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用檢測設備評定方法指南_第1頁
專用檢測設備評定方法指南_第2頁
專用檢測設備評定方法指南_第3頁
專用檢測設備評定方法指南_第4頁
專用檢測設備評定方法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8PAGE71JB/Z××××-200×專用檢測設備評定方法指南1范圍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給出了評定專用檢測設備的評定方法、評定要求、操作程序。本指導性技術文件主要適用于以監(jiān)測幾何量參數(shù)的專用檢測設備(以下簡稱“設備”)。注:用于非幾何量參數(shù)的設備也可以參照執(zhí)行。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的引用而成為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指導性技術文件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指導性技術文件。GB/T18305-2003質量管理體系汽車生產(chǎn)件及相關維修零件組織應用GB/T19001–2000的特別要求(IDT,ISO/TS16949:2002)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JJF1033-2001計量標準考核規(guī)范實施指南JJF1094—2002測量儀器特性評定Q-DASGmbHetc。MeasuringSystemCapabilityversion2。1,Stand:22。12。1999Chrysler,F(xiàn)ord,Gm.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M]。Troy,Mich:AutomotivelndustyActionGroup,2002,TheThirdVersionComitedenornalisationdesMoyensdeproduction.E41.36。110。NAgrementCapabilitedesMoyensdeMeMesurMoyensdeControlsSpecifique3術語和定義JJF1001—1998中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導性技術文件。3。1專用檢測設備specialmeteringdevice設備是測量儀器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其制造商根據(jù)用戶的特殊要求,所提供的配備在具有批量生產(chǎn)特征的企業(yè)生產(chǎn)現(xiàn)場,用于實時監(jiān)測零部件制造質量的測量儀器。3。2測量儀器的評定evaluationofmeasuringinstrument通過既定的測量程序所得到的結果來驗證被檢儀器的各項特性指標是否在規(guī)定范圍以內。3.3測量能力指數(shù)measuringcapabilityindex設備保證檢測質量的能力的定量表征,是通過對一組或多組測量結果進行計算得來的無量綱數(shù)值。JB/Z××××—200×4符號及說明本指導性技術文件中所使用的符號及說明見表1。表1符號說明T被測量的公差范圍RE分辨力(也稱“分辯率”)U用于獲取參考值的工作標準器的測量不確定度Xm評定方法Ⅰ中樣件的基準值Xi評定方法Ⅰ中樣件經(jīng)被評定儀器進行第i次測量的測得值=,評定方法Ⅰ中基準樣件經(jīng)被評定儀器進行n次測量的測量值的平均值Sg=,評定方法Ⅰ中基準樣件經(jīng)被評定儀器進行n次測量的測量值的標準偏差Cg=,評定方法Ⅰ中測量能力指數(shù),表征被評定測量儀器的重復性指標,它反映了隨機誤差對測量過程的影響.Bi偏移,也稱“偏倚"Cgk=,評定方法Ⅰ中測量能力指數(shù),表征被評定測量儀器的準確度指標,它綜合反映了系統(tǒng)誤差和隨機誤差共同對測量過程的影響。EV表征被評定測量儀器的重復性R=Xgmax—Xgmin,Xgmax工件所有測得值中的最大值Xgmin工件所有測得值中的最小值MPE表征被評定測量儀器所給定的允許誤差極限值△表征被評定測量儀器的示值誤差Xg工件經(jīng)被評定儀器測量的測得值Xgi工件經(jīng)被評定儀器第i次測量的測得值Xmi樣件經(jīng)被評定儀器第i次測量的測得值JB/Z××××-200×表1(續(xù))符號說明K置信因子L評定方法Ⅱ中評定樣本所包含的零件數(shù)m評定方法Ⅱ中操作者人數(shù)n評定方法Ⅱ中對樣本的測試次數(shù)i評定方法Ⅱ中工件樣本中某一工件的編號k評定方法Ⅱ中操作被評定專用檢測設備的某一位操作者的編號j評定方法Ⅱ中對工件樣本進行的某一次測量的標號Xi、j、k評定方法Ⅱ中由編號為k的操作者對編號為i的工件進行的第j次測量的測得值Ri、k=(Xi、k)max-(Xi、k)min,評定方法Ⅱ中某一位操作者對L個工件中的某一件測量n次后所得測得值的極差值Ri、k(Xi、k)max評定方法Ⅱ中某一位操作者對L個工件中的某一件測量n次后所有測得值中的最大值(Xi、k)min評定方法Ⅱ中某一位操作者對L個工件中的某一件測量n次后所有測得值中的最小值=,L個極差值Ri、k的平均值=,k個的平均值=,評定方法Ⅱ中某一位操作者對某一個工件測量n次后的平均值=,評定方法Ⅱ中每一工件測量的平均值=,評定方法Ⅱ中某一位操作者對L個工件測量n次所得測量值的平均值=()max-()min,m個的極差值()maxm個中的最大值()minm個中的最小值JB/Z××××—200×表1(續(xù))符號說明=,評定方法Ⅱ中某一工件經(jīng)過m位操作者的n次測量所得測量值的平均值Rp=()max-()min,m個的極差值()maxL個中的最大值K1評定方法Ⅱ中與被測工件數(shù)量L、測試次數(shù)n和操作者人數(shù)m有關的系數(shù)K評定方法Ⅱ中與被測工件數(shù)量L、測試次數(shù)n和操作者人數(shù)m有關的系數(shù)K3評定方法Ⅱ中與被測工件數(shù)量L有關的系數(shù)K1、K2、K3對應的常數(shù)GRR表征測量系統(tǒng)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的綜合結果%GRR表征測量系統(tǒng)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的綜合結果占總變差的百分比PV=RP·K3,表征由于測量不同零件造成的彼此變差TV=,表征測量系統(tǒng)的總變差Xi、j評定方法Ⅱ中被評定的自動型檢測設備測量某一工件某一次的測量值Ri=(Xi,)max-(Xi,)min,評定方法Ⅱ中專用檢測設備對某一個工件測量n次后的極差值(Xi,)max評定方法Ⅱ中被評定的自動型檢測設備測量某一工件n次的測量值的最大值(Xi,)min評定方法Ⅱ中被評定的自動型檢測設備測量某一工件n次的測量值的最小值=,L個極差值的平均值=,評定方法Ⅲ中樣本中的某一工件的n次測量值的標準偏差p評定方法Ⅲ中評定樣本所包含的零件數(shù)q評定方法Ⅲ中對評定樣本的測試次數(shù)=,評定方法Ⅲ中經(jīng)精密儀器測量的樣本中p個工件測量值的平均值評定方法Ⅲ中定義的“基準值",樣本中第i號工件經(jīng)精密儀器多次測量的測量值的平均值JB/Z××××-200×表1(續(xù))符號說明=,評定方法Ⅲ中第i號工件在被評定設備上進行q次測量的測量值的平均值評定方法Ⅲ中樣本中第i號工件在被評定檢測設備上第j次的測量值di、j=Yi、j–,評定方法Ⅲ中第i號工件在被評定設備進行測量的第j次測量值與基準值的差值===,評定方法Ⅲ中第i號工件在被評定檢測設備上q次測量值的平均值與基準值之差值=,=,=,評定方法Ⅲ中p個工件在被評定檢測設備上q次測量值的平均值與基準值之差值的平均值=,式中,,評定方法Ⅲ中被評定檢測設備在工況下對零件進行測量時的標準偏差線性評定中名義值為被測量公差的中間值的工件的某一次測量值=,線性評定中名義值為被測量公差的下限的工件的n次測量值的平均值線性評定法名義值為被測量公差的下限的工件的某一次測量值=|1-|,線性評定中被評定檢測設備的上限偏移量=|1—|,線性評定中被評定檢測設備的下限偏移量UCL=Xm+2。