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
CSCCS
團體標準
T/CSAExx-20xx
乘用車越野性能主觀評價方法
Off-roadperformanceevaluationmethodofpassengercars
20xx-xx-xx發(fā)布20xx-xx-xx實施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fā)布
乘用車越野性能主觀評價方法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乘用車的越野性能主觀評價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M1類乘用車的越野性能評測方法,其他類型的汽車可參照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3594機動車和掛車防抱制動性能和試驗方法
3術語和定義
GB/T13594、GB/T3067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設計載荷designload
整備質量基礎上增加前排2人、后排1人,人員不足時需要進行配載,配載則根據(jù)每人重量75kg計
算。
3.2
駕駛模式drivingmode
通過對車輛各子系統(tǒng)模式的重新適配以提供不同的車輛駕乘風格的功能[1]。
注1:通用的駕駛模式:
——AUTO:或稱為NORMAL,是指車輛最為均衡和基本的駕駛模式;
——COMFORT:舒適模式,是指車輛調整為偏舒適的駕乘風格;
——SPORT:運動模式,是指車輛調整為偏運動的駕乘風格;
——ALL-ROAD:區(qū)分于良好路面,是SUV作為水平均一非鋪裝路面駕駛的模式;
——OFF-ROAD:越野模式,是指車輛調整為適合越野道路行駛的駕乘風格。
3.3
全地形系統(tǒng)allterrainsystem
通過對車輛各子系統(tǒng)模式的重新適配以適合當前的地形和駕駛條件或所需駕駛風格的功能[2]。
注2:通用的全地形系統(tǒng)模式區(qū)分:
——自動:車輛自動根據(jù)路面情況選擇適應模式;
——泥濘/車轍:車輛對于泥濘、車轍的一種適應模式;
——草地/雪地:車輛對于草地、壓實雪面、淺泥等的一種適應模式;
——沙地:車輛對于深沙、深泥的一種適應模式;
1
——巖石:車輛對于攀巖、越障的一種適應模式。
3.4
穿越passthrough
車輛平行通過某特征路面的情況。
3.5
翻越cross
車輛整體跨過某特征路面的情況。
3.6
攀爬clamber
車輛翻越較大路面特征的情況,區(qū)分于翻越,更多的時候車輛前后輪都能接觸到需要跨過的路面
特征。
3.7
涉水wade
車輛在積水或河道中穿越的情況。
3.8
艏波bowwave
指車輛在涉水過程中,因為前方結構形狀推動水面前進,形成的高出正常水面的水波。
3.9
爬坡hill
車輛在不同坡度道路上行駛的情況,包含上坡和下坡,前進和后退,也包括直行和彎道。
3.10
非鋪裝路面unpavedpavement
土質基底路面,表面由土質或砂石覆蓋并長期碾壓形成,為與其它越野特征路面進行區(qū)分,本文
件中所指的非鋪裝路面均泛指水平均一的非鋪裝路面。
3.11
車轍track
車輛固定位置碾壓形成的土質基底特征路面。
3.12
枕木crosstie
2
硬質基底路面中嵌入高于路面20cm-30cm的方木或圓木形成的特征路面。
3.13
坡道slope
沙、土、巖石等堆積形成,如土坡、巖石坡、草坡等,也有非硬質基地坡道,如沙坡。
3.14
礫石gravel
直徑在2cm-20cm左右的碎石或鵝卵石堆疊形成平整路面。
3.15
泥濘mud
一指水分較高的深泥,深度在10cm-20cm之間。
3.16
沙地sand
由深度高于50cm的干燥小顆粒沙子堆積形成的特征路面,本文中所指的沙地這種特征路面,特指
內陸沙漠中含水量較小且具備一定流動性的沙地。
3.17
巖石rock
由直徑大于50cm的巖石固定在路面,或由直徑在40cm-50cm左右的巨巖堆疊形成。
3.18
電子穩(wěn)定系統(tǒng)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
通過牽引力控制及制動干預來提高車輛極限穩(wěn)定性的一套電控系統(tǒng),其中包含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
(ABS:AntilockBrakeSyetem)、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TCS:TractionControlSystem)、車輛行駛動態(tài)控
制系統(tǒng)(VDC:VehicleDynamicsControl)三大模塊,也包括陡坡緩降(HDC:HillDescent
Control)、坡道起步輔助系統(tǒng)(HAC:Hill-startAssistControl)等附加功能模塊,以下簡稱為ESP。
3.19
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antilockbrakesyetem
制動過程中,能自動控制車輛一個或者幾個車輪在其選裝方向上的滑移程度的系統(tǒng),以下簡稱ABS。
[來源:GB/T13594-20033.1]
3.20
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tractioncontrolsystem;TCS
通過對發(fā)動機扭矩及制動干預來消除輪胎應驅動力過大帶來的打滑的系統(tǒng),以下簡稱TCS。
3
3.21
車輛行駛動態(tài)控制系統(tǒng)vehicledynamicscontrol
通過牽引力控制及制動干預來控制輪胎滑移率來控制車輛行駛姿態(tài)、提高車輛側向力極限時的穩(wěn)
定的系統(tǒng),以下簡稱VDC。
3.22
陡坡緩降hilldescentcontrol
通過牽引力控制及制動干預來控制車輛在陡峭的坡道上下降的速度的系統(tǒng),以下簡稱HDC。
3.23
坡道起步輔助系統(tǒng)hill-startassistcontrol
通過制動干預及驅動扭矩的監(jiān)控調整制動釋放時機輔助駕駛員在上坡起步時導致溜車的系統(tǒng),以
下簡稱HAC。
4評測條件
4.1車輛條件
4.1.1被評測車輛應調整到滿足主機廠技術要求條件。
4.1.2車輛應保證裝備齊全,內外飾干凈,車內無與評測無關的物品,相關設備及儀器應固定牢靠。
4.1.3按照附錄A對車輛進行檢查,并將結果填入表A.1、表A.2、表A.3中。
4.2評測載荷
評測時,被車輛應為設計載荷。開發(fā)階段的被評測車輛,需要通過配載來滿足明確的載荷要求。
市售商品車或無明確設計載荷要求的車輛,可根據(jù)設計載荷定義進行調整。
