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Ⅰ:教材中非虛構文學關聯(lián)閱讀(一)報告文學教考融合復習(關聯(lián)課文:《包身工》)(解析版)_第1頁
現代文閱讀Ⅰ:教材中非虛構文學關聯(lián)閱讀(一)報告文學教考融合復習(關聯(lián)課文:《包身工》)(解析版)_第2頁
現代文閱讀Ⅰ:教材中非虛構文學關聯(lián)閱讀(一)報告文學教考融合復習(關聯(lián)課文:《包身工》)(解析版)_第3頁
現代文閱讀Ⅰ:教材中非虛構文學關聯(lián)閱讀(一)報告文學教考融合復習(關聯(lián)課文:《包身工》)(解析版)_第4頁
現代文閱讀Ⅰ:教材中非虛構文學關聯(lián)閱讀(一)報告文學教考融合復習(關聯(lián)課文:《包身工》)(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輪復習】現代文閱讀I:教材中非虛構文學關聯(lián)閱讀

(一)報告文學教考融合專題復習

(關聯(lián)課文:《包身工》)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文本一:

“明天不準停工。”

這是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在下午將要放工的時候,C廠一間機器隆隆的屋子外面,莊嚴的寫字間的

對面墻上——叫工人發(fā)抖的布告處,張貼了這樣一張新的布告。

拿著血汗去兌換工銀的工人,經過長時間勞作之后,面色都呈現銀灰如死的慘容,凝滯無光的

雙目更是冷澀不堪。他們疲乏不支的軀體,一個個都被棉花灰裹著,遠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飛絮

的花衣。悲鳴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這些流血冒汗的動物(從他們的生活狀況上想,根本就不能說

是“人”)都陸續(xù)從花絮飛舞、濁氣蒸發(fā)的車間(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沒精打采地很狼狽地走出。出了

車間,首先呈現在他們眼前的,就是廠主新貼的赫赫布告,在“不準停工”的字樣之前,放工的伴

侶們都不知不覺地呆立著。一些教育權在先天就被褫奪了的工人,張望了一會兒,不覺就一致發(fā)出

了“又是什么”的疑問。少數略微認得幾個字的看后,即垂頭喪氣地發(fā)出了微微的嘆息,從幽怨不

平的嘆息聲中,可以聽出“明天——不準?!ぁ钡臄嗑?。探看親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計劃,

都在這“明天——不準?!ぁ钡臄嗬m(xù)聲中化為輕煙——縹緲而不可觸摸了。這些被榨取了血汗

的工人,現在心坎里都起了異樣的感觸。他們失望而又沉默地經過管門的挨次嚴厲的搜索之后,各

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簡陋,且不經風雨的貧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動不息的機器,仍舊不斷地旋轉著。

“嗚——”早晨第一次的汽笛響了,提了飯籃,拿了衣包,一個個工人依然照例陸續(xù)走進那數

千勞動者的總壓榨機關內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舊飛舞著,濁氣依舊蒸發(fā)著,機器依舊轉動著……這正是“不準停”的“明天”一舊

歷端午節(jié)。又是汽笛一聲,上午十二時放工的信號悲鳴了。

車間里的機器不停地轉動,花絮不停地飛舞,工人們在車輪轉動花絮飛舞中,各自拿了飯籃,在機

器旁的氣管中吸取那黃色的帶有強性銹質的蒸汽水,將飯泡熱,用他們的午餐?;ㄐ醪粫r地落入碗

內,隨之就進了他們的口腔;紗頭不時地斷脫,飯碗便時常離開手而去從事工作?!@是每日的

經常情形;不過在今天,各車間里都似乎表現出一種異樣的哀怨、悲憤、沉悶、凄]參的情景來。

沉默著……只有機器的轉動聲……

一張字數較多的公告,又出現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張小毛、李定國、胡小妹、余國香朱長富、衛(wèi)炳生、劉阿桂、張翠芝等九人,不服

命令,擅自停工,著即開除,以警將來,此布?!?/p>

第三次汽笛嗚咽了,工人們機械似的又走出車間,擁擠到黑牌子旁邊張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張小毛……開除了”“開除了九個”的低微嘆息聲,在死的

