制作良好的血涂片厚薄適宜,血膜分布均勻,呈粉紅色。有些血片涂抹厚薄不均勻,
主要是推片不齊,用力不勻及玻片不潔所致。選一厚薄適宜部位置顯微鏡下觀察。
2.學生觀察切片
(1)家畜血液涂片(圖23)
低倍鏡觀察可見到大量圓形而細小的紅細胞。白細胞很少,稀疏地散布于紅細胞之間,具
有藍紫色的細胞核。選白細胞較多的部位(--般在血膜邊緣和血膜尾部,因體積大的細胞常在
此出現(xiàn)),換油鏡觀察。
油鏡下區(qū)別血液中各種有形成分時,可參考第三版教材的彩色圖版1或3,結合圖5-1各
種血細胞模式圖的特點進行觀察。應該指出的是,圖版中的細胞形態(tài)都是經(jīng)過典型化了的,實
際上,血細胞的形態(tài)不僅因動物而異,而且常因制片技術和染色偏酸、偏堿均可使細胞形態(tài)或
染色反應異常。如血膜過厚,細胞重疊而細胞直徑縮小,血膜太薄,白細胞多集中于邊緣。
染色結果偏酸,則紅細胞和嗜酸性顆粒偏紅,白細胞的細胞核呈極淺藍色或不著色。染色結
果偏堿,所有的紅、白細胞呈灰藍色,顆粒深暗等。故觀察時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據(jù)具體
情況,靈活掌握,對比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A紅細胞數(shù)量最多,體積小而均勻分布,呈粉紅色的圓盤狀,邊緣厚,著色較深,中央薄,
著色較淺,無核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
B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中較多的一種,體積比紅細胞大,主要的特征是胞質中的特殊顆粒細小,分
布均勻,著淡紅色或淺紫色。胞核著深紫紅色,形態(tài)多樣,有豆形、桿狀(為幼稚型,胞核細長,
彎曲盤繞成馬蹄形、S形、W形或U形等多種形態(tài))或分葉狀,一般分3-5葉或更多,葉間
以染色質絲相連,各葉的大小、形狀和排列各不相同。核分葉的多少與該細胞年齡有關。
C嗜酸粒細胞比中性粒細胞略大,數(shù)量少,胞核常分兩葉,著紫藍色。主要特點是胞質內充
滿粗大的嗜酸性特殊顆粒,色鮮紅或桔紅。馬的嗜酸性顆粒粗大,晶瑩透亮,呈圓形或橢圓
形,其他家畜的嗜酸性顆粒較小。
D嗜堿粒細胞數(shù)量很少,體積與嗜酸粒細胞相近或略小。主要特征是胞質中含有大小不等,
形狀不一的嗜堿性特殊顆粒,顆粒著藍紫色,常蓋于胞核上。胞核呈"S”形或雙葉狀,著淺紫
紅色。此種白細胞由于數(shù)量極少,,必須多觀察一些視野方能察見。
E淋巴細胞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其中小淋巴細胞最多,血膜上很易見到,體積與紅細胞
相近或略大。核大而圓,幾乎占據(jù)整個細胞,核一側常見凹陷,染色質呈致密塊狀,著深紫
藍色。胞質極少,僅在核的一側出現(xiàn)一線狀天藍色或淡藍色的胞質,有時甚至完全不見。中淋
巴細胞體積與中性粒細胞相近,形態(tài)與小淋巴細胞相似,但胞質較多呈薄層圍繞在核的周圍。
在核的凹陷處胞質較多且透亮,偶見少量紫紅色的嗜天青顆粒。大淋巴細胞在正常血液中不
常見到,體積與單核細胞相近或略小,胞核圓形著深紫藍色,胞質更多,呈天藍色。圍繞核
周圍的胞質呈一淡染區(qū)。
F單核細胞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胞核呈腎形、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形,著色淺,染色質
呈細網(wǎng)狀。細胞質豐富,弱嗜堿性,呈灰藍色,偶見細小紫紅色的嗜天青顆粒。
G血小板體積很小,常三五成群散布于紅細胞之間,形態(tài)有圓形、橢圓形、星形或多角形的
藍紫色小體,,中央著色深的是血小板的顆粒區(qū),周邊著色淺的是透明區(qū)。
(2)家禽血液涂片(圖24)
雞血的有形成分與家畜比較有以下不同:
A紅細胞呈橢圓形,中央有一深染的橢圓形細胞核,不見核仁,胞質呈均質的淡紅色。
B中性粒細胞,又稱異嗜性粒細胞,圓形,具有2—5個分葉核,胞質內嗜酸性的特殊顆粒呈桿狀
或紡錘形。
C凝血細胞,又稱血栓細胞,相當于家畜的血小板。凝血細胞具有典型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
比紅細胞略小,兩端鈍圓,核呈橢圓形、染色質致密。胞質微嗜堿性,內有1~2個紫紅色的
嗜天青顆粒。其它血細胞基本上與其它家畜的血細胞相似。
圖23牛血涂片圖24雞血涂片
3.教師示范切片
駱駝血涂片
高倍鏡下觀察駱駝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見紅細胞呈橢圓形,無細胞核。其余血細胞的形態(tài)結
構與一般家畜血液的有形成分相似(圖25)。
圖25駱駝血涂片
四、作業(yè)
1.寫出血涂片制作的操作步驟。
2.繪制自制血涂片中的各種血細胞。
五、思考題
1.比較哺乳動物和禽類紅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比較哺乳動物和禽類各種白細胞的結構特點。
實驗五肌組織
一、目的與要求
以骨骼肌為重點,掌握三種肌纖維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要求在顯微鏡下準確識別它們縱橫切
面的不同。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骨骼肌切片、心肌切片、平滑肌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骨骼肌縱、橫切鐵蘇木素(或)染色
低倍鏡觀察:骨骼肌的縱切面上有許多平行排列著的圓柱狀肌纖維,具有明暗相間的橫紋,
邊緣有很多細胞核。橫切面上可見肌纖維集聚成束,被切成許多圓形或多邊形斷面。無論縱
切面或橫切面的肌纖維周圍都有疏松結締組織包裹(肌內膜和肌束膜),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
血管。
高倍鏡觀察:在縱切面找出一條橫紋清晰的肌纖維,在肌纖維膜下分布著一些橢圓形的
細胞核,可以見到核仁。肌纖維內含有順長軸平行排列的肌原纖維,很多肌原纖維上的明帶
(I帶)和暗帶(A帶)相間排列,就形成了橫紋。仔細觀察在暗帶中有一淡染的窄帶稱H
帶,H帶中央還有一細的M線。在一般光鏡下,M線不能見到。在明帶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見
的Z線(間線),相鄰兩條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即為一個肌節(jié)。
肌纖維的橫切面上可見肌原纖維被切成點狀或短桿狀(斜切),有的均勻分布,有的則被
肌漿分別成一個個小區(qū)。在橫切面上還可以見到少量位于周邊的圓形細胞核(圖26,27)。
圖26骨骼肌縱切圖27骨骼肌橫切
(2)心肌心肌切片染色
低倍鏡觀察:由于心肌纖維呈螺旋狀排列,故在切面中可同時觀察到心肌纖維的縱切、斜切
或橫切面,各心肌纖維之間由結締組織相連系并含有豐富的血管。
高倍鏡觀察:先觀察縱切的心肌纖維,細胞呈短柱狀,平行排列,并以較細而短的分支與鄰
近的肌纖維相吻合,互連成網(wǎng)。胞核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注意核周圍由于肌漿較多而呈
淡染區(qū)。心肌纖維亦可見明暗相間的橫紋,但不如骨骼肌明顯。
心肌橫切面呈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心肌無骨骼肌那樣結構典型的肌原纖維,
中間有一圓形胞核,核周圍清亮,但很多切面未能切到核(圖28、29)0