576SgLCT=Xm-2。576Sg評定概述5。1設備的特性指標JB/Z××××-200×設備的特性指標包括:偏移、重復性、再現(xiàn)性(也稱“復現(xiàn)性")、線性和穩(wěn)定性.注:設備的準確度是一定性概念,其定量要求都是由特性指標來表征。5.2設備的評定設備作為測量儀器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對其所進行的評定既要考慮測量儀器中的共性,也要考慮設備的獨特性。--設備評定過程中所進行的測試應在設備說明書中表述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下進行,且被評定的設備一定得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而在評定內容中一般不再對穩(wěn)定性指標作要求。注:設備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的要求,可通過對設備進行一段時間的連續(xù)運行來考核,并作為測試的內容之一。--考慮到設備的工作特點,在評定內容中應十分強調設備的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這兩項指標。--設備不應用“準確度等級”來表述,其量化表示與所采用的評定方法有關.--設備不能因在批量生產(chǎn)中實時監(jiān)測的特點:被測量的單一性,而不對線性指標引起重視,線性指標對設備的(檢驗)工作質量仍具有很大影響,評定方法可由供需雙方根據(jù)實際情況在技術協(xié)議中確定。注:確定的評定方法與規(guī)范的線性評定測量程序相比,往往要簡單得多。5。3分辨力無論采用何種評定方法對設備進行評定(主要是新設備驗收),評定之前,首先要確認設備分辨力是否滿足要求。針對不同的評定方法,為了可靠地檢出和讀出測量值,對分辨力RE的要求見表2。表2劃分界限a)對分辨力RE的要求RE≤1/20TRE≤1/10T公差T劃分界限1b)T>10μmT≤10μm公差T劃分界限2cT〉16μmT≤16μma)兩種劃分界限1和2分別出自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第2章中的相關文件,但如何選用也可由用戶自定。b)劃分界限1用于評定方法Ⅰ和評定方法Ⅱ。c)劃分界限2用于評定方法Ⅲ.5。4參考值(referencevalue)5。4參考值是樣本的被測量經(jīng)可溯源的工作標準器獲取的精確測得值,是設備評定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的可靠,無論采用何種評定方法對設備進行評定,評定之前,首先要確認用于獲取參考值的工作標準器的測量不確定度U是否能滿足要求。U與被測量公差T有關,具體規(guī)定見表3。JB/Z××××—200×表3測量不確定度U測量公差TU≤1/16TT〉16μmU≤1/8TT≤16μm注:表中規(guī)定見第2章中的文件《ComitedenornalisationdesMoyensdeproduction。E41。36。110。NAgrementCapabilitedesMoyensdeMeMesurMoyensdeControlsSpecifique》,可以作為參考指標。但必須指出,U的取值還是可以由用戶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的,實際上,對那些公差緊、要求高的零件(被測量),所提出的上述指標還是相當高的。在這種情況下,可由用戶與設備供應商進行商量。5.4在可能的情況下,求取參考值的測量程序與設備所執(zhí)行的應盡量一致(包括:零件的定位、測量點的位置、數(shù)據(jù)處理模式等),以減少作為工作標準器的精密儀器與被評定的設備在工作程序上的不同、被測零件(即使是“置零標準件”也一樣)的誤差所帶來的影響。5。5溫度補償系統(tǒng)的評定對附有溫度補償系統(tǒng)來借以提高測量結果準確性的設備.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對溫度補償系統(tǒng)的運行測試和調整、以及對補償效果的評價,一般都在設備制造廠預驗收階段進行,用戶不再將其作為終驗收的一項內容。但用戶可在供需雙方的技術協(xié)議中確定補償效果的具體要求。6評定方法6。1評定方法Ⅰ通常在對某一臺(種)設備進行評定時,用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下述評定方法進行修改來滿足其要求.6.1評定方法Ⅰ主要是對設備的重復性和準確度兩項指標進行評定。注:在實施評定方法Ⅰ時,采取不同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和指標的表述形式,主要取決于供需雙方的習慣和意愿。6。1.2測量能力指數(shù)(Cg6。1.無論采用比較測量方式還是絕對測量方式對設備進行評定,首先均需置備一個樣件,其基準值Xm應處在公差范圍以內。對采用比較測量方式評定,還需再置備一個“置零”標準件,其基準值應趨近名義值.注:樣件和標準件的基準值應由溯源到國家標準的精密儀器測得的.設備測試前,應按設備說明書中表述的操作程序進行調整和試運行。測試工作應在設備說明書中表述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下進行。6.1.--在間隔很短的時間內,利用設備對樣件連續(xù)測量50次,記錄每次的測得值Xi。注1:每次測量前,樣件均應按首次檢測的標記位置重新裝夾、定位;手動檢測器具的操作者必須是同一個人;整個測量過程不允許對設備進行重新調整。注2:若連續(xù)測量10次后,得到的標準偏差未顯示顯著變化,一般可將測量次數(shù)n=50次修改為按n=20次執(zhí)行或由供需雙方根據(jù)檢測的實際情況協(xié)商確定。JB/Z××××—200×注3:對不需裝夾的小型零件(如:軸承滾動體、活塞銷、噴油咀偶件等),在用相對應的自動檢測設備(如:自動檢驗機、自動分選機等)進行重復性試驗時,必然出現(xiàn)每次的測量位置不一致的現(xiàn)象,從而將零件的形位誤差帶進了測量結果.為此,可允許被測零件停留在測量工位進行重復測試,不強調“每次測量需重新裝夾、定位"的要求。