4.3胎壓
4.3.1根據(jù)被評測車輛胎壓標簽中規(guī)定的數(shù)值調整輪胎胎壓,特別是有越野胎壓要求或針對各不同路
面特征進行區(qū)分的胎壓要求時,還需要根據(jù)當前評測情況實時調整胎壓狀態(tài)。
4.3.2評測前對胎壓進行檢查及調整。
4.3.3當日因工況改變需要調整胎壓時,需要在輪胎溫度接近環(huán)境溫度后再進行調整。
4.4天氣條件
評測時,應是無雨、無雪、無霜、無霧、無霾天氣。
4.5試驗場地
4.5.1評測在試驗場內進行,特殊路面可借用外部道路或其他場地資源進行補充。
4.5.2除有特殊要求外,評價路面需要保持原有表面特征,無積水、冰、雪等覆蓋。
5主觀評價
4
5.1評分標準
采用十分制的評分標準,見表1。
表1評分標準
人員評價市場評價
評分(性能水平)用戶滿意度用戶感知度
10性能表現(xiàn)優(yōu)異無法感知
9性能表現(xiàn)非常好所有用戶均滿意
8性能表現(xiàn)良好非常滿意接受過培訓的用戶
7性能表現(xiàn)一般
6性能表現(xiàn)可以接受大部分用戶滿意特定用戶
5性能表現(xiàn)不可接受少數(shù)人不滿
4一般用戶
3功能完成水平差
2非常不滿
1功能故障所有用戶
5.2評分標準實施方法
5.2.1評價人員需熟知評分標準定義,充分理解評分代表的含義,能夠準確定義性能表現(xiàn)與分數(shù)之間
的關系。
5.2.2除按照規(guī)定評分外,評價人員需對評價結果加以文字說明,文字說明需客觀真實反映當前評價
內容的現(xiàn)象特征。
5.2.3除上述整數(shù)外,可使用“.5”、“.25”或“.75”來對不同性能表現(xiàn)進行區(qū)分。
a)“.5”表征為該項性能介于兩整數(shù)位性能水平之間,差異較明顯,但又不足達到整數(shù)位之間的
差別,0.5的差別較常使用,作為專業(yè)評價人員而言,0.5的差別表征為該差異需要簡單確認才能確定
的差別;作為用戶而言,0.5的差別表征為該差異用戶能感知,但需要再次對比評價才能確認的差別。
b)“.25”和“.75”表征該項性能介于整數(shù)位與“.5”位之間,差異稍明顯,但不足以達到
“.5”的差異,0.25的差別使用較少,作為專業(yè)評價人員而言,0.25的差別表征為該差異需要仔細確認
或再次對比評價才能確定的差別;作為用戶而言,0.25的差別表征為該差異用戶較難感知,或僅僅知道存
在差異卻不能確定,或需要長時間且多次的對比評價方能感知,即使是接受過培訓的用戶,也僅能模
糊感知的差別;因消費者和評價人員認知或需求的提高,或當前車型市場整體性能水平的提升等影
響,主觀評價的分數(shù)具備一定的時效性,每次給出的分數(shù)僅能代表當前時間點的絕對水平,和當前對比
車輛或樣件的相對水平。
5.3評價工況
5.3.1水平均一非鋪裝路面
5.3.1.1轉向操縱性
5.3.1.1.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5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ALL-ROAD”模式,無“ALL-ROAD”模式的可切換至
“AUTO”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全地形系統(tǒng)切換到“自動”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不同調整;
c)手動變速箱選擇適合當前車速及行駛阻力的擋位,自動變速箱使用“D”擋;
d)四驅模式選擇為“自動”擋、“兩驅”或“四驅高速”擋;
e)分別以40km/h和60km/h在水平均一非鋪裝路面勻速行駛;
f)直行,以不高于5°/s的速度轉動轉向盤,轉動幅度不超過±20°,左右連續(xù)操作;
g)彎道,分別以10°/s、20°/s的速度進行轉向角追加,直到車輛達到轉彎極限。
5.3.1.1.2評價項目
a)車輛在施加轉向后橫擺及側向加速度建立的情況,包括直行小轉角輸入、入彎、出彎、彎中
調整、達到車輛極限等整個過程中的情況;
b)橫擺產(chǎn)生時的突兀感及橫擺過程中的線性感;
c)手力建立的梯度;
d)手感的反饋及與車輛響應的匹配程度;
e)車輛不足轉向度及進入不足轉向的線性程度;
f)車輛轉向特性的穩(wěn)定程度;
g)CDV系統(tǒng)干預的時機和力度。
5.3.1.2接地感
5.3.1.2.1操作方法
按照5.3.1.1.1中的操作。
5.3.1.2.2評價項目
a)因路面激勵而引起的行駛軌跡偏移大小及速度,是否易于修正;
b)車輛與地面連接的情況,是否有易于丟失抓地力的情況;
5.3.1.3直行穩(wěn)定性
5.3.1.3.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1.1.1中的a)、b)c)、d)操作;
b)輕扶轉向盤,分別以40km/h和60km/h在水平均一非鋪裝路面勻速直線行駛。
5.3.1.3.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在不加轉向輸入時的直行能力,是否存在隨機的左右飄忽現(xiàn)象,是否因為前后軸的
干擾產(chǎn)生不穩(wěn)定的橫擺動作,是否因為垂直輪跳及路面波動等干擾車輛直行;
b)評價車輛在制動及加速過程中車身運動的控制能力,以及行駛軌跡的保持能力。
5.3.1.4彎道穩(wěn)定性
5.3.1.4.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1.1.1中的a)、b)c)、d)操作;
b)輕扶轉向盤,分別以40km/h和60km/h在水平均一非鋪裝路面中的彎道行駛。
5.3.1.4.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在轉彎時的側傾控制,包括側傾的大小、側傾速度、側傾衰減以及前后的側傾平
衡,以及因路面激勵帶來的側傾變化;
6
b)評價車輛在彎道中的因路面激勵丟失抓地力后的車輛動態(tài)改變量,是否發(fā)生較大的車輛行駛
軌跡改變,是否發(fā)生較大的轉向特性改變;
c)評價彎道中不同強度制動時的車輛動態(tài)改變,是否保持原有行駛軌跡,是否發(fā)生轉向特性的
改變,對行駛軌跡的修正難度;
d)評價彎道中不同強度加速時的車輛動態(tài)改變,是否保持原有行駛軌跡,是否發(fā)生轉向特性的
改變,對行駛軌跡的修正難度;
e)VDC系統(tǒng)干預的時機和力度。
5.3.1.5底盤舒適性
5.3.1.5.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1.1.1中的a)、b)、c)、d)、e)操作;
b)貼緊座椅靠背,輕扶方向盤保持車輛直行。
5.3.1.5.1評價項目
a)車輛懸架運動的順暢感及行程控制;
b)車身控制水平及平衡;
c)路面激勵輸入的觸感及大?。?/p>