(3)平滑肌小腸橫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切片呈紅色,本實驗觀察的是小腸的肌層,呈更深的紅色,而且比較厚。
低倍鏡觀察:從小腸的腔面向外觀察,依次是粘膜層,粘膜下層(淡紅色)、肌層(深紅
色)和漿膜。肌層發(fā)達,由平滑肌纖維呈內環(huán)行、外縱行排列,在此切而上內環(huán)肌呈縱切,
外縱肌呈橫切。
高倍鏡觀察:縱切的平滑肌纖維呈細長紡錘形,彼此嵌合緊密排列,胞核為長橢圓形,
位于肌纖維中央,若見到扭曲的細胞核,是由于平滑肌收縮所引起。胞質嗜酸性,呈均質狀,
不具橫紋。橫切的肌纖維呈大小不等的圓形切面,較大的切面上可見到圓形的細胞核,偏離
2.教師示教切片
(1)心肌閏盤鐵蘇木素或鉀破一蘇木紅染色
高倍鏡下可清楚見到肌纖維的分支和橫紋,在兩個心肌纖維的連接處,
藍色呈階梯狀的閏盤(圖31)。
圖30平滑肌圖31心肌閏盤
(2)觀察肌節(jié)的超微結構從圖片或幻燈片中了解I帶、A帶、H帶、M線、Z線形成及構造。
四、作業(yè)
1.繪制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纖維的縱、橫切面高倍鏡圖。
五、思考題
1.試述肌組織的基本結構特點。
2.如何在光鏡下分辨三種肌組織。
實驗六神經(jīng)組織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
一、目的與要求
掌握神經(jīng)元、脊髓、小腦和脊神經(jīng)節(jié)的構造。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脊髓橫切片、小腦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多極神經(jīng)元脊髓橫切片硫堇(或)染色
肉眼觀察:標本略呈橢圓形,中間著色較深呈蝶翼狀的是脊髓灰質,灰質周圍呈淡藍色的是
白質。
低倍鏡觀察:先觀察脊髓全貌,找到脊髓中央管,把灰質置視野中心,可見在灰質中有成群
或單個呈藍色、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的多極神經(jīng)元,位于腹角的神經(jīng)元多而大。選擇一個大
而突起多,胞核清晰的神經(jīng)元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神經(jīng)元呈星狀,由胞體(核周體)和胞突構成。
A胞體中央有一個大而圓,著色很淡的細胞核,核與核仁均很清晰,染色質呈細顆粒狀。胞
質中分布著許多深藍色、大小不等的塊狀物即尼氏體。在的切片上尼氏體不甚清楚,呈淡紫
紅色。胞體內還有許多細絲狀的神經(jīng)原纖維,用鍍銀法方可顯示,見示教片。
B.胞突有樹突和軸突兩種,突起的數(shù)目與切面有關。胞突的起始部較粗,含有尼氏體的是樹
突,數(shù)目較多。不含尼氏體的是軸突,起始部稱軸丘。軸突只有一個,因切面關系不易呈現(xiàn),
需多觀察幾個神經(jīng)元,方能見到。胞突內均有神經(jīng)原纖維伸入。
在神經(jīng)元的周圍還可見到許多被切斷的神經(jīng)纖維和一些神經(jīng)膠質細胞的細胞核。主要是
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核(圖32)。
(2)腰部脊髓橫切面染色
肉眼觀察:脊髓橫切面呈橢圓形,中間著色較深呈蝶翼狀的是脊髓灰質,周圍著色淺的
是白質。
低倍鏡觀察:移動標本觀察脊髓全貌,外表面包有薄層結締組織即脊軟膜。脊髓背側有
背正中隔,腹側有一深溝為腹正中溝。脊髓中央是灰質,其尖細的角為背角(背灰柱)。鈍而
寬大的角為腹角(腹灰柱),在胸腰部脊髓,背角與腹角之間還有外側角。脊髓中央的小孔是
脊髓中央管,由室管膜上皮圍成。
高倍鏡觀察:在脊髓灰質可見到背角有胞體較小的多極神經(jīng)元,即中間神經(jīng)元。腹角有
許多胞體較大的多極運動神經(jīng)元。外側角有植物性神經(jīng)的節(jié)前神經(jīng)元的胞體。在神經(jīng)元之間
