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影響_第1頁
關于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影響_第2頁
關于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影響_第3頁
關于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影響_第4頁
關于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人格的影響在社會高速度發(fā)展的今天,大量的信息充斥著孩子的大腦,那么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據近些年一些專業(yè)研究,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主導因素還是亙古不變的,就是親子關系,尤其是早期的主要照料人和孩子的關系。也就是主要照料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那么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有多大?“家庭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定義一下人格的概念:四、客體關系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1、人格的概念: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格包括兩部分,即性格與氣質。性格是人穩(wěn)定個性的心理特征,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

2、的特征,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致,但動作緩慢,可能是黏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這樣構成了人格。 影響人格的因素也有很多:有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環(huán)境因素、早期親子關系體驗、自然物理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等等,雖然說影響很多,我也經常聽身邊的感慨,同樣是從貧困家庭出來的的,怎么表現這么的不同呢,有時候同一個家庭出來的孩子,確也相關很大(舉例)。所以,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早期親子關系。關于早期親子

3、關系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精神分析理論的重點,很多精神分析大師都有相關的論述,尤其是繼弗洛伊德之后的客體心理學和自體心理學的發(fā)展。理論很多,我們只能選擇一部分來探討。2、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 孩子的情感體驗要遠遠提前于思維認知的發(fā)生。情感是人對其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在這點上,最顯著的是嬰幼兒對成人的依戀。胎兒在母親體內保持著舒適的環(huán)境,但一出生就要面對寒冷、饑餓、排便等問題,會有諸多的不適應,這時候他分不清楚自己和別人,只知道自己只要一哭就會有媽媽來抱自己、喂奶、換尿布等等,這時候的狀態(tài)是自戀的,覺得自己想要什么就可能得到滿足的,這時候媽媽或者主要照料者及時的發(fā)應和充滿溫情的照

4、料,就會讓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也會逐漸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有控制感的,嬰兒對母親也逐漸會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孩子會表現出和母親的親密互動,但同時好媽媽的形象也會存在孩子的心里,在媽媽不在自己身邊時,也能克服焦慮,適應環(huán)境,與人友好相處。如果不能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孩子就會在人格上出現各方面的問題。比如這時候孩子餓了、渴了,懶得理會,高興喂一點,溫度也沒那么仔細,拉了大便,也不能及時覺查到,甚至有些父母因為焦慮、自己的情緒情感、家庭關系處理不好而遷怒于嬰兒,甚至虐待嬰兒,就會讓這個孩子感覺到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是不好的,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的心理的完整性,他就需要扭曲自

5、己,發(fā)展出一套適應環(huán)境的方法來,也就形成了一種扭曲的人格。比如一種自戀性人格障礙,早期親子之說間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主要照料人不能滿足自體的自戀需要,一個人就會長期停留在嬰兒期的自然狀態(tài)之中,自以為是,驕傲自大,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喜歡被贊美;害怕受到批評;缺乏與他人真誠交流的能力;有特權者的自我感覺,認為他人應該順應自己等等。如果本身的社會功能比較好的可能發(fā)展為高功能自戀,在社會上往往有一定的成就或地位,但這類人自視甚好,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時刻需要別人吹捧、贊揚自己,無法承受失敗和貶低。社會功能比較差的人可能發(fā)展為低功能自戀,像我們看到有些大學畢業(yè)生,不愿意找工作,覺得工作都不好,配不上

6、自己,自己應該有更能施展才華的舞臺,事實上這類人群他是很害怕面對失敗的,用不和人群真正接觸來回避可能的失敗帶來的對自我的全盤否定。但有時候我們會很奇怪,有些孩子特別不像話,但看看他們的媽媽好象又是做得挺不錯的,這個媽媽好象很關心孩子,但這孩子怎么這么冷漠,有一個母親,為了照顧孩子,從生孩子后一直不工作,全心全意,把孩子吃的穿的照顧的全全面面的,也有一個母親,從孩子滿月就離了婚,為了孩子一直不再婚,一個人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但這兩個孩子都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對社會極不適應,對母親有強烈的憤怒,身邊很多人都會說,這種孩子太不像話,太沒良心了,這兩個母親還要為孩子說話,說:“都是我不好,是我沒給孩