此種處理方式也適用于“評定方法Ⅱ"和“評定方法Ⅲ”。--根據(jù)n次的測得值Xi計算出平均值,再由Xi和計算出標準偏差Sg,最后由公差T和Sg計算出測量能力指數(shù)Cg(計算公式見表1)。--再根據(jù)樣件基準值Xm和計算出偏移Bi,即:Bi=|-|………(1)--最后,根據(jù)T、Sg和Bi計算出測量能力指數(shù)Cgk(計算公式見表1)。注:對采取比較測量方式的設備,多數(shù)用戶在進行重復性試驗時,直接利用置零標準件,而不再事先選出一個“基準”樣件。這種情況下,只求出Cg而不求出Cgk.此時,準確度指標可以采用更直觀的方式求取和表達,而不再采用Cgk.6。1.當Cg≥1。33、Cgk≥1。33時,可對被評定的設備作出“通過”的結論,反之“不通過”.注:Cg≥1。33和Cgk≥1。33意味著:2。66×Sg≤10%T和2.66×Sg+|—|≤10%T.評定的設備按“新設備驗收”和“日常周期檢測”進行劃分,兩者判定“通過”的Cg要求不同,注:經(jīng)“大修和改造后設備的驗收”與“日常周期檢測”的要求相同。新設備驗收:Cg≥2.0,即:4×Sg≤10%T………………(2)日常周期檢測:Cg≥1。33,即:2。66×Sg≤10%T……………(3)6。1設備評定過程中,若出現(xiàn)重復性很好、但示值誤差偏大時,可采用相關分析法分析其系統(tǒng)誤差的規(guī)律性。部分情況,對示值誤差可通過修正/補償,以達到提高設備準確度的目的。詳見附錄E.6.1.3重復性EV可以通過求取標準偏差Sg或極差R的方式來表述。注:當測量數(shù)據(jù)呈正態(tài)分布時,Sg與R之間有確定的比值,并與測量次數(shù)n有關。因此,采用公式(4)和(5)對同一臺設備進行重復性測試時,得到的結果會有差別。當測量次數(shù)n=50時,測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用公式(4)和(5)獲得的重復性結果相同.但n=10時,以R作為EV將比以Sg作為EV為小,大約相差20%以上,所作出的評定就會偏寬。極差法是一種常用的傳統(tǒng)方法,鑒于這一點,使用時應注意:重復性Ev的極限為1μm,這表明了在公差T<0。01mm--對“新設備驗收”,以4倍的標準偏差Sg作為重復性指標(EV=4×Sg),評定采取相對誤差的方式。即:×100%≤10%……………。(4)注:公式(4)與公式(2)的表達是一致的。JB/Z××××-200×--對“日常周期檢測”,以極差R作為重復性指標(EV=R);評定采取極差的方式,測量次數(shù)一般取n=10.即:100%≤10%………..(5)6.1.3當被評定的測量儀器的示值誤差△在其最大允許誤差MPE極限內時,即:|△|≤|MPE|,可判為“合格”,反之“不合格”??捎上率鰩追N方法得到。注1:關于測量儀器的準確度指標,國家相關計量技術規(guī)范指出,可填寫“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最大允許誤差是某種測量儀器所給定的允許誤差極限值。注2:很多情況下,設備準確度指標采用相對示值誤差的方式來表述,即:,可取其10%~30%,具體取值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確定。1)根據(jù)Xg和樣件基準值Xm計算出設備的示值誤差△,即:△=Xg–Xm…………………(6)2)或根據(jù)Xgi和Xmi計算出設備的示值誤差△,即:△=max{Xgi–Xmi}………(7)3)或根據(jù)偏移Bi、置信因子K和標準偏差Sg計算出設備的示值誤差△,即:△=Bi+K×Sg……………。.。(8)6。1。由于被測件表面質量的差異,將對被評定設備的重復性和示值誤差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測試過程中所用測件的表面粗糙度Ra≤0。08μm時,適用于上述要求(如:6.1.2。1中表述的樣件、標準件);當所用測件的表面粗糙度0。8μm<Ra≤注1:由于被測量的特性、公差、檢測方式、表面質量等差異,均會對如何合理地確定評價指標產(chǎn)生很大影響。注2:若所用測件的表面粗糙度Ra>6.3μm時,還可降低設備的重復性和示值誤差的要求。--重復性:100%≤15%--示值誤差:≤30%對“日常周期檢測"和“大修和改造后設備的驗收”的評定(見6.1。--重復性:--示值誤差:≤25%(所用測件的表面粗糙度Ra≤0.08μm)6。設備供需雙方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下述的判別標準.1)采用測量能力指數(shù)評定設備的重復性和準確度時,當公差T≤10μm,其判定標準均取為Cg≥1.33、Cgk≥1.33。注:若測量條件較苛刻時(如:小孔、深孔、被測量為形位公差等),其判定標準可放寬到Cg≥1。0、Cgk≥1。0。JB/Z××××-200×2)采用直接表述重復性和準確度時,重復性EV的極限指標為1μm。注:1μm表明:在公差T≤10μm時,對重復性指標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3)當公差T≤20μm時,若示值誤差Δ≤2μm,評定設備的示值誤差可認為“通過"。6.2評定方法Ⅱ6.2評定方法Ⅱ通常稱為“R&R法”,它具有比較統(tǒng)一的測試程序和評定指標,在評定中是按手動型設備和自動型設備劃分。“R&R法”中的評定指標“%R&R”是綜合反映了設備的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而再現(xiàn)性主要是針對手動型設備通過改變操作者來進行分析的.對于設備的校準樣件表面質量與被測工件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或由同一機床加工的材料不同、尺寸卻相同的工件等,“R&R法"對在線生產(chǎn)質量監(jiān)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注1:手動型設備中也包括需人工裝卸工件的半自動型設備.注2:重復性EV也被稱為設備變差(EquipmentVariation),用符號σE表示;再現(xiàn)性AV也被稱為評價人變差(AppraiserVariation),用符號σA表示,“評價人”為直譯,即觀測者或操作者。注3:實際生產(chǎn)線的測量過程中,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隨時都可能會發(fā)生變化,而操作者是檢測條件中影響測量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6.26。2。2.1“R&R法--選出包含L個零件的一個樣本(L≥5),按1、2、……i、……L進行編號,樣本應盡可能分布在整個公差范圍內;指定m名操作者(m≥2),按1、2、……k、……m進行編號;規(guī)定每名操作者對1、2、……i、……L個零件測試n次(n≥2),然后按1、2、……j、……n進行編號。而零件數(shù)量L、操作者人數(shù)m、測量次數(shù)n之積L×m×n≥30。一般情況下,取L=3,m=3、n=10。--按設備說明書將被評定的設備調整到工作狀態(tài),并對被測零件的測量位置予以標記或作出規(guī)定。注:標記或規(guī)定是為了減少零件形狀誤差對測量結果所帶來的影響。