還有神經(jīng)膠質細胞和無髓神經(jīng)纖維。白質位于灰質周圍,主要由粗細不等的有髓神經(jīng)纖維橫
切面和散布于其間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構成。由于染色不能顯示神經(jīng)膠質細胞的形態(tài),僅見到形
態(tài)和大小各異的細胞核,如核較大,圓形或橢圓形的星狀細胞核。核較小呈圓形的少突膠質
細胞核。核小而濃染,卵圓形或三角形的小膠質細胞核等(圖33)。
圖32多極神經(jīng)元圖33腰部脊髓橫切面
(3)小腦小腦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小腦表面許多平行的淺溝把小腦分隔成許多小腦葉,每一個小腦葉表層紫紅色部
分是皮質,深部淡紅色為髓質(白質)。
低倍鏡觀察:分清面的腦軟膜、皮質和髓質。轉高倍鏡觀察皮質和髓質。
A小腦皮質依次觀察下列各層:
a分子層位于腦軟膜的深面,很厚、著淡紅色,內有大量淡紅色的無髓神經(jīng)纖維縱切面(主要
是浦金野氏細胞的樹突)、少量神經(jīng)細胞和神經(jīng)膠質細胞的核。
b浦金野氏細胞(節(jié)細胞)層由一層胞體呈梨狀,大而不連續(xù)的浦金野氏細胞構成,其胞
體頂端的主樹突伸入分子層,軸突穿過顆粒層進入髓質。
c顆粒層緊靠浦金野氏細胞層,較厚,由大量胞體較小的顆粒細胞和少量胞體較大的高爾基
型細胞構成。由于細胞小且排列緊密,細胞輪廓不易分辨,僅見大量圓形或橢圓形嗜堿性的
細胞核,似密集的顆粒而得名。細胞核之間深紅色的塊狀物,即小腦小球。
B小腦髓質(白質)在顆粒層深面,由許多縱行排列的有髓神經(jīng)纖維和神經(jīng)膠質細胞構成。
有髓神纖維的髓鞘已在制片過程中被脂溶劑溶去,僅見到神經(jīng)纖維中央著紅色的軸索和其兩
側的神經(jīng)角蛋白網(wǎng)及神經(jīng)膜(圖34)。
(4)脊神經(jīng)節(jié)脊神經(jīng)節(jié)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和低倍鏡觀察:脊神經(jīng)節(jié)縱切面呈橢圓形,著紫紅色,外表面有致密結締組織
被膜,并伸入節(jié)內分布于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和神經(jīng)纖維之間。節(jié)內的假單極神經(jīng)元成群分布于神經(jīng)
纖維束之間。選擇結構清晰的神經(jīng)細胞群,轉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脊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的胞體切面多呈圓形,大小不等,胞質嗜酸性,尼氏體呈細
顆粒狀,胞核大而圓。偶見胞體一側有一個淡紅色的胞突起始部。圍繞胞體外周的一層扁平
或立方形細胞即衛(wèi)星細胞。在細胞群之間可見到大量神經(jīng)纖維的縱切面,其中主要是有髓神
經(jīng)纖維,無髓神經(jīng)纖維很少(圖35)。
圖34小腦皮質切片圖35脊神經(jīng)節(jié)橫切片
2.教師示教切片
(1)環(huán)層小體腸系膜環(huán)層小體裝片
環(huán)層小體是一種大型感受器,在低倍鏡下就可見到一體積大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小體。小體中
央有一根直的、呈深藍色的無髓神經(jīng)纖維終末部分,外包著十多層由扁平的結締組織細胞(注
意其扁小而深染的細胞核)排列成同心圓的被囊(圖36)。
(2)運動終板肋間肌壓片氯化金法
高倍鏡下觀察肋間肌壓片,可見一條較粗、呈深黑色的運動神經(jīng)纖維,分布在許多條淡
紅色的骨骼肌纖維上。神經(jīng)纖維到達骨骼肌纖維前,分出一些爪狀的分支,每一分支的終末