7、子提供好的環(huán)境”,大家對這兩個母親恨鐵不成鋼之余,還大灑一把同情淚。我們如何從心理學上來看待這樣的現象?我們生動形象來描述一些情景,那個為照顧孩子而不出去工作的媽媽,她之所以不工作,除了照顧孩子之外,和外面的世界接觸是讓她感到不安的,有一個孩子之后,就自然而然了不用去面對自己害怕的事了,所以照顧孩子變得很重要,但她照顧孩子可能更傾向于讓身邊的人感覺到她的照顧是稱職的、有價值的。但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比如,她可能為了不被丈夫責備,讓孩子保持干凈而禁止孩子的自由行動:玩泥巴、玩水等,孩子覺得失落的時候,她把飯塞在孩子嘴里,用溫柔的語調“是不是餓壞了”,讓孩子做超越年齡的事,不管孩子會不會受到

8、挫折,完成后夸張地贊揚孩子做得多么好,當自己在傷心需要安慰的時候,不管孩子當時在做什么,就抱著孩子說:“別傷心,媽媽愛你”,等孩子上學了,發(fā)現孩子成績很好,這個更能說明自己家庭教育的成功,于是堅決要求孩子一定要撥尖,尤其是要勝過自己那個對頭的孩子。在我們外人看來這個媽媽做很多犧牲、很多努力,但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空虛的,感受不到自己被重視的,這時候孩子往往會迎合父母的需要,因為他感受到只有迎合父母的需要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些孩子可能會很乖巧、很努力,但他們容易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問題,導致抑郁、冷漠等問題。還有一些孩子表現得體弱多病,只因為媽媽需要一人體弱多病的孩子來傾注大量的能量,回避其他

9、的人際關系。總之,作為嬰兒時期的孩子,如果在需要時,可以有一些值得信賴和依靠的成人讓我們依托,我們就會對自己感到安全,自在,從而自我感覺良好。這些依戀的對象,提供了一個象是安全基地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孩子可充分放松,游戲和享受,無畏探索外在的世界。對幼兒而言,安全基礎通常是母親。隨著我們長大,這范圍擴展到父親、祖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是朋友,他們是我們的同伴,友朋,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安全感。雖然人人都在孩童時代得到某些保護要是沒有,我們根本無法活到成年現實地說,我們的依戀對象并不是始終如一可靠安全的。我們的父母自己也是人,而不是神,有時他們也會憂郁,壓抑,分心,生病,喝醉酒,或在我們需要得時候不在

10、場。這些有時可以導致一種心理學上叫不安全依戀模式的現象。比如,在我們得到一些安全保障時,需要同時付出代價。若是我們害怕我們的依賴對象會不斷批評我們,或打我們,我們就會下意識地與他們小心保持距離,也許還會把對他們怨恨的感覺秘密地藏匿起來,轉而宣泄到其它人,比如兄弟姐妹或學校里的同伴身上。如果我們擔心父母會忘記我們,我們會終日粘附在他們身上,因此犧牲了我們娛樂,交友,抗爭,自立以及探索世界的能力。有時候一切事情都變得那么令人困擾,我們找不到任何可靠的感覺,于是我們會縮回到自己的幻想的世界里,與世隔絕; 對喪失或喪失的威脅的反應方式之一是生氣與抗議。同樣,如果我們是不安全依戀的,我們也許不能表達適當

11、的氣憤,或在情境要求我們這樣做時無法理直氣壯表達我們的需求。我們要么在狂怒中爆炸,要么封鎖我們的情緒,把生氣轉向我們自己,這就導致了抑郁癥。在早期不能形成安全的依戀 會讓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延遲。3、創(chuàng)傷性挫折與非創(chuàng)傷性挫折上面我們也說到,照料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對孩子肯定存在很多挫折,而且有些挫折對孩子來說也是必要的。這兩個概念其實也很難劃出界線,簡單來說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挫折叫非創(chuàng)傷性挫折,一個是縱向發(fā)展線;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發(fā)展孩子不同的能力:比如對于一個六歲的孩子你讓他自己整理自己的個人衛(wèi)生是非創(chuàng)傷性的,而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去做就是創(chuàng)傷性的。一個是橫向比較線;和其他同年齡人群比較,比如學校