沉默中顫動著……

一切依然繼續(xù)著——飛絮的白花,出門時嚴密的搜索,疲乏軀體的掙扎……

(選自吳振鵬《端午節(jié)》,有刪改)

文本二:

在《包身工》這篇報告文學中,作家不動聲色地運用了古典主義戲劇中的“三一律”理論——

創(chuàng)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只允許有一個故事線索;發(fā)生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天,即

24小時;必須只有一個地點?!栋砉ぁ氛腔跁r間、地點、情節(jié)的高度統(tǒng)一,搭建了作品嚴謹

真實、集中凝練的藝術結構,為展現底層苦難人物和喚醒民眾的宏大主題提供了戲劇化平臺。

文學的生命在于“畫魂靈”,戲劇的特長在于塑造舞臺上“活的魂靈”。夏衍作為享譽中外的

著名戲劇作家,將戲劇藝術投射到報告文學作品之中,突出地運用“人像展覽式”形象刻畫技巧一

是善于選取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進行人像展覽。作品描繪的人物群像極具典型意義,如清晨四點

一刻包身工們在破口大罵中起床;胡亂地踏在別人身上,半裸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而作品描

繪的典型人物又極具“展覽”價值,如“蘆柴棒”“小福子”,人物形象悲慘得不忍直視二是善于

運用特寫式描摹進行細節(jié)展覽。作品寫包身工的身體素質時突出了三個細節(jié):“手腳像蘆柴棒一般

地瘦,身體像弓一樣地彎,面色像死人一樣地慘!”細節(jié)的真實,讓讀者對身處地獄的人物形象過

目難忘。三是善于采取極具沖擊力的技法進行立體展覽。作品在畫面感、形象感、音樂感方面的塑

造極具沖擊力。如給家里寫信求救的無名小姑娘遭受非人摧殘的場景。從群體到個體,作家如同一

位布展大師,把最典型、最直觀、最具攝入心魄的形象勾勒出來,直擊觀者的心靈。

(摘編自孔林理《報告文學〈包身工〉中的戲劇元素》)

文本三:

就像真實是新聞的底線一樣,真實也是報告文學的底線。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指的是事實的真

實,是可以經由實際險證的事實真實,而不像小說創(chuàng)作中要求的那種“藝術的真實”,即那種雖在

情理中,事實上卻不一定存在過的“藝術真實”。報告文學離開了新聞的這種事實的真實性,它的

文學性就沒有了立足的基礎。事實的真實性要求,對于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不能

有任何的突破。

(摘編自白玉紅《新聞視野中的報告文學》)

1.下列對文本一中加粗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赫赫”寫出了布告的顯眼,布告一下子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令人驚訝。

B.“褫奪”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權已被貧困的生活強力剝奪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運。

C.,,縹緲”,,不可觸摸”表明端午節(jié)放假的想法已經被徹底打碎了。

D.“黑牌子”代指布告,表明其常給人帶來壞消息,不是節(jié)假日加班,就是開除工人。

2.下列對文本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汽笛聲顯示時間的推移,渲染環(huán)境氣氛,表現工人們牲畜般的悲慘生活。

B.文章通過寫工人們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作者對他們的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無奈。

C.文章最后一段,照應前文對工人們的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工人們被壓迫之深。

D.《端午節(jié)》這篇報告文學和《包身工》一樣,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均運用了“三一律”理論。

3.下列對文本二、三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夏衍在報告文學《包身工》的創(chuàng)作中,借鑒戲劇的特長,以“人像展覽式”形象刻畫技巧塑造

出文字中“活的魂靈”。

B.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包身工》都極力去展示那最典型、最直觀、最具攝人心魄的形象,從

而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沖擊力。

C.只有在遵從像新聞事實一樣的真實性的基礎上,報告文學的文學性才能有所作為,因為真實是

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逾越的底線。

D.同是講求真實,但報告文學和小說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要求事實是能經實際驗證的,后者必

須是事實不存在且符合情理的。

4.《端午節(jié)》和《包身工》同屬于報告文學,這兩篇文章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請分別找出