--第一位操作者按零件編號順序對L個零件進行第一次測量且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然后,再重復同樣的工作順序、步驟、方式進行測量和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直至第n次.注1:整個測量過程中不應對設備進行任何調整。注2:整個測量過程中前、后兩次的測量數(shù)據(jù)不應相互影響。--第一位操作者工作完成后,再由其他操作者重復上述程序進行,直至第m人完成。--根據(jù)每一位操作者對L個零件n次重復測量得到的測量數(shù)據(jù)Xi、j、k,通過計算得到各位操作者對L個零件中第L件測量n次后的極差值Ri、k(計算公式見表1);再根據(jù)L個零件、測量n次的Ri、k通過計算得到各位操作者的平均極差值(計算公式見表1);最后根據(jù)m名操作者的平均極差值通過計算得到平均值(計算公式見表1).--根據(jù)每一位操作者對L個零件n次重復測量得到的測量數(shù)據(jù)Xi、j、k,通過計算得到各位操作者對L個零件中第L件測量n次后的平均值(計算公式見表1);再根據(jù)L個零件、測量n次的通過計算得到各位操作者的平均值(計算公式見表1);最后根據(jù)m名操作者的平JB/Z××××-200×均值通過計算得到平均值(計算公式見表1)。--最后根據(jù)和通過計算得到被評定設備的重復性EV和再現(xiàn)性AV,即:EV=K1×…………(9)………(10)注1:公式(10)中根號內的計算值若為負值,則可認為再現(xiàn)性AV=0。注2:公式(9)和(10)中的系數(shù)K1、K2,可通過附錄C中查到對應的常數(shù)。K1取決于零件數(shù)量L、操作者人數(shù)m、測量次數(shù)n之積L×m×n=g,而K2與操作者人數(shù)m有關;若取g=1,則K1、K2均等于對應常數(shù)的倒數(shù)。“R&R法"的評定指標“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GRR也被稱為測量系統(tǒng)變差,用符號σM表示。GRR=………(11)%GRR=………(12)6.2.2。2基本“R&R法”的另一種表述是基本過程變差的概念,在已得到測量系統(tǒng)變差σM的基礎上,再求取零件與零件之間的變差σP,也稱零件變差PV(PartVariation)。通過零件均值的極差RP和系數(shù)K3可得到PV。即:PV=K3×RP……………………(13)注:公式(12)中的系數(shù)K3,可通過附錄C中查到對應的常數(shù)。可以按進行測試的零件數(shù)量L和零件數(shù)量L、操作者人數(shù)m、測量次數(shù)n之積g=1從附錄C中表C2得到。通過GRR和PV可得到測試過程變差σT,也稱TV(TestVariation)。TV的計算公式見表1。最后,通過EV、AV和TV可得到評定指標%GRR.即:%GRR=………………(14)6。2。2.3兩種表述通過公式(12)和公式(14)比較可明確地看出%GRR,兩者的差異在于公式中分母的不同,即:公式(14)中的分母TV可用被測量公差T的1/6來代替進行計算。注:%EV、%AV、%PV等其他所占百分比的因素也可選用兩種表述形式,對這些結果的分析和評價,可判斷整個測量系統(tǒng)是否適合用于預期的目的.6。2.根據(jù)得到的%GRR值,推薦采用以下評定要求:--對“新設備驗收”:%GRR≤20%注1:考慮到被測量重要程度的差異,用戶在對“新設備驗收”時,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GRR≤10%。JB/Z××××-200×注2:考慮到設備的成本因素,一般情況下應認為能夠接受%GRR≤20%~%GRR≤30%.注3:當公差T≤10μm或者被測量為形位公差時,若用戶認可,%GRR的可接受值仍可調整.--對“日常周期檢測”:%GRR≤30%注:經(jīng)“大修和改造后設備的驗收”與“日常周期檢測”的要求相同。6。2對專用檢測設備中的自動型采用R&R法進行的評定,是上述手動型設備評定的特殊情況。由于可以排除操作者的影響,評定指標%R&R實際上就是%EV,但需指出的是求取EV是建立在對零件進行測量的基礎上。這是與評定方法Ⅰ的不同之處。--選出包含L個零件的一個樣本(L≥5),按1、2、……i、……L進行編號,樣本應盡可能分布在整個公差范圍內;規(guī)定對1、2、……i、……L個零件測試n次(n≥2),然后按1、2、……j、……n進行編號.而零件數(shù)量L、測量次數(shù)n之積L×n≥20。一般情況下,取L=25、n=2。--按設備說明書將被評定的設備調整到工作狀態(tài),并對被測零件的測量位置予以標記或作出規(guī)定。注:標記或規(guī)定是為了減少零件形狀誤差對測量結果所帶來的影響。--操作者啟動設備,按零件編號順序對L個零件進行第一次測量且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然后,再重復同樣的工作順序、步驟、方式進行測量和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直至第n次。注1:整個測量過程中不應對設備進行任何調整。注2:整個測量過程中前、后兩次的測量數(shù)據(jù)不應相互影響.--根據(jù)設備對L個零件n次重復測量得到的測量數(shù)據(jù)Xi、j,通過計算得到各位操作者對L個零件中第L件測量n次后的極差值Ri(計算公式見表1);再根據(jù)L個零件、測量n次的Ri通過計算得到設備的全部極差的平均值(計算公式見表1)。--最后根據(jù)和T通過計算得到被評定設備的評定指標GRR、%GRR,即:GRR=EV=K1×……………(15)%GRR=%EV=……(16)注1:公式(15)中系數(shù)K1可通過附錄3查閱相關的系數(shù)表得到。注2:對于測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常點,在用戶和設備供應商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可對工件進行重新測量或直接剔除異常點。--結果評定可參見6.6。3評定方法Ⅲ6。3評定方法Ⅲ通常稱為“CMC法”,它具有比較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測試程序和評定指標,“CMC法”主要適用于采取比較測量方式的設備;“CMC法"中的評定指標“CMC"是綜合反映了設備的重復性和準確度,其“CMC"值主要是針對“新設備驗收".注:“CMC”也被稱為設備的能力指數(shù).6.3設備測試前,應按設備說明書中表述的操作程序進行調整和試運行。測試工作應在供需雙方的技術協(xié)議中規(guī)定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下進行。對于采用比較測量方式的設備,所配備的“置零”標準件,其示JB/Z××××—200×值應趨近名義值,用于檢測設備的“置零"。注1:標準件的示值應由溯源到國家標準的精密儀器測得的。注2:對設備的分辨力指標,“CMC法"在公差T劃分界限時,以T=16μm為界限(見5.3)。