形成扣狀膨大,貼附在骨骼肌表面的凹槽內,即為運動終板。骨骼肌纖維染成淡紅色,有不
甚明顯的橫紋(圖37)
圖36環(huán)層小體圖37運動終板
(3)大腦大腦切片鍍銀法
低倍鏡觀察大腦結構,表面是皮質,深層是髓質,皮質的神經(jīng)細胞經(jīng)鍍銀法處理后,胞
體及其突起都呈黑色。由表及里分辨皮質的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
大錐體細胞層和多形細胞層等。多形細胞層的深面是大腦的髓質(白質),主要由有髓神經(jīng)纖
維構成(圖38)。
圖38大腦大錐體細胞層
四、作業(yè)
1.繪制一個高倍鏡下的多極神經(jīng)元。
2.繪制一側脊髓橫切面低倍鏡圖。
3.繪制部分小腦葉皮質低倍鏡圖。
五、思考題
1.簡述尼氏體的分布位置。
2.簡述有贛神經(jīng)纖維的結構。
3.簡述小腦皮質的組織結構。
實驗七循環(huán)系統(tǒng)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中動脈和心臟的基本結構,以及大動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
2.顯微鏡下正確區(qū)分小動脈和小靜脈。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中動脈和中靜脈的橫切片、心臟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中動脈和中靜脈中動、靜脈橫切染色
肉眼觀察:動脈橫切面呈圓形,靜脈管壁塌陷,呈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
低倍鏡觀察;動脈管壁厚、管腔小而圓;靜脈管壁薄、管腔大,常塌陷而呈不規(guī)則形。
分別置于視野中央觀察。
A中動脈從腔面向外觀察,先分辨出內膜、中膜和外膜,再換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
a內膜為管璧最內層,很薄。注意由于內彈性膜的收縮,致使內膜在切面上呈波紋狀。內膜有
三層結構:
內皮為襯于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其扁而深染的胞核向腔面突出。
內皮下層為內皮深面與內彈性膜之間的結締組織,有的血管較明顯,有的則不明顯。
內彈性膜切面上很明顯,呈亮紅色的波紋狀,它是內膜和中膜的分界線。
b中膜很厚,其中含有大量環(huán)行排列、著色較深的平滑肌纖維。平滑肌纖維間呈淡紅色的是
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有的中動脈在中膜與外膜交界處有由彈性纖維構成的外彈性膜。
c外膜較厚,由結締組織構成,其內可見到自養(yǎng)血管。外膜的結締組織直接移行為血管間的結
締組織(圖39)。
B中靜脈高倍鏡下與中動脈比較有下列待點:內膜不發(fā)達,僅由內皮和內皮下層構成,缺內
彈性膜。中膜較薄,平滑肌層數(shù)少。外膜較中膜厚,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有散在的縱行
平滑肌束和自養(yǎng)血管(圖40)。
圖39中動脈圖40中靜脈
(2)心臟心臟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心壁很厚,染成較深的紅色。切面中不平整的一面是心內膜,其深面為心肌
膜和心外膜。
低倍鏡觀察:移動標本,從腔面向外觀察心壁。緊靠腔面呈淡紅色的部分為心內膜,其
深面很厚,著深紅色部分是心肌膜。最外面是心外膜,內可見到空泡樣的脂肪細胞。
高倍鏡下逐層觀察下列結構:
A心內膜心壁最內層,又分三層。
a內皮為襯于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
b內皮下層位于內皮深面較致密的結締組織.