d)路面激勵引起的車輛振動水平及衰減快慢;
e)車身及底盤件發(fā)生的異響。
5.3.1.6座椅隔絕
5.3.1.6.1操作方法
按照5.3.1.5.1中的操作。
5.3.1.6.2評價項目
a)座椅對沖擊的隔絕;
b)座椅對振動的吸收;
c)座椅對振動的衰減。
5.3.1.7座椅支撐
5.3.1.7.1操作方法
按照5.3.1.4.1中的操作。
5.3.1.7.2評價項目
a)車輛垂向運動過程中座椅提供的垂向支撐;
b)車輛側向運動過程中座椅提供的側向支撐;
c)座椅提供的夾持或包裹的情況。
5.3.1.8轉向盤打手
5.3.1.8.1操作方法
按照5.3.1.1.1中的操作。
5.3.1.8.2評價項目
a)評價駕駛過程中因路面激勵帶來的逆反饋大?。?/p>
b)評價駕駛過程中因路面激勵帶來的逆反饋的突兀情況;
c)該逆反饋是否影響駕駛員操作,是否容易帶來腕部的損傷。
7
5.3.1.9制動穩(wěn)定性
5.3.1.9.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1.1.1中的a)、b)、c)、d)、e)操作;
b)分別以不同強度施加制動使車輛減速,直到ABS觸發(fā)為止。
5.3.1.9.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制動過程中行駛軌跡的保持能力;
b)評價車輛制動過程中對行駛軌跡修正及更改的能力;
c)是否較容易觸發(fā)ABS或發(fā)生輪胎抱死;
d)ABS觸發(fā)后車輛的行駛軌跡保持能力及修正難度;
e)制動的強度。
5.3.1.10制動操縱性
5.3.1.10.1操作方法
按照5.3.1.9.1操作。
5.3.1.10.2評價項目
a)制動過程中通過制動踏板對車輛減速度的控制能力;
b)能否輕松控制ABS觸發(fā)的時機。
5.3.1.11加速性能
5.3.1.11.1操作方法
a)按照5.3.1.1.1中的a)、b)、c)、d)操作;
b)分別在直線及彎道中以20km/h及40km/h進行不同油門開度的加速操作。
5.3.1.12.2評價項目
a)車輛動力輸出的響應;
b)車輛加速時的加速度水平;
c)對于有TCS的車輛,需考量TCS控制的線性程度及干預力度;
d)發(fā)動機扭矩儲備的大小,車輛加速時的輕松感;
e)控制車輛急加速但TCS不觸發(fā)的難易程度。
5.3.1.12扭矩穩(wěn)定性
5.3.1.12.1操作方法
a)按照5.3.1.1.1中的b)、c)、d)、e)操作;
b)手動變速箱選擇適合當前車速的最高擋位,自動變速箱使用“D”擋。
5.3.1.12.1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在當前擋位維持車速的難易程度,是否需要頻繁換擋,是否是需要繁多的油門操
作;
b)車輛當前狀態(tài)下的動力輸出響應,是否感知扭矩不足。
5.3.2車轍
5.3.2.1接地感
5.3.2.1.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OFF-ROAD”模式,無“OFF-ROAD”模式的可切換至
8
“SPORT”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全地形系統(tǒng)切換到“自動”模式或“車轍”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應選擇“1”擋或“2”擋,自動變速箱有手動模式的切換到手動模式;并將擋位
置于“1”擋或“2”擋,自動變速箱無手動模式的將擋位置于“D”擋;
d)四驅模式選擇為“自動”擋、“四驅低速”擋或“四驅高速”擋;
e)分別以20km/h和40km/h的車速沿著車轍導向勻速行駛,并小幅轉動轉向盤進行離開車轍及回到
車轍的操作。
5.3.2.1.2評價項目
a)車輛是否因過多的輪跳而丟失抓地;
b)在離開車轍時輪胎是否會離開地面;
c)車輛離開及返回車轍時抓地力的保持能力;
d)車輛是否易因為抓地力的丟失而產(chǎn)生突兀的行駛軌跡變化。
5.3.2.2車身運動控制
5.3.2.2.1操作方法
按照5.3.2.1.1中的操作。
5.3.2.2.2評價項目
a)在車轍內行駛時車身小幅的晃動;
b)離開車轍時的車身控制,是否具有較大的車身運動幅度,或者較為顛簸。
5.3.2.3座椅支撐
5.3.2.3.1操作方法
按照5.3.2.1.1中的操作。
5.3.2.3.2評價項目
a)離開和返回車轍時,由座椅提供的側向支撐及包裹;
b)車轍內行駛時受到路面干擾時的座椅支撐及包裹。
5.3.2.4機動性
5.3.2.4.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2.1.1中a)、b)、c)、d)的操作;
b)在具有車轍或平行枕木的道路中進行調頭。
5.3.2.4.2評價項目
a)轉彎半徑的大??;
b)在狹小空間內轉彎的便利性;
c)路面激勵的是否會給調頭操作帶來較大的干擾。
5.3.2.5視野
5.3.2.5.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2.1.1中a)、b)、c)、d)的操作;
b)按照5.3.2.4.1中b)的操作;
c)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分別以20km/h及40km/h在車轍內勻速行駛,并小幅轉動轉向盤進行離開車轍及回到車轍的操
9
作;
——以小于10km/h的車速,垂直于車轍或枕木的方向,通過或翻越路面激勵;
——以小于10km/h的車速,與車轍或枕木成45°角方向,通過或翻越路面激勵。
為保證車輛及人員的安全,翻越枕木時應避免使用沖撞的方式。
5.3.2.5.2評價項目
a)在車轍內勻速行駛時對于車轍深度、車轍寬度、車轍道路情況的視覺感知能力;
b)在垂直或45°角通過車轍以及枕木時對于輪胎位置、車轍深度、路面情況、車輛前后與路面
的激勵的距離等的視覺感知能力;
c)整個操作過程中是否容易感知車輛的邊緣位置及與障礙的距離;
d)調頭時對于路面激勵距離的感知能力。
5.3.2.6路感
5.3.2.6.1操作方法
按照5.3.2.5.1中的操作。
5.3.2.6.2評價項目
a)在車轍內行駛或離開車轍時對于路面情況的感知能力,包括對于路面紋理、路面起伏反饋、
側向起伏反饋等;
b)在垂直和45°角通過車轍以及枕木時,對于輪胎接觸情況的感知,包括輪胎是否接觸到了路
面激勵,輪胎抓地力的好壞,輪胎是否發(fā)生離地等;
c)對于路面附著力變化的感知程度。
5.4.2.7牽引能力
5.3.2.7.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2.1.1中a)、b)、c)、d)的操作;
b)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分別以原地、10km/h、20km/h進行各油門開度下的加速操作;