選出包含5個零件的一個樣本,按1、2、……5進行編號,樣本應盡可能分布在整個公差范圍內;然后,用精密儀器對樣本中的零件逐個進行測量,為提高測得值的準確性,可對同一零件進行多次測量,以平均值作為“基準值",記為Xi(i=1~5)。注:精密儀器應溯源到國家標準。6。3重復性EV可以通過求取標準偏差Se的方式來表述。以4倍的標準偏差Se作為重復性指標(EV=4×Se),評定采取相對誤差的方式。即:注1:當設備采用比較測量方法時,重復性測試利用“置零”標準件進行,連續(xù)測量次數(shù)n≥10(一般取n=25).根據(jù)實際情況,測量次數(shù)n也可以適當減少(參見6。1。注2:當采用零件進行重復性測試時,重復性指標EV可適當降低,按供需雙方在技術協(xié)議中的規(guī)定執(zhí)行.注3:重復性EV的極限為1μm.這表明了在公差T<0。01mm……………(17)6。3用設備對包含p個零件的一個樣本(一般取p=5)中的每個零件測量q次(一般取q=5)且記錄每次的測得值;然后,按下述步驟求取示值誤差Δ。--求出經(jīng)精密儀器測量的全部工件的平均值--求出第i號工件在被評定的專用檢測設備上進行q次測量的平均值.--求出在被評定的專用檢測設備上測量的所有工件的平均值。--求出第i號工件在被檢測設備進行的第j次測量與基準值的差值di、j.--求出每一工件q次測量值的平均值與基準值的差值。--求出p個工件在被評定檢測設備上經(jīng)q次測量的平均值與對應基準值之差值的平均值.--將記作偏移Bi,求出有測量儀器的“偏移"Bi,即:注:平均值完全具有測量儀器的“偏移"的特性。Bi=||=||……………(18)--根據(jù)di、j和Bi可得到設備的標準偏差(計算公式見表1).--最后,根據(jù)Bi、和Se確定被評定設備的示值誤差Δ,即:Δ=+2……………(19)注1:公式(19)與公式(6)、(7)、(8)在組成和含義上完全相同,僅在數(shù)據(jù)采集和處理上有些差別。但用CMC方法獲得的結果更接近被評定設備的實際情況,只是整個過程比評定方法Ⅰ明顯復雜。?注2:標準偏差表征了設備在正常工作情況下測量結果的分散性,而Se作為設備重復性標準偏差,主要表征了設備自身測量結果的分散性。因此,必須利用理想試件測得.在求取檢測設備的示值誤差時,兩者都應計入。6.3。JB/Z××××—200×當被評定設備滿足下述評定結果時,可對其作出“通過”的結論,反之“不通過”.即:T>16μm:;或T≤16μm:.為了更直觀地表征上述評定結果,被評定設備采用測量能力指數(shù)CMC=T/(2×Δ)滿足下述評定結果時,可對其作出“通過”的結論,反之“不通過"。即:T>16μm:CMC≥4時;或T≤16μm:CMC≥2時.7線性的評定對線性指標的評定,應在按評定方法Ⅰ、Ⅱ或Ⅲ對設備進行評定并做出“通過”結論之后進行,具體評定方法應由供需雙方在技術協(xié)議中確定。7.1線性回歸法線性回歸法是通過線性的本質,利用線性回歸原理來建立對應的回歸模型,對線性指標做出評定。注:利用線性回歸法評定設備的線性指標雖然嚴謹,但步驟多、數(shù)據(jù)處理工作量較大,即使借助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在企業(yè)中的應用還是受到制約。因此,實際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是一些相對較簡單的方法,詳見附錄D。7.2線性的極值評定法7。2.――選出包含3個零件的一個樣本,樣本中3個零件的名義值應分別取對應于被測量公差范圍的上限值、中間值和下限值。――采用比被評定設備更精密的儀器測出3個零件的“基準值”、、.注:Wmul、Wm和Wm表示上限值、中間值和下限值零件的基準值.――用被評定設備對每個零件重復測量r次(r10,一般取r=10),并記錄測得值.――計算每個零件r次測得值的平均值、和(計算公式見表1).注1:可以利用線性評定前所進行的有關測試中已經(jīng)置備的樣件以及所獲取的數(shù)據(jù)。注2:采用比較測量原理的設備,測試前,應利用“置零”標準件先“置零”,“置零”標準件也可作為中間值樣件。注3:供需雙方可在技術協(xié)議中規(guī)定,由供或需方提供一套對應于被測量公差上限值、中間值和下限值的標準件。7。2被評定設備的滿足下述條件,其線性即認為“合格”。--被評定設備的上限偏移量的計算公式見表1。--被評定設備的下限偏移量的計算公式見表1。--所得到的和應同時滿足%≤8%和%≤8%條件。7。3線性的間接表述及其評定除采用7.1和7.2所述方法進行線性評定外,在很多場合下是通過設置測試“控制點"的示值誤差的方法來進行線性評定.執(zhí)行下述測量程序并不是單純?yōu)樵u定線性特性指標,主要還是為了校驗和調整設備。隨著計算機輔助測量技術應用在設備上的普及,對測試結果進行修正也更為方便.JB/Z××××-200×注1:線性的間接表述實際上是一種實用的評定方法,從具體做法來看,其實是以上“極值評定法”的簡化,被評為“替代型線性分析”(AlternateLinearityAnalysis)。注2:“控制點”是指對應于測量公差的明確位置,如上限值、中間值和下限值。利用評定方法Ⅰ中求得示值誤差,再按設定的指標,對各控制點示值誤差作出評定,均符合提出的要求才給予“通過"。--首先配備對應于被測量公差范圍的上限值、中間值和下限值的3個標準件。注1:標準件應經(jīng)過更精密的儀器測得它們的“基準值”.注2:設備的測量對象中既有單參數(shù)簡單零件、也有多參數(shù)復雜零件,因而應用“替代型線性分析”并不都是一種模式.對復雜的箱體類零件,一般只設置一個中間值的“置零”標準件,而上限值和下限值的標準件均采用“分體”方式。如:選一部分公差小、要求高的參數(shù)—主要是孔徑,制作相應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環(huán)規(guī)作為極限值標準件,余下被測項目不再考慮.--若被評定設備采用比較測量原理,則設備先用中間值標準件“置零”,然后設備再對上限值和下限值標準件進行測試,得到Xg與“基準值”Xm之差,即為示值誤差。注:若被評定設備采用絕對測量原理,則可以任意標準件為準。--最后,根據(jù)被評定設備的示值與標準件的“基準值"之間的偏差應≤±(10%×T),即:線性判定準則可由下式表述。……………………(20)8穩(wěn)定性的評定8。1概述上述特性指標評定的測量程序都是在短時間內完成,而穩(wěn)定性則是表征設備不隨時間變化的一種能力(保持性)。相對“年、月”的時間間隔,被評價設備的穩(wěn)定性一般以“小時”作為時間間隔。盡管不同的時間間隔對測量結果有很大影響,但與其他特性指標相比,穩(wěn)定性及其評定還是有很大不同。注1:設備穩(wěn)定性滿足一定的要求是其實施評定的前提。如:制造廠商應對新設備在預驗收前完成相關的測試(見5。2)。注2:除自動測量分選機等少數(shù)設備外,在評定內容中,一般不對穩(wěn)定性作出要求,但其制造廠商應向用戶提供有關的信息,如合理的調整(置零)間隔等.穩(wěn)定性指標可以表述為“偏移/時間"的形式,如1μm/8小時.注3:穩(wěn)定性評定過程應在供需雙方的技術協(xié)議書中確定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下進行(見5.2)。8。2方法和過程8。