c心內膜下層為心內膜最深層的疏松結締組織。它與內皮下層無明顯分界線。層內可見到單個
或成群(束)的浦金野氏纖維的切面,它比心肌纖維粗大,橫切面呈圓形或橢圓形,胞質嗜
酸性,肌纖維極少,胞核較?。ㄅ家婋p核),圓形、位置常偏心(圖41)。
B.心肌膜構成心壁厚度的大部分,由心肌纖維構成。因心肌纖維呈螺旋狀排列,故切片中可
見縱、橫、斜等各種切面。在縱切面上可見到較細的橫紋,但閏盤在染色法不能顯示。胞核
橢圓形,位于肌纖維的中央。肌纖維分支并吻合成網(wǎng)。許多心肌纖維被疏松結締組織分成大
小不等的纖維束,束間的結締組織與心肌纖維間的結締組織相連,內見有豐富的血管(圖41)。
C心外膜心壁最外層、很薄、由疏松結締組織和外表面的間皮構成。結締組織中可見到成群
的脂肪細胞和血管等(圖42)。
圖41心內膜和心肌膜圖42心外膜
2.教師示教切片
(1)大動脈大動脈橫切片染色
高倍鏡下觀察大動脈管壁結構,與中動脈比較其特點如下:
A內膜內皮深面的內皮下層較厚,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分界不明顯。
B中膜強厚,內有數(shù)十層粗大、亮紅色呈波紋狀排列的彈性膜,彈性膜之向夾有平滑肌
纖維、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
C外膜比內膜稍厚,主要由縱行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少量平滑肌纖維、神經(jīng)和血管等
構成(圖43)。
(2)小動脈、小靜脈及毛細血管器官的疏松結締組織染色
高倍鏡下觀察器官的疏松結締組織,內有許多伴行的小動脈和小靜脈切面。指針指的是
小動脈,其特點是:管壁厚、著色較深,管腔小、通常無血細胞或僅有少量血細胞。內皮外
面圍繞著數(shù)層環(huán)行的平滑肌。平滑肌外面的結締組織與血管間的結締組織相連。小靜脈位于
小動脈一旁,管腔大且不規(guī)則,腔內常有血細胞,管璧薄、著色淺,內皮細胞外面僅見到薄
層結締組織。毛細血管位于結締組織纖維之間,切面多,管腔小,腔內常有1?2個紅細胞或
缺紅細胞,管壁僅由內皮細胞圈成,卵圓形著色很深的細胞核向腔面突出(圖44)。
圖43大動脈圖44小動脈、小靜脈
四、作業(yè)
1.繪制部分中動脈橫切面低倍鏡圖。
2.繪制一小動脈和小靜脈高倍鏡圖。
五、思考題
1.光鏡下如何區(qū)別動脈和靜脈?
2.比較中動脈與中靜脈管壁組織結構的特點。
3.比較小動脈與小靜脈組織結構特點。
實驗八免疫系統(tǒng)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淋巴結和脾臟的組織構造及其在免疫過程中的形態(tài)變化,并了解豬淋巴結的結構特
點。
2.了解胸腺和禽類腔上囊的結構特點和B,T淋巴細胞的分化、發(fā)育過程。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淋巴結切片、脾臟切片、胸腺切片,腔上囊橫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淋巴結淋巴結縱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淋巴結正中切面呈豆狀,一側凹陷處為淋巴門,表面淡紅色的是被膜,其
深面著藍紫色的部分是淋巴結皮質,中央淡紅色部分是髓質。
低倍鏡觀察:依次分辨被膜、小梁、皮質和髓質。
高倍鏡觀察下列結構:
A被膜和小梁包在淋巴結外表面的被膜,著淡紅色,由致密結締組織和少量平滑肌構成。被
膜上偶見輸入淋巴管的切面,門部結締組織較多并有輸出淋巴管和血管等切面。結締組織
從多處伸人皮質和髓質,穿行于淋巴組織之間形成小梁,其切面呈淡紅色,粗細不等,形
態(tài)各異,有的小梁上可見到血管即小梁動脈和小梁靜脈。
B皮質位于被膜深面著深紫藍色的致密淋巴組織。有的淋巴組織密集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淋巴
小結,小結中央的淡染區(qū)為生發(fā)中心(反應中心),還有明區(qū),暗區(qū)和帽等結構,主要由B
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構成。副皮質區(qū)位于淋巴小結之間或皮質深層的彌散淋巴組織,主
要由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構成。有的淋巴結的皮質未見到淋巴小結或生發(fā)中心,或副