為保證車輛及人員安全,加速時無需持續(xù)較長時間。以下操作中涉及在越野路面加速的操作均可
按照此進行。
——分別以20km/h和40km/h的車速沿著車轍導向勻速行駛,并小幅轉動轉向盤進行離開車轍及回
到車轍的操作,通過油門操作保持車速的穩(wěn)定;
——將車輛停放在與車轍或枕木垂直和45°角方向,使輪胎輕微接觸路面激勵,操作油門使車輛
緩慢通過或翻越路面障礙。
5.3.2.7.2評價項目
a)車輛是否具備充足的扭矩儲備來應對行駛、加速或翻越時的道路阻力;
b)自動變速箱是否能夠充分的傳輸扭矩;
c)四驅系統(tǒng)是否能夠合理的將扭矩輸出到前后軸;
d)輪胎是否具備較好的抓地力來將傳動系的扭矩輸出到地面,并牽引車輛前進;
e)評價車輛在遇到行駛阻力突變時保持車速的能力;
f)TCS系統(tǒng)介入后是否依舊能夠保持充足的扭矩輸出并牽引車輛前進。
10
5.3.2.8扭矩控制性
5.3.2.8.1操作方法
按照5.3.2.7.1中的操作。
5.3.2.8.2評價項目
a)是否能夠比較輕松的根據(jù)路面情況控制發(fā)動機扭矩輸出,即使是極低的發(fā)動機轉速是否也能
夠輕松控制;
b)發(fā)動機扭矩輸出的線性程度;
c)控制車輛輪胎不空轉或不觸發(fā)TCS的難易程度;
d)僅使用油門單踏板操作控制車輛前進、停止的難易程度。
5.3.2.9操作難度
5.3.2.9.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2.1.1中a)、b)、c)、d)的操作;
b)按照5.3.2.4.1中b)的操作;
c)按照5.3.2.7.1中b)的操作。
5.3.2.9.2評價項目
a)對于加速踏板、制動踏板、離合踏板操作的難易程度;
b)對于變速器擋位、差速器擋位、差速器鎖止操作的難易程度;
c)對于轉向盤操作的難易程度;
d)對于各輔助功能操作的難易程度。
5.3.2.10制動操控性
5.3.2.10.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2.1.1中a)、b)、c)、d)的操作;
b)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以40km/h分別進行不同強度下的制動,直到輪胎抱死或ABS觸發(fā);
——以40km/h大力制動但無輪胎抱死或ABS觸發(fā);
——將車輛停放在與車轍或枕木垂直和45°角方向,使輪胎輕微接觸路面激勵,操作油門使車輛
緩慢通過或翻越路面障礙,操作制動踏板控制車輛前進、倒退和停止。
5.3.2.10.2評價項目
a)對于制動減速度控制的難易程度;
b)大力制動但控制車輛無輪胎抱死或ABS觸發(fā)的難易程度;
c)對于低車速區(qū)間車輛動態(tài)控制的難易程度;
e)控制車輛平穩(wěn)、順暢通過的難易程度。
5.3.3坡道
5.3.3.1扭矩容量
5.3.3.1.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根據(jù)以下情況切換駕駛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
整;
11
——對于硬質基底的坡道切換駕駛模式到“ALL-ROAD”模式,如無該駕駛模式可切換到
“OFF-ROAD”模式或“SPORT”模式;
——對于非硬化基底的坡道切換駕駛模式到“OFF-ROAD”模式,如無該駕駛模式可切換到
“SPORT”模式;
b)全地形系統(tǒng)可切換到“自動”或根據(jù)實際路面特征切換為相應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
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應選擇適配當前車速的最低擋位,自動變速箱有手動模式的切換到手動模式,并
將擋位置于適配當前車速的最低擋位,自動變速箱無手動模式的將擋位置于“D”擋;
d)四驅模式可在“自動”擋、“四驅低速”擋、“四驅高速”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e)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以10km/h的車速從水平路面駛入坡道上坡方向,并在坡道上保持該車速;
——在坡道上以10km/h左右進行爬坡操作,隨后進行不同油門開度下的加速操作;
——將車輛靜止于坡道上,車頭朝著坡頂方向,操縱油門從靜止狀態(tài)起步,加速并穩(wěn)定車速在
10km/h;
——車輛在0%-100%連續(xù)變化坡道中駕駛車輛以5km/h-10km/h車速區(qū)間行駛;
——車輛前進上坡與車輛倒退上坡均需嘗試1)。
注1:一般倒車的工況風險及難度均高于前進,僅作為補充評價的操作。以下內容中如無特殊說明,倒車的情況均
只作為補充評價。
5.3.3.1.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進入坡道后維持車速的難度,發(fā)動機扭矩儲備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較大的油門開
度,車輛車速波動是否很大且較難維持;
b)評價車輛加速時的加速度水平,是否符合駕駛員加速的預期,發(fā)動機扭矩儲備是否充足,加
速時的扭矩延續(xù)性好壞;
c)車輛在坡道起步時的難易程度,低轉速區(qū)間扭矩是否能夠保證車輛順暢的起步;
d)HAC功能釋放的時機是否合適。
5.3.3.2坡降速度
5.3.3.2.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3.1.1中a)、b)的操作;
b)手動變速箱將擋位置于“1”擋,自動變速箱有手動模式的切換到手動模式,并將擋位置于
“1”擋,自動變速箱無手動模式的將擋位置于“D”擋;
c)四驅模式切換到“四驅低速”擋,無“四驅低速”擋的切換到“自動”擋;
d)將車輛陡坡緩降或類似功能激活;
e)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將車輛車頭朝向坡底方向靜止停放在坡道上,松開腳制動及駐車制動,不操作油門,待車輛
自然滑動到穩(wěn)定車速2);
注2:為保證車輛及人員安全,當車輛車速超出駕駛員可控范圍后可對其進行人為干預,不必等待車輛達到當前最
高的穩(wěn)定車速。以下操作中涉及到自然滑動時的穩(wěn)定車速高于駕駛員可控范圍的,均可按照此注進行。
12
——將車輛車頭朝向坡底方向靜止停放于接近坡底的坡道上,松開腳制動及駐車制動,不操作油
門,待車輛自然滑動到穩(wěn)定車速,隨后離開坡道進入到水平路面;
——待車輛在下坡過程中自然滑動到穩(wěn)定車速后,輕點油門后松開,待其恢復到穩(wěn)定車速3);
注3:為保證車輛及人員安全,若車輛自然滑動的穩(wěn)定車速超出駕駛員可控范圍時,可取消此操作。