2穩(wěn)定性的評定是通過控制圖的形式進行的,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1)依據(jù)從一個樣本(n=1)所獲得的測量數(shù)據(jù)、分布狀態(tài)和被測量的公差,繪出曲線并建立控制限,來制定評價指標。2)依據(jù)從一個樣本(取n=5)所獲得的測量數(shù)據(jù),繪制休哈特控制圖(ShewhartControlChart),按照由此確立的控制限來作出判斷。8。2JB/Z××××-200×--取一個已知“基準值”Xm的零件作為樣本.注:樣本也可以直接選用“置零”標準件。--利用樣本(n=1)的基準值Xm和由評定方法Ⅰ得到的標準偏差Sg,建立控制圖的中線、上控制限UCL和下控制限LCL(計算公式見表1)。此時,若一旦出現(xiàn)測量結果超出上控制限、下控制限時,就表明設備的運行已不正常,需馬上查找原因。鑒于識別界限值涉及到儀器的分辨力,為避免誤判和便于運算,上控制限、下控制限的表達式可由UCL=Xm+0。1T和LCL=Xm-0。1T替代。注:系數(shù)2.576表示置信水平為99%。--由被評定設備的使用狀況來確定試驗的持續(xù)時間和測試間隔,一般情況下試驗持續(xù)時間不應少于8小時。--測試前應按設備說明書所表述的操作程序進行調整,采取比較測量原理的設備還應采用標準件置零.--按設定的測試間隔(一般取1小時),用設備對所選的樣件進行測量。注1:測量次數(shù)可以為1次,也可以為n次后取平均值.注2:在整個穩(wěn)定性試驗期間,不允許對被評定設備進行調整.--依據(jù)得到的測量結果,在控制圖中繪出反映穩(wěn)定性態(tài)勢的曲線.8.2.--若所有測量結果都位于設定的控制范圍以內,即:在控制圖中,穩(wěn)定性曲線完全落在上控制限UCL和下控制限LCL之間,則表明:在規(guī)定期間內,穩(wěn)定指標達到要求。假如試驗持續(xù)時間為8小時,則明確被評定設備只需在上班前調整一次(例如:“置零”操作).當然,通過延長試驗持續(xù)時間還能進一步了解其穩(wěn)定性水平,這根據(jù)需要而定。--若出現(xiàn)測量結果超出設定的控制范圍,則需要分析穩(wěn)定性曲線并找出規(guī)律,然后適當縮短試驗持續(xù)時間,例如:將8小時改為4小時.再重新開始一輪試驗時,也可根據(jù)情況調整試驗的測試間隔,例如:將1小時改為0.5小時。最終必須達到在規(guī)定期間,測量結果都處于控制范圍以內.由此確定被評定設備的穩(wěn)定性水平。--若出現(xiàn)測量結果超出設定的控制范圍,且穩(wěn)定性曲線不呈現(xiàn)明顯的規(guī)律性,則表明被評定設備缺乏必要的穩(wěn)定性,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必須予以改進后重新進行一輪試驗.除非每次進行測量前都做一次調整.8.3措施合理設定間隔后的定時調整能有效抑制穩(wěn)定性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通常利用標準件定時“置零"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已成為設備操作規(guī)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自動分選機、自動檢驗機等多數(shù)都已經(jīng)具備了自動校零功能(即:事先進行設置,按照“定時”或“定量”的方式),自動地利用標準件完成一次“置零"操作,以消除飄移的影響。因此,很多情況下,“新設備驗收”程序中就并未列入對穩(wěn)定性指標的評定。對“設備經(jīng)過大修或技術改造后的驗收"程序中是否列入對穩(wěn)定性指標的評定,則應由供需雙方在技術協(xié)議中予以說明。說明:--執(zhí)行以上程序前,制造商應按照8。1的要求完成被評定專用檢測設備的穩(wěn)定性測試。--零件運行試驗用于表明設備的工作狀態(tài),具體做法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確定.JB/Z××××—200×9評定流程評定方法Ⅱ是評定方法Ⅰ的延續(xù),一臺設備經(jīng)評定方法Ⅰ評定并獲得通過后,即轉入評定方法Ⅱ進行評定并獲得通過后,才可以判定為這臺被評設備“通過”。但評定方法Ⅰ、Ⅱ、Ⅲ的具體選擇與應用,主要還是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而定。反映設備評定程序的流程圖見圖1所示.注:圖1所示,評定方法Ⅰ與評定方法Ⅱ之間存在著承上啟下的聯(lián)系,而方法Ⅱ比方法Ⅰ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圖1設備評定程序的流程圖JB/Z××××—200×附錄A(規(guī)范性的)重復性評定中極差R與測量能力指數(shù)Cg的水平比較若測量數(shù)據(jù)呈正態(tài)分布,n次等精度測量的標準偏差S與極差R有以下關系。……………………(A。1)式中:dn--是與測量次數(shù)n有關的統(tǒng)計數(shù),其數(shù)值見表A.1.表A。1n1015202550dn3。083。473。743。934。00將測量能力指數(shù)Cg(計算公式見表1)代入公式(A。1)中得到:…………(A。2)在確保任何情況下,采用極差法評定都能達到重復性指標為10%×T時(見5。2.1),則公式(A.2)可改為Cg=0.5×dn并通過表A。1得到表表A.2n1015202550Cg1.541.731.871.962。00注1:表A。2反映了此時對應的測量能力指數(shù)Cg的水平.對新設備的驗收,需保證Cg≥2。0,當n=50時,兩種重復性評定方式的結果相同,而n=25時也已很接近(見5。注2:實際上,采用Cg值進行評定,測量次數(shù)n一般不少于20;當測量次數(shù)n≤10時,都采用極差法。由表A.2可知,當n=10時,Cg=1。54,即:按測量能力指數(shù)評定重復性,并未達到要求。但若要與n=50時的Cg值進行水平比較,還必須做一次轉換。由概率統(tǒng)計學可知,樣本數(shù)(測量次數(shù)n)不同時,通過改變評價指標值,可以得到相同的評定結果.若取n=10、n=25時,為得到與n=50、Cg=2。00相同的評定結果,就應增大Cg值,取值情況見表A。3。反之,在n=10、n=25并已有確定的Cg值時,為體現(xiàn)出與n=50相同的評價效果,就應相應縮小Cg值,同樣可參照表A。3。通過簡單計算,表A.2中n=10時的Cg=1。54,只相當于n=50時的Cg=1.06,大大低于按測量能力指數(shù)方法進行評定時需達到的Cg≥2。0.即使按“日常周期檢測(包括“大修和改造后設備的驗收")”應達到的指標,即:n=10時,極差法應達到的,也還要比Cg≥1。33(n=50)代JB/Z××××-200×表的重復性水平低20%以上.表A.3n502510Cg2.02.22.9JB/Z××××-200×附錄B(資料性的)求取測量能力指數(shù)Cg和Cgk的應用實例用一臺多參數(shù)綜合量儀檢測一個復雜零件的內徑,采取比較測量方式,配置一個用于“置零”的標準件。--零件內徑的公差T=0.052mm(即:52μm),根據(jù)對分辨力RE的規(guī)定(見5。3),RE,相當于2.6μm。而采用的多參數(shù)綜合量儀的分辨力為0。1μ--選一個合格零件作為樣件,用一臺PMM12106計量型三坐標測量機測得“基準值"Xm。