來并加以比較分析。

5.請結合文本二和文本三,談談文本一是如何體現報告文學的真實性的。

【答案】

1.B

【解析】并沒有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運。

2.B

【解析】不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無奈,而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吃人的罪惡本質的控訴和聲討。

3.D

【解析】“必須是事實不存在”錯誤,原文說“小說創(chuàng)作中……雖在情理中,事實上卻不一定存

在過”,選項說法過于絕對。

4.(1)相同之處:二者都屬于報告文學,兩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飽蘸血淚的筆

觸描繪了舊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控訴和聲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吃人的罪惡本質。(2)不同

之處:①《包身工》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將橫斷面的描寫與一般情況介紹相結合,綜合運用記敘、描

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既有文學性,又具有新聞性?!抖宋绻?jié)》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連

綴了一系列場面,并注意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烘托。②《包身工》截取包身工從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這樣

一個橫斷面;《端午節(jié)》描寫了紡織工人端午節(jié)前一天下午及端午節(jié)這天的主要生活、勞動過程。

【解析】解答這種比較類試題,要整體把握兩篇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據題干要求進行比較,指出

異同。對于本題來說,可以從文章主旨、寫作手法、行文線索等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知,兩篇

文章都是在描繪舊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控訴聲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而兩者的不

同點在于,《包身工》寫的是包身工從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的整個過程,注重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端午節(jié)》寫的是端午節(jié)前一天下午和端午節(jié)當天兩個時間點發(fā)生的事情,注重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烘托。

5.①截取舊中國紡織工人群體典型的日常生活中的若干典型片段,真實展現他們的生活境況,控

訴和聲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吃人的罪惡本質。②突出細節(jié)的真實。抓住舊中國紡織工人的生活細節(jié),

突出其生活的悲慘,體現“控訴和聲討”這一主旨。③像新聞那樣忠實地描寫舊中國紡織工人的生活,

為讀者展現真實的生活,揭示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解析】作答本題時,首先要明白寫作報告文學應如何體現真實性。文本二第一段中提到了“《包

身工》正是基于時間、地點、情節(jié)的高度統(tǒng)一,搭建了作品嚴謹真實……戲劇化平臺”,第二段中提

到了“善于選取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進行人像展覽”,意味著可以選取個體或群體的典型代表,截

取他們一天日常生活中的若干典型片段,以真實再現他們的工作生活;第二段中提到了“細節(jié)的真實,

讓讀者對身處地獄的人物形象過目難忘”,啟示我們寫作時可突出細節(jié),從而突出主旨;文本三“就

像真實是新聞的底線一樣,真實也是報告文學的底線”,提到了要像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那樣創(chuàng)作報告

文學。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文本一是如何體現報告文學的真實性的即可。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題

材料一:

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刻的歷史契合和強烈的精神共振。馬克思

主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在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與把握方面,馬克思

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間,具有本質上的內在一致性。

這種高度契合與共振的內在一致性,源于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普遍原則的高度認同,以

及在此基礎上對人類美好社會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體現

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渡袝?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

必從之?!庇纱丝梢姡匀藶楸镜木?,早在上古時代,即已居于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地位。春秋時代,

孔子高舉“仁”的旗幟,明確提出“愛人”的思想。戰(zhàn)國時代,孟子提出:“仁者愛人?!比寮覍W

派順應時代需求,融會諸家思想,對以人為本的思想傳統(tǒng)進行與時俱進的總結發(fā)展,后來其取得中

國文化的核心地位,絕非偶然,而是適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要求。

在中國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類社會理想之基本內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質,

是現實的目標和未來的憧憬。作為中國文化重要內涵和感性表現的文學藝術,必然鮮明生動地表現

出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中國古人在對美好社會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中,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創(chuàng)造精神。后

世各類文獻所載古代神話,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先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精衛(wèi)填?!薄坝薰粕健钡纫孕?/p>

象生動的藝術夸張,展現了一往無前的創(chuàng)造精神。有巢氏、燧人氏、鯨、禹等人的事跡,體現了中

華民族的先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克服重重困難、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艱苦努力。其實,無論哪個時代,

從事創(chuàng)造的主體都是廣大人民。所以,對美好社會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從來都是以對廣大人民的真摯