——待車輛在下坡過程中自然滑動到穩(wěn)定車速后,輕點制動后松開,待其恢復到穩(wěn)定車速;
——將車輛停放于坡頂,車頭朝向下坡方向,松開腳制動及駐車制動,不操作油門,待車輛蠕行
進入下坡,待其達到穩(wěn)定車速;
——在坡度從0%-100%變化的連續(xù)下坡坡道中松開腳制動和油門,待車輛自然滑行;
——車輛前進下坡及倒退下坡均需嘗試。
5.3.3.2.2評價項目
a)車輛在下坡過程中最低穩(wěn)定車速是否安全,是否超出駕駛員可控范圍,一般而言,在越野過
程中較低的車速能夠在下坡過程中提供更好的安全感。
b)車輛坡道緩降系統(tǒng)或其他相似功能介入的時機及力度是否合適,系統(tǒng)退出的時機是否合適,
在連續(xù)彎道中是否符合駕駛員對于系統(tǒng)介入的預期;
c)車輛在下坡過程中油門控制的難易程度,坡道緩降系統(tǒng)對于油門操作的響應及車速上升的線
性程度,油門松開后車輛恢復到穩(wěn)定車速的快慢及線性程度,恢復穩(wěn)定后的車速是否符合預
期;
d)追加制動后車輛能否恢復到最低穩(wěn)定車速,恢復的時間是否超出預期,是否有明顯車速超
調。
5.3.3.3制動操控性
5.3.3.3.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3.1.1中a)、b)、c)、d)的操作;
b)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將車輛車頭朝著坡頂方向駛入坡道,輕踩制動將車輛停在坡道上;
——將車輛車頭朝著坡頂方向駛上坡頂,接近坡頂時輕踩制動控制車輛駛到坡頂,并水平停止于
坡頂;
——將車輛車頭朝著坡底方向,從坡頂駛入下坡路段,通過制動控制車輛進入下坡時的車速;
——使車頭朝著坡底方向,通過制動控制車輛下坡過程中的車速,并依靠制動將車輛停止于下坡
路段中;
——使車頭朝著坡底方向,在離開坡道時通過制動操作控制車速,使車輛順暢的離開坡道路段;
——在0%-100%連續(xù)變化坡道中,通過制動控制車輛前進、停止、倒退、穩(wěn)速;
——車輛前進和倒退的情況均需要進行嘗試。
5.3.3.3.2評價項目
a)車輛在坡道中通過制動控制車輛平穩(wěn)停止的難易程度;
b)車輛達到坡頂時通過制動控制車輛車速的難易程度;
c)車輛進入下坡時通過制動控制車輛車速的難易程度;
d)車輛在下坡過程中通過制動控制車輛車速的難易程度;
e)車輛到達坡底后通過制動控制車輛順暢離開坡道的難易程度;
13
f)大力制動但控制輪胎不抱死或ABS不觸發(fā)的操作難度;
g)低速時ABS工作情況。
5.3.3.4視野
5.3.3.4.1操作方法
按照5.3.3.3.1中的操作。
5.3.3.4.2評價項目
a)車輛在接近坡道并開始上坡時車輛前部及后部的視野;
b)車輛在到達坡頂時的前部及側方視野;
c)車輛在從坡頂接近下坡時的前部及側方視野;
d)車輛在接近坡底時的前方視野及后方視野;
e)在連續(xù)坡道中接近彎道時的側方視野。
f)視野評價中包括直接視野,如直接目視、反光鏡目視等,也包括間接視野,如全景影像、雷
達等。
5.3.3.5駐車制動能
5.3.3.5.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a)按照5.3.3.1.1中a)、b)、c)、d)的操作;
b)使用行車制動分別將車輛車頭朝著坡頂和坡底方向靜止停放于坡道上,啟動駐車制動,隨后
松開腳制動。
5.3.3.5.2評價項目
a)判斷車輛能否通過駐車制動靜止于坡道上;
b)駐車制動的操作是否方便,駐車操作力是否較大。
5.3.3.6牽引能力
5.3.3.6.1操作方法
按照5.3.3.1.1中的操作。
5.3.3.6.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前后軸扭矩分配是否合適;
b)判斷車輛前進或倒退的難易程度,及前進后退扭矩輸出的線性程度;
c)輪胎是否能夠將車輛扭矩充分的傳遞到地面;
d)車輛扭矩輸出的線性程度;
e)TCS系統(tǒng)干預的時機和力度,能否較好的控制輪胎空轉,能否充分利用良好接地側輪胎的抓地
力;
f)通過單油門踏板控制車輛前進及停止的難易程度。
5.3.3.7轉速穩(wěn)定性
5.3.3.7.1操作方法
按照5.3.3.1.1中的操作。
5.3.3.7.2評價項目
a)在坡道上行駛時發(fā)動機的轉速波動或扭矩輸出波動;
b)低轉速區(qū)間遇到較大的行駛阻力變化時車輛能否能夠保持扭矩穩(wěn)定的輸出。
14
5.3.3.8通過性
5.3.3.8.1操作方法
按照5.3.3.3.1中的操作。
5.3.3.8.2評價項目
a)車輛在接近坡道并開始上坡時,車輛前后保險杠與路面的接觸情況;
b)車輛在到達坡頂時,底盤與路面的接觸情況;
c)車輛在離開坡道時,車輛前后保險杠與路面的接觸情況;
d)連續(xù)坡道行駛時,側裙與路面的接觸情況。
5.3.3.9換擋便利性
5.3.3.9.1操作方法
a)按照5.3.3.1.1中a)、b)、c)、d)的操作;
b)根據(jù)以下幾種工況進行評價:
——在連續(xù)坡道行駛中,四驅系統(tǒng)在“兩驅”擋和“四驅”擋之間進行切換;
——在連續(xù)坡道行駛中,四驅系統(tǒng)在“四驅低速”擋和“四驅高速”擋之間進行切換;
——在連續(xù)坡道行駛中,進行連續(xù)直線行駛,根據(jù)實際道路情況和車速,手動在變速箱在“1”擋
和“2”擋之間進行切換;
——在連續(xù)坡道行駛中,進行調頭操作,手動變速箱在“1”擋和“R”擋之間進行切換,自動變速
箱在“D”擋和“R”擋之間進行切換;
5.3.3.9.2評價項目
a)四驅系統(tǒng)在“兩驅”擋和“四驅”擋之間切換的便利性;
b)四驅系統(tǒng)在“四驅低速”擋和“四驅高速”擋之間切換的便利性;
c)手動變速箱在“1”擋、“2”擋、“R”擋、“N”擋之間切換的便利性;
d)自動變速箱在“D”擋、“R”擋和“N”擋之間切換的便利性。
5.3.3.10接地感
5.3.3.10.1操作方法
按照5.3.3.3.1中的操作。
5.3.3.10.2評價項目
a)評價輪胎是否能夠很好的利用懸架行程而緊貼地面;
b)駕駛過程中對路面附著系數(shù)的感知能力;
c)對路面坡度的感知能力。
5.3.4礫石
5.3.4.1底盤舒適性
5.3.4.1.1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OFF-ROAD”模式,無“OFF-ROAD”模式的車輛
可選擇“SPORT”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全地形系統(tǒng)可切換至“自動”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選擇“1”擋或“2”擋,自動變速箱具備手動功能的,手動選擇“1”擋或“2”
擋,無手動功能的選擇“D”擋;