12、統(tǒng)一買校服了,你就是不給他買,甚至還用語言攻擊他。再有一個是穩(wěn)定一致性;父母的言行一致、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的一致、承諾的兌現等等,比如今天孩子自己洗臉了,弄的滿身濕漉漉的,你看了滿臉笑容,孩子覺得自己做對了,明天看見了同樣的情景,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又把孩子臭罵了一頓,也有父母答應孩子拿壓歲錢去旅游,但后來沒兌現,但孩子問的時候,又問責罵:“你的錢還不是我的錢,平時吃飯不要錢??!” 這樣矛盾不一致的行為就會造成孩子的混亂,形成創(chuàng)傷。這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發(fā)生有關。(邊緣性人格障礙全案例介紹介紹略)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這比知識更重要。1.一

13、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是他的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案例)2.我們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是被這個人“教會”的。(案例)3.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發(fā)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強大的,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的、脆弱的。(解析) “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是他的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边@個客體關系有三個部分:“內在的我”、“內在的爸爸”和“內在的媽媽”。它們之間關系的性質,決定著我們長大后與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時,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比較健康,那么我們長大后與別人相處時也會比較健康。如果童年時,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們長大后就難以與

14、別人健康相處。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體就是父母,而這個客體關系,主要是指一個人內化的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它基本在一個人5歲前完成。雖說5歲前就完成了,但這個客體關系可能以強迫性重復的方式影響著人的終身。 有研究表明,母嬰之間建立穩(wěn)定的情緒聯系的建立,對于社會性與個性的正常發(fā)展來說,是絕對必要的,早期情緒依戀向嬰兒提供了一種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與別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聯系,潛能得以發(fā)揮的可能。要讓孩子構建健康的人格,給父母幾點建議1、做好生孩子前的心理準備和資源準備2、安排好產后生活,減少產后抑郁3、用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嬰幼兒時期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4、自己做有價值感

15、的人,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如不能解決需要尋求專業(yè)幫助附:四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幾項研究的EPQ)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并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四種,上面四個圖就試圖表現這四種教養(yǎng)方式。權威型(民主型),一般而言,權威型(民主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yǎng)方式。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

16、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并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會比較樂觀、積極。(客體關系分析)專制型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準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的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等。(客體關系分析)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

17、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對于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客體關系分析)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對于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客體關系分析)EPQ人格特征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家庭氛圍越是親密,子女越不容易發(fā)生精神質;獨立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越

18、強,子女越不易發(fā)生神經質特征;家庭的娛樂性越強,越容易培養(yǎng)子女的外向性格。EPQ人格特征與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有關: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懲罰嚴厲抑制子女精神質傾向,父親過干涉不利于子女外向性格的培養(yǎng);母親過干涉過保護促進子女精神質傾向,母親拒絕否認促進子女神經質傾向,母親偏愛抑制子女神經質傾向,母親拒絕否認不利于子女外向性格的培養(yǎng)。父親的養(yǎng)育態(tài)度更影響子女人格中精神質的特性,母親的養(yǎng)育態(tài)度更影響子女人格中神經質和內外向的特性。(漢斯艾森克和S.B.G.艾森克設計的一種有關人格維度研究的測定方法。簡稱EPQ。通用的EPQ是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種自陳量表 ,有成人和少年兩種形式 ,各包括4個量表 :E內外向 ;N神經質,又稱情緒性 ;P精神質 ,又稱倔強 、講求實際 ;L謊造或自身隱蔽 。經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計算,前3個量表代表人格結構的3種維度 ,它們是彼此獨立的 ,L 則是效度量表 ,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質 ,也表現社會性樸實 、幼稚的水平)以上四種類型是比較典型的,但在現實中,有些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屬于中間型。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家長本身觀念的變化,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會發(fā)生改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個性化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個性之中又存在著很多共性。究竟哪些共性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呢?需要每個家長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合適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總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