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目標】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民族關系材料一:“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薄抖Y記·王制》主要以文化的不同將“華夏”與“夷”進行了區(qū)分

材料二: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進入戰(zhàn)國之后,春秋時代還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此時已經(jīng)認同于華夏;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依據(jù)《中外歷史綱要(上)》和沈長云《先秦史》整理中原文化優(yōu)越于其他文化,但夷狄是可以教化的在民族交融中,由“華夷之辨”走向“華夏認同”

統(tǒng)一國家認同政治制度多民族民族認同文化觀念國家認同,是個政治概念。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民族認同概念包括兩層含義:其一,首先是民族自然文化的認同。其二,民族是一個人群共同體,對其中的人們的相互關系的認同是民族認同的核心。產生民族認同問題,主要是區(qū)分此民族與彼民族界限引起的?!皠偂薄叭帷?/p>

并濟

修筑長城北逐匈奴南撫夷越設三郡典客北逐匈奴大鴻臚設郡縣都護府護烏桓校尉漢匈和親屯戍政策探究:根據(jù)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屯戍的作用?

材料五:(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戰(zhàn),對確立漢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劉永強《兩漢西域經(jīng)濟研究》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防御外敵緩解糧食壓力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屯田生產促進邊疆開發(fā)軍事防御維護統(tǒng)治促進民族交融

北魏漢化改革

五族內遷

魏晉南北朝——大遷徙、大交融(1)背景:①中原地區(qū)分裂割據(jù),政權更迭頻繁。②“五族內遷”與中原漢族南遷,各民族錯居雜處。③少數(shù)民族建立一系列政權,學習漢族典章制度。(2)表現(xiàn):

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移風易俗,全面漢化。(3)影響:①少數(shù)民族內遷促進民族大交融。②北方人民因戰(zhàn)亂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③為國家統(tǒng)一和隋唐繁榮奠定基礎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于中原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的認同

禮部鴻臚寺大敗東西突厥都督府羈縻州冊封回紇、南詔和渤海國首領大都護府唐蕃會盟唐蕃和親突厥、吐谷渾、黨項歸附禮部鴻臚寺設郡縣冊封冼夫人吐蕃、南詔遣使學習

羈縻州“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jīng)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材料六:唐朝在總結秦漢邊地設置郡縣得失的基礎上,首創(chuàng)了管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羈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異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世襲其職,但必須由中央任命,同時取消了少數(shù)民族首領原有的“可汗”稱號。羈縻府州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該制度在突厥實施成功后,又推廣到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唐政府在上述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對羈縻府州的管理權。都護由漢人擔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襲。唐王朝設置的羈縻府州遍布于東西南北各邊疆民族地區(qū),邊疆的行政包括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四級,共約八百多個。后來宋代在西南地區(qū)設置羈縻州、縣,明代在邊境部分地區(qū)設置羈縻衛(wèi)所。

——摘編自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名詞解釋】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的穩(wěn)定,民族融合、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作用:特點: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布達拉宮材料七: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啤り愄铡峨]西行》唐蕃和親唐蕃會盟碑立于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是唐穆宗長慶年間唐朝與吐蕃會盟的遺物。這次會盟史稱“長慶會盟”,盟約里寫道“患難相臨,暴掠不作?!?/p>

唐蕃會盟碑從對抗走向融合唐朝和親政策和會盟與秦朝修筑長城相比,民族關系上有什么變化?唐蕃會盟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體現(xiàn)了什么變化?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中央由文化的認同轉變?yōu)檎嗌系恼J同

由“部落聯(lián)盟國家”進步為封建制國家

材料八:公元10到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北方民族活動高峰時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了強大的遼、夏、金、蒙元政權,與宋朝形成對峙。與此前突厥、回鶻二草原游牧國家不同,這四個政權是仿照漢族王朝模式而建立的,它們的統(tǒng)治范圍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來越深入地拓展進入漢族社會。

——李曉風《高中新教材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問題探討》(課件)邊疆邊疆邊疆中原中原中原漢、唐、明等十六國、南北朝等遼、金、元、清等邊疆民族與中原關系的三種模式

榷場貿易遼、西夏、金吸收中原文化行省“行漢法”宣政院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澎湖巡檢司“四等人制”

都司、衛(wèi)、所敕封西藏僧俗首領平定準噶爾部理藩院辦事大臣流官冊封達賴和班禪滿蒙聯(lián)姻土爾扈特部回歸茶馬貿易修筑長城抵御韃靼、瓦剌互市禮部、鴻臚寺