d)四驅模式選擇為“四驅低速”擋;
e)分別以10km/h和30km/h的車速在礫石路面勻速行駛。
15
5.3.4.1.2評價項目
a)底盤對于路面激勵的隔絕感,包括輸入力的大小,輸入力的柔和水平,底盤振動的大小等;
b)車身運動的平衡感、控制感。
5.3.4.2座椅隔絕
5.3.4.2.1操作方法
按照5.3.4.1.1中的操作。
5.3.4.2.2評價項目
a)座椅對于振動的吸收、衰減;
b)座椅對于路面沖擊的隔絕。
5.3.4.3接地感
5.3.4.3.1操作方法
按照5.3.4.1.1中的操作。
5.3.4.3.2評價項目
a)車輛對于路面干擾的敏感程度,是否易帶來較大幅度的車身運動,是否產(chǎn)生較大的行駛軌跡
偏移,對行駛軌跡修正的難易程度;
b)受到路面干擾車輛是否易產(chǎn)生因輪胎跳動帶來的抓地力降低。
5.3.4.4扭矩控制性
5.3.4.4.1操作方法
a)按照5.3.4.1.1中a)、b)、c)、d)的操作;
b)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分別以10km/h和30km/h的車速勻速行駛;
——分別以不同的油門開度從10km/h加速到30km/h,大油門下控制輪胎不空轉或TCS不觸發(fā);
——分別以不同的油門操作進行靜止起步操作;
5.3.4.4.2評價項目
a)車輛在礫石路面勻速行駛的難易程度;
b)起步及加速時對于加速度控制的難易程度,是否易于發(fā)生前竄的情況;
c)控制輪胎不空轉或TCS不觸發(fā)的難易程度。
5.3.4.5轉向盤打手
5.3.4.5.1操作方法
a)按照5.3.4.1.1中a)、b)、c)、d)的操作;
b)緊靠座椅,輕扶轉向盤;
c)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分別以10km/h和30km/h的車速勻速直線行駛;
——以10km/h的車速勻速行駛,并操作轉向盤進行不同半徑的轉向,直至最大轉向盤轉角。
5.3.4.5.2評價項目
a)評價受到路面激勵時轉向盤上帶來的反饋大小是否適當;
b)轉向盤上反饋力的突兀感;
c)在轉彎時是否能夠輕松的操作轉向盤。
5.3.4.6座椅支撐
5.3.4.6.1操作方法
16
按照5.3.4.1.1中的操作。
5.3.4.6.2評價項目
當車輛發(fā)生車身運動時,座椅提供的各向支撐。
5.3.4.7車身運動控制
5.3.4.7.1操作方法
按照5.3.4.1.1中的操作。
5.3.4.7.2評價項目
a)車身運動的幅值大小及速度;
b)車身運動帶來的車輛穩(wěn)固感及平衡感。
5.3.5泥濘
5.3.5.1牽引能力
5.3.5.1.1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OFF-ROAD”模式,無“OFF-ROAD”模式的車輛
可選擇“SPORT”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地形識別系統(tǒng)可切換至“自動”模式或者“車轍”模式,無地形識別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選擇“1”擋或“2”擋,自動變速箱具備手動功能的,手動選擇“1”擋或“2”
擋,無手動功能的選擇“D”擋;
d)四驅模式可在“四驅低速”擋、“四驅高速”擋、“自動”擋中進行選擇;
e)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以10km/h的車速勻速駛入泥濘道路,并保持車速;
——將車輛靜止停放于泥濘道路中,不同開度操作油門使車輛起步并加速到10km/h;
——分別以10km/h和20km/h的車速在泥濘道路中勻速行駛;
——從10km/h開始,以不同油門開度將車輛加速到20km/h左右;
——將車輛停放于已有車轍存在的泥濘道路,小幅轉動轉向盤,操作油門駛離車轍;
——以10km/h的車速在已有車轍存在的泥濘道路中勻速行駛,小幅轉動轉向盤進行駛離車轍的操
作;
——前進及倒退的情況均需進行。
5.3.5.1.2評價項目
a)輪胎抓地力水平,能否輕松的將發(fā)動機扭矩傳遞到路面牽引車輛前行;
b)輪胎是否容易被泥包裹;
c)加速時車輛的加速能力,輪胎空轉的程度;
d)車輛脫困時,發(fā)動機能夠提供充的扭矩;
e)保持車速時是否容易因輪胎打滑而失去動力;
f)車輛是否容易因道路行駛阻力而喪失車速;
g)從車轍中離開時輪胎提供的路面牽引水平;
h)四驅系統(tǒng)前后軸扭矩分配的合理程度;
i)TCS作用時機、力度及有效性。
5.3.5.2扭矩控制性
5.3.5.2.1操作方法
a)按照5.3.5.1.1中a)、b)、c)、d)的操作;
17
b)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將車輛駛入泥濘道路后停放與泥濘道路中,通過油門操作車輛以最低車速情況駛離泥濘道
路;
——在泥濘道路中,加速到10km/h的車速,但不發(fā)生輪胎空轉或不觸發(fā)TCS;
——在已有車轍的泥濘道路中靜止停放車輛并小幅操作轉向盤,進行駛離車轍的操作,并在接觸
到車轍后通過油門單踏板控制車輛前后搖動;
——以10km/h的車速在泥濘道路中勻速行駛。
5.3.5.2.2評價項目
a)通過油門控制發(fā)動機扭矩輸出的難易程度,扭矩輸出是否線性;
b)通過油門控制輪胎不空轉或TCS不觸發(fā)的難易程度;
c)通過油門單踏板操作控制車輛前進和倒退的難易程度;
d)通過小幅油門操作控制車輛勻速行駛的難易程度。
5.3.5.3換擋便利性
5.3.5.3.1操作方法
a)按照5.3.5.1.1中a)、b)、c)、d)的操作;
b)將車輛輕陷于泥濘道路中,手動變速箱在“1”擋和“R”擋中切換,自動變速箱在“D”擋與
“R”擋之間進行切換,使車輛產(chǎn)生前后的運動,并駛離當前陷車路段;
c)切換“四驅低速”擋和“四驅高速”擋進行脫困;
d)切換差速器鎖止功能進行脫困。
5.3.5.3.2評價項目
a)擋位切換的操作便利性;
b)車輛在擋位切換后帶來的扭矩輸出的銜接是否順暢;
c)是否較容易的按照駕駛員意圖選到適合的擋位;
d)前后晃動過程中油門操作的難易程度。
5.3.5.4附件損傷
5.3.5.4.1操作方法
按照5.3.5.1.1中的操作。
5.3.5.4.2評價項目
a)車身外飾件剮蹭及損傷程度;
b)底盤防護件剮蹭及損傷程度;
c)輪邊總成剮蹭及損傷程度。
5.3.5.5防水
5.3.5.5.1操作方法
按照5.3.5.1.1中的操作。
5.3.5.5.2評價項目
a)駕駛室內部空間進水情況;
b)動力總成進水情況;
c)傳動系總成進水情況。
5.3.5.6清洗難易程度
5.3.5.6.1操作方法
18
a)將車輛駛入洗車平臺,將擋塊至于輪胎前后,擋位置于“P”擋,松開手剎;
b)使用清洗設備清洗車輛外觀、輪邊、底盤等部位。