為可靠起見,可連續(xù)測量3~5次,取其平均值。--將樣件置于多參數(shù)綜合量儀上重復測量不少20次,并記錄測得數(shù)據(jù)。--計算過程公差:T=0基準值:Xm=231)根據(jù)多參數(shù)綜合量儀上重復測量不少20次的測量結果得到:平均值:標準偏差:偏移:2)測量能力指數(shù)--結論:所求得Cg、Cgk值均大于1。33,表明按在用設備周期性檢測(包括對大修后、改造后設備的驗收)的評定指標,所求得的測得能力指數(shù)符合要求。JB/Z××××—200×附錄C(資料性的)R&R法應用實例及用于求取系數(shù)K1、K2、K3的因數(shù)C。1R&R法應用實例下面介紹的是基于零件公差的評定方法,也是本指導性文件建議采用的方法.--取操作(評價)人數(shù)k=3,零件數(shù)i=10,測試次數(shù)j=3。--、。--重復性EV=。--按測試次數(shù)j=3,零件數(shù)i=10與操作者人數(shù)k=3之積g=30,從表C.2中可查出對應的常數(shù)=1。6925,則:。若測量次數(shù)j=2,按同樣方法可從表C。2中查出=1。1283,則:==0.08863。--再現(xiàn)性AV=注:系數(shù)K2僅與操作者人數(shù)k有關,在表C。2中查找時,取g=1。如:k=3,從表C。2的第一行可查出=1.9115,故K2==0.5231.若操作者人數(shù)改為k=2,按同樣方法可從表C.2中查出=1。4142,則:K2==0。7071。--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GRR=。--(專用檢測設備的)評定指標%GRR=.C.2測試過程變差概念的評定下面再簡單地介紹基于測試過程變差概念的評定,仍延續(xù)上述的實例.--若已求得Rp=3。5110。--零件變差PV=.注:系數(shù)K3僅與零件數(shù)i有關,在表C。2中查找時,取g=1.如:i=10,從表C。2的第一行可查出=3.179,故.同理,當i=2~10時,對應的系數(shù)K3的數(shù)值見表C.1。JB/Z××××-200×表C。1零件數(shù)i2345678910系數(shù)K30.70710。52320。44670。40300。37420。37420。33750.32490。3146--測試過程變差(總變差)TV=。--評定指標%GRR=.JB/Z××××—200×表C.2用于求取系數(shù)K1、K2、K3的因數(shù)測量次數(shù)j(用于求取K1時)或操作者人數(shù)k(求取用于k2時)或零件數(shù)量I(用于求取k3時)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操作者人數(shù)k與被測工件數(shù)i的乘積g(ki)11。41421。91152。23882.48122.67252。52532.96283。07793。17903。26903。35013。42373.69113。55333.61073。66423.71423.76113。805321。27931。80532。15062。40482。60432。76772.90563。02443。12863.22133.30463。38013.44923。51283。57153。62623。67733。72523。770331。23101。76852。12042。37882。58122。74682.88623。00643。11173。20523。28933。36553.43513.49243.55843。61353.66493.71313。758541。20621。74982。10522。36572。56962.73622.87652.99733。10323。19723.28163.35813。42803.48833.55183.60713。65873。70713.752651.19101。73852。09602.35782.56262.72992。87072.99193.09803。19233.27703。35313.42383。48563。54783。60323。65503。70353.749161.18081。73092.08982。35252。53792。72562.86682.98823。09463.18913.27393.35073.42093。48363。54523。60073。65253。70103.746771。17341.72552。08542。34872.55462.72662。86402。98563。09223.18673.27173。34863。41893。48223。54333。59883.65073.69933。745081.16791。72142.08212。34592。55202。72032.86192。98373。09033。18503。27003。34703。41743。48103。54193.59753.64943。69803。743891。16361。71822。07952。34372。55012.71852.86022.98223。08893。18373.26873。34583。41623。48013.54083.59643.64833.69703。7428101.15721。71572。07742。34192.54852。71712.85892。98103。08783.18263。26773。34483。41523。47943。53993。59553。64753。69623。7420111。15721。71362.07572。34042.54722。71602.85792.98003。08683。18173.26693.34403。41453。47873.53923。59483。64683。69553。7414121。15491。71182.07432.33922.54622。71502.85702。97913.08613。18103。26623。34333。41383.47823。53863.59433。64633。69503.7408131.15281。71042.07312.33822。54532。71422。85622。97843。08543。18033。26563。34283。41333.47783.53813.59383。64583。69453。7404141。15111。70912。07212。33732。54452。71352。85562。97783.08483。17983。26513。34233。41283。47743。53763.59333.64543。69413。7400151。14961。70802。07122.33662。54382。71292。85502。97733。08433.17933。26463。34193。41243。47703。53723.59303。64503.69383。7396161。14831。70702。07042.33592。54322.71232。85452。97683.08393。17893。26423。34153。41213。47673。53693.59273。64473。69353。7393171.14711.70622。06972。33532.54272。71192.85412。67643.08353.17863.26393。34123。41173。47673。53663。59243.64443。69323.7391181。14611。70542.06912。33482。