材料九:通過所謂的“茶馬貿易”中國獲得了緊缺的馬匹,西北少數(shù)民族茶葉依賴中原地區(qū)的供給,中央王朝因茶葉而掌握了“華夏邊緣”地區(qū)的命脈。

——杜君立《歷史的慰藉》茶馬貿易互補互利中央集權加強問:明朝的茶馬貿易與漢朝的屯戍制度相比,

有什么作用?經(jīng)濟上互通有無,民族間經(jīng)濟交流融合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材料十: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稱土官,指由當?shù)孛褡迨最I世襲擔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職務。雖然土司承襲在形式上必須經(jīng)過中央批準,并承擔繳納賦稅、出兵助戰(zhàn)等義務,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割據(jù)性。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guī)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隨之進行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工作?!吨型鈿v史綱要(上)》

材料九:東亞“天下”體系內形成了獨特的政權意識與疆域觀念,在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的“大一統(tǒng)”王朝、中原統(tǒng)一王朝、草原游牧行國及實現(xiàn)局部統(tǒng)一的諸多邊疆政權,各政權控制的疆域范圍常常是變動的,呈現(xiàn)“有疆無界”的狀態(tài)?!畲簖垺㈣F顏顏:《“有疆無界”到“有疆有界”—中國疆域話語體系建構》草原游牧政權中原統(tǒng)一王朝政權疆域的奠定“有疆無界”

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皇輿全圖俄羅斯界哈薩克界拉達克山界疆域的奠定從有疆無界到有疆有界、疆界分明,原本含混不清的傳統(tǒng)王朝邊界開始清晰,是傳統(tǒng)王朝邊界向近代主權國家邊界轉型的開端,基本上奠定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

“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薄簡⒊墩撝袊鴮W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隋1.軍事征服:突厥、吐谷渾、黨項歸附2.設立機構與官職:禮部和鴻臚寺;郡縣3.冊封: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魏晉南北朝1.人口遷徙:五族內遷2.文化交流:北魏漢化改革秦漢“剛”(國家認同)“柔”(民族認同)1.軍事征服:修筑長城北逐匈奴2.設立機構與官職:典客;設郡縣1.軍事征服:北逐匈奴2.設立機構與官職:大鴻臚;設郡縣、護烏桓校尉和都護府1.和親:漢匈和親2.人口遷徙:屯戍政策朝代措施唐1.軍事征服:大敗東西突厥2.設立機構與官職:禮部和鴻臚寺;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3.冊封:冊封回紇、南詔和渤海國首領4.會盟:唐蕃會盟1.和親:唐蕃和親2.文化交流:吐蕃和南詔遣使學習

朝代措施“剛”(國家認同)“柔”(民族認同)宋元1.貿易往來:榷場貿易2.文化交流:遼、西夏、金吸收中原文化1.設立機構與官職:設立宣政院;設行省、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以及澎湖巡檢司1.文化交流:

“行漢法”明清1.軍事征服:明朝抵御韃靼、瓦剌2.設立機構與官職:禮部和鴻臚寺以及都司、衛(wèi)、所3.冊封:敕封西藏僧俗首領1.貿易往來:互市、茶馬貿易1.軍事征服:平定準噶爾部叛亂2.設立機構與官職:理藩院、辦事大臣、流官3.冊封:冊封達賴和班禪1.和親:滿蒙聯(lián)姻2.人口遷徙:土爾扈特部回歸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漢: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賜倭國國王金印。隋:隋煬帝命裴矩掌管通商事務;常駿出航至赤土國。唐:與大食國接觸,將造紙術傳至阿拉伯地區(qū);日本派使者來華,進行大化改新。兩代均海陸交通活躍。宋:陸路交通受阻,海路發(fā)達;開辟明州和泉州等港口。元:海陸通道都很暢通;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著有《馬可·波羅行紀》。明:鄭和下西洋;海禁。清: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閉關鎖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兩代均維護朝貢體系。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受命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衣冠禮樂,出于對外國友人的關切,唐朝皇帝在其早逝后追贈井真成為尚衣奉御,并令官方為其營葬事。——蘇勇名師工作室《教材注解》馬可波羅經(jīng)西亞、中亞抵達中國,在中國生活了17年,他對東方的記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黃金熱”,西方人對東方充滿向往。18世紀,馬戛爾尼訪華,試圖打開中國市場。乾隆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界貿易,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探討這三個外國人在中國的不同境遇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哪個特點?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漢:甘英出使大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