5.3.5.6.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外觀清洗難易程度,特別是前保險杠、后保險杠、側裙部位;
b)評價車輛輪邊清洗難易程度,特別是輪輞、輪罩、擋泥板部位;
c)評價車輛底盤清洗難易程度,特別是底護板上部、懸架連桿部位;
d)對車輛其他部分清洗難易程度進行評價。
5.3.6沙地
5.3.6.1扭矩控制性
5.3.6.1.1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OFF-ROAD”模式,無“OFF-ROAD”模式的車輛
可選擇“SPORT”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全地形系統(tǒng)可切換至“自動”模式或者“沙地”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選擇“1”擋或“2”擋,自動變速箱具備手動功能的,手動選擇“1”擋或“2”
擋,無手動功能的選擇“D”擋;
d)四驅模式可在“四驅低速”擋、“四驅高速”擋、“自動”擋中進行選擇;
e)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將車輛靜止停放于沙地上,不同開度操作油門使車輛起步并加速到10km/h;
——將車輛靜止停放于沙地上,通過油門控制輪胎不打滑且TCS系統(tǒng)不工作的情況下進行起步;
——將車輛靜止停放于沙地上,通過油門控制車輛前進或停止;
——分別以10km/h和20km/h的車速在沙地中勻速行駛;
——將車輛輕陷于沙地中,小幅操作油門使車輛前后竄動并脫困;
——沙坡也需根據(jù)上述內容進行評價;
——以20km/h的車速進行不同轉彎半徑轉彎操作。
5.3.6.1.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起步過程中對于輪胎滑移率的控制難度;
b)評價在勻速行駛過程中對于車速控制的難易程度;
c)評價車輛在脫困過程中通過油門控制扭矩的難易程度;
d)車輛單油門踏板操作控制車輛前進及停止的難易程度;
e)評價車輛能夠較為容易的克服路面行駛阻力;
f)評價車輛在彎道過程中是否能夠輕松的通過油門踏板控制車輛行駛軌跡,VDC系統(tǒng)干預是否帶
來較大的車輛姿態(tài)影響;
g)TCS工作的時機和力度,以及對車輛脫困的干擾。
5.3.6.2牽引能力
5.3.6.2.1操作方法
a)按照5.3.6.1.1中a)、b)、c)、d)的操作;
b)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將車輛靜止停放于沙地上,不同開度操作油門起步加速到10km/h;
——在沙地上,不同開度下操作油門使車輛從10km/h加速到30km/h;
19
——分別以10km/h和20km/h的車速在沙地中勻速行駛;
——沙坡也需根據(jù)上述內容進行評價;
——以20km/h的車速進行不同轉彎半徑轉彎操作。
5.3.6.2.2評價項目
a)評價發(fā)動機扭矩通過四驅系統(tǒng)傳遞到地面且牽引車輛前進的情況;
b)評價扭矩輸出到車輛前行的時間差;
c)評價車輛對于空轉車輪的控制能力,對于整體路面附著力的利用能力;
d)輪胎能夠提供的絕對抓地力大??;
e)車輛保持勻速的難易程度;
f)評價車輛在彎道過程中保持車速的難易程度;
g)四驅系統(tǒng)前后軸扭矩分配的合理程度;
h)TCS干預的時機及力度。
5.3.6.3通過性
5.3.6.3.1操作方法
按照5.3.6.2.1中的操作。
5.3.6.3.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在下陷過程中是否具備充分的離地間隙;
b)評價車輛在深沙中行駛時車身附件是否剮蹭和損壞;
c)坡道行駛時車身外飾件及底盤是否容易剮蹭和損壞;
d)陷車營救過程中,輔助設施的安裝是否方便,離地間隙及輪變間隙是否充足。
5.3.6.4彎道穩(wěn)定性
5.3.6.4.1操作方法
按照5.3.6.1.1中的操作。
5.3.6.4.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在彎道中的動態(tài)表現(xiàn),是否出現(xiàn)強不足轉向,是否出現(xiàn)不足轉向到過度轉向的交
替;
b)車轍對于車輛轉向的擾動;
c)彎道中車輛車速的損失情況;
d)是否能夠容易的通過油門或轉向操作來調整車輛行駛動態(tài);
e)VDC系統(tǒng)是否對車輛行駛帶來較大干擾。
5.3.7涉水
5.3.7.1進氣系統(tǒng)排水
5.3.7.1.1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OFF-ROAD”模式,無“OFF-ROAD”模式的車輛
可選擇“SPORT”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全地形系統(tǒng)可切換至“自動”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選擇“1”擋或“2”擋,自動變速箱具備手動功能的,手動選擇“1”擋或“2”
擋,無手動功能的選擇“D”擋;
d)四驅模式可在“四驅低速”擋、“四驅高速”擋、“自動”擋中進行選擇;
e)以適應當前車速的低擋位車速在積水道路勻速行駛。
20
f)涉水時的車速以車輛前方形成“艏波”為按照,不進行嚴格定義。
5.3.7.1.2評價項目
a)車輛進氣口部分有無進水;
b)車輛進氣管內有無進水。
5.3.7.2駕駛室進水
5.3.7.2.1操作方法
按照5.3.6.6.1中的操作。
5.3.7.2.2評價項目
a)評價車輛車門位置有無進水;
b)評價車輛地板部分有無進水。
5.3.7.3動力傳動系統(tǒng)進水
5.3.7.3.1操作方法
按照5.3.6.6.1中的操作。
5.3.7.3.2評價項目
a)檢查車輛發(fā)動機機油,觀察是否進水;
b)檢查變速箱油,觀察是否進水;
c)檢查各差速器油,觀察是否進水。
5.3.7.4制動系統(tǒng)恢復
5.3.7.4.1操作方法
a)按照5.3.6.6.1中a)、b)、c)、d)的操作;
b)從水中離開后在鋪裝路面進行5-6次60km/h-20km/h的制動,制動減速度在0.4g-0.6g之間。
5.3.7.4.2評價項目
評價車輛制動減速度恢復的狀態(tài),是否需要較多次制動方能恢復,恢復后能否快速達到干燥狀態(tài)
時的制動效能。
5.3.7.5牽引能力
5.3.7.5.1操作方法
按照5.3.6.6.1中的操作。
5.3.7.5.2評價項目
a)評價在涉水過程中維持車速的難易程度;
b)評價車輛在初始進入深水時的車速保持能力;
c)進入深水或深水行駛時是否易因為扭矩不足而產(chǎn)生熄火。
5.3.7.6扭矩控制性
5.3.7.6.1操作方法
按照5.3.6.6.1中的操作。
5.3.7.6.2評價項目
a)評價在涉水過程中調整車速跟隨艏波的難易程度;
b)評價在涉水過程中控制輪胎不空轉或不觸發(fā)TCS的難易程度;
5.3.8巖石
5.3.8.1接地感
5.3.8.1.1操作方法
a)具備駕駛模式選擇的車輛,切換駕駛模式為“OFF-ROAD”模式,無“OFF-ROAD”模式的車輛
21
可選擇“SPORT”模式,無駕駛模式調整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b)全地形系統(tǒng)可切換至“自動”模式或“巖石”模式,無全地形系統(tǒng)的車輛可不用調整;
c)手動變速箱選擇“1”擋,自動變速箱具備手動功能的,手動選擇“1”擋,無手動功能的選
擇“D”擋;
d)四驅模式使用“四驅低速”擋;
e)駕駛車輛緩慢接近巖石特征路面,緩慢操作油門進行翻越和攀爬4)。
注4:為保證車輛及人員安全,應保證車輛低速通過,不能進行高速沖撞的操作。以下巖石路面也應保證正確的操
作。
5.3.8.1.2評價項目
a)評價輪胎是否容易因為懸架行程的原因而產(chǎn)生離地;
b)評價因懸架行程提供的路面的支撐;
c)評價因懸架行程提供的車身狀態(tài);
d)整車對于地面附著力的利用情況。
5.3.8.2牽引能力
5.3.8.2.1操作方法
按照5.3.8.1.1中的操作。
5.3.8.2.2評價項目
a)評價通過油門操作牽引車輛前進的難度;
b)輪胎所能提供的抓地力水平;
c)車輛對于接地輪胎的抓地力利用狀態(tài);
d)TCS干預時機及力度;
e)四驅系統(tǒng)前后扭矩分配的合理性。
5.3.8.3扭矩控制性
5.3.8.3.1操作方法
a)按照5.3.8.1.1中a)、b)、c)、d)的操作;
b)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駕駛車輛緩慢靠近巖石特征路面,緩慢操作油門使車輛攀爬或翻越路面特征;
——在接觸到巖石路面特征后,通過油門單踏板操作使車輛前進、停止或倒退。
5.3.8.3.2評價項目
a)評價是否能夠通過單油門踏板直接、快速的控制車輛;
b)車輛是否在低轉速區(qū)間也具備較好的控制能力;
c)TCS的干預時機及力度是否合適。
5.3.8.4路感
5.3.8.4.1操作方法
按照5.3.8.3.1中的操作。
5.3.8.4.2評價項目
a)評價在翻越巖石路面激勵時所能感知的路面信息的多少,包括側向的阻力反饋,也包括縱向
的阻力反饋;
b)評價車輛對于路面信息的敏感程度,是否在接觸到路面激勵后立刻可以感知到,能否清晰感
知輪胎接觸位置,能否對車輛車身姿態(tài)有較清晰的感知;
22
c)評價車輛對于附著力的感知能力;
d)車輛對于路面激勵大小的感知能力。
5.3.8.5制動控制性
5.3.8.5.1操作方法
a)按照5.3.8.1.1中a)、b)、c)、d)的操作;
b)分別對以下工況進行評價:
——駕駛車輛緩慢駛上巖石路面激勵,操作制動將車輛停止于攀爬過程中,并操作制動控制車輛
停止和緩慢后退;
——在翻越過巖石激勵后,使用制動控制車輛緩慢前進和停止;
——對于無電控系統(tǒng)及限滑差速器的車輛,使用雙踏板操作控制車輛緩慢前進、倒退和停止。
5.3.8.5.2評價項目
a)評價使用踏板控制車輛停止的難易程度,是否易造成車身大幅的晃動,是否易抱死;
b)評價ABS啟動的時機及力度;
b)對于控制輪胎不抱死或ABS不觸發(fā)的難易程度;
c)雙踏板操作時控制車輛前進、停止和后退的難易程度。
6性能維度
6.1性能維度
表2越野性能維度說明
類別說明
幾何通過性表征車輛能夠在外廓及底盤結構與地面特征無接觸或保持完整的情況下,通過不同路面特
征激勵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車輛的接近角、離去角、離地間隙、懸架行程等客觀因素,也包括因視
幾何通過性
野辨識能力帶給駕駛員的距離反饋。
牽引性能是指駕駛員通過油門操作,控制發(fā)動機扭矩輸出并通過傳動系統(tǒng)將扭矩傳遞到地面,牽引車
牽引性能
輛前行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傳統(tǒng)的動力性、抓地力等。
越野操控性是指車輛在越野過程中對車輛的感知及控制的難易程度,包括但不限于良好路面的操穩(wěn)、
越野操控性
轉向盤打手、油門操作、制動操作、擋位操作等。
越野適宜性是表征車輛在越野過程中帶給駕駛員或乘客的適合越野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傳統(tǒng)的舒適
越野適宜性
性,也有類似把手固定位置、把手固定剛度、座椅支撐等因素。
越野延續(xù)性是指車輛保證完成當前脫困及通過,且能夠繼續(xù)保持原有性能和功能的能力,包括但不限
越野延續(xù)性
于傳統(tǒng)的耐久性能,也有對車輛系統(tǒng)熱容量、系統(tǒng)降級、功能失效等方面的考量。
越野其他功能是指輔助駕駛員完成當前脫困及通過的其它輔助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陡坡緩降、上坡起
越野其他功能
步輔助、全景影像、牽引自救設備等。
6.2越野性能維度與工況之間的關系
表3性能維度與工況之間的對應關系
性能維度評價工況
幾何通過性
水平均一非鋪裝路面
接地感
車轍
23
接地感
車身運動控制
車轍
機動性
視野
路感
坡道
視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鋼管加工銷售合同范例
- led外租合同范例
- 抽傭分成合同范例
- 餐具配送合同范例
- 買賣車庫合同范例
- 藥品集中網(wǎng)上采購合同范例
- 無公害蔬菜供貨合同范例
- 長運輸合同范例
- 意向裝修施工合同范例
- 培訓合同范例版
- 實變函數(shù)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南昌大學
- 《金屬基增容導線技術條件+第2部分:鋁包殷鋼芯耐熱鋁合金絞線》
- DB32 4418-2022《 居住建筑標準化外窗系統(tǒng)應用技術規(guī)程》
- (正式版)SHT 3075-2024 石油化工鋼制壓力容器材料選用規(guī)范
- 燃燒脂肪-流行健身舞蹈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粵23G-T011 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
- 2024年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村委會地震演練方案及流程
- 2024年四川省成考(專升本)生理學護理學專業(yè)考試真題含解析
- 網(wǎng)絡安全攻防演練
- 采購部經(jīng)理年度工作總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