關心和深切同情為感性基礎的。

作為中國民族精神之重要表現和載體,感性與理性融會、藝術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中國文學,

也為這種內在的一致性,提供了充分的范例。堅持廣大人民基本福祉,強調財富分配相對均衡,抨

擊統(tǒng)治階級以權謀私,展現重重社會矛盾,從來就是中國文學光彩熠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詩經》

中,許多產生于西周末年的政治怨刺詩,就表達了當時貴族階級中正直的有識之士,出于高度歷史

責任感,對黑暗社會現實的強烈抨擊和批判。這些作品針任時弊,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怨

刺精神,從而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基石。在此基礎上,歷代中國文學都堅持以人為本,

以深刻批判精神為底色,形成了奔流不息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從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對理想社會的

向往與追求,到關漢卿《竇娥冤》中對人民苦難命運的深切同情.…以社會理想為引領,以現實批判

為職責,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精神,始終閃耀著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璀璨光芒。

(摘編自郭杰《契合與共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學精神》)

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

牢把握的一項重大原則0這一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相結合,運用馬克

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進行改造,在傳承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愛民、

富民等積極思想的同時,克服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實現了對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超越。

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一般把“民”作為“子民”,是與“君”“官”相對應的一種階級概念。其中,

“君”“官”是統(tǒng)治階級,“民”是被統(tǒng)治階級。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傳統(tǒng)民本思想強調“君輕民

貴”,但其出發(fā)點卻是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將重民、愛民、富民等作為一種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而不

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與之相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徹底摒棄了“子民”的概念,將“人

民”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實現了對“民”認知的超

越。

傳統(tǒng)民本思想以君為主體,以民為客體。君是統(tǒng)治者,民是被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居于高高在上的

地位,自上而下地“為民做主”,而民始終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下等地位?!耙匀嗣駷橹行牡陌l(fā)展

思想”將人民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

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觀的基本實踐,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

面、社會歷史的各個維度之中,體現為自下而上地“由民做主”

傳統(tǒng)民本思想歸根到底是為階級政治服務,成為統(tǒng)治集團安頓民心、維護既有統(tǒng)治秩序的工具。

其核心是“統(tǒng)治”,是為了更有效地統(tǒng)治人民,維護專制皇權。與之相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

思想”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認為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人民的生活,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

人的全面解放與自由發(fā)展。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核心是“發(fā)展”,強調發(fā)展為了

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編自李廣子《從“以人民為中心”看“第二個結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度契合與共振,都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著追求人類美好社會理

想。

B.“大同社會”這一理想,體現著現實的目標和未來的憧憬,最全面系統(tǒng)地概括了人類的社會理

想。

C.“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既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也實現了對這一思想的超

越。

D.“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認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人民的生活,這與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傳統(tǒng)

民本思想不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學派思想始終處于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位置,它能夠與時俱進,適應歷史發(fā)展

B.《詩經》中的政治怨刺詩產生于西周末年,表達了當時貴族階層對現實的強烈批判

C.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出發(fā)點是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因此強調“君輕民貴”沒有意義

D.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體現了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地位的變化。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引用,旨在對比以人為本精神在各歷史時期的不同,突出儒家的與時俱進。

B.材料一開宗明義,在論證過程中既有整體概括,又有具體舉例,二者相互結合,論證充分。

C.材料二采用對比論證,在傳統(tǒng)民本思想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層層對比中突出觀點。

D.材料二從總體來看是總分結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圍繞中心觀點組織語言展開論述。

4.中國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學批判精神的契合與共振。請結合材料

一,以夏衍的《包身工》為例談談你的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時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1.B

【解析】“最全面系統(tǒng)地概括了人類的社會理想”說法不正確。

2.D

【解析】A項“始終”不對;B項“政治怨刺詩產生于西周末年”表述不準確,“貴族階層”擴大

范圍;C項“沒有意義”過于絕對。

3.A

【解析】引用論證的目的解釋不準確。

4.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學批判精神的契合與共振表現在:對人民的關心和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

現實的諷刺和批判。②《包身工》作為報告文學,記述了當時包身工們悲慘的生活,既有對“蘆柴棒”

等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有對當時黑暗勢力的批判和控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學批判