皮質區(qū)甚薄,可能是由于切面的關系,成淋巴結不處于免疫反應之故。移動標本至被膜深
面成小梁周圍,可見到一些疏網(wǎng)狀的間隙,即為皮質淋巴竇中的被膜下竇和小梁旁竇。竇
壁由內皮圍成,竇腔中有網(wǎng)狀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圖45)。
C髓質位于副皮質區(qū)深部,即淋巴結中央的疏松部分,包括呈紫藍色的髓索和其周圍疏網(wǎng)狀
的髓質淋巴竇,髓索是索條狀的淋巴組織,彼此吻合成網(wǎng),主要由B淋巴細胞、漿細胞、
網(wǎng)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構成。髓質淋巴竇是髓索之間的疏網(wǎng)狀區(qū)域,竇腔較大。結構與皮
質淋巴竇相同且相通,是濾過淋巴液的場所(圖46)。
圖45淋巴結皮質圖46淋巴結髓質
(2)脾臟脾臟切片染色
注意與淋巴結作比較,分辨它們結構的異同。
肉眼觀察:脾切面呈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其中呈紫紅色部分為紅髓,散布于紅髓間藍色
的塊狀結構即白髓。
低倍鏡觀察:區(qū)分脾臟的被膜、小梁、白髓和紅髓等結構。
高倍鏡觀察下結構:
A被膜與小梁脾的表面覆蓋著漿膜,可見到間皮的細胞核整齊地排列于表面。漿膜下是致密
結締組織和大量平滑肌纖維構成的被膜,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深入實質,穿行于實質之間
形成粗大的肌性小梁切面。
B實質包括白髓和紅髓。
a白髓為略呈圓形、著藍紫色的致密淋巴組織團塊,散布于紅髓中,由動脈周圍淋巴鞘和脾小
體構成。動脈周圍淋巴鞘在切面上是圍繞著1?2個小動脈(中央動脈)周圈的一團淋巴組織
(T淋巴細胞)。脾小體是位于淋巴鞘一側的淋巴小結,也有生發(fā)中心、明區(qū)、暗區(qū)和帽等結
構。
b紅髓位于白髓和小梁之間,由脾索、脾竇和邊緣區(qū)構成。脾索在切面上呈索條狀,由網(wǎng)狀
組織、各種血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構成。脾竇則位于脾索之間,可有縱,橫、斜等切面,竇壁
的長桿狀內皮細胞(里細胞)含核部分較厚,并突向管腔。竇腔大小不等,內含有各種血細
胞。通常由于動物放血后,脾竇收縮變窄,以致在切面上難以分辨脾索和脾竇。邊緣區(qū)位于
白髓和紅髓交接處,切面中可見該處淋巴組織較疏松,但有較多的紅細胞和巨噬細胞(圖47)。
(3)胸腺胸腺切片染色
肉眼觀察:胸腺切片著較深的紫藍色,由淡紅色的結締組織分隔成小葉。
低倍鏡觀察:分辨出表面的被膜,伸入實質中的小葉間隔,胸腺小葉內的皮質和髓質等
結構。
高倍鏡觀察下列結構:
A被膜位于胸腺表面,由薄層結締組織構成,結締組織伸入實質形成小葉間隔,把實質分隔
成不完全的小葉。切面中常見相鄰小葉的髓質融合在一起。
B胸腺小葉由周邊著深紫藍色的皮質和中央著淡紅色的髓質構成。皮質主要由淋巴細胞、上
皮網(wǎng)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構成。淋巴細胞又稱胸腺細胞,多而密集。皮質淺層為大、中淋巴
細胞,深層為小淋巴細胞。上皮網(wǎng)狀細胞少,細胞較大,且有多個突起,胞核圓形位于中央。
上皮網(wǎng)狀細胞彼此以突起連接成網(wǎng)狀支架,并圍繞在毛細血管的周圍形成血一胸腺屏障。由
于淋巴細胞密集,往往不易看見上皮網(wǎng)狀細胞的全貌。巨噬細胞數(shù)量較多,分散在淋巴細胞
之間。髓質淋巴細胞少而疏松,上皮網(wǎng)狀細胞多,成群或散在于淋巴細胞之間。髓質??梢?/p>
到一到多個略呈圓形、由二到多個上皮網(wǎng)狀細胞圈成的淡紅色結構即胸腺小體,小體外層的
上皮網(wǎng)狀細胞略見紫藍色的細胞核,中央部的上皮網(wǎng)狀細胞的胞核模糊不清或消失,胞質呈
均質嗜酸性,常融合在一起(圖48)。
圖47脾臟切片圖48胸腺切片
2.教師示教切片
(1)豬淋巴結染色
低倍鏡觀察豬淋巴結,與牛淋巴結比較,有下列特點:
A含有淋巴小結及彌散淋巴組織的區(qū)城,位于淋巴結的中央,而含髓索和髓竇的區(qū)域則位于
淋巴結的周圍。
B髓質的淋巴組織中淋巴竇數(shù)量少而狹窄,故髓索不明顯。
C被膜上多處見到輸入或輸出淋巴管切面(圖49)。
(2)禽類腔上囊(法氏囊)腔上囊橫切片染色
低倍鏡下觀察腔上囊,見囊壁由粘膜、肌層和外膜構成。粘膜層較厚,肌層和外膜較薄,粘
膜層向囊腔形成二個縱行大皺裳。