54222。71142.85372.97613.08323.17823。26363。34093。41153。47653。53643。59213。64423。69303.7389191.14521.70482.06862.33432。54182。71312.85342.97583。08293.17803。26333。34063。41123。47623。53613.59193.64403.69283。7386201。14431。70412。06812。33392.54142.71102.85312.97553。08263。17773.26313.34043。41103.47603。53593.59173.64383。69263。7385>201。12831.69252.05872.32592.53442。70432.84722.97003。07753.17283.25843。33533.40673.47193。53193.58783。64003。68893.7350JB/Z××××—200×附錄D(規(guī)范性的)線性回歸法線性回歸法是從線性的本義出發(fā),應用線性回歸的原理,建立對應的回歸模型,來對線性特性指標做出評定。D。1步驟--采用線性回歸法,至少應準備5個零件,其被測量值的分布應基本能覆蓋公差范圍.--采用更精密的儀器和方法,測出每一個零件被測量的精確值,即“基準值"。--再由一名或多名操作者在被評定設備上對每個零件重復進行一般不少于10次的測量,并記錄測得值Xi、j。--計算每個零件的均值和偏移,再計算零件偏移平均值和零件基準值的平均值.--通過上述一系列相關運算,最后求出Qx2、Qxm、QBi、QBi2和QBi等5項中間參數(shù)值。注:在實施上述步驟時,完全可以利用線性評定前,按評定方法Ⅰ、Ⅱ、或Ⅲ執(zhí)行測量程序中所配置的樣件及其數(shù)據(jù).D。2線性評定的確認采用線性回歸法進行評定應滿足下述兩個條件:1)選取的n個樣本的被測量的評價范圍應≥50%×T.2)相關系統(tǒng)R2應≥0.95.注:相關系數(shù)R2表征了在被測量的評價范圍內,實測值的平均值與對應的基準值之間的可比性.顯然,當兩者為不相關或呈現(xiàn)弱相關、即相關系數(shù)偏小時,對那臺專用檢測設備所進行的線性評定也就失去了意義.相關系數(shù)R2可以利用8.D。3回歸模型和線性評價指標。若D。2所述的兩個條件都能滿足,就可在X-Y直角坐標系中標注散點、繪圖,并建立下述形式的線性回歸模型。D。3中所涉及的各項參數(shù)的計算公式,詳見附錄D。Y=ax+b…………………(C.1)式中:a--斜率;b-—截距。直角坐標系中的橫坐標X代表基準值;而縱坐標Y除公式(C。1)一種表示方式外,還有一種為實測值的平均值,代表偏移的表示方式.其實,二種表示方式的含義完全相同,因為上述三項參數(shù)之間存在下述確定關系,即:………………(C.2)因此,在線性理想的情況下,第一種表示方式是一條通過原點的45°斜率a和截距b。由此可得到所需的線性評價指標%Li=100×a%.JB/Z××××—200×D。4結果評定對被評定設備,按所求出的線性評價指標%Li做出如下判斷:1)%Li≤5%,表示被評定設備的線性完全滿足要求.2)5%<%Li≤10%,表示在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后,被評定設備的線性可以接受。但是,還應對線性稍差的原因作進一步探究,盡力加以修正.注:各方面的因素包括:使用場合的重要性,檢測設備的價格,維修成本等.3)%Li>10%,表示被評定設備需要改進和完善.只有在找出原因,并加以修正,切實提高后才能夠接受。D。5線性回歸分析的有關公式試驗樣件的數(shù)量:n每個樣件的測量次數(shù):mi號樣件的測量平均值:i號樣件的偏移:所有樣件的偏移平均值:所有樣件的基準值平均值:線性回歸模型Y=ax+b的參數(shù)a和b:JB/Z××××—200×相關系數(shù):JB/Z××××—200×附錄E(規(guī)范性的)相關分析方法在準確度評定中的應用在被評定設備中,存在著一種情況,即:設備的重復性完全達到評價指標,但經(jīng)與更精密的測量儀器(如:三坐標測量機CMM)做比對測量示值誤差,經(jīng)過數(shù)據(jù)處理,發(fā)現(xiàn)超差或嚴重超差。系統(tǒng)誤差分為定值與變值系統(tǒng)誤差,定值系統(tǒng)誤差對每一個測得值的影響,無論在大小和方向上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而變值系統(tǒng)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就不呈現(xiàn)明顯的規(guī)律性.通過確認系統(tǒng)誤差的存在,并找到其變化的規(guī)律,就有可能采用“設定修正量—補償”的處理方法,有效地消除其中的定值系統(tǒng)誤差。應用回歸分析理論來研究經(jīng)過比對測量后生成的兩組數(shù)據(jù)間的關系,以期發(fā)現(xiàn)被評定專用檢測設備測量誤差的變化規(guī)律。最終達到以下兩個目的:1)通過評估兩組測量值的線性相關,以確認設備與三坐標測量機CMM等準確性更高的儀器之間是否存在一致性和具有可比性。若經(jīng)過測算和判斷,兩者之間為弱相關,甚至不相關,則原來所作出的示值誤差“不合格”結論有效。2)若評估結果表明兩組測量值之間呈現(xiàn)強相關,那么,在經(jīng)過相應的數(shù)據(jù)處理,找出修正量后,應采取補償措施,以消除設備測量結果中的定值系統(tǒng)誤差。并在完成修正/補償步驟后,再進行示值誤差評定,以驗證是否已達到規(guī)定指標.相關(correlation)指兩個或多個隨機變量間的關系,而相關系數(shù)是這種關系緊密程度的度量,其定義為:兩個隨機變量的協(xié)方差與它們的標準偏差乘積之比值,用Q表示?!?E。1)實際工作中,不可能測量無窮次。因此,無法得到理想情況下的相關系數(shù),只能根據(jù)有限次測量所得的數(shù)據(jù)求得其估計數(shù),用表示?!‥。2)現(xiàn)將n個樣本分別由坐標測量機和在線檢測設備測得的數(shù)值記為和,為樣本編號,由此求得各自的算術平均值和,及其實驗標準偏差S(x)和S(y).然后按公式(E.2)計算出相關系數(shù)的估計值r(x、y)。需注意的一點是,我們采取了把一個隨機變量經(jīng)n次測量獲得的n個值的做法,替代成以n個樣本每個在坐標測量機CMM上測量一次所得到的n個的方法。變量情況相同??梢宰C明|r|≤1,而當r=0時,稱兩組數(shù)據(jù)完全不相關,而r絕對值的大小決定了兩組數(shù)值間線性相關的程度。習慣上,|r|≥0。7時,稱為強相關,否則稱弱相關,據(jù)此,在評估由在線檢測設備和坐標測量機CMM生成的兩組測得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時,若求出的相關系數(shù)r小于0.7,即認為兩者無可比性,將不再采取修正和補償措施。反之,按照以下步驟來求取修正量。假如被評定的專用檢測設備有m項被測參數(shù),則既有可能需進行m次相關性分析,也可能只需做1JB/Z××××-200×次或2次,完全視具體情況而定。但在正常情況下,多為前者。設j是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