精神的契合。

5.①材料一側重論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致性,圍繞二者的一致性從人本精神、

批判精神兩方面展開論述。②材料二側重論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超越性:

傳統(tǒng)民本思想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與之相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強調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

一切發(fā)展為了人民。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試題。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學》發(fā)起的非虛構寫作的倡導,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響應,有一批作家積極參

與其中,陸續(xù)推出了自己的非虛構作品。非虛構寫作的興盛,對報告文學造成了強大的沖擊,消解

著報告文學的主體地位。首先是報告文學的受眾接受度遠不及非虛構寫作。黃燈的《一個農村兒媳

眼中的鄉(xiāng)村圖景》在網上首發(fā)閱讀量就超過了1。萬,這種高閱讀量就報告文學單部作品來說完全沒

有可能達到,二者受眾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會關注度上有冷熱之分。非虛構寫作總

是在不斷地制造出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引起全民的關注,并且延伸成為研究的課題,成為當下學術

研究的聚焦點。再次是非虛構寫作對現實的介入性在廣度上超越了報告文學。非虛構寫作將一切以

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都收入旗下,體現出一種開放性和親歷性。在非虛構寫作潮流中,“野生的

寫手”遍地開花,體現了大眾的參與性。由于是切身的經歷與感受,情感和文字表達更具有強烈的

感染力。這種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觸的現實感是專業(yè)化寫作的報告文學難以做到的,而這種切近生命

感同身受的體當僉也更具有“帶入性”,容易引發(fā)受眾的共鳴。

除外部因素的影響外,報告文學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來自自身。與非虛構作品越來越理直氣壯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報告文學近年來顯得有些失了底氣,因為不論是報告文學作家,還是報告文學

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對報告文學這一文體的充分自信,而文體自信的喪失正掣肘著報告文學這一文

體的存續(xù)發(fā)展。

(摘編自蔚藍《報告文學與非虛構寫作的維度差異》)

材料二:

在2003年“非虛構”并未流行之時,評論家們便已預言報告文學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

一是報告文學沒有像小說、詩歌那樣深廣的傳統(tǒng)根基,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已經無法生存;二

是既“報告”又“文學”的作品既會傷害報告又會傷害文學。第一點理由邏輯上便已經不能自洽,

如果報告文學因為沒有深廣的傳統(tǒng)根基便淪入消亡,那么同樣為舶來品的“非虛構”又如何有信心

在此間駐足。雖然報告文學是舶來之物,但在本土語境中并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也是事出有

因:報告文學既是寫實傳統(tǒng)的鹿續(xù),也是述史傳統(tǒng)的現代表達。第二點理由又恰恰是報告文學的魅

力所在,所言“傷害”不如說是一種周全,報告文學既有其報告性(新聞性),又有其文學性,這

也是報告文學區(qū)別于新聞紀實、小說、散文等體裁而獨立門戶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虛構”挑戰(zhàn)下,報告文學是否已經喪失內在活力,這一質疑也似乎成為報告

文學給“非虛構”讓位的理由之一。馬泰?卡林內斯庫的《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說:“審美現代

性意味著宏大敘事的解構,意味著平面化、瑣細化、去深度。”這似乎預示承載著認識功能、教育

功能的報告文學注定要被狂歡的現代主義拋棄。但現實是優(yōu)秀報告文學作品的題材卻呈現著多樣姿態(tài),

如張子影的《試飛英雄》關注中國空軍試飛員的忠誠無畏,紀紅建的《鄉(xiāng)村國是》記錄脫貧攻堅的

累累碩果。趙遐秋的《中國現代報告文學史》里說:“偉大的時代需要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優(yōu)秀的報

告文學產生于偉大的時代,正是偉大的時代推動了報告文學的發(fā)展?!痹谶h離戰(zhàn)火和號角的和平時

代,仍有著不見硝煙的偉大,仍有著激蕩卓越的不凡。報告文學在快餐化、娛樂化、媚俗化的文學

生態(tài)格局中更顯出嚴肅的莊重、真誠的悲憫。在解構的狂歡之中,報告文學將情感宣泄的碎片撿起,

力圖重新建構出深廣和完整的時代面貌。

實際上,在現代主義的狂歡之下,焦慮感如影隨形,人們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實、生命的