高倍鏡觀察下列結構:
A粘膜上皮為假復層柱狀上皮。
B固有層疏松結締組織中有許多圓形、桶圓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的淋巴小結樣結構,稱淋巴濾
泡或史丹紐氏濾泡。每個濾泡由外周著色深的皮質和中央著色淺的髓質構成。皮質由網(wǎng)狀細
胞和網(wǎng)狀纖維構成支架,其間填充著大量中、小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髓質由上皮網(wǎng)狀細胞
構成疏松的支架,內有大、中型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在皮質與髓質交界處可見到一層略呈
立方形或柱狀的未分化上皮細胞(圖50)。
圖49豬淋巴結圖50腔上囊橫切片
四、作業(yè)
1.繪制部分牛(羊)淋巴結低倍鏡圖。
2.繪制部分脾臟低倍鏡圖。
五、思考題
1.如何在光鏡下辨別淋巴結、脾臟和胸腺的組織切片。
2.比較中樞淋巴器官和周圍淋巴器官的結構特點。
實驗九消化系統(tǒng)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消化管各段的結構特點。
2.掌握肝臟和胰腺的結構特點。
二、材料
生物顯微鏡、食管橫切片、胃底部切片、空腸切片、肝臟切片、胰腺切片。
三、內容和方法
1.學生觀察切片
(1)食管食管橫切染色
以食管為例,從內向外,辨認消化管的四層結構。
肉眼觀察:食管橫切面呈橢圓形,中央為管腔,周圍紫紅色部分為管壁。
低倍鏡觀察:找到食管腔,可見粘膜向管腔突入,形成多個縱行皺裳。從腔面向外觀察管壁,
分辨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外膜(觀察時注意各層的形態(tài)、結構、染色性和厚度)。
高倍鏡下逐層觀察各層的微細結構:
A粘膜層位于管壁內層,襯于腔面的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很厚。注意有的部位表層細胞無
核,發(fā)生輕度角化。上皮深面的疏松結締組織是固有層,其淺層組織與上皮層互相交錯,粘
膜肌層較薄,位于固有層的深面,由一些縱行的平滑肌纖維素構成。
B粘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內有較大的血管和成群的混合腺即食管腺。偶見腺的導管穿過
固有層,開口于粘膜表面。
C肌層很厚,著深紫紅色。狗食管肌層由橫紋肌組成,分內、外兩層,內層厚為環(huán)肌層,外
層薄為縱肌層。兩肌層間可見副交感神經(jīng)系的神經(jīng)節(jié)(腸肌叢),內有副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后神經(jīng)元
的胞體。
D外膜管壁最外層,食管頸段位結締組織構成的纖維膜,胸、腹段位漿膜。(圖51)。
圖51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省渾源縣第五中學校2025年化學高一下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公務往返簽證管理辦法
- 北京收容管理辦法修訂
- 創(chuàng)新重點稅源管理辦法
- 公益訴訟損害管理辦法
- 回收芯片高頻管理辦法
- 團隊目標考核管理辦法
- 醫(yī)療廢物出境管理辦法
- 作業(yè)工具管理辦法臺賬
- 林業(yè)園林建設管理辦法
- 2024年露營帳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
- 2024粵東西粵北地區(qū)教師全員輪訓培訓心得總結
- 2024-2025學年華東師大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計算題專項訓練
- 福建省機關工作人員年度考核登記表
- JBT 7808-2010 無損檢測儀器 工業(yè)X射線探傷機主參數(shù)系列
- DB44-T 2474-2024 自然教育標識設置指引
- 研學基地合作協(xié)議
- 駕駛員行為規(guī)范管理制度
- (高清版)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
- 《鍋爐水介質檢驗導則標準-征求意見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