真實。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語的評論,常常遮蔽真實,曲解真實。2019年年初咪蒙團隊所

寫的“非虛構”作品《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虛構”的堂皇。這時,長

于個人經驗敘事引起大眾共鳴的“非虛構”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敵人并非報告文學,兩者之間并非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借助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的“非虛構”為獨立性搖旗,暗合現代主義

“忠于當下鮮活的個人經驗”的命題;但這也意味著在某些時候,“非虛構”極力逃離主流,刻意

回避積極,從而陷入消極悲觀等情緒之中,借渲染以共情,點燃更廣的社會負面情緒,而報告文學

卻??伞耙怨饷鞯男牡睾瓦h大的眼光”安撫個人的焦慮和不安。從“非虛構”的發(fā)展之中,報告文

學也應取其長處,躬親自省。在宏大敘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尷尬境地,以及在媚俗

和頹廢猖獗的名利場中如何自持,這是新的挑戰(zhàn),也是新的機遇。無法引起共鳴的“言不及物”的

尷尬,一來可能是因為大而空的書寫內容無法切中肯繁,二來可能是呆板滯塞的書寫方式不夠形象

生動。這兩點恰恰丟失了報告文學新聞性和文學性并重的文體原則?!胺翘摌嫛钡木娗庙?,正是

報告文學的自救契機。介入生活,落到實處,宏大而不夸張,載道而不說教,回歸初心和本真。

(摘編自丁佳雯《在“非虛構”挑戰(zhàn)下的報告文學》)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沒有《人民文學》倡導“非虛構”寫作從而引起熱烈響應,報告文學的主體地位也就不會

被“非虛構”寫作消解。

B.非虛構作品的理直氣壯決定了它的受眾接受度高、關注度高和對現實的介入度廣,而報告文學

因底氣不足正好相反。

C.報告文學傳到中國后,延續(xù)了中國的寫實傳統(tǒng)和述史傳統(tǒng),并非如一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沒

有深廣的傳統(tǒng)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虛構寫作對現實的介入性”,與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虛構”“長于個人經

驗敘事”,兩者內涵相同。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報告文學是專業(yè)化寫作,不能像非虛構寫手那樣寫切身的經歷和感受,生命體驗的“帶入性”

相對處于劣勢。

B.名為“非虛構”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受到批評,文章以此證明人們渴望生活及生命

的真實的觀點。

C.報告文學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問題以保持“新聞性”和“文學性”,也需要克服外部

名利場的不良影響。

D.報告文學要認準“介入生活,落到實處,宏大而不夸張,載道而不說教”這個方向和目標,否

則難以自救。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美國學者索爾?貝婁:“現代主義在形式上千變萬化,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再也無法深刻地表現現

代人復雜的生活。”

B.藝術評論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實,因為藝術的真實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沒有真實的生活,

就沒有藝術的真實?!?/p>

C.作家胡平:“報告文學能夠寫實、寫全時代精神,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并促進對歷史真相與歷

史現象的還原和反思。

D.作家丁曉原:“人生歷程豐富多彩,個體生命跌宕起伏,報告文學關注其中的故事性、傳奇性,

會使敘事充盈飽滿?!?/p>

4.材料二第一段針對報告文學消亡理由的反駁,充分有力。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5.有人說:“非虛構作品是報告文學消亡的推手?!蹦阃膺@種觀點嗎?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

法。

【答案】

1.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如果……也就不會……”假設推導錯誤。

材料一說的是“2010年由《人民文學》發(fā)起的非虛構寫作的倡導,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響應,有一批作

家積極參與其中,陸續(xù)推出了自己的非虛構作品。非虛構寫作的興盛,對報告文學造成了強大的沖擊,

消解著報告文學的主體地位”,“消解報告文學的主體地位"的是“非虛構寫作的興盛"所以“《人

民文學》倡導‘非虛構'寫作",并不一定導致“非虛構”寫作對報告文學的主體地位的消解”。其

次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非虛構寫作”只是報告文學主體地位衰落的外部因素,由“報告文學目前

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來自自身